CN218820680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0680U
CN218820680U CN202320082228.4U CN202320082228U CN218820680U CN 218820680 U CN218820680 U CN 218820680U CN 202320082228 U CN202320082228 U CN 202320082228U CN 218820680 U CN218820680 U CN 218820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verflow
plate
water
humidification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8222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记伟
董勇志
张旭
张凤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8222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0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0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为解决空调器加湿水槽中的水溢流到机体内的问题。该空调器包括:机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组件,换热组件设于机体内,且形成有换热腔,换热腔与进风口连通,以及加湿组件,包括:蓄水盒,蓄水盒形成有蓄水腔、溢流腔、进水口、溢流口、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风罩,与蓄水盒相连,且与蓄水盒之间形成加湿通道,加湿通道与蓄水腔连通;其中,加湿通道与换热腔连通,且与出风口连通,进水口与蓄水腔连通,溢流口连通溢流腔和蓄水腔,第一排水口与蓄水腔连通,第二排水口与溢流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调节室内空气。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具有各种各样的加湿技术,包括:电加热加湿、离心加湿、湿膜加湿、超声加湿等,上述任何一种加湿技术都需要设置加湿水槽来储存加湿水,根据需要,加湿水槽一般会设有电磁阀,用于控制加湿水槽的进水和排水,但电磁阀在长久使用后,难免会出现电磁阀失效的问题,电磁阀一旦失效,就不能根据加湿水槽内水量的多少来控制进水和排水,会导致大量的水从加湿水槽中溢流到空调器的机体中,就会出现空调器因电磁阀失效导致加水过多而,从而造成加湿水槽中的水溢流到机体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解决加湿水槽中的水溢流到机体内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机体,形成有换热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组件,换热组件设于换热腔内,换热腔与进风口连通,以使空气进入换热腔换热;以及,加湿组件,设于机体内,包括:蓄水盒,蓄水盒形成有蓄水腔、溢流腔、进水口、溢流口、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风罩,与蓄水盒相连,且与蓄水盒之间形成加湿通道,加湿通道与蓄水腔连通。
其中,加湿通道与换热腔连通,且与出风口连通,以使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加湿通道加湿后由出风口排出;进水口与蓄水腔连通,溢流口连通溢流腔和蓄水腔,第一排水口与蓄水腔连通,第二排水口与溢流腔连通,以使蓄水腔中的水可以通过溢流口溢流到溢流腔且通过第二排水口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内设置的蓄水盒包括蓄水腔、溢流腔、进水口、溢流口、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电磁阀控制蓄水盒的进水口和第一排水口,蓄水盒通过进水口向蓄水腔内进水,当电磁阀损坏,不能控制进水口进水以及第一排水口排水时,就会出现蓄水腔内储存的水量过多造成溢流,这时因蓄水腔上设有溢流口,蓄水腔内的水就可以通过蓄水腔上的溢流口进入到溢流腔内,又因溢流腔与第二排水口连通,故进入到溢流腔内的水就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口将水排出。
这样一来,因电磁阀失效而导致蓄水盒内进入的过多的水就可以通过溢流口排出到溢流腔内,进而通过第二排水口排出,就可以解决空调器加湿水槽中的水溢流到机体内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水腔包括加湿区、连通区和连通口,连通口连通加湿区和连通区,加湿通道与加湿区连通。溢流口连通连通区和溢流腔,且溢流口高于连通口,以使加湿区中的水通过连通口进入连通区,再通过溢流口溢流到到溢流腔,从而避免加湿通道中的空气由溢流口泄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连通口连通加湿区和连通区,这样一来,加湿区、连通口和连通区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可知,加湿区中的水位与连通区内的水位相等,又因溢流口的位置高于连通口的位置,可使加湿区中过多的水通过连通口进入到连通区内,再通过溢流口溢流到溢流腔中,如此,即实现了加湿区的液封,可避免加湿通过中的空气从溢流口中泄露,造成漏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腔围绕连通区一周,连通区围绕加湿区一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口沿连通区的周向延伸一周。
