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400U -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2400U
CN218672400U CN202222887796.XU CN202222887796U CN218672400U CN 218672400 U CN218672400 U CN 218672400U CN 202222887796 U CN202222887796 U CN 202222887796U CN 218672400 U CN218672400 U CN 218672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flow
slott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8779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夫峰
苏明泽
唐华
李日新
杜顺开
李金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8779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2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2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2400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0962 priority patent/WO2024093167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换热装置包括: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后换热器为第一换热部,前上换热段分为第二换热部和位于第二换热部下方的第三换热部,前下换热段为第四换热部;其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1,多个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2,多个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3,多个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4;其中,任一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任一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降低管路布置难度,改善空间占用。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换热装置通过换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例如:与周围空气、周围液体等,制冷剂进入流路时的干度低,流速小,在流动过程中,干度逐渐提高,流速逐渐升高,会导致换热管内制冷剂的流速过快,导致换热管内压降大,难以兼顾换热效率与压降过大问题。
同时,制冷剂需要在循环布设的多根换热管内流动,会出现跨管现象,提高布置难度,加剧换热装置的空间占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内部无需跨管,空间占用合理,布置难度低,且可以兼顾换热效率与压降过大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包括: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所述后换热器为第一换热部,所述前换热器包括前上换热段和前下换热段,所述前上换热段自上向下倾斜向前延伸且所述前上换热段的上端与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衔接,所述前下换热段与所述前上换热段的下端相连且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所述前上换热段分为第二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下方的第三换热部,所述前下换热段为第四换热部;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1,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2,所述第三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三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3,所述第四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四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4;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任一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使任一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任一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一方面,各个换热部内的换热管数量可以确定,对应具有多种流路解法,而每种流路接法下,均不会出现跨管现象;另一方面,换热管数量与制冷剂干度适配,干度小的区域少设置换热管,以减少子流路数量,干度大的区域多设置换热管,以增加子流路数量,可以兼顾换热效率与压降,确保换热装置各个区域压降均不会过大,且换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
进一步地,2.17≤A1/A2≤5.67,2.5≤A3/A2≤3.33,0.75≤A3/A4≤2,0.8≤(A1+A2)/(A3+A4)≤2.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任一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任一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相同;和/或,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与任一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以由换热管限定出对应的换热流道,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多个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四换热部通过曲线段平滑连接,在所述换热装置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1,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2,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3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32,所述第四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4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42,其中,1.85≤L1/L2≤3.56,1.1≤(L31+L32)/L2≤2.2,0.7≤(L31+L32)/(L41+L42)≤1.9。
