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919U -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919U
CN218769919U CN202223166943.0U CN202223166943U CN218769919U CN 218769919 U CN218769919 U CN 218769919U CN 202223166943 U CN202223166943 U CN 202223166943U CN 218769919 U CN218769919 U CN 218769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hoisting
electric core
cavity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69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e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69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其包括电芯组及液冷组件,电芯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单体电芯,单体电芯之间相互连接,液冷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中,且液冷组件与单体电芯大面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单体电芯进行换热;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延伸出电芯组外侧,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吊装孔,吊装孔用于和吊装电芯模组的机构进行配合。本实用新型在电芯模组装箱时,可以利用吊装孔作为吊装点,通过吊装机构可以与液冷组件上的吊装孔进行配合,无需通过夹持方式进行电芯模组的吊装作业,从而方便实现将电芯模组通过吊装方式装配到狭小的箱体空间中。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背景技术
CTP电池包方案直接将单体电芯组成一个或几个阵列(模组),安装到电池包中,大幅减少了模组的数量,免去了先形成模组再安装成电池包的过程和其中的成本,形成电池包后可安装至新能源汽车上。使用CTP技术后,提高了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了体积能量密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模组零部件。
现阶段,CTP电池包制作工艺通常分为两种,如公开号为CN21744452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CTP公开的模组及电池包系统,它将单体电芯逐一装配到箱体内,如公开号为CN21679387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CTP方壳电芯模组安装结构,它是将单体电芯在箱体为组成电芯模组后再安装到箱体内。
第一种方式由于单体电芯大面与大面,侧面与侧面之间均需要大面积涂胶,同时单体电池与侧液冷板之间也需要涂胶,在进行箱体内堆叠单体电芯时,容易出现单体电芯对齐不准,在进行调整单体电芯相对位置时,会因胶水粘接力导致无法相对移动单体电芯,从而造成单体电芯装箱困难,同时还存在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第二种方式中电芯模组是整体通过吊装作业装入箱体中,由于电芯模组重量较大,常规的吊装夹具需要夹持电芯模组外周侧来入箱,而为了提高电池包的空间利用率,箱体的安装空间通常和电芯模组之间存在较小的安装间隙,仅在电芯模组长度方向和箱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安装间隙,由此一来则导致吊装夹具在夹紧电芯模组后很难伸入到箱体内。由于CTP电池包中的电芯模组上无端板,因此吊装夹具很难在电芯模组上找到合适的吊装点,需要根据箱体和电芯模组的安装间隙来设计吊装夹具,使吊装夹具能够伸入到电芯模组和箱体之间,由于电芯模组长度方向和箱体之间安装间隙较小,决定了所设计的吊装夹具中的夹持部件体积不能过大,这就导致在电芯模组吊装过程存在夹持力不足,电芯模组容易发生跌落摔坏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来解决现有的电芯模组无法通过吊装夹具来适应狭小空间箱体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模组,其包括电芯组及液冷组件,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单体电芯,所述单体电芯之间相互连接,所述液冷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芯组中,且所述液冷组件与所述单体电芯大面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单体电芯进行换热;
所述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延伸出电芯组外侧,所述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吊装孔,所述吊装孔用于和吊装电芯模组的机构进行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电芯模组还包括连接胶层,所述连接胶层粘接于所述单体电芯与单体电芯之间、单体电芯与液冷组件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液冷组件包括液冷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液冷板竖直设置在电芯组中,并与所述单体电芯的大面相连接,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竖直设置在所述电芯组外侧,且分别与所述液冷板长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顶端侧壁上分别水平开设有所述吊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内部与所述液冷板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冷通道,所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并与所述液冷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冷通道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进液腔室、汇流腔室及出液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沿所述电芯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液冷板内,所述进液腔室和出液腔室沿所述液冷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内,所述汇流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内,所述进液接头、进液腔室、第一腔室、汇流腔室、第二腔室、出液腔室及出液接头顺次连通。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承载板,所述承载板水平设置在液冷板底部,所述承载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液冷板与承载板中心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板与所述液冷板两侧的单体电芯底面相接触。