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9750U - 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19750U
CN218819750U CN202122560925.XU CN202122560925U CN218819750U CN 218819750 U CN218819750 U CN 218819750U CN 202122560925 U CN202122560925 U CN 202122560925U CN 218819750 U CN218819750 U CN 218819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ing device
adapter
circuit board
open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609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609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19750U/zh
Priority to JP2022167391A priority patent/JP2023063256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19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19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具体为一种照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开口部以及与开口部连续且一体成型的支撑部。照明装置安装于转接座,支撑部围绕开口部并沿照明装置的厚度方向延伸,转接座经由开口部嵌入外壳,转接座的外缘与支撑部匹配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简化了构造设计并减少了所含零部件,使得照明装置的组合安装更加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具体为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照明装置的不断发展,照明装置的安装也越来越简便。通过在天花板设置用于与照明装置连接的转接座,能够方便照明装置的快速安装。
为了实现与转接座的固定连接,支撑照明装置本身的重量,照明装置具有支撑部。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的外壳与支撑部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由于外壳与支撑部各自单独制造后再装配固定,使得外壳与支撑部的构造设计复杂且部件较多,组装制造工序复杂,增加了制造成本并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如何能够减少照明装置的部件数量并且提升支撑部的支撑强度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能够减少照明装置的部件数量且提升支撑部的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照明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开口部以及与开口部连续且一体成型的支撑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外壳与支撑部一体成型能够减少照明装置零部件的数量,在简化结构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此外相较于外壳、支撑部分开制造再组装固定的方式,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更加简单方便,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优选地,照明装置安装于转接座,支撑部围绕开口部并沿照明装置的厚度方向延伸,转接座经由开口部嵌入外壳,转接座的外缘与支撑部匹配固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天花板或其他位置设置用于与照明装置连接的转接座,能够方便照明装置的快速安装。支撑部与转接座的外缘相匹配,使得支撑部与转接座能够牢固连接。因为转接座经由开口部嵌入外壳设置,支撑部围绕开口部并沿照明装置的厚度方向延伸,上述结构充分利用了外壳的内部空间,减小了照明装置在装配状态下底部与天花板或者其他安装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装配状态下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外壳包括环绕开口部的底板部、沿底板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底板部平行的外延台阶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电路板通过与外延台阶部贴合固定,从而可以省略具有一定厚度的电路板的安装结构,减少电路板安装空间的厚度,进而降低外壳的厚度。此外电路板与外延台阶部贴合固定,彼此之间接触面积足够大,有利于提高电路板与外壳连接的牢固程度与稳定性。
优选地,外延台阶部与照明装置的电路板的相贴合,支撑部的一端与电路板的抵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电路板除了与外延台阶部贴合固定外,与支撑部远离开口部的一端抵接,从而使电路板的中心位置能够得到支撑,有利于电路板的受力稳定。
优选地,在由底板部、外沿台阶部、电路板和支撑部围合形成的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部分电路板上的电气元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电路板的一部分电气元件设置于底板部、电路板、外延台阶部和支撑部围合形成的腔室内,能够起到合理利用外壳内部空间的效果,使得外壳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可以对电气元件进行集中散热,提升对于电气元件的散热效果。
优选地,照明装置还包括,
沿外延台阶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外延台阶部平行的外缘台阶部;
沿外缘台阶部延伸形成的灯罩固定部;
与灯罩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灯罩。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灯罩固定部用于与灯罩的固定,使得灯罩能够与外壳紧密地固定连接。由于外缘台阶部是由外延台阶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的,灯罩与电路板之间能够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降低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发光模组发光时的颗粒感,使得光线更加柔和。另外,外缘台阶部在径向方向的延伸则使得灯罩的面积能够更大,有利于提高照明装置的照明范围。
优选地,电路板中央设置有电源端子,用于匹配插入转接座中央的电源接口并与转接座电连接,支撑部内壁设置有卡接环,用于匹配卡接于转接座的外缘,卡接环与电源端子同轴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中央由电源端子与电源接口实现电连接,外周由卡接环与转接座实现机械连接,电连接部分与机械连接部分同轴设置的方式,用户可以同时完成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的连接或者拆卸,便于照明装置的装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外壳、支撑部以及转接座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隐藏灯罩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A处放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隐藏灯罩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照明装置;1外壳;11开口部;12底板部;13外延台阶部;14外缘台阶部;15灯罩固定部;2支撑部;21卡接环;3电路板;31电气元件;32发光模组;4电源端子;41零线端子;42火线端子;5腔室;6灯罩;200转接座;7端子接口;71零线接口;72火线接口;a厚度方向;b径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10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的分解图,如图1所示,外壳1是起到物理保护内部电气元件、并防止灰尘、蚊虫等物体进入的作用的壳体,支撑部2是用于将照明装置100安装在天花板或者其他位置的部件,起到支撑至少一部分或者整个照明装置100的重量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与支撑部2一体成型。通过将外壳1与支撑部2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相较于外壳1、支撑部2分开制造再组装固定的方式,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更加简单方便,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配流程。
