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86059U -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86059U
CN218686059U CN202222559838.7U CN202222559838U CN218686059U CN 218686059 U CN218686059 U CN 218686059U CN 202222559838 U CN202222559838 U CN 202222559838U CN 218686059 U CN218686059 U CN 218686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device
tongue
function training
orofa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598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磊
姚峻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engya D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598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86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86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86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不仅能够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而且可以可拆卸地连接患者所需的功能附件,使得患者能够在口面肌训练的同时进行正畸治疗,无需等待口面肌功能训练达标后再进行正畸治疗,缩短了患者整体的治疗周期,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接受程度。

Description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口腔正畸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口腔正畸治疗领域,有研究表明肌肉对口腔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有关键性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况下肌肉问题是造成口腔问题的病因,忽略肌肉问题可能会导致矫治难以奏效或者治疗后复发。
口面肌功能治疗(orofacial myofunctional therapy,简称OMT)是针对口面部肌肉及其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进行评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其机制是通过对口颌面部的神经-肌肉进行再教育,促进颅面部结构正常发育与口颌系统功能协调稳定,是一种着眼于病因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通常采用口腔前庭盾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破除口呼吸、咬唇、吮指等不良习惯,使咬唇习惯者无法将下唇放在上切牙舌侧,使吮指习惯者无法将手指放入口内,使口呼吸患者习惯闭口呼吸,从而消除不利的肌肉压力;还可以通过牵拉口腔前庭盾来对口面肌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口面肌的张力。
所以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临床医生通常会先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但由于“口面肌-牙齿-舌”系统相互影响,在分步矫治的方案中,其中一个步骤矫治到位后,进行下一个矫治步骤时,会对前一个矫治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需要再次进行上一个矫治步骤,例如,在口面肌功能训练完成后,进行牙齿正畸矫治时,口面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就需要在牙齿正畸矫治结束后,需要对口面肌功能再次进行训练;又例如,牙齿正畸矫治结束,利用舌突等结构引导舌体至正确舌位后,如果舌头继续舔上颌前牙,会导致上颌前牙唇倾,此时需要在舌位引导后对上颌前牙再次进行正畸矫治,这样的反复矫治,不但存在整体矫治周期过长,还会造成患者的体验差,依从性低,影响整体矫治效果。
因此,如何在口面肌功能训练的周期内,同时进行相应的正畸治疗,以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且不会影响到口面肌训练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且能够在口面肌训练的同时进行正畸治疗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所述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所述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所述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阻隔屏的舌侧对应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固定部,所述功能附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承接上、下颌前牙区所有牙齿的平导板,所述平导板具有调整上下颌相对位置关系的引导槽。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槽包括容纳前牙区上颌牙齿的上引导槽和容纳前牙区下颌牙齿的下引导槽;其中,所述上引导槽邻近所述阻隔屏设置,所述下引导槽远离所述阻隔屏设置,以引导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处于预定的目标位置。
作为优选,上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上表面向下颌方向凹陷形成,下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下表面向上颌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引导槽和所述下引导槽覆盖牙齿牙冠高度的1/5~1/3。
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包括平导本体和缓释部,所述缓释部至少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时的接触区域。
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本体具有比所述缓释部更大的刚度或硬度。