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利用了所述电芯模组,所述吊装夹具包括连接横梁及吊装组件,所述吊装组件对称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吊装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组顶部两端,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上的所述吊装孔相连接,所述连接横梁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两条连接横梁水平位于两组所述吊装组件之间,所述连接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吊装组件的同一端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吊装组件包括吊装杆及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间隔固定设置在吊装杆底部,相邻两个第一定位件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液冷组件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件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上水平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吊装孔相连接的定位销。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吊装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件数量相同的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滑动设置在吊装杆上,所述第二定位件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远离第一定位件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及第一定位件上分别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螺栓孔。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吊装夹具还包括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所述第一防护带和所述第二防护带相对围绕在电芯模组两端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防护带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吊装杆同一端上的首个第一定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防护带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吊装杆远离第一防护带的一端上的首个第二定位件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CTP电池包,包括箱体及所述的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装配于所述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芯模组,通过多个单体电芯阵列排布组成电芯组,并在电芯组中设置液冷组件,单体电芯之间相互连接,液冷组件与单体电芯大面相连接,使得电芯组和液冷组件组成为模组整体,同时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延伸出电芯组外侧,并在液冷组件长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设置吊装孔,在电芯模组装箱时,可以利用吊装孔作为吊装点,通过吊装机构可以与液冷组件上的吊装孔进行配合,无需通过夹持方式进行电芯模组的吊装作业,从而方便实现将电芯模组通过吊装方式装配到狭小的箱体空间中;
(2)通过在单体电芯与单体电芯之间、单体电芯与液冷组件之间涂覆连接胶层,可以使单体电芯和液冷组件之间相互粘接固定,组成结构强度稳定的电芯模组,从而方便吊装电芯模组的机构直接通过液冷组件上的吊装孔作为吊装点进行吊装作业,进而方便电芯模组入箱;
(3)通过在液冷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并在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内部与液冷板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冷通道,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并与所述液冷通道相连通,可以实现液冷板内循环通入冷却液,来实现对单体电芯进行冷却散热;在第一连接杆及第二连接杆顶端侧壁上分别水平开设吊装孔,可以方便通过吊装孔作为吊装点,不用在电芯组上设置其他吊装点,从而方便实现吊装入箱;
(4)通过进液接头、进液腔室、第一腔室、汇流腔室、第二腔室、出液腔室及出液接头顺次连通,可以实现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在电芯组的同一侧,从而减少电芯模组在箱体内的空间占用率,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5)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水平连接承载板,并使液冷板与承载板中心垂直固定连接,在吊装时,通过承载板对单体电芯底面进行兜底,可以在吊装过程中,通过承载板给予电芯组向上的托举力,进而提高电芯模组在吊装入箱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组连接横梁及两组吊装组件来相互连接组成吊装夹具,使吊装夹具形成框架型结构水平位于电芯模组顶部,通过两组吊装组件可以对电芯模组两端的液冷组件上的吊装孔进行配合实现吊装作业;
(7)通过在吊装杆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相邻两个第一定位件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液冷组件之间的间距相适配,通过第一定位件上设置的定位销,可以和液冷组件上的吊装孔进行连接,实现吊装组件和电芯模组端部至少两个吊装孔建立吊装连接,从而保证电芯模组吊装平衡稳定;
(8)通过在吊装杆上滑动设置第二定位件,使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分别位于液冷组件两侧,通过第二定位件及第一定位件上分别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螺栓孔,在定位销与吊装孔配合连接后,通过螺栓孔实现第一定件和第二定位件相互固定,来实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对液冷组件的夹紧,从而实现整个吊装组件和电芯模组之间连接牢固可靠,保证吊装夹具对电芯模组吊装入箱时安全稳定;
