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12489U - 打褶构造和服装物品 - Google Patents
打褶构造和服装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12489U CN218812489U CN202222295319.4U CN202222295319U CN218812489U CN 218812489 U CN218812489 U CN 218812489U CN 202222295319 U CN202222295319 U CN 202222295319U CN 218812489 U CN218812489 U CN 2188124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site nonwoven
- nonwoven fabric
- fibers
- entangled
- fibrous we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6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8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1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9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0859 subli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8022 subli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43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5000000177 Indigofera tinctor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40097275 indigo Drugs 0.000 description 7
- COHYTHOBJLSHDF-UHFFFAOYSA-N indigo powder Natural products N1C2=CC=CC=C2C(=O)C1=C1C(=O)C2=CC=CC=C2N1 COHYTHOBJLSHD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447 silicone coatin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960 car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17 direc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73 dope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acrylic acid group Chemical group C(C=C)(=O)O NIXOWILDQLNW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65 commerci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30 fin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NGIFLGASWRNHJ-UHFFFAOYSA-L phthalate(2-) Chemical compound [O-]C(=O)C1=CC=CC=C1C([O-])=O XNGIFLGASWRNHJ-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44 Plastiso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86 athl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309466 calf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456 color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01 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99 physical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99 plasti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6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32B5/26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4—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 or use
- A41D31/18—Elastic
- A41D31/185—Elastic using layered materi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063—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at least partially of material that can be recycle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43B1/02—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made of fibres or fabrics made therefr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00—Layered products having a non-planar sha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 B32B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form at particular places, e.g. in edge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added members at particular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7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layers are not bonded on the totality of their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84—Application of adhesive
- B32B37/1292—Application of adhesive selectively, e.g. in stripes, in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32B38/1841—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during laying u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mechanically connected, e.g. by needling to another layer, e.g. of fibres, of pap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6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32B5/26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 B32B5/267—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non-woven fabric layer that is a spunbonded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6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32B5/26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 B32B5/268—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next to one or mor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non-woven fabric layer that is a melt-blown fabr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32B5/265—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 B32B5/271—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characterised by one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being a non-woven fabric layer characterised by separate non-woven fabric layers that comprise chemically different strands or fibre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8—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by mechanical means
- B32B7/09—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by mechanical means by stitching, needling or sew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32B7/1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applied in spaced arrangements, e.g. in strip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26—Condensation or reaction polymers
- D04H1/435—Polyest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ebs, e.g. by layering web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82—Stretched reticular film fibres; Composite fibres; Mixed fibres; Ultrafine fibres; Fibres for artificial leather
- D04H1/43835—Mixed fibres, e.g. at least two chemically different fibres or fibre blen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4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J—PLEATING, KILTING OR GOFFERING TEXTILE FABRICS OR WEARING APPAREL
- D06J1/00—Pleating, kilting or goffering textile fabrics or wearing apparel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500/00—Materials for garments
- A41D2500/30—Non-wov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0—All layers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07—Elastomeric fibres
- B32B2262/0215—Thermoplastic elastomer fi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92—Polyurethane fib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4/00—Thermoplastic elastomer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22—Fibres of short length
- B32B2305/28—Fibres of short length in the form of a m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2—Colour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Elast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2—Dimensional propert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16—Ten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37/00—Clothing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4—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打褶构造和服装物品。本文各方面涉及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该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至少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包括一个或多个压凹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打褶构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各方面涉及适用于服装和其他制品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debossed and pleated finishes)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非织造织物具有通常不适合用于服装制品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以及在例如清洁行业和个人卫生行业中的最终用途,传统的非织造织物可能与通常用于针织和/或织造织物的整理工艺和技术不相容。因此,传统的非织造织物通常缺乏在服装制品中所期望的美观和/或功能特征。
实用新型内容
本文提供以下项目:
1.一种打褶构造,包括:
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
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最外表面;以及
多个褶,所述多个褶由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
2.根据项目1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3.根据项目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4.根据项目3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5.根据项目3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6.根据项目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7.根据项目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褶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8.一种至少在服装物品的第一部分处的打褶构造,包括:
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一弹性体层;
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最外表面的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
由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一多个褶。
9.根据项目8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10.根据项目8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11.根据项目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
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三缠结纤维幅材、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三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二弹性体层;
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最外表面的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
由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二多个褶,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处于面共享关系。
12.根据项目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13.根据项目1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二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内的表面上。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文各方面的实例,其中:
图1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示例生命周期;
图2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图1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纤维幅材;
图3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图1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印花层;
图4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图1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纤维幅材;
图5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图1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可选第三纤维幅材;
图6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图1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弹性体层;
图7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制作图1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并进一步用于使用图1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来制作服装制品的示例制造工艺;
图8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图7的制造工艺生产的示例印花层,该示例印花层包括内部纤维幅材和印花部件;
图9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8的切割线9-9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8的示例印花层的替代印花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11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使用图7的制造工艺生产的图8的印花层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
图12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1的切割线12-12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3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2的区域13处截取的放大视图;
图14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2的区域14处截取的放大视图;
图15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使用图7的制造工艺生产的示例印花层,该示例印花层包括水刺层 (spunlace layer)和印花部件;
图16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5的切割线16-16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7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15的示例印花层的替代印花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18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使用图7的制造工艺生产的图15的印花层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
图19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8的切割线19-19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0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9的区域20处截取的放大视图;
图21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19的区域21处截取的放大视图;
图22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
图23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
图24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22的切割线24-24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5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在图23的切割线25-25处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6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整理工艺和技术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分解视图;
图27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压凹部分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outer facing side);
图27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27A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外饰面侧;
图28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27A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横截面图;
图29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形成图27A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部分并进一步用于使用图27A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来制作服装制品的示例制造工艺;
图30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的面向外的表面;
图30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30A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的面向内的表面;
图31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的面向外的表面;
图31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31A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的面向内的表面;
图32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打褶构造的第一外饰面侧;
图32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32A的示例打褶构造的第二外饰面侧;
图33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32A的示例打褶构造的分解视图;
图34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用于形成图32A的打褶构造并进一步用于使用图32A的打褶构造来制作服装物品的示例制造工艺;
图35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
图36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以及
图37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35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题在本文中被具体描述以满足法定要求。然而,该描述本身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相反,本发明人已经设想,所要求保护或公开的主题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结合其他当前或未来技术来体现,以包括不同的步骤或与本文件中描述的步骤类似的步骤的组合。此外,尽管术语“步骤”和/或“框”在本文中可以用于表示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元素,但是除非且除了明确陈述个别步骤的次序,否则这些术语不应被解释为暗示本文所公开的各种步骤之中或之间的任何特定次序。
传统的非织造织物通常具有不适合用于服装制品的特征。这样的特征可能包括缺乏拉伸和恢复特性、重量大、缺乏悬垂性(drapability)、手感粗糙、对称的面或表面,以及在期望增加隔热的一些情况下缺乏隔热特性。由于这些特征以及在例如清洁行业和个人卫生行业中的最终用途,传统的非织造织物可能难以印花并且可能不包括美观的特性。此外,在对非织造织物进行印花的情况下,印花美感被应用于最外表面,质量差,并且会由于例如磨损而随时间减少。这样的印花美感对于适用于服装制品的非织造织物而言是不期望的。
本文各方面涉及适用于服装和其他制品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及其制作方法。在高水平上,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一个或多个缠结纤维幅材(one or more entangledwebs of fibers)和印花层(例如,包括印花部件的内部层)。在示例方面,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和内部层。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具有第一面和相对的第二面。第一缠结幅材的第一面至少部分地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饰面侧。内部层具有被定位成邻近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二面的第一面。内部层的第一面包括具有第一部分的印花部件,该第一部分比印花部件的第二部分更多地结合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中。
