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220U -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220U
CN218769220U CN202223337590.6U CN202223337590U CN218769220U CN 218769220 U CN218769220 U CN 218769220U CN 202223337590 U CN202223337590 U CN 202223337590U CN 218769220 U CN218769220 U CN 2187692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ircuit board
reflective
reflec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75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展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375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2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2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2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包括: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表面具有多个按键组件,每个按键组件具有可以透射光线的透光区;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按键组件一一对应的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表面;和反光组件,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和反光组件之间,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光组件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以使经由所述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所述面板组件和反光组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以及所述电路板和反光组件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确定。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锁按键灯如图1所示,数字按键板100上分别设置“0、1、2、3、4、5、6、7、8、9、*、#”等多个按键组件110,通过隔光件120将各个按键组件独立开。其中,每个按键组件110通过光源130(发光二极管,LED)直射数字按键板100以照亮数字按键板100上的按键组件110,从而实现控制单个数字按键亮暗的切换。
其中,如图1所示,可点亮的按键组件110的字符长度L,其与光源130的发光角度θ和光源130到按键组件110的距离H的关系如下:H=L/2tan(θ/2)。由于需要均匀点亮按键组件110,受限于光源发光角度,因此需要较高的结构高度,通常情况下此高度H为12mm。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通过改变用于照亮按键组件的灯板的位置而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能够利用较小的空间实现了较大的光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包括:
面板组件,所述面板组件表面具有多个按键组件,每个按键组件具有可以透射光线的透光区;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按键组件一一对应的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背离所述面板组件的一侧表面;和
反光组件,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和反光组件之间,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光组件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以使经由所述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所述面板组件和反光组件之间的第一间距、以及所述电路板和反光组件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按键组件一一对应的触控板,所述电路板贴合所述面板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透光区一一对应的镂空区,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自反光组件反射后,经由所述镂空区出射至对应的透光区;
所述光源避让所述镂空区、且邻近对应的镂空区的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
反光腔,所述反光腔自所述反光组件的面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表面向内凹进,每个反光腔与所述按键组件一一对应;
隔离壁,隔离壁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反光腔之间,以使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腔的尺寸与所述按键组件的尺寸对应,且大于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反光腔包括:
反射底面,所述反射底面平行于所述电路板,且内陷于所述反光组件内,所述反射底面的尺寸与所述按键组件的尺寸对应;
第一反射侧壁,所述第一反射侧壁自所述反射底面的边缘朝向所述电路板延伸,且所述第一反射侧壁垂直于所述反射底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反光腔包括:
反射底面,所述反射底面平行于所述电路板,且内陷于所述反光组件内;
第二反射侧壁,所述第二反射侧壁自所述反射底面的边缘朝向所述电路板倾斜延伸,且与所述反射底面形成钝角夹角,以使自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底面和第二反射侧壁的反射后,全部进入对应的所述透光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底面具有邻近所述光源的第一底面边缘和远离所述光源的第二底面边缘;
所述第二反射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底面边缘相接的第一反光面和与所述第二底面边缘相接的第二反光面;
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反射底面之间的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面与所述反射底面之间的第二夹角的角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被配置为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反光面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经由所述第二反光面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和经由所述反射底面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和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其中,所述面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电路板和反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对于按键组件的照射方式改为反射的方式,且改变了灯板的设置位置。其中,包含光源21的电路板20邻近面板组件10设置,且位于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其中,光源21设置于电路板20的背离面板组件10的一侧表面,自光源21出射的光线朝向反光组件30出射,经过反光组件30的反射后返回至朝向按键组件11的方向,并自按键组件11的透光区透射,以实现照亮按键组件11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经由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电路板20与反光组件30之间的距离、和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距离之和来决定,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由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在实现同样的光线行程长度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的厚度远小于图1所示的现有的电子设备的控制面板的厚度。
在如现有的直射方式的方案中,因为会影响照射效果,光源21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是不被接受的。而在本实施例的这种反射方式的方案中,由于反光组件所实现的匀光效果,使得光源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是现有的智能锁按键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使用效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使用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完全地描述各示例实施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通过改变用于照亮按键组件的灯板的位置而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能够利用较小的空间实现了较大的光路行程。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光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包括:
