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4379U -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84379U CN218784379U CN202222451806.5U CN202222451806U CN218784379U CN 218784379 U CN218784379 U CN 218784379U CN 202222451806 U CN202222451806 U CN 202222451806U CN 218784379 U CN218784379 U CN 2187843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eat dissipation
- air
- base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锅具组件包括:壳体和锅体,锅体设于壳体的内部,锅体和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壳体设置有第二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与第一散热风道连通。由此,使得壳体和锅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环境形成两个循环通路,进而大大提高了壳体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降低了壳体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厨房设备,如智能炒菜设备,通常情况下,加热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由于壳体与锅体之间的空间相对比较密闭,容易导致壳体内部的热量散布不出去,因此,壳体内的部分元件和部件会因散热性能较差而出现故障,影响整机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使得壳体和锅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环境形成两个循环通路,由此,大大提高了壳体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降低了壳体内元件和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依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组件,包括:壳体和锅体,锅体设于壳体的内部,锅体和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壳体设置有第二散热风道,第二散热风道与第一散热风道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散热风道包括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进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和/或侧部,第一出风口位于壳体的顶部;第二散热风道包括过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过风口位于壳体靠近锅体的一侧,第二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外侧底部和/或侧部。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顶板、底座和侧板,顶板和底座相对设置,侧板连接顶板和底座;其中,底座开设有进风口,顶板设置有开口,开口与锅体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过风口设置于侧板的内壁,第二出风口设置于侧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过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距离大于过风口与底座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侧板包括位于过风口内外两侧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与底座连接,第二板与顶板连接,第一板的顶端高于第二板的底端;
其中,第一板的顶端设置有朝向第二板弯折的第一弯折部,第二板的底端设置有朝向第一板弯折的第二弯折部。
进一步地,第一弯折部朝向第二板的底端倾斜,第二弯折部与第二板的底端垂直设置或向远离第二板的底端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地,第一板还设置有导向部,导向部与第一弯折部连接;其中,导向部为倾斜向上的斜面部。
进一步地,侧板还包括:连接板,第一板和第二板远离锅体的一侧共同形成凹槽结构,连接板与凹槽结构的两个侧壁连接,连接板的顶端与第二板连接,连接板的底端向第一板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出风栅板,出风栅板与第一板、连接板连接,并遮蔽第二出风口,出风栅板与第一板连接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排水孔,第一排水孔与第二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顶板的开口处设置有向远离底座方向弯折的第三弯折部,锅体的外缘位于开口的上方外侧,且设置有朝向底座方向弯折的第四弯折部;其中,第三弯折部在第三弯折部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四弯折部在第三弯折部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电机,底座设置有用于容置电机的安装腔,底座远离锅体的一侧开设有散热孔,散热孔与电机相对并与安装腔连通;罩体,与底座连接,并罩设于散热孔,罩体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或设置为缺口结构。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散热风机,设置于安装腔内,与底座连接,底座与进风口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入风口,散热风机的进风端与入风口连通,散热风机的出风端与进风口连通;挡油栅板,与底座连接,位于入风口处;其中,挡油栅板呈多层结构,且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结构交错布置。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隔板,设置于安装腔内以将安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散热风机位于第一腔室内,电机位于第二腔室内;其中,进风口和入风口与第一腔室连通,散热孔与第二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转轴,壳体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连接部,转轴与连接部连接;防水圈,套设在转轴的周侧,位于连接部和转轴之间,用于密封连接部和转轴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地,锅具组件还包括:旋钮开关,旋钮开关包括开关主体、顶盖和旋钮,壳体开设有安装孔,开关主体位于壳体的内部,且至少部分开关主体通过安装孔暴露至壳体的外部,顶盖与开关主体连接,且和开关主体分布在壳体的两侧,旋钮与顶盖连接并相对于顶盖可转动;其中,顶盖的侧面开设有第二排水孔,第二排水孔位于安装孔的外部。