在其他示例方面,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层(例如,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第三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弹性体层),该一个或多个附加层层叠在一起和/或与第一缠结幅材和/或内部层缠结。在一个这样的方面,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面和相对的第二面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该第二面至少部分地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饰面侧。照此,内部层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使得内部层的第一面邻近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二面,并且内部层的第二面邻近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一面。
附加地,并且根据本文各方面,由于第一和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特征,以及内部层和/或任何附加层的特征,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可以是非对称饰面的(例如,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printed asymmetrical-faced composite nonwoven textile)。在另外的示例方面,这些特征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适用于服装制品。当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结合到服装制品中时,第一饰面侧形成服装制品的面向外的表面,并且第二饰面侧形成制品的面向内的表面。照此,当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结合到服装制品中时,第一缠结幅材可能具有使其适用于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特征。例如,形成第一缠结幅材的纤维可能具有比用于形成第二缠结幅材的纤维的旦数大约两倍的旦数,使得第一缠结幅材可以更好地承受磨损力而不使纤维断裂,并且因此增强印花部件的耐用性。
当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形成为服装制品时,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特征使其适用于形成面向皮肤的表面。例如,形成第二缠结幅材的纤维可能具有为用于形成第一缠结幅材的纤维的旦数的约一半的旦数,因为第二饰面侧可能较少暴露于磨损力。此外,较小的旦数可以产生柔软的手感,使其对于皮肤或接近皮肤接触是舒适的。此外,第二缠结幅材可以包括有机硅涂层纤维(silicone-coated fiber),其也赋予柔软的手感并改善织物的悬垂性(即,使织物不那么硬)。
本文设想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其他非对称特征包括印花部件和/或与第一饰面侧和第二饰面侧相关联的不同颜色特性。在一个方面,印花部件在第一饰面侧上比在第二饰面侧上更可见。在另一方面,印花部件可以在第一饰面侧可见但第二饰面侧上不可见。其他方面设想颜色特性可以是在第一饰面侧上比在第二饰面侧上更明显的混色效果的形式。印花部件和不同颜色特性可以赋予由非织造织物形成的服装物品期望的美感,并且还可以为穿着者提供关于服装物品的哪一侧面向外和哪一侧面向内的视觉标记。不同颜色特性也可能使服装物品适合正反穿(即,“内面向外”穿着服装物品)。例如,可以通过为形成织物不同层的纤维选择特定颜色和/或通过选择缠结参数,使得有色纤维相比于第二面选择性地向第一面移动更多 (或反之亦然)而赋予侧面以不同颜色特性。
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一个或多个附加层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弹性体层赋予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拉伸和恢复特性,使其适用于服装制品,诸如上身衣物和下身衣物。弹性体层本身可能缺乏足够的抗拉强度来承受正常耗损。因此,弹性体层通过使用缠结工艺使不同幅材的纤维延伸穿过弹性体层以产生内聚结构(cohesive structure)而整合(integrate)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中。
在一些示例方面,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一个或多个附加层包括与弹性体层层叠在一起的附加缠结幅材(例如,第三缠结纤维幅材)。可以选择缠结前(pre-entangled)幅材的重量以实现在缠结后具有最小厚度的轻质复合非织造织物。此外,缠结幅材的数量、纤维旦数、纤维类型、纤维长度等的选择产生通过在形成织物的纤维之间捕获空气而提供增强的隔热的所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附加地,可以调整用于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不同幅材的特性和/或幅材的数量,以实现印花非织造织物的不同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包括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侧面中的每一个的不同的期望的最终特征。其结果是一种轻质、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拉伸和恢复性、良好的悬垂性、有趣的视觉美感、良好的耐磨性和柔软的手感,使得复合非织造织物成为形成适用于运动服的服装制品的理想选择。
本文设想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整理。例如,织物可以使用选定的印花技术印上一个或多个图案、图形、标志等。在一个示例方面,可以在缠结之前将印花应用于纤维幅材中的一个或多个,使得印花部件在缠结期间整合到非织造织物中。此外,当非织造织物形成为服装制品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将织物边缘缝合在一起。例如,织物边缘可以重叠,并且可以使用缠结工艺将来自织物边缘的纤维缠结在一起,从而形成接缝。
本文各方面还设想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是可回收的,并且在一些方面,织物可以是完全可回收的。因此,在各方面,选择用于形成缠结幅材的纤维可以包括回收材料,包括回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纤维,通常称为聚酯纤维。附加地,选择用于形成弹性体层的材料也可以是完全可回收的。回收纤维和材料的使用减少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通过将印花层(例如,包括印花部件的内部层)定位在第一纤维幅材与一个或多个附加层之间以形成复合结构来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在形成复合结构之前,可以通过利用印花技术在内部层上形成印花部件来形成印花层。此外,为第一纤维幅材、内部层和一个或多个附加层选择特性,诸如幅材的数量、纤维旦数、各个幅材的重量、纤维长度、纤维颜色和纤维涂层,是基于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在形成印花层并且然后将其与第一纤维幅材和一个或多个附加层组合以形成复合结构之后,执行机械缠结工艺。在一个示例方面,机械缠结工艺是针刺。基于非对称饰面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期望的最终特性,选择与针刺工艺相关联的不同参数,诸如针选择、针迹密度、穿透深度、穿透方向、针通过次数等。例如,可以选择参数以生产具有期望厚度、期望拉伸和恢复程度、期望重量、期望悬垂性或硬度等的非织造织物。
本文附加方面涉及制作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并且总体而言,这样的方法包括一个或多个步骤,该一个或多个步骤与形成印花层、将印花层与第一纤维幅材和/或一个附加层组合以形成复合结构,以及使复合结构经受缠结工艺相关。在示例方面,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包括将印花层的第一面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二面以形成复合结构的步骤。印花层包括印花部件,该印花部件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预先应用于内部层的着色剂(colorant)形成。该制造方法还包括使复合结构经受针缠结工艺的步骤,其中随后将印花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到第一纤维幅材中。
在一些示例方面,制造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包括利用印花技术在内部层上形成印花部件以形成印花层的步骤,以及将印花层的第一面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二面以形成复合结构的随后步骤。该方法包括使复合结构经受可变缠结工艺的另一步骤,其中随后印花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一面至少部分地形成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饰面侧。
在另外的示例方面,印花技术(例如,经由数字印花应用着色剂、经由升华印花应用升华染料等)可用于在内部层上形成印花部件。这样的方面设想印花部件可以在缠结前(即,在缠结包括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一个或多个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之前)在内部层上形成。这些方面设想内部层可以包括纤维幅材(例如,缠结前的纤维幅材),并且还设想内部层可以是水刺层和/或可以包括水刺纤维。
如本文所用,术语“服装制品”旨在涵盖由穿着者穿着的制品。照此,它们可以包括上身衣物(例如,上衣、t恤、套头衫、连帽衫、夹克、外套等)和下身衣物(例如,裤子、短裤、紧身裤、七分裤、连体紧身衣等)。服装制品还可以包括帽子、手套、袖子(袖套、小腿袖)、鞋类制品(诸如鞋子的鞋面)等。术语“面向内的表面”在涉及服装制品时是指被配置成面向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表面,并且术语“面向外的表面”是指被配置成背离穿着者的身体表面并朝向外部环境的表面。术语“面向最内的表面”是指相对于服装制品的其他层最靠近穿着者的身体表面的表面,并且术语“面向最外的表面”是指相对于服装制品的其他层最远离穿着者的身体表面地定位的表面。
如本文所用,术语“非织造织物”是指通过机械和/或化学相互作用保持在一起而不呈针织、织造、编织构造或其他结构化构造形式的纤维。在具体的方面,非织造织物包括经机械操纵以形成垫状材料的纤维的集合。换句话说,非织造织物直接由纤维制成。非织造织物可以包括形成为内聚结构的不同纤维幅材,其中不同纤维幅材可以具有不同或类似的纤维组成和/或不同的特性。术语“纤维幅材”是指在与一个或多个其他纤维幅材经历机械缠结工艺之前的纤维幅材。纤维幅材包括已经经历梳理和搭接工艺的纤维,该工艺通常在沿xy平面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共同方向上对齐纤维,并达到期望基重。纤维幅材还可以经历轻针刺工艺或机械缠结工艺,该工艺将幅材的纤维缠结到一定程度,使得纤维幅材形成可以被操纵的内聚结构 (例如,卷绕到辊上、从辊上展开、堆叠等)。纤维幅材还可以经历一个或多个附加的加工步骤,诸如在与其他纤维幅材缠结以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之前进行印花。术语“缠结纤维幅材”在涉及复合非织造织物时是指经历与一种或多种其他纤维幅材的机械缠结后的纤维幅材。照此,缠结纤维的幅材可以包括最初存在于形成层的纤维幅材中的纤维,以及存在于已经通过缠结工艺移动到缠结纤维的幅材中的其他纤维幅材中的纤维。如本文所用,术语“内部层”是指位于非织造织物的至少两个其他层之间的非织造织物层。如本文所用,术语“印花层”是指包括印花部件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层。
在示例方面,印花层被布置成使得其位于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最外纤维幅材(例如,第一纤维幅材)或层的内部。这样的方面设想印花层以及进而印花部件较少暴露于或未暴露于外部环境。因此,印花层和印花部件较少受耗损和磨损的影响。在另外的示例方面,印花层在内部层处的布置还可以帮助将印花层固定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适当位置。此外,印花层的特征可以导致比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其他纤维幅材和/或层更少的缠结。照此,将印花层定位在两个纤维幅材和/或层之间,使得它是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内部层,可以比它被定位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外部层或最外层时为印花层提供更多的缠结。
本文设想的机械缠结工艺可以包括使用有倒钩或有结构的针(barbed orstructured needle)(例如,叉状针)的针缠结(通常称为针刺),或流体缠结。在本文设想的各方面中,可以由于所使用的纤维的小旦数和微调与针刺工艺相关联的不同参数的能力来使用针刺。针刺通常使用倒钩针或尖刺针将一定比例的纤维从大致水平的定向(沿xy平面延伸的定向)重新定位到大致垂直的定向(z方向定向)。通常参考针刺工艺,经过梳理、搭接和预针刺的幅材可以与其他经过梳理、搭接和预针刺的幅材堆叠在一起,并在位于堆叠幅材配置(stacked web configuration)的相对侧上的底板(bed plate)与剥离板(stripperplate)之间通过。固定在针板(needle board)上的倒钩针穿过堆叠幅材配置进出,并且在针移入和移出堆叠幅材配置之后,剥离板从针剥离纤维。可以调整剥离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以控制针刺期间的幅材压缩。当堆叠幅材配置沿输送系统在机器方向上移动时,针板重复地与堆叠幅材配置接合和脱离,使得对堆叠幅材配置的长度进行针刺。本文各方面设想使用沿输送系统顺序地位于不同点处的多个针板,其中当堆叠幅材配置在机器方向上移动时,不同的针板可以从堆叠幅材配置的不同面(例如,上面和下面)接合堆叠幅材配置。针板与堆叠幅材配置的每次接合在本文中称为“通过(pass)”。可以调整与特定针板相关联的参数以实现所得针刺非织造织物的期望特性(例如,基重、厚度等)。不同的参数可以包括针脚密度(SD)和穿透深度 (PD),针脚密度是在缠结过程期间使用的每cm2的针数(n/cm2),穿透深度是针在从堆叠幅材配置中拉出之前穿过堆叠幅材配置的距离。通常还可以调整与针刺工艺相关的参数,诸如底板与剥离板之间的间距以及堆叠幅材配置的输送速度。
本文各方面设想使用倒钩针(具有沿针的长度布置的倒钩的针),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针类型。当倒钩从堆叠幅材配置的第一面移动到相对的第二面时,针上的倒钩“捕获”纤维。针穿过堆叠幅材配置的移动有效地将由倒钩捕获的纤维从第一饰面侧附近或第一饰面侧处的位置移动或推动到第二饰面侧附近或第二饰面侧处的位置,并进一步引起与其他纤维的物理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通过例如摩擦将移动的纤维“锁定”到位。本文还设想,这些针可以从第二饰面侧朝向第一饰面侧穿过堆叠幅材配置。在示例方面,针上与纤维相互作用的倒钩的数量可以基于针的穿透深度。例如,当穿透深度为第一量时,所有倒钩可以与纤维相互作用,并且随着穿透深度减小,可以与纤维相互作用的倒钩少于所有的倒钩。在另外的示例方面,倒钩的大小可以基于幅材中使用的纤维的旦数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选择倒钩大小,以便与小旦数(例如,细)纤维接合,而不是与大旦数纤维接合,以便引起小旦数纤维而不是大旦数纤维的选择性移动。在另一实例中,可以选择倒钩大小,以便与小旦数和大旦数纤维两者接合,以便引起两种纤维移动通过幅材。
在缠结之后,非织造织物可以包括第一饰面侧和相对的第二饰面侧,这两个饰面侧相对于非织造织物的内部均面向外并且包括非织造织物的最外面。照此,当观察非织造织物时,第一饰面侧和第二饰面侧均是完全可见的。第一饰面侧和第二饰面侧均可以沿大致平行且彼此偏离的xy平面延伸。
如本文所用,术语“弹性体层”是指在至少一个定向轴线上具有拉伸和恢复特性(即,弹性回弹)的层,其包括在单个定向轴线上具有拉伸和恢复性的层以及在多个定向轴线上具有拉伸和恢复性的层。定向轴线的实例包括长度方向、宽度方向、x方向、y方向和与长度方向、宽度方向、x方向和y方向成角度偏离的任何方向。弹性体层可以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诸如热塑性聚氨酯(TPU)、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 TPU和TPEE的组合等。弹性体层可以包括纺粘层、膜、幅材等。在示例方面,弹性体层可以包括纺粘TPEE 或熔喷TPU。非织造弹性体材料(诸如纺粘TPEE或熔喷TPU)允许比弹性体膜更低的基重。同样,由于幅材相对于膜的纤维性质,它们通常更透气和可渗透,并且它们通常比膜更柔韧(即,硬度较低)。这些因素(低基重、透气性和渗透性、柔韧)使得它们成为用于本文描述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这些是期望特征的服装方面。
当涉及纤维时,术语旦数或每纤维的旦数是纤维的线性质量密度的测量单位,并且更具体地,它是每 9000米纤维的以克为单位的质量。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的旦数可以使用ASTM D1577-07测量。纤维的直径可以基于纤维的旦数和纤维的密度来计算。本文设想的纤维可以由多种不同材料(例如,棉、尼龙等) 形成,包括通常称为聚酯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纤维可以包括原生PET纤维(未回收的纤维)和回收PET纤维。回收PET纤维包括衍生自切碎制品的切碎的(shredded)PET纤维和再挤出的 (re-extruded)PET纤维(使用回收PET碎片再挤出的纤维)。在另外的方面,本文设想的纤维可以被配置成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提供疏水特性。
如本文所用,术语“有机硅涂层纤维”可以指具有连续有机硅涂层的纤维,使得有机硅涂层沿其长度完全覆盖纤维。在一个实例中,纤维可以形成芯并且有机硅可以形成围绕芯的鞘。在其他示例方面,术语“有机硅涂层纤维”可以指在沿纤维长度的至少一些区域中具有间歇有机硅涂层的纤维。例如,可以用有机硅涂层喷涂纤维。在这方面,如果特定的纤维幅材包括100重量%的有机硅涂层纤维,则本文设想形成幅材的纤维可以具有不包括有机硅涂层的区域。本文设想有机硅涂层纤维掺入到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纤维幅材中。换句话说,在使用例如有机硅喷涂整理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之后,不将纤维上的有机硅涂层应用于纤维。
如本文所用,术语“颜色”或“颜色特性”在涉及非织造织物时通常是指形成织物的纤维的可观察颜色。这样的方面设想颜色可以是使用本领域已知的染料、颜料和/或着色剂可以提供给纤维的任何颜色。照此,纤维可以被配置成具有一种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白色、黑色及其色调(shade)。在一个示例方面,可以在形成纤维时赋予纤维颜色(通常称为纺前染色)。在纺前染色中,当纤维被挤出时将颜色添加到纤维中,使得颜色与纤维融为一体,而不是在成型后的步骤(例如,通过织后染色步骤)中添加到纤维中。
与颜色相关的方面还设想确定一种颜色是否不同于另一种颜色,以及一种颜色是否与另一种颜色基本上相同。在这些方面,颜色可以包括数字色值,其可以通过使用仪器来确定,仪器通过标准化和/或量化可能影响颜色感知的因素来客观地测量和/或计算对象的颜色的色值。这样的仪器包括但不限于色度计、分光辐射度计、分光光度计等。因此,本文各方面设想由纤维提供的织物的“颜色”可以包括使用色度计、分光辐射度计和/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和/或计算的数字色值。此外,数字色值可以与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相关联,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是为数字色值提供颜色表示的颜色的特定组织,并且因此,每个数字色值对应于在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中表示的单一颜色。
这样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进行:用色度计、分光辐射度计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和/或计算例如具有第一颜色的第一织物的数字色值、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和/或计算具有第二颜色的第二织物的数字色值(即,如果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则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以及将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与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进行比较。在另一实例中,可以通过用色度计、分光辐射度计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和/或计算织物的第一区域的数字色值、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和/或计算具有第二颜色的织物的第二区域的数字色值,并将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与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进行比较来进行该确定。如果数字色值不相等,则第一颜色或第一颜色特性不同于第二颜色或第二颜色特性,反之亦然。
此外,还设想,两种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可以与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之间的百分比差异相关,并且随着色值之间的百分比差异增大,视觉区别将更大。此外,视觉区别可以基于颜色空间或模型中的色值的颜色表示之间的比较。例如,当第一颜色具有对应于所表示的颜色为黑色或深蓝色的数字色值,并且第二颜色具有对应于所表示的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数字色值时,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大于所表示的颜色为红色的第一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为黄色的第二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
术语“半透明性”涉及光的透射,并且“半透明”是指当光撞击物体的表面时物体的物理特性,其中一些光穿过或透射穿过物体并且一些光被漫射、反射和/或吸收。因此,当描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纤维幅材和/或一个或多个附加层时,术语“半透明”是指光部分地穿过的纤维幅材或层。此外,当纤维幅材或层在本文中被称为“至少部分地”半透明时,应当理解,“至少部分地”是指纤维幅材或层的一部分、区域、区或位置,在该部分、区域、区或位置处,纤维幅材或层是半透明的,并且不表示其透射率。例如,至少部分地半透明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纤维幅材或层是指在层的一些部分、区域、区或位置处光部分地穿过。在另一种情况下,至少部分地半透明的纤维幅材或层是指在纤维幅材或层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处,光部分地穿过,并且在纤维幅材或层的其他不同部分处,光可以或可以不部分地穿过。
如本文所用,术语“印花技术”通常是指将有色物质应用于基材(例如,印花非织造复合织物的内部层)的工艺,并且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印花工艺、技术或方法。通常,有色物质可以是着色剂、升华染料或两者,并且着色剂和升华染料可以被配置成具有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白色、黑色及其色调的颜色。照此,在示例方面,本文设想的印花技术包括直接印花技术,其中将一种或多种着色剂转移至基材,并且直接印花技术的实例包括丝网印花、旋转印花、数字印花等。如本文所用,术语“着色剂”通常是指任何油墨、颜料、染料或使某物着色的其他物质,并且可以包括与本文讨论的至少一种直接印花技术相容的广泛范围的油墨、颜料或染料。在一个示例方面,着色剂可以包括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市售油墨或与数字印花技术一起使用的专有油墨。这样的油墨可以是水基或油基的,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裂解油墨、拔染油墨、闪光或微光油墨、光泽油墨、金属油墨、镜面银油墨、增塑溶胶油墨、聚氯乙烯油墨(PVC油墨)、非PVC油墨、邻苯二甲酸酯油墨、非邻苯二甲酸酯油墨、丙烯酸油墨、仿麂皮油墨、油基丙烯酸油墨、聚氨酯油墨、高密度油墨、溶剂油墨、紫外线油墨及其组合。尽管如此,还设想油墨可以包括特种油墨,其可以具有市售油墨中通常不包括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这样的特性可以包括视觉性质,该视觉性质可以给予特种油墨金属的、珠光的、色移的或反射的外观。此外,这些油墨中的任一种可以包括添加剂,其可以影响油墨的某些特性或组分或可以向油墨提供附加特性或组分。例如,添加剂可以使油墨与某些油墨和材料更相容,并且因此,添加剂可以用于促进油墨与非织造织物层的面之间的相容性。
在其他示例方面,本文设想的印花技术包括升华印花技术。如本文所用,术语“升华印花工艺”是指利用热和压力将染料应用于基材的印花技术。通常,升华印花工艺可以应用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这些升华染料可以对基材(例如,非织造织物的内部层)具有亲和力并经由升华印花应用于其上。升华染料可以包括源自植物或合成来源的着色剂,这些着色剂可以被精细研磨并与分散剂包括在一起,并且升华染料可以以分子水平注入基材中并将颜色浸渍到材料中。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升华印花利用升华的科学知识,其中将热施加到固体,通过吸热反应将其转化成气体而不通过液相。
升华印花可以包括固体热敏染料,其溶解在液体中,当在热和压力下时,该液体变成气体,与相容的基材结合,并且然后变回固体。因此,升华染料以分子水平注入基材中。此外,本文设想的升华印花工艺可以利用各种组分和技术将升华染料应用于基材(例如,非织造织物的内部层),并且不同的升华印花工艺可以包括类似和/或不同的方面。例如,一种工艺可以将升华染料直接应用于基材,而另一种工艺可以使用转移片材。此外,一些升华印花技术可以包括升华印花机和/或还可以使用热或能量来引起升华染料吸附到基材上。在一个非限制性实例中,可以通过使用热压机将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转移到内部层以使内部层和应用于其上的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经受约195℃的温度约1秒。因此,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转移到内部层并被内部层的至少一部分吸附。在其他方面,可以通过使用热压机将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转移到内部层以使内部层和应用于其上的一种或多种升华染料经受约225℃至约165℃、约220℃至约170℃、约215℃至约175℃、约210℃至约180℃、约205℃至约185℃、约200℃至约190℃,或约195℃的温度约30秒、约25秒、约20秒、约15秒、约10秒、约5秒的时间。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在所指示的值的大致±10%内。
