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6640U -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6640U
CN218756640U CN202222263190.9U CN202222263190U CN218756640U CN 218756640 U CN218756640 U CN 218756640U CN 202222263190 U CN202222263190 U CN 202222263190U CN 218756640 U CN218756640 U CN 218756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volute
clothes
drying fun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631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培峰
楼武雷
苏为乐
毛海龙
钟泽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anasonic Applianc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Appliances Washing Machine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631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6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6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6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属于家用电器领域,解决了烘干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烘干单元、外桶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外桶内的内桶,所述烘干单元安装在所述外桶上用于向所述外桶内提供循环热风,所述外桶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烘干单元包括风扇和风扇吸风口,所述风扇吸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刚性管件连通,以使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出风口的投影范围内。

Description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设备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例如洗衣机、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在干衣机、洗干一体机内,会设置烘干单元和放置衣物的滚筒,烘干单元将滚筒内的低温空气吸入后进行加热,经过加热后的热空气被送回到滚筒内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在目前的衣物处理设备上,存在气流自滚筒进入到烘干单元的过程中,气流量减小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导致烘干单元向滚筒提供的热空气流量小,进而影响到干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解决了烘干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烘干单元、外桶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外桶内的内桶,所述烘干单元安装在所述外桶上用于向所述外桶内提供循环热风,所述外桶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烘干单元包括风扇和风扇吸风口,所述风扇吸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刚性管件连通,以使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出风口的投影范围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平行。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出风口周缘的外桶连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且自开孔处向外延伸出筒状体,所述筒状体的上端敞开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筒状体的上端连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刚性管件包括两端贯通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吸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筒体的轴心线平行。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刚性管件内设有滤网,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滤网的投影范围内。