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6981U -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6981U
CN218806981U CN202222700988.5U CN202222700988U CN218806981U CN 218806981 U CN218806981 U CN 218806981U CN 202222700988 U CN202222700988 U CN 202222700988U CN 218806981 U CN218806981 U CN 218806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negative pressure
clamping arm
ar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0098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银声
张勇
梁藨
徐玉权
黄伟
罗中敏
朱德荣
王俊峰
罗华
兰燕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KSE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KSE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KSE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KSE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0098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6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6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6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膜切断装置将带状的膜片切成块状并将块状的膜片放置在膜移送机构的一侧,膜移送机构位于套膜机构的一侧,膜移送机构上具有吸附膜片的吸附部,套膜机构上具有张开膜片的活动夹臂,吸附部在转动过程中将膜片移动到活动夹臂上,且膜片随着活动夹臂的转动而张开,套膜机构上还具有将壳体顶入张开的膜片内的推料弓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将支承组件上的膜片吸附,并且将膜片移送给套膜机构,实现套膜机构的连续进料,然后在套膜机构作用下完成壳体的连续套膜,提高了壳体的套膜效率;通过设置的分气盘,在转动件转动过程中,实现了吸附部吸附和脱模。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柱状壳体的套膜,特别是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外包装中,柱状壳体的使用率较高,而为了保护柱状壳体,通常在柱状壳体的外面套上一层保护膜,比如电池的生产包装。
而随着新能源的普及,电池的使用率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近几年电池的使用量呈现倍增状态,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的生产又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主,而特斯拉和宁德时代主要生产的是柱状电池,因此柱状电池的生产则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而在柱状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在电池的外表面套上一层绝缘膜,该绝缘膜通常采用PVC材质制成,而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电池的套膜则需要自动化的生产才能保证电池的生产效率。
电池套膜为电池生产技术中的一道工序,它包括套膜工序,经过检索发现,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套膜装置和套膜系统(CN110190292B),该专利将固定轴的顶部掏空,让其成为抽气通道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固定轴的顶部为薄壁结构,因此固定轴的结构强度受到影响,而且固定轴的加工难度也增加,而且该专利中采用两个真空吸盘,且分别随着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开合,从而使得结构较为复杂,而为了实现提高电池套膜的效率,从而则需要连续套膜,因此则需要膜移送工序,通过膜移送工序连续的将膜片移送到套膜机构上,从而实现膜片的连续套装,实用新型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对套膜机构进行了改进,并且为套膜机构配备了膜移送机构,实现了膜片从切割、移送到套膜的连续生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实现了膜片从切割、移送到套膜的连续生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包括膜切断装置、可转动的膜移送机构和可转动的套膜机构,膜切断装置将带状的膜片切成块状并将块状的膜片放置在膜移送机构的一侧,膜移送机构位于套膜机构的一侧,膜移送机构上具有吸附膜片的吸附部,套膜机构上具有张开膜片的活动夹臂,吸附部在转动过程中将膜片移动到活动夹臂上,且膜片随着活动夹臂的转动而张开,套膜机构上还具有将壳体顶入张开的膜片内的推料弓杆。
可选的,膜切断装置包括对带状的膜片切割的切割组件和对块状的膜片支承的支承组件,支承组件包括膜导料机构和承料机构,膜导料机构、承料机构均安装在基板上,膜导料机构将膜片输送至承料机构上,承料机构包括卡料板和承料块,卡料板位于膜导料机构下方,且卡料板的顶部与膜导料机构的底部形成第一间隙,卡料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卡料槽,承料块位于卡料板下方,且承料块与卡料块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在承料块顶部的前端面上开设有承料缺口,膜片的顶部位于膜导料机构的底部,膜片的中部卡在卡料槽内,膜片的底部通过承料缺口支撑。
可选的,膜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结构和膜下料机构,导料结构的前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槽,导料结构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槽,基板上通过羊角叉安装有可转动的被动辊,被动辊位于导料结构前侧,基板上还安装有主动辊,主动辊由安装在基板上驱动电机驱动,且主动辊位于导料结构后侧,部分被动辊位于第一通槽内,部分主动辊位于第二通槽内,且被动辊与主动辊之间的间隙小于位于导料结构内的膜片的厚度。
可选的,膜移送机构包括转动件、旋转分气装置和驱动转动件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吸附部安装在转动件上,吸附部上开设有第二负压通道,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一负压通道,第一负压通道与第二负压通道连接,旋转分气装置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负压设备连接,膜移送机构具有吸膜工位和膜移送工位,当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刚好连通时,吸附部处于吸膜工位,当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刚好不连通时,吸附部处于膜移送工位,吸附部在膜移送工位将膜片移动活动夹臂上。