可以理解的是,连通区围绕加湿区一周且连通口沿连通区的周向延伸一周,将蓄水腔构成了一个大型连通器,可以有效的使加湿区中的水通过连通口流入连通区中,溢流腔围绕连通区一周,可提高溢流腔的容量以及通过溢流口进入溢流腔中的水的速度,避免蓄水腔中的水过多,通过溢流口排水的速度跟不上加入蓄水腔中的水的速度,导致溢流的现象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口设于连通区的顶部,连通口设于加湿区的底部。
可以理解的是,将溢流口设于连通区的顶部,连通口设于加湿区的底部,可避免溢流口与连通口相距的距离太小,导致加湿区内的水位较低,对空气的加湿效果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水盒包括:
盒体,盒体包括:
底板;
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第二围板围绕第一围板一周,且与第一围板间隔设置;第一围板与底板相连,且与底板限定出蓄水腔,溢流口开设于第一围板;第二围板与底板相连,第一围板、第二围板和底板限定出溢流腔;以及,
盖板,盖板的至少部分与底板间隔设置,且与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中的每一者连接,盖板覆盖溢流腔,且设有加湿孔,加湿孔连通加湿通道和蓄水腔。
可以理解的是,在盖板上设置加湿孔,可提高空气与蓄水腔的接触,从而提高加湿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围绕第一板体一周,第二板体高于第一板体,且与第一围板的外周面连接;
第一围板与第一板体相连接,且与第一板体限定出所述蓄水腔;
第二围板与第二板体相连,第一围板、第二围板和第二板体限定出溢流腔。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板体高于第一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一围板限定出蓄水腔,第二板体与第二围板限定出溢流腔,即溢流腔位于蓄水腔的上方,增加了蓄水腔的体积,可使蓄水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蓄水盒还包括多个挡水板,多个挡水板间隔设置于蓄水腔中,且与第一围板和底板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蓄水盒中设置多个挡水板,可防止蓄水盒中的水因空气吹过时出现较大的水位波动,保证蓄水盒中的水位保持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包括顶板和第三围板,顶板沿溢流腔的周向延伸一周,且与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中的每一者连接,第三围板连接于所述顶板的内周边沿,且沿顶板的周向延伸一周;
顶板覆盖溢流腔,第三围板设于第一围板的内周侧,且与第一围板限定出连通区,第三围板和第一板体限定出加湿区,所述连通口开设于所述第三围板。
可以理解的是,顶板和第三围板组成盖板,且顶板覆盖整个溢流腔,可将溢流腔远离第二板体的一侧封闭,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吹入加湿通道内的风吹入溢流腔中,再利用第三围板将蓄水腔分为连通区和加湿区,可将连通区和加湿区分隔开,形成液封,可防止吹入加湿通道内的风通过溢流腔内的溢流口吹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围板包括多个用于避让挡水板的避让孔,挡水板插入避让孔;
挡水板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设于第三围板的内周侧,第二限位部设于第三围板的外周侧。
可以理解的是,在挡水板上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且在第三围板上设置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向对应的避让孔,可将第三围板与挡水板固定连接,保证彼此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组件还包括加湿转筒,加湿转筒与蓄水盒转动连接,且设有加湿缝隙,加湿转筒的一部分设于蓄水腔内,以使蓄水腔内的水进入加湿缝隙,加湿转筒的另一部分设于加湿通道内,以使加湿通道中的空气键入加湿缝隙加湿。
可以理解的是,加湿转筒可相对蓄水盒转动,且一部分位于蓄水腔中,另一部分位于加湿通道中,位于蓄水腔中的一部分可在转动的过程中可利用加湿转筒内的加湿缝隙将蓄水腔中的水溅起,位于加湿通道内的另一部分可将吹入加湿转筒内的风与被溅起的水相接触,从而达到加湿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图1沿A-A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图5沿B-B的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体1;换热组件2;加湿组件3;风罩4;加湿转筒5;
出风口10;
风机20;换热件21;换热腔22;
蓄水腔31;溢流腔32;进水口33;溢流口34;第一排水口35;第二排水口36;加湿通道37;蓄水盒38;
加湿区310;连通区311;连通口312;
底板380;盖板381;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加湿孔和384;
第一板体3801;第二板体3802;挡水板3803;第一限位部3804;第二限位部3805;
顶板3811;第三围板3812;避让孔3813;
第一支架385;第二支架386;
筒体50;中心轴51;加湿缝隙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即空调放在室内的机体,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适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现今的空调大多都具有加湿功能,因此需要在空调器中增设加湿水槽,在相关技术中,加湿水槽一般都是利用电磁阀来控制加湿水槽的进水和出水,但电磁阀在长久使用后,难免会出现电磁阀失效的问题,电磁阀一旦失效,就不能根据加湿水槽内水量的多少来控制进水和排水,会导致大量的水从加湿水槽中溢流到空调器中,就会出现空调器因电磁阀失效导致加水过多而造成加湿水槽溢流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该空调器包括机体1、换热组件2和加湿组件3,机体1形成有换热腔22、进风口11和出风口10,换热组件2包括风机20和换热件21,设于换热腔22内,换热腔22与进风口11连通,以使空气进入换热腔22换热,加湿组件3包括蓄水盒38和风罩4。