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与所述出风口的轴心线的夹角小于9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烘干单元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风扇吸风口设置于所述蜗壳上,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之间具有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吸风通道,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壁向蜗壳侧壁方向延伸,以向所述蜗壳侧壁方向引导气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伸入所述蜗壳内一端的内侧壁为弧面,所述弧面靠近所述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伸入蜗壳内一端的外侧壁形成用于止挡涡流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靠近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不超过90°。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一端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所述风扇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0<h≤H。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形成;或者,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和所述风扇吸风口形成。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蜗壳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周缘向所述蜗壳内延伸形成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围成所述风扇吸风口。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径为d,所述风扇的直径为D,d<D。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的一端的轴向截面呈锥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衣物处理设备具有干燥衣物的功能,风扇动作能够在外桶和烘干单元之间产生循环气流,空气在经过烘干单元后被加热而回到外桶内,以形成循环热风用于烘干衣物。风扇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外桶内的气流离开出风口后沿着刚性管件穿过风扇吸风口而进入到烘干单元内,气流在离开出风口到穿过风扇吸风口的过程中,不会过于偏离风扇的转动轴线,从而能够降低风阻,提高出风口向烘干单元内的进气量。若是风扇吸风口的投影和出风口的投影在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仅有部分重合或是完全不重合,气流在离开出风口到穿过风扇吸风口的过程中,需要在风扇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气流的影响较大,会导致烘干单元出风量降低而最终影响到烘干效率。
刚性管件为硬管,不容易产生形变,使得烘干单元能够与外桶保持相对静止,以使烘干单元随着外桶同步晃动,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气流在经过刚性管件时受到的风阻。此外在刚性管件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风扇吸风口和出风口在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关系,以保证烘干效率。
风扇驱动气流以一定的速度在烘干单元和外桶之间循环流动,出风口的面积越大则气流量越大,而出风口的面积要大于风扇吸风口的面积,在同样作用力条件下,出风口的出风量要大于风扇吸风口,大量的空气进入到面积更小的风扇吸风口时,气流流速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设备,具有较高的烘干效率,以缩短用户等待的时间,相较于通过提高风扇转速而提高气流流动速度的方式来提高气流量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风扇产生的噪音低、振动小,并且功耗更低更加节能环保,用户体验感更好。此外,更大的出风口也使得刚性管件的尺寸得到了增加,还可以提高烘干单元在外桶上的稳定性。
另外,可滚动的内桶能够带动衣物翻转,以使得衣物与热空气充分接触,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使气流每一次经过衣物时都能够带走大量的水汽。烘干单元的加热功率也可以进行调整,以调节热空气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既能够快速烘干衣物,又不会损伤衣物材质的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平行。风扇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经过风扇吸风口进入到烘干单元内的气流,可以直接被风扇引导流动,而不需要在风扇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而导致气流流动受到影响,保证了烘干单元的出风量。
进一步的,关于出风口的成型方式,本申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技术方案,第一种是: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出风口周缘的外桶连接。
第二种是: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且自开孔处向外延伸出筒状体,所述筒状体的上端敞开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筒状体的上端连接。