可选的,旋转分气装置包括支撑件和分气盘,分气盘安装在支撑件上,第一弧形槽开设在分气盘上,且第一弧形槽的槽底开设有与负压设备连接的气孔,支撑件包括上轴承座、轴保护套和下轴承座,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通过轴保护套连接,且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内圈均安装有轴承,轴承套装在转轴上,转轴由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件安装在转轴上,且转动件的底部与分气盘的顶部贴合,上轴承座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分气盘安装在圆形凹槽内,且分气盘通过键止转。
可选的,转动件上轴向开设有安装槽,第一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安装槽的槽壁上,吸附部上具有安装部,安装部可拆卸安装在安装槽内,且第二负压通道的出气孔位于安装部上。
可选的,吸附部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吸附臂,吸附臂安装在安装部上,且吸附臂呈上下间隔分布,第二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吸附臂的迎风面上,吸附臂的迎风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吸附头,吸附头的迎风面上开设有槽体,第二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槽体的槽底上。
可选的,套膜装置包括固定轴;真空流道旋转盘,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使其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活动夹臂将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的顶部,活动夹臂上开设有负压通道;真空流道固定盘,相对于固定轴静止,真空流道固定盘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第二弧形槽与抽真空设备连通,真空流道固定盘的顶部与真空流道旋转盘的底部贴合,且第二弧形槽与真空流道旋转盘之间形成负压腔体,当活动夹臂旋转到负压腔体上方时,负压通道与负压腔体连通;底盘座,真空流道固定盘安装在底盘座的顶部,且固定轴的顶部穿过真空流道固定盘、真空流道旋转盘,并在固定轴的顶部安装有凸轮,活动夹臂上设置有折弯臂,折弯臂上设置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始终与凸轮的外缘接触,活动夹臂绕凸轮旋转一周,活动夹臂完成一次开合;带料盘,带料盘具有上裙边和下裙边,上裙边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上,且真空流道旋转盘、真空流道固定盘和底盘座的顶部均位于带料盘的腔体内,带料盘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卡住壳体的壳体卡槽,下裙边上安装有推料弓杆,推料弓杆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的转动而将壳体卡槽内的壳体往上顶,且当活动夹臂完全张开后,推料弓杆将壳体顶入膜片内。
可选的,活动夹臂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真空流道固定盘旋转方向为前,第一夹臂位于第二夹臂的前侧,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靠近凸轮的一端为旋转端,旋转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上,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均开设有第三负压通道,当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位于负压腔体上方时,第三负压通道与负压腔体连通,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远离凸轮的第一段设置有复位弹簧,第一夹臂上靠近凸轮的一端设置有一向后弯折的折弯臂,滚动轴承、轴杆和固定轴呈三角形分布。
可选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旋转端均开设有轴孔,轴孔内安装有轴杆,真空流道旋转盘上成对开设有若干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螺纹通孔,轴杆的底部与螺纹通孔螺纹连接,且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底部与真空流道旋转盘的顶部贴合,轴杆上设置有通气通道,当轴杆位于负压腔体上方时,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的第三负压通道通过对应轴杆的通气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有膜移送机构,能够将支承组件上的膜片吸附,并且将膜片移送给套膜机构,实现套膜机构的连续进料,然后在套膜机构作用下完成壳体的连续套膜;
2、本实用新型的膜移送机构,通过设置有分气盘,在转动件转动过程中,实现了吸附部吸附和脱模,进而能够自动的完成膜移送动作;
3、本实用新型的套膜机构,通过真空流道旋转盘的转动,实现了活动夹臂的开合,进而实现了膜片的张开,并且通过顶升弓杆将壳体顶入张开后的膜片内,实现了壳体的套膜;
4、本实用新型的支承组件,实现了块状膜片的支承,同时便于膜片的吸附并带走。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套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 为套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 为凸轮和活动夹套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 为真空流道固定盘、真空流道旋转盘、固定轴和带料盘的安装示意图;
图6 为活动夹臂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7 为真空流道固定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8 为活动夹臂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 为活动夹臂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 为第二夹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 为第二夹臂的剖视示意图;
图12 为弧形槽、通气通道、负压通道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13 为带料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4 为带料盘的剖视示意图;
图15 为推料弓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 为膜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 为转动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8 为转动件与吸附部的安装示意图;