面板组件10,面板组件10表面具有多个按键组件11,每个按键组件11具有可以透射光线的透光区;
电路板20,电路板20具有与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的光源21,光源21设置于电路板20的背离面板组件10的一侧表面;和
反光组件30,电路板20设置于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光源21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光组件30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以使经由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一间距T、以及电路板20和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来确定。
通常情况下,结合图1所示,由于采用直射的方式,照射至按键组件的光线的行程(传播路径长度)由灯板(光源所在的电路板)与按键组件之间的距离决定,相应地,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也由光板与按键组件之间的距离决定。
而在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对于按键组件的照射方式改为反射的方式,且改变了灯板的设置位置。其中,包含光源21的电路板20邻近面板组件10设置,且位于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其中,光源21设置于电路板20的背离面板组件10的一侧表面,自光源21出射的光线朝向反光组件30出射,经过反光组件30的反射后返回至朝向按键组件11的方向,并自按键组件11的透光区透射,以实现照亮按键组件11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经由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电路板20与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一间距T、和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决定,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由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第一间距T决定,因此,在与图1所示的方案实现同样的光线行程长度的情况下,图1中的光源130与按键组件110的距离等于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20与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一间距T、和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可以较小的第一间距T来实现同样的透光效果,因此其厚度远小于图1所示的现有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例如在电子锁的数字键盘的应用场景中,每个按键组件需要对应设置触控电路,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0具有与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的触控板,其中,电路板20贴合面板组件10设置。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T可约为图1所示的光源130与按键组件110的距离的一半,从而将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缩小近二分之一。
在如图1所示的控制面板中,由于按键组件110有触摸需求,需要在数字按键板100后增加一块触摸电路板140,且需要紧贴数字按键板100。由此可见,触摸和打光对高度需求的矛盾导致需要两块电路板来实现功能,导致设备的尺寸过大、成本较高。
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路板20的设置位置导致光线的传播方式改变,使得灯板和触控板可以集成于一块电路板20之上,且可分设于电路板20的一对相反的表面,而互不干扰。因此,与图1所示的示例相比,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可以节省一块电路板,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精简了电子设备的内部元件所占据的空间,降低了电子设备控制面板的厚度。
如图2所示,电路板20具有与透光区一一对应的镂空区22,光源21出射的光线自反光组件30反射后,经由镂空区22出射至对应的透光区;光源21避让镂空区22、且邻近对应的镂空区22的边缘。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了避免光源21遮挡反射至透光区的光线,光源21需要避让与透光区对应的镂空区22,光源21设置于镂空区的外缘。在如现有的直射方式的方案中,因为会影响照射效果,这种光源21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是不被接受的。而在本实施例的这种反射方式的方案中,由于反光组件所实现的匀光效果,使得光源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成为可能。
在一个优选示例中,反光组件30包括:
反光腔31,反光腔31自反光组件30的面向电路板20的一侧表面向内凹进,每个反光腔31与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
隔离壁32,隔离壁32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反光腔31之间,以使光源21出射的光线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
具体地,反光腔31的尺寸与按键组件11的尺寸对应,且大于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尺寸。
在如图4所示的照射效果图中,黑色区域的边缘可对应于每个按键组件11的区域,而透光区可为白色照亮部分,其多位于按键组件11的中间区域,且面积小于按键组件11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反光腔31的尺寸至少覆盖按键组件11的全部区域,以确保经由反光腔31反射的光线能够覆盖整个按键组件11的面积,从而实现覆盖透光区的目的。
在如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每个反光腔31包括:
反射底面311,反射底面311平行于电路板20,且内陷于反光组件30内,反射底面311的尺寸与按键组件11的尺寸对应;
第一反射侧壁312,第一反射侧壁312自反射底面311的边缘朝向电路板20延伸,且第一反射侧壁312垂直于反射底面311。
在本实施例中,自光源21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射底面311反射至透光区。而第一反射侧壁312不起到直接反射光线的作用,其甚至会遮挡部分反射光线,以避免与该反光腔31对应的光源21的光线被反射至相邻的按键组件的透光区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源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原因,如图4所示,导致远离光源一侧的透光区内的光线强度小于邻近光源一侧的透光区内的光线强度,这是由于角度越靠外的光线的行程长度越长,光强越弱,导致实际点亮效果模拟如图4所示,出现了点亮亮度不均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另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反光腔31包括:
反射底面311,反射底面311平行于电路板20,且内陷于反光组件30内;
第二反射侧壁313,第二反射侧壁313自反射底面311的边缘朝向电路板20倾斜延伸,且与反射底面311形成钝角夹角,以使自光源21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射底面311和第二反射侧壁313的反射后,全部进入对应的透光区。
通过第二反射侧壁313的反射,将光路3和光路4之间的光线集中于透光区内,充分利用了全角度光线,补强中心灯光。改善后点亮模拟效果如图6所示,达到了灯光均匀一致的效果。
其中,如图5所示,反射底面311具有邻近光源21的第一底面边缘311a和远离光源21的第二底面边缘311b;
第二反射侧壁313包括与第一底面边缘311a相接的第一反光面313a和与第二底面边缘311b相接的第二反光面313b;
其中,第一反光面313a与反射底面311之间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小于第二反光面313b与反射底面311之间的第二夹角β的角度。
本实施例中的反光腔形成了一种朝向透光区的方向开口逐渐增大的喇叭口形状。
具体地,第一夹角α和第二夹角β的角度被配置为使得经由第一反光面313a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经由第二反光面313b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和经由反射底面311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相一致。行程长度的一致性能够保证透光强度的一致性,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光腔的设置能够避免如图4所示的透光强度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和