第一种方案中,刚性管件直接与出风口周围的外桶连接,在外桶上设置与刚性管件配合的结构较为简单,能够降低刚性管件与外桶的装配难度,此外,刚性管件与外桶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结构,缩短了烘干单元与外桶的间距,减少气流流动的距离而降低了气流的损耗。第二种方案中,筒状体形成的出风口所在的面为平面,降低了刚性管件与出风口对接难度,而方案一中出风口所在的面为曲面,刚性管件与曲面的对接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本方案中出风口和刚性管件之间的密封也较为容易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管件包括两端贯通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吸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筒体的轴心线平行。筒体为带有中空通道的管状构件,筒体对气流具有导向作用,刚性管件安装在外桶和烘干单元之间后,筒体的两端分别与出风口、风扇吸风口对应。烘干过程中,气流经过出风口从外桶进入到筒体内,并沿着筒体流动穿过风扇吸风口,进入到烘干单元内。风扇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而筒体能够引导内部的气流沿着风扇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这样一来当气流自筒体进入到烘干单元内并接触到风扇的过程中,不会在风扇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而导致气流流动受到影响,保证了烘干单元的出风量。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管件内设有滤网,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滤网的投影范围内。滤网能够过滤气流中的线屑,使干燥后的衣物更加洁净,进入到风扇吸风口内的气流,均会穿过滤网而得到过滤,以保证了对气流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与所述出风口的轴心线的夹角小于 90°。外桶内的空气穿过出风口后经过刚性管件穿过风扇吸风口,在此过程中气流流动方向出现的变化小于90°,可以减少气流的损耗以保证烘干效率,而当变化幅度达到90°或超过90°时,气流的损耗便会明显影响到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烘干单元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风扇吸风口设置于所述蜗壳上,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之间具有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吸风通道,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壁向蜗壳侧壁方向延伸,以向所述蜗壳侧壁方向引导气流。
风扇为离心式风扇,进入到蜗壳内的风扇被引导先沿着风扇转动轴线方向流动,随后被引导向蜗壳侧壁方向流动,以在蜗壳内形成沿蜗壳侧壁流动的气流。在吸风通道的引导下,沿着吸风通道内壁流动的气流在进入到蜗壳内时便具有朝向蜗壳侧壁方向流动的趋势,吸风通道中部区域的气流则沿着风扇转动轴线流动一段距离后被风扇引导向蜗壳侧壁,以避免风扇靠近吸风通道的一端进气量不足而影响烘干效率。部分气流在接触到蜗壳侧壁后会沿着蜗壳侧壁向底壁方向流动而形成扰流,伸入至蜗壳内的吸风通道能够止挡扰流,避免进入到蜗壳内的气流接触到扰流后被抬升,而导致接触到风扇靠近吸风通道的一端的空气流量不足而影响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伸入所述蜗壳内一端的内侧壁为弧面,所述弧面靠近所述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弧面对气流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当气流沿着弧面流动时,受到的风阻较小而减少气流的损耗。当气流离开弧面时,气流流动方向为弧面靠近风扇一端的切线所在的方向,当切线与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时可以使气流具有在风扇转动轴线方向上靠近蜗壳侧壁方向的运动,气流在接触到风扇的叶片后便会被风扇引导向蜗壳侧壁。若上述中的夹角为90°或大于90°,气流便会偏离风扇叶片而导致风扇靠近吸风通道的一端处进气量不足。若上述中的切线与蜗壳的底壁平行,则气流会直接向蜗壳侧壁流动,而不会经过风扇,缺少了风扇对气流流速的夹持效果,同样会存在烘干单元对外桶的进气量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伸入蜗壳内一端的外侧壁形成用于止挡涡流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靠近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不超过90°。止挡面为吸风通道朝向蜗壳侧壁一侧的外侧壁,止挡面能够引导扰流朝向蜗壳侧壁或沿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流动,而避免进入到蜗壳内的气流与扰流接触被抬升,保证了风扇的进气量。若止挡面靠近风扇一端的切线与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超过90°,则扰流在止挡面的引导下会越过止挡面而流动至吸风通道与风扇之间的区域,影响气流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一端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所述风扇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0<h≤H。吸风通道伸入到蜗壳内的一端需要高于壳体的底壁,才能够对涡流进行止挡,若h大于H,则会导致自风扇吸风口进入到蜗壳内的气流不会直接接触到风扇靠近吸风通道的一端,导致进气量的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形成。刚性管件形成的吸风通道内壁连续而不存在间隙,对气流的导流作用好,避免气流在吸风通道内流动中出现泄漏的情况。本申请还公开了另一技术方案,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和所述风扇吸风口形成。