图19为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 为转动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21 为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2 为吸附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3 为吸附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24 为膜移送机构和套膜机构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25 为支承组件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26 为图2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7为支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8 为支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9 为膜片下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0 为膜移送机构和膜切断装置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中,10-膜移送机构,20-套膜机构,30-壳体上料机构,40-壳体下料机构,50-膜切断装置,100-转动件,200-吸附部,300-支撑件,101-安装槽,102-螺钉孔,103-第一负压通道,104-限位台阶,105-弧形通孔,106-阶梯通孔,201-安装部,202-吸附臂,204-沉头孔,205-吸附头,206-槽体,207-第二负压通道,208-密封槽,301-上轴承座,302-轴保护套,303-下轴承座,401-转轴,402-第一胀紧套,403-第一胀紧螺钉,404-安装盘,501-分气盘,502-第一弧形槽,503-气孔,504-键槽,505-中心孔,610-膜导料机构,611-导料通道,612-第一夹板,613-第二夹板,614-第一通槽,615-第二通槽,620-膜下料机构,621-主动辊,622-被动辊,623-羊角叉,630-承料机构,631-卡料板,632-卡料槽,633-坡口结构,634-承料块,635-承料缺口,636-第一间隙,637-第二间隙,640-基板,701-固定轴,702-第二从动齿轮,703-轴承套,705-底盘座,706-带料盘,707-真空流道固定盘,708-真空流道旋转盘,709-凸轮,710-活动夹臂,711-第二胀紧套,712第一夹臂,713-第二夹臂,714-折弯臂,715-轴杆,716-复位弹簧,717-滚动轴承,718-轴孔,719-齿牙,720-第三负压通道,721-弧形凹槽,722-螺纹通孔,723-第二弧形槽,730-推料弓杆,731-滑动槽,732-上裙边,733-下裙边,734-壳体卡槽,735-顶出孔,741-导向滚轮,742-推弓座,743-压缩弹簧,744-推弓杆,745-推弓胶头,74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4所示,电池外壳为柱状壳体,下面就以电池外壳为例对壳体的套膜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包括膜切断装置50、可转动的膜移送机构10和可转动的套膜机构20,如图30所示,膜切断装置50将带状的膜片切成块状并将块状的膜片放置在膜移送机构10的一侧,膜移送机构10位于套膜机构20的一侧,膜移送机构10上具有吸附膜片的吸附部200,套膜机构20上具有张开膜片的活动夹臂710,吸附部200在转动过程中将膜片移动到活动夹臂710上,在本实施例中,套膜机构20的一侧还设置有壳体上料机构30和壳体下料机构40,且壳体上料机构30将壳体输送到套膜机构20上,膜片随着活动夹臂710的转动而张开,套膜机构20上还具有将壳体顶入张开的膜片内的推料弓杆730,壳体下料机构40位于套膜机构20的一侧,且套好膜片的壳体通过壳体下料机构40脱离套膜机构20,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料机构30和壳体下料机构40为现有结构,则不再对壳体上料机构30和壳体下料机构4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膜切断装置50包括对带状的膜片切割的切割组件和对块状的膜片支承的支承组件600,其中切割组件为现有结构,则不再对切割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赘述,当切割组件将带状的膜片切割成块状后,块状的膜片则被支承组件600支承,并且使得块状的电池外位于膜移送机构10的一侧,膜移送机构1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完成膜片的上膜,即吸附部200将膜片吸附,然后膜片随着吸附部200一起转动,当膜片移动到膜移送工位时,膜片则被移送到活动夹臂710上,进而实现膜片的移送,然后膜片随着活动夹臂71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活动夹臂710将膜片张开,然后推料弓杆730将壳体顶入到膜片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28所示,支承组件600包括膜导料机构610、承料机构630,膜导料机构610、承料机构630均安装在基板640上,膜导料机构610将膜片输送至承料机构上,承料机构630包括卡料板631和承料块634,卡料板631位于膜导料机构610下方,且卡料板631的顶部与膜导料机构610的底部形成第一间隙636,第一间隙636则便于吸附部200与膜片接触,卡料板63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卡料槽632,由于膜片为长条状,卡料槽632则为矩形的卡料槽63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膜片能够更好的进入到卡料槽632内,在卡料槽632的入料端设置有外翻的坡口结构633,承料块634位于卡料板631下方,且承料块634与卡料块之间形成第二间隙637,第二间隙637也便于吸附部200与膜片接触,在承料块634顶部的前端面上开设有承料缺口635,由于膜片为长条状,因此承料缺口635则为矩形缺口,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100为逆时针转动,膜片的顶部位于膜导料机构610的底部,膜片的中部卡在卡料槽632内,膜片的底部通过承料缺口635支撑,在本实施例中,膜片在膜导料机构610的作用下下行,然后膜片的底部穿过卡料槽632并与承料缺口635接触,此时,膜片的顶部部分位于膜导料机构610内,而膜片的底部则被承料缺口635承接,因此,膜片则不会掉落,保证了膜片支撑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膜导料机构610包括导料结构和膜下料机构620,导料结构的前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槽614,导料结构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槽615,基板640上通过羊角叉623安装有可转动的被动辊622,被动辊622位于导料结构前侧,基板640上还安装有主动辊621,主动辊621由安装在基板640上驱动电机驱动,且主动辊621位于导料结构后侧,部分被动辊622位于第一通槽614内,部分主动辊621位于第二通槽615内,且被动辊622与主动辊621之间的间隙小于位于导料结构内的膜片的厚度,因此,膜片则被被动辊622和主动辊621夹持,而由于膜片为PVC材质制成,当主动辊621转动时,膜片则沿导料结构的导料方向移动,而被动辊622则随着膜片的移动而被动的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导料结构包括第一夹板612和第二夹板613,第一夹板612和第二夹板613扣合,且第一夹板612和第二夹板613之间形成导料通道611,第一通槽614开设在第一夹板612上,第二通槽615开设在第二夹板613上,优选的,第一夹板612和第二夹板613的横截面呈U形结构,当第一夹板612和第二夹板613扣合后,第二夹板613和第二夹板613之间则会形成一矩形的导料通道611,而膜片则在主动辊621的作用下沿导料通道61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膜移送机构10包括转动件100、旋转分气装置和驱动转动件100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如图17和图18所示,转动件100上安装有吸附部200,吸附部200上开设有第二负压通道207,转动件100上开设有第一负压通道103,第二负压通道207与第一负压通道103连接,如图21所示,旋转分气装置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502,第一弧形槽502与负压设备连接,当吸附部200吸膜时,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502连通,当吸附部200不吸膜时,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502不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膜移送机构10具有吸膜工位和膜移送工位,当所述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502刚好连通时,所述吸附部200处于吸膜工位,当所述