如本文所用,术语“印花部件”是指通过一种或多种着色剂或升华染料在层上形成的图像、图形、设计或视觉记号,该一种或多种着色剂或升华染料经由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印花技术而应用于层。此外,印花部件还可以包括形状,这些形状包括与品牌化相关联的形状,诸如标志、图像等,几何形状、有机形状、图案、字母、数字等。此外,印花部件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通过一种或多种着色剂或升华染料提供的一种或多种颜色形成,该一种或多种着色剂或升华染料可以被配置成具有任何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及其色调。
本文另外的方面涉及适用于服装和其他制品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在高水平上,复合非织造织物可以包括第一区,该第一区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该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可以包括第二区,该第二区包括压凹部分和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弹性体层内的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
继续在高水平上,打褶构造可以包括复合非织造织物,该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打褶构造还可以包括被定位成邻近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最外表面的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elastically resilient structured textile),并且还可以包括由复合非织造织物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多个褶。
本文提供了关于缠结前幅材和所得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各种测量。所得复合非织造物的厚度可以使用精密测厚仪测量。例如,为了测量厚度,可以将织物定位在平砧上,并在标准固定负载下将压力脚从上表面压在织物上。精密测厚仪上的刻度盘指示器给出以mm为单位的厚度指示。基重使用ISO3801测试标准测量,并且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sm)。使用ASTMD4032(2008)测试标准测量通常对应于悬垂性的织物硬度,并且单位为千克力(Kgf)。使用ASTM2594测试标准测量织物增长(fabric growth)和恢复性,并以百分比表示。如本文所用,术语“拉伸”是指在规定张力下以指定距离的增加测量的织物性质,并且通常表示为原始基准距离(即,静息(resting)长度或宽度)的百分比。如本文所用,术语“增长”是指在延伸至规定的张力后,在释放张力的一段时间间隔内指定基准(即,静息长度或宽度)的距离增加,并且通常表示为原始基准距离的百分比。如本文所用,“恢复性”是指织物恢复到其原始基准距离(即,其静息长度或宽度)的能力,并且表示为原始基准距离的百分比。通常对应于隔热特征的热阻使用ISO11092测试标准进行测量,并且单位为RCT(M2*K/W)。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文提供的所有测量在标准环境温度和压力(25摄氏度或298.15K和1巴)下测量,其中非织造织物处于静息(未拉伸)状态。
图1是本文设想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示例生命周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指示第一纤维幅材110、具有印花部件130(例如,印花层)的内部层120,以及缠结之前的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例如,第二纤维幅材、第三纤维幅材和/或弹性体层)。本文设想,在一些示例方面,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中的任一个可以是可选的。在示例方面,用于形成第一纤维幅材110、内部层120和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的纤维可以包括回收纤维,并且具体地是回收PET纤维。附加地,当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包括弹性体层时,本文的示例方面设想弹性体层可以由可回收的材料形成。箭头102示意性地表示缠结步骤,其中第一纤维幅材 110、内部层120,和/或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中的纤维彼此缠结,使得纤维中的一个或多个延伸到另一层中以形成内聚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箭头104示意性地表示加工步骤,其中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 150形成为包括印花部件130的服装制品160。尽管服装制品160被示出为上身衣物,但是本文设想服装制品160可以采取其他形式,诸如下身衣物、鞋面、帽子、手套、袖子等。在服装制品160的寿命结束时,设想穿着者可以将服装制品160退回给例如制造商/零售商,其中服装制品160可以如箭头106所指示地完全回收以形成切碎的纤维和/或再挤出的纤维,其用于形成纤维幅材,诸如第一纤维幅材110、内部层120,和/或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从而产生自我维持的循环。这种自我维持的循环减少了通常与产生印花服装制品(包括针织、织造和非织造服装制品)相关联的碳影响。
图2描绘了与其他幅材缠结和/或与其他层层叠之前的第一纤维幅材110。在示例方面,可以选择与第一纤维幅材110相关联的特性以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如上所讨论的,当与其他幅材缠结和/或与其他层层叠时,本文设想第一纤维幅材110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第一饰面侧。当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形成为服装制品时,设想第一饰面侧形成服装制品的面向外的表面,并且在一些方面形成面向最外的表面。照此,与第一纤维幅材110相关联的期望特性包括例如耐用性和耐磨性以及适度性。在示例方面,第一纤维幅材110的基重为约20克每平方米(gsm)至约150gsm、约35gsm至约65gsm、约40gsm至约60gsm、约45gsm至约55gsm,或约50gsm。在第一纤维幅材110与其他幅材和 /或层组合之后,针对第一纤维幅材110的在此范围内的基重提供了具有在期望范围内的基重的所得非织造织物。
第一纤维幅材110由纤维形成,诸如纤维210(示意性地描绘出),由于梳理和交叉搭接工艺(carding and cross-lapping process),其可以大致在共同方向上定向。在示例方面,纤维210可以包括PET纤维(回收的或原生的),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原生的和回收的纤维类型(例如,聚酰胺、棉等)。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210可以包括100重量%的回收纤维,诸如100重量%的回收PET纤维。然而,在其他方面,纤维210可以根据需要包括100重量%的原生纤维,或原生纤维和回收纤维的其他组合。纤维210的短纤维长度可以在约40mm至约60mm、约45mm至约55mm或约51mm的范围内。这种纤维长度的使用提供了最佳的缠结。例如,当低于40mm时,纤维可能不具有足够的长度进行缠结,并且当高于60mm时,当在缠结期间从非织造织物中抽出针时,纤维可能实际上未缠结。在示例方面,纤维210可以包括均匀的长度,诸如当纤维由原生挤出的PET或再挤出的PET形成并切割成限定的长度时。在其他方面,纤维210 可以包括短纤维长度的变化,诸如当纤维210衍生自切碎的纤维来源时。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纤维210可以包括大于或等于约1.2D,或约1.2D至约3.5D、约1.2D至约1.7D、约1.3D至约1.6 D,或约1.5D的旦数。利用该范围内的旦数使得纤维210不易断裂,这进而又增强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第一饰面侧的耐用性和耐磨性。此外,在仍然实现第一纤维幅材110的基重的同时选择在该范围内的旦数提供了第一饰面侧的良好、均匀的覆盖,这有助于增强第一饰面侧的耐用性特征。在仍然保持第一纤维幅材110的基重的同时选择大于例如3.5D的旦数可以为第一饰面侧提供较小的覆盖,这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期望的,诸如当期望暴露或至少部分地暴露印花部件时。
在示例方面,用于形成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纤维210可以包括第一颜色特性。在例如形成纤维210的挤出工艺期间,可以将第一颜色特性赋予纤维210使得纤维210被纺前染色(dope dyed)。在一个示例方面,颜色特性可以是白色,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颜色。使用纺前染色纤维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 消除了成型后染色步骤,这进一步有助于减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碳足迹。在另一示例方面,纤维 210可以被配置成使得第一纤维幅材110是至少部分地半透明的。即,缠结前或缠结后的第一纤维幅材110 使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内部层120的印花部件130至少部分地透过第一纤维幅材110在第一饰面侧上可见。
图3描绘了在与其他幅材和/或层缠结和/或层叠之前具有印花部件130的内部层120。在示例方面,可以选择与内部层120相关联的特性以实现印花部件130和/或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通常,内部层120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它与本文设想的至少一种印花技术相容并且能够包括具有期望的美学特性的印花部件130。在一个实例中,内部层120具有第一颜色特性(为白色)和适用于接收一种或多种有色物质的至少一个面,它们共同形成印花部件130。在示例方面,内部层120可以是由具有与本文设想的纤维相关的特征的任何选择的纤维形成的纤维幅材。在其他示例方面,内部层120是水刺层,其具有被配置成用于向印花部件130提供期望的美学特性的特征。下面更详细地讨论与内部层120相关的附加方面。
图4至图6各自描绘了可以包括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中的示例纤维幅材或示例层。图3描绘了与其他幅材缠结和/或与其他层层叠之前的第二纤维幅材112。在示例方面,可以选择与第二纤维幅材112相关联的特性以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如上所讨论的,当与其他幅材缠结时,本文设想第二纤维幅材112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相对的第二饰面侧。当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形成为服装制品时,本文设想第二饰面侧形成服装制品的面向内的表面,并且在一些方面形成面向最内的表面。照此,与第二纤维幅材112相关联的特性包括例如柔软的手感或感觉。在示例方面,第二纤维幅材112的基重为约20gsm至约150gsm、约35克每平方米(gsm)至约65gsm、约 40gsm至约60gsm、约45gsm至约55gsm,或约50gsm。在示例方面,第二纤维幅材112具有与第一纤维幅材110大致相同的基重。在第二纤维幅材112与其他幅材组合和/或与其他层层叠之后,针对第二纤维幅材112的在此范围内的基重提供了具有在期望范围内的基重的所得非织造织物。
第二纤维幅材112可以由两种类型的纤维形成,诸如纤维310(示意性地描绘出)和纤维312(示意性地描绘出),由于梳理和交叉搭接工艺,它们可以大致在共同方向上定向。在示例方面,纤维310可以包括PET纤维(回收的或原生的),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原生的和回收的纤维类型(例如,聚酰胺、棉等)。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310可以包括100重量%的回收纤维,诸如100重量%的回收PET纤维。然而,在其他方面,纤维310可以根据需要包括100重量%的原生纤维,或原生纤维和回收纤维的其他组合。
纤维312以虚线示出以指示它们与纤维310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纤维312包括有机硅涂层纤维。在将纤维312掺入到第二纤维幅材112中之前,可以用有机硅涂覆纤维312。在示例方面,第二纤维幅材 312可以包括约10重量%至约100重量%的纤维312、约40重量%的纤维310和约60重量%的纤维312、约45重量%的纤维310和约55重量%的纤维312、约50重量%的纤维310和约50重量%的纤维312、约55重量%的纤维310和约45重量%的纤维312,或约60重量%的纤维310和约40重量%的纤维312。当陈述第二纤维幅材112可以包括约100重量%的纤维312时,本文设想纤维312可以沿其长度间歇地涂覆有机硅。利用上述范围内的纤维310和纤维312为由第二纤维幅材112形成的第二面提供了良好的手感。它还为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提供了良好的悬垂性。换句话说,所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不像在清洁领域和个人卫生领域中使用的传统非织造物那样硬。此外,利用上述范围内的纤维310和纤维312可以减少缠结本文描述的纤维幅材所需的针力,因为有机硅涂层纤维在缠结过程期间可能更容易地移动。当掺入低于上述范围的有机硅涂层纤维时,第二饰面侧在穿着期间可能会感到干燥和不舒适。相反,当掺入高于上述范围的有机硅涂层纤维时,第二饰面侧可能会感觉光滑,这也可能会让穿着者感到不舒服。此外,使用高于上述范围的有机硅涂层纤维可能会使梳理工艺变得困难,因为梳针可能无法与纤维摩擦接合以获得均匀的梳理幅材。另外,使用高于上述范围的有机硅涂层纤维也可能无法在纤维之间形成足够的缠结,因为摩擦力由于有机硅而减小,从而影响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结构完整性。
利用有机硅涂层纤维312消除了在后加工步骤中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添加有机硅整理的需要。如在织物领域已知的,通常的做法是在后加工步骤中向针织或织造产品添加有机硅软化剂整理(silicone softener finishes)。通过消除该步骤,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碳足迹进一步减少。
纤维310和312中的每一个的短纤维长度可以为约40mm至约60mm、约45mm至约55mm,或约 51mm。类似于纤维210,该长度可以提供最佳缠结。在示例方面,纤维310和/或312可以包括均匀的长度,诸如当纤维由原生挤出的PET或再挤出的PET形成并切割成限定的长度时。在其他方面,纤维310 和/或312可以包括纤维长度的变化,诸如当纤维310和/或312衍生自切碎的纤维来源时。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纤维310和31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小于或等于约1D的旦数。例如,旦数可以为约0.1D、约0.2D、约0.3D、约0.4D、约0.5D、约0.6D、约0.7D、约0.8D或约0.9D。在示例方面,纤维310和312的旦数可以为约0.6D至约1D、约0.7D至约0.9D,或约0.8D。利用该范围内的旦数有助于向由第二纤维幅材112形成的第二饰面侧提供柔软的感觉或手感。此外,在仍然实现第二纤维幅材112的基重的同时选择在该范围内的旦数提供了对第二饰面侧的良好覆盖。
在示例方面,用于形成第二纤维幅材112的纤维310和312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可相同或不同的颜色特性。在示例方面,纤维310和312两者均包括纤维210的第一颜色特性。类似于纤维210,纤维310和 312中的每一个可以进行纺前染色,从而进一步减少对所得复合非织造织物进行后加工染色步骤的需要。
图5描绘了与其他幅材缠结和/或与其他层层叠之前的可选的第三纤维幅材114。当作为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的一部分结合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中时,本文设想第三纤维幅材114位于第一纤维幅材110 与第二纤维幅材112之间。在示例方面,可以选择与第三纤维幅材114相关联的特性以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在示例方面,可以将第三纤维幅材114结合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中以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基重、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厚度、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隔热特性、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绒头(pile)等。如下文进一步解释的,为了赋予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视觉美感,形成第三纤维幅材114的纤维可以与用于形成第一纤维幅材110和第二纤维幅材112的纤维具有不同颜色特性。类似于第一纤维幅材110和第二纤维幅材112,第三纤维幅材114的基重为20gsm至约150gsm、约35克每平方米(gsm)至约65gsm、约40gsm至约 60gsm、约45gsm至约55gsm,或约50gsm。在第三纤维幅材114与其他幅材和/或层组合之后,针对第三纤维幅材110的在此范围内的基重提供了具有在期望范围内的基重的所得非织造织物。
第三纤维幅材114由纤维形成,诸如纤维410(示意性地描绘出),由于梳理和交叉搭接工艺,其可以大致在共同方向上定向。在示例方面,纤维410可以包括PET纤维(回收的或原生的),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原生的和回收的纤维类型(例如,聚酰胺、棉等)。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410可以包括100重量%的回收纤维,诸如100重量%的回收PET纤维。然而,在其他方面,纤维410可以根据需要包括100重量%的原生纤维,或原生纤维和回收纤维的其他组合。类似于纤维210、310和312,纤维410的短纤维长度可以在约40mm至约60mm、约45mm至约55mm或约51mm的范围内。在示例方面,纤维410可以包括均匀的长度,诸如当纤维由原生挤出的PET或再挤出的PET形成并切割成限定的长度时。在其他方面,纤维410可以包括短纤维长度的变化,诸如当纤维410衍生自切碎的纤维来源时。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纤维410可以包括大于或等于约1.2D、约1.2D至约3.5D、约1.3D至约1.6D或约1.5D的旦数。利用该范围内的旦数使得纤维410不易断裂,这进而又增强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耐用性和耐磨性。由于第三纤维幅材114在使用时位于第一纤维幅材110与第二纤维幅材112之间,因此具有柔软的手感不像例如第二纤维幅材112那样重要。在仍然实现第三纤维幅材114的基重的同时选择在该范围内的旦数提高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整体覆盖率和/或不透明度。
在一些方面,用于形成第三纤维幅材114的纤维410可以包括不同于第一颜色特性的第二颜色特性。这在图4中通过使用对角线阴影线进行了描绘。本文设想纤维410被纺前染色,从而进一步减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碳足迹。如下文将更详细解释的,在第一纤维幅材110、第二纤维幅材112和第三纤维幅材114的缠结期间,纤维410可以更多地向一个饰面侧移动,而不是向另一个饰面侧移动,使得与另一个饰面侧相比,第二颜色特性在一个饰面侧上的视觉可辨别或可区分程度更高。本文设想第一纤维幅材110 的纤维210、第二纤维幅材112的纤维310和第三纤维幅材114的纤维410未涂覆有机硅。
图6描绘了可以被包括以作为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的一部分的弹性体层116。在示例方面,弹性体层116的基重可以为约20gsm至约150gsm、约50gsm至约70gsm、约55gsm至约65gsm,或约60gsm。可以选择弹性体层116的基重以实现所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期望基重。本文各方面设想由热塑性弹性体(诸如热塑性聚氨酯(TPU)、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TPU和TPEE的组合等)形成弹性体层 116。弹性体层可以包括纺粘层、膜、幅材等。在特定的示例方面,弹性体层116可以包括TPEE纺粘层。在一些示例方面,已经发现,与例如膜相比,纺粘层更好地承受针刺工艺,同时保持拉伸和恢复特性。通常,选择弹性体层116以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提供期望的拉伸和恢复特性,同时在缠结过程期间大致保持结构完整性。本文设想弹性体层116具有颜色特性。在示例方面,颜色特性可以是与纤维210、310和312相关联的第一颜色特性,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颜色特性。
图7图示了用于制作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并将其结合到服装制品160中的示例制造工艺,该工艺大致由附图标记700表示。图7中的制造部件的描绘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意在传达制造工艺700的各个步骤的一般特征。另外,虽然这些步骤被描绘为以顺序次序执行,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制造工艺7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步骤的任何组合,这些步骤中的任一个可以重复或以与所描绘的次序不同的次序执行。在高水平上,图7描绘了制造工艺700的若干单独步骤,包括利用印花技术在内部层120上形成印花部件130 以形成印花层170、将印花层170的第一面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第二面以形成复合结构180、使复合结构180经受缠结工艺以形成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以及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结合到服装制品160中。
从步骤702开始,获得和/或提供内部层120。在步骤704处,利用印花技术来形成印花部件130,该印花技术一般地被描绘为将有色物质132应用于内部层130的第一面。步骤706描绘了与所利用的印花技术相关的可选和/或附加步骤,并且在该实例中,步骤706一般地描绘了固化工艺,其中所应用的有色物质 132和内部层120经受由热源707生成的热。在步骤708处,印花层170的第一面被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第二面,并且在可选的子步骤中,印花层170的相对的第二面被定位成邻近一个或多个附加层 140的第一面。第一纤维幅材110和印花层170形成复合结构180,其可以可选地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层 140。步骤710一般地描绘了使复合结构180经受包括第一条件711和第二条件712的缠结工艺。在示例方面,第一条件711是与第一组参数相关联的第一遍针刺,并且第二条件712是与第二组参数相关联的第二遍针刺。条件711和712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在本文中设想可以使用更多或更少的针通过来实现期望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如步骤714处所描绘,在缠结工艺完成时,复合结构180形成为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然后在步骤716处,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结合到服装制品160中。下面结合印花层170和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示例配置更详细地讨论与制造工艺700的步骤相关的附加方面。
图8描绘了在与第一纤维幅材110和/或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组合之前的示例印花层870。如图所示,印花层870具有第一面871并且包括内部纤维幅材820和印花部件130。在各方面,内部纤维幅材820具有类似于第三纤维幅材114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并且因此,形成内部纤维幅材820的纤维412也可以包括类似于纤维410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然而,在该实例中,纤维412被描绘为与纤维410具有不同颜色特性,并且设想纤维412的颜色特性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印花部件130在视觉上是可以与内部纤维幅材820辨别或区分开的。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412的颜色特性可以是白色,并且在其他示例方面,该颜色特性可以是灰色或较浅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或紫色的色调。纤维412可以被纺前染色,并且在与其他纤维幅材的缠结期间,纤维412可以更多地向一面移动,而不是向另一面移动,使得与另一个饰面侧相比,颜色特性在一个饰面侧上的视觉可辨别或可区分程度更高。本文还设想,纤维412未涂覆有机硅。
其他示例方面设想,与第三纤维幅材114类似,可以选择与内部纤维幅材820相关联的特性以实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在示例方面,内部纤维幅材820可以结合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中以实现期望基重、期望厚度、期望隔热特性、期望绒头等。类似于第三纤维幅材114,内部纤维幅材820的基重为约20gsm至约150gsm、约35克每平方米(gsm)至约65gsm、约40gsm至约60gsm、约45gsm至约55gsm,或约50gsm。在内部纤维幅材820与其他幅材和/或层组合之后,针对内部纤维幅材820的在此范围内的基重提供了具有在期望范围内的基重的所得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
如上所述,内部纤维幅材820由纤维形成,诸如纤维412(示意性地描绘出),由于梳理和交叉搭接工艺,其可以大致在共同方向上定向。在示例方面,纤维412可以包括PET纤维(回收的或原生的),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原生的和回收的纤维类型(例如,聚酰胺、棉等)。在一个示例方面,纤维412可以包括100重量%的回收纤维,诸如100重量%的回收PET纤维。然而,在其他方面,纤维412可以根据需要包括100重量%的原生纤维,或原生纤维和回收纤维的其他组合。类似于纤维410,纤维412的短纤维长度可以在约40mm至约60mm、约45mm至约55mm或约51mm的范围内。在示例方面,纤维412可以包括均匀的长度,诸如当纤维由原生挤出的PET或再挤出的PET形成并切割成限定的长度时。在其他方面,纤维412可以包括短纤维长度的变化,诸如当纤维412衍生自切碎的纤维来源时。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纤维412可以包括大于或等于约1.2D、约1.2D至约3.5D、约1.3D至约1.6D或约1.5D的旦数。利用该范围内的旦数使得纤维412不易断裂,这进而又增强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耐用性和耐磨性。由于内部纤维幅材820在使用时位于第一纤维幅材110与第二纤维幅材112之间,因此具有柔软的手感不像例如第二纤维幅材112那样重要。在仍然实现内部纤维幅材820的基重的同时选择在该范围内的旦数提高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整体覆盖率和/或不透明度。
如图8所示,印花部件130由经由数字印花工艺应用于第一面871的着色剂134形成。如所讨论的,着色剂134可以向印花部件130提供一种或多种颜色特性,诸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和/或其色调。此外,印花部件130位于内部纤维幅材412的一个或多个区(未标识)处,并且即使印花部件130被描绘为矩形,本文的示例方面设想印花部件130可以包括图像、图形、设计、视觉记号、一种或多种形状,这些形状包括与品牌化相关联的形状,诸如标志、几何形状、有机形状、图案、字母、数字等。