(9)通过设置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相对围绕在电芯模组两端外侧面上,且第一防护带和第二防护带和吊装组件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实现对电芯模组进行水平固定,避免在吊装过程中,电芯模组中外侧的单体电芯发生水平位移,保证电芯模组在吊装过程中结构稳定,且能够整体入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芯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液冷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芯模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装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装夹具与电芯模组的装配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吊装夹具与电芯模组的装配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CTP电池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S、电芯模组;1、电芯组;2、液冷组件;11、单体电芯;20、吊装孔;21、液冷板;22、第一连接杆;23、第二连接杆;24、进液接头;25、出液接头;26、液冷通道;261、第一腔室;262、第二腔室;263、进液腔室;264、汇流腔室;265、出液腔室;27、承载板;3、吊装夹具;31、连接横梁;32、吊装组件;321、吊装杆;322、第一定位件;3221、定位销;323、第二定位件;M、螺栓孔;33、第一防护带;34、第一防护带;4、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模组,包括电芯组1及液冷组件2。
电芯组1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单体电芯11,具体而言,单体电芯11沿其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阵列排布,单体电芯11之间相互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单体电芯11的大面与大面相接触,单体电芯11侧面与侧面相接触,单体电芯11的大面定义为单体电芯11宽度方向的表面,也可以理解为单体电芯11的厚度方向,单体电芯11的侧面定义为单体电芯11长度方向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组1中的单体电芯11竖直设置,单体电芯11的极柱朝上。
液冷组件2设置在电芯组1中,且液冷组件2与单体电芯11大面相连接,用于对单体电芯11进行换热。
作为现有技术而言,CTP电池包中的液冷板和单体电芯组成的电芯模组为方体结构,电芯模组上无可吊装的位置,同时电芯模组长度方向和箱体之间安装间隙较小,导致传统的吊装夹具在夹持电芯模组后无法入箱。
为此,本实施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方案是:将液冷组件2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延伸出电芯组1外侧,液冷组件2延伸出电芯组1外侧的尺寸与电芯模组S长度方向和箱体4之间安装间隙相适配,使得整个电芯模组S能够装入到箱体4安装空间中,同时,本实施例在液冷组件2长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吊装孔20,在电芯模组S装箱时,可以利用吊装孔20作为吊装点,通过吊装机构可以与液冷组件2上的吊装孔20进行配合,无需通过夹持方式进行电芯模组S的吊装作业,从而方便实现将电芯模组S通过吊装方式装配到狭小的箱体4空间中。
为了方便通过吊装孔20作为吊装点实施电芯模组S吊装入箱,需要电芯模组S形成结构稳定的整体,为此,本实施例中的电芯模组S还包括连接胶层,连接胶层粘接于单体电芯11与单体电芯11之间、单体电芯11与液冷组件2之间。连接胶层可以为结构胶或者双面胶,通过在单体电芯11与单体电芯11之间、单体电芯11与液冷组件2之间涂覆连接胶层,可以使单体电芯11和液冷组件2之间相互粘接固定,组成结构强度稳定的电芯模组S,从而方便吊装电芯模组S的机构直接通过液冷组件2上的吊装孔20作为吊装点进行吊装作业,进而方便电芯模组S入箱。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参照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液冷组件2包括液冷板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液冷板21竖直设置在电芯组1中,并与单体电芯11的大面相连接,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竖直设置在电芯组1外侧,且分别与液冷板21长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顶端侧壁上分别水平开设有吊装孔20,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内部与液冷板21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冷通道26,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上,并与液冷通道26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液结构和出液冷接头可以向液冷通道26内循环通入冷却液,从而使液冷板21流动的冷却液来实现对单体电芯11进行冷却散热。通过在电芯组1长度方向两端设置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3来与液冷板21固定连接,同时在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顶部设置吊装孔20,一方面,吊装孔20可以作为与吊装设备配合的吊装点,不用在电芯组1上设置其他吊装点,从而方便实现吊装入箱,另一方面,第一连接杆22和第二连接杆23可以为液冷板21提供垂直拉力,同时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可以作为向液冷板21内通入冷却液的部件。从而实现整个液冷组件2一分为二使用,在保留液冷组件2原本液冷功能的前提下,在液冷组件2顶部设置吊装孔20来作为吊装点,从而方便吊装入箱。
为了实现冷却液在液冷组件2中循环流动,来实现对单体电芯11持续散热,参照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通道26包括第一腔室261、第二腔室262、进液腔室263、汇流腔室264及出液腔室265,第一腔室261和第二腔室262沿电芯组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液冷板21内,进液腔室263和出液腔室265沿液冷板2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内,汇流腔室264设置在第二连接杆23内,进液接头24、第一腔室261、汇流腔室264、第二腔室262、出液腔室265及出液接头25顺次连通。
由此设置,通过进液接头24、进液腔室263、第一腔室261、汇流腔室264、第二腔室262、出液腔室265及出液接头25顺次连通,一方面,可以通过进液接头24通入冷却液,冷却液通过进液腔室263流入到液冷板21的第一腔室261中,第一腔室261中的冷却液通过汇流腔室264流入到液冷板21的第二腔室262中,再流入到出液腔室265中,经出液接头25排出,从而实现冷却液在液冷组件2中循环流动。另一方面,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可以实现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在电芯组1的同一侧,从而减少电芯模组S在箱体4内的空间占用率,提高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腔室261和第二腔室262内沿液冷板21长度方向均设置有多个直形流道,多个直形流道沿液冷板21宽度方向等间距排布。由此通过等间距设置的直形流道可以使液冷板21内冷却液流量一致,实现对单体电芯11散热均匀。
