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4397U -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 Google Patents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4397U
CN218734397U CN202222803764.7U CN202222803764U CN218734397U CN 218734397 U CN218734397 U CN 218734397U CN 202222803764 U CN202222803764 U CN 202222803764U CN 218734397 U CN218734397 U CN 218734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hand rest
worm
hand
hand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376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易仑
艾宇聪
唐昌辉
苏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0376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4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4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43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手托组件用于手持稳定器,其中所述手持稳定器包括手柄组件,所述手托组件包括:手托本体;接合部,从所述手托本体凸出并适于接合至轴,以使所述手托本体能绕所述轴的中轴线转动;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接合部;以及能自锁的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接合部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手托组件可以在手持稳定器的使用期间同步调节,且无极调节期间可以实现任意角度自锁,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器材,尤其涉及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拍摄装置如手机或相机的拍摄者通常会借助辅助装置来改进拍摄效果,例如使用辅助增稳装置如手持稳定器,通过补偿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抖动来改进拍摄稳定性,从而在拍摄者运动期间依然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拍摄效果。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根据需要来调整拍摄角度,拍摄者会在手持搭载有拍摄装置的手持稳定器的情况下调整手臂及手腕位置,这会存在拍摄者手腕生理机构劳动强度过大而受损以及使用体验较低的缺陷。因此,亟需提高拍摄者使用体验的手部支撑装置。
现有已知的支撑装置是在手持稳定器底部设有支撑拍摄者手腕的手托,这种手托或与手持稳定器的手柄组件一体构成,无法调节其与手柄组件之间的角度,或与手柄组件通过冠齿和螺栓连接,虽然角度可调,但调节过程繁琐且不能无极调节,而且经常调节容易造成连接处松动。
因此,行业内对改进手托的结构存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解决上述部分技术问题的手托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改进的手托组件的手持稳定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其中所述手持稳定器包括手柄组件,所述手托组件包括:手托本体;接合部,从所述手托本体凸出并适于接合至轴,以使所述手托本体能绕所述轴的中轴线转动;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接合部;以及能自锁的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接合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蜗轮蜗杆机构,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件,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接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第一斜齿轮,连接至所述驱动件;第二斜齿轮,接合至所述第一斜齿轮;蜗杆,连接至所述第二斜齿轮;蜗轮,接合至所述蜗杆;其中,所述接合部构造成随动于所述蜗轮绕所述轴的中心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蜗杆,连接至所述驱动件;蜗轮,接合至所述蜗杆;其中,所述接合部构造成随动于所述蜗轮绕所述轴的中心轴线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适于绕自身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组件,所述接合部不能绕所述轴的中心轴线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轴的一端,并且所述蜗轮固定连接至所述轴的另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适于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手柄组件,所述蜗轮绕所述轴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接合至所述轴,而所述接合部不能相对于所述涡轮旋转地接合至所述涡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合部与所述蜗轮之间设有凹凸配合的插接结构,其中所述插接结构的凸结构和凹结构具有彼此适配的平面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固定地套设有外罩,所述外罩具有容纳所述接合部和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内部空间,并具有限定所述接合部绕所述轴转动角度的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构造成适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手柄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手持稳定器,包括:手柄组件;手托组件,相对于所述手柄组件角度可调节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托组件为前述的手托组件,所述轴设于所述手柄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申请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手持稳定器;2、手柄组件;21、手柄本体;22、底座;23、