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厨房设备,包括:基座,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锅具组件,锅具组件与基座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锅体和壳体之间形成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第一散热风道,壳体设置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第二散热风道,且第二散热风道与第一散热风道连通。由此,使得第一散热风道通过第二散热风道再次与外部环境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即壳体和锅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环境形成两个循环通路。这样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锅体和壳体之间的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效率,即大大提高了壳体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进而降低了壳体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一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另一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一个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又一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实施例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再一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再又一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所示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1所示实施例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所示实施例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5所示实施例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5所示实施例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具组件,110壳体,111第二散热风道,1111过风口,1112第二出风口,112顶板,1121开口,1122第三弯折部,113底座,1131入风口,1132安装腔,1133底板,1134防护板,1135隔板,1136第一腔室,1137第二腔室,114侧板,115连接板,1151凹槽结构,116第一板,1161顶端,1162第一弯折部,1163导向部,117第二板,1171底端,1172第二弯折部,118散热孔,119连接部,120锅体,121外缘,122第四弯折部,130第一散热风道,131进风口,132第一出风口,140出风栅板,141第一排水孔,150罩体,151缺口结构,160散热风机,170挡油栅板,180转轴,190防水圈,200旋钮开关,210顶盖,211第二排水孔,220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100和厨房设备。其中,锅具组件100可以应用于厨房设备,厨房设备可以为智能烹饪设备,也可以为满足要求的其他厨房设备。相关技术中的锅具组件,通常情况下,加热件设置在壳体和锅体之间,由于壳体与锅体之间的空间相对比较密闭,或者壳体内部的气流没有与外部环境形成循环出现气流短路,容易导致壳体内部的热量散布不出去,因此,使得壳体内的元件和部件的散热性能较差,由此影响整机设备的可靠性,进而导致锅具组件、厨房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可靠性较低。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锅具组件100,包括:壳体110和锅体120,锅体120设于壳体110的内部,锅体120和壳体110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130;壳体110设置有第二散热风道111,第二散热风道111与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100,第一散热风道130与外部环境连通,使得锅体120和壳体110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环境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进而通过第一散热风道130能够将锅体120与壳体110之间的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实现了通风散热的功能,避免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壳体与锅体0之间的空间相对比较密闭,或者壳体内部的气流没有与外部环境形成循环出现气流短路的问题,使得壳体110内的元件和部件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降低了壳体110内部的温度,延长了壳体110内元件和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机的可靠性。
其中,壳体110还设置有第二散热风道111,第二散热风道111与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且第二散热风道111还与外部环境连通,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30通过第二散热风道111再次与外部环境连通并形成循环通路,即壳体110和锅体120之间的空间与外部环境形成两个循环通路。这样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锅体120和壳体110之间的热量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效率,即大大提高了壳体110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换热效率并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进而降低了壳体110内部的元件和部件的故障率,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其中,图1中的虚线表征第一散热风道130和第二散热风道111的气流流通方向。