由于液冷组件2和单体电芯11侧面之间通过连接胶层粘接,虽然连接胶层可以将液冷组件2和单体电芯11粘接固定在一起,但由于电芯模组S整体重量较重,仅通过吊装液冷组件2来提拉整个电芯组1,存在液冷组件2无法承载整个电芯组1的重量,导致液冷组件2和电芯组1脱离的风险。
为此,参照附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的液冷组件2还包括承载板27,承载板27水平设置在液冷板21底部,承载板27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固定连接,液冷板21与承载板27中心垂直固定连接,承载板27与液冷板21两侧的单体电芯11底面相接触。由此设置,在吊装时,通过承载板27对单体电芯11底面进行兜底,可以在吊装过程中,通过承载板27给予电芯组1向上的托举力,进而提高电芯模组S在吊装入箱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施例在上述电芯模组S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电芯模组S吊装夹具3,参照附图6-8所示,该吊装夹具3包括连接横梁31及吊装组件32,吊装组件32对称设置有两组,两组吊装组件32分别位于电芯组1顶部两端,用于和液冷组件2上的吊装孔20相连接,连接横梁31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两条连接横梁31水平位于两组吊装组件32之间,连接横梁31的两端分别与吊装组件32的同一端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连接横梁31及两组吊装组件32来相互连接组成吊装夹具3,使吊装夹具3形成框架型结构水平位于电芯模组S顶部,通过两组吊装组件32可以对电芯模组S两端的液冷组件2上的吊装孔20进行配合实现吊装作业。
作为一些较佳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吊装组件32包括吊装杆321及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322,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322间隔固定设置在吊装杆3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定位件32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液冷组件2之间的间距相适配,第一定位件322用于和液冷组件2的一侧相连接,第一定位件322上水平设置有用于和吊装孔20相连接的定位销32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吊装杆321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322,相邻两个第一定位件32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液冷组件2之间的间距相适配,通过第一定位件322上设置的定位销3221,可以和液冷组件2上的吊装孔20进行连接,实现吊装组件32和电芯模组S端部至少两个吊装孔20建立吊装连接,从而保证电芯模组S吊装平衡稳定。
由于第一定位件322是抵持在液冷组件2侧壁,同时通过定位销3221水平插入到吊装孔20中,整个吊装夹具3虽然能够提供向上的吊装力,但在水平方向,吊装夹具3存在和电芯模组S发生相对移动的风险。
为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吊装杆321上滑动设置第二定位件323,使第一定位件322和第二定位件323分别位于液冷组件2两侧,通过第二定位件323及第一定位件322上分别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螺栓孔M,在定位销3221与吊装孔20配合连接后,通过螺栓孔M实现第一定件和第二定位件323相互固定,来实现第一定位件322和第二定位件323对液冷组件2的夹紧,从而实现整个吊装组件32和电芯模组S之间连接牢固可靠,保证吊装夹具3对电芯模组S吊装入箱时安全稳定。
作为一些可选择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吊装夹具3还包括第一防护带34和第二防护带,第一防护带34和第二防护带相对围绕在电芯模组S两端外侧面上,第一防护带34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吊装杆321同一端上的首个第一定位件322可拆卸连接,第二防护带的两端分别与两条吊装杆321远离第一防护带34的一端上的首个第二定位件323可拆卸连接。由此设置,可以实现对电芯模组S进行水平固定,避免在吊装过程中,电芯模组S中外侧的单体电芯11发生水平位移,保证电芯模组S在吊装过程中结构稳定,且能够整体入箱。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带34和第二防护带可以为金属绑带、非金属绑带,第一防护带34和第一定位件322、第二定位件32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CTP电池包,参照附图9所示,包括箱体4及的电芯模组S,电芯模组S装配于箱体4内。由此,箱体4可以为电芯模组S提供防护。又由于CTP电池包包括电芯模组S,故而CTP电池包具有电芯模组S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模组,其包括电芯组(1)及液冷组件(2),所述电芯组(1)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单体电芯(11),所述单体电芯(11)之间相互连接,所述液冷组件(2)设置在所述电芯组(1)中,且所述液冷组件(2)与所述单体电芯(11)大面相连接,用于对所述单体电芯(11)进行换热;
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2)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延伸出电芯组(1)外侧,所述液冷组件(2)长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设置有吊装孔(20),所述吊装孔(20)用于和吊装电芯模组(S)的机构进行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组(S)还包括连接胶层,所述连接胶层粘接于所述单体电芯(11)与单体电芯(11)之间、单体电芯(11)与液冷组件(2)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2)包括液冷板(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所述液冷板(21)竖直设置在电芯组(1)中,并与所述单体电芯(11)的大面相连接,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竖直设置在所述电芯组(1)外侧,且分别与所述液冷板(21)长度方向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顶端侧壁上分别水平开设有所述吊装孔(20),所述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内部与所述液冷板(21)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液冷通道(26),所述进液接头(24)和出液接头(25)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上,并与所述液冷通道(26)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通道(26)包括第一腔室(261)、第二腔室(262)、进液腔室(263)、汇流腔室(264)及出液腔室(265),所述第一腔室(261)和所述第二腔室(262)沿所述电芯组(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液冷板(21)内,所述进液腔室(263)和出液腔室(265)沿所述液冷板(21)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杆(22)内,所述汇流腔室(26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杆(23)内,所述进液接头(24)、进液腔室(263)、第一腔室(261)、汇流腔室(264)、第二腔室(262)、出液腔室(265)及出液接头(25)顺次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2)还包括承载板(27),所述承载板(27)水平设置在液冷板(21)底部,所述承载板(27)长度方向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杆(22)及第二连接杆(23)固定连接,所述液冷板(21)与承载板(27)中心垂直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板(27)与所述液冷板(21)两侧的单体电芯(11)底面相接触。
