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7102U - 循环风扇 - Google Patents

循环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17102U
CN218817102U CN202223062111.4U CN202223062111U CN218817102U CN 218817102 U CN218817102 U CN 218817102U CN 202223062111 U CN202223062111 U CN 202223062111U CN 218817102 U CN218817102 U CN 218817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guide
outlet
air out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211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炯
许加华
李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uiwu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17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17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扇,包括外壳、风机和第一出风调节装置,外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风机位于外壳内,第一出风调节装置位于第一出风口处;第一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导风机构,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外壳的转轴且其中一端还设有拨杆,外壳上设有限位空间,各拨杆可以在限位空间内运动并分别带动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进行转动,从而改变第一出风口出风面积的大小。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导风机构各导风叶的转动来调节第一出风口出风面积的大小,从而调节第一出风口处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

Description

循环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循环风扇。
背景技术
循环风扇工作时风机吸入空气进行加速后再吹出,一方面促进了室内空气的对流运动,与普通的电风扇相比避免了出风直接吹向用户,风感更加舒适柔和,另一方面促进了室内和室外空气的交换,实现了更好的通风效果,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
现有的循环风扇通常包括风扇外壳和安装在风扇外壳两端的进风罩和出风罩,风扇外壳内设有风机,出风罩上设有多个导风叶,导风叶之间具有出风间隙,且该出风间隙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对其进行调节,因此无法通过调节出风间隙的方式来调节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故现有的循环风扇只能通过调高出风挡位来增大风机的转速,从而增大出风量,进而提高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当出风挡位调到最高后,此时无法进一步提高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故无法满足用户对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的更高需求。同时现有的循环风扇只能通过调高出风挡位来增大风机的转速,这种调节方式无疑会增加能耗,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的调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循环风扇,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扇,包括外壳、风机和第一出风调节装置,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的转轴且其中一端还设有拨杆,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空间,各所述拨杆可以在所述限位空间内运动并分别带动所述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进行转动,从而改变所述导风机构的出风间隙的大小。
其中,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机构各导风叶上的所述拨杆传动连接。
其中,所述导风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传动,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进行转动,并带动两个所述第一导风叶组的导风叶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有第一齿带,所述第一齿带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传动件上设有可以与所述第一齿带啮合的第二齿带,所述第二齿带的两端分别设有可以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导风机构包括由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导风叶组和由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导风叶组,所述第一导风叶组的导风叶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组的导风叶交替排布。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主壳体和安装框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于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安装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框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框体上,所述安装框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其中,所述限位空间包括与各所述拨杆一一对应的多个限位槽,所述拨杆部分凸伸至所述限位槽内。
其中,所述循环风扇还包括第二出风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出风调节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与其传动连接的导风件,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出风道,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出风道内。
其中,所述出风道具有相连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导风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另一端位于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限位块之间。
其中,所述循环风扇还包括过滤件,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有进风道,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进风道内。
本实用新型在循环风扇外壳的第一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机构,导风机构各导风叶的一端设有拨杆,用户可以拨动拨杆,拨杆在外壳的限位空间内运动时带动导风叶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导风叶转动可以改变导风机构出风间隙的大小,在出风挡位已调至最高,无法进一步增大出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缩小出风间隙来减小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提高第一出风口处的出风速度,进而提高出风距离,满足用户对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更高的使用需求,同时与其它现有的循环风扇相比只需更低的出风挡位即可实现同样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循环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循环风扇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循环风扇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循环风扇的另一分解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安装框体与第一出风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安装框体与第一出风调节装置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机构处于聚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风机构处于扩风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请参考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循环风扇,用于快速搅动空气,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循环,起到加快空气流通速度的效果,其包括外壳100、风机300和第一出风调节装置400。本实施例中,风机300为沿叶轮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的离心风机。