具体地,壳体110开设有第二散热风道111,即第二散热风道111连通壳体110的内壁和外壁。其中,壳体110内部的元件和部件可以包括加热件、搅拌部的驱动装置、其他元件或部件等。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散热风道130包括进风口131和第一出风口132,进风口131位于壳体110的底部和/或侧部,第一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顶部,第二散热风道111包括过风口1111和第二出风口1112,过风口1111位于壳体110靠近锅体120的一侧,即过风口1111位于壳体110的内壁,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的外侧底部和/或侧部。
其中,进风口131可以位于壳体110的底部、侧部、底部和侧部,以满足进风口131不同数量、不同结构的需求。第二出风口1112可以位于壳体110的外侧底部、外侧侧部、外侧底部和侧部,以满足第二出风口1112不同数量、不同结构的需求。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进风口131设置在壳体110的底部和/或侧部,第一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顶部、过风口1111位于壳体110的内壁,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的外侧底部和/或侧部,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30和第二散热风道111相配合,能够快速、均匀地将壳体110与锅体120之间的热气流通过第一散热风道130和第二散热风道111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提高壳体110内的部件和元件的换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当进风口131位于壳体110的侧部,且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外侧的侧部时,进风口131和第二出风口1112可以位于壳体110的相对两侧,有利于延长第一散热风道130和第二散热风道111的总长度,以确保壳体110与锅体120之间的热气流通过第一散热风道130、第二散热风道111较为均匀、彻底地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以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10包括:顶板112、底座113和侧板114,顶板112和底座113相对设置,侧板114连接顶板112和底座113,可以理解的是,顶板112、底座113和侧板114相连接,以形成容纳锅体120的空间。
其中,底座113开设有进风口131,即进风口131位于壳体110的底部。顶板112设置有开口1121,开口1121与锅体12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口132,即第一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顶部,过风口1111设置于侧板114的内壁,即过风口1111位于壳体110的侧部,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于侧板114的底部,即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的底部。
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30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顶部,第二散热风道111与外部环境连通的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的底部,进而使得壳体110和锅体120之间的热气流经壳体110的顶部的第一出风口132、壳体110底部的第二出风口1112,从两个方向上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进而有利于提高壳体110与锅体120之间的热气流与外部环境气流循环的充分性、及时性和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壳体110内的部件和元件的散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降低产品的故障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其中,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于侧板114的底部,即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壳体110的底部,由于通常情况下,用户不会与壳体110的底部相对或靠近壳体110的底部,通过将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在壳体110的底部,能够避免热气流经第二出风口1112流向外部环境而烫伤用户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将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于侧板114的底部,位置较为隐蔽,并不会影响壳体110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并且,由于锅体120大部分时间为锅口向上的状态,将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在侧板114的底部,使得很少会有水经第二出风口1112、第二散热风道111、入风口1131流入壳体110的内部,进而降低了第二散热风道111进水而损坏壳体110内部部件和元件的可能性。
具体地,第二出风口1112可以位于壳体110背部的底部,壳体110的背部为锅具组件背对用户的一侧,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出风口1112的位置更为隐蔽,不会被人发现,进一步降低对产品外观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过风口1111与第一出风口132之间的距离大于过风口1111与底座113之间的距离。
即过风口1111靠近底座113设置,由于进风口131设置在壳体110的底部,第一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顶部,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30内的气流的流通方向大致为由下至上,而第二散热风道111的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侧部的底部,过风口1111位于侧板114内壁,使得第二散热风道111的气流的流通方向大致为由上至下。因此,由第一散热风道130流入第二散热风道111的气流会在过风口1111处发生弯折,所以,通过过风口1111与第一出风口132之间的距离大于过风口1111与底座113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散热风道130内的气流能够较为均匀地从第一出风口132和第二出风口1112流出,使得壳体110内部不同位置处的温度较为均匀,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侧板114包括位于过风口1111内外两侧的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第一板116与底座113连接,第二板117与顶板112连接,第一板116的顶端1161高于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即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沿壳体110的内外方向交错分布以形成过风口1111。
