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52127U - 腔静脉滤器 - Google Patents

腔静脉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52127U
CN218652127U CN202221932219.1U CN202221932219U CN218652127U CN 218652127 U CN218652127 U CN 218652127U CN 202221932219 U CN202221932219 U CN 202221932219U CN 218652127 U CN218652127 U CN 2186521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vena cava
filter body
cava filter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3221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斯
刘影
袁浩
王盛强
张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nshe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3221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521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521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521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体和过滤体,所述回收体和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适于回收所述过滤体;所述过滤体包括多个第一过滤杆和多个第二过滤杆;所述第一过滤杆包括: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第一锚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过滤杆包括: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远端延伸;弯曲部,作为所述过滤体的底部,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第二锚固件,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第二端的端部。上述腔静脉滤器能够减小输送及回收过程中的阻力。

Description

腔静脉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腔静脉滤器。
背景技术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据估计在血管疾病中,VTE的发生率位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之后,是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误诊、漏诊率较高,现已成为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
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是为预防上、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滤过装置。自1967年初代滤器首次应用临床,经过50多年不断改进和创新,静脉滤器已发展出多种类型、结构的产品进入临床。目前主要可分为临时性滤器、永久性滤器、可回收滤器等。
永久滤器比较适合于高龄、有明确引起VTE的原发病(如易栓症、免疫病等引起血液高凝的疾病)同时这些原发病短期难以解除、长期抗凝禁忌(如血友病等)以及患有肿瘤性疾病预期生存时间较短的VTE患者。有研究证实滤器植入后可有效降低PE的发生率,但由于长期植入体内可引发下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继发血栓导致下腔静脉闭塞以及DVT复发等并发症,故限制了其推广。
非永久性滤器是一种以替代永久性滤器为目标的新产品。主要包括可回收滤器及临时性滤器。临时滤器置入后的并发症(如感染、滤器移位、断裂等) 较多,可回收滤器也有一些临床应用上的难题,但是滤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可回收滤器的关键点在于优化“可回收这一概念,主要在于:
非永久性滤器是一种以替代永久性滤器为目标的新产品,主要包括可回收滤器及临时性滤器。临时滤器置入后的并发症(如感染、滤器移位、断裂等) 较多,可回收滤器也有一些临床应用上的难题,但是滤器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可回收滤器的关键点主要在于:1、延长可回收的时间窗。目前大多数可回收滤器允许留置体内的时间窗很短,往往2~3周,在此期间很多患者的VTE风险或抗凝禁忌还没有完全消除,不得不延长滤器留置时间,而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间窗,往往因血栓形成及内膜化等问题导致滤器难以取出,从而变成永久性滤器置于体内,又面临永久性滤器置入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2、提高取出率。在结构、操作性等方面改善设计,提高滤器取出率。主要在稳定性方面增加滤器抗倾斜、穿孔、移位等能力。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腔静脉滤器,参考图1,该腔静脉滤器包括开口相反的第一过滤部1100和第二过滤部1200;第一过滤部1100由中心正向逐步向外延伸并逐步反向翻转卷曲形成,且第一过滤部1100点支撑在血管内壁上;第二过滤部1200由中心正向逐步向外延伸形成;第一过滤部1100上设有反向延伸的用于在血管内壁上锚定的锚刺1300,第二过滤部1200设有正向延伸的用于在血管内壁上锚定的锚刺1400。该腔静脉滤器的包括锚刺1300的第一过滤部1100整体弯曲半径较小、角度大,且存在较大的刚性,回收入鞘时的阻力较大,容易卡在鞘管外壁而增大回收难度。
因此,亟需一种腔静脉滤器,减小输送及回收过程中的阻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腔静脉滤器,能够减小输送及回收过程中阻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体和过滤体,所述回收体和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适于回收所述过滤体;所述过滤体包括多个第一过滤杆和多个第二过滤杆;所述第一过滤杆包括: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第一锚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过滤杆包括: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远端延伸;弯曲部,作为所述过滤体的底部,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第二锚固件,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第二端的端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为直线型结构,其与所述过滤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阈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线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曲线型结构,包括:第一延伸件,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件,与所述第一延伸件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可选地,所述腔静脉滤器还包括:平衡杆,适于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
可选地,所述平衡杆包括: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所述第二过滤杆、多个所述平衡杆其中至少一种,沿所述过滤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平衡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锚固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延伸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或第二锚固件包括:基部;固定刺,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限位件,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且与所述固定刺具有夹角。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刺,且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包括朝向所述固定刺一侧延展的延展结构。
可选地,所述固定刺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嵌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内部。
所述回收体包括:锥体,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钩部,设置于所述锥体上,适于回收所述腔静脉滤器。
可选地,所述钩部设置于所述锥体的顶部,且中心镂空形成钩状结构。
可选地,两个对称设置的回收件,所述回收件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且在所述锥状结构的顶部镂空形成钩部。
可选地,所述回收体包括基部和与所述基部固定连接的弯折部,其中:所述基部,其第一端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其第二端向过滤体方向延伸,与所述基部整体形成回收钩。
可选地,所述基部包括第一线性件;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二线性件,沿径向向外延伸,与所述第一线性件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45°。
