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3719U - 空调器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室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763719U CN218763719U CN202222871309.0U CN202222871309U CN218763719U CN 218763719 U CN218763719 U CN 218763719U CN 202222871309 U CN202222871309 U CN 202222871309U CN 218763719 U CN218763719 U CN 2187637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heat exchanger
- fan
- air
- humid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505 fresh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室外机包括:机壳;室外换热器;换热风机;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体和新风风机;加湿模块,加湿模块包括:加湿换热器,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湿膜,所述湿膜位于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下方以吸收所述冷凝水,所述新风气流流经所述湿膜时,所述湿膜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由此,通过将加湿换热器在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在保证加湿换热器以及新风壳体内的部件的装配安装稳定的前提下,增加加湿换热器的长度,从而增大加湿换热器的尺寸,进而提升加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增加加湿换热器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速度,这样可以优化加湿模块的结构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调以其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提升用户舒适度的优势逐渐普及,通过在空调器室外机上集成加湿模块,可以使加湿模块在不占用室内空间的前提下,对室内进行加湿。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室外机的加湿器上的离心风扇风道与加湿主体结构采用水平方向推进式装配,需要在水平推进方向占用较大的空间,使得离心风扇风道的轴线沿着外机水平截面的长度方向布置,此时加湿器中的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宽度方向一致,这样会到导致换热器的长度较小,换热器的尺寸较小,换热器的效率较低,降低加湿器的加湿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外机,该空调器室外机的性能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通过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将所述机壳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机壳内部,并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驱动下由所述换热出风口向外输出;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体,形成新风腔体,所述新风壳体在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新风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通过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腔体内部,并由所述新风出风口向外输出新风气流;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部,用于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加湿换热器,所述加湿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生成冷凝水,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湿膜,所述湿膜位于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下方以吸收所述冷凝水,所述新风气流流经所述湿膜时,所述湿膜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
由此,通过将加湿换热器在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在保证加湿换热器以及新风壳体内的部件的装配安装稳定的前提下,增加加湿换热器的长度,从而增大加湿换热器的尺寸,进而提升加湿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增加加湿换热器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速度,这样可以提升加湿模块的加湿效率,优化加湿模块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长度大于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风机包括轴流风扇,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轴流风扇的轴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生水风机,所述生水风机设置于所述加湿换热器宽度方向的一侧且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凸出设置,通过所述生水风机的运转加速空气流过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所述生水风机包括风扇件和风道件,所述加湿换热器和所述风扇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风道件连通于所述加湿换热器和所述风扇件之间,所述风扇件与所述生水出风口相对设置且相互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所述生水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生水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生水出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处于同一侧且上下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离心风道件和离心风扇件,所述离心风扇件设置于所述离心风道件中,所述离心风道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置于所述新风腔体内,所述离心风道件包括第一离心风道件和第二离心风道件,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呈圆弧形,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与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离心风道件连通在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的一侧且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远离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离心风道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壳的一侧设置有接线口,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接线口处于同一侧且与所述接线口上下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局部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室外机;
10、机壳;11、室外换热器;12、换热风机;14、换热出风口;15、新风壳体;151、新风进风口;152、新风出风口;153、生水出风口;154、新风腔体;16、新风风机;161、离心风道件;1611、第一离心风道件;1612、第二离心风道件;162、离心风扇件;17、接线口;
20、加湿模块;23、生水风机;231、风道件;232、风扇件;
30、加湿换热器;
40、湿膜;
50、电控盒;60、新风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100。
结合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外机100可以主要包括:机壳10、室外换热器11、换热风机12、新风模块60和加湿模块20,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均设置于机壳10内,机壳10可以对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外界的异物侵蚀,以及外力的撞击导致室外换热器11和换热风机12的损坏,这样可以提升空调器室外机10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机壳10上设置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14,通过换热风机12的运转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由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机壳10内部,并经由室外换热器11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换热风机12的运转驱动下由换热出风口14向外输出。