6.一种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利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电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夹具(3)包括连接横梁(31)及吊装组件(32),所述吊装组件(32)对称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吊装组件(32)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组(1)顶部两端,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2)上的所述吊装孔(20)相连接,所述连接横梁(31)间隔平行设置有两条,两条连接横梁(31)水平位于两组所述吊装组件(32)之间,所述连接横梁(31)的两端分别与吊装组件(32)的同一端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组件(32)包括吊装杆(321)及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322),至少两个第一定位件(322)间隔固定设置在吊装杆(321)底部,相邻两个第一定位件(32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液冷组件(2)之间的间距相适配,所述第一定位件(322)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2)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322)上水平设置有用于和所述吊装孔(20)相连接的定位销(322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组件(32)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定位件(322)数量相同的第二定位件(323),所述第二定位件(323)滑动设置在吊装杆(321)上,所述第二定位件(323)用于和所述液冷组件(2)远离第一定位件(322)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323)及第一定位件(322)上分别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螺栓孔(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夹具(3)还包括第一防护带(34)和第二防护带,所述第一防护带(34)和所述第二防护带相对围绕在电芯模组两端外侧面上,所述第一防护带(34)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吊装杆(321)同一端上的首个第一定位件(32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防护带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吊装杆(321)远离第一防护带(34)的一端上的首个第二定位件(323)可拆卸连接。
10.一种CTP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4)及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装配于所述箱体(4)内。
CN202223166943.0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Active CN218769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6943.0U CN218769919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6943.0U CN218769919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919U true CN218769919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75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6943.0U Active CN218769919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9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832815U (zh) 浸没式电池包
CN113690458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
CN218769919U (zh) 一种电芯模组、电芯模组吊装夹具及ctp电池包
CN216354633U (zh) 电池包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
CN214898729U (zh) 电芯模块及电池包
CN112234285B (zh) 动力电池包
CN113067052A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及车辆
CN216751640U (zh) 一种光伏组件角码卡接边框的组装结构
CN213366661U (zh) 电池模组结构和电池包
CN210779492U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叠阵结构
CN207587796U (zh) 一种可固定水平双电池模组组合的电池箱
CN220290962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结构、电池包及电池系统
CN218039430U (zh) 一种串联液冷结构总成及电池模组
CN219203262U (zh) 一种液冷组件和电池包
CN216958104U (zh) 一种燃料电池多堆并排模块的组装与吊装装置
CN217361814U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的串并联固定板
CN220021294U (zh) 一种浸没式冷却电池模组
CN217086773U (zh) 一种储能电池箱
CN218896739U (zh) 电池包
CN211980687U (zh) 一种端板及电池模组
CN218123550U (zh) 一种集成液冷功能的电池模组
CN218827413U (zh) 一种电池组件和电池包
CN213583982U (zh) 电池模组和动力电池包
CN217788642U (zh) 用于双排电芯的电池模组防护构造
CN208173671U (zh) 动力电池模组多个单体固定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