可选地,所述基部包括:第三线性件;所述弯折部包括:第四线性件,与所述第三线性件固定连接,且平行或近乎平行设置,与所述第三线性件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阈值。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杆的弯曲部作为所述过滤体的底部,并朝向所述过滤体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因此反向翻转卷曲的弯曲部在腔静脉滤器底部具有较大曲度,从而有利于输送或回收过程中进入鞘管并在其中移动,减小输送及回收过程中阻力。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过滤杆的第一延伸部为直线型结构,其与所述过滤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阈值,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输送及回收过程中的阻力。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为直线型结构,其远端的端部可以与血管壁形成点接触,与所述第二过滤杆分层设置,可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曲线型结构,从而增大了相同时间内收集血栓的数量,从而提高了收集血栓的效率;并且,由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延伸件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延伸件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能够增大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强过滤体在血管中的平衡性能,故可以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发生倾斜,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的平衡杆,能够增强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平衡性能,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发生倾斜,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平衡杆包括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的第二延伸部,从而使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更大,多个平衡杆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平衡与稳定腔静脉滤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所述第二过滤杆、多个所述平衡杆其中至少一种,沿所述过滤体的轴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增强腔静脉滤器整体的平衡性,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平衡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从而使多个平衡杆之间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更好地发挥平衡杆的平衡与稳定地作用,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从而使第一过滤杆和第二过滤杆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第一过滤杆和第二过滤杆两者之间的配合,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延伸方向相同,与所述第二锚固件的延伸方向相反,从而能够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应力时发生位移或偏移的可能性,双向设定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能够使腔静脉滤器具备双向防位移的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或第二锚固件包括基部、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的固定刺以及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且与所述固定刺具有夹角限位件,一方面使腔静脉滤器能够通过固定刺更加稳定地固定在血管壁上,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限位件对固定刺扎进血管的深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能够防止固定刺扎进血管的深度过深,避免了固定刺刺穿血管而对血管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限位件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刺,且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包括朝向所述固定刺一侧延展的延展结构,使限位件能够更好地发挥对固定刺扎进血管深度的限制作用,更好地避免固定刺由于扎入血管较深而对血管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固定刺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嵌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内部,使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更加简单,优化第一锚固件和/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设计,减少部件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使所述限位件能够限制所述固定刺扎入血管的深度,从而减少由于固定刺扎入血管的深度较深而对血管造成的损害。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回收体包括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的锥体,从而使回收体整体上具有一定锥度,减小了回收体头端直径尺寸,使腔静脉滤器在回收的过程中便于被抓捕系统导管抓捕;另一方面,由于锥体的设定具有自定心功能,在回收过程中所述钩部与抓捕系统导管接触后,在拉力的作用下即可以实现回收体中心与抓捕系统导管轴心的自动对准,从而使腔静脉滤器在回收的过程中能够方便且稳定进入鞘管中,进而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
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锥体的顶部设置所述钩部,且锥体中心镂空形成钩状结构,使腔静脉滤器在回收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便于被抓捕系统导管抓捕,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回收体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回收件,所述回收件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且在所述锥状结构的顶部镂空形成钩部,一方面对称设置的回收件能够提高在回收的过程中被抓捕系统导管抓捕的容错率,另一方面,由于回收件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从而使回收件具有一定锥度,进而减小了回收体头端直径尺寸,使腔静脉滤器在回收的过程中更加便于被抓捕系统导管抓捕。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回收体的基部其第一端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收体的弯折部其第二端向过滤体方向延伸,与所述基部整体形成回收钩,从而使抓捕系统更加容易地抓捕到所述回收钩,进而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弯折部的第二线性件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线性件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45°,从而使所述腔静脉滤器被抓捕系统抓捕到时不易脱离,从而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抓捕成功率,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所述弯折部的第四线性件与所述第三线性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三线性件平行或近乎平行设置,与所述第三线性件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阈值,从而使所述腔静脉滤器被抓捕系统抓捕到时更加不易脱离,进而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抓捕成功率,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腔静脉滤器;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腔静脉滤器的侧面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腔静脉滤器的侧面简化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腔静脉滤器的回收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和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腔静脉滤器回收体的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回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回收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该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体1和过滤体2,所述回收体1和所述过滤体2固定连接,适于回收所述过滤体2;所述过滤体2包括多个第一过滤杆21和多个第二过滤杆22。