本实施方式中的外壳1与支撑部2由塑料材料制成。相比于金属材料而言,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较低的密度,能够提升照明装置的安全性,减轻外壳1的重量。此外塑料材料具有较好的强度与抗疲劳性,能够保证照明装置100的结构稳定。外壳1与支撑部2一体成型并采用塑料材料,在简化结构的同时还能够保证足够的支撑强度。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外壳1、支撑部2以及转接座20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外壳1中央设置有开口部11,支撑部2以紧贴匹配开口部11的方式围绕开口部11并沿照明装置100的厚度方向a延伸,转接座200经由开口部11嵌入外壳1,转接座200的外缘与支撑部2的内壁匹配固定。支撑部2的内壁设置有卡接环21,用于匹配卡接于转接座200的外缘。卡接环21与转接座200的外缘相匹配使得支撑部2能够与转接座200更加牢固地连接,提升机械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天花板等安装照明装置100的位置设置用于与照明装置100连接的转接座200,能够方便对照明装置100的快速安装。支撑部2与转接座200的外缘相匹配,使得支撑部2与转接座200能够牢固连接。因为转接座200经由开口部11嵌入外壳1设置,支撑部2围绕开口部11并沿照明装置100的厚度方向a延伸,安装完成时,照明装置100的底部与天花板之间的距离将被有效缩短,上述结构充分利用了外壳1的内部空间,减小了照明装置100在装配状态下其底部与用户头顶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装配状态下的空间占用。
外壳1还包括环绕开口部11的底板部12、沿底板部12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底板部12平行的外延台阶部13,外延台阶部13整体呈环状。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隐藏灯罩6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照明装置100的电路板3的外缘与外延台阶部13的下表面相互贴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通过与外延台阶部13贴合固定,该固定方式允许省略原本具有一定厚度的电路板3的安装结构,进而降低外壳1的厚度。此外电路板3与外延台阶部13贴合固定,彼此之间接触面积足够大,有利于提高电路板3与外壳1连接的牢固程度与稳定性。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板3与外延台阶部1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亦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电路板3除了外缘与外延台阶部13贴合固定外,其靠近中心的环状局部区域还与支撑部2远离开口部11的一端抵接,从而使电路板3的中心位置能够得到支撑,有利于电路板3的受力稳定。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撑部2以及外延台阶部13靠近电路板3的一端(即图3中的下端端部)平齐,使得电路板3能够受到外延台阶部13和支撑部2的有效限位,保障电路板3能够基本上重复地被安装在合理位置,进一步提升照明装置100的产品质量稳定性。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与支撑部2均由绝缘的塑料材料支撑,因此当电路板3与支撑部2、外延台阶部13贴合或抵接时,不会产生导电或短路问题。用户在手持外壳1进行照明装置100的安装时可以受到绝缘保护,更加安全。
在由底板部12、外延台阶部13、电路板3和支撑部2围合形成的腔室5内,至少一部分电路板3上的电气元件31垂直于电路板3设置,这些电气元件31可以是电容、控制模块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3中电气元件31的轮廓形貌仅用于示出电气元件31的设置位置以及大致高度,并不表示实际产品或者技术方案中的电气元件31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路板3的一部分电气元件31设置于底板部12、电路板3、外延台阶部13和支撑部2围合形成的腔室5内能够起到合理利用外壳1内部空间的效果,使得外壳1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围合形成的腔室5具有一定厚度,电路板3上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一定高度的电气元件31可以设置在腔室5内,许多具有一定高度的电气元件31,例如电容,也是照明装置100的控制电路中的发热元件,即发热量相对较大的电气元件31。通过将至少一部分电气元件31集中设置在腔室5内,也可以提升对于这部分电气元件31的散热性能。
电路板3中央设置有电源端子4,电源端子4与支撑部2的卡接环21同轴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4包括火线端子42以及零线端子41,零线端子41为圆筒状,火线端子42为长条状并且设置在零线端子41的中央。火线端子42与零线端子41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彼此之间距离太近所带来的短路风险。火线端子42与零线端子41均垂直于电路板3,火线端子42与零线端子41在厚度方向a上的长度也均相等。
图4是图2的A处放大视图,电源端子4用于匹配插入图4所示的转接座200中央的端子接口7并与转接座200电连接。照明装置100可安装于转接座200,支撑部2用于与转接座20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2可以同天花板上的转接座200相互固定。转接座200通常是在天花板上或者其他位置预留的用于安装照明装置100或者其他电器的标准件。当电源端子4与端子接口7之间完成对准时,也同时完成了卡接环21与转接座200外缘的固定机构之间的对准,转接座200具有标准化的用于进行电连接的端子接口7和机械安装结构。通过以上方式,装拆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照明装置100时,可以同时完成照明装置100与转接座200之间的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的连接或者拆卸,照明装置100的装拆更加便捷。
装配完成时,圆筒状的零线端子41与图4中转接座200的圆槽状的零线接口71匹配接触,长条状的火线端子42与图4中转接座200中央的火线接口72匹配接触。用户可以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将照明装置100固定于转接座200,圆筒状的零线端子41与位于中央的长条状火线端子42能够在照明装置100旋转过程中即与转接座200对应的零线接口71、火线接口72接触且不会因为照明装置100的旋转安装而产生电连接断开的问题。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的又一立体图,图5中照明装置100的灯罩6(图6中示出)结构被隐藏,以显示照明装置100内部的电路板3的结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32设置在与电源端子4的插脚相同的电路板3一侧。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模组32包括多个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发光部,电路板3上形成有LED发光部的驱动电路。LED具有亮度高、寿命长以及节能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亦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发光模组32。