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本体为由金属、陶瓷或树脂制成的板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缓释部为由软性硅胶、软性凝胶或高分子材料薄膜形成的覆盖层。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引导舌位的舌突,所述舌突包括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的承载部和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舌侧表面的凸起,其中,所述承载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邻近上腭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上表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平导板的一端邻近舌体一侧设置有引导舌位的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舌栅包括固定杆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杆的沿龈颌方向设置的多个直杆,所述固定杆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两端设有所述连接部。
所述舌栅的形状大致呈正弦波状,所述舌栅整体沿龈颌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舌栅由金属丝弯折形成,所述金属丝的两端形成与所述阻隔屏舌侧设置的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
作为优选,所述舌栅整体弯曲设置,所述舌栅整体弯曲形态与牙弓弯曲形态一致,佩戴时,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舌侧粘膜不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舌侧粘膜之间的间隙距离为1mm至1.5mm。
作为优选,所述舌栅的连接部为两个设置于所述舌栅两端的悬挂结构,所述固定部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左右两端的悬挂部,通过所述悬挂结构和所述悬挂部的配合将所述舌栅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作为优选,所述悬挂结构为封闭的挂环或开口的挂钩。
作为优选,所述平导板上设置有阻挡舌体通过的阻挡部。
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下表面或邻近舌体的侧表面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沿龈颌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朝上腭和/或由所述平导板的下表面朝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或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邻近舌体的侧表面分别朝上腭和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平导板为一体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上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功能附件对应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阻隔屏与所述功能附件通过螺钉、所述连接孔以及固定孔进行可拆卸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卡接,所述连接部为卡槽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块结构,或者所述连接部为卡块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槽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卡槽结构为T型槽,所述的卡块结构为与所述卡槽结构配合的T型块。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邻近唇侧的面还设有牵拉部,用于牵拉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
作为优选,所述牵拉部与所述阻隔屏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牵拉部与所述阻隔屏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牵拉部邻近所述阻隔屏的一侧设有螺杆,所述阻隔屏唇侧面设有与所述螺杆相适配的螺孔。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邻近唇侧的面还设有用于穿过拉绳的至少一个牵拉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牵拉通孔设置于所述阻隔屏前牙区中部。
作为优选,所述牵拉通孔为两个,所述牵拉通孔相对于所述阻隔屏前牙区中线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由上颌前庭沟延伸至下颌前庭沟。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上、下两侧的轮廓分别与上、下前庭沟底的轮廓基本吻合。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上、下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避开唇系带的缺口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屏两端延伸至最后一颗牙齿或最后一颗牙齿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不仅能够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而且可以可拆卸地连接患者所需的功能附件,使得患者能够在口面肌训练的同时进行正畸治疗,而且可以避免“口面肌-牙齿-舌”系统在矫治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反复矫治,可以在同一矫治周期内,同时将口面肌、牙齿和舌体保持在正确的位置,以同时矫治到位,缩短了患者整体的治疗周期,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体验感和依从性。