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口与第一弧形槽502刚好不连通时,所述吸附部200处于膜移送工位,当需要吸膜转运时,第一驱动装置带动转动件100转动,当转动件100的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口刚好与第一弧形槽502连通后,即吸附部200刚好处于吸膜工位时,此时,第二负压通道207、第一负压通道103、第一弧形槽502和负压设备则连通,优选的负压设备为真空泵,真空泵在抽真空时,从而在第一弧形槽502、第一负压通道103和第二负压通道207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吸附部200产生吸附力,膜片则在吸附部200的吸附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吸附部200上,随着第一驱动装置的持续转动,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口则相对第一弧形槽502转动,当第一负压通道103与第一弧形槽502刚好不连通时,此时吸附部200处于膜移送工位,此时第一负压通道103和第二负压通道207则不与真空泵的抽气管道连通,此时第一负压通道103和第二负压通道207内则不会形成负压,因此吸附部200也就不会产生吸力,吸附部200对膜片则不在产生吸力,而此时,膜片则与活动夹臂710接触,活动夹臂710则将膜片吸附并随其转动,而转动件100再持续转动,当该吸附部200再转动到吸膜工位时,则又吸住膜片,从而完成膜片的连续转运。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旋转分气装置包括支撑件300和分气盘501,分气盘501安装在支撑件300上,如图21所示,第一弧形槽502开设在分气盘501上,且第一弧形槽502的槽底开设有与负压设备连接的通气孔503,优选的,如图21所示,第一弧形槽502为圆弧形凹槽,且通气孔503为三个,真空泵的抽气管分别与三个通气孔503气密性连接,而在抽气管上可设置阀门,真空泵常开设置,通过关闭阀门,可以断开真空泵对第一弧形槽502的抽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一驱动单元将动力传输给转轴401,进一步的,在转轴401上安装有第一从动齿轮,第一驱动单元将动力通过齿轮传动传递到第一从动齿轮上,转动件100安装在转轴401上,且转动件100的底部与分气盘501的顶部贴合,从而使得转动件100与分气盘501之间具有一定的气密性,从而保证第一负压通道103、第二负压通道207和第一弧形槽502内能形成负压,另外由于转动件100与分气盘501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在转动件100的底部和分气盘501的顶部可涂设耐磨层,另外,还可在转动件100与分气盘501之间布设润滑油,进一步的,支撑件300包括上轴承座301、轴保护套302和下轴承座303,上轴承座301和下轴承座303通过轴保护套302连接,且上轴承座301和下轴承座303的内圈均安装有轴承,轴承套703装在转轴401上,通过上轴承座301和下轴承座303,能够保证转轴401转动的同轴度,而轴保护套302能够避免转轴401裸露,从而保证转轴401的使用寿命,另外,下轴承座303上具有法兰,下轴承座303通过螺栓组件安装在机架上,而上轴承座301又通过轴保护套302与下轴承座303连接,进而可以保证上轴承座301安装的稳固性,进一步的,上轴承座301与轴保护套302为法兰连接,下轴承座303与轴保护套302也为法兰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上轴承座301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分气盘501安装在圆形凹槽内,且分气盘501通过键止转,优选的,分气盘501中心开设有中心孔505,当分气盘501安装好后,分气盘501的顶部与上轴承座301的上端面齐平,在分气盘501的顶部径向开设有键槽504,键槽504位于圆形凹槽,且键槽504延伸至手上轴承座301的上端面上,分气盘501安装在圆形凹槽内后,然后则将键安装在对应的键槽504内,从而可以实现分气盘501的止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转轴401的顶部套装有安装盘404,转动件100上开设有阶梯通孔106,安装盘404安装在阶梯通孔106的大孔内,且安装盘404的顶部开设有多个螺纹孔,转动件100通过多个螺钉与安装盘404锁紧,进一步的,如图19所示,在阶梯通孔106的限位台阶104上开设有多个弧形通孔105,优选的,弧形通孔105为三个,且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而安装盘404上则开设有三个螺纹孔,安装转动件100时,则将转动件100的阶梯通孔106的大孔套在安装盘404上,然后用螺钉将转动件100锁紧,当转动件100安装好后,此时转动件100的下表面则与分气盘501的顶部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述,安装盘404上开设有台阶孔,转轴401上设置有凸起的中心柱,台阶孔的大孔与转轴401套装,且台阶孔的台阶与转轴401的端面抵接,台阶孔的小孔与中心柱之间的环形槽内安装有第一胀紧套402,第一胀紧套402的外端面上安装有若干均匀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第一胀紧螺钉403,由于转轴401属于高精度设备,对材料有要求,因此转轴401的加工都比较高,若转轴401与安装盘404为一体成型,则会造成大量的原材料浪费,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安装盘404通过第一胀紧套402安装,保证了安装盘404的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转轴401加工简单,在安装时,只需先将安装盘404套装在转轴401上,然后使得安装盘404的台阶与转轴401的端面抵接,然后再将第一胀紧套402安装在环形槽内,最后再在第一胀紧套402上安装第一胀紧螺钉403,第一胀紧螺钉403在锁紧过程中,会使得第一胀紧套402发生一定的膨胀,进而实现了安装盘404的安装,而当需要取下安装盘404时,则需要将对应的第一胀紧螺钉403取下,则可第一胀紧套402的取出,进而实现安装盘404的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吸附部200可拆卸安装在转动件100上,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100上开设有安装槽101,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孔位于安装槽101的槽壁上,如图22和图23所示,吸附部200上具有安装部201,安装部201可拆卸安装在安装槽101内,且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位于安装部201上,当安装部201安装在安装槽101内后,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则与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孔连通,进一步的,安装槽101的位置可以设置在转动件100的顶部,也可以设置在转动件100的底部,还可以设置在转动件100的侧壁上,若安装槽101开设在转动件100的顶部和底部,则会导致该吸膜旋转盘的体积较大,且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开设较为麻烦,因此,优选的,安装槽101开设在转动件100的外侧壁上,进一步的,如图19所示,安装槽101沿轴向方向设置,此时,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孔位于安装槽101的槽底上,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位于安装部201与安装槽101槽底贴合的端面上,第一负压通道103的出气孔位于转动件100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01通过螺钉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槽101内,在安装槽101上开设有螺钉孔102,而在安装部201上则开设有沉头孔204,安装时,将螺钉穿过沉头孔204并与螺钉孔102锁紧即可,进一步的,安装部201的尺寸是与安装槽101的尺