示例性地,换热件21可以为换热器、加热器或者制冷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加湿组件3设于机体1(参见图1)内,包括:蓄水盒38(参见图1),蓄水盒38形成有蓄水腔31、溢流腔32、进水口33、溢流口34、第一排水口35、第二排水口36以及电磁阀(图中未示出);如图3所示,图3为图1沿A-A的剖视图。加湿组件3还包括风罩4和加湿转筒5,风罩4与蓄水盒38相连,且与蓄水盒38之间形成加湿通道37,加湿通道37与蓄水腔31连通。
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加湿转筒5,位于风罩4内,包括筒体50、中心轴51以及加湿缝隙52。蓄水盒38还具有第一支架385与第二支架386,筒体50与第一支架385和第二支架386转动连接,且设有加湿缝隙52,加湿转筒5的一部分设于蓄水腔31(参见图2)内,以使蓄水腔31内的水进入到加湿缝隙内,加湿转筒5的另一部分设于加湿通道37(参见图3)内,以使加湿通道37中的空气进入加湿缝隙52加湿。
其中,加湿通道37与换热腔22连通,且与出风口10连通,以使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加湿通道37加湿后由出风口10排出;进水口33与蓄水腔31连通,溢流口34连通溢流腔32和蓄水腔31,第一排水口35与蓄水腔31连通,第二排水口36与溢流腔32连通,以使蓄水腔31中的水可以通过溢流口34溢流到溢流腔32,进而通过第二排水口36排出。
进一步地,加湿转筒5可相对蓄水盒38转动,且一部分位于蓄水腔31中,另一部分位于加湿通道37中,位于蓄水腔31中的一部分可在转动的过程中利用加湿转筒5内的加湿缝隙52将蓄水腔31中的水溅起,位于加湿通道37内的另一部分可将吹入加湿转筒5内的风与被溅起的水相接触,从而达到加湿的目的。
基于此,风从进风口11进入后,进入到换热腔22内进行换热,加湿通道37与换热腔22连通,经换热腔22内换热后的风进入到加湿通道37中,进入到加湿通道37后,与被加湿转筒5激起的蓄水腔31中的水接触,从而对进入到加湿通道37内的风进行加湿,然后经出风口10排出,这样一来,从空调器的出风口10吹出的风就会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从而可对室内空间起到加湿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内设置的蓄水盒38包括蓄水腔31、溢流腔32、进水口33、溢流口34、第一排水口35、第二排水口和电磁阀,电磁阀控制蓄水盒38的进水口33和第一排水口35,进而控制蓄水盒38的进水与排水,当电磁阀损坏,不能控制进水口33停止进水或者不能控制第一排水口35排水时,就会出现蓄水腔31内储存的水量过多造成溢流,这时因蓄水腔31上设有溢流口34,蓄水腔31内的水就可以通过蓄水腔31上的溢流口34进入到溢流腔32内,又因溢流腔32与第二排水口连通,故进入到溢流腔32内的水就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口将水排出。
这样一来,因电磁阀失效而导致蓄水盒38内进入的过多的水就可以通过溢流口34排入到溢流腔32内,进而通过溢流腔32的第二排水口排出,就可以解决空调器因电磁阀失效导致加水过多而造成加湿水槽溢流的问题。
示例性地,第二排水口的直径可大于第一排水口35的直径,可避免进水量太大,而第二排水口的直径较小,导致排水速度小于进水速度,进而造成水从蓄水盒38中溢流到空调器的内部。
可选地,溢流口34的形状可为矩形、梯形、圆形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蓄水腔31包括加湿区310、连通区311和连通口312,连通口312连通加湿区310和连通区311,加湿通道37与加湿区310连通。溢流口34连通连通区311和溢流腔32,且溢流口34高于连通口312,以使加湿区310中的水通过连通口312进入连通区311,再通过溢流口34溢流到到溢流腔32,从而避免加湿通道37中的空气由溢流口34泄漏。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连通口312连通加湿区310和连通区311,这样一来,加湿区310、连通口312和连通区311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连通器,根据连通器原理可知,加湿区310中的水位与连通区311内的水位相等,又因溢流口34的位置高于连通口312的位置,可使加湿区310中过多的水通过连通口312进入到连通区311内,再通过溢流口34溢流到溢流腔32中,如此,即实现了加湿区310的液封,可避免加湿通过中的空气从溢流口34中泄露,造成漏风。
基于此,加湿区310中的水通过连通口312流入到连通区311内,此时连通区311内的水位与加湿区310内的水位相等,加湿区310中的水位较高时,连通区311的水位相应地也会变高,若水位高度高于溢流口34,此时,水就会从溢流口34中溢流到溢流腔32中。
并且,因加湿通道37与加湿区310连通,故由换热腔22吹入加湿通道37内的风就会进入到加湿区310中,而不会进入到连通区311中,又因溢流口34与连通区311连通,不会加湿区310连通,故由换热腔22吹入加湿通道37内的风就不会从溢流口34泄露。
示例性地,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参见图6,图6为图5沿B-B的剖视图。溢流腔32围绕连通区311一周,连通区311围绕加湿区310一周,且连通口312(图中未示出)沿连通区311的周向延伸一周。