发光模组32包含多条同轴设置的半径不同的环形灯带,每条环形灯带均包含多个均匀分布的LED发光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发光模组32在电路板3上的排布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适应性地调整,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排布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称“颗粒感”是指,发光部会在灯罩6的罩面上投射出对应位置偏亮而周围位置偏暗的亮斑,而灯罩6本身的柔光特性尚不足以弥补或者消除斑点的存在,从而导致颗粒感的产生。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100的主视图,如图6所示,照明装置100还包括罩设在外壳1前侧的灯罩6,外壳1的前侧是指外壳1安装完成时靠近用户的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即图6中厚度方向a下方的一侧。外壳1包括沿外延台阶部13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外延台阶部13平行的外缘台阶部14,由于外缘台阶部14是由外延台阶部13延伸并折弯形成的,灯罩6与电路板3(图5中示出)之间能够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降低发光模组32(图5中示出)发光时的颗粒感,使得光线更加柔和。另外,外缘台阶部14在径向方向b的延伸则扩大了灯罩6的面积,有利于提高照明装置100的照明范围。
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具有沿外缘台阶部14延伸形成灯罩固定部15,灯罩6与灯罩固定部15固定连接、覆盖发光模组32,灯罩6与灯罩固定部15可以采用螺纹、卡扣、粘接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可以对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特征进行适应性地拆分或合并。对具体技术特征的这种拆分或合并并不会导致技术方案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拆分或合并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开口部以及与所述开口部连续且一体成型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围绕所述开口部并沿所述照明装置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外壳包括环绕所述开口部的底板部,所述照明装置安装于转接座,所述转接座经由所述开口部嵌入所述外壳,所述转接座的外缘与所述支撑部匹配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沿所述底板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所述底板部平行的外延台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台阶部与所述照明装置的电路板相贴合,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的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底板部、所述外延台阶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支撑部围合形成的腔室内,设置有至少一部分所述电路板上的电气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沿所述外延台阶部延伸并折弯形成的、与所述外延台阶部平行的外缘台阶部;
沿所述外缘台阶部延伸形成的灯罩固定部;
与所述灯罩固定部固定连接的灯罩。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中央设置有电源端子,用于匹配插入所述转接座中央的电源接口并与所述转接座电连接,所述支撑部内壁设置有卡接环,用于匹配卡接于所述转接座的外缘,所述卡接环与所述电源端子同轴设置。
CN202122560925.XU 2021-10-22 2021-10-22 照明装置 Active CN218819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0925.XU CN218819750U (zh) 2021-10-22 2021-10-22 照明装置
JP2022167391A JP2023063256A (ja) 2021-10-22 2022-10-19 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60925.XU CN218819750U (zh) 2021-10-22 2021-10-22 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19750U true CN21881975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5810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60925.XU Active CN218819750U (zh) 2021-10-22 2021-10-22 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3256A (zh)
CN (1) CN21881975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3256A (ja)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0301B2 (en) Illuminan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mp holder
US92128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s for a light-emitting diode lamp
JP4153935B2 (ja) 表示・照明装置
JP2006012860A (ja) 表示・照明システム
GB2434259A (en) Car interior LED lamp adapter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ucture
CN103732977A (zh) 灯及照明器具
JP4153870B2 (ja) 表示・照明装置及び表示・照明システム
JP5472793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JP2013175350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CN204829426U (zh) 灯装置及照明装置
JP5906436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CN106523942B (zh) 带有集成的电气和基座触点的热沉
CN202992782U (zh) Led集成灯板及led灯具
CN218819750U (zh) 照明装置
JP5701429B1 (ja) 照明器具
JPH10302515A (ja) 帯状照明具の防水カバー機構、照明装置および屋外照明システム
CN202048543U (zh) 灯具组件及led灯具
CN216814091U (zh) 照明装置
JP2012023078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5551980B2 (ja) 照明器具
JP6241723B2 (ja) 照明装置
JP2013239286A (ja) 点灯装置及びその点灯装置を備える照明器具
CN201954321U (zh) 改良电源连接设计的led灯具
KR200457583Y1 (ko) Led용 전면 조사등
CN111043547A (zh) 发光组件和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