其中,第一板116的顶端1161设置有朝向第二板117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62,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设置有朝向第一板116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172,即过风口1111采用双折边设置。这样的设置,能够降低过风口1111进水的风险,即能够降低水由过风口1111流入壳体110内部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壳体110内部元件和部件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壳体110内部元件和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由于过风口1111进水的途径就是在锅体120的锅口朝下时从上方有少量水汽凝结流入,但由于第一板116的顶端1161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162,使得部分水会暂留在第一弯折部1162处,等锅体120翻转过来锅体120的锅口朝上的状态时,水会自然向下从第二出风口1112自然流出。
进一步地,第二板117的第二弯折部1172同样具有暂存水和导向的作用,如在第二板117有水凝结后会沿着第二板117流到第二弯折部1172处进行暂存,然后,顺着第二散热风道111,经第二出风口1112流出,进而并不会有水经过风口1111流入壳体110内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弯折部1162朝向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倾斜,使得第一弯折部1162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并能够较好的实现暂时存水的功能。如当锅体120的锅口朝下时,第一弯折部1162的倾斜状态能够很好地将顺着第一板116流下的冷凝水暂存在第一弯折部1162上,当锅体120的锅口朝上时,由于第一弯折部1162朝向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倾斜,使得暂存在第一弯折部1162上的水在第一弯折部1162的引导下,向第二出风口1112的方向流出,而不会流向第一散热风道130,即不会流入壳体110的内部,进而降低了水由过风口1111流入壳体110内部的可能性。
其中,第二弯折部1172与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垂直设置或向远离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的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弯折部1172具有良好的暂时存水的功能,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具体地,当第二弯折部1172与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垂直设置,使得沿着第二板117流到第二弯折部1172处的水能够进行暂存,当水足够多时,在重力作用下经第二散热风道111和第二出风口1112流出。当第二弯折部1172向远离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的方向倾斜设置时,沿着第二板117流到第二弯折部1172处的水能够在第二弯折部1172的引导下,流入第二散热风道111,并经第二出风口1112流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板116还设置有导向部1163,导向部1163与第一弯折部1162连接,第一导向部1163的设置,使得第一板116上的水经导向部1163能够顺利流向第一弯折部1162,且不会经第一弯折部1162流向壳体110的内部。
具体地,导向部1163为倾斜向上的斜面部,如导向部1163为由底座113至第二板117的方向倾斜向上的斜面部,斜面部便于加工,易于实现。斜面部的设置,当锅体120的锅口朝下时,第一板116上的水经斜面部能够顺利流向第一弯折部1162,当锅体120的开口1121朝上时,第二板117的第二弯折部1172处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流向斜面部,并经斜面部的导向作用,经第二出风口1112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侧板114还包括:连接板115,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远离锅体120的一侧共同形成凹槽结构1151,连接板115与凹槽结构1151的两个侧壁连接,连接板115的顶端1161与第二板117连接,连接板115的底端1171向第一板116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一板116之间形成第二出风口1112。
也就是说,连接板115与第一板116、第二板117连接并形成第二散热风道111和第二出风口1112。其中,凹槽结构1151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连接板115与第一板116、第二板117连接的可靠性,进而使得连接板115、第一板116、第二板117相互配合,即可实现第二散热风道111的形成,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板116、第二板117、连接板115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其中,连接板115可以为功能单一的板,也可以将锅具组件100的其他功能集成在连接板115上,以实现连接板115功能的多元化。如连接板115上可以集成有喷料装置,如连接板115远离第二出风口1112的一端可以为弯折结构并延伸至锅体120的锅口的上方,在弯折结构上设置喷嘴,连接板115为中空结构,料管可以插入连接板115与喷嘴连通,由此可以为锅体120供料。可以理解的是,喷料装置可以实现液体调料、水等材料的供给。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出风栅板140,出风栅板140与第一板116、连接板115连接,并遮蔽第二出风口1112,出风栅板140的设置,能够确保第二出风口1112处顺畅地进行气流流通,以实现外部气流和壳体110内部气流的循环通路。