进一步地,在所述换热装置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宽度为B1,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宽度为B2,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宽度为B3,2.85≤L1/B1≤5.14,1.23≤L2/B2≤1.94,1.5≤L41/B3≤2.44。
在一些实施例中,B1=B2=B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所述前上换热段的翅片与所述前下换热段的翅片为同一翅片的不同部分,所述后换热器的翅片与所述前换热器的翅片为一个翅片切分的两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上分别具有为沿翅片的宽度方向排列多排管组,每排所述管组均包括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相应的换热流道,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开缝组。
进一步地,所述前换热器中相邻的两排所述换热管组中,上游组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不小于所述前换热器中下游组中任一所述开缝组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且上游组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前换热器中下游组中任一所述开缝组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后换热器包括后上换热段和后下换热段,所述后上换热段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后下换热段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和/或,所述前换热器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其中,不同种所述开缝组的宽度、开缝长度、开缝数量、开缝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后换热器与所述前换热器之间适于设置贯流风道,所述后换热器的前侧局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贯流风道的后蜗舌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上换热段与所述前下换热段的连接处具有多个开缝组,所述多个开缝组中位于进风侧的为外侧组,至少一个所述外侧组形成为设定组,所述设定组包括一个或者沿气流经过方向排列的多个开缝结构,所述设定组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所述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不小于位于上游的所述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送风装置以及换热装置,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所述送风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道件的风道进口处,所述换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为D,所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2.6≤W/D≤3.7。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可行的第一流路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可行的第二流路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可行的第三流路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可行的第四流路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不同直径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能效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不同直径的第三换热管和第四换热管的能效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开缝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开缝结构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开缝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开缝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0,
换热装置100,送风装置200,壳体300,
后换热器10,第一换热流道11,后上换热段12,后下换热段13,凹槽14,
前换热器20,前上换热段21,第二换热流道211,第三换热流道212,前下换热段22,第四换热流道221,
后蜗舌210,前蜗舌220,贯流风轮230,
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第四换热部d,开缝组e,
桥片a1,穿孔b1,挡片c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以及空调室内机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包括:前换热器20和后换热器10。
其中,后换热器10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后换热器10为第一换热部a,前换热器20包括前上换热段21和前下换热段22,前上换热段21自上向下倾斜向前延伸且前上换热段21的上端与后换热器10的上端衔接,前下换热段22与前上换热段21的下端相连且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前上换热段21分为第二换热部b和位于第二换热部b下方的第三换热部c,前下换热段22为第四换热部d。
也就是说,前换热器20限定出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后换热器10限定出第一换热部a,第一换热部a与第二换热部b(即前上换热段21)在前后方向上的上端衔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衔接可以是分体件之间的拼接,也可以是一体件的弯折),第三换热部c位于第二换热部b的下方并倾斜向前延伸,第四换热部d位于第三换热部c的下方并倾斜向后延伸,以通过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形成包绕结构,用于包绕送风装置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b中的第二换热流道211的管径均相同且均大于第三换热部c中的第三换热流道212的管径。第三换热部c和第四换热部d相连接并两者的延伸方向呈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前换热器20的迎风侧的第一排换热管中的第一个至第四个换热管所在管段定义为第二换热部b,第五个换热管至第十二个换热管所在管段定义为第三换热部c,第十三个换热管至最下端最后一个换热管所在管段定义为第四换热部,而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可以基于延伸方向以及换热管数量进行具体限定。