外壳100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风机300位于外壳100内。具体地,外壳100具有中空的内腔,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分别设于外壳100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风速与风量换算公式为:L=3600*F*V,其中L为风量,F为风口的出风面积,V为风口的平均风速,即在出风面积大小一定时出风量和出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在风量一定即出风挡位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出风调节装置400通过减小第一出风口120处的出风面积即可提高出风速度,进而提高出风距离。
第一出风调节装置400包括导风机构410,导风机构410的导风叶呈一字排布在第一出风口120处,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外壳100的转轴411且其中一端还设有用于驱动导风叶进行转动的拨杆412。本实施例中,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的一端设有转轴411,相对的另一端设有转轴411和拨杆412。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的一端设有转轴411和拨杆412,相对的另一端也设有转轴411和拨杆412,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两端均设有拨杆412便于用户从不同角度对导风叶进行调节。
外壳100上设有限位空间210,各拨杆412可以在限位空间210内运动并分别带动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进行转动,以单独调节各导风叶的转动角度。当导风叶转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20平行时导风叶覆盖第一出风口120的面积最大,此时第一出风口120的出风面积最小,在出风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第一出风口120处的出风速度,使气流可以吹得更远,适用于用户距离风扇较远时进行送风;当导风叶转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20垂直时导风叶覆盖第一出风口120的面积最小,此时第一出风口120的出风面积最大,在出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出风速度较慢,适用于用户距离风扇较近时进行大范围送风,风力柔和舒适。通过拨杆412驱动导风叶进行转动,可以改变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覆盖第一出风口120的面积,风机300产生的气流只能从相邻导风叶之间的间隙吹出,在出风量不变时实现对第一出风口120处出风速度的调节,进而调节出风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100的第一出风口120处转动连接有导风机构410,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的一端设有拨杆412,用户可以拨动拨杆412,拨杆412在限位空间210内运动时带动导风叶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导风叶转动可以改变导风机构410出风间隙的大小,在出风挡位已调至最高,无法进一步增大出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缩小出风间隙来减小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面积,提高第一出风口120处的出风速度,进而提高出风距离,满足用户对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更高的使用需求,同时与其它现有的循环风扇相比只需更低的出风挡位即可实现同样的出风速度和出风距离,更加节能。
在一实施例中,限位空间210包括与各拨杆412一一对应的多个限位槽211,拨杆412部分凸伸至限位槽211内,通过限位槽211的侧壁与拨杆412接触,限制了拨杆412的运动范围,从而限制了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的转动角度。
请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调节装置40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420,第一驱动机构420与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上的拨杆412传动连接。示例性地,可以使用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并与多个拨杆412传动连接,以同时控制多个导风叶进行转动,操作更高效。
请参考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导风机构410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组413,第一驱动机构420包括第一电机421、第一传动件422和第二传动件423,第一传动件422与第二传动件423啮合传动,第一电机421驱动第一传动件422进行转动,并带动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请参考图6至图7,具体地,第一传动件422上设有第一齿带4221,第二传动件423上设有可以与第一齿带4221啮合的第二齿带4231,通过第一齿带4221和第二齿带4231的配合,可以使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朝相反方向转动。当循环风扇为正常出风状态时,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与第一出风口120垂直,当循环风扇为扩风状态时,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靠近风机300的一侧相向转动一定角度,使得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另一侧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使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形成的出风通道整体呈外扩状,增大了导风机构410出风角度的范围,使得出风气流更加分散,降低了出风距离。相反地,当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靠近风机300的一侧朝相互背离的方向转动时,另一侧之间的距离变小,两个第一导风叶组413形成的出风通道沿出风方向逐渐收窄,导风机构410出风角度的范围变小,出风更加集中,可以有效提高出风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齿带42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4222,第二齿带4231的两端分别设有可以与第一限位部4222配合的第二限位部4232。当第一齿带4221与第二齿带4231转动至第一啮合位置时,其中一个第一限位部4222与其中一个第二限位部4232接触,当第一齿带4221与第二齿带4231转动至第二啮合位置时,另一个第一限位部4222与另一个第二限位部4232接触,以限制第一传动件422和第二传动件423的转动角度,进而控制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例如在0度到180度之间,当导风叶转动至90度时,其与第一出风口120垂直。
进一步地,外壳100包括主壳体101和安装框体200,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均设于主壳体101上,安装框体200设于第一出风口120处,导风机构410设于安装框体200内,第一驱动机构420设于安装框体200上。第一驱动机构420还包括第一连接块424和第二连接块425。第一传动件422上设有与第一电机421的输出轴固定配合的第一轴孔4223和平行于第一轴孔4223的第一凸轴4224,第一连接块424的一端与第一凸轴4224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组413各导风叶上的拨杆412转动连接,第二传动件423上设有与安装框体200转动配合的第二轴孔4233和平行于第二轴孔4233的第二凸轴4234,第二连接块425的一端与第二凸轴4234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导风叶组413各导风叶上的拨杆412转动连接。
请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420包括第一电机421和第二电机426,导风机构410包括由第一电机421驱动的第一导风叶组413和由第二电机426驱动的第二导风叶组414,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与第二导风叶组414的导风叶交替排布。本实施例中,导风机构410的各导风叶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4101和第二侧面4102,以及连接第一侧面4101和第二侧面4102的端面4103,转轴411位于端面4103上,转轴411与第一侧面4101之间的距离大于转轴411与第二侧面4102之间的距离,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与第二导风叶组414的导风叶交替排布且相邻导风叶之间的距离相等。当循环风扇为正常出风状态时,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转动至与第一出风口120垂直,第一侧面4101相对第二侧面4102更靠近风机300;当循环风扇为聚风状态时,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朝第一方向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第二导风叶组414的导风叶朝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和第二预设角度均在0度至90度之间,使得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的第一侧面4101与其中一个相邻的导风叶的第一侧面4101相接触,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的第二侧面4102与另一个相邻的导风叶的第二侧面4102之间形成出风间隙4104,即导风机构410的导风叶在安装框体200内形成多个间隔排布的V型结构。当导风机构410各导风叶由相对第一出风口120垂直的位置转动至相对第一出风口120倾斜时出风间隙4104变小,使得第一出风口120的出风面积变小,在风机300产生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一出风口120处的出风速度,进而提高出风距离。