寸匹配的,因此当安装部201安装在安装槽101内后,安装槽101则会安装部201具有限位作用,使得安装部201无法以螺钉为轴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安装部201与安装槽101槽底贴合端面为贴合面,贴合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208,密封槽208将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包围,且密封槽208内安装有密封件,密封件为O型密封圈,当安装部201通过螺钉安装在安装槽101内后,O型密封圈则被挤压在密封槽208内,进而使得O型密封圈与安装槽101的槽底紧贴,从而使得第一负压通道103进气孔和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的连接处不漏气,进而保证了第一负压通道103和第二负压通道207内的负压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吸附部200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吸附臂202,吸附臂202安装在安装部201上,且吸附臂202呈上下间隔分布,第二负压通道207的进气孔位于吸附臂202的迎风面上,在本实施中,吸附臂202与安装部201为一体成型,吸附臂202径向向外延伸,成对设置的吸附臂202与安装部201形成U形结构,在转动件100转动过程中,从而带动吸附臂202跟着转动件100转动,而在转动过程中,吸附臂202上迎风的一面则为迎风面,在吸附臂202的迎风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吸附头205,吸附头205的迎风面上开设有槽体206,第二负压通道207的进气孔位于槽体206的槽底上,优选的,槽体206为矩形槽,矩形槽内的腔体则形成负压腔,从而能够保证膜与吸附头205的吸附面积,进而提高膜吸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孔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负压通道103的进气孔呈上下间隔设置,第二负压通道207为两个,且上方的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与第一负压通道103上方的进气孔连通,下方的第二负压通道207的出气孔与第一负压通道103下方的进气孔连通,因此使得两个第二负压通道207独立工作,进而保证第二负压通道207内负压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负压通道207的进气孔为两个,且位于槽体206内,从而可以快速的将负压腔内的气体抽走,从而提高膜片与吸附部200的吸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套膜机构20包括固定轴701、真空流道固定盘707、底盘座705、带料盘706和活动夹臂71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固定轴701的顶部穿过真空流道固定盘707、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且固定轴701的顶部安装有凸轮709,在本实施例中,凸轮709可拆卸安装在固定轴701上,优选的,如图4和图5所示,凸轮709通过第二胀紧套711安装在固定轴701上,也就是说,在凸轮709的中部开设有台阶通孔,台阶通孔的小孔与固定轴701配合,而台阶通孔的大孔与固定轴701之间形成环形凹槽,而第二胀紧套711则安装在环形凹槽内,当第二胀紧套711安装在环形凹槽内后,最后再用第二胀紧螺钉锁紧,从而实现凸轮709与固定轴701的稳固安装;通过第二胀紧套711进行安装,凸轮709拆装方便,而且还可降低固定轴701的尺寸,且固定轴701无需开孔,保证了固定轴70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流道旋转盘708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使其相对于固定轴701转动,优选的,如图5所示,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单元和轴承套703,轴承套703的内腔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轴承,轴承套703装在固定轴701上,真空流道旋转盘708安装在轴承套703的顶部,轴承套703的外圆周上套装有第二从动齿轮702,第二从动齿轮702通过齿轮传动与第二驱动单元连接,当第二驱动单元通过齿轮传动将动力传递到第二从动齿轮702后,轴承套703则带动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二驱动单元可以为一个驱动单元,然后调整合适的传动比,使得当吸附部200处于膜移送工位时,此时恰好活动夹臂710移动到膜移送工位将膜片吸附并夹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顶部安装有活动夹臂710,活动夹臂710上开设有第三负压通道720,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流道固定盘707相对于固定轴701静止,如图7所示,真空流道固定盘707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723,第二弧形槽723与抽真空设备连通,真空流道固定盘707的顶部与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底部贴合,且第二弧形槽723与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之间形成负压腔体,当活动夹臂710旋转到负压腔体上方时,第三负压通道720与负压腔体连通,当第三负压通道720与负压腔体连通后,此时,活动夹臂710则具有了吸附能力,从而能够将膜片吸附。
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流道固定盘707安装在底盘座705的顶部,且固定轴701的顶部穿过真空流道固定盘707、真空流道旋转盘708,并在固定轴701的顶部安装有凸轮709,活动夹臂710上设置有折弯臂714,折弯臂714上设置有滚动轴承717,滚动轴承717始终与凸轮709的外缘接触,活动夹臂710绕凸轮709旋转一周,活动夹臂710完成一次开合,优选的,第二弧形槽723为半圆弧槽,也就是说,当真空流道旋转盘708在旋转过程中,活动夹臂710做圆周转动时,有半程即180°圆周上是具有吸附能力的,此时活动夹臂710将膜片吸附并将膜片张开,而另外半程不具有吸附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带料盘706具有上裙边732和下裙边733,优选的,上裙边732径向向内延伸,下裙边733径向向外延伸,上裙边732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上,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活动夹臂710的转动,上裙边732安装的位置所在的圆周位于轴孔718所在圆周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真空流道固定盘707和底盘座705的顶部均位于带料盘706的腔体内,带料盘706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卡住壳体的壳体卡槽734,下裙边733上安装有推料弓杆730,推料弓杆730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转动而将壳体卡槽734内的壳体往上顶,且当活动夹臂710完全张开后,推料弓杆730将壳体顶入膜片内,当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时,此时,带料盘706、活动夹臂710则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也就是说,带料盘706、活动夹臂710和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之间是相对静止的,随着活动夹臂710的转动,当活动夹臂710完全张开后,此时推料弓杆730则将壳体顶入膜片内,完成壳体的套膜。
