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31158U -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31158U
CN219531158U CN202223596848.4U CN202223596848U CN219531158U CN 219531158 U CN219531158 U CN 219531158U CN 202223596848 U CN202223596848 U CN 202223596848U CN 219531158 U CN219531158 U CN 219531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air
guiding
plates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68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金儒
徐健都
黄永创
解博超
李清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edfon Ai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edfon Ai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edfon Ai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edfon Ai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68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31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31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311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导风摆页机构包括:框架以及两个外导风片;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出风装置转动连接的装配部;所述两个外导风片并排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形成有一导风通道,所述两个外导风片朝向彼此的一侧形成有迎风面,所述两个外导风片的迎风面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摆页机构能够很好的将风聚拢起来,使得风能够更集中地吹向指定位置,提高了吹向指定位置的风量、风力以及风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背景技术
浴霸、凉霸、换气扇等出风装置可以用于向室内吹风。浴霸是通过特制的防水红外线热波管和换气扇的巧妙组合将浴室的取暖、红外线理疗、浴室换气、装饰等多种功能结合于一体的浴用小家电产品。凉霸也叫吊顶风扇,装在厨房间顶上不占位置,夏天做饭可以享受凉风,卫生间也可以装。换气扇主要适用于卫生间,卫浴时候通风换气,有些单独换气,有些会集成换气+取暖或者集成换气+取暖+照明的功能模块组合。
目前的出风装置吹出的风较为散乱,无法汇集,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包括:框架以及两个外导风片;
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出风装置转动连接的装配部;
所述两个外导风片并排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形成有一导风通道,所述两个外导风片朝向彼此的一侧形成有迎风面,所述两个外导风片的迎风面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摆页机构能够很好的将风聚拢起来,使得风能够更集中地吹向指定位置,提高了吹向指定位置的风量、风力以及风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迎风面为弧形面,所述迎风面向所述外导风片内凹陷。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包括两个连接板,所述两个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装配部,所述导风通道形成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和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并且位于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包括多个所述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沿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到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依序排列布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摆页机构还包括内导风片,所述内导风片设置在所述导风通道内,并且与所述外导风片并排布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通道内设置有多个所述内导风片,多个所述内导风片沿从其中一个所述外导风片到另一个所述外导风片的排列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口。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导风片远离所述导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导风面,所述两个外导风片的导风面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壳体、风机、旋转驱动组件以及如上述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导风摆页机构的框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框架通过所述导风摆页机构的装配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组件与所述框架传动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安装腔,所述风机设置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导风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内导风片,多个所述内导风片在远离所述风机的安装腔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口。
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摆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摆页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在吹风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吹风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框架;11、装配部;12、连接板;13、支撑板;20、外导风片;21、迎风面;22、导风面;23、导风翅片;30、导风通道;40、内导风片;50、壳体;51、风机;52、旋转驱动组件;53、风道;54、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2个或2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1个或1个以上。
请参阅图1,其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摆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导风摆页机构,包括:框架10以及两个外导风片20。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摆页机构的剖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出风装置在吹风时的气流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在吹风时的气流示意图。框架10上设置有用于与出风装置转动连接的装配部11;两个外导风片20并排设置在框架10上,两个外导风片20之间形成有一导风通道30,两个外导风片20朝向彼此的一侧形成有迎风面21,两个外导风片20的迎风面21在导风通道30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通过迎风面21将风量逐渐向指定方向聚拢,使得从导风通道30吹出风更加集中,避免风力散乱吹出的情况。
其中,装配部1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设计,例如,装配部11为转轴,装配部11与出风装置的壳体50转动连接;或者,装配部11为供转轴伸入的凹槽,出风装置上的转轴伸入到装配部11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迎风面21为弧形面,迎风面21向外导风片20内凹陷,弧形面有利于引导空气更顺畅流动,减少乱流。
框架10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设计,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框架10包括两个连接板12,两个连接板12连接于两个外导风片20之间,其中至少一个连接板12上设置有装配部11,导风通道30形成于两个外导风片20和两个连接板12之间。