控制钮;3、手托组件;31、手托本体;32、接合部;321、凹
结构;322、通孔;33、驱动件;34、传动机构;35、第一斜齿
轮;36、第二斜齿轮;37、蜗杆;38、蜗轮;381、凸结构;4、
轴;41、止挡凸台;5、外罩;51、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手托组件和手柄组件的手持稳定器,其中手托组件可相对于手柄组件绕一轴线转动以相对于手柄组件以不同角度定位,从而可在拍摄者手持使用手持稳定器期间支撑拍摄者的手腕,即使拍摄者需要调整手腕姿态以调整手持稳定器所承载的拍摄装置的拍摄角度,本实用新型的可灵活转动的手托组件也可以始终对手腕进行稳定支撑。手托组件的调节过程顺滑且没有卡滞,且手托组件与手柄组件的连接牢固不易松动。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稳定器1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手持稳定器1包括手柄组件2和连接至手柄组件2的手托组件3。手柄组件2包括手柄本体21和连接至手柄本体21的底座22。手柄本体21可大致与容设在手柄本体21的一端的航向电机的旋转轴线(即航向轴线)的取向相同,并且手柄本体21的外表面可设计为贴合手形,从而便于拍摄者单手握持手柄本体21进行运镜。底座22可连接至手柄本体21的另一端,以在将手持稳定器1放置在桌面或地面等支撑面时对手持稳定器1进行支撑。
手托组件3接合至底座22。如图2所示,手托组件3的手托本体31上设有凸出的接合部32,接合部32形成有通孔,轴4的一端穿设在通孔中并相对于接合部32固定。例如,接合部32的通孔可形成有径向台阶,轴4的端部形成有与该径向台阶配合的凹部。由此,接合部32连同手托本体31可随轴4绕其自身中心轴线的旋转而一起转动。轴4可以插接至底座22中,并在轴4的另一端形成径向凸缘以与底座22形成沿该轴4的轴向的止挡,防止轴4与手柄组件2之间产生相对的轴向和径向移动,但不会限制轴4绕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由此,手托本体31与手柄组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被限定为手托本体31仅可相对于手柄组件2绕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以调节支撑手腕的角度。
轴4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比如设计成足够短以使接合部32尽可能靠近底座22甚至与底座22贴合,从而手持稳定器1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且外观更加整洁统一。
驱动件33可以位于手柄组件2的侧面,例如凸出于底座22的侧面以便于拍摄者手动操作。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3构造成旋钮,并在旋钮与轴4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34。能自锁的传动机构34可整体隐藏于底座22的内部空间中,将在旋钮与轴4之间进行力的传递。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4选用蜗轮蜗杆机构和齿轮组,包括受控地连接至旋钮的第一斜齿轮35、与第一斜齿轮35啮合的第二斜齿轮36、一端连接至第二斜齿轮36的蜗杆37和啮合至蜗杆37的蜗轮38,该蜗轮38固定连接至轴4的远离接合部32的端部且蜗轮38的中心轴线可以与轴4的中心轴线大致重合。在此,轴4可以是从蜗轮38一体伸出的轴杆。
通过旋拧构造成旋钮的驱动件33,可以旋转第一斜齿轮35,使得第二斜齿轮36同步旋转,进而带动蜗杆37和蜗轮38旋转,从而致动轴4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实现对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无极角度调节。这里采用旋钮也有助于精准地对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细微调整。此外,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作用,在角度调节完毕后,无需增加额外的锁定结构,拍摄者也无需进行其他锁定操作,手托组件就可以自锁在拍摄者所需的角度上,避免发生角度偏移,方便且稳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蜗轮蜗杆机构可以有其他布置方式,例如将蜗杆设于轴4的远离接合部32的端部(比如蜗杆与轴制成为一体件),并将涡轮与第二斜齿轮通过一个轴杆连接,由此,旋钮的转动依次带动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涡轮和蜗杆,最终驱动接合部和手托本体一起转动。
可以对蜗轮蜗杆的传动比进行设计,使得蜗杆转动一圈时,手托本体31刚好转动一定角度,方便提高调节角度的精确度。另外,可以在手柄组件2的外表面设计角度标识,例如在底座22围绕旋钮形成角度标识,以清楚示出手托本体31所调节的角度。
当然,传动机构34不限于本实施例所示的蜗轮蜗杆机构,也可以是其他可以自锁的传动机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以理解,虽然本实施例示出了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与旋钮型的驱动件33大致布置在手柄本体21的同侧,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传动机构,例如改变其中部分或全部传动构件(如齿轮、涡轮、蜗杆的旋转中心线)的取向,来调整驱动件33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以更灵活地选择有利于用户操作的位置和角度设置驱动件33,比如可以将旋钮型驱动件33和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设置在相对于手柄本体21的同侧或不同侧,还可设置于底座或手柄本体上,旋钮的旋转方向也可选择性地垂直或平行于中轴线方向等。另外,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本体21的位置除了大致对齐之外,也可以出于实际需求(例如人体工程学需求等)而偏置。