2、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功能附件的安装和拆卸,方便实用。当只需要破除口呼吸、咬唇、吮指等不良习惯时,可以直接将阻隔屏佩戴于唇肌或唇颊肌与牙颌之间,使咬唇习惯者无法将下唇放在上切牙舌侧,使吮指习惯者无法将手指放入口内,使口呼吸患者习惯闭口呼吸;当患者进行主动口面肌功能训练时,可以安装牵拉部,通过牵拉牵拉部带动阻隔屏运动以对口面肌功能进行主动训练,从而改善口面肌的张力;当患者连接不同的功能附件时,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对于伴有深覆颌的患者需要进行打开咬合时,会连接平导板来辅助进行前牙的压低;对于伴有舌位不正的患者,会连接舌突来进行引导;对于伴有开颌和吐舌习惯等问题的患者,会连接舌栅来阻止吐舌。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佩戴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缓释部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缓释部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佩戴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阻隔屏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阻隔屏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牵拉部另一种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阻隔屏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中阻隔屏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
本文中描述时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术语均为附图中的方向,并不指代特殊限定。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文中的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中提及到的“后牙区”是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前牙区的牙齿包括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
请参看图1,本申请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未标号),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1以及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前牙区舌侧面的功能附件2,所述功能附件2与所述阻隔屏1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连接的功能附件2可以是平导板、舌栅、舌突中的一种,也可以是它们的结合,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多种不同的需求。
请一并参看图2,所述功能附件2邻近所述阻隔屏1舌侧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未标号),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对应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固定部(未标号),所述功能附件2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1上,这样的结构设计方便实用,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所述功能附件2的安装和拆卸,连接不同的功能附件2,以在口面肌功能训练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矫治功能,例如对于伴有深覆颌的患者需要进行打开咬合时,会连接平导板来辅助进行前牙的压低;对于伴有舌位不正的患者,会连接舌突来进行引导;对于伴有开颌等问题的患者,会连接舌栅来阻止吐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与所述功能附件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部为所述阻隔屏1上设置的连接孔,所述连接部为所述功能附件2上对应所述连接孔的固定孔,在安装时,通过螺钉5和所述连接孔以及所述固定孔进行螺纹连接,所述螺钉5具有与所述连接孔以及所述固定孔像适配的螺纹,具体地,所述螺钉5自所述阻隔屏1的唇侧穿过所述连接孔后继续旋转进入所述固定孔,以实现所述功能附件2与所述阻隔屏1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三个连接孔以及三个固定孔与三个螺钉5的配合可以实现稳定安装;当然,通过一个连接孔以及一个固定孔与一个螺钉5的配合也可以实现稳定安装,其他数量的多个相应数量和位置关系的连接孔以及固定孔与相应数量的螺钉配合也可以实现稳定安装,本申请对连接孔以及固定孔的数量不做限制。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与所述功能附件2的螺纹连接方式也可以如图20所示,所述固定部4也可以为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舌侧面的螺孔,而所述连接部3则为设置于所述功能附件2近唇侧面上且与所述螺孔相适配的螺杆,安装时,通过将所述功能附件2上的螺杆旋进所述螺孔,以将所述功能附件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1上。
请参看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的两端延伸覆盖前牙区,当所述阻隔屏1佩戴到位时,其整体位于唇肌和牙颌200之间,以阻隔唇肌与牙颌200的接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口颌面部的神经-肌肉进行再教育,建立新的正确的肌力平衡并作用于牙弓,促进牙槽骨的改建与颌面结构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根据矫治需求,所述阻隔屏1还可以包括覆盖后牙区的颊屏1b,所述颊屏1b邻接所述唇屏1a的两端设置,所述颊屏1b可以延伸至后牙区的最后一颗牙齿或最后一颗牙齿中部,此时,所述片状本体1佩戴到位后,其整体位于唇颊肌和牙颌之间,以阻隔唇颊部肌肉与牙颌的接触,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口颌面部的神经-肌肉进行再教育,建立新的正确的肌力平衡并作用于牙弓,促进牙槽骨的改建与颌面结构的正常生长发育;当然也可以根据矫治需求,将所述颊屏1b在近远中方向上延伸至后牙区的任何需要的位置。在生产制造中,所述唇屏1a和所述颊屏1b可以为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分别制造所述唇屏1a和所述颊屏1b,然后再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当然,所述唇屏1a和所述颊屏1b一体成型的制作工艺方便易制作。