本技术方案中,吸风通道伸入到蜗壳内一端与蜗壳底壁之间不存在间隙,这样可以避免扰流通过间隙流出烘干单元,在吸风通道的止挡下,防止扰流对吸风口的正常进气气流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蜗壳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周缘向所述蜗壳内延伸形成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围成所述风扇吸风口。导流筋的内壁对气流具有朝向蜗壳侧壁方向的引导作用,导流筋的外侧壁对扰流具有止挡作用,导流筋自通孔向蜗壳侧壁方向延伸,形成的风扇吸风口尺寸会大于刚性管件的内径,这样一来可以刚性管件的内径不需要调整而不会影响气流量,此外导流筋的形状、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若导流筋的结构设置在刚性管件上,则还会增加刚性管件与烘干单元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径为d,所述风扇的直径为D,d<D。这样设计能使自吸风通道流出的空气可以与风扇接触,而被风扇引导提高空气的流速,若d≥D,则可能会导致部分气流会流经风扇与蜗壳底壁之间的位置,从而最终影响到烘干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的一端的轴向截面呈锥弧形。气流在沿着吸风通道锥弧形的内壁流动时,气流会先沿着风扇的转动轴线且偏离蜗壳侧壁的方向流动,再沿着风扇的转动轴线且靠近蜗壳侧壁的方向流动,能够抬升气流,避免沿着吸风通道内壁流动的气流在进入到蜗壳内时便会绕过风扇而直接朝向蜗壳侧壁方向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桶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单元与出风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单元与另一种出风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桶外侧壁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烘干单元、刚性管件和外桶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风通道和蜗壳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刚性管件与蜗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连接件为软管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烘干单元100、风扇110、风扇吸风口120、蜗壳130、通孔131、导流筋 132、烘干通道140、凸筋150;
外桶200、出风口210、筒状体220、第一插接槽230、安装孔240、开口 250;
内桶300、电机310;
刚性管件400、筒体410、第二插接槽420、滤网430;
机壳500、机盖510、衣物投入口520、密封圈530、进风口540、环形连接部550;
送风连接件600;
吸风通道700、止挡面7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文中出现的诸如“示例性”“一些实施例”等词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公开同样可以实施。
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烘干单元100、外桶200和安装在外桶200内的内桶300,外桶200的侧壁下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内桶300转动的电机310,内桶300的底壁上配置有贯穿外桶200的转轴,电机310与转轴之间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传动配合以驱动内桶300 转动,烘干单元100安装在外桶200上用于向外桶200内提供循环热风,外桶 200上设有出风口210,烘干单元100包括风扇110和风扇吸风口120,风扇吸风口120和出风口210通过刚性管件400连通,以使烘干单元100和外桶200 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风扇110的转动轴线(图3中b所指的点划线)方向上,风扇吸风口120的投影位于出风口210的投影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衣物处理设备具有干燥衣物的功能,风扇110动作能够在外桶200和烘干单元100之间产生循环气流,空气在经过烘干单元100后被加热而回到外桶200内,以形成循环热风用于烘干衣物。风扇110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外桶200内的气流离开出风口210后沿着刚性管件400穿过风扇吸风口120而进入到烘干单元100内,气流在离开出风口210到穿过风扇吸风口120的过程中,不会过于偏离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从而能够降低风阻,提高出风口210向烘干单元100内的进气量。若是风扇吸风口120的投影和出风口210的投影在风扇110的转动轴线方向上仅有部分重合或是完全不重合,气流在离开出风口210到穿过风扇吸风口120的过程中,需要在风扇110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气流的影响较大,会导致烘干单元100出风量降低而最终影响到烘干效率。
刚性管件400为硬管,不容易产生形变,使得烘干单元100能够与外桶200 保持相对静止,以使烘干单元100随着外桶200同步晃动,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气流在经过刚性管件400时受到的风阻。此外在刚性管件400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风扇吸风口120和出风口210在风扇110的转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关系,以保证烘干效率。