优选的,如图8和图9所示,活动夹臂710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以真空流道固定盘707旋转方向为前,第一夹臂712位于第二夹臂713的前侧,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靠近凸轮709的一端为旋转端,旋转端可转动的安装在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上,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上均开设有第三负压通道720,当第一夹臂712与第二夹臂713位于负压腔体上方时,第三负压通道720与负压腔体连通,由于第二弧形槽723是与抽真空设备连接的,优选的,在第二弧形槽723的槽底开设有与抽真空设备管道连接的通孔,抽真空设备抽气,此时负压腔体内则具有负压,当第三负压通道720与负压腔体连通后,从而使得第三负压通道720内也具有负压,因此,则在第三负压通道720的进气口产生吸附力,而膜片则在该吸附力的作用下被吸附,进一步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上远离凸轮709的第一段设置有复位弹簧716,第一夹臂712上靠近凸轮709的一端设置有一向后弯折的折弯臂714,滚动轴承717、轴杆715和固定轴701呈三角形分布,当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时,此时活动夹臂710则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由于凸轮709是固定不动的,活动夹臂710在旋转过程中,滚动轴承717始终与凸轮709的外缘接触,而由于凸轮709外缘的轨迹会发生改变,因此滚动轴承717的运动轨迹则随着凸轮709外缘的轨迹改变而改变,而当滚动轴承717位于凸轮709的最近端时,即滚动轴承717与固定轴701之间的间距最小,此时,凸轮709通过滚动轴承717、折弯臂714对第一夹臂712施加的外力小于复位弹簧716的拉力,因此,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在复位弹簧716的作用下闭合,此时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在复位弹簧716的拉力下处于夹紧状态,当滚动轴承717位于凸轮709的最远端时,即滚动轴承717与固定轴701之间的间距最大,此时,凸轮709通过滚动轴承717、折弯臂714对第一夹臂712施加的外力大于复位弹簧716的拉力,因此,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开合到最大间距,此时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处于完全开合状态,而膜片则被完全张开,进一步的,凸轮709的外缘由若干个圆弧段组成,其中,凸轮709的最远端则为最远圆弧,而凸轮709的最近端则为最近圆弧,最远圆弧的前端则通过一半径逐渐缩小的渐变弧与最近圆弧的后端连接,而最近圆弧的前端则通过一半径逐渐增大的过渡弧与最远圆弧的前端连接,也就是说,当滚动轴承717在最远圆弧上移动时,此时活动夹臂710处于张开状态,此时膜片张开,而当滚动轴承717在最近圆弧上移动时,活动夹臂710处于夹紧状态,而当滚动轴承717在渐变弧上移动时,此时活动夹臂710则从张开状态到夹紧状态过渡,而滚动轴承717在过渡弧上移动时,活动夹臂710则逐渐张开,即从夹紧状态逐渐往张开状态过渡,在本实施例中,当滚动轴承717在渐变弧上移动时,则有对应的吸附部200处于膜移动工位上,进一步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高度小于两吸附臂202之间的间距,因此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则能够从两吸附臂202之间的间隙内通过,也就是说,吸附部200吸附的是膜片的两端,而活动夹臂710吸附的是膜片的中部,在膜片移送时,膜片的边缘先在吸附部200的吸附旋转作用下,先进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间隙内,然后随着吸附部200的转动和活动夹臂710的转动,膜片则逐渐深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间隙内,当吸附部200转动到膜移送工位时,此时膜片深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最远端,而且第二夹臂713则吸附住膜片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旋转端均开设有轴孔718,轴孔718内安装有轴杆715,真空流道旋转盘708上成对开设有若干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螺纹通孔722,轴杆715的底部与螺纹通孔722螺纹连接,且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底部与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顶部贴合,轴杆715上设置有通气通道,当轴杆715位于负压腔体上方时,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上的第三负压通道720通过对应轴杆715的通气通道连通,进一步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旋转端均开设有齿牙719,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通过齿牙719啮合,因此当第一夹臂712受外力后,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则相向或背向转动,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轴杆715为两头大中间小,在轴杆715的底部开设有外螺纹,轴杆715顶部与轴孔718配合,轴杆715的中部开设有通气通道的进气口,因此,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则绕对应的轴杆715转动,而轴杆715不动,而当轴杆715锁紧后,轴杆715的顶部则将对应的轴孔718密封,同时,第一夹臂712的底部和第二夹臂713底部则在轴杆715的锁紧力下与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贴合,因此,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上的轴孔718则形成了较为密封的腔体,而当轴杆715移动到负压腔体上方时,负压腔体、通气通道、第三负压通道720则形成连通的负压气道,此时则能够吸住膜片,而在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张开时,膜片则能够被张开,进一步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夹持面上均开设有弧形凹槽721,弧形凹槽721的槽底开设有若干与对应第三负压通道720连通的进气孔,由于弧形凹槽721的存在,在膜片张开时,能够形成一个接近为圆的结构,因而便于将膜片套在圆柱状的壳体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推料弓杆730包括导向滚轮741、推弓座742、压缩弹簧743、推弓杆744和推弓胶头745,推弓座742成圆筒状,且推弓座742的底部密封,推弓座742的顶部开设有推弓杆744穿出的过孔,推弓座742的顶部安装在下裙边733上,优选的,推弓座742与下裙边733采用螺钉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推弓座742内开设有滑动腔,滑动腔内安装有推弓杆744,且推弓干的顶部穿出推弓座742的顶部,进一步的,下裙边733上开设有与壳体卡槽734对应的顶出孔735,所述推弓杆744的顶部从顶出孔735顶出,在推弓杆744的顶部安装有推弓胶头745,由于推弓胶头745的存在,因此推弓胶头745与壳体接触则为柔性接触,因此避免了壳体在顶升过程中受损,推弓杆744的外侧壁上轴上开设有滑槽746,推弓杆744的底部设置有一台阶,压缩弹簧743的一端与台阶抵接,压缩弹簧743的另一端与滑动腔的顶部抵接,推弓杆744的底部还径向安装有滚轴,导向滚轮741安装在滚轴上,且导向滚轮741位于推弓座742的外侧,底盘座705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一圈顶升滑轨,导向滚轮741沿着顶升滑轨滚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推料弓杆730、带料盘706和活动夹臂710是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同步转动的,因此,壳体套膜则在活动夹臂710的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处于完全张开状态时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在本实施例中,膜片的连续套装,主要分为三部分,即膜片的吸附、膜片的移送和壳体套膜,其中,在膜片吸附时,切割组件将带状的膜片切割成块状,块状的膜片则在膜导料机构610的作用下进入到承料机构630,转动件100转动,而吸附部200则随着转动件100的转动而转动,吸附部200的吸附臂202在吸附部200转动过程中与膜片吸附,其中吸附臂202的上臂进入到第一间隙636后与膜片吸附,吸附臂202的下臂进入到第二间隙637后与膜片吸附,而当膜片随着吸附臂202转动而脱离支承组件600后,下一膜片则在膜导料机构610的作用下进入到承料机构630上,而下一膜片则被下一吸附臂202吸附并带走,进而实现了膜片间隙性的转运。