请参看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牵拉所述阻隔屏1,可以在所述阻隔屏1邻近唇侧的面上设置牵拉部6,用来牵拉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从而改善口面肌的张力。容易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所述牵拉部6的安装和拆卸,所述牵拉部6与所述阻隔屏1之间可以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拉部6与所述阻隔屏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具体地,在所述牵拉部6上设置螺杆61a,所述螺杆61a邻近所述阻隔屏1的一侧设置,同时,在所述阻隔屏1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杆61a相适配的螺孔61b,所述螺孔61b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的唇侧面,所述牵拉部6通过所述螺杆61a和所述螺孔61b的螺纹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1上。当只需要进行破除口呼吸、咬唇、吮指等不良习惯时,不需要安装牵拉部6,直接佩戴所述阻隔屏1,使咬唇习惯者无法将下唇放在上切牙舌侧,使吮指习惯者无法将手指放入口内,使口呼吸患者习惯闭口呼吸;当需要进行牵拉训练时,可以安装所述牵拉部6。
请继续参看图4所示,对于伴随有深覆颌或安氏Ⅱ类倾向的患者,可以在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面设置平导板21,平导板21可以承接上、下颌前牙区的所有牙齿;为了更好的引导上、下颌所述前牙区牙齿的位置,可以在所述平导板21的上、下平面还可以设置有用来引导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处于预定目标位置处的上引导槽211a和下引导槽211b,如图5所示,其中,所述上引导槽211a邻近所述阻隔屏1设置,所述下引导槽211b远离所述阻隔屏1设置,这样的设置可以有利于引导患者的上、下颌前牙区牙齿至目标位置处,所述预定目标位置可以为阶段性矫治的目标位置,也可以为最终的目标位置,例如,如图6所示,所述上引导槽211a和下引导槽211b在所述平导板21之间的唇舌向间距L可以为1mm至3mm,以调整所述上下颌前牙区牙齿最终在矢状向的咬合间距。
请继续参看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作工艺上,所述上引导槽211a由所述平导板21上表面向下颌方向凹陷形成,下引导槽211b由所述平导板21下表面向上颌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引导槽211a和下引导槽211b的凹陷的深度H可以是:当所述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咬合在所述上引导槽211a和下引导槽211b时,所述上颌和下颌前牙区牙齿可以被覆盖牙齿牙冠高度的1/5~1/3,以调整所述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在上下颌的覆盖关系。
为了提升上下颌牙齿咬合在所述平导板21上的舒适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看图7和图8所示,发明人将所述平导板21设计成包括平导本体21a和缓释部21b,所述平导本体21a的刚度或硬度比所述缓释部21b的刚度或硬度大,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刚度或硬度较大的平导本体21a可以很好地满足平导板21压低前牙和打开咬合的功能;另一方面,所述缓释部21b可以至少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21时的接触区域,也可以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21时的接触区域,当然也可以同时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21时的接触区域,以使得患者咬合部分的舒适度提高,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矫治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平导本体21a的板状结构可以由金属或陶瓷或树脂制成;然后在所述平导本体21a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21时的接触区域涂覆由软性硅胶、软性凝胶或高分子材料薄膜形成的覆盖层;如图7所示,所述缓释部21b直接涂覆在所述平导本体21a的上、下表面,这种结构在制作工艺上简单易操作;如图8所示,所述缓释部21b也可以只涂覆在患者牙齿直接咬合的部分,这种结构更有利于节约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看图9和图10所示,其中图10为图9侧面视图,发明人在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面设置有舌突,用于引导舌体300至正确的舌位,当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佩戴到位后,如图11所示所述阻隔屏1位于唇肌100和牙颌200之间。所述舌突包括承载部22a和凸起22,所述承载部22a从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面朝患者前牙区的上腭方向凸伸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3设置在所述承载部22a靠近所述阻隔屏1的一端,用于与所述阻隔屏1的所述固定部(未示出)可拆卸连接;所述凸起22设置于所述承载部22a的舌侧表面,且邻近上腭的一端,即可以引导患者的舌体300去舔,并记忆正确的舌位,纠正低舌位的习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看图12所示,当然也可以在所述平导板21上设置一个引导舌位的结构,包括支撑部212和凸起22,具体地,从所述平导板21的上表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一个支撑部212,在所述支撑部212远离所述平导板21的一端设置一个凸起22,所述凸起22邻近舌体一侧且于近上腭的位置处设置,以用于引导患者舌体经常去舔,从而可以将患者的舌体引导至正确的舌位,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器不仅可以具备平导板21的打开咬合或压低前牙的功能,还可以引导舌体至正确的舌位,方便实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看图13所示,同样地,也可以在所述平导板21上设置一个舌栅23,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满足具有吐舌习惯的患者,还存在需要打开咬合或是压低前牙的需要,此时,在所述平导板21上设置一个用来阻挡患者舌体通过的阻挡部213,所述阻挡部213可以为沿龈颌方向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可以设在所述平导板21的上表面(如图14所示)或下表面(如图15所示),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所述平导板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如图16所示),还可以设在所述平导板21邻近舌体的侧表面(未示出)。