其中,所述第一过滤杆2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第一锚固件2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1的端部;所述第二过滤杆22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远端延伸;弯曲部222,作为所述过滤体2的底部,第一端 222a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21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2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222b;第二锚固件223,设置于所述弯曲部222第二端222b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收体1和所述过滤体2为固定连接的方式,具体可以采用焊接的固定连接方式。所述回收体1可以与滤器抓捕工具对接,并与滤器抓捕工具进行暂时性地连接,从而可以操作滤器抓捕工具并通过回收体1 将所述过滤体2回收。
继续参考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过滤体2由多个第一过滤杆 21和多个第二过滤杆22组成。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和多个第二过滤杆22均由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而形成。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靠近与所述过滤体2与回收体1之间连接的位置。
在具体实施中,过滤体2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为形状记忆合金,例如可以为镍钛合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杆2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在具体实施中,多个第一过滤杆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数量在可以在2~6个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 2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由此当腔静脉滤器存在于血管中时,一方面,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可以收集血栓;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 21的最外侧可以与血管壁接触,从而对腔静脉滤器起到支撑的作用,稳定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为直线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211可以为长杆,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形成放射型结构。
具体来说,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与过滤体2 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一小段距离后,再向与过滤体2轴线呈一定角度的方向较为笔直的延伸。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与过滤体2轴线所呈的角度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可以在20°~45°之间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地来说,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1的首端与过滤体2轴线所平行的一小段距离可以使所述多个第一过滤杆21在过滤体2的近端收束,从而使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较为流畅,有利于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锚固件212,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1的端部,其中,当腔静脉滤器处于血管中时,第一锚固件212扎入血管,从而可以使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壁上;且第一锚固件212可以使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应对来自从回收体1至过滤体2方向的应力,从而可以防止腔静脉滤器向过滤体2的方向发生位移。
在具体实施中,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可以沿所述过滤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为直线型结构,当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沿所述过滤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时,多个第一支撑部211所形成的放射型结构的轴线与过滤体2的轴线重合,由此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结构上更加对称,从而可以使多个第一锚固件212较为对称且稳固地锚定在血管壁上,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杆22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221和弯曲部222。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21和弯曲部222之间可以是固定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一体化而形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进行选择。
在具体实施中,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数量在可以在2~6个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继续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第一延伸部221 可以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远端延伸。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21 可以为直线型结构,所述第一延伸部221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的夹角可以小于预设角度阈值,该预设角度阈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进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弯曲部222可以作为所述过滤体2的底部,所述弯曲部222的第一端222a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21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2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并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222b;因此当腔静脉滤器处于血管中时,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弯曲部222可以在腔静脉滤器的底部收集血栓,由于所述弯曲部222在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222b,因此所述第二过滤杆22 的弯曲部222可以起到支撑腔静脉滤器的作用;又由于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因此,所述腔静脉滤器在第一过滤杆21与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共同支撑作用下,可以稳定的存在于所述血管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弯曲部222可以作为所述过滤体 2的底部,所述弯曲部222需朝向所述过滤体2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2 的最大直径处,并需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222b,即所述弯曲部222朝向所述过滤体2外侧反向卷曲的最终点为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因此,当所述第一延伸部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远端延伸方向与所述过滤体2 轴线的角度越小时,作为所述过滤体2的底部的所述弯曲部222的弯曲程度或卷曲的曲度会越大,对于血栓的收集能力变强。
继续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杆22还可以包括第二锚固件223,设置于所述弯曲部222第二端222b的端部,其中,第二锚固件223 可以使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中,且可以使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应对来自从过滤体2至回收体1方向的应力,从而可以防止腔静脉滤器向回收体1的方向发生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锚固件212可以防止腔静脉滤器向过滤体2的方向发生位移,而第二锚固件223可以防止腔静脉滤器向回收体1的方向发生位移,因此,腔静脉滤器通过第一锚固件212和第二锚固件223可以实现双向防位移,从而使腔静脉滤器更稳定地存在于血管中,进一步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锚固件21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过滤杆21 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锚固件22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一锚固件212 的延伸方向相反,由此使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可以更稳定地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应力,进而更好地实现双向防位移的功能。