图9描绘了图8的印花层870的横截面。如图所示,形成印花部件130的着色剂134位于印花层870 的第一面871上,并部分地通过内部纤维幅材814朝向印花层870的相对的第二面872延伸。虽然着色剂 134在第一面871和内部纤维幅材814上被清楚地划界,但是应当理解,着色剂134的这种描绘是说明性的。因此,本文各方面设想着色剂134可以以不太划界(less delineated)和/或不规则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 870中。还设想,着色剂134可以包括附着到内部纤维幅材814的纤维412和/或至少部分地被纤维412吸附的部分,并且还可以包括未附接到纤维412的其他部分。
图10描绘了印花层870的替代横截面,其中印花部件由升华染料136而不是着色剂形成。照此,升华染料136可以经由升华印花工艺应用于第一面871。由于升华印花工艺与数字印花工艺之间的差异,以及升华染料136与着色剂134之间的差异,升华染料136以与着色剂134不同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870中。如图所示,升华染料136更多地被吸附到印花层870中。即,升华染料136不在第一面871上方延伸,并且部分地延伸穿过内部纤维幅材820至比着色剂134更大的程度。同样,与图9类似,升华染料136在第一面871上被清楚地划界并且贯穿内部纤维幅材820的描绘是说明性的,并且本文各方面设想升华染料136 可以以不太划界和/或不规则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870中。还设想,升华染料136可以包括结合到、附着到内部纤维幅材820的纤维412和/或至少部分地被纤维412吸附的部分,并且还可以包括未附接到纤维412 和/或与纤维412离散的其他部分。
图11至图14图示了在对第一纤维幅材110、印花层870(例如,包括印花部件130的内部纤维幅材 820)、第二纤维幅材112和弹性体层116执行缠结工艺之后形成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各方面。图11描绘了至少部分地由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形成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第一饰面侧851。如图 12最佳所示(该图描绘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横截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包括来自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纤维210、来自第二纤维幅材122的纤维310和312,以及来自内部纤维幅材820的纤维412。此外,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第二饰面侧852至少部分地由主要包括纤维310和312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812形成。此外,主要包括纤维412的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812之间。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还包括第一面上的印花部件130,该第一面被定位成邻近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4的第二面。此外,弹性体层116也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812 之间,并且邻近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
在示例方面,由于缠结参数、纤维110和412的特征,和/或着色剂134的特征,印花部件130至少部分地透过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示出,使得印花部件130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第一饰面侧851上可见。附加地,由于相同的原因,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的不同区和印花部件130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中。在示例方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可以是至少部分地半透明的。在其他示例方面,缠结工艺的参数可以被配置成使得着色剂和/或升华染料的离散颗粒以及形成印花部件130 的包括着色剂和/或升华染料的纤维迁移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和/或第一饰面侧151。
图13描绘了图12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横截面的放大视图。在图13中,图示了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的第一区821,并且示出了纤维210、310、312、412和印花部件130的示例配置。第一区821 包括印花部件130的第一部分831,并且在第一区821处,着色剂134中的至少一些附着到纤维412以形成纤维414。此外,纤维412和414以及纤维310和312掺入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中。纤维414被掺入,使得纤维414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第一饰面侧851。此外,印花部件130 的第一部分831包括未附着到纤维412的着色剂134的至少一些离散颗粒。照此,在第一区821处,第一饰面侧851至少部分地由印花部件130的第一部分处的着色剂134和纤维414形成。
图14描绘了图12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横截面的放大视图。在图14中,图示了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的第二区822,并且示出了纤维210、310、312、412和印花部件130的示例配置。第二区822 包括印花部件130的第二部分832,并且类似于第一区821,在第二区822中,着色剂134附着到纤维412 以形成纤维414,并且还作为未附着到纤维412的离散颗粒134被包括。然而,与第一区821不同,纤维 412和414在第二区822处被排除在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之外。纤维210、310和312在第一区821和第二区822中具有类似的配置。具体地,纤维210中的至少一些延伸到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中,而其他纤维进一步延伸穿过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和弹性体层116进入第二缠结纤维幅材812中。此外,纤维310 和312中的至少一些延伸穿过弹性体层116和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并进入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中。
图15描绘了在与第一纤维幅材110和/或一个或多个附加层140组合之前的示例印花层970。如图所示,印花层970具有第一面971并且包括水刺层920和印花部件130。在各方面,水刺层920被配置成向印花部件130提供期望的美感,并且因此,水刺层920可以包括使其适用于印花和保持印花部件130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在示例方面,水刺层920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印花部件130与水刺层920在视觉上是可辨别或可区分的。在一个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颜色特性可以是白色,并且在其他示例方面,该颜色特性可以是灰色或较浅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或紫色的色调。在其他示例方面,水刺层920 可以包括水刺纤维,该水刺纤维可以是幅材的形式。在另一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基重可以为约20gsm至约150gsm、约30gsm至约50gsm、约35gsm至约45gsm,或约40gsm。
在附加示例方面,设想水刺层920可以由PET形成。这样的方面还设想水刺层920包括PET纤维(回收的或原生的),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原生的和回收的纤维类型(例如,聚酰胺、棉等)。在一个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包括100重量%的回收纤维,诸如100重量%的回收PET纤维。然而,在其他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根据需要包括100重量%的原生纤维,或原生纤维和回收纤维的其他组合。在另外的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的短纤维长度可以比包括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的其他纤维幅材中的纤维的短纤维长度长。在一个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包括短纤维长度的变化,并且在其他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在整个水刺层920中是连续的。另外的方面设想,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包括一个旦数,该旦数被配置成提供水刺层920特性,这些特性向印花部件130提供期望的美感。在另一示例方面,水刺层920的纤维可以被配置成向水刺层920并进而向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提供疏水特性。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回到图15的实例,印花部件130由升华染料136形成,升华染料136经由升华印花工艺应用于第一面971。如所讨论的,升华染料136可以向印花部件130提供一种或多种颜色特性,诸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和/或其色调。此外,印花部件130位于水刺层920的一个或多个区(未标识)处,并且即使印花部件130被描绘为矩形,本文的示例方面设想印花部件130可以包括图像、图形、设计、视觉记号、一种或多种形状,这些形状包括与品牌化相关联的形状,诸如标志、几何形状、有机形状、图案、字母、数字等。
图16描绘了图8的印花层970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升华染料136被应用于第一面971,并且至少部分地被水刺层920朝向印花层970的相对的第二面972吸附。虽然升华染料136被清楚地划界为与第一面971平齐并且遍布印花层970,但是应当理解,升华染料的这种描绘是说明性的。因此,本文各方面设想升华染料136可以以不太划界和/或不规则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970中。还设想,升华染料136可以包括结合到、附着到水刺层920及其纤维和/或至少部分地被水刺层920及其纤维吸附的部分,并且还可以包括未附接到水刺层920及其纤维和/或与水刺层920及其纤维离散的其他部分。
图17描绘了印花层970的替代横截面,其中印花部件130由着色剂134而不是升华染料136形成。照此,着色剂134可以经由数字印花工艺应用于第一面971。由于数字印花工艺与升华印花工艺之间的差异,以及着色剂134与升华染料136之间的差异,着色剂134以与升华染料136不同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 970中。如图所示,着色剂134部分地在印花层970的第一面971上方延伸,并且部分地穿过水刺层920 朝向印花层970的相对的第二面972延伸。虽然着色剂134在第一面971和水刺层920上被清楚地划界,但是应当理解,着色剂134的这种描绘是说明性的。因此,本文各方面设想着色剂134可以以不太划界和 /或不规则的方式包括在印花层970中。还设想,着色剂134可以包括附着到水刺层920及其纤维和/或至少部分地被水刺层920及其纤维吸附的部分,并且还可以包括未附接到水刺层920及其纤维的其他部分。
图18至图21图示了在对第一纤维幅材110、印花层970(例如,包括印花部件130的水刺层920)、第二纤维幅材112、第三纤维幅材114和弹性体层116执行缠结工艺之后形成的示例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 950的各方面。图18描绘了至少部分地由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形成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的第一饰面侧951。如图19最佳所示(该图描绘了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90的横截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包括来自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纤维210、来自第二纤维幅材122的纤维310和312,以及来自第三纤维幅材 114的纤维410。此外,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850的第二饰面侧952至少部分地由主要包括纤维310和312 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912形成。主要包括纤维410的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912之间。水刺层920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与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之间,并且还包括第一面上的印花部件130,该第一面被定位成邻近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的第二面。此外,弹性体层116位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912与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之间。
在示例方面,由于缠结参数、纤维110的特征,水刺层920和/或着色剂134的特征,印花部件130至少部分地透过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示出,使得印花部件130在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的第一饰面侧951 上可见。附加地,由于相同的原因,水刺层920的不同区和印花部件130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中。
图20描绘了图19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的横截面的放大视图。在图20中,图示了水刺层920 的第一区921,并且示出了纤维210、310、312、410、水刺层920的纤维416和印花部件130的示例配置。第一区921包括印花部件130的第一部分931,并且在第一区921处,升华染料136中的至少一些附着到纤维416以形成纤维418。此外,纤维416和418以及纤维310、312、410掺入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 中。纤维418被掺入,使得纤维418中的至少一个延伸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950的第一饰面侧951。此外,印花部件130的第一部分931包括未附着到纤维416的升华染料136的至少一些离散颗粒。照此,在第一区921处,第一饰面侧951至少部分地由印花部件130的第一部分931处的升华染料136和纤维418 形成。
图21描绘了图19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的横截面的放大视图。在图21中,图示了水刺层920 的第二区922,并且示出了纤维210、310、312、410、416、418和印花部件130的示例配置。第二区922 包括印花部件130的第二部分932,并且类似于第一区921,在第二区922中,升华染料136附着和/或结合到纤维416以形成纤维418,并且还作为未附着到纤维416的离散颗粒136被包括。然而,与第一区921 不同,纤维416和418在第二区922处被排除在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之外。纤维210、310、312、410 在第一区921和第二区922中具有类似的配置。具体地,纤维210中的至少一些延伸贯穿水刺层920并进入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中,而其他纤维进一步延伸穿过弹性体层116并进入第二缠结纤维幅材912中。此外,纤维310和312中的至少一些延伸穿过弹性体层116、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和水刺层920进入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中。此外,纤维410中的至少一些延伸穿过水刺层920并进入第一缠结纤维幅材910 中,而另一些延伸穿过弹性体层116并进入第二缠结纤维幅材912中。
图22图示了示例上身服装制品1000,其形式为具有短袖的上身衣物,尽管本文也设想了其他配置,诸如夹克、连帽衫、长袖衬衫、无袖衬衫、背心等。如图所示,上身服装制品1000由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形成。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可以具有与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850、950中的任一个相同或类似的特征。虽然未描绘,但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可以包括印花层170、870、 970中的任一个,并且进而本文各方面还设想上身服装制品1000可以包括印花部件130。
上身服装制品1000包括若干接缝位置,其中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 彼此联结或与上身服装制品1000的其他部分(例如,袖子部分、衣领部分等)联结。第一接缝位置1002 位于上身服装制品1000的侧面部分(例如,侧接缝)附近,并且第二接缝位置1004位于上身服装制品1000 的上部(例如,在衣领部分与袖子之间延伸的接缝)附近。此外,第三接缝位置1006位于上身服装制品 1000的衣领部分附近,并且第四接缝位置1008位于上身服装制品1000的袖子部分附近。
图23图示了下身衣物形式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1100。尽管被示为裤子,但本文设想服装制品1100可以是短裤、七分裤、紧身裤等的形式。如图所示,下身服装制品1100由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形成。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可以具有与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150、850、950中的任一个相同或类似的特征。虽然未描绘,但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可以包括印花层170、870、970中的任一个,并且进而本文各方面还设想下身服装制品1100可以包括印花部件130。
下身服装制品1100包括若干接缝位置,其中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和/或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 彼此联结或与下身服装制品1100的其他部分(例如,腰部部分、口袋部分等)联结。第一接缝位置1102 位于下身服装制品1100的外侧部分(例如,侧接缝)附近,并且第二接缝位置1104位于下身服装制品1100 的内侧部分(例如,内接缝)附近。此外,第三接缝位置1106在下身服装制品1100的腰部部分(例如,腰带)附近,并且第四接缝位置1108位于下身服装制品1100的口袋附近。
图24描绘了图22的上身服装制品1000的横截面图,并且描绘了示例第一接缝1001。通常,第一接缝1001由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的纤维1030与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的纤维1040的缠结形成。此外,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的第一饰面侧1011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31、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的相对的第二饰面侧1012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3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31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32之间的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033。类似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的第一饰面侧1021 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41、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的相对的第二饰面侧1022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4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41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42之间的第三缠结纤维幅材 1043。在示例方面,第一接缝1001的形成可以包括将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的第一边缘1014定位成邻近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的第二边缘1024,使得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的第一饰面侧1111邻接或接触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的第一饰面侧1021。然后,在将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01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020保持在该位置的同时,使第一边缘1014和第二边缘1024经受缠结工艺,使得可以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31、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32或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033中的任一个的纤维1030与可以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041、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042或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043中的任一个的纤维1040 缠结。
图25描绘了图23的下身服装制品1100的横截面图,并且描绘了示例第二接缝1101。通常,第二接缝1101由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的纤维1130与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的纤维1140的缠结形成。此外,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的第一饰面侧1111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31、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的相对的第二饰面侧1112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3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31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32之间的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133。类似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的第一饰面侧1121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41、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的相对的第二饰面侧1122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4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41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42之间的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143。在示例方面,第二接缝1101的形成可以包括将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的第一边缘1114定位成邻近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的第二边缘1124,使得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的第二饰面侧1112邻接或接触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的第一饰面侧1121。然后,在将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111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120 保持在该位置的同时,使第一边缘1114和第二边缘1124经受缠结工艺,使得可以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31、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32或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133中的任一个的纤维1130与可以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141、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142或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143中的任一个的纤维1140缠结。
图26图示了用于向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提供美学和/或功能特性的制造工艺中的示例复合非织造织物 1250的分解视图,该美学和/或功能特性进而又提供给结合有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服装制品。根据本文各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可以通过对第一纤维幅材110、第二纤维幅材112和弹性体层116执行缠结工艺而形成。照此,在图26中,描绘了在执行缠结工艺之后和在执行用于形成压凹部分或打褶构造的制造工艺之前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