风扇110驱动气流以一定的速度在烘干单元100和外桶200之间循环流动,出风口210的面积越大则气流量越大,而出风口210的面积要大于风扇吸风口 120的面积,在同样作用力条件下,出风口210的出风量要大于风扇吸风口120,大量的空气进入到面积更小的风扇吸风口120时,气流流速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设备,具有较高的烘干效率,以缩短用户等待的时间,相较于通过提高风扇110转速而提高气流流动速度的方式来提高气流量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风扇110产生的噪音低、振动小,并且功耗更低更加节能环保,用户体验感更好。此外,更大的出风口210 也使得刚性管件400的尺寸得到了增加,还可以提高烘干单元100在外桶200 上的稳定性。
另外,可滚动的内桶300能够带动衣物翻转,以使得衣物与热空气充分接触,提高热空气的利用率,使气流每一次经过衣物时都能够带走大量的水汽。烘干单元100的加热功率也可以进行调整,以调节热空气的温度,将温度控制在既能够快速烘干衣物,又不会损伤衣物材质的范围。
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机壳500,外桶200横向布置于机壳500内,即外桶 200的轴心线位于水平方向上。出风口210设置在外桶200侧壁的上部,烘干单元100也设置在外桶200侧壁的上部,可以避免外桶200内残留的液体流入至烘干单元100内,此外,外桶200的后端需要安装用于去除循环气流中水汽的冷凝器,出风口210设置在侧壁的上部不会导致烘干单元100与冷凝器之间存在干涉。外桶200包括底壁和在底壁周向方向上的侧壁,其中底壁位于外桶200 的后侧,外桶200的前侧设置用于取放衣物的开口250。刚性管件400为刚性部件,采用金属或硬质塑料等硬性材料制成,能够随着外桶200、烘干单元100同步振动,而不会因振幅不同而影响到刚性管件400内的气流流动,此外刚性管件400对烘干单元100还具有支撑作用,提高烘干单元100在外桶200上的稳定性。
本申请中的烘干单元100包括蜗壳130和连接蜗壳130的烘干通道140,烘干通道140与外桶200通过送风连接件600连通,以向外桶200内送入热空气,烘干通道140内设置加热元件,风扇110为设置在蜗壳130内的离心式风扇110,当气流进入到蜗壳130内时,风扇110引导气流先沿着风扇110的转动轴线方向流动,等待气流上升并接触到风扇110的叶片后,气流在叶片的作用下被引导至蜗壳130侧壁,同时空气流速也会得到加强,空气接触蜗壳130侧壁并沿着蜗壳130侧壁流动,而形成切向气流。其中切向是指蜗壳130侧壁的切线方向,蜗壳130侧壁的不同位置处的气流流动方向不同。当气流离开蜗壳130时进入到烘干通道140内,此时的气流流动方向为风扇110的切线方向(风扇110 转动时,其叶片最外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形,气流离开风扇110的位置为这个圆形的某一处位置,切线方向则是这一处位置的切线所在的方向)。
参照图4,为了提高烘干效率,需要降低风阻来保证进气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与风扇吸风口120的轴心线(图4中m所指的点划线)平行,风扇110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经过风扇吸风口120进入到烘干单元100内的气流,可以直接被风扇110引导流动,而不需要在风扇110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而导致气流流动受到影响,保证了烘干单元100的出风量。优选的,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与风扇吸风口120的轴心线重合(重合为平行的特殊状态),这样设置能使风扇110周向方向的进气量相近,气流流动更加顺畅。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刚性管件400 包括两端贯通的筒体410,筒体410的一端与出风口210连通,筒体410的另一端与风扇吸风口120连通,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与筒体410的轴心线(图6中k 所指的点划线)平行。
筒体410为带有中空通道的管状构件,例如直管,筒体410对气流具有导向作用,刚性管件400安装在外桶200和烘干单元100之间后,筒体410的两端分别与出风口210、风扇吸风口120对应。烘干过程中,气流经过出风口210 从外桶200进入到筒体410内,并沿着筒体410流动穿过风扇吸风口120,进入到烘干单元100内。风扇110动作时能够引导气流沿着其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而筒体410能够引导内部的气流沿着风扇110转动轴线的方向流动,这样一来当气流自筒体410进入到烘干单元100内并接触到风扇110的过程中,不会在风扇110作用下改变流动方向而导致气流流动受到影响,保证了烘干单元100 的出风量。
参照图3、图4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关于出风口210的成型方式,本实施例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如图3、6所示:外桶200的侧壁开孔形成出风口210,刚性管件400与出风口210 周缘的外桶200连接。第二种方案如图4所示:外桶200的侧壁开孔且自开孔处向外延伸出筒状体220,筒状体220的上端敞开形成出风口210,刚性管件400 与筒状体220的上端连接。