同时,出风栅板140具有一定的防尘、美观的作用,避免灰尘、杂物等经第二出风口1112流入第二散热风道111而使第二散热风道111堵塞,进而有利于确保第二散热风道111的顺畅性,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出风栅板140与第一板116连接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41,第一排水孔141与第二出风口1112连通。由此,能够使第一板116流向第一弯折部1162的水、第二板117流向第二弯折部1172的水,经第二散热风道111的第二出风口1112由第一排水孔141顺利排出。进一步地,出风栅板140与第一板116连接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41,使得第一排水孔141的位置较为隐蔽,不会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顶板112的开口1121处设置有向远离底座113方向弯折的第三弯折部1122,锅体120的外缘121位于开口1121的上方外侧,且设置有朝向底座113方向弯折的第四弯折部122;其中,第三弯折部1122在第三弯折部1122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第四弯折部122在第三弯折部1122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32为双折边设置,即锅体120外缘121和顶板112设置有朝向彼此弯折的第四弯折部122和第三弯折部1122,且第四弯折部122位于第三弯折部1122的外侧,且当锅体120锅口向上时,第三弯折部1122和第四弯折部122在竖直平面内的投影有重叠,这样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出风口132进水的风险,即能够降低水由第一出风口132流入壳体110内部的风险,进而,有利于提高壳体110内部元件和部件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壳体110内部元件和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举例而言,第三弯折部1122相对于顶板112垂直设置,使得在锅体120锅口向上或向下时,第三弯折部1122和第四弯折部122在竖直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有重叠,由于第四弯折部122位于第三弯折部1122的外部,当外部环境有水喷溅时,外部环境的水会喷溅在第四弯折部122和部分第三弯折部1122上,由此,不会有水经第一出风口132流入壳体110的内部,实现了良好的防水功能,有利于提高壳体110内的部件或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四弯折部122可以由锅体120外缘121至顶板112的方向向外倾斜,由此,使得喷射在第四弯折部122上的水在倾斜向外设置的第四弯折部122的引导下,向远离第三弯折部1122的方向流动,进一步降低水经第一进风口131流入壳体110内部的可能性。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弯折部122也可以相对于锅体120外缘121垂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电机,可以理解的是,电机可以为锅具组件100搅拌装置的驱动电机,或壳体110内部的其他部件的驱动电机。其中,底座113设置有用于容置电机的安装腔1132,即电机安装在底座113内,底座113远离锅体120的一侧开设有散热孔118,散热孔118与电机相对并与安装腔1132连通。
散热孔118的设置,使得安装腔1132与外部环境连通,进而能够对位于安装腔1132内的电机实现通风散热,有利于降低电机的温度,降低电机因温度过高而损坏的可能性,有利于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散热孔118位于底座113远离锅体120的一侧,如底座113远离锅体120的一侧设置有底板1133,散热孔118开设在底板1133上,使得散热孔118的设置位置较为隐蔽,并不会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的美观性。
具体地,散热孔118与电机相对设置,使得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能够较为直接、快速地经散热孔118与外部环境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进而能够使电机快速降温,有利于提高电机的散热效率,并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1、图12和图14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罩体150,罩体150与底座113连接,并罩设于散热孔118,罩体150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或设置为缺口结构151,使得罩体150的通孔或缺口结构151与散热孔118连通,并与外部环境形成通路,以确保电机良好的散热效果。而罩体150的设置,能够防止水经散热孔118溅入安装腔1132内而损坏电机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了防水的功能,有利于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通孔可以设置在罩体150的侧面,使得罩体150安装在底座113上后,通孔与底座113间隔设置。缺口结构151可以设置在罩体150的侧面,使得罩体150安装在底座113上后,缺口结构151与底座113相邻设置。
具体地,底座113包括远离锅体120一侧的底板1133,散热孔118开设在底板1133上,罩体150与底板1133连接,并位于底板1133远离锅体120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散热风机160,设置于安装腔1132内,散热风机160与底座113连接,底座113与进风口131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入风口1131,散热风机160的进风端与入风口1131连通,散热风机160的出风端与进风口131连通。
也就是说,通过散热风机160将外部环境的气流经入风口1131引入散热风机160的进风端,然后经散热风机160的出风端、进风口131流入第一散热风道130,由于进风口131和第一出风口132通过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第二出风口1112通过第二散热风道111与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由此,使得散热风机的出风端与进风口131连通后,能够与第一出风口132、第二出风口1112间接连通。散热风机160的设置,能够较为充分、及时地将外部环境的气流引入壳体110内部的第一散热风道130和第二散热风道111,有利于提高换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由于安装腔1132通过散热孔118与外部环境连通,使得位于安装腔1132内的散热风机160也能够及时通风散热,因此,能够避免散热风机160温度较高而损坏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散热风机16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挡油栅板170,挡油栅板170与底座113连接,位于入风口1131处。