如图所示,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之间的弹性体层1216。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包括来自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纤维210,并且至少部分地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类似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包括来自第二纤维幅材112的纤维310、312,并且至少部分地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图26未示出)。弹性体层1216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诸如热塑性聚氨酯(TPU)、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TPU和TPEE的组合等。在特定的示例方面,弹性体层1216 可以包括TPU熔喷层。
本文各方面设想纤维210、310、312可以包括本文讨论的它们相应的特性中的任一种。可以调整和/ 或选择性地包括纤维210、310、312的这样的特性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本文类似方面设想弹性体层1216可以包括本文讨论的其特性中的任一种。此外,可以调整和/或选择性地包括弹性体层1216的这样的特性,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尽管未描绘,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其可以是本文讨论的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中的任一个。在更具体的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中的任一个可以是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910、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812、912、1212;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弹性体层116、1216;内部层120;印花层170、870、970;或水刺层920。附加方面设想,可以调整和/或选择性地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的特性,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另外的方面设想,可以调整和/ 或配置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弹性体层1216的布置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
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或弹性体层1216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适用于其中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上形成压凹部分的制造工艺。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或弹性体层1216的特性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熔融温度、厚度、颜色、基重、材料组成、疏水性、亲水性、纤维组成、纤维短纤维长度、纤维旦数等。
在特定的示例方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弹性体层1216各自包括具有相应熔融温度(melt temperature)的材料。虽然未说明性地描绘,但在图26的实例中,第一缠结纤维幅材 1210包括具有第一熔融温度的第一材料,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包括具有第二熔融温度的第二材料,并且弹性体层1216包括具有比第一材料的第一熔融温度低约40℃的第三熔融温度的第三材料。本文附加方面设想第一材料的第一熔融温度可以为约210℃至约190℃、约205℃至约195℃,或约200℃,并且还设想第二材料的第二熔融温度可以为约210℃至约190℃、约205℃至约195℃,或约200℃。这样的方面还设想第三材料的第三熔融温度可以为约170℃至约150℃、约165℃至约155℃,或约160℃。在一个特定的示例方面,第一材料的第一熔融温度为约200℃,第二材料的第二熔融温度为约200℃,并且第三材料的第三熔融温度为约160℃。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在所指示的值的大致±10%内。本文各方面还设想,具有其相应熔融温度的上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材料可以与不同于上述那些的材料层相关联。例如,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可以由第二材料或第三材料形成。类似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可以由第一材料或第三材料形成。同样,弹性体层1216可以由第一材料或第二材料形成。本文另外的方面设想由具有其相应较低熔融温度的第三材料形成的材料层(无论该第三材料是否用于形成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或弹性体层1216均可以位于由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形成的相应其他层之间。另外,本文各方面设想由具有其较低熔融温度的第三材料形成的层包括颜色(本文中称为“第三颜色”),如下文所解释的,该颜色可以在形成层的纤维的挤出期间或在挤出后步骤(诸如通过印花)期间赋予。
图27A至图28图示了在执行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形成压凹部分1230的制造工艺之后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各方面。在图27A和图27B中,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被说明性地描绘以表示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弹性体层1216的颜色特性。因此,在图27A 中,对角线表示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第一颜色1241,并且点表示弹性体层1216的第三颜色1243。在图27B中,水平线表示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第二颜色1242。
图27A图示了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并且如图所示,压凹部分1230在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可见。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包括第一区1221和第二区1222,它们在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也可见。在第一区1221处,第一外饰面侧1251至少部分地由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形成,并且进而,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第一颜色1241在第一区1221处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可见。在第二区1222 处,第一外饰面侧1251至少部分地由压凹部分1230形成。照此,压凹部分1230在第二区1222处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可见。附加地,因为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纤维210中的至少一些在第二区1222处整合在压凹部分1230内,所以弹性体层1216的第三颜色1243在第二区1222处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可见。第三颜色1243可以在可以形成弹性体层1016的纤维的挤出期间通过可持续的无墨工艺添加(例如,另外被称为纺前染色),或者第三颜色143可以在可以形成弹性体层1016的纤维的挤出之后通过例如本文设想的印花工艺添加。
图27B图示了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并且如图所示,压凹部分1230在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上不可见。与第一外饰面侧1251不同,在第一区1221和第二区1222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至少部分地由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形成。因此,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第二颜色1242在第一区1221和第二区1222处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上可见。
本文各方面设想第一颜色1241不同于第三颜色1243,和/或第一颜色1241不同于第二颜色1242和第三颜色1243。在另一示例方面,第二颜色1242不同于第三颜色1243。在其他示例方面,第一颜色1241 与第二颜色1242基本上相同,并且第一颜色1241与第三颜色1243基本上相同。根据本文讨论的方面,可以确定一种颜色不同于另一种颜色。此外,基于一种颜色的数字色值与相对于任一数字色值的百分比的数字色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将颜色确定为与另一种颜色“类似”或“基本上相同”。如果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与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之间的差异百分比等于或小于5%,则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基本上相同”。
图28图示了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横截面图。如图所示,第二区1222相对于第一区1221是压凹的。换句话说,在第一区1221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厚度大于在第二区1222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 的厚度。更具体地,压凹部分1230的厚度1262比第一区1221处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和弹性体层1216 的厚度1261小约50%。附加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中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厚度1263在第一区 1221和第二区1222处在彼此的约95%内。换句话说,在第一区1221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中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厚度在第二区1222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中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厚度的约95%内。
在各方面,压凹部分1230可以指第二区1222的一部分,该部分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和弹性体层1216,但不包括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另外的方面设想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和弹性体层1216 在压凹部分1230处的关系和/或配置可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在一个示例方面,压凹部分1230可以包括膜形式的弹性体层1216,其包封(encapsulate)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多个纤维212。如本文所用,当描述压凹部分处的纤维的配置时,术语“包封”是指纤维的表面积的至少一半被膜形式的弹性体层包围。在另一示例方面,压凹部分1230可以包括由多个纤维212和膜形成的基体结构(matrix structure)。
尽管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弹性体层1216在图26至图28中被示出为不同的层,但本文设想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和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彼此缠结并延伸穿过弹性体层1216 以形成内聚结构。尽管如此,在示例方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弹性体层 1216中的每一个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区1221处保持不同层的特征。相反,在复合非织造织物 1250的第二区1222处,由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纤维在压凹部分1230处整合在弹性体层1216内,因此只有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保持不同层的特征。
图29图示了用于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压凹部分1230并将其结合到服装制品1320中的示例制造工艺,该工艺大致由附图标记1300表示。应当理解,图29中的制造部件的任何描绘均是说明性的并且意在传达制造工艺1300的各个步骤的一般特征。附加地,虽然制造工艺1300的步骤被描绘为以顺序次序执行,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制造工艺13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步骤的任何组合,这些步骤中的任一个可以重复或以与所描绘的次序不同的次序执行。在高水平上,图29描绘了制造工艺1300的各个步骤,这些步骤大致包括将热和压力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第二区1222 以将图形1270赋予其上。
从步骤1302开始,获得和/或提供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包括具有第一颜色1241 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具有第二颜色1242(不可见)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和具有第三颜色1243 并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之间的弹性体层1216。第一颜色1241和第三颜色1243以与图27A和图27B中相同的方式说明性地描绘和表示。
在步骤1304处,将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以箭头说明性地表示)施加到复合非织造织物 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的第二区1222,使得弹性体层1216形成包封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多个纤维的膜。在图29的实例中,压凹工具1310被用于将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二区1222。压凹工具1310仅是一个实例,本文设想了其他工具方法,包括例如激光器、超声波焊接机等。压凹工具1310包括工具部件1312,并且被配置成在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期间将热传递到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与工具部件1312和/或工具部件1312的表面(不可见)接触或几乎接触的部分。此外,虽然工具部件1312被描绘为具有圆形形状,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工具部件1312和/或其表面可以包括设计、视觉记号、一种或多种形状,和/或与品牌化商业产品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线性或曲线部分,诸如标志、几何形状、有机形状、图案、字母、数字等。
为了开始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将压凹工具1310定位成使得工具部件1312和/或其表面在第二区1222处接触或几乎接触第一外饰面侧1251。然后,在将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的第二区1222的同时,将压凹工具1310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为了终止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重新定位压凹工具1310,使得工具部件1312及其表面在第二区1222处与第一外饰面侧1251间隔开。
在示例方面,压凹工具1310被配置成以一定温度和持续时间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该温度和持续时间足以使弹性体层1216形成包封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多个纤维的膜。在其他示例方面,压凹工具1310被配置成以约210℃至约160℃、约205℃至约165℃、约200℃至约170℃、约195℃至约175℃、约190℃至约180℃、约200℃至约190℃,或约195℃的温度将热施加到第一外饰面侧1251 的第二区1222,持续时间为约80秒至约20秒、约75秒至约25秒、约70秒至约30秒、约65秒至约35 秒、约60秒至约40秒、约55秒至约45秒,或约50秒。在一个特定的示例方面,压凹工具1310被配置成以约190℃至约170℃的温度将热施加到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第二区1222,持续时间为约32秒至约28 秒。在另一特定的示例方面,压凹工具1310被配置成以约180℃的温度将热施加到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第二区1222,持续时间为约30秒。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在所指示的值的大致±10%内。在又一特定的示例方面,同时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
步骤1304还包括将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定位在可变形表面(deformablesurface)1318上,使得在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期间,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被定位成邻近可变形表面1318。可变形表面1318被配置成在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阻止和/或减少接触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252的任何残余热。照此,可变形表面1318包括隔热特性并且由高度隔热的材料 (例如,涂橡胶的泡沫)形成。另外,可变形表面1318还被配置成在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期间以对应于工具部件1312和/或其表面的形状的方式变形。
在步骤1306处,停止施加热和压力1314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二区1222 处,弹性体层1216形成了包封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的多个纤维的膜1330。照此,在第二区1222 处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颜色是第三颜色1243,并且在第一区1221处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的颜色是第一颜色1241。此外,第二区1222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第一外饰面侧1251上形成了图形1270。图形 1270具有对应于工具部件1312和/或其表面的形状的形状。尽管图形1270在图29的实例中具有圆形形状,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图形1270可以包括设计、视觉记号、一种或多种形状,和/或与品牌化商业产品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线性或曲线部分,诸如标志、几何形状、有机形状、图案、字母、数字等。这样的方面还设想,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与工具部件1312具有不同形状的工具部件的压凹工具来形成与图形1270具有不同形状的图形。
在一个示例方面,在第二区1222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厚度比在第一区1221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厚度小约50%。在其他示例方面,在第二区1222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比在第一区1221 处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的厚度小约70%至约30%、约65%至约35%、约60%至约40%,或约55%至约45%。在另外的示例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中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厚度在第一区1221和第二区1222处在彼此的约95%至约85%、约90%或约95%内。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在所指示的值的大致±10%内。
在步骤1308处,将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结合到服装制品1320中。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可以形成服装制品1320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一个示例方面设想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是服装制品1320的衣片,该衣片与一种或多种其他织物(例如,复合非织造织物、织造织物和/或针织织物)组合以形成服装制品1320。
图30A和图30B图示了结合有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的示例上身服装制品1400。上身服装制品1400 在图30A中是示出为具有长袖的上身衣物的形式,以指示上身服装制品1400可以是夹克、连帽衫、短袖衬衫等形式。在图30B中示出的上身服装制品1400没有袖子,以指示上身服装制品1400可以是无袖衬衫、背心等形式。上身服装制品1400包括面向外的表面1401和面向内的表面1402。如图所示,面向外的表面 1401是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最外的表面,并且类似地,面向内的表面1402是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最内的表面。此外,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的第一外饰面侧1451至少部分地形成上身服装制品1400 的面向外的表面1401,并且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452至少部分地形成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内的表面1402。
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包括与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相同的特征,但是包括具有附加压凹部分的附加区。照此,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包括第一区1421、第二区1422和第三区1423。第一区1421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在第二区1422 处,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包括第一压凹部分1431和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且第三区1423包括第二压凹部分1432和第一缠结纤维幅材。
第一压凹部分1431包括与压凹部分1230相同的特征,并且因此,第一压凹部分1431形成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的第一外饰面侧1451上,并包括整合在弹性体层内的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此外,第一压凹部分1431形成第一图形1471,并且如图30A和图30B所示,第一压凹部分1431在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外的表面1401上可见,并且在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内的表面1402上不可见。
第二压凹部分1432包括类似于压凹部分1230的特征但形成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4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452上。照此,与压凹部分1230不同,第二压凹部分1432包括整合在弹性体层内的来自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第二压凹部分1432形成第二图形1472,并且在一个示例方面,第二图形1472具有不同于第一图形1471的外观。在另一示例方面,第二图形1472可以具有与第一图形1471基本上相同的外观。此外,如图30A和图30B所描绘,第二压凹部分1432在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内的表面1402 上可见,并且在上身服装制品1400的面向外的表面1401上不可见。
在示例方面,第二压凹部分1432可以以类似于压凹部分1230的方式形成,但是压凹工具1310可以应用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而不是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210。在该方面,弹性体层1216形成包封来自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212的多个纤维的膜,使得第二压凹部分1432的颜色为类似于第一压凹部分1431的第三颜色1243。在示例方面,第二压凹部分1432可以包括例如用于服装制品1400的保养说明,其避免了与缝合或附接保养标签有关的额外制造步骤,并且其还可以促进更容易地回收服装制品1400。
图31A和图31B图示了结合有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的示例下身服装制品1500。下身服装制品1500 是下身衣物的形式,并且被示出为裤子,尽管也设想下身服装制品1500可以是短裤、七分裤、紧身裤等形式。下身服装制品1500包括面向外的表面1501和面向内的表面1502。如图所示,面向外的表面1501 是下身服装制品1500的面向最外的表面,并且类似地,面向内的表面1502是下身服装制品1500的面向最内的表面。此外,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的第一外饰面侧1551至少部分地形成面向外的表面1501,并且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552至少部分地形成面向内的表面1502。