第一种方案中,刚性管件400直接与出风口210周围的外桶200连接,在外桶200上设置与刚性管件400配合的结构较为简单,能够降低刚性管件400 与外桶200的装配难度,此外,刚性管件400与外桶200之间不需要额外设置其他结构,缩短了烘干单元100与外桶200的间距,减少气流流动的距离而降低了气流的损耗。第二种方案中,筒状体220形成的出风口210所在的面为平面,降低了刚性管件400与出风口210对接难度,而方案一中出风口210所在的面为曲面,刚性管件400与曲面的对接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本方案中出风口210和刚性管件400之间的密封也较为容易实现。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外桶200的左上方、右上方与机壳500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为了合理利用空间,缩小衣物处理设备的尺寸,烘干单元100偏离外桶200轴心线所在的竖直平面(图2 中a所指的点划线)且相对外桶200外侧壁倾斜设置,这样一来便会导致出风口210与风扇吸风口120具有夹角,为了降低气流在穿过出风口210、风扇吸风口120的过程中因转变流动方向而产生的损耗,将风扇吸风口120的轴心线与出风口210的轴心线(图3中c所指的点划线)的夹角设置为小于90°以保证烘干效率,而当气流流动方向的变化幅度达到90°或超过90°时,气流的损耗便会明显影响到烘干效率。
气流在被风扇110引导向蜗壳130侧壁后,部分气流沿着蜗壳130侧壁向壳体底壁的方向流动,这部分气流会沿着蜗壳130底壁,穿过风扇110下端与蜗壳130底壁之间的间隙与穿过风扇吸风口120的气流接触,从而会产生扰流 (图7中,扰流筋132与蜗壳130侧壁之间的箭头为扰流的流动方向),将气流向上抬升,会导致风扇110靠近蜗壳130底壁一端处的气流量减少而降低进气量,部分气流会被抬升而直接流动至风扇110与蜗壳130顶壁之间的间隙,导致了烘干通道140内的进气量下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参照图6和图7,刚性管件400和风扇吸风口120限定形成伸入到蜗壳130内的吸风通道700,吸风通道700与蜗壳130连通的一端向蜗壳130侧壁方向延伸,以向蜗壳130侧壁方向引导气流,图7中箭头所指为气流流动的方向。
在吸风通道700的引导下,沿着吸风通道700内壁流动的气流在进入到蜗壳130内时便具有朝向蜗壳130侧壁方向流动的趋势,吸风通道700中部区域的气流则沿着风扇110转动轴线流动一段距离后被风扇110引导向蜗壳130侧壁,以避免风扇110靠近吸风通道700的一端处进气量不足而影响烘干效率。气流沿着蜗壳130侧壁流动形成的扰流,会受到伸入至蜗壳130内的吸风通道 700的阻挡,避免气流被扰流抬升,提高了进气量和烘干效率。
其中,吸风通道700伸入蜗壳130内一端的内侧壁为弧面,弧面对气流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当气流沿着弧面流动时,受到的风阻较小而减少气流的损耗。弧面靠近风扇110一端的切线(图6中,n所指的点划线)与蜗壳130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当气流离开弧面时,气流流动方向为弧面靠近风扇110 一端的切线所在的方向,当切线与蜗壳130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时可以使气流具有在风扇110转动轴线方向上靠近蜗壳130侧壁方向的运动,气流在接触到风扇110的叶片后便会被风扇110引导向蜗壳130侧壁。若上述中的夹角为90°或大于90°,气流便会偏离风扇110叶片而导致风扇110靠近吸风通道 700的一端处进气量不足。若上述中的切线与蜗壳130的底壁平行,则气流会直接向蜗壳130侧壁流动,而不会经过风扇110,缺少了风扇110对气流流速的夹持效果,同样会存在烘干单元100对外桶200的进气量不足的问题。
参照图6和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具体说明了吸风通道700的结构。
作为优选的,蜗壳130上设有通孔131,通孔131的周缘向蜗壳130内延伸形成导流筋132,导流筋132围成风扇吸风口120,导流筋132内表面为弧面。若吸风通道700为一体成型结构,则吸风通道700由刚性管件400限定形成,这样一来刚性管件400的端部需要插入至蜗壳130内,而刚性管件400插入至蜗壳130内一端的直径大于风扇吸风口120的内径,会导致刚性管件400与蜗壳130的装配困难,在蜗壳130上成型导流筋132以通过导流筋132对气流进行引导,从而能够方便刚性管件400与蜗壳130的装配。
参照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吸风通道700由刚性管件400限定形成,刚性管件400为直管状结构,其上端穿过风扇吸风口120插入至蜗壳130内,刚性管件400上端的轴向截面呈锥弧形以向蜗壳130侧壁方向引导气流。气流在沿着吸风通道700锥弧形的内壁流动时,气流会先沿着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且偏离蜗壳130侧壁的方向流动,再沿着风扇110的转动轴线且靠近蜗壳130侧壁的方向流动,这样一来吸风通道 700伸入蜗壳130内的一端不需要向蜗壳130侧壁方向延伸,便能够避免气流被抬升而降低气流量。图8中,箭头所指为气流流动方向。
由于刚性管件400为直管,因此锥弧形的内壁对气流还具有一定的抬升作用,以避免气流在弧面的引导下使部分气流直接进入到风扇110和蜗壳130底壁之间的间隙,以保证了进气量。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保证气流在从出风口210进入到吸风通道700、从吸风通道700进入风扇吸风口120的过程中,不出现泄漏的情况,刚性管件400与外桶200、烘干单元100插接配合,具体的:
外桶200上沿着出风口210周向方向设有第一插接槽230,刚性管件400的一端插入至第一插接槽230内,且在第一插接槽230内填充有密封材料。在第一插接槽230与刚性管件400的配合作用下,能够对刚性管件400进行定位而方便刚性管件400与外桶200的安装。
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插接槽设置在刚性管件的端部,外桶上设置能与第一插接槽配合的筋,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
在烘干单元100上沿着通孔131周向方向设有凸筋150,刚性管件40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接槽420,凸筋150与第二插接槽420插接配合,且在第二插接槽420内填充有密封材料。在凸筋150与第二插接槽420的配合作用下,限定了刚性管件400与烘干单元100的配合位置,避免刚性管件400的端部位置与风扇吸风口120出现径向错位而导致气体泄漏,并且在完成配合后还能够对刚性管件400进行定位,限制刚性管件400相对烘干单元100的径向偏移。