具体地,换热风机12的运转可以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由换热进风口引入机壳10内部,由于室外换热器11和室内换热器之间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室外换热器11可以与换热风机12引入机壳10内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在室外换热器11与换热风机12引入机壳10内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并且形成换热气流后,换热风机12的运转又将使换热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4向外输出,从而保证空调器室外机100以及整个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具体而言,本申请中空调器室外机100与空调器室内机共同组成空调器,其中,室外换热器11和室内换热器中的一个为蒸发器,另一个为冷凝器,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膨胀阀、冷凝器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进一步地,本申请的空调器室内机中的换热风机12可以加速流过室外换热器11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室外换热器11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新风模块50设置在机壳10的上方,其中,新风模块50包括新风壳体20和新风风机30,新风壳体20内形成有新风腔体28,新风壳体15的一端设置新风进风口151,新风壳体15的另一端设置新风出风口152,新风风机16设置在新风壳体15内,通过新风风机16的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新风进风口151引入至新风腔体28内部,并由新风出风口152向外输出新风气流。具体地,通过将新风壳体15设置于机壳10的上方,并且在新风壳体15的一端设置新风进风口151,另一端设置新风出风口152,将新风风机16设置于新风腔体28内,新风风机16可以将室外的气流引入新风腔体28内,并且将新风腔体28内的气流从新风出风口152输出,导入室内,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这样可以提升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结合图1-图6所示,加湿模块20设置在新风腔体28内部,用于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加湿模块20包括加湿换热器30和生水风机23,新风壳体15可以对生水风机23和加湿换热器30均起到保护的作用,可以防止外界异物的侵蚀和外力的冲撞损坏加湿换热器30和生水风机23,这样可以提升加湿模块20的结构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湿换热器30与室外换热器11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生成冷凝水,通过生水风机23的运转加速经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并且将经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向外输出,生水风机23可以主要包括风扇件232和风道件231,将风道件231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之间,并且使风道件231的两端分别与加湿换热器30相连通。具体地,加湿换热器30与室外换热器11形成冷媒循环回路,可以使加湿换热器30表面温度较低,从而使加湿换热器30的表面形成冷凝水,风扇件232可以加快流过加湿换热器30的风的流速,从而可以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表面形成冷凝水的速度,从而可以提升加湿模块20的加湿效率。另外,通过将风道件231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之间,可以提升生水风机23加速空气速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湿膜40位于加湿换热器30的下方以吸收冷凝水,新风气流流经湿膜40时,湿膜40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具体地,加湿换热器30上的冷凝水将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湿膜40上,在新风气流从新风进风口151流入新风壳体15内,并且经过湿膜40时,可以携带湿膜40上的部分水分,并且从新风出风口152排出至室内,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风风机16的新风性能来实现室内加湿模块20对室内的加湿功能,而且还可以简化空调器室外机100的结构设计。
进一步地,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由于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较大,使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可以在保证加湿换热器30的安装,以及新风壳体15内的其他部件安装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从而增大加湿换热器30的尺寸,这样可以使单位之间内加湿换热器30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更大,从而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速度,进而可以提升加湿器的加湿效率。
由此,通过将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这样可以在保证加湿换热器30以及新风壳体15内的部件的装配安装稳定的前提下,增加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从而增大加湿换热器30的尺寸,进而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增加加湿换热器30表面产生冷凝水的速度,这样可以优化加湿模块2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1-图6所示,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大于新风壳体15的宽度。具体地,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使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长度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新风壳体15的宽度,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加湿换热器30长度增大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换热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加湿换热器30性能。
结合图1-图6所示,换热风机12包括轴流风扇,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轴流风扇的轴向相互垂直。具体地,将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延伸方向与轴流风扇的轴向相互垂直,这样可以在轴流风扇运转稳定的前提下,使加湿换热器30进一步地充分利用新风壳体15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加湿换热器30的长度增大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加湿效率,从而可以提升加湿换热器30的结构可靠性。
结合图1-图6所示,生水风机23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上凸出设置,通过生水风机23的运转加速空气流过加湿换热器30的速度。具体地,将生水风机23设置于加湿换热器30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上凸出设置,这样可以在保证加湿换热器30在长度方向的延伸稳定可靠的前提下,使生水风机23充分利用加湿换热器30宽度方向一侧的空间,可以在保证生水风机23对流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进行加速的前提下,使加湿换热器30和生水风机23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加湿模块2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1-图6所示,新风壳体15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153,生水风机23包括风扇件232和风道件231,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风道件231连通于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之间,风扇件232与生水出风口153相对设置,并且相互连通。具体地,生水风机23包括风扇件232和风道件231,通过将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可以使风道件231连通在加湿换热器30和风扇件232之间,这样可以使流过加湿换热器30的风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上流动至生水出风口153,并且使风从生水出风口153流出,这样可以在保证风的流动稳定的前提下,减小风从加湿换热器30到生水出风口153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提升生水风机23的效率。
结合图1-图6所示,新风壳体15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153,生水风机23的出风侧与生水出风口153相连通,生水出风口153和换热出风口14处于同一侧,并且上下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在新风壳体15的一侧设置生水出风口153,使生水风机23的出风侧与生水出风口153相连通,可以使经过加湿换热器30的气流从生水出风口153流出,将生水出风口153与换热出风口14设置于同一侧,并且使生水出风口153和换热出风口14上下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生水出风口153和换热出风口14的出风气流更加平稳,从而可以优化空调器室外机10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1-图6所示,新风风机16与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将新风风机16和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新风风机16充分利用新风壳体15长度方向上的空间,不仅可以保证新风风机16在新风壳体15中的安装设置稳定可靠,而且还可以使新风风机16和加湿换热器30的结构更加紧凑,可以优化加湿模块2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7-图10所示,新风风机16还可以主要包括离心风道件161和离心风扇件162,离心风扇件162设置于离心风道件161中,离心风道件161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具体地,通过将离心风道件161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不仅可以使离心风道充分利用新风壳体15长度方向上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使优化新风风机16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3-图10所示,加湿模块还可以主要包括电控盒50,电控盒50设置于新风壳体15内,离心风道件161包括第一离心风道件161和第二离心风道件161,第一离心风道件161呈圆弧形,第一离心风道件161与加湿换热器30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二离心风道件161连通在第一离心风道件161的一侧且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电控盒50位于第一离心风道件161远离加湿换热器30的一侧,并且与第二离心风道件161在新风壳体15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第一离心风道设置呈圆弧形,并且将第二离心风道连通在第一离心风道的一侧,使第二离心风道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将电控盒50设置于第一离心风道远离加湿换热器30的一侧,并且使电控盒50与第二离心风道在新风壳体15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使电控盒50充分利用新风壳体15内的空间,可以使电控盒50和离心风道件161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加湿模块20的结构设计。