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包括与复合非织造织物1250相同的特征,但是包括具有附加压凹部分的附加区。因此,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包括第一区1521、第二区1522、第三区1523、第四区1524和第五区1525。第一区1521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第二区1522和第三区1523均包括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分别包括第一压凹部分1531和第二压凹部分1532。第四区1524和第五区1525均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并分别包括第三压凹部分1533 和第四压凹部分1534。
第一压凹部分1531和第二压凹部分1532包括与压凹部分1230相同的特征,并且因此,第一压凹部分1531和第二压凹部分1532形成在复合非织造织物1550的第一外饰面侧1551上,并包括整合在弹性体层内的来自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此外,第一压凹部分1531形成第一图形1571,并且第二压凹部分1532形成第二图形1572。如图31A和图31B所示,第一压凹部分1531和第二压凹部分1532在下身服装制品1500的面向外的表面1501上可见,并且在下身服装制品1500的面向内的表面1502上不可见。
第三压凹部分1533和第四压凹部分1534包括类似于压凹部分1230的特征但形成在复合非织造织物 15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552上。照此,与压凹部分1230不同,第三压凹部分1533和第四压凹部分 1534包括整合在弹性体层内的来自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第三压凹部分1533形成第三图形1573,并且第四压凹部分1534形成第四图形1574。本文设想第一图形1571、第二图形1572、第三图形1573和第四图形1574中的任一个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外观。此外,如图31A和图31B所描绘,第三压凹部分 1533和第四压凹部分1534在下身服装制品1500的面向内的表面1502上可见,并且在下身服装制品1500 的面向外的表面1501上不可见。
图32A至图33图示了示例打褶构造1600,其包括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 和多个褶1630。如本文所用,术语“结构化织物”是指具有针织或织造构造中的一个的织物,并且术语“弹性回弹”是指织物在经受张力后基本上恢复到其原始长度。图32A图示了至少部分地由复合非织造织物 1850形成的打褶构造1600的第一侧1601,并且图32B图示了至少部分地由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形成的打褶构造1600的第二侧1602。此外,如下文所讨论的,打褶构造1600以这样的方式被配置,即使得多个褶1630的峰形成在第一侧1601处并且多个褶1630的谷形成在第二侧1602处。
如图33所示(其图示了打褶构造1600的分解视图),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之间的弹性体层1816。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通过对第一纤维幅材110、第二纤维幅材112和弹性体层116执行缠结工艺而形成。照此,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包括来自第一纤维幅材110的纤维210(未标识),并且至少部分地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第一外饰面侧1851(在图32A中示出)。同样,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包括来自第二纤维幅材112的纤维310、312(未标识),并且至少部分地形成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1852。弹性体层1816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诸如热塑性聚氨酯(TPU)、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 TPU和TPEE的组合等。
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被定位成邻近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的最外表面1881,并经由粘合剂层 1610附着到其上。在示例方面,粘合剂层1610包括在打褶构造1600中,使得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 在最外表面1881的间歇区域处附着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在图33的实例中,粘合剂层1610被包括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的最外表面1881上并且不存在于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的最外表面 1881上。作为粘合剂层1610的这种配置的结果,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 处附着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未附着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
本文各方面设想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其中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长度大于宽度。继续这些示例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其中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长度大于宽度。在其他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彼此间隔开。
在示例方面,粘合剂层1610可以是热活化粘合剂,其被配置成当加热到指定温度时熔融流动。在一个这样的方面,粘合剂层1610的热活化温度为约125℃至约135℃。在示例方面,粘合剂层1610的热活化温度小于形成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和弹性体层1816中的每一个的材料的熔融温度(熔融温度如上所述)。其他方面设想粘合剂层1610还可以被配置成与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化学结合和/或与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机械结合。另外的方面设想粘合剂层1610可以是热塑性膜,并且在一个示例方面,粘合剂层1610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在另一示例方面,粘合剂层1610可以是Bemis胶带。
在附加示例方面,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被配置成具有拉伸和恢复特性。照此,施加张力导致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转变到张紧状态,并且一旦张力被释放,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就转变出张紧状态并且返回到其静息状态。本文其他方面设想,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包括经编或纬编网眼构造和具有拉伸和恢复特性的材料。在一个实例中,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包括:包括弹性纱线的第一材料和/或包括聚酯的第二材料。
本文另外的方面设想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其可以是本文讨论的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中的任一个。在更具体的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中的任一个可以是第一缠结纤维幅材810、910、1210、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812、 912、1212、1812;内部缠结纤维幅材814;第三缠结纤维幅材914;弹性体层116、1216、1816;内部层 120;印花层170、870、970;或水刺层920。附加方面设想,可以调整和/或选择性地包括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的特性,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另外的方面设想,可以调整和/或配置一个或多个附加缠结纤维幅材和/或层、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和弹性体层1816的布置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
在示例方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和弹性体层1816可以各自被配置成向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提供适用于形成打褶构造1600的织物硬度、拉伸和/或恢复性。在一个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可能具有不足以抵抗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恢复特性的织物硬度。在另一方面,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和弹性体层1816可以各自被配置成具有高于粘合剂层1610 的活化温度的熔融温度。本文另外的方面设想可以调整和/或选择性地包括纤维210、310、312和弹性体层 1816的特性以实现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期望的最终特性。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图34图示了用于形成打褶构造1600并将其结合到服装制品1720中的示例制造工艺,该工艺大致由附图标记1700表示。应当理解,图34中的制造部件的任何描绘均是说明性的并且意在传达制造工艺1700 的各个步骤的一般特征。附加地,虽然制造工艺1700的步骤被描绘为以顺序次序执行,但本文各方面设想制造工艺17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步骤的任何组合,这些步骤中的任一个可以重复或以与所描绘的次序不同的次序执行。
在高水平上,图34描绘了制造工艺1700的各个步骤,这些步骤大致包括张紧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在处于张紧状态时将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定位到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表面上,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选择性地将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附着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以及释放施加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张力以形成多个褶1630。
从步骤1702开始,获得和/或提供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不可见)、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18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 之间的弹性体层1816(不可见)。
在步骤1704处,将粘合剂层1610应用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的最外表面1881。粘合剂层1610以与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对齐的方式应用。在示例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其中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长度大于宽度。继续这些示例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其中在该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长度大于宽度。在其他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彼此间隔开。在示例方面,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 1641的纵向轴线与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
在步骤1706处,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被张紧。在各方面,可以通过在由箭头指示的经向或纵向方向或机器方向上伸长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来张紧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在示例方面,施加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张力足以使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伸长约55%。在附加方面,施加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张力使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伸长约75%至约25%、约70%至约30%、约65%至约35%、约60%至约40%,或约55%至约45%的百分比。在步骤1708处,将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 定位到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1812的最外表面1881上。此外,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 1620在处于张紧状态时被定位。
在步骤1710处,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选择性地将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附着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在示例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可以通过以足以活化粘合剂层1610的温度施加热而选择性地附着。在图34的实例中,加热元件1716用于施加热,并且在一个方面,加热元件1716是热压机。在另外的示例方面,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而选择性地附着:以约150℃至约160℃的温度施加第一热循环,持续时间为约10秒,并且然后以约150℃至约160℃的温度施加第二热循环,持续时间为约10秒。在其他方面,在附着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期间也可以施加压力。本文各方面还设想,在停止施加热之后,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保持在张紧状态约20秒。
在步骤1712处,施加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张力被释放,从而形成多个褶1630并进而形成打褶构造1600(例如,具有多个褶1630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当释放时,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 在打褶构造1600的第二侧1602处形成多个褶1630的谷,并且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在打褶构造1600 的第一侧1601处形成多个褶1630的峰。本文各方面设想,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由于粘合剂层1610至少部分地浸渍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并在这些区域处“锁定”针织或织造构造,因此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保持在张紧状态。如图所示,多个褶1630的纵向轴线与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和/ 或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
在步骤1714处,将打褶构造1600结合到服装制品1720中。打褶构造1600可以形成服装制品1720 的至少一部分,并且一个示例方面设想打褶构造1600形成服装制品1720的袖口,其中袖口可以位于例如袖子、腰部开口、衣领、腰带、远侧裤管等的远端处。
图35描绘了具有由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部分的上身服装制品2000,其中服装制品2000包括在服装制品2000上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的打褶构造1600。类似地,图36描绘了具有由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部分的下身服装制品2100,其中服装制品2100包括在服装制品2100上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的打褶构造1600。示出了服装制品2000和服装制品2100两者的面向外的表面2001。关于服装制品2000,打褶构造1600形成位于袖子端部处的袖口,并且关于服装制品2100,打褶构造1600 形成位于服装制品2100的腿部开口处的袖口。打褶构造1600还可以用于形成如图所示的用于服装制品2000的腰部开口和用于服装制品2100的腰带。
袖口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由如关于图34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和粘合剂层1610形成的第一多个褶1631。在一个示例方面,可以通过折叠打褶构造1600来形成袖口,使得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表面被定位成邻近彼此(即,表面处于面共享关系),并且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 形成袖口的面向外的表面和袖口的面向内的表面两者。
图37图示了上身服装制品2000的袖口的横截面图,并且还描绘了横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如图所示,打褶构造1600被折叠或重新配置,使得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0的表面(作为打褶构造1600的面向外的表面)形成被定位成邻近彼此的两个表面(即,这些表面处于面共享关系)。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 形成袖口的面向外的表面和袖口的面向内的表面两者。照此,第一多个褶1631位于上身服装制品2000的面向最外的表面2001上,并且第二多个褶1632位于上身服装制品2000的面向最内的表面2002上。
第一多个褶1631被包括在打褶构造1600的第一部分处,并且由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即,形成袖口的面向外的表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一部分)、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和第一粘合剂层 1611形成。类似地,第二多个褶1632被包括在打褶构造1600的第二部分处,并且由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 1950(即,形成袖口的面向内的表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一部分)、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 和第二粘合剂层1612形成。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950各自是复合非织造织物1850的部分,并且因此具有相同的特征。照此,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2010、第二缠结纤维幅材2012,以及位于第一缠结纤维幅材2010与第二缠结纤维幅材2012之间的第一弹性体层 2016。类似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950包括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910、第四缠结纤维幅材1912,以及位于第三缠结纤维幅材1910与第四缠结纤维幅材1912之间的第二弹性体层1916。在一个示例方面,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950可以源自不同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并且因此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特征。
如图37的放大视图所示,第二缠结纤维幅材2012具有第一最外表面2081,该第一最外表面2081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附着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的第三表面1625,并且第四缠结纤维幅材1912具有第二最外表面1981,该第二最外表面1981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附着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的第四表面1626。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第一最外表面2081和第二最外表面1981分别未附着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和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这至少部分地有助于在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950中形成峰和谷。此外,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和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处于张紧状态(即,通过粘合剂层1610保持张紧)并且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未张紧,这也可以有助于在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2050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1950中形成峰和谷。
在各方面,在整个袖口中,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和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保持邻近的位置,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间隔开。在图37中,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1的第一表面1623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1642处与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1622的第二表面1624间隔开,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第一表面1623和第二表面1624被示出为彼此接触。换句话说,第一表面1623和第二表面1624在整个袖口中处于面共享关系。
应当理解,图37的描绘是说明性的,并且本文各方面设想打褶构造1600可以在整个袖口中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配置。在一个实例中,第一表面1623和第二表面1624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1641处间隔开。在另一实例中,第一多个褶1631可以偏离第二多个褶1632。
以下条款表示本文设想的概念的示例方面。以下条款中的任一项可以通过多从属方式组合以依赖于一个或多个其他条款。此外,从属条款(明确地依赖于先前条款的条款)的任何组合可以被组合,同时保持在本文所设想的各方面的范围内。以下条款是实例而非限制。
条款1.一种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包括:将印花层的第一面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二面以形成复合结构,其中所述印花层包括印花部件;以及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针缠结工艺,其中在所述缠结工艺之后,将所述印花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
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层是内部纤维幅材,所述内部纤维幅材具有包括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区和包括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区。
条款3.根据条款2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与所述内部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区相比,所述内部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一纤维幅材具有更大的机械缠结。
条款4.根据条款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所述针缠结工艺之后,所述内部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一区中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一纤维幅材机械地缠结,并且所述内部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区中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一纤维幅材机械地无关。
条款5.根据条款4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部件包括选自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剂和升华染料。
条款6.根据条款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层是水刺层。
条款7.根据条款6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所述针缠结工艺之后,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延伸穿过所述水刺层,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一部分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并且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二部分结合到所述水刺层中。
条款8.根据条款7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第二部分不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