当然,凸筋与第二插接槽的设置位置也可以对调,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
参照图6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吸风通道700伸入蜗壳130内一端的外侧壁形成用于止挡涡流的止挡面710,止挡面 710为吸风通道700朝向蜗壳130侧壁一侧的外侧壁,当涡流流动至止挡面710 处受到止挡面710的阻挡而无法继续沿着蜗壳130底壁流动与进入到蜗壳130 内的气流接触,以保证了风扇110的进气量。
止挡面710可以沿风扇110转动轴线方向延伸的直面,也可以为朝向蜗壳 130侧壁倾斜延伸的弧面或斜面。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吸风通道700 伸入到蜗壳130内的一端与蜗壳130底壁的间距为h,风扇110与蜗壳130底壁的间距为H,0<h≤H,吸风通道700伸入到蜗壳130内的一端需要高于壳体的底壁,才能够对涡流进行止挡,若h大于H,则会导致自风扇吸风口120进入到蜗壳130内的气流不会直接接触到风扇110靠近吸风通道700的一端,导致进气量的降低。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吸风通道700 与蜗壳130连通一端的内径为d,风扇110的直径为D,d<D。这样设计能使自吸风通道700流出的空气可以与风扇110接触,而被风扇110引导提高空气的流速,若d≥D,则可能会导致部分气流会流经风扇110与蜗壳130底壁之间的位置,从而最终影响到烘干效率。
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刚性管件400在外桶200 和烘干单元100之间的安装方式。
在外桶200上设置有两圈安装孔240,刚性管件400的外周设置有多个用于供螺钉贯穿的连接耳,螺钉贯穿连接耳后与距离出风口210较近的一圈安装孔 240连接,使刚性管件400与外桶200固定,烘干单元100上设置有多个用于供螺钉贯穿的连接耳,螺钉贯穿连接耳后与距离出风口210较远的一圈安装孔240 连接,使烘干单元100与外桶200固定,外桶200上的安装孔240数量与刚性管件400、烘干单元100上的连接耳总数量相同,烘干单元100与外桶200螺钉连接后压持刚性管件400的另一端,且刚性管件400的另一端与风扇吸风口120 的边缘插接配合。刚性管件400与外桶200通过螺钉完成连接后,刚性管件400 与外桶200固定;而烘干单元100的尺寸较大,与外桶200进行连接对烘干单元100的稳定性更好,并且在完成装配后还能够压持烘干单元100,这样一来烘干单元100与刚性管件400之间也能保持相对静止,同时也保证了烘干单元100 与刚性管件400之间的气密性,刚性管件400与烘干单元100之间的插接配合还使二者不会出现横向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导致风扇吸风口120和刚性管件400 之间出现偏移而导致气密性降低。
参照图6、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风通道700内还设置有滤网430,并且在风扇110的转动轴线方向上,风扇吸风口120的投影位于滤网 430的投影范围内。滤网430能够过滤气流中的线屑,使干燥后的衣物更加洁净,进入到风扇吸风口120内的气流,均会穿过滤网430而得到过滤,以保证了对气流的过滤效果。优选的,滤网430设置在刚性管件400上,以在刚性管件400 安装前将滤网430装配到刚性管件400的通道中。
参照图1和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机壳500,机壳500上设有用于安装机盖510的衣物投入口520,开口250和衣物投入口520之间通过密封圈530密封连通,密封圈530上设有进风口540,烘干通道通过送风连接件600与进风口540连通以向外桶200内送入热风。
作为优选的,密封圈530一端设有环形连接部550用于连接开口250周围的外桶200,进风口540设置在环形连接部550上,送风连接件600为刚性管体,环形连接部550能与外桶200同步振动,将烘干单元100通过送风连接件连接环形连接部550,使得送风连接件能与外桶200保持相对静止,从而降低了气流从烘干单元100进入到外桶200的过程中受到的风阻,提高了烘干效率。
此外如图9所示,送风连接件也可以是软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应用于洗干一体机、干衣机等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5)

1.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烘干单元、外桶和转动安装在所述外桶内的内桶,所述烘干单元安装在所述外桶上用于向所述外桶内提供循环热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烘干单元包括风扇和风扇吸风口,所述风扇吸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通过刚性管件连通,以使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出风口的投影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出风口周缘的外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侧壁开孔且自开孔处向外延伸出筒状体,所述筒状体的上端敞开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刚性管件与所述筒状体的上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管件包括两端贯通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扇吸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筒体的轴心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管件内设有滤网,所述风扇的转动轴线方向上,所述风扇吸风口的投影位于所述滤网的投影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