此外,虽然图1示出的手柄组件2具有构型明显区分于手柄本体21的底座22,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22可以从手柄组件2省去,仅以手柄本体21的底部作为支撑手持稳定器1的支承部。在这种情况下,手托组件3接合至手柄本体21。
图3和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稳定器1的第二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手持稳定器1包括手柄组件2和连接至手柄组件2的手托组件3。本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的构造可以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
手托组件3接合至手柄组件2的底座22,如图4所示,手托组件3的手托本体31上设有凸出的接合部32,该接合部32形成有通孔,类似于第一个实施例的轴4的一个轴(在图4中未示出)穿设在通孔中并与接合部32固定连接。例如,接合部32的通孔可形成有径向台阶,该轴的端部形成有与该径向台阶配合的凹部。由此,接合部32连同手托本体31可随轴绕其自身中心轴线的旋转而一起转动,实现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角度调节。该轴同样可以插接至底座22中,并在轴的端部形成径向凸缘以与底座22形成沿该轴的轴向的止挡,防止轴与手柄组件2之间产生相对的轴向和径向移动,但不会限制轴绕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由此,手托本体31与手柄组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被限定为手托本体31仅可相对于手柄组件2绕轴的中心轴线转动以调节支撑手腕的角度。
驱动件33可以位于手柄组件2的侧面,例如凸出于底座22的侧面以便于拍摄者手动操作。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3构造成旋钮,并在旋钮与轴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34。能自锁的传动机构34可整体隐藏于底座22的内部空间中,将在旋钮与轴4之间进行力的传递。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4选用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受控地连接至旋钮的蜗杆37和啮合至蜗杆37的蜗轮38,该蜗杆37的中心轴线可以大致与旋钮的中心轴线重合,而蜗轮38固定连接至安装有接合部32的轴且蜗轮38的中心轴线可以与该轴的中心轴线大致重合。
在此,连接蜗轮38和接合部32的轴可以是从蜗轮38一体伸出的轴杆。
通过旋拧构造成旋钮的驱动件33,可以旋转蜗杆37,带动蜗轮38同步旋转,从而致动蜗轮38连接的轴绕自身中心轴线转动,实现对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无极角度调节。这里采用旋钮也有助于精准地对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细微调整。此外,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作用,在角度调节完毕后,无需增加额外的锁定结构,拍摄者也无需进行其他锁定操作,手托组件就可以自锁在拍摄者所需的角度上,避免发生角度偏移,方便且稳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蜗轮蜗杆机构可以有其他布置方式,例如将蜗杆设于轴的远离接合部32的端部(比如蜗杆与轴制成为一体件),并将涡轮与旋钮通过一个轴杆连接,由此,旋钮的转动依次带动涡轮和蜗杆,最终驱动接合部和手托本体一起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以理解,虽然本实施例示出了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与旋钮型的驱动件33大致布置在手柄本体21的同侧,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传动机构,例如改变其中部分或全部传动构件(如齿轮、涡轮、蜗杆的旋转中心线)的取向,来调整驱动件33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以更灵活地选择有利于用户操作的位置和角度设置驱动件33,比如可以将旋钮型驱动件33和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设置在相对于手柄本体21的同侧或不同侧,还可设置于底座或手柄本体上,旋钮的旋转方向也可选择性地垂直或平行于中轴线方向等。另外,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本体21的位置除了大致对齐之外,也可以出于实际需求(例如人体工程学需求等)而偏置。
图5和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稳定器1的第三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手持稳定器1包括手柄组件2和连接至手柄组件2的手托组件3。本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的构造可以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
手托组件3接合至手柄组件2的底座22,如图6所示,手托组件3的手托本体31上设有凸出的接合部32,该接合部32形成有通孔,轴4的一端穿设在通孔中并相对于接合部32固定。例如,接合部32的通孔可形成有径向台阶,轴4的端部形成有与该径向台阶配合的凹部。由此,接合部32连同手托本体31可随轴4绕其自身中心轴线的旋转而一起转动。轴4可以插接至底座22中,并在轴4的另一端形成径向凸缘以与底座22形成沿该轴4的轴向的止挡,防止轴4与手柄组件2之间产生相对的轴向和径向移动,但不会限制轴4绕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由此,手托本体31与手柄组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被限定为手托本体31仅可相对于手柄组件2绕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以调节支撑手腕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驱动手托本体31转动的驱动件33连同所连接的传动机构34都隐藏在底座22的内部空间中。驱动件33在此被构造成电机,而传动机构34选择为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受控地连接至电机的输出轴的蜗杆37和啮合至蜗杆37的蜗轮38,该蜗杆37的中心轴线可以大致与电机的输出轴线的中心轴线重合,而蜗轮38固定连接至轴4且蜗轮38的中心轴线可以与该轴4的中心轴线大致重合。