具体地,所述杆状结构可以由所述平导板21的上表面朝上腭方向延伸形成,也可以由所述平导板21的下表面朝下腭方向延伸形成,又或者由所述平导板21的邻近舌体的侧表面分别朝上腭和下腭方向延伸形成。总之,所述阻挡部213的位置设置只要满足可以阻挡舌体伸出口腔的设置方式均可以,此处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213与所述平导板21可以为一体结构,在制作工艺上,这样的一体结构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的优点,当然,也可以是先分别制作所述平导板21和所述杆状结构,然后再将所述杆状结构通过粘接或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或螺纹、卡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
当然,也可以将舌栅23直接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舌侧面,请参看图17所示,所述舌栅23包括固定杆231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杆231上的多个直杆232,其中,所述直杆232沿龈颌方向设置,用于阻挡患者舌体伸出口腔,有利于开颌患者的治疗,所述固定杆231将所述多个直杆232以串联方式连接固定在所述固定杆231上,所述多个直杆232可以均匀地固定于所述固定杆231上,当然只要能够阻挡患者舌头无法伸出口腔,所述多个直杆232以非均匀分布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杆231上也是可以的,当然,在临床上,为了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也可以将所述多个直杆232沿龈颌方向的两端设置成圆润的圆球形的结构。所述固定杆231在邻近所述阻隔屏1舌侧的两端设有所述连接部3,如图18所示,所述连接部3可以由所述固定杆231的两端弯折而成,用于与所述阻隔屏1上的固定部4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看图18,所述舌栅23的形状大致呈正弦波状,整体沿龈颌方向设置,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用金属丝弯折形成所述正弦波状的形状,所述金属丝的两端直接弯折形成所述连接部3,用以与所述阻隔屏1的固定部4相配合,从而将所述舌栅2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阻隔屏1上。具体地,所述舌栅23的连接部3为两个悬挂结构,设置在所述舌栅23的两端,与之配合的,所述阻隔屏1上的所述固定部4为两个悬挂部,与所述两个悬挂挂钩对应设置于所述阻隔屏1舌侧面的左右两端,所述舌栅23通过所述悬挂结构和所述悬挂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1上。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挂结构可以为一个封闭的挂环(未示出),用于悬挂在所述悬挂部上,以实现所述舌栅23与所述阻隔屏1的可拆卸连接,当然,也可以是部分开口的挂钩(如图18所示),用于钩挂在所述悬挂部上,方便拆卸和安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佩戴的舒适度,可以将所述舌栅23的整体形状做弯曲设计,使得其沿牙弓方向的形态与患者牙弓弯曲形态一致,目的是使所述舌栅23不与其对应位置处的舌侧粘膜有接触,具体地,例如,佩戴后,所述舌栅23与其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舌侧粘膜之间的间隙距离可以设置在1mm至1.5mm之间,既可以满足防止患者吐舌,又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与所述功能附件2可以通过卡接连接的方式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部3为设置在所述功能附件2上的卡块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4为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上的卡槽结构,安装时,通过所述卡块结构和卡槽结构的配合完成所述功能附件2与所述阻隔屏1的可拆卸连接;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为设置在所述功能附件2上的卡槽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4为相应地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上的卡块结构(未示出),也是可行的。具体地,请参看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3为横向设置在所述功能附件2上的T型块榫条,所述T型块榫条整体与所述阻隔屏1弯曲的弧度一致,在矢状面上的截面形状呈“T”形,而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上的所述固定部4的卡槽结构为与所述T型块榫条相适配的横向T型卯槽,安装时,所述T型块榫条自所述阻隔屏1上的T型卯槽的一端插入后完全容置于所述T型卯槽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屏1邻近唇侧的面设置有用于穿过拉绳的牵拉通孔7,请参看图24所示,所述通孔7为两个,牵拉时,将拉绳两端分别自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面穿出,牵拉时,患者拉住所述拉绳的两端进行训练,当然,为了受力均匀和牵拉时的稳定性,所述两个牵拉通孔7优先对称设置于所述阻隔屏1前牙区的中线两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所述通孔为一个,牵拉时,将一根拉绳穿过所述牵拉通孔7,在所述阻隔屏1的舌侧面打一个直径大于所述牵拉通孔7的结,以用于在牵拉时阻止所述拉绳从所述牵拉通孔7中脱离;当然出于受力均匀,所述牵拉通孔7最优的设计方案为设置在所述阻隔屏1前牙区的中部位置处。