在膜片移送时,第一驱动装置带动转轴401转动,转轴401带动转动件100转动,进而使得吸附部200转动,在吸附部200转动过程中,由于分气盘501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502,因此吸附部200则具有了吸附膜片和不吸附膜片两种状态,当吸附部200进入到吸膜工位时,吸附部200则吸附住膜片,随着转动件100的转动,吸附部200则将膜片逐渐往膜移送工位靠拢,当吸附部200靠近膜移动工位时,此时与吸附部200对应的活动夹臂710也往膜移动工位靠近,然后膜片的边缘先在吸附部200的吸附旋转作用下,先进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间隙内,然后随着吸附部200的转动和活动夹臂710的转动,膜片则逐渐深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间隙内,当吸附部200转动到膜移送工位时,此时膜片深入到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的最远端,而且第二夹臂713则吸附住膜片的中部,然后随着吸附部200和活动夹臂710的转动,吸附部200则再次往吸膜工位靠近,而膜片则随着活动夹臂710进入到了套膜机构20上,从而完成了膜片的移动。
在套膜过程中,第二驱动装置带动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此时,推料弓杆730、带料盘706和活动夹臂710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转动,当滚动轴承717在渐变弧上移动时,此时第三负压通道720和负压腔体连通,活动夹臂710具有吸附能力,因而可以吸附住膜片,即完成膜片的移动,此时,推料弓杆730的推弓杆744处于下行程,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转动,滚动轴承717则进入到凸轮709的最近圆弧,此时,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则夹紧膜片,从而使得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都吸附住膜片,然后随着真空流道盘的持续转动,滚动轴承717则进入到过渡弧并逐渐往最远圆弧移动,此时第一夹臂712和第二夹臂713组件张开,膜片也就逐渐张开,而推料弓杆730依然处于下行程,当滚动轴承717进入到最远圆弧后,此时膜片完全张开,滑动槽731则开始爬坡,即推料弓杆730开始上行,进而使得壳体往上顶,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持续转动,滚动轴承717则在最远圆弧上滚动,而壳体则被顶入到张开的膜片内,完成壳体的套膜,然后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继续转动,滑动槽731则进入下坡段,推料弓杆730下行,而套好膜片的壳体则被下料装置下料,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的上料和套好膜的壳体下料均属于现有技术,因此则不再进行赘述,而当套好膜的壳体下料后,随着真空流道旋转盘708的持续转动,滚动轴承717则从最远圆弧到渐变弧移动,完成一次壳体的套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膜切断装置、可转动的膜移送机构和可转动的套膜机构,所述膜切断装置将带状的膜片切成块状并将块状的膜片放置在所述膜移送机构的一侧,所述膜移送机构位于所述套膜机构的一侧,所述膜移送机构上具有吸附膜片的吸附部,所述套膜机构上具有张开膜片的活动夹臂,所述吸附部在转动过程中将所述膜片移动到所述活动夹臂上,且所述膜片随着所述活动夹臂的转动而张开,所述套膜机构上还具有将所述壳体顶入张开的膜片内的推料弓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切断装置包括对带状的膜片切割的切割组件和对块状的膜片支承的支承组件,所述支承组件包括膜导料机构和承料机构,所述膜导料机构、所述承料机构均安装在基板上,所述膜导料机构将所述膜片输送至所述承料机构上,所述承料机构包括卡料板和承料块,所述卡料板位于所述膜导料机构下方,且所述卡料板的顶部与所述膜导料机构的底部形成第一间隙,所述卡料板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卡料槽,所述承料块位于所述卡料板下方,且所述承料块与所述卡料板之间形成第二间隙,在所述承料块顶部的前端面上开设有承料缺口,所述膜片的顶部位于所述膜导料机构的底部,所述膜片的中部卡在所述卡料槽内,所述膜片的底部通过所述承料缺口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结构和膜下料机构,所述导料结构的前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导料结构的后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槽,所述基板上通过羊角叉安装有可转动的被动辊,所述被动辊位于所述导料结构前侧,所述基板上还安装有主动辊,所述主动辊由安装在基板上驱动电机驱动,且所述主动辊位于所述导料结构后侧,部分所述被动辊位于所述第一通槽内,部分所述主动辊位于所述第二通槽内,且所述被动辊与所述主动辊之间的间隙小于位于所述导料结构内的所述膜片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移送机构包括转动件、旋转分气装置和驱动转动件转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吸附部安装在所述转动件上,所述吸附部上开设有第二负压通道,所述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一负压通道,所述第一负压通道与所述第二负压通道连接,所述旋转分气装置上开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与负压设备连接,所述膜移送机构具有吸膜工位和膜移送工位,当所述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刚好连通时,所述吸附部处于吸膜工位,当所述第一负压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刚好不连通时,所述吸附部处于膜移送工位,所述吸附部在所述膜移送工位将所述膜片移动所述活动夹臂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分气装置包括支撑件和分气盘,所述分气盘安装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一弧形槽开设在所述分气盘上,且所述第一弧形槽的槽底开设有与所述负压设备连接的气孔,所述支撑件包括上轴承座、轴保护套和下轴承座,所述上轴承座和所述下轴承座通过所述轴保护套连接,且所述上轴承座和下轴承座的内圈均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套装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由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转