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11241U -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 Google Patents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11241U
CN218711241U CN202222199753.2U CN202222199753U CN218711241U CN 218711241 U CN218711241 U CN 218711241U CN 202222199753 U CN202222199753 U CN 202222199753U CN 218711241 U CN218711241 U CN 218711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yarn
horizontal lines
fabric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997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帅帅
孙明亮
宋款
周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unde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unde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unde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unde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997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11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11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112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织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织造循环单元;每个织造循环单元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罗纹组织、单面纬平针组织和复合编织部;复合编织部的每路纬纱均采用上针/下针成圈、下针/上针集圈的顺序循环编织复合织物结构具有保温、轻质、透气的特点。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应用至上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中的纱线,包括芯丝、包覆在芯丝上的包覆丝以及包覆在包覆丝上的毛纱,其中毛纱为PA56锦纶短纤、安泰贝抗菌纤维、Viloft纤维的组合,具有保温、透气的特点。

Description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织物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背景技术
针织物是由线圈相互串套连结而成的。根据编织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纬编织物和经编织物两大类,其中纬编织物在纵向与横向都有较好的延伸性。
纬编织物的结构均由成圈、集圈和浮线三种结构形式以一定规律排列组合而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成圈、集圈和浮线三种结构自身优点从而设计出一种具备保温、轻质、透气特点的织物,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具有保温、轻质、透气的特性。
本申请提供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织造循环单元;每个织造循环单元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罗纹组织、单面纬平针组织和复合编织部;
所述复合编织部的每路纬纱均为上针/下针成圈、下针/上针集圈的顺序循环编织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罗纹组织具有密实、平整、保暖性强的特点,单面纬平针组织具有透气性较好的特点,同时其内部能够贮存空气,有助于保暖。而复合编织部采用一支成圈、一支集圈,使线圈变宽,增强织物的透气性。
优选的,所述罗纹组织设置为1+1单针罗纹组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1单针罗纹组织不易卷边,在横向上具有较大的弹性和较好的延伸性,有助于提升织物的舒适度。
优选的,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36路作为一个织造循环单元;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1、2、3、4、7、8、1l、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3、34、35、36路为上下针成圈编织,其中每一路均为罗纹组织;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5、6、29、30路,每一路均为单面提花组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3、7、11、13、15、17、19、21、23、25、27、33、35 和2、4、8、12、14、16、18、20、22、24、26、28、34、36路在对针的基础上进行一隔一的编织,织物密实、平整,保暖性强;5、6、29、30路单面编织,形成凸起部分,内部贮存空气,外部形成凹凸效应;9、10、31、32利用上针一隔一集圈的点分布,在织物表面形成独特的网点,线圈变宽,增强织物的透气性。
优选的,第1、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7、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l、12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3、1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5、16 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7、1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9、20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 21、2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3、2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5、2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7、2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3、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5、3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罗纹组织厚实、保暖、尺寸稳定性好、不易脱散,能够有效提升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性能。
优选的,第5、6路和/或第29、30路为单面编织;其中编织面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
第5路和/或第29路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第6路和/或第30路为一支浮线、一支成圈的循环编织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5路的编织结构和第6路的编织结构交错对应,第29路的编织结构和第30路的编织结构交错对应,因此,能够在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表面形成有规律的纹理,提高复合针织组织面料表面的立体感。
