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06144U - 前机舱体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机舱体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06144U
CN218806144U CN202222768234.3U CN202222768234U CN218806144U CN 218806144 U CN218806144 U CN 218806144U CN 202222768234 U CN202222768234 U CN 202222768234U CN 218806144 U CN218806144 U CN 2188061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energy
cross beam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82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乐
李鑫
李长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82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061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061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061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前机舱体及汽车,前机舱体包括:至少两悬置安装纵梁,悬置安装纵梁沿X向平行设置;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及连接的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其中,在悬置安装纵梁之间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和悬置安装纵梁采用可拆卸连接,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通过上述的设计,在轮距Y方向变化时,零件不需要重新开模,调整零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结构不变,工装调整和修改零件数量均很少,以方便管理并节约成本。

Description

前机舱体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前机舱体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前机舱零件多为钣金冲压件,且采用焊接方式连接,钣金料厚薄,但是目前的前机舱梁架目前均存在以下问题:
前机舱梁架均和前机舱梁架结构均为冲压件,当所设计车型的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需重新开模,导致制作成本高。同时,前机舱梁架为保证性能,其腔体内需要设计很多加强板,导致零件数量多,当轮距(或者称轮距)发生变化时,所需修改零件的数量多,导致不便管理且迁移性、通用性比较差,不能适应架构模块化的开发设计。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前机舱体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前机舱梁架在轮距发生变化时,所需修改零件的数量多,导致不便管理且迁移性比较差等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机舱体,通过对前机舱体进行设计,使得在轮距Y方向变化时,零件不需要重新开模,调整零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结构不变,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前机舱体。
第一方面,本申请首先提供一种模块化的前机舱体及汽车,前机舱体包括:至少两悬置安装纵梁,悬置安装纵梁沿X向平行设置;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本体及连接的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其中,在悬置安装纵梁之间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和悬置安装纵梁采用可拆卸连接,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通过上述的设计,在轮距Y方向变化时,零件不需要重新开模,调整零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结构不变,工装调整和修改零件数量均很少,以方便管理并节约成本。
在本申请中可选的方案中,横向结构包括:上横梁、下横梁悬置横梁总成,前围横梁及前围盖板;其中,前防撞梁总成与悬置安装纵梁的一端采用螺栓连接,悬置安装纵梁的另一端连接前围盖板,前防撞梁总成前围盖板、悬置安装纵梁形成一个腔体空间;上横梁和下横梁设置在腔体空间内部并在Z方向呈现上下平行排布,前围横梁、前围盖板设置在悬置安装纵梁背离前防撞梁总成的一侧。
在本申请可选地方案中,上横梁、下横梁、前围横梁为铝型材,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热融流钻螺接工艺的任一者,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对上横梁、下横梁、前围横梁的型材边缘进行切边调整,上横梁、下横梁、前围横梁的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前围盖板为铝板材,前围盖板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热融流钻螺接;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对前围盖板的型材切边调整,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悬置横梁总成包括悬置横梁及左悬置横梁安装板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悬置横梁两端分别连接左悬置横梁安装板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的开口中,悬置横梁总成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悬置横梁包括第一横梁区域和第二横梁区域,第一横梁区域和第二横梁区域以车身坐标系的X方向对称。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前机舱体还包括扭力盒,扭力盒设置在安装纵梁的两侧,且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和防撞梁本体可破除式连接,以使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和防撞梁本体的相对位置可变化,防撞梁本体的两端设置有可调节的第一边界端和第二边界端。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在防撞梁本体朝向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吸能盒切口和第二吸能盒切口,防撞梁本体通过第一吸能盒切口和第二吸能盒切口处嵌入至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的开口内部且可更换位置。
在本申请可选的方案中,在轮距Y方向的变化小于第一阈值时,在第一吸能盒切口和第二吸能盒切口在Y方向调整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的位置;在轮距Y方向的变化大于第二阈值时,并对第一边界端和第二边界端修改以调整防撞梁本体的长度。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如上的前机舱体。
有益效果:
综上,本申请提供一种前机舱体及汽车,前机舱体包括至少两悬置安装纵梁及横向结构,在所述悬置安装纵梁之间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横向结构,所述横向结构和所述悬置安装纵梁采用可拆卸连接,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所述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可避免在轮距发生改变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开模,减少开发流程以增加开发的效率。