条款9.根据条款7至8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部件包括选自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着色剂和升华染料。
条款10.根据条款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层包括水刺纤维。
条款11.根据条款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层包括纤维幅材。
条款12.根据条款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结构还包括邻近内部层的第二面的第二纤维幅材。
条款13.根据条款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部件在所述印花层的所述第一面上。
条款14.根据条款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印花层的所述第一面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面以形成所述复合结构之前,在内部层上印花所述印花部件以形成所述印花层。
条款15.根据条款14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印花是升华印花工艺。
条款16.根据条款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印花层的所述第一面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面以形成所述复合结构之前,形成所述印花层。
条款17.根据条款16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印花层包括:将升华染料应用于内部层;以及使所应用的升华染料和所述内部层经受约185℃至约205℃的温度,持续约.5秒至约1.5秒的时间段。
条款18.根据条款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针缠结工艺包括具有第一条件的第一针缠结工艺和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条件的第二条件的第二针缠结工艺。
条款19.根据条款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的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印花层的一种或多种纤维,其中所述印花层的所述一种或多种纤维延伸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
条款20.根据条款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的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延伸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一面。
条款21.一种制造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包括:利用印花技术在内部层上形成印花部件以形成印花层;在利用所述印花技术之后,将所述印花层的第一面定位成邻近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二面以形成复合结构;以及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可变缠结工艺,其中在所述可变缠结工艺之后,所述印花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第一面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饰面侧。
条款22.根据条款21所述的制造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技术包括将着色剂应用于所述内部层的所述第一面。
条款23.根据条款22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所述缠结工艺之后,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一部分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并且所述印花部件的第二部分不结合到所述内部层中。
条款24.根据条款23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内部层是纤维幅材。
条款25.根据条款23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内部层是水刺层。
条款26.根据条款22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印花技术包括在所述内部层的所述第一面上升华印花升华染料。
条款27.根据条款26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复合结构经受所述缠结工艺之后,升华染色的内部层的第一部分比所述升华染色的内部层的第二部分更多地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
条款28.根据条款27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内部层是纤维幅材。
条款29.根据条款27所述的印花所述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内部层是水刺层。
条款30.一种具有第一饰面侧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面和相对的第二面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其中所述第一面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饰面侧;以及内部层,所述内部层具有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面,其中内部层第一面包括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印花部件,其中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比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第二部分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更多地结合到所述第一纤维幅材中。
条款31.根据条款30所述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内部层是缠结纤维的幅材。
条款32.根据条款30所述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内部层是水刺层。
条款33.根据条款30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印花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印花部件包括升华染料或着色剂。
条款34.一种具有第一饰面侧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非对称饰面的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面和相对的第二面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其中所述第一面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饰面侧;以及内部层,所述内部层具有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所述第二面的第一面,其中内部层第一面包括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印花部件,其中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饰面侧,并且其中所述印花部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被排除在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之外。
条款35.根据条款34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内部层包括内部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36.根据条款34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内部层包括内部水刺纤维幅材。
条款37.根据条款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印花部件包括升华染料或着色剂。
条款38.根据条款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39.根据条款38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
条款40.根据条款39所述的印花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第三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41.一种上身服装制品,包括: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第一边缘;包括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第二边缘,和沿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边缘的一部分形成的第一接缝,所述第一边缘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二边缘,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缠结以形成所述第一接缝,其中所述第一接缝形成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第一接缝位置处。
条款42.根据条款41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侧面部分附近。
条款43.根据条款41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衣领部分附近。
条款44.根据条款41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袖子附近。
条款45.根据条款41至4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沿所述第一边缘的粘合剂层。
条款46.根据条款41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三边缘,其中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邻近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三边缘的第四边缘。
条款47.根据条款46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四边缘的所述第三边缘的一部分形成的第二接缝,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缠结以形成所述第二接缝,其中所述第二接缝形成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第二接缝位置处。
条款48.根据条款47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侧面部分附近,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缝位置在所述上身服装制品的衣领部分附近。
条款49.根据条款47所述的上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沿所述第三边缘的粘合剂层。
条款50.一种下身服装制品,包括: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第一边缘;包括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具有第二边缘,和沿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边缘的一部分形成的第一接缝,所述第一边缘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二边缘,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缠结以形成第一接缝,其中所述第一接缝形成在所述下身服装制品的第一接缝位置处。
条款51.根据条款50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下身服装制品的外侧部分附近。
条款52.根据条款50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下身服装制品的内侧部分附近。
条款53.根据条款50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接缝位置在所述下身服装制品的腰部部分附近。
条款54.根据条款50至53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沿所述第一边缘的粘合剂层。
条款55.根据条款50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三边缘,其中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邻近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三边缘的第四边缘。
条款56.根据条款55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四边缘的所述第三边缘的一部分形成的第二接缝,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缠结以形成所述第二接缝,其中所述第二接缝形成在所述下身服装制品的第二接缝位置处。
条款57.根据条款56所述的下身服装制品,其中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还包括沿所述第三边缘的粘合剂层。
条款58.一种制造服装制品的方法,所述服装制品包括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和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纤维幅材定位在第二纤维幅材上方;机械缠结所述第一纤维幅材的纤维和所述第二纤维幅材的纤维,使得所述第一纤维幅材变成第一缠结幅材并且所述第二纤维幅材变成第二缠结幅材,其中所述第一缠结幅材和所述第二缠结幅材形成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将第三纤维幅材定位在第四纤维幅材上方;机械缠结所述第三纤维幅材的纤维和所述第四纤维幅材的纤维,使得所述第三纤维幅材变成第三缠结幅材并且所述第四纤维幅材变成第四缠结幅材,其中所述第三缠结幅材和所述第四缠结幅材形成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定位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使得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边缘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边缘;以及将所述第一缠结幅材和所述第二缠结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以及所述第三缠结幅材和所述第四缠结幅材的纤维中的至少一些机械缠结在一起,使得第一接缝形成在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边缘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二边缘的位置处。
条款59.根据条款58所述的制造服装制品的方法,其中所述服装制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条款60.根据条款58所述的制造服装制品的方法,其中所述服装制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条款61.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区,所述第一区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二区包括压凹部分和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所述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所述弹性体层内的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
条款62.根据条款61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和所述弹性体层在所述第一区处共同具有第一厚度,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厚度的第二厚度。
条款63.根据条款62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二厚度比所述第一厚度小约50%。
条款64.根据条款61至6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具有第一颜色,并且所述弹性体层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三颜色。
条款65.根据条款64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处,所述第一颜色可见并且所述第三颜色至少部分地从视觉上模糊(obscured)。
条款66.根据条款64至6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第三颜色可见。
条款67.根据条款61至6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一区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形成,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至少部分地由所述压凹部分形成。
条款68.根据条款61至6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由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形成。
条款69.一种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颜色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具有第二颜色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具有第三颜色并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所述方法包括:将热和压力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的第二区,使得所述弹性体层形成包封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的膜,其中在施加所述热和压力中的一个或多个之后,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颜色是所述第三颜色,并且在第一区处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颜色是所述第一颜色,所述第二区在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上形成所述图形。
条款70.根据条款69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处,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是所述第二颜色。
条款71.根据条款69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同时施加所述热和压力。
条款72.根据条款69至71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将所述热和压力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期间,可变形表面被定位成邻近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
条款73.根据条款69至72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压凹工具将所述热和压力中的一个或多个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二区。
条款74.根据条款73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约170 摄氏度至约19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持续时间为约28秒至约32秒。
条款75.根据条款73至74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约18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的所述第二区,持续时间为约30秒。
条款76.根据条款69至75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小约50%。
条款77.根据条款69至76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在彼此的约95%内。
条款78.根据条款69至77中任一项所述的向复合非织造织物赋予图形的方法,其中至少所述第一颜色不同于所述第三颜色。
条款79.一种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压凹工具定位在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以及将所述压凹工具应用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以形成所述压凹部分。
条款80.根据条款79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至少部分地由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形成。
条款81.根据条款79至8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所述弹性体层内的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
条款82.根据条款79至8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部分不存在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外饰面侧。
条款83.根据条款79至8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具有第一颜色,并且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二颜色。
条款84.根据条款79至8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约170摄氏度至约19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持续时间为约28秒至约32秒。
条款85.根据条款79至8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凹工具被配置成以约180摄氏度的温度将热施加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所述第一外饰面侧,持续时间为约30秒。
条款86.根据条款79至8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压凹部分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小于在除所述压凹部分之外的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的一半。
条款87.根据条款79至8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具有压凹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厚度在所述压凹部分处和在除所述压凹部分之外的区处基本上类似。
条款88.一种服装物品,包括:形成所述服装物品的至少一部分的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所述第二区包括第一压凹部分和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所述弹性体层内的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
条款89.根据条款88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形成第一图形。
条款90.根据条款89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外的表面上可见。
条款91.根据条款89至90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内的表面上不可见。
条款92.根据条款89至91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还包括第二压凹部分,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包括整合在所述弹性体层内的来自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
条款93.根据条款92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形成具有与所述第一图形不同的外观的第二图形。
条款94.根据条款92至93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所述面向内的表面上可见。
条款95.根据条款92至94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二压凹部分在所述服装物品的所述面向外的表面上不可见。
条款96.根据条款88至95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条款97.根据条款88至95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条款98.根据条款88至97中任一项所述的服装物品,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和所述弹性体层在所述第一区处具有第一厚度,并且所述第一压凹部分在所述第二区处具有比所述第一厚度小约50%的第二厚度。
条款99.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弹性体层;第一区,所述第一区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所述弹性体层;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二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区是压凹的,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弹性体层为膜形式,所述弹性体层包封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以形成压凹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设置在所述压凹部分下方。
条款100.根据条款99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包括由所述多个纤维和膜形成的基体结构。
条款101.根据条款99至10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条款102.根据条款99至10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中的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在彼此的约95%内。