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其中,面板组件10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电路板20和反光组件30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壳体的厚度决定于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的间距L。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对于按键组件的照射方式改为反射的方式,且改变了灯板的设置位置。其中,包含光源21的电路板20邻近面板组件10设置,且位于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其中,光源21设置于电路板20的背离面板组件10的一侧表面,自光源21出射的光线朝向反光组件30出射,经过反光组件30的反射后返回至朝向按键组件11的方向,并自按键组件11的透光区透射,以实现照亮按键组件11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经由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光程由电路板20与反光组件30之间的距离、和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距离决定,而电子设备的厚度由反光组件30与面板组件10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在实现同样的光程长度的情况下,采用本实施例的控制面板的电子设备的厚度远小于图1所示的现有的电子设备的厚度。
在如现有的直射方式的方案中,因为会影响照射效果,这种光源21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是不被接受的。而在本实施例的这种反射方式的方案中,由于反光组件所实现的匀光效果,使得光源与被照射区域偏置的方式成为可能。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组件(10),所述面板组件(10)表面具有多个按键组件(11),每个按键组件(11)具有可以透射光线的透光区;
电路板(20),所述电路板(20)具有与所述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的光源(21),所述光源(21)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0)的背离所述面板组件(10)的一侧表面;和
反光组件(30),所述电路板(20)设置于所述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所述光源(21)出射的光线经由反光组件(30)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以使经由所述透光区透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由所述面板组件(10)和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一间距(T)、以及所述电路板(20)和反光组件(30)之间的第二间距之和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0)具有与所述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的触控板,所述电路板(20)贴合所述面板组件(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20)具有与所述透光区一一对应的镂空区(22),所述光源(21)出射的光线自反光组件(30)反射后,经由所述镂空区(22)出射至对应的透光区;
所述光源(21)避让所述镂空区(22)、且邻近对应的镂空区(22)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组件(30)包括:
反光腔(31),所述反光腔(31)自所述反光组件(30)的面向所述电路板(20)的一侧表面向内凹进,每个反光腔(31)与所述按键组件(11)一一对应;
隔离壁(32),隔离壁(32)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反光腔(31)之间,以使所述光源(21)出射的光线反射至对应的透光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腔(31)的尺寸与所述按键组件(11)的尺寸对应,且大于等于对应的透光区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反光腔(31)包括:
反射底面(311),所述反射底面(311)平行于所述电路板(20),且内陷于所述反光组件(30)内,所述反射底面(311)的尺寸与所述按键组件(11)的尺寸对应;
第一反射侧壁(312),所述第一反射侧壁(312)自所述反射底面(311)的边缘朝向所述电路板(20)延伸,且所述第一反射侧壁(312)垂直于所述反射底面(31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反光腔(31)包括:
反射底面(311),所述反射底面(311)平行于所述电路板(20),且内陷于所述反光组件(30)内;
第二反射侧壁(313),所述第二反射侧壁(313)自所述反射底面(311)的边缘朝向所述电路板(20)倾斜延伸,且与所述反射底面(311)形成钝角夹角,以使自所述光源(21)出射的光线经由所述反射底面(311)和第二反射侧壁(313)的反射后,全部进入对应的所述透光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底面(311)具有邻近所述光源(21)的第一底面边缘(311a)和远离所述光源(21)的第二底面边缘(311b);
所述第二反射侧壁(313)包括与所述第一底面边缘(311a)相接的第一反光面(313a)和与所述第二底面边缘(311b)相接的第二反光面(313b);
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面(313a)与所述反射底面(311)之间的第一夹角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光面(313b)与所述反射底面(311)之间的第二夹角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被配置为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反光面(313a)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经由所述第二反光面(313b)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和经由所述反射底面(311)反射的光线的行程长度相一致。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和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其中,所述面板组件(1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电路板(20)和反光组件(3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CN202223337590.6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Active CN2187692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7590.6U CN218769220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7590.6U CN218769220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220U true CN21876922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2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7590.6U Active CN218769220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2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7332B (zh) 电气设备的照亮
CN101894697A (zh) 键盘装置
JPWO2009028077A1 (ja) キー操作部の照光構造、電子装置、携帯装置、及びキー操作部の照光方法
JP5051119B2 (ja) 照明装置
JP2011100701A5 (zh)
CN218769220U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控制面板
CN105703758A (zh) 背光触摸按键
US7266194B2 (en) Self-lighting type push button input device
CN214099471U (zh) 键盘装置
CN115810498A (zh) 背光模组及发光键盘
CN215869077U (zh) 一种具有双层导光板的背光装置
CN218095769U (zh) 开关面板导光结构及开关面板
CN217333916U (zh) 背光模块
CN220061518U (zh) 用于车灯的光学系统及车辆
CN212901318U (zh) 一种后尾灯
TW202006767A (zh) 發光鍵盤
CN216353187U (zh) 电子设备、电子装置及电子系统
CN217763277U (zh) 一种车灯
CN110708411B (zh) 一种实现发光手机壳分区域显示的方法
CN218004655U (zh) 开关面板结构
CN213019039U (zh) Led点光源及其出光模组
CN220569345U (zh) 用于基站的显示装置及包括显示装置的基站
CN219892083U (zh) 光源电路板、背光模组及发光按键
WO2023182108A1 (ja) 車両用室内照明灯
CN110476006B (zh) 背光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