因此,通过上述的设计,在轮距Y方向变化时,零件不需要重新开模,调整零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结构不变,工装调整和修改零件数量均很少,以方便管理并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轴侧视角);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俯视视角);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b)A-A的断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中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轴侧视角);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中悬置横梁总成的俯视图;及
图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中悬置横梁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00、前机舱体;                  100、前防撞梁总成;
200、上横梁;                     300、下横梁;
400、悬置横梁总成;               500、前围横梁;
600、前围盖板;                   700、悬置安装纵梁;
800、扭力盒;                     110、防撞梁本体;
120、第一吸能盒;                 130、第二吸能盒;
111、第一边界端;                 112、第二边界端;
121、第一吸能盒切口;             131、第二吸能盒切口;
410、左悬置横梁安装板;           420、悬置横梁;
430、右悬置横梁安装板;           421、第一横梁区域;
422、第二横梁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本文给出的具体实施例是出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解释的目的,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总实用新型构思】
基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即由于现有技术下的前机舱体在轮距发生变化时,前机舱体无法直接适应性变化,需要重新设计开模,同时需要更换零件,导致通用性差不便管理等技术问题。由此,本方案特提出一种模块化的前机舱体,旨在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轴侧视角);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前机舱体1000的结构示意图(俯视视角);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图1(b)A-A的断面图。
在总的实用新型构思中,该前机舱体1000包括至少两根悬置安装纵梁700,悬置安装纵梁700整体车身上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在悬置安装纵梁700所围合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和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采用可拆卸连接,使得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所述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
上述所提到的“所述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指代通过机加工的方式,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改变Y向的长度,而并非重新通过设计的方式开模,可以是对横向结构的边缘处或者内部区域进行切削加工,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如在横向结构中增加或者减少连接件(如柔性垫片)等。
另外,本文中所提到的“X方向、Y方向、Z方向”均参照整车坐标系予以解释,即以车头方向所在的直线为X方向,前车轮的轴向方向为Y方向,和地面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
可拆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是柔性也可以是刚性的,可以根据零件的特性和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开发,如螺接或者柔性球头连接。
由此,通过横向结构和悬置安装纵梁700采用可拆卸连接,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所述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可避免在轮距发生改变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开模,减少开发流程以增加开发的效率。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予以阐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前机舱体1000包括:前端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和Z向的悬置安装纵梁700,其中,在悬置安装纵梁700之间的横向结构包括:上横梁200、下横梁300、悬置横梁总成400、前围横梁500、前围盖板600;
其中,前防撞梁总成1000与悬置安装纵梁700的一端采用螺栓连接,悬置安装纵梁700的另一端连接前围盖板600,前防撞梁总成100、前围盖板600、悬置安装纵梁700形成一个腔体空间;上横梁200和下横梁300设置在该腔体内部。其两端连接在悬置安装纵梁700之间呈现上下排布;悬置横梁总成400设置在靠近前围盖板600的一且同样连接在悬置安装纵梁700之间;所述前围横梁500、前围盖板600设置在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背离前防撞梁总成100的一侧。
进一步地,该机舱体1000还包括扭力盒800,扭力盒800设置在悬置安装纵梁700的两侧且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连接方式仅为本前机舱体100的一个示例,根据车型的不同,可对以上的结构进行改变,凡基于解决相同或者接近技术问题属于统一的总实用新型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涵盖的保护范围内。
以下针对各个子结构进行逐一描述:
【前防撞梁总成100】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1000中前防撞梁总成100的结构示意图(轴侧视角)。为了实现以上总实用新型构思,前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本体110及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在前防撞梁总成100中,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10采用可破除式连接,以使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10的相对位置可变化,且防撞梁本体110的两端设置有可调节的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用于调节防撞梁本体110的长度。
可以理解,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设置在防撞梁本体110的背侧,上述所提到的“可破除式连接”指代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可以根据整车轮距的需求进行更换位置,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如卡扣连接、螺纹连接(如螺栓)、铰接。或者可以通过解除的固定连接,如粘接、焊接等。仅需满足当整车的轮距发生变化时,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相对位置以及可变化。
可以理解,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通常为箱体结构,在安装后其背离防撞梁本体110的一端常与连接板焊接成一个整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和防撞梁本体110的安装位置可适应性变化。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个方案:
防撞梁本体110作为标准件进行加工,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连接方式采用螺纹连接、卡接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在防撞梁本体110朝向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分别在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处和防撞梁本体110固定且更换位置。