为了提高两个外导风片20的稳定性,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框架10包括支撑板,支撑板13连接于两个外导风片20之间,并且位于两个连接板12之间,通过支撑板13支撑在两个外导风片20之间,使得外导风片20不容易晃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框架10包括多个支撑板13,多个支撑板13沿从其中一个连接板12到另一个连接板12的方向依序排列布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摆页机构还包括内导风片40,内导风片40设置在导风通道30内,并且与外导风片20并排布置,内导风片40有利于避免因为迎风面21的引导而改变方向的气流在导风通道30内不断反弹而扰乱气流,起到稳定导风通道30的内部气流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导风片20远离导风通道30的一侧形成有导风面22,两个外导风片20的导风面22在导风通道30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由于从导风通道30的出风口吹出的风的风量较大,风速较大,从而形成一个压强较为低的区域,进而使得从外导风片20远离导风通道30的一侧逸散的风被引导向中间的导风通道30,使得逸散的风与被导风通道30聚拢的风汇聚,从而起到增大风力和提高风量的效果,避免风机51的效率降低,其中,而导风面22可以辅助将逸散的风引导向导风通道30。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爆炸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装置的剖视图,该导风摆页机构,上述的导风摆页机构可以应用在出风装置上,该出风装置包括:壳体50、风机51、旋转驱动组件52以及如上述的导风摆页机构,壳体50内设置有风道53,风机51与风道53连通,导风摆页机构的框架10设置在风道53内,框架10通过导风摆页机构的装配部11与壳体50转动连接,风机51产生的风通过风道53吹入导风通道30,旋转驱动组件52与框架10传动连接,驱动框架10来回摆动。旋转驱动组件52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设计,例如旋转驱动组件52采用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框架10传动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通道30内设置有多个内导风片40,多个内导风片40沿从其中一个外导风片20到另一个外导风片20的排列方向上逐渐靠近导风通道30的出风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导风摆页机构安装在出风装置的壳体50上时来进行说明。由于一些出风装置需要设置在吊顶上,出风装置的高度不能过高,因此风机51和风道53都是水平方向上并排布置,这样使得风机51向一侧的风道53吹风,然后再由风道53将风向下引导,使得风从出风装置的底部吹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50内设置有安装腔54,风机51设置安装腔54内,风道53设置在安装腔54的一侧,并且与安装腔54连通,导风通道30内设置有多个内导风片40,多个内导风片40在远离风机51的安装腔54的方向上逐渐靠近导风通道30的出风口,内导风片40通过上述的位置设计,能够更顺应风道53内的气体的流动,避免内导风片40阻挡气流而产生乱流,影响导风通道30聚拢风的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风面22上还设置由多个导风翅片23,用于稳定气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以及两个外导风片;
所述框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出风装置转动连接的装配部;
所述两个外导风片并排设置在所述框架上,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形成有一导风通道,所述两个外导风片朝向彼此的一侧形成有迎风面,所述两个外导风片的迎风面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为弧形面,所述迎风面向所述外导风片内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两个连接板,所述两个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装配部,所述导风通道形成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和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两个外导风片之间,并且位于所述两个连接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多个所述支撑板,多个所述支撑板沿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板到另一个所述连接板的方向依序排列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导风片;
所述内导风片设置在所述导风通道内,并且与所述外导风片并排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通道内设置有多个所述内导风片,多个所述内导风片沿从其中一个所述外导风片到另一个所述外导风片的排列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导风片远离所述导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导风面,所述两个外导风片的导风面在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上相互靠近彼此。
9.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风机、旋转驱动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导风摆页机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风机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导风摆页机构的框架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框架通过所述导风摆页机构的装配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组件与所述框架传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安装腔,所述风机设置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并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导风通道内设置有多个内导风片,多个所述内导风片在远离所述风机的安装腔的方向上逐渐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口。
CN202223596848.4U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Active CN219531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848.4U CN219531158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6848.4U CN219531158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31158U true CN219531158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26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6848.4U Active CN219531158U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311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75464U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1076261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18233142A1 (zh) 窗式空调器
CN108644905A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204853609U (zh) 一种油烟机
US20220268481A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11467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9531158U (zh) 一种导风摆页机构和出风装置
CN20877956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8765087U (zh) 空调器
CN208750908U (zh) 桌面空调
CN208059072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5949941U (zh) 风机和家用电器
CN208475458U (zh) 空调壁挂机
WO202313076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08222671U (zh) 超薄送舒适风空调室内机
WO2021103387A1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059073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2116504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0986169B (zh) 一种用于分风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08025674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112944475A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装置、空调器及风感模式控制方法
CN208936296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