进一步地,外壳100包括主壳体101和安装框体200,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一出风口120均设于主壳体101上,安装框体200设于第一出风口120处,导风机构410设于安装框体200内,第一驱动机构420设于安装框体200上。安装框体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01和第二侧壁202,第一电机421设于第一侧壁201上,第二电机426设于第二侧壁202上,避免了第一电机421和第一导风叶组413之间的传动机构对第二电机426与第二导风叶组414之间的传动机构造成阻挡,影响正常运作。
请参考图9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导风机构410包括两个在安装框体200内对称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组413和两个在安装框体200内对称设置的第二导风叶组414,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与其中一个第二导风叶组414的导风叶交替排布,另一个第一导风叶组413的导风叶与另一个第二导风叶组414的导风叶交替排布。
请参考图4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循环风扇还包括第二出风调节装置500,第二出风调节装置50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510和与其传动连接的导风件520,风机300与第一出风口120之间形成有出风道600,导风件520位于出风道600内。具体地,外壳100内设有出风壳700,出风壳700内设有相连通的出风道600和风机收容腔710,风机300位于风机收容腔710内,出风壳700上设有第二进风口720,第二进风口720连通第一进风口110和风机收容腔710,出风道600与第一出风口120连通,通过第二驱动机构510控制导风件520进行转动,改变了出风道600的大小,进而调节出风距离。
进一步地,出风道600具有相连的第三侧壁730和第四侧壁740,第三侧壁730上设有限位块731,导风件52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侧壁730,另一端位于第四侧壁740和限位块731之间。具体地,第三侧壁730和第四侧壁740位于出风壳700上,限位块731凸设于第三侧壁730靠近出风道600的一侧,导风件520转动连接于第三侧壁730的一端相对另一端远离风机收容腔710。当导风件520转动至与限位块731接触时,出风道600被导风件520分隔成两部分进行出风;当导风件520转动至靠近出风壳700的蜗舌处且与第四侧壁740接触时,导风件520与第四侧壁740之间的部分被隔断且不与风机收容腔710连通,使得出风道600变小,增大了出风距离。
请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循环风扇还包括过滤件800,风机300与第一进风口110之间形成有进风道900,过滤件800位于进风道900内。具体地,进风道900形成于第一进风口110和第二进风口720之间,过滤件800为具有网孔的过滤网,过滤网可以将风机300所吸入空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随循环风扇出风被人体吸入,影响用户健康。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风机和第一出风调节装置,所述外壳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
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两端分别设有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的转轴且其中一端还设有拨杆,所述外壳上设有限位空间,各所述拨杆可以在所述限位空间内运动并分别带动所述导风机构的各导风叶进行转动,从而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出风面积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导风机构各导风叶上的所述拨杆传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导风叶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第二传动件啮合传动,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进行转动,并带动两个所述第一导风叶组的导风叶朝相反的方向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有第一齿带,所述第一齿带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传动件上设有可以与所述第一齿带啮合的第二齿带,所述第二齿带的两端分别设有可以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导风机构包括由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导风叶组和由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导风叶组,所述第一导风叶组的导风叶与所述第二导风叶组的导风叶交替排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主壳体和安装框体,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于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安装框体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框体内,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安装框体上,所述安装框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电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空间包括与各所述拨杆一一对应的多个限位槽,所述拨杆部分凸伸至所述限位槽内。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出风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出风调节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与其传动连接的导风件,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有出风道,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出风道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具有相连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导风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另一端位于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限位块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循环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件,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形成有进风道,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进风道内。
CN202223062111.4U 2022-05-31 2022-11-17 循环风扇 Active CN2188171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45200 2022-05-31
CN2022213452007 2022-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17102U true CN218817102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2111.4U Active CN218817102U (zh) 2022-05-31 2022-11-17 循环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17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07893B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8817102U (zh) 循环风扇
WO2021093728A1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KR100642364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60128172A (ko) 실링팬을 구비한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214120222U (zh) 空调器
CN210345791U (zh) 空调器
CN210663286U (zh) 空调出风结构
CN210345662U (zh) 壁挂式空调器
WO2021103387A1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08443977B (zh) 窗式空调设备
CN217682472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9531158U (zh)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CN21614381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62824A (zh)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30663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9036807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组件的空调
CN21253803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46895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093610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1674460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011847U (zh)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CN214311642U (zh) 一种计算机风扇通风流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