可以理解的是,连通区311围绕加湿区310一周且连通口312沿连通区311的周向延伸一周,将蓄水腔31构成了一个类似大型连通器,可以有效的使加湿区310中的水通过连通口312流入连通区311中,溢流腔32围绕连通区311一周,可提高溢流腔32的容量以及通过溢流口34进入溢流腔32中的水的速度,避免蓄水腔31中的水过多,通过溢流口34排水的速度跟不上加入蓄水腔31中的水的速度,导致水从蓄水腔31中溢流的现象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溢流口34设于连通区311的顶部,连通口312设于加湿区310的底部。
可以理解的是,将溢流口34设于连通区311的顶部,连通口312设于加湿区310的底部,可避免溢流口34与连通口312相距的距离太小,导致加湿区310内的水位较低,对空气的加湿效果造成影响。
这样一来,当加湿区310内的水位较高时,即高于溢流口34所在位置的高度时,连通区311内的水位与加湿区310内的水位相等,即也高于溢流口34所在位置的高度,水就会从溢流口34流出。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之二。蓄水盒38包括:盒体,盒体包括:底板380、盖板381、第一围板382和第二围板383,第二围板383围绕第一围板382一周,且与第一围板382间隔设置,第一围板382与底板380相连,且与底板380限定出蓄水腔31,溢流口34开设于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与底板380相连,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和底板380限定出溢流腔32。盖板381的至少部分与底板380间隔设置,且与第一围板382和第二围板383中的每一者连接,盖板381覆盖溢流腔32,且设有加湿孔384,加湿孔384连通加湿通道37和蓄水腔31。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和底板380分别限定出蓄水腔31和溢流腔32,可将蓄水腔31和溢流腔32分隔开来,盖板381的至少部分与底板380间隔设置,且与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都连接,即把溢流腔32封闭,可防止吹入加湿通道37的风吹入到溢流腔32中或者对溢流腔32内的水造成一定幅度的水位波动,导致水从溢流腔32中溅出,对空调器内的零部件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在盖板381上设置加湿孔384,利用加湿孔384连通加湿通道37和蓄水腔31,可使吹入加湿通道37的风与蓄水腔31内的水充分接触,从而对吹入加湿通道37的风进行加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底板380包括第一板体3801和第二板体3802,第二板体3802围绕第一板体3801一周,第二板体3802与第一板体380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与第一围板382的外周面连接,第一围板382与第一板体3801相连接,且与第一板体3801限定出所述蓄水腔31,第二围板383与第二板体3802相连,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和第二板体3802限定出溢流腔32。
可以理解的是,用第一板体3801与第一围板382限定出蓄水腔31,第二板体3802与第一围板382和第二围板383限定出溢流腔32,蓄水腔31包裹于溢流腔32内,可当蓄水腔31中的水过多时,可通过溢流口34进入到溢流腔32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底板380包括第一板体3801和第二板体3802,第二板体3802围绕第一板体3801一周,第二板体3802高于第一板体3801,且与第一围板382的外周面连接,第一围板382与第一板体3801相连接,且与第一板体3801限定出所述蓄水腔31,第二围板383与第二板体3802相连,第一围板382、第二围板383和第二板体3802限定出溢流腔32。
可以理解的是,用第一板体3801与第一围板382限定出蓄水腔31,第二板体3802与第一围板382和第二围板383限定出溢流腔32,相对上述实施例,因第二板体3802高于第一板体3801,故可使溢流腔32位于蓄水腔31的上方,且增加了蓄水腔31的体积,即可使蓄水腔31能够容纳更多的水。
进一步地,第一围板382与第二围板383之间的距离大小决定了溢流腔32的容积,即决定了溢流腔32可容纳的水的多少,但溢流腔32的主要作用为暂时容纳从蓄水腔31中通过溢流口34溢流到溢流腔32中的水,溢流腔32中的水会通多第二排水口拍出,故溢流腔32的容积大小不需要太大,需满足从蓄水腔31中通过溢流口34溢流到溢流腔32中的水的量不会超过溢流腔32的容积即可,即溢流腔32中的水从第二排水口排水的速度大于等于进水口33给予蓄水腔31供水的速度即可。
可选地,第二排水口的直径大于进水口33的直径或增加第二排水口的数量,都可满足溢流腔32中的水从第二排水口排水的速度大于等于进水口33给予蓄水腔31供水的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之三。蓄水盒38还包括多个挡水板3803,多个挡水板3803间隔设置于蓄水腔31中,且与第一围板382和底板38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吹进加湿通道37内的风吹过蓄水盒38中的水时,不可避免地会使蓄水盒38中的水出现波动,有可能会出现有水溅出蓄水盒38的情况,这就有可能会对空调器内部的零部件造成一定的损坏,在蓄水盒38中设置多个挡水板3803,可避免或降低蓄水盒38中的水因空气吹过时出现较大的水位波动,保证蓄水盒38中的水位保持稳定,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盖板381包括顶板3811和第三围板3812。顶板3811沿溢流腔32的周向延伸一周,且与第一围板382和第二围板383中的每一者连接,第三围板3812连接于所述顶板3811的内周边沿,且沿顶板3811的周向延伸一周。顶板3811覆盖溢流腔32,第三围板3812设于第一围板382的内周侧,且与第一围板382限定出连通区311,第三围板3812和第一板体3801限定出加湿区310,所述连通口312开设于所述第三围板3812。