另外,为了获得良好的阻隔效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看图25,所述阻隔屏1在龈颌方向上,由上颌前庭沟位置处延伸至下颌前庭沟位置处,且上、下两侧的轮廓分别与上、下前庭沟底的轮廓基本吻合,这种结构设计,在收获良好的阻隔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当然,发明人考虑到避让上、下唇系带,在所述阻隔屏1上、下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可以避开唇系带的缺口结构11,避免患者在佩戴时,所述所述阻隔屏1上、下两侧压迫上、下唇系带而造成的患者不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以形成不同的新的实施方案,这种组合后形成的实施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为了节省申请文本的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同样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6)

1.一种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大致呈C形的阻隔屏,佩戴时,所述阻隔屏至少阻隔唇肌与牙颌之间的接触;所述阻隔屏的前牙区舌侧面设有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的功能附件,所述功能附件为平导板、舌突、舌栅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阻隔屏的舌侧对应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设有固定部,所述功能附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的配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承接上、下颌前牙区所有牙齿的平导板,所述平导板具有调整上下颌相对位置关系的引导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包括容纳前牙区上颌牙齿的上引导槽和容纳前牙区下颌牙齿的下引导槽;其中,所述上引导槽邻近所述阻隔屏设置,所述下引导槽远离所述阻隔屏设置,以引导上下颌前牙区牙齿处于预定的目标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上表面向下颌方向凹陷形成,下引导槽由所述平导板下表面向上颌方向凹陷形成,所述上引导槽和所述下引导槽覆盖牙齿牙冠高度的1/5~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板包括平导本体和缓释部,所述缓释部至少覆盖所述平导本体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对应牙齿咬合所述平导板时的接触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本体具有比所述缓释部更大的刚度或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本体为由金属、陶瓷或树脂制成的板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部为由软性硅胶、软性凝胶或高分子材料薄膜形成的覆盖层。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附件为用于引导舌位的舌突,所述舌突包括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的承载部和设置于所述承载部舌侧表面的凸起,其中,所述承载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阻隔屏可拆卸连接,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承载部邻近上腭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板上表面朝所述前牙区上腭方向凸伸形成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平导板的一端邻近舌体一侧设置有引导舌位的凸起。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包括固定杆和固定于所述固定杆的沿龈颌方向设置的多个直杆,所述固定杆邻近所述阻隔屏舌侧的两端设有所述连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的形状大致呈正弦波状,所述舌栅整体沿龈颌方向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由金属丝弯折形成,所述金属丝的两端形成与所述阻隔屏舌侧设置的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整体弯曲设置,所述舌栅整体弯曲形态与牙弓弯曲形态一致,佩戴时,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舌侧粘膜不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与其对应位置处的所述舌侧粘膜之间的间隙距离为1mm至1.5mm。
17.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栅的连接部为两个设置于所述舌栅两端的悬挂结构,所述固定部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阻隔屏舌侧面左右两端的悬挂部,通过所述悬挂结构和所述悬挂部的配合将所述舌栅连接于所述阻隔屏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结构为封闭的挂环或开口的挂钩。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导板上设置有阻挡舌体通过的阻挡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为设置于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下表面或邻近舌体的侧表面的杆状结构,所述杆状结构沿龈颌方向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上表面朝上腭和/或由所述平导板的下表面朝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或所述阻挡部为由所述平导板的邻近舌体的侧表面分别朝上腭和下腭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杆状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平导板为一体结构。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上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功能附件对应所述连接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所述阻隔屏与所述功能附件通过螺钉、所述连接孔以及固定孔进行可拆卸的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卡接,所述连接部为卡槽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块结构,或者所述连接部为卡块结构,相应地所述固定部为卡槽结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结构为T型槽,所述的卡块结构为与所述卡槽结构配合的T型块。