在底座22上还设有与电机电连接的控制钮23,通过操作控制钮23,可以启动电机或停止电机,实现对手托本体31的角度调节,而且驱动件22和传动机构34都隐藏在底座22中,手持稳定器1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电机的线路可以在底座22的内部空间中穿设,控制钮23可以是按钮、拨钮、旋钮等形式,也可以设置在手柄组件2的便于用于操作的任意位置,而不一定仅限于底座22上。例如,控制钮23可以设置在手柄本体21上,也可以相对于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位于手柄本体21的相对测。
另外,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本体21的位置除了大致对齐之外,也可以出于实际需求(例如人体工程学需求等)而偏置。
图7至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稳定器1的第四个实施例。如图所示,手持稳定器1包括手柄组件2和连接至手柄组件2的手托组件3。本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的构造可以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手柄组件2。
手托组件3接合至手柄组件2的底座22。如图8至图10所示,手托组件3的手托本体31上设有凸出的接合部32,该接合部32形成通孔322,轴4穿过通孔322并固定连接至手柄组件2的底座22。在此,轴4相对于手柄组件2固定,即不可相对于手柄组件2做轴向、径向运动,以及绕自身中心轴线的转动。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套设在轴4上并可以绕轴4的中心轴线旋转。
手托本体31连同接合部32绕轴4的转动由驱动件33来驱动,在驱动件33与接合部32之间连接有传动机构34,来实现力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4选择蜗轮蜗杆机构。如图8至图10所示,蜗轮蜗杆机构中,蜗杆37受控地连接至驱动件33,与蜗杆37啮合的蜗轮38可转动地套设在轴4上并与接合部32固定连接。在此,可以在蜗轮38与接合部32之间形成凹凸配合的插接结构,使接合部32相对于蜗轮38定位。例如,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在接合部32的通孔322内形成径向台阶以限定出凹结构321,该凹结构321的横截面为方形,并在蜗轮38上形成凸结构381,该凸结构381的横截面与凹结构321的横截面适配。通过将凸结构381插接在凹结构321中,将蜗轮38与接合部32固定连接在一起,两者可以同步在蜗杆37的驱动下绕轴4转动。
凸结构381和凹结构32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进行变型,例如截圆形、三角形等,只要凸结构381的周向具有至少一个平面段,且凹结构321具有相适配的平面段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部32和传动机构34可以一并隐藏在外罩5内。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外罩5套设在轴4上并相对于轴4和手柄组件2固定地设置。具体地,可以将轴4穿过外罩5并插接在手柄组件2上,使外罩5被抵压在手柄组件2与轴4的端部止挡凸台41之间,将外罩5与手柄组件2锁紧,防止两者发生相对运动。还可以在外罩5与手柄组件2的抵接面分别设置凹凸结构,例如冠齿或其他卡位结构,增加锁紧力。外罩5内部留有供容纳接合部32和蜗轮蜗杆的空间。接合部32插入外罩5的内部空间中,并由轴4一并贯穿其通孔322。此外,在外罩5可以形成有供接合部32绕轴4转动一定角度范围的槽51。
驱动件33在此构造成连接至蜗杆37端部的旋钮,安装在蜗杆37的伸出外罩5的端部,旋钮的中心轴线可以与蜗杆37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在旋钮与外罩5之间还可以设置垫片。蜗杆37的与安装旋钮的端部相对的另一端有穿出外罩并抵接于外罩外表面的凸台,限制蜗杆37相对于外罩的轴向和径向移动。通过旋拧该旋钮,可以驱动蜗杆37转动,进而带动蜗轮38和接合部32、手托本体31一并转动,实现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角度调节。这里采用旋钮也有助于精准地对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组件2的旋转角度进行细微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轴4可以构造为与底座22螺接的螺杆,从而实现手托组件3与手柄组件2的可拆卸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由其他能与手柄组件2形成可拆卸连接的构件替代螺杆,例如轴4可以构造成与手柄组件2的底座22卡接的轴杆,或是与底座22紧配合的轴杆。
虽然图1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都示出了接合部32与传动机构34之间通过独立于手柄组件2的轴4连接,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轴4可以有不同的变型,例如,该轴可以是(例如一体)形成在手柄组件2内的短轴或轴状件,接合部32可以插接在手柄组件2中并套装在短轴或轴状件上,另外,可以将涡轮一体形成在接合部32的一部分上,或者说将接合部32的一部分外周构造成涡轮的形状,由此,蜗杆可以直接啮合在接合部32的涡轮部分上。此时手柄组件2的短轴或轴状件仅作为接合部32的支撑件并提供旋转中心线,而无需承担连接传动机构与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的功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虽然图1至图10所示的实施例都描述了手托组件3不能相对于手柄组件2沿轴4的轴向和径向移动,而只能沿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将轴向导向机构和/或径向导向机构连接至手托组件3的接合部32或手托组件3的其他部位,以调整手托本体31相对于手柄本体的位置。该轴向导向机构和/或径向导向机构可与传动机构34一起由驱动件33统一致动,或者可以为该轴向导向机构和/或径向导向机构配设独立于驱动件33的额外的致动件,甚至该轴向导向机构和/或径向导向机构可以由手动调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驱动件与手托本体之间设置自锁的传动机构,比如蜗轮蜗杆,再通过旋钮或电机之类的驱动件直接驱动或在经过齿轮组后,将调节力传递至手托本体,从而调节手托本体与手柄组件之间的角度,改善了调节手托本体的方式,达到无极调节角度的目的。由于利用了蜗轮蜗杆的自锁性能,实现无外力驱动时,手托本体角度的自动锁定,结构简化且操作方便。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手持稳定器的手托组件,其中所述手持稳定器(1)包括手柄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托组件(3)包括:
手托本体(31);
接合部(32),从所述手托本体(31)凸出并适于接合至轴(4),以使所述手托本体(31)能绕所述轴(4)的中轴线转动;
驱动件(33),驱动连接所述接合部(32);以及
能自锁的传动机构(34),连接在所述驱动件(33)与所述接合部(3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34)包括蜗轮蜗杆机构,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驱动件(33),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接合部(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
第一斜齿轮(35),连接至所述驱动件(33);
第二斜齿轮(36),接合至所述第一斜齿轮(35);
蜗杆(37),连接至所述第二斜齿轮(36);
蜗轮(38),接合至所述蜗杆(37);
其中,所述接合部(32)构造成随动于所述蜗轮(38)绕所述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
蜗杆(37),连接至所述驱动件(33);
蜗轮(38),接合至所述蜗杆(37);
其中,所述接合部(32)构造成随动于所述蜗轮(38)绕所述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4)适于绕自身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手柄组件(2),所述接合部(32)不能绕所述轴(4)的中心轴线转动地连接至所述轴(4)的一端,并且所述蜗轮(38)固定连接至所述轴(4)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4)适于固定地设置于所述手柄组件(2),所述蜗轮(38)绕所述轴(4)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接合至所述轴(4),而所述接合部(32)不能相对于所述蜗轮(38)旋转地接合至所述蜗轮(3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32)与所述蜗轮(38)之间设有凹凸配合的插接结构,其中所述插接结构的凸结构(381)和凹结构(321)具有彼此适配的平面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4)固定地套设有外罩(5),所述外罩(5)具有容纳所述接合部(32)和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内部空间,并具有限定所述接合部(32)绕所述轴(4)转动角度的槽(5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4)构造成适于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手柄组件(2)。
10.一种手持稳定器,包括:
手柄组件(2);
手托组件(3),相对于所述手柄组件(2)角度可调节地设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托组件(3)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托组件,所述轴(4)设于所述手柄组件(2)。
CN202222803764.7U 2022-10-24 2022-10-24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Active CN218734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3764.7U CN218734397U (zh) 2022-10-24 2022-10-24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3764.7U CN218734397U (zh) 2022-10-24 2022-10-24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4397U true CN218734397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9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03764.7U Active CN218734397U (zh) 2022-10-24 2022-10-24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43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32937A1 (en) Tripod stand head mount
CN218734397U (zh) 手托组件及具有其的手持稳定器
WO2020000314A1 (zh) 跟焦器和具有其的云台
US4838117A (en) Camera panner
CN108720928A (zh)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支架的转向调整连接结构
WO2023045547A1 (zh) 用于望远镜调焦的调焦装置及调焦方法
JP3257786B1 (ja) 角度調整装置
JPH1184474A (ja) カメラ
KR101696418B1 (ko) 책상
CN219775422U (zh) 相机支架的辅助手柄以及相机支撑装置
US4919523A (en) Telescope motorized drive attachment
US11311393B2 (en) Universal digit
JPH03212604A (ja) ねじマウントレンズ鏡筒
US7643231B2 (en) Tilt adjustment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head-mounted night vision device
CN216643640U (zh) 一种旋转摄像头传动固定结构及旋转摄像头
JP4253672B2 (ja) 回動つまみのトルク調整装置
CN214790134U (zh) 复杂环境拍照定位装置
CN215415972U (zh) 一种高精度电动光阑
CA2663343A1 (en) Follow focus camera accessory device
WO2020000679A1 (zh) 调参装置和具有其的云台
CN220910437U (zh) 间隙调节机构及云台
CN220820364U (zh) 一种望远镜副镜调节结构
CN110572730B (zh) 一种通用型可调高度的旋转式话筒
CN219105323U (zh) 灯光调节装置和摄影辅助设备
CN218064221U (zh) 一种多功能vr全景摄像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