其中,第一换热部a上设有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1,第二换热部b上设有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2,第三换热部c上设有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3,第四换热部d上设有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4,任一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即第一换热流道11>第三换热流道212、第一换热流道11>第四换热流道221),任一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即第二换热流道211>第三换热流道212、第二换热流道211>第四换热流道221)。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换热部a上设置第一换热管,多个第一换热管限定出第一换热流道11、第二换热部b上设置第二换热管,多个第二换热管限定出第二换热流道211、第三换热部c上设置第三换热管,多个第三换热管限定出第三换热流道212、第四换热部d上设置第四换热管,多个第四换热管限定出第四换热流道221,在换热装置100的横截面上(是指在垂直于送风装置200的贯流风轮230轴线的平面上横截换热装置100所得到的截面),多个第一换热管的截面积之和对应为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之和A1,多个第二换热管的截面积之和对应为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之和A2,多个第三换热管的截面积之和对应为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之和A3,多个第四换热管的截面积之和对应为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之和A4。
具体地,在流路的入口阶段,制冷剂的干度小,液相制冷剂质量大于气相制冷剂质量,任意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第三换热流道212和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管内制冷剂流速较低,可以提高制冷剂在入口阶段的流速,以提高换热系数;
当制冷剂流动至中间阶段时,制冷剂的干度逐渐增大,气相制冷剂质量逐渐大于液相制冷剂质量,管内制冷剂的流速逐渐升高,而任一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在可以稳定换热的同时,压降也可以处于合理范围内;
在制冷剂流动至出口阶段时,制冷剂的干度较大,气相制冷剂的质量远大于液相制冷剂的质量,而第三换热流道212和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下降,管内制冷剂流速会显著提高,对应形成更多的制冷剂子流路,流路数量更多,在确保换热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避免制冷剂的压降过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使任一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任一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一方面,各个换热部内的换热管数量可以确定,对应具有多种流路接法,而每种流路接法下,均不会出现跨管现象;另一方面,换热管数量与制冷剂干度适配,干度小的区域少设置换热管,以减少子流路数量,干度大的区域多设置换热管,以增加子流路数量,可以兼顾换热效率与压降,确保换热装置100各个区域压降均不会过大,且换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而使A1、A2、A3、A4满足:2.17≤A1/A2≤5.67,2.5≤A3/A2≤3.33,0.75≤A3/A4≤2,0.8≤(A1+A2)/(A3+A4)≤2.22。
参见表1-表4,通过第一实验表至第四实验表,可以得出制冷剂流路的不同阶段,换热管数量的匹配性设置,可以提高换热性能。
表1:第一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071
具体地,表1为A3/A2的数值为2.8,A3/A4的数值为1.5前提下,不同A1/A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A1/A2数值为2.5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2:第二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072
具体地,表2为A1/A2的数值为2.5,A3/A4的数值为1.5前提下,不同A3/A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A3/A2的数值为2.9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3:第三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073
具体地,表3为A1/A2数值为2.5,A3/A2的数值为2.9前提下,不同A3/A4数值下,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A3/A4的数值为1.4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4:第四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074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081
具体地,表4为不同(A1+A2)/(A3+A4)数值下,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A1+A2)/(A3+A4)为1.5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综上,各个换热部内换热管的过流面积会影响换热装置100的换热性能,而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比值关系的限定,可以使制冷剂流路的入口阶段、中间阶段以及出口阶段的换热管数量更加合理,低干度区域,流速低,对应减少换热管数量,在高干度区域,流速高,压降大,对应增加换热管数量,可以有效提高换热装置100能效,提高换热效率,最高可以提升35%。
使每一个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三换热流道212和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大于第三换热流道212和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第一换热流道11和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相对更大,且满足2.17≤A1/A2≤5.67,2.5≤A3/A2≤3.33,2.5≤A3/A2≤3.33、0.75≤A3/A4≤2,0.8≤(A1+A2)/(A3+A4)≤2.22,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三换热管以及第四换热管的数量以及排布形式被基本限定。
换言之,参见图3-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限定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以及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中的任一个换热流道之间的过流面积大小关系,并进一步限定第一换热流道11与第二换热流道211的总过流面积的比值关系、第二换热流道211与第三换热流道212的总过流面积的比值关系、第三换热流道与第四换热流道221的总过流面积比值关系、第一换热流道11与第二换热流道211的总过流面积之和,与第三换热流道212与第四换热流道221的总过流面积之和的比例关系,可以实现对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内换热管的数量进行限制,各个换热部内的换热管数量确定后,可以对应形成多种换热管接法,每种接法对应的布置方式均可以保证不存在跨管、跳管现象。