27.根据权利要求1~8、10~16、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邻近唇侧的面还设有牵拉部,用于牵拉所述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以进行口面肌功能训练。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阻隔屏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与所述阻隔屏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牵拉部邻近所述阻隔屏的一侧设有螺杆,所述阻隔屏唇侧面设有与所述螺杆相适配的螺孔。
30.根据权利要求1~8、10~16、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邻近唇侧的面还设有用于穿过拉绳的至少一个牵拉通孔。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通孔设置于所述阻隔屏前牙区中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通孔为两个,所述牵拉通孔相对于所述阻隔屏前牙区中线对称设置。
33.根据权利要求1~8、10~16、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由上颌前庭沟延伸至下颌前庭沟。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上、下两侧的轮廓分别与上、下前庭沟底的轮廓基本吻合。
35.根据权利要求1~8、10~16、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上、下两侧的中间位置处形成有避开唇系带的缺口结构。
36.根据权利要求1~8、10~16、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屏两端延伸至最后一颗牙齿或最后一颗牙齿中部。
CN202222559838.7U 2022-09-27 2022-09-27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Active CN218686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9838.7U CN218686059U (zh) 2022-09-27 2022-09-27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59838.7U CN218686059U (zh) 2022-09-27 2022-09-27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86059U true CN218686059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8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59838.7U Active CN218686059U (zh) 2022-09-27 2022-09-27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860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98107A1 (en) * 2018-08-23 2020-12-24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imited Dental Appliance
US12023546B2 (en) * 2018-08-23 2024-07-02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imited Dental applian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98107A1 (en) * 2018-08-23 2020-12-24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imited Dental Appliance
US12023546B2 (en) * 2018-08-23 2024-07-02 Wuxi Ea Medical Instruments Technologies Limited Dental applian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0379B1 (ko) 돌출입 교정와이어 및 이를 갖는 돌출입 교정시스템
KR101235888B1 (ko) 코골이 방지부재
MXPA05003024A (es) Aparato dental de grosor vertical alterado entre un armazon superior y un armazon inferior, con un mecanismo integrado articulado para fijar un armazon superior y un armazon inferior y un sistema y metodo para el tratamiento de maloclusiones.
KR101592421B1 (ko) 상악 치열 교정 장치
CN101019780B (zh) 上颌埋伏阻生牙导杆式矫治器
TWM630174U (zh) 殼狀牙科器械及殼狀牙科矯治器套組
CN108670455A (zh) 用于上颌腭扩大的自动加力功能性矫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7828109U (zh) 牙科器械及牙科器械套组
CN218686059U (zh)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CN210330778U (zh) 一种口颌系统肌功能训练和咬合引导正畸矫治器
CN219250490U (zh) 一种乳牙专用托槽
KR101249175B1 (ko) 치아 교정장치
CN110464488B (zh) 一种口腔功能矫治器
WO2011118941A2 (ko) 치열 교정용 구개 고정원
CN117815624A (zh) 口面肌功能训练装置
CN208756205U (zh) 可调式的牙弓发育塑形器
CN219846874U (zh) 牙科器械及牙科器械系统
CN219846873U (zh) 牙科器械
CN215130978U (zh) 一种舌位引导器
CN219461460U (zh) 颌间关系调整矫治器
CN217828111U (zh) 牙科器械
CN221180661U (zh) 具有栅栏装置的无托槽隐形牙颌畸形矫治器
CN212913437U (zh) 一种前牙牵引装置
CN213030884U (zh) 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器
WO2020038021A1 (zh) 牙科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