条款103.一种具有第一外饰面侧和相对的第二外饰面侧的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具有第一颜色的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具有第二颜色的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具有不同于至少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三颜色的弹性体层;第一区,所述第一区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所述弹性体层;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二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区是压凹的,其中从所述第一外饰面侧来看,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与所述第一颜色基本上相同,并且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与所述第三颜色基本上相同。
条款104.根据条款103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从所述第二外饰面侧来看,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颜色与所述第二颜色基本上相同。
条款105.根据条款103至10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厚度小约50%。
条款106.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包括具有第一熔融温度的第一材料;第二缠结纤维幅材,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包括具有第二熔融温度的第二材料;和弹性体层,所述弹性体层包括具有第三熔融温度的第三材料,其中所述第三熔融温度比所述第一熔融温度低约40摄氏度,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区,其中所述弹性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二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区是压凹的,其中在所述第二区处,所述弹性体层为膜形式,所述弹性体层包封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以形成压凹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设置在所述压凹部分下方。
条款107.根据条款106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包括由所述多个纤维和膜形成的基体结构。
条款108.根据条款106至10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条款109.根据条款106至10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的厚度比在所述第一区处的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和所述弹性体层的厚度小约50%。
条款110.一种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由弹性体纤维形成的弹性体层,所述弹性体纤维的熔融温度低于形成至少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纤维的熔融温度,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区,其中所述弹性体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以及第二区,所述第二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区是压凹的,其中在所述第二区中,所述弹性体层包括膜,所述膜包封来自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的多个纤维以形成压凹部分,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设置在所述压凹部分下方。
条款111.根据条款110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和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中的每一个包括长度小于形成所述弹性体层的所述弹性体纤维的长度的短纤维(staple fiber)。
条款112.根据条款110至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弹性体纤维包括熔喷纤维或纺粘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条款113.根据条款108至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压凹部分具有与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外饰面侧上的所述第一区不同的颜色。
条款114.一种打褶构造,包括: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最外表面;以及多个褶,所述多个褶由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
条款115.根据条款114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116.根据条款115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粘合剂层包括热塑性膜。
条款117.根据条款115至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粘合剂层为约2mm厚。
条款118.根据条款114至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119.根据条款118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条款120.根据条款118至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条款121.根据条款118至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条款122.根据条款118至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条款123.一种制造具有多个褶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张紧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转变为张紧状态,在处于所述张紧状态时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定位到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的表面上;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选择性地将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附着到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释放施加到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的张力以形成所述多个褶。
条款124.根据条款1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张紧其静息长度的约50%至约60%。
条款125.根据条款123至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张紧其静息长度的约55%。
条款126.根据条款123至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包括具有多个线圈横列和多个线圈纵行的针织构造。
条款127.根据条款12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纵向方向上被张紧。
条款128.根据条款126至1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机器方向上被张紧。
条款129.根据条款123至1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
条款130.根据条款1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最外表面。
条款131.根据条款129至13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条款132.根据条款13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条款133.根据条款131至13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条款134.根据条款123至13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释放所述张力之后,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保持在所述张紧状态。
条款135.一种至少在服装物品的第一部分处的打褶构造,包括: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一弹性体层;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最外表面的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由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一多个褶。
条款136.根据条款135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条款137.根据条款135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条款138.根据条款135至13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还包括: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三缠结纤维幅材、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三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二弹性体层;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最外表面的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由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二多个褶,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处于面共享关系。
条款139.根据条款135至13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条款140.根据条款138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条款141.根据条款138或140所述的打褶构造,其中所述第二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内的表面上。
Claims (28)
1.一种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打褶构造包括:
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和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弹性体层;
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的最外表面;以及
多个褶,所述多个褶由所述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打褶构造还包括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长度和宽度,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所述长度大于所述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彼此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褶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褶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具有与所述多个褶中的一个或多个褶的纵向轴线平行对齐的纵向轴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间歇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打褶构造还包括粘合剂层,所述粘合剂层位于所述间歇区域处并将所述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14.一种服装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服装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包括上身衣物、下身衣物、帽子、手套、袖子和鞋类制品中的至少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服装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包括所述鞋类制品的鞋面。
17.一种至少在服装物品的第一部分处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打褶构造包括:
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一缠结纤维幅材、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一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一弹性体层;
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一最外表面的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
由所述第一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一多个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是上身服装制品。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是下身服装制品。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打褶构造还包括:
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包括第三缠结纤维幅材、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位于所述第三缠结纤维幅材与所述第四缠结纤维幅材之间的第二弹性体层;
被定位成邻近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的第二最外表面的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以及
由所述第二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形成的第二多个褶,其中所述第二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处于面共享关系。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外的表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内的表面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个褶位于所述服装物品的面向最内的表面上。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并且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区域处未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回弹结构化织物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处通过粘合剂层附着到所述第二缠结纤维幅材。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是鞋类制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打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服装物品是鞋类制品的鞋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1/114780 WO2023024022A1 (en) | 2021-08-26 | 2021-08-26 | Debossed and pleated finishes for composite nonwoven textiles suitable for apparel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CNPCT/CN2021/114780 | 2021-08-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12489U true CN218812489U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782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98953.4A Pending CN117480049A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适用于服装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CN202211044994.8A Pending CN115726099A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CN202211051370.9A Pending CN115726100A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CN202222295319.4U Active CN218812489U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打褶构造和服装物品 |
CN202222289413.9U Active CN218812488U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服装物品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98953.4A Pending CN117480049A (zh) | 2021-08-26 | 2021-08-26 | 适用于服装的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CN202211044994.8A Pending CN115726099A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CN202211051370.9A Pending CN115726100A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的压凹和打褶整理部及其生产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89413.9U Active CN218812488U (zh) | 2021-08-26 | 2022-08-26 | 复合非织造织物和服装物品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69960A1 (zh) |
EP (1) | EP4387841A1 (zh) |
JP (1) | JP2024522655A (zh) |
KR (1) | KR20240026516A (zh) |
CN (5) | CN117480049A (zh) |
MX (1) | MX2024002371A (zh) |
TW (2) | TWI837792B (zh) |
WO (1) | WO202302402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2346641A1 (en) * | 2001-12-03 | 2003-06-17 | Tredegar Film Products Corporation | Apertured non-woven composit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
US20060046029A1 (en) * | 2004-08-24 | 2006-03-02 | Yupoong, Inc. | Embossed ornamental fabric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US7491666B2 (en) * | 2005-04-29 | 2009-02-17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Latent elastic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reof |
US20110034100A1 (en) * | 2009-07-13 | 2011-02-10 | Vasanthakumar Narayanan | Launderable and durable mechanically bonded nonwoven fabric |
ES2594827T3 (es) * | 2011-11-01 | 2016-12-22 | Cortex Composites, Llc | Composite cementoso no tejido para hidratación in situ |
CN202608163U (zh) * | 2012-05-29 | 2012-12-19 | 温州大洲无纺布有限公司 | 一种透气无纺布 |
JP6466342B2 (ja) * | 2012-12-28 | 2019-02-06 | インヴィスタ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スアエルエルINVISTA TECHNOLOGIES S.a.r.l. | 弾性複合布帛を含む衣料 |
WO2016160185A1 (en) * | 2015-03-31 | 2016-10-0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Hydroembedded film-based composites |
US20170000660A1 (en) * | 2015-06-30 | 2017-01-05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TRETCH LAMINATE WITH INCREMENTALLY STRETCHED OR SELFed LAY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D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INCLUDING THE SAME |
US10098488B2 (en) * | 2015-09-28 | 2018-10-16 | Natalie Jean Boyatt | Carry tray |
EP3720403B1 (en) * | 2017-12-07 | 2024-01-24 | Toray Opelontex Co., Ltd | Composite laminate body and disposable diaper |
CN207901772U (zh) * | 2018-01-31 | 2018-09-25 | 浙江互生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 一种三层复合耐脱绒水刺非织造布 |
US20190366675A1 (en) * | 2018-05-31 | 2019-12-05 | Nike, Inc. | Multilayer textile having printed layer |
-
2021
- 2021-08-26 EP EP21772951.6A patent/EP438784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26 US US18/686,768 patent/US2024026996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8-26 WO PCT/CN2021/114780 patent/WO202302402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8-26 JP JP2023576107A patent/JP2024522655A/ja active Pending
- 2021-08-26 MX MX2024002371A patent/MX2024002371A/es unknown
- 2021-08-26 CN CN202180098953.4A patent/CN117480049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8-26 KR KR1020247003441A patent/KR20240026516A/ko unknown
-
2022
- 2022-08-26 CN CN202211044994.8A patent/CN11572609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26 TW TW111132193A patent/TWI837792B/zh active
- 2022-08-26 CN CN202211051370.9A patent/CN11572610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26 TW TW111132192A patent/TWI836574B/zh active
- 2022-08-26 CN CN202222295319.4U patent/CN218812489U/zh active Active
- 2022-08-26 CN CN202222289413.9U patent/CN21881248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269960A1 (en) | 2024-08-15 |
JP2024522655A (ja) | 2024-06-21 |
TW202325173A (zh) | 2023-07-01 |
TWI836574B (zh) | 2024-03-21 |
CN115726100A (zh) | 2023-03-03 |
CN115726099A (zh) | 2023-03-03 |
KR20240026516A (ko) | 2024-02-28 |
TWI837792B (zh) | 2024-04-01 |
CN117480049A (zh) | 2024-01-30 |
CN218812488U (zh) | 2023-04-07 |
TW202310765A (zh) | 2023-03-16 |
MX2024002371A (es) | 2024-03-08 |
EP4387841A1 (en) | 2024-06-26 |
WO2023024022A1 (en) | 2023-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237238B1 (en) | Printed composite nonwoven textile suitable for apparel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14457506B (zh) | 具有不同旦数的可回收的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 | |
CN218812489U (zh) | 打褶构造和服装物品 | |
US20240065346A1 (en) | Garment with composite nonwoven textile | |
CN117087293A (zh) | 非对称饰面的复合非织造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24049958A1 (en) | Garment with composite nonwoven textile | |
TW202435780A (zh) | 具有不同旦數的可回收的非對稱飾面的複合非織造織物及製造非對稱飾面的複合非織造織物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