挡油栅板170的设置,能够尽量减少油汽水汽进入底座113和壳体110内部,导致安装腔1132和壳体110内部油污过大,腐蚀安装腔1132和壳体110内的部件或元件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延长安装腔1132和壳体110内部部件和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举例而言,挡油栅板170的设置,能够降低经入风口1131流入安装腔1132内部的油汽水汽,进而能够降低油汽水汽进入安装腔1132的内部而对腐蚀容纳腔内的电机、散热风机160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电机和散热风机160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底板1133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防护板1134,挡油栅板170和罩体150分布在防护板1134的两侧,即入风口1131和散热孔118位于防护板1134的两侧,有利于确保安装腔1132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以提高安装腔1132内的部件和元件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挡油栅板170呈多层结构,且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结构交错布置。由此,能够提高挡油栅板170的挡油挡汽的作用,进而降低油汽水汽进入壳体110内部的可能性。
具体地,挡油栅板170可以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结构或其他层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15、图16、图17和图18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隔板1135,隔板1135设置于安装腔1132内以将安装腔1132分隔成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互不连通。散热风机160位于第一腔室1136内,电机位于第二腔室1137内;其中,进风口131和入风口1131与第一腔室1136连通,散热孔118与第二腔室1137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安装腔1132内的电机工作会产生热量,使得安装腔1132内电机附近的气体温度较高,而壳体110内的部分元件和部件(如加热件)需要散热风机160导入壳体110内部的冷空气以进行通风散热。因此,为了避免散热风机160将安装腔1132内的温度较高的气体导入壳体1110内部,同时,为了确保足够的进风量,利用隔板1135将安装腔1132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将散热风机160和电机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以进行隔离,使得散热风机160设置在隔板1135和底座113围成的单独的第一腔室1136内,并利用与第一腔室1136连通的入风口1131与外部环境连通,利用与第一腔室1136连通的进风口131与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进而使得散热风机160吸入的气体为外部环境的冷空气,使得进入壳体110内部的气体为外部环境的冷空气,确保良好的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腔1132的内部空间有限,放置有电机和散热风机160,为了避免电机工作产生的热空气被散热风机160吸入,即需要确保散热风机160的进风端只流入外部环境的冷风,尽量增大进风量。因此,采用隔板1135将安装腔1132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将散热风机160和电机分别设置在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以进行隔离,且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内的气流互不相通,进而使得散热风机160的进风端只流入外部环境的冷风。同时,由于散热孔118与第二腔室1137连通,使得第二腔室1137内电机工作产生的热量经散热孔118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进而降低电机的故障率,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转轴180,壳体110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连接部119,转轴180与连接部119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厨房设备还包括基座,转轴180与基座连接,使得锅具组件100相对于基座可转动,以实现翻锅功能。如烹饪过程中,锅体120的锅口朝上,当完成烹饪需要出菜时,可以使壳体110相对于基座转动,使锅体120的锅口朝下,以便于出菜。
其中,锅具组件100还包括防水圈190,防水圈190套设在转轴180的周侧,位于连接部119和转轴180之间,防水圈190用于密封连接部119和转轴180之间的缝隙。由此,能够避免水经连接部119和转轴180之间的缝隙而流入壳体110内部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壳体110的防水性,有利于延长壳体110内部件或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其中,防水圈190为防水过线圈,壳体110的相对两侧设置有连接部119,转轴180位于壳体110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与连接部119连接,其中,防水圈190的数量为两个,套设在壳体110的两侧的转轴180的周侧并位于连接部119和转轴180之间。
具体地,连接部119朝向防水圈190的端部设置有外翻结构,防水圈190与外翻结构抵接,且高于外翻结构,使得外部环境中的水被防水圈190挡住,无法进入连接部119和转轴180之间的缝隙,进而无法流入壳体110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些可能实现的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锅具组件100还包括:旋钮开关200,可以理解的是,旋钮开关200可以用于控制锅体120翻转工位的旋钮220,或用于控制加热件加热温度的旋转按钮、或其他功能的旋转按钮。旋钮开关200包括开关主体、顶盖210和旋钮220,壳体110开设有安装孔,开关主体位于壳体110的内部,且至少部分开关主体通过安装孔暴露至壳体110的外部,顶盖210与开关主体连接,且和开关主体分布在壳体110的两侧,也就是说,顶盖210由壳体110的外部与开关主体连接,旋钮220与顶盖210连接并相对于顶盖210可转动。通过旋钮220相对于顶盖210转动,以实现旋钮开关200的不同功能的控制。