优选的,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9、10、31、32路,采用上针/下针集圈编织、下针/上针成圈编织,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织物表面形成独特的网点,使得此处的线圈变宽,有效地增强织物的透气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纱线,包括芯丝、包覆在芯丝上的包覆丝以及包覆在包覆丝上的毛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VILOFT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特别膨松、弹性好、保暖性好,从而使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具备较佳的弹性、透气性和保暖性。
优选的,所述芯丝和包覆纱均为PA56锦纶长丝;所述毛纱为PA56锦纶短纤+安泰贝抗菌纤维+Viloft纤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纱线表面光泽亮丽,手感极其顺滑,同时纱线在PA56纤维和Viloft纤维的加持下,具备抗菌、环保、舒适、透气、透湿、柔软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1+1单针罗纹组织具有密实、平整、保暖性强、不易卷边的特点,单面纬平针组织具有透气性较好的特点,同时其内部能够贮存空气,有助于保暖。而复合编织部采用一支成圈、一支集圈,使线圈变宽,增强织物的透气性;
2.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9、10、31、32路,采用上针/下针集圈编织、下针/上针成圈编织,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点,而网点处的线圈较宽,有效地增强织物的透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
参照图1,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并且以36路作为一个织造循环单元。复合针织组织面料采用普通双面大圆机织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1、3、7、11、13、15、17、19、21、23、 25、27、33、35路的奇数纵行采用上针成圈,偶数纵行采用下针成圈,其中每一路均构成 1+1单针罗纹组织。第2、4、8、12、14、16、18、20、22、24、26、28、34、36路的偶数纵行采用上针成圈,奇数纵行采用下针成圈,其中每一路同样构成1+1单针罗纹组织。
在织造时,上下织针采用相对排针,两组1+1单针罗纹组织在上下针对针的基础上进行一隔一的编织,因此:第1、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 7、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l、12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3、1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 15、1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7、1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9、20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1、2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3、2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5、2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7、2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3、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5、 3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以上双罗纹组织横列的组合排布使得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具有密实、平整、保暖性强的优点。
而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第1、 3、7、11、13、15、17、19、21、23、25、27、33、35路的偶数纵行采用上针成圈,奇数纵行采用下针成圈;第2、4、8、12、14、16、18、20、22、24、26、28、34、36路的奇数纵行采用上针成圈,奇数纵行采用下针成圈。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5、6、29、30路采用上针成圈编织、下针浮线的结构形式,其中每一路均构成单面提花组织。成圈编织面会形成凸起,内部则形成空腔,便于贮存空气,有助于提升保暖性。同时编织面凸起形成凹凸效应,能够提升复合织物结构表面的立体感。
在织造时,第5、6路和第29、30路为单面编织,其中编织面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具体的,第5路和第29路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第 6路和第30路为一支浮线、一支成圈的循环编织结构,因此,第5路的编织结构和第6路的编织结构交错对应,第29路的编织结构和第30路的编织结构交错对应,有助于提高复合针织组织面料表面的立体感。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对于第5、29路,可以选择其中一路并采用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对于第6路和第30路,也可以选择其中一路并采用一支浮线、一支成圈的循环编织结构。
复合织物结构在成衣时,第5、6、26、30路的上针成圈编织面为正面。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9、10、31、32路,每一路均构成复合编织部,采用上针集圈、下针成圈的结构,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点,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在此处的线圈变宽,能够增强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透气性。
复合织物结构在成衣时,第9、10、31、32路的上针集圈编织面为正面。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5、6、26、30路也可以采用下针成圈编织、上针浮线的结构形式。
此时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9、10、31、32路对应地采用下针集圈、上针成圈的结构,以准确区分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正反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纱线,包括芯丝、包覆在芯丝上的包覆丝以及包覆在包覆丝上的毛纱。芯丝和包覆纱均为染色PA56锦纶长丝(77dtex/72F);毛纱由染色扁平大有光PA56锦纶短纤、染色安泰贝抗菌纤维、染色大有光Viloft纤维依次通过和毛机、梳棉机和并条机的结构后形成。
其中染色扁平大有光PA56锦纶短纤的组分为30%;染色安泰贝抗菌纤维的组分为40%;染色大有光Viloft纤维的组分为30%。
VILOFT纤维是绿色新型环保纤维,高科技纤维时代的新型环保纤维的代表。由于“VILOFT”纤维独特的扁平状结构,因此,在纤维之间会形成大量的气囊,从而给予了织物良好的保暖性。同时VILOFT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特别膨松、弹性好、保暖性好,具有羊绒般的轻盈、舒适和柔软,同时又增加了飘逸、滑爽的特点,并起到调节织物色光的目的。