通过图示可知,在对应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处,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一端为“匚”字型的开口状,采用类似咬嵌的方式和防撞梁本体110连接(在开口处可配合螺纹连接进行稳固),当轮距发生变化时,仅需更换防撞梁本体110上的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的位置,便可调整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相对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在Z向高度、Y方向宽度与防撞梁本体110的截面基本一致,其中开口的宽度超过防撞梁本体110的宽度不大于5mm。同时需要吸能盒和纵梁的中心轴线一致。
通过上述第一吸能盒120、第二吸能盒130和防撞梁本体110的连接方式,可以在不重新制定防撞梁本体110结构的情况下,更换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位置,且以上的连接方式无需改变防撞梁本体110的整体结构,提高更换车型的开发效率,实现架构模块化。
在一些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在防撞梁本体110在成型时上可以预先开设多个位置的螺孔,第一吸能盒120、第二吸能盒130和防撞梁本体110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当轮距发生变化需要更换位置时,可将第一吸能盒120、第二吸能盒130拆卸并连接在其他位置的螺孔上,从而实现位置的更替。
防撞梁本体110的两端设置有可调节的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决定了防撞梁本体110的整体长度,可以通过切边或者偏焊减少/增加长度。
更进一步地,在整车的轮距Y方向的变化小于第一阈值时,在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在Y方向调整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位置。
在整车的轮距Y方向的变化大于第二阈值时,并对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修改以调整防撞梁本体110的长度。
可以理解,当在整车的轮距Y方向的变化小于第一阈值时,对于整车的变动不大,此时防撞梁本体110的长度可以无需调整,仅需对第一吸能盒120、第二吸能盒130的位置发生改动即可,调整的距离可以根据吸能盒的设计规则、钣金材料级别、整车受力大小和整车安全星级等综合因素而调整。
反之,当整车的轮距Y方向的变化大于第二阈值时,此时整车的等级标准发生变化,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修改以调整防撞梁本体110的长度,当轮距在Y方向变小时,通过对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的两端进行切边修改长度。
综上,前防撞梁总成100可通过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更替位置,及通过可调节的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修改,整体的前防撞梁总成100可适应性根据整车轮距的变化,从而无需重新开模设计,增加开发效率。
【悬置横梁总成400】
请参阅图3~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1000中悬置横梁总成400的俯视图;图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块化的前机舱体1000中悬置横梁总成4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悬置横梁总成400用于支撑发动机总成,要求其强度高,刚度大,同时还不能影响其它零部件的装配。其包括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均为铸造件,悬置横梁总成400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在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之间设置有悬置横梁420,其中悬置横梁420一端和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连接,另一端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连接。
具体地,悬置横梁420嵌套在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的开口中固定,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同时连接在悬置安装纵梁700所形成的腔体内侧,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点(未标号),用于进行周边连接件的连接及自身的固定。
更近一步地,悬置横梁420包括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以车身坐标系的X方向对称。其中,悬置横梁420同样为铸造件。
具体地,当整车的轮距变化时,对应悬置横梁总成400的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无需不调整,对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的区域进行加长或缩短以满足轮距变化要求。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改变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可接在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的距离,从而缩短悬置横梁总成400整体的长度。
综上,悬置横梁总成400通过可调整长度的悬置横梁420增长或者缩短整体的长度,可满足零件模块化,节省开发成本。
【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和前围横梁500】
通常在车身设计过程中,上横梁200、下横梁300之间的距离会根据车型的布置空间和性能需求进行调整,前围横梁500的结构及尺寸又需要根据上横梁200、下横梁30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适应上横梁200、下横梁300之间的距离。
其中,上横梁200和下横梁300作为支架在悬置安装纵梁700之间相对车身坐标系Z轴方向平行设置,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上横梁200和下横梁300可以将任何形式的偏置和正面碰撞产生的能量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到两个横梁上,使能量最大限度均匀地被吸能支架所吸收,并将碰撞力均匀地传递到其他吸能部位。相对现有技术所采用的单一横梁,相对结构可靠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前围横梁500均为铝型材设计,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热融流钻螺接工艺的任一者的可拆卸连接;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对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前围横梁500的型材进行切边以对其整体进行调整,其中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前围盖板600】
前围盖板600为铝板材制造,前围盖板600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方向对称,与周边连接件的连接方式为热融流钻螺接工艺。
前围盖板600为相对于车身坐标系采用沿车身坐标系Z0方向纵向排布的结构,可以防止前机舱里的废气、高温、噪声窜入车厢,位于前围横梁500的下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整车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可对前围盖板600的型材切边调整,对于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扭力盒800】
扭力盒800设置在悬置安装纵梁700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扭力盒800可选地为铸造铝件,通常无需调整尺寸,当整车轮距变化过大时,可根据标准件进行替换。
综上,本申请提供一种前机舱体1000,前机舱体1000包括:前防撞梁总成100,该前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本体110及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在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嵌入连接,同时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可通过对应的切口更换位置,可避免在轮距发生改变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开模,减少开发流程以增加开发的效率。