其中,如图10所示,顶盖21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排水孔211,第二排水孔211位于安装孔的外部,由此,使得进入旋钮220和顶盖210之间的缝隙的水会沿顶盖210的内侧壁经第二排水孔211排出,并不会经安装孔流入壳体110的内部,进一步提高了壳体110的防水性,避免外部的水进入壳体110内部而使壳体110内部的部件和元件损坏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壳体110内部部件和元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旋钮开关200设置在壳体110的侧面,第二排水孔211位于顶盖210的底端1171,即第二排水孔211位于顶盖210靠近底座113的一侧,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排水孔211的位置较为隐蔽,不会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位于顶盖210底端1171的第二排水孔211,能够降低外部环境中的水溅入第二排水孔211而经安装孔进入壳体110内部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壳体110的防水性。并且,将第二排水孔211设置在顶盖210的底端1171,使得进入旋钮220和顶盖210之间的缝隙中的水会沿顶盖210内壁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向第二排水孔211,进而经第二排水孔211排出至顶盖210的外部,有利于提高进入旋钮220和顶盖210之间的缝隙中的水经第二排水孔211排出的顺利性和彻底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厨房设备,包括:基座,以及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锅具组件100,锅具组件100与基座转动连接。由于厨房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的锅具组件100,因此,具有上述锅具组件1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厨房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锅具组件100的散热风机160连接,以在壳体110内的温度达到预设阈值时,控制散热风机160工作,以对壳体110进行通风散热,使得壳体110内的部件或元件的温度能够降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0)和锅体(120),所述锅体(120)设于所述壳体(110)的内部,所述锅体(120)和所述壳体(110)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风道(130);
所述壳体(110)设置有第二散热风道(111),所述第二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一散热风道(130)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风道(130)包括进风口(131)和第一出风口(132),所述进风口(131)位于所述壳体(110)的底部和/或侧部,所述第一出风口(132)位于所述壳体(110)的顶部;
所述第二散热风道(111)包括过风口(1111)和第二出风口(1112),所述过风口(1111)位于所述壳体(110)靠近所述锅体(120)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1112)位于所述壳体(110)的外侧底部和/或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包括:
顶板(112)、底座(113)和侧板(114),所述顶板(112)和所述底座(113)相对设置,所述侧板(114)连接所述顶板(112)和所述底座(113);
其中,所述底座(113)开设有所述进风口(131),所述顶板(112)设置有开口(1121),所述开口(1121)与所述锅体(12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口(132),所述过风口(1111)设置于所述侧板(114)的内壁,所述第二出风口(1112)设置于所述侧板(114)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风口(1111)与所述第一出风口(13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过风口(1111)与所述底座(113)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114)包括位于所述过风口(1111)内外两侧的第一板(116)和第二板(117),所述第一板(116)与所述底座(113)连接,所述第二板(117)与所述顶板(112)连接,所述第一板(116)的顶端(1161)高于所述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
其中,所述第一板(116)的顶端(1161)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板(117)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162),所述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板(116)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17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折部(1162)朝向所述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倾斜,第二弯折部(1172)与所述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垂直设置或向远离所述第二板(117)的底端(1171)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116)还设置有导向部(1163),所述导向部(1163)与所述第一弯折部(1162)连接;
其中,所述导向部(1163)为倾斜向上的斜面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还包括:
连接板(115),所述第一板(116)和所述第二板(117)远离所述锅体(120)的一侧共同形成凹槽结构(1151),所述连接板(115)与所述凹槽结构(1151)的两个侧壁连接,所述连接板(115)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板(117)连接,所述连接板(115)的底端向所述第一板(116)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板(116)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11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出风栅板(140),所述出风栅板(140)与所述第一板(116)、所述连接板(115)连接,并遮蔽所述第二出风口(1112),所述出风栅板(140)与所述第一板(116)连接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41),所述第一排水孔(141)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1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112)的开口(1121)处设置有向远离所述底座(113)方向弯折的第三弯折部(1122),