示例性地,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行的第一流路布置方式。
其中,第二换热部b的进风侧第一排第二换热管组成第一组,第二排和第三排上端两个第二换热管组成第二组,第二排和第三排下端两个第二换热管组成第三组;
第一换热部a的进风侧第一排上端六个第一换热管组成第四组,进风侧第一排下端四个以及第二排和第三排的下端两个第一换热管组成第五组,第二排上端两个以及第三排上端六个第一换热管组成第六组,第二排中间六个以及第三排中间两个组成第七组;
第三换热部c的进风侧第一排上端两个、第二排上端三个以及第三排上端三个第三换热管组成第八组,第一排第三个、第四个、第二排第四个、第五个、第三排第三个至第六个第三换热管组成第九组;
第四换热部d的进风侧第三排上端前三个第四换热管与第三换热部c第一排第五个、第六个、第二排第六个至第七个,第三排第七个第三换热管组成第十组,第四换热部d的进风侧第一排的上端前两个、第二排前三个、第三排第四个第四换热管以及第三换热部c第一排下端两个第三换热管组成第十一组,第四换热部d第一排第五个至第七个、第二排第四个至第六个、第三排第五个和第六个第四换热管组成第十二组,第一排下端四个、第二排下端两个以及第三排下端两个第四换热管组成第十一组,每组内的多个换热管依次相连,以使每组的一端形成为制冷剂进入口,一端形成为制冷剂流出口。
具体流路如下:制冷剂由第一组的制冷剂入口进入,并由第一组的制冷剂出口流出,从第四组的制冷剂进口流入,第四组的制冷剂出口流出后,分两路分别流入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制冷剂进口,第二组制冷剂出口与第三组制冷剂出口交汇,且流出的制冷剂分三路分别流入第五组制冷剂入口、第六组制冷剂入口和第七组制冷剂入口,第五组制冷剂出口、第六组制冷剂出口、第七制冷剂出口汇流的制冷剂可以分六路,分别流入第八组制冷剂入口至第十三组制冷剂入口,第八组制冷剂出口至第十三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汇流后可以回流至压缩机。
由此,第一换热部a至第四换热部d内的换热管数量、排布方式圈定后,可以实现流路的合理布置,制冷剂依次流通,无需跨管流通。
参见图4-图6所示,其中,图4为第二流路布置方式,图5为第三流路布置方式,图6为第四流路布置方式,与第一流路布置方式的区别在于,多个换热管的分组方式不同,但均由第二换热部b流入,第三换热部c和第四换热部d内实现汇流后排出,可以实现在入口阶段、中间阶段和出口阶段,实现制冷剂子流路的数量调整,例如:图3对应为1-2-3-6的制冷剂子流路变化趋势,且相应布置形式下,不存在跨管、跳管现象,本实用新型不进一步进行描述。
进而,在流路的入口阶段(对应制冷剂处于第一组、第四组阶段),制冷剂的干度小,液相制冷剂质量大于气相制冷剂质量,管内制冷剂流速较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数量相对更少,仅形成一条制冷剂子流路,可以提高制冷剂在入口阶段的流速,以提高换热系数;
当制冷剂流动至中间阶段(对应制冷剂处于第二组、第三组、第五组、第六组和第七组阶段)时,制冷剂的干度逐渐增大,气相制冷剂质量逐渐大于液相制冷剂质量,管内制冷剂的流速逐渐升高,制冷剂子流路由两条变成三条,在可以稳定换热的同时,压降也可以处于合理范围内;
在制冷剂流动至出口阶段(对应制冷剂处于第八组至第十三组阶段)时,制冷剂的干度较大,气相制冷剂的质量远大于液相制冷剂的质量,管内制冷剂流速会显著提高,对应形成六条制冷剂子流路,流路数量更多,在确保换热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避免制冷剂的压降过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装置100,使任一第一换热流道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任一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且满足2.17≤A1/A2≤5.67,2.5≤A3/A2≤3.33,0.75≤A3/A4≤2,0.8≤(A1+A2)/(A3+A4)≤2.22,一方面,各个换热部内的换热管数量可以确定,对应具有多种流路接法,而每种流路接法下,均不会出现跨管现象;另一方面,换热管数量与制冷剂干度适配,干度小的区域少设置换热管,以减少子流路数量,干度大的区域多设置换热管,以增加子流路数量,可以兼顾换热效率与压降,确保换热装置100各个区域压降均不会过大,且换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
此外,现有技术中,换热装置100的换热效率难以满足使用需求,一般会在前换热器20和后换热器10的进风侧进一步设置背管,通过背管增加散热,而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装置100的换热效率更高,无需设置背管,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任一第一换热流道11与任一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过流面积相同;和/或,任一第三换热流道212与任一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过流面积相同。
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与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相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与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相同;优选地,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与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相同;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与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中任一个的过流面积相同。
由此,形成第一换热流道11的第一换热管、形成第二换热流道211的第二换热管可以选用相同规格尺寸的换热管,形成第三换热流道212的第三换热管、形成第四换热流道221的第四换热管可以选用相同规格尺寸的换热管,只需要两种相同规格的换热管(例如:铜管),利于标准化设置,也可以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0为管翅式换热器以由换热管限定出对应的换热流道,多个第一换热流道11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第二换热流道211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第三换热流道212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多个第四换热流道221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
示例性,第一换热部a内的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部b内的第二换热管分别对应的直径D1和直径D2,第三换热部c和第四换热部d的进风侧第一排、第二排换热管的直径为D3,第三换热部c和第四换热部d的进风侧第三排换热管的直径为D4。