结合图10所示,机壳10的一侧设置有接线口17,电控盒50与接线口17处于同一侧且与接线口17上下间隔设置。具体地,将新风壳体15内的电控盒50设置地与机壳10一侧的接线口17处于同一侧,这样可以在保证电控盒50安装稳定的前提下,使接线口17与电控盒50之间的距离更短,从而可以方便电控盒50内电路板的布置以及电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地优化加湿模块20的结构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
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通过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将所述机壳外部的气流由所述换热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机壳内部,并经由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驱动下由所述换热出风口向外输出;
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机壳的上方,其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新风壳体,形成新风腔体,所述新风壳体在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新风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新风出风口;
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通过所述新风风机的运转将室外气流由所述新风进风口引入至所述新风腔体内部,并由所述新风出风口向外输出新风气流;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腔体内部,用于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
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
加湿换热器,所述加湿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循环回路以生成冷凝水,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湿膜,所述湿膜位于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下方以吸收所述冷凝水,所述新风气流流经所述湿膜时,所述湿膜对所述新风气流进行加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长度大于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机包括轴流风扇,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轴流风扇的轴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水风机,所述生水风机设置于所述加湿换热器宽度方向的一侧且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凸出设置,通过所述生水风机的运转加速空气流过所述加湿换热器的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所述生水风机包括风扇件和风道件,所述加湿换热器和所述风扇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风道件连通于所述加湿换热器和所述风扇件之间,所述风扇件与所述生水出风口相对设置且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生水出风口,所述生水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生水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生水出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处于同一侧且上下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与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离心风道件和离心风扇件,所述离心风扇件设置于所述离心风道件中,所述离心风道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置于所述新风腔体内,所述离心风道件包括第一离心风道件和第二离心风道件,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呈圆弧形,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与所述加湿换热器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离心风道件连通在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的一侧且在所述新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电控盒位于所述第一离心风道件远离所述加湿换热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离心风道件在所述新风壳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一侧设置有接线口,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接线口处于同一侧且与所述接线口上下间隔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71309.0U CN218763719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空调器室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71309.0U CN218763719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空调器室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763719U true CN218763719U (zh) | 2023-03-28 |
Family
ID=8570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871309.0U Active CN218763719U (zh) | 2022-10-28 | 2022-10-28 | 空调器室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763719U (zh) |
-
2022
- 2022-10-28 CN CN202222871309.0U patent/CN2187637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87264A (zh) | 空调器 | |
CN213395597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6897531U (zh) | 空调器 | |
CN21958906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8763719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700468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控制系统 | |
CN21414814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891562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544632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3395582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09279272U (zh) | 一种电梯空调 | |
CN218544787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112212408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91515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8544647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111811042A (zh) |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 | |
CN218033470U (zh) | 换热装置及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8544648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8915174U (zh) | 空调器室外机 | |
CN216431945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8915138U (zh) | 立式空调器 | |
CN219913258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4791567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7540916U (zh) | 多联机室外机 | |
CN215175495U (zh) | 吊顶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