所述锅体(120)的外缘(121)位于所述开口(1121)的上方外侧,且设置有朝向所述底座(113)方向弯折的第四弯折部(122);
其中,所述第三弯折部(1122)在所述第三弯折部(1122)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四弯折部(122)在所述第三弯折部(1122)弯折方向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机,所述底座(113)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机的安装腔(1132),所述底座(113)远离所述锅体(120)的一侧开设有散热孔(118),所述散热孔(118)与所述电机相对并与所述安装腔(1132)连通;
罩体(150),与所述底座(113)连接,并罩设于所述散热孔(118),所述罩体(150)的侧面开设有通孔或设置为缺口结构(15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风机(160),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132)内,与所述底座(113)连接,所述底座(113)与所述进风口(131)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入风口(1131),所述散热风机(160)的进风端与所述入风口(1131)连通,所述散热风机(160)的出风端与所述进风口(131)连通;
挡油栅板(170),与所述底座(113)连接,位于所述入风口(1131)处;其中,所述挡油栅板(170)呈多层结构,且所述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结构交错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板(1135),设置于所述安装腔(1132)内以将所述安装腔(1132)分隔成第一腔室(1136)和第二腔室(1137),所述散热风机(160)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36)内,所述电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137)内;
其中,所述进风口(131)和所述入风口(1131)与所述第一腔室(1136)连通,所述散热孔(118)与所述第二腔室(1137)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轴(180),所述壳体(110)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连接部(119),所述转轴(180)与所述连接部(119)连接;
防水圈(190),套设在所述转轴(180)的周侧,位于所述连接部(119)和所述转轴(180)之间,用于密封所述连接部(119)和所述转轴(180)之间的缝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旋钮开关(200),所述旋钮开关(200)包括开关主体、顶盖(210)和旋钮(220),所述壳体(110)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开关主体位于所述壳体(110)的内部,且至少部分所述开关主体通过所述安装孔暴露至所述壳体(110)的外部,所述顶盖(210)与所述开关主体连接,且和所述开关主体分布在所述壳体(110)的两侧,所述旋钮(220)与所述顶盖(210)连接并相对于所述顶盖(210)可转动;
其中,所述顶盖(210)的侧面开设有第二排水孔(211),所述第二排水孔(211)位于所述安装孔的外部。
16.一种厨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组件(100),所述锅具组件(100)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1806.5U CN218784379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51806.5U CN218784379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84379U true CN218784379U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6503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51806.5U Active CN218784379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84379U (zh) |
-
2022
- 2022-09-15 CN CN202222451806.5U patent/CN2187843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292183A1 (en)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CN106091107B (zh) | 左右双风道空调器 | |
JP2015183942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WO2016180256A1 (zh) | 空调器 | |
CN210511918U (zh) | 空调柜机 | |
CN218784379U (zh) | 锅具组件和厨房设备 | |
US20060112710A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CN218096039U (zh) | 一种集成灶 | |
CN115183323A (zh) | 空调器 | |
JP4628152B2 (ja) | 床置き式空気調和機 | |
JPH11351660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897722B2 (ja) | 空調機 | |
CN112944416A (zh) | 烹饪装置 | |
CN208920373U (zh) | 一种电控盒及空调器 | |
CN211903079U (zh) | 天花机 | |
CN217952537U (zh) | 一种多功能冷暖加湿风机 | |
CN221830456U (zh) | 空气炸锅 | |
CN211953014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KR100493792B1 (ko) | 에어컨의 측면 토출 구조 | |
CN216080102U (zh) | 顶出风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JP7345666B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JP2558628Y2 (ja) | ポンプ装置 | |
JPH0712817Y2 (ja) | 熱交換ユニット | |
JP3223893B2 (ja) | 天井埋込カセット型熱交換換気装置 | |
JPH07324779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