具体地,第一换热流道11、第二换热流道211处于制冷剂流路的入口阶段,该阶段制冷剂的干度较低,流速低,如果采用较小管径,压降变化明显,为了平衡压降可以增大管径,但减少换热管数量,又会导致管内换热面积不足,不利于换热提升,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管径较大的换热管,并提升换热管数量,以增加换热面积,同时降低入口阶段的制冷剂子流路数量,实现换热提升。
参见图7,图7示出了在0.3干度下不同管径换热管对换热装置100的换热能效的影响,由图可知,D1和D2的优选值为6.35mm。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流道212和第四换热流道221处于制冷剂流路的中间阶段以及出口阶段,干度逐渐增大,流速组件增高,如果采用较大管径,则区域内换热管数较小,会导致管内换热面积不足,为了保证区域内换热稳定性,需要采用较小的管径,更多的换热管数量,实现换热面积的提升,另外小管径虽然可以提升换热系数,由于压降较大,需要进一步增加制冷剂子流路来平衡压降。
参见图8,图8示出了在0.6干度下不同管径换热管对换热装置100的换热能效的影响,由图可知,D3和D4的优选值为5mm。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换热部对应制冷剂流路阶段,匹配相应管径的换热管,可以兼顾换热效率以及压降问题。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换热部c与第四换热部d通过曲线段平滑连接,在换热装置100的横截面上,第一换热部a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1,第二换热部b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2,第三换热部c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3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32,第四换热部d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4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42,其中,1.85≤L1/L2≤3.56,1.1≤(L31+L32)/L2≤2.2,0.7≤(L31+L32)/(L41+L42)≤1.9。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第一换热部a长度与第二换热部b长度的比例关系,第二换热部b长度与第三换热部c长度的比例关系,第三换热部c长度与第四换热部d长度的比例关系。
参见表5-表7,通过第五实验表至第七实验表,可以得出各个换热部的不同长度匹配制冷剂流路的不同阶段,换热管数量的匹配设置,可以提高换热性能。
表5:第五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21
具体地,表5为(L31+L32)/L2的数值为1.28,(L31+L32)/(L41+L42)的数值为1.08前提下,不同L1/L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1/L2的数值为2.8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6:第六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22
具体地,表6为L1/L2的数值为2.64,(L31+L32)/(L41+L42)的数值为1.08前提下,不同(L31+L32)/L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31+L32)/L2的数值为1.7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7:第七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23
具体地,表7为L1/L2的数值为2.64,(L31+L32)/L2的数值为1.36前提下,不同(L31+L32)/(L41+L4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31+L32)/(L41+L42)的数值为1.1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由此,通过合理限定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的长度,可以改善换热装置100的气流分布,气流分布更加均匀,流速均一性更好,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换热装置100的横截面上,第一换热部a的宽度为B1,第二换热部b的宽度为B2,第三换热部c的宽度为B3,2.85≤L1/B1≤5.14,1.23≤L2/B2≤1.94,1.5≤L41/B3≤2.44。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第一换热部a的长宽比,第二换热部b的长宽比以及第三换热部c的长宽比。
参见表8-表10,通过第八实验表至第十实验表,可以得出各个换热部的长宽比的合理配比,可以平稳风量,改善风速分布。
表8:第八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31
具体地,表8为L2/B2的数值为1.6,L41/B3的数值为2.08前提下,不同L1/B1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1/B1的数值为4.4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9:第九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32
具体地,表9为L1/L2的数值为4.4,L41/B3的数值为2.08前提下,不同L2/B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2/B2的数值为1.6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表10:第十实验表
Figure BDA0003919350320000133
具体地,表10为L1/L2的数值为2.64,(L31+L32)/L2的数值为1.36前提下,不同(L31+L32)/(L41+L42)数值下的,换热装置100能效表,优选地,(L31+L32)/(L41+L42)的数值为1.1时,换热装置100的能效更高。
由此,通过合理限定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的长宽比,可以改善换热装置100的气流分布,平稳风量,风速分布,并可以实现整机结构进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优选地,B1=B2=B3,即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以及第四换热部d的宽度相同,便于前换热器20和后换热器10的衔接。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换热装置100为管翅式换热器,前上换热段21的翅片与前下换热段22的翅片为同一翅片的不同部分,后换热器10的翅片与前换热器20的翅片为一个翅片切分的两部分。
具体地,定义前换热器20的翅片为第一片段,后换热器10的翅片为第二片段,多个第一片段和多个第二片段构造为一体件,通过一次剪裁(裁剪第一片段与第二片段之间的多余部分),得到多个与第一片段的外形轮廓相同的第一部分,多个与第二片段外形轮廓相同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可以相连或断开,多个第一部分依次排列,多个第二部分依次排列,再经过二次剪裁(将相邻的第一片段分离、将相邻的第二片段分离),得到多个分体或相连的第一片段和第二片段,再通过角度调整,搭接等衔接方式,将第一片段与第二片段相连,而多个相连的第一片段、第二片段按照叠置方向进行叠置,可以直接得到换热装置100。