同时,防撞梁本体11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端通过可调节设置,同样适应性地通过切边调节防撞梁本体110的长短。因此,通过上述的设计,在整车的轮距Y方向变化时,零件不需要重新开模,调整零件与周边连接件连接结构不变,工装调整和修改零件数量均很少,以方便管理并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图未示),该汽车包括:
如上述的前机舱体10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前机舱体1000、将其涉及到的全部或部分子模块通过稠合、简单变化、互相变换等方式进行组合、替换,如各组件摆放移动位置;或者将其所构成的产品一体设置;或者可拆卸设计;凡组合后的组件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装置/系统,用这样的设备/装置/系统代替本实用新型相应组件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悬置安装纵梁(700),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沿X向平行设置;
前防撞梁总成(100),包括防撞梁本体(110)及连接的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
其中,在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之间围合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横向结构,所述横向结构和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采用可拆卸连接,在整车轮距发生变化时,适应性改变所述横向结构Y向的长度进行更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结构包括:
上横梁(200)、下横梁(300)、悬置横梁总成(400),前围横梁(500)及前围盖板(600);
其中,前防撞梁总成(100)与悬置安装纵梁(700)的一端采用螺栓连接,悬置安装纵梁(700)的另一端连接前围盖板(600),前防撞梁总成(100)、前围盖板(600)、悬置安装纵梁(700)形成一个腔体空间;上横梁(200)和下横梁(300)设置在所述腔体空间内部并在Z方向呈现上下平行排布,所述前围横梁(500)、前围盖板(600)设置在所述悬置安装纵梁(700)背离前防撞梁总成(100)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前围横梁(500)为铝型材,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热融流钻螺接工艺的任一者,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对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前围横梁(500)的型材边缘进行切边调整,所述上横梁(200)、下横梁(300)、前围横梁(500)的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盖板(600)为铝板材,所述前围盖板(600)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热融流钻螺接;轮距在Y方向变化时,对所述前围盖板(600)的型材切边调整,周边连接件无需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横梁总成(400)包括悬置横梁(420)及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所述悬置横梁(420)两端分别连接左悬置横梁安装板(410)和右悬置横梁安装板(430)的开口中,所述悬置横梁总成(400)与周边连接件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横梁(420)包括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所述第一横梁区域(421)和第二横梁区域(422)以车身坐标系的X方向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体还包括扭力盒(800),所述扭力盒(800)设置在安装纵梁(700)的两侧,且相对车身车标系的Y0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10)可破除式连接,以使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和所述防撞梁本体(110)的相对位置可变化,所述防撞梁本体(110)的两端设置有可调节的第一边界端(111)和第二边界端(1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机舱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10)朝向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所述防撞梁本体(110)通过第一吸能盒切口(121)和第二吸能盒切口(131)处嵌入至第一吸能盒(120)和第二吸能盒(130)的开口内部且可更换位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的所述前机舱体。
CN202222768234.3U 2022-10-20 2022-10-20 前机舱体及汽车 Active CN2188061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8234.3U CN218806144U (zh) 2022-10-20 2022-10-20 前机舱体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8234.3U CN218806144U (zh) 2022-10-20 2022-10-20 前机舱体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06144U true CN218806144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9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8234.3U Active CN218806144U (zh) 2022-10-20 2022-10-20 前机舱体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061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43626B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06143646B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210191603U (zh) 一种自卸车车架前端铸造加长梁
CN111372838A (zh) 能电动地运行的汽车的车身的侧裙板总成
CN111891224B (zh) 前机舱结构和具有它的车辆
CN115214788B (zh) 汽车下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12810697A (zh) 一种挤压型材和铸造组合型电动车前副车架
CN212860992U (zh)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CN218806144U (zh) 前机舱体及汽车
CN204368279U (zh) 一种汽车b柱加强板总成
CN106184413A (zh) 电动汽车地板框架总成
CN210000409U (zh) 传力结构、车身骨架及汽车
CN112896332B (zh) 一种适应空投的车身地板系统
CN216070209U (zh) 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02574375U (zh) 车架纵梁及工程车辆
CN211943496U (zh) 一种新型铝制全框式前副车架
CN111267963B (zh) 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型的前挡板结构
CN212149011U (zh) 一种乘用车用螺接前副车架
CN219295517U (zh) 吸能盒与纵梁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06086881U (zh) 一种汽车车架总成
CN115158479B (zh) 一种基于平台架构的车身前机舱一体式结构及汽车
CN213800150U (zh) 一种带有机身-散热进气道3d增材一体化蒙皮的无人机
CN220465620U (zh) 门槛梁结构和车辆
CN21773058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车体结构
CN215971767U (zh) 一种前端骨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