可以理解的是,顶板3811和第三围板3812组成盖板381,且顶板3811覆盖整个溢流腔32,可将溢流腔32远离第二板体3802的一侧封闭,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吹入加湿通道37内的风吹入溢流腔32中,再利用第三围板3812将蓄水腔31分为连通区311和加湿区310,可将连通区311和加湿区310分隔开,形成液封,可防止吹入加湿通道37内的风通过溢流腔32内的溢流口34吹出。
可选地,第三围板3812的高度可等于或小于第一围板382的高度,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此,当第三围板3812的高度等于第一围板382的高度时,第三围板3812上的连通口312可开设于第三围板3812邻近第一板体3801的一侧,且连通口312距离底板380的高度应较小,这样才有利于加湿区310中的水通过连通口312进入到连通区311内;当第三围板3812的高度小于第一围板382的高度时,第三围板3812的一侧与顶板3811连接构成盖板381,因第三围板3812的高度小于第一围板382的高度,故当盖板381覆盖溢流腔32时,第三围板3812的远离顶板3811的一侧不能接触到第一板体3801的底部,即不能与第一板体3801接触,与第一板体3801之间存在空隙,此时,第三围板3812与第一板体3801之间的空隙即为连通口3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第三围板3812包括多个用于避让挡水板3803的避让孔3813,挡水板3803插入避让孔3813。如图12所示,图12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挡水板的结构示意图。挡水板3803设有第一限位部3804和第二限位部3805,第一限位部3804设于第三围板3812的内周侧,第二限位部3805设于第三围板3812的外周侧,且挡水板3803具有第一接触面3806。
可以理解的是,在挡水板3803上设置第一限位部3804和第二限位部3805,且在第三围板3812上设置与第一限位部3804和第二限位部3805向对应的避让孔3813,可将第三围板3812与挡水板3803固定连接,保证彼此的稳定,挡水板3803的第一接触面3806为圆弧形,其形状与加湿转筒5的筒体50的外形相对应,不仅可以对加湿转筒5起到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使加湿转筒5相对挡水板3803转动。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3804和第二限位部3805可为限位筋,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形成有换热腔、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以使空气进入所述换热腔换热;以及,
加湿组件,设于所述机体内,包括:
蓄水盒,所述蓄水盒形成有蓄水腔、溢流腔、进水口、溢流口、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
风罩,与所述蓄水盒相连,且与所述蓄水盒之间形成加湿通道,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蓄水腔连通;
其中,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换热腔连通,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以使换热后的空气进入所述加湿通道加湿后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溢流口连通所述溢流腔和所述蓄水腔,所述第一排水口与所述蓄水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水口与所述溢流腔连通,以使所述蓄水腔中的水可以通过所述溢流口溢流到所述溢流腔且通过所述第二排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包括加湿区、连通区和连通口,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加湿区和所述连通区,所述加湿通道与所述加湿区连通;
所述溢流口连通所述连通区和所述溢流腔,且所述溢流口高于所述连通口,以使所述加湿区中的水通过所述连通口进入所述连通区,再通过所述溢流口溢流到到所述溢流腔,从而避免所述加湿通道中的空气由所述溢流口泄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腔围绕所述连通区一周,所述连通区围绕所述加湿区一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沿所述连通区的周向延伸一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口设于所述连通区的顶部,所述连通口设于所述加湿区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包括:
底板;
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第二围板围绕所述第一围板一周,且与所述第一围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底板相连,且与所述底板限定出所述蓄水腔,所述溢流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底板相连,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底板限定出所述溢流腔;以及,
盖板,所述盖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且与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中的每一者连接,所述盖板覆盖所述溢流腔,且设有加湿孔,所述加湿孔连通所述加湿通道和所述蓄水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围绕所述第一板体一周,所述第二板体高于所述第一板体,且与所述第一围板的外周面连接;