也就是说,前换热器20和后换热器10一体成型,通过在一大张翅片板材上裁剪、切割,即可得到多个包括第一片段和第二片段的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叠置并穿设换热管,即可得到换热装置100,可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
同时,多个换热部的宽度相同,在一大张翅片板材上裁切时的平面利用率更高,可以降低废料率,降低物料成本。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00为管翅式换热器,第一换热部a、第二换热部b、第三换热部c和第四换热部d上分别具有为沿翅片的宽度方向排列多排管组,每排管组均包括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换热管,换热管限定出相应的换热流道,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设有开缝组e。
由此,通过在翅片上设置开缝组e,可以增加翅片的换热面积,以提高换热效率,且开缝组e邻近换热管设置,可以将部分气流导向至换热管,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参见9-图12所示,图9示出了一种桥式开缝结构,具体为穿孔区域上设置在长度方向两端与穿孔b1相连的桥片a1,而其他区域翅片间隔开的开缝结构;图10和图11示出了一种单窗式开缝结构,具体为穿孔区域上设置一端与穿孔b1相连,另一端远离穿孔b1延伸的挡片c1的单窗开缝结构,图12示出了一种双向百叶窗式开缝结构,具体为穿孔区域上设置相对设置的两组百叶窗,两组百叶窗的挡片c1(即叶片)相对设置,而图12的变形结构可以为,仅设置一组百叶窗的单向百叶窗式开缝结构,均可以有效增加翅片的换热面积,当然本实用新型开缝结构不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凸出的矩形块等开缝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换热管组为多组,多组换热管组在前换热器20的厚度方向以及后换热器10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叠置,而气流方向为由前换热器20的宽度一侧流向另一侧,对应前换热器20的一侧为进风面,另一侧为出风面,上游组指邻近出风面的换热管组,下游组指邻近出风面的换热管组。
进而使前换热器20中相邻的两排换热管组中,上游组中至少一个开缝组e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不小于前换热器20中下游组中任一开缝组e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且上游组中至少一个开缝组e的宽度不小于前换热器20中下游组中任一开缝组e的宽度,在气流方向上,进风侧气体流速快,开缝数量更多,可以提高换热效率,而出风侧气体流速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宽度更大,可以降低风阻,以提高气流量,也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理,后换热器10包括后上换热段12和后下换热段13,后上换热段12中至少一个开缝组e的宽度大于等于后下换热段13中至少一个开缝组e的宽度,也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
示例性地,后上换热段12上的开缝组e的开缝数量为2-4个,后下换热段13的开缝数量为2-3个,两者的开缝宽度分别为H1和H2,并满足,1≤H1/H2≤1.2的比例关系,如此设置,可以增加各排换热管组对应的开缝组e之间的虚切,以降低翅片的逆向导热。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换热器10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e;和/或,前换热器20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e,其中,不同种开缝组e的宽度、开缝长度、开缝数量、开缝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不同。
具体地,可以在后换热器10和/或前换热器20上设置如图9-图12所示的多种开缝组e,多种开缝组e的宽度、开缝数量、开缝长度、开缝方向等不同,可以实现在不同区域上进行强化换热,同时可以提高气流均匀性,且具有导向作用的开缝结构,可以将气流向换热管导向,以使换热管数量较少的区域的气流可以被导向至换热管较多的区域,实现进一步地强化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前换热器20与后换热器10衔接的区域的换热管数量较少,因此可以设置开缝结构提高换热面积的同时,进一步设置具有气流导向作用的开缝组e,以实现强化散热。
进一步地,后换热器10与前换热器20之间适于设置贯流风道,后换热器10的前侧局部设有凹槽14,凹槽14的至少部分与贯流风道的后蜗舌210相对,后蜗舌210与前蜗舌220限定出贯流风道的风道进口。
由此,通过在后换热器10上设置凹槽14,并使凹槽14与后蜗舌210至少部分相对,可以有效降低风阻,以增加后换热器10的进气量,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并使整体进风更加均匀,风速分布均匀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前上换热段21与前下换热段22的连接处具有多个开缝组e,多个开缝组e中位于进风侧的为外侧组,至少一个外侧组形成为设定组,设定组包括一个或者沿气流经过方向排列的多个开缝结构,设定组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不小于位于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
其中,前上换热段21和前下换热段22的连接处具有多个开缝组e,多个开缝组e中位于翅片10的进风侧的为外侧组,至少一个外侧组形成为设定组,设定组包括一个沿气流经过方向排列的多个开缝结构,设定组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不小于位于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
具体而言,上换热段与下换热段之间呈锐角,前上换热段21的一端与前下换热段22的一端相连,相连的区域(即连接处)形成为弧形,弧形区域上可以设置开缝组e,以通过开缝组e增加连接处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进而,气流由换热装置100的一侧流动至换热装置100的另一侧,对应翅片上可以设置对应进风侧的开缝组e,这些开缝组e定义为外侧组,外侧组可以为多个,每个外侧组均可以包括多个开缝结构,多个外侧组的开缝结构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可以选择桥式开缝结构、百叶窗式开缝结构等),而多个外侧组中,至少一个为设定组,设定组对应采用开缝结构,开缝结构域未定义为设定组的其他外侧组的结构相同或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设定组可以包括一个沿气流经过方向排列的多个开缝结构,例如:两个、三个或四个开缝结构,在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方向上依次排列,而多个开缝结构中,相对邻近进风侧的开缝结构为上游的开缝结构,相对远离进风侧的开缝结构为下游的开缝结构,使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大于或等于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以在气流方向上,随着气体流速的下降,对应开缝长度上升,从而降低风阻,提高气流量,以提高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任意相邻的两个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不小于位于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