因此,在Viloft纤维的作用下,纱线表面光泽亮丽,手感极其顺滑,具有貂毛效应。同时纱线具有抗菌、环保、舒适、透气、透湿、柔软等优点。因此,当纱线应用在复合织物结构上后,会使复合织物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菌、环保、舒适、透气、透湿、柔软等优点,并且复合织物结构光泽亮丽、手感顺滑。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为上下针纬编结构;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包括若干个依次设置的织造循环单元;每个织造循环单元均包括依次设置的罗纹组织、单面纬平针组织和复合编织部;
所述复合编织部的每路纬纱均为上针/下针成圈、下针/上针集圈的顺序循环编织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罗纹组织设置为1+1单针罗纹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36路作为一个织造循环单元;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1、2、3、4、7、8、1l、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3、34、35、36路为上下针成圈编织,其中每一路均为罗纹组织;
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5、6、29、30路,每一路均为单面提花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第1、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7、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l、12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3、1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5、1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7、1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19、20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1、22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3、2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5、2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27、28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3、34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第35、36路为双罗纹组织横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第5、6路和/或第29、30路为单面编织;其中编织面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
第5路和/或第29路为一支成圈、一支浮线的循环编织结构;第6路和/或第30路为一支浮线、一支成圈的循环编织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针织组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的第9、10、31、32路,采用上针/下针集圈编织、下针/上针成圈编织,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点。
7.一种应用至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中的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丝、包覆在芯丝上的包覆丝以及包覆在包覆丝上的毛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丝和包覆丝均为PA56锦纶长丝;所述毛纱为PA56锦纶短纤+安泰贝抗菌纤维+Viloft纤维。
CN202222199753.2U 2022-08-19 2022-08-19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Active CN218711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9753.2U CN218711241U (zh) 2022-08-19 2022-08-19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9753.2U CN218711241U (zh) 2022-08-19 2022-08-19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11241U true CN21871124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1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99753.2U Active CN218711241U (zh) 2022-08-19 2022-08-19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11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5916B (zh) 水溶性维纶无捻纱或弱捻纱多层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CN102733057B (zh) 用于床垫的阻燃纬编针织提花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83261A (zh) 高保暖空气层毛呢面料及其工艺
CN203792824U (zh) 一种四层结构的透气针织花边面料
CN109440267B (zh) 一种高低毛隐纬缎档组织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CN203864121U (zh) 一种四层结构的复合针织花边面料
CN218711241U (zh) 复合针织组织面料以及应用至该面料中的纱线
CN209816406U (zh) 一种弹性针织面料
CN215856585U (zh) 一体织造抗菌多层纱布面料及其被毯产品
CN110644117A (zh) 一种双层双弹灯芯绒及其工艺流程
CN110699841A (zh) 一种puff结构三色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CN215906345U (zh)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
CN211595958U (zh) 一种混色双针床双贾卡提花鞋面
CN215328606U (zh) 一种棉莫尼龙双面针织面料
CN214271207U (zh) 一种仿梭织的针织面料
CN214004961U (zh) 波浪纹外观的轻薄超柔纬编提花夹层双面面料
CN113550060A (zh)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CN203420070U (zh) 一种印花提花单刷单摇面料
CN218232723U (zh) 一种混编面料及用于该混编面料的纱线
CN219490302U (zh) 一种针织面料
CN216885534U (zh) 一种透气网眼针织面料
CN216585492U (zh) 一种抗菌耐磨针织面料
CN220116784U (zh) 一种四面弹的经编面料
CN218969499U (zh) 一种带纹理的针织面料
CN216782945U (zh) 一种透气干爽网眼针织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