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一板体相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板体限定出所述蓄水腔;
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第二板体相连,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和所述第二板体限定出所述溢流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盒还包括多个挡水板,多个所述挡水板间隔设置于所述蓄水腔中,且与所述第一围板和所述底板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顶板和第三围板,所述顶板沿所述溢流腔的周向延伸一周,且与所述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中的每一者连接,所述第三围板连接于所述顶板的内周边沿,且沿所述顶板的周向延伸一周;
所述顶板覆盖所述溢流腔,所述第三围板设于所述第一围板的内周侧,且与所述第一围板限定出所述连通区,所述第三围板和所述第一板体限定出所述加湿区,所述连通口开设于所述第三围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围板包括多个用于避让所述挡水板的避让孔,所述挡水板插入所述避让孔;
所述挡水板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三围板的内周侧,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三围板的外周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还包括加湿转筒,所述加湿转筒与所述蓄水盒转动连接,且设有加湿缝隙;
所述加湿转筒的一部分设于所述蓄水腔内,以使所述蓄水腔内的水进入所述加湿缝隙;
所述加湿转筒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加湿通道内,以使所述加湿通道中的空气进入所述加湿缝隙加湿。
CN202320082228.4U 2023-01-11 2023-01-11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8820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2228.4U CN218820680U (zh) 2023-01-11 2023-01-11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2228.4U CN218820680U (zh) 2023-01-11 2023-01-11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0680U true CN21882068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5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2228.4U Active CN218820680U (zh) 2023-01-11 2023-01-11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0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74082B2 (ja) スチームジェネレータ
CN110068070A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820680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0068066B (zh) 移动空调
CN209819683U (zh) 空调柜机
CN217357173U (zh) 水箱及空调室内机
JP3238774U (ja) 円筒形加湿器
CN216667818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214198940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8884245U (zh) 一种空调导水结构及其空调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0793632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151873B (zh) 蒸发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JP422867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735719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610546U (zh) 一种储能箱结构
CN21060192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63237U (zh) 空调器
CN218120051U (zh) 冷风扇
CN211822762U (zh) 天花机
CN217406280U (zh) 电机外壳及电机
WO2021062895A1 (zh)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215148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CN214009382U (zh) 一种用于空调出风口的增湿装置
CN212538063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