是指,设定组可以包括两个开缝结构,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小于等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或者设定组可以包括三个开缝结构,上游的两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相等,而下游的一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大于上游的两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或者设定组可以包括三个开缝结构,下游的两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相等,而上游的一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小于下游的两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或者设定组可以包括三个开缝结构,三个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在气流方向上依次增大。
由此,通过设置设定组,并使设定组内相邻的两个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大于等于位于上游的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以在气流方向上,使连接处的开缝结构的数量更少或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增大,以改善连接处的风阻,增大气流量,提高换热效果。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壳体300、送风装置200以及换热装置100,壳体300的顶部具有进风口,送风装置200设于壳体300内且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230,贯流风轮230设于风道件的风道进口处,换热装置100设于壳体300内且位于进风口与送风装置200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放置在墙体角落或挂设在室内墙壁上,在水平方向上,靠近墙壁的方向为后,远离墙壁的方向为前,在竖直方向上,壳体300的顶部方向为上,壳体300的底部方向为下,风轮构造为贯流风轮230,换热装置100环绕贯流风轮230设置,贯流风轮230转动产生负压,扰动气流,并将气流吸入壳体300内,气流流经换热装置100,并与换热装置100充分换热后,通过风道出口排出,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例如:制冷或制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采用上述换热器,换热器包绕送风装置200的弯折区域风阻更小,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换热效率综合可以提升35%,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0的能效。
进一步地,贯流风轮230的直径为D,壳体300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2.6≤W/D≤3.7,以使贯流风轮230的引风效果更好,增加进气量,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所述后换热器为第一换热部;
前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包括前上换热段和前下换热段,所述前上换热段自上向下倾斜向前延伸且所述前上换热段的上端与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衔接,所述前下换热段与所述前上换热段的下端相连且自上向下倾斜向后延伸,所述前上换热段分为第二换热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部下方的第三换热部,所述前下换热段为第四换热部;
所述第一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1,所述第二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二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2,所述第三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三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3,所述第四换热部上设有多个第四换热流道,所述多个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之和为A4;其中,任一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任一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均大于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且大于任一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2.17≤A1/A2≤5.67,2.5≤A3/A2≤3.33,0.75≤A3/A4≤2,0.8≤/≤2.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任一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相同;和/或,任一所述第三换热流道与任一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过流面积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以由换热管限定出对应的换热流道,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5mm-7mm,多个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多个所述第四换热流道的规格相同或不同且直径取值均为4mm-6.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四换热部通过曲线段平滑连接,在所述换热装置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1,所述第二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且长度为L2,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3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32,所述第四换热部的长度方向沿直线延伸的长度为L41且沿曲线延伸的长度为L42,其中,1.85≤L1/L2≤3.56,1.1≤(L31+L32)/L2≤2.2,0.7≤(L31+L32)/(L41+L42)≤1.