吸风口的轴心线与所述出风口的轴心线的夹角小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单元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风扇的蜗壳,所述风扇吸风口设置于所述蜗壳上,所述烘干单元和所述外桶之间具有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吸风通道,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壁向蜗壳侧壁方向延伸,以向所述蜗壳侧壁方向引导气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伸入所述蜗壳内一端的内侧壁为弧面,所述弧面靠近所述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小于9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伸入蜗壳内一端的外侧壁形成用于止挡涡流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靠近风扇一端的切线与所述蜗壳底壁形成的夹角不超过9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伸入到所述蜗壳内的一端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所述风扇与所述蜗壳底壁的间距为H,0<h≤H。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形成;或者,所述吸风通道由所述刚性管件和所述风扇吸风口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周缘向所述蜗壳内延伸形成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围成所述风扇吸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一端的内径为d,所述风扇的直径为D,d<D。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通道与所述蜗壳连通的一端的轴向截面呈锥弧形。
CN202222263190.9U 2022-08-26 2022-08-26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8756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63190.9U CN21875664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63190.9U CN21875664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6640U true CN21875664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1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63190.9U Active CN218756640U (zh) 2022-08-26 2022-08-26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6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57424B1 (en) Drain pump for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5463812B (zh) 洗烘一体机
US11214907B2 (en) Combined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
CN111534991B (zh) 一种干衣机
CN218756640U (zh)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CN112281410B (zh) 一种平衡环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5506132A (zh) 具有干衣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
WO2020233449A1 (zh) 一种洗衣机
CN112111904B (zh) 一种洗衣机
CN217997594U (zh) 内循环烘干全自动洗衣机
CN213363260U (zh)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烘干设备
CN218756639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18756638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08740903U (zh) 设备的进排风系统、门体及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08087974U (zh) 烘干晾衣机
CN206809195U (zh) 食物料理机
CN216891624U (zh) 一种脱水内桶带有凸起筋的封闭式烘干脱水洗衣机
CN216998934U (zh) 一种洗衣机的烘干动力风系统
CN2425105Y (zh) 离心脱污式洗衣机
CN220166465U (zh) 一种具有烘干组件的机盖以及均匀烘干的洗衣机
CN101158105B (zh) 一种中心管甩漂洗衣方法及其用该方法制造的洗衣机
CN219433353U (zh) 集成灶
KR102243926B1 (ko) 세탁기
CN112111953B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的进风结构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2800924U (zh) 一种商用型高效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