动件安装在所述转轴上,且所述转动件的底部与所述分气盘的顶部贴合,所述上轴承座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分气盘安装在所述圆形凹槽内,且所述分气盘通过键止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上轴向开设有安装槽,第一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所述吸附部上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二负压通道的出气孔位于所述安装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部还包括成对设置的吸附臂,所述吸附臂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且所述吸附臂呈上下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所述吸附臂的迎风面上,所述吸附臂的迎风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吸附头,所述吸附头的迎风面上开设有槽体,所述第二负压通道的进气孔位于所述槽体的槽底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膜装置包括固定轴;真空流道旋转盘,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使其相对于固定轴转动,所述活动夹臂将安装在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的顶部,所述活动夹臂上开设有负压通道;
真空流道固定盘,相对于固定轴静止,所述真空流道固定盘上开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抽真空设备连通,所述真空流道固定盘的顶部与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的底部贴合,且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之间形成负压腔体,当所述活动夹臂旋转到所述负压腔体上方时,所述负压通道与负压腔体连通;
底盘座,所述真空流道固定盘安装在所述底盘座的顶部,且所述固定轴的顶部穿过所述真空流道固定盘、真空流道旋转盘,并在所述固定轴的顶部安装有凸轮,所述活动夹臂上设置有折弯臂,所述折弯臂上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始终与所述凸轮的外缘接触,所述活动夹臂绕所述凸轮旋转一周,所述活动夹臂完成一次开合;
带料盘,所述带料盘具有上裙边和下裙边,所述上裙边安装在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上,且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真空流道固定盘和底盘座的顶部均位于所述带料盘的腔体内,所述带料盘的外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卡住壳体的壳体卡槽,所述下裙边上安装有推料弓杆,所述推料弓杆随着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的转动而将壳体卡槽内的壳体往上顶,且当活动夹臂完全张开后,所述推料弓杆将所述壳体顶入膜片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夹臂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所述真空流道固定盘旋转方向为前,所述第一夹臂位于所述第二夹臂的前侧,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靠近所述凸轮的一端为旋转端,所述旋转端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上,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均开设有第三负压通道,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位于所述负压腔体上方时,所述第三负压通道与所述负压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远离所述凸轮的第一段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夹臂上靠近凸轮的一端设置有一向后弯折的所述折弯臂,所述滚动轴承、轴杆和固定轴呈三角形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旋转端均开设有轴孔,所述轴孔内安装有轴杆,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上成对开设有若干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的螺纹通孔,所述轴杆的底部与所述螺纹通孔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底部与所述真空流道旋转盘的顶部贴合,所述轴杆上设置有通气通道,当所述轴杆位于所述负压腔体上方时,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上的第三负压通道通过对应所述轴杆的通气通道连通。
CN202222700988.5U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Active CN218806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0988.5U CN218806981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0988.5U CN218806981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6981U true CN21880698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7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00988.5U Active CN218806981U (zh) 2022-10-13 2022-10-13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69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593708A (zh) 一种连续套膜装置
CN218806981U (zh) 一种壳体套膜生产线
CN115320936B (zh) 一种套膜装置
CN218602482U (zh) 一种膜片移送套膜装置
CN115649560A (zh) 一种连续套膜生产线
CA1205194A (en) Pneumatic cartridge seal for computer disc drive cartridge
CN218477731U (zh) 一种套膜机构
CN215287393U (zh) 胶带裁切装置
CN111020519A (zh) 一种镀膜厚度均匀的塑料真空镀膜设备
CN218477724U (zh) 一种吸膜转运机构
CN218401224U (zh) 一种膜转运装置
CN115558903A (zh) 一种微波等离子体金刚石沉积设备
CN211110094U (zh) 一种转移辊及送料转移装置
CN115339695A (zh) 一种膜移送装置
CN209466896U (zh) 一种美术写生用碳素笔放置装置
CN220543879U (zh) 一种电池片组装转台及电池片组装设备
CN218414683U (zh) 一种张膜机构
CN217788367U (zh) 一种贴胶旋转组件
CN215278252U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密封涂胶固化一体化装置
CN218839940U (zh) 一种吸膜旋转盘
CN215157256U (zh) 柱塞及应用该柱塞的储料装置
CN218414676U (zh) 送料装置
CN215767810U (zh) 一种智能采样管
CN217576319U (zh) 自带导气通道的压缩袋
CN218788402U (zh) 一种吸附卷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