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换热装置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宽度为B1,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宽度为B2,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宽度为B3,2.85≤L1/B1≤5.14,1.23≤L2/B2≤1.94,1.5≤L41/B3≤2.4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B1=B2=B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所述前上换热段的翅片与所述前下换热段的翅片为同一翅片的不同部分,所述后换热器的翅片与所述前换热器的翅片为一个翅片切分的两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为管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上分别具有为沿翅片的宽度方向排列多排管组,每排所述管组均包括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限定出相应的换热流道,沿翅片的长度方向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开缝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换热器中相邻的两排所述换热管组中,上游组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不小于所述前换热器中下游组中任一所述开缝组所包括的开缝数量,且上游组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前换热器中下游组中任一所述开缝组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包括后上换热段和后下换热段,所述后上换热段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后下换热段中至少一个所述开缝组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和/或,所述前换热器的上端具有至少三种开缝组,其中,不同种所述开缝组的宽度、开缝长度、开缝数量、开缝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与所述前换热器之间适于设置贯流风道,所述后换热器的前侧局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部分与所述贯流风道的后蜗舌相对。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换热段与所述前下换热段的连接处具有多个开缝组,所述多个开缝组中位于进风侧的为外侧组,至少一个所述外侧组形成为设定组,所述设定组包括一个或者沿气流经过方向排列的多个开缝结构,所述设定组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开缝结构中,位于下游的所述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不小于位于上游的所述开缝结构的开缝长度。
15.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进风口;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风道件的风道进口处;和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送风装置之间,所述换热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轮的直径为D,所述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2.6≤W/D≤3.7。
CN202222887796.XU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8672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7796.XU CN21867240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PCT/CN2023/090962 WO2024093167A1 (zh) 2022-10-31 2023-04-26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7796.XU CN21867240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2400U true CN218672400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5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87796.XU Active CN218672400U (zh) 2022-10-31 2022-10-31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24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316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316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2673B2 (en) Parallel flow evaporator with spiral inlet manifold
US20060237178A1 (en) Heat exchanger
JP654527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US20090133860A1 (en) Heat exchanger
JP5585543B2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JP2010164222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US2009005029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integrated-type heat exchanger
CN218672400U (zh)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JP2006336890A (ja) インタークーラ
JP2007101111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EP1519133A2 (en) Heat exchanging apparatus
JP2010216718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4876660B2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043251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3284904B2 (ja) 熱交換器
JP2008215694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JP478567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892211B (zh) 热交换器、空调装置的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N117989602A (zh)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WO2021161729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7290597B2 (en) Heat exchanger
JP5506821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4093167A1 (zh)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JP2023024930A (ja) 熱交換器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