在具体实施中,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22可以沿所述过滤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由此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22整体结构上更加对称,从而可以使多个第二锚固件223较为对称且稳固地锚定在血管壁上,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锚固件223以及弯曲部222作为整体在所述过滤体2的底部反向卷曲且具有较大曲度,便于腔静脉滤器在输送或回收过程中可以进入鞘管并在其中移动,从而可以减小腔静脉滤器输送及回收过程中的阻力及刮出粉屑的风险,进而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作为图2所示腔静脉滤器的具体示例,该腔静脉滤器:回收体1和过滤体2,所述回收体1和所述过滤体2固定连接,适于回收所述过滤体2;所述过滤体2包括多个第一过滤杆21和多个第二过滤杆22;所述第一过滤杆21包括: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第一锚固件2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1的端部;所述第二过滤杆22包括:第一延伸部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远端延伸;弯曲部222,作为所述过滤体2的底部,第一端222a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21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2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2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222b;第二锚固件223,设置于所述弯曲部222第二端222b的端部。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 4,与图2所示的腔静脉滤器不同之处在于,图4所示的腔静脉滤器的第一支撑部211为曲线型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延伸件21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件2112,与所述第一延伸件2111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为曲线型结构,从而增大了相同时间内收集血栓的数量,提高了收集血栓的效率;又由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延伸件21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所述第一支撑部211的第二延伸件2112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从而与血管壁形成了线接触,增大了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壁之间的接触范围,从而增强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平衡性能,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发生倾斜,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作为图4所示腔静脉滤器的具体示例,与图3不同的是,该腔静脉滤器的第一支撑部211为曲线型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延伸件21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件2112,与所述第一延伸件2111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 6,与图2所示的腔静脉滤器不同之处在于,图6所示的腔静脉滤器还包括多个平衡杆23,适于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多个平衡杆2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平衡杆23的数量在可以在4~8 个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多个平衡杆23可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从而可以增大腔静脉滤器与血管壁之间的接触范围,进而增强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平衡性能,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发生倾斜,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杆23可以包括:第一延伸部231,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232,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31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延伸部231和第二延伸部23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固定连接,如焊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一体成形,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31首先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与过滤体2轴线呈较小的角度向过滤体2的底部延伸一小段距离,然后与过滤体2轴线呈较大的角度向外延伸一段距离,其中与过滤体2轴线呈较大的角度的范围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角度的范围可以在45°~85°之间进行选取。由于第一延伸部231首先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以较小的角度向过滤体2的底部延伸一小段距离,从而使多个平衡杆23在过滤体2的近端收束,进而使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更加和谐且紧凑,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232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31 可以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第二延伸部232与血管壁线接触,可以对腔静脉滤器起到支撑的作用。由于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弯曲部 222也可以对腔静脉滤器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所述多个第二延伸部 232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211与多个所述弯曲部222的共同支撑作用下,可以使腔静脉滤器更加不易发生倾斜,从而可以更加稳定地存在于血管中。
在具体实施中,多个所述平衡杆23可以沿所述过滤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由此多个所述平衡杆23的整体结构上更加对称,进而可以更好地防止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发生倾斜,增强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平衡性,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21、所述第二过滤杆 22以及多个所述平衡杆23沿所述过滤体2的轴线对称设置,由此使腔静脉滤器的整体为对称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对称设置的腔静脉滤器的多个第一锚固件212和第一锚固件223在血管中也同样为对称结构,从而使腔静脉滤器可以更加稳固地稳定在血管壁上,从而更加不易发生位移,提高腔静脉滤器的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杆23的第一延伸部23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 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由此,可以使多个所述平衡杆23 更好地发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提高腔静脉滤器在血管中的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 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第一延伸部 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从而有利于第一过滤杆和第二过滤杆两者之间的工作配合,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当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与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第一延伸部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相差较大时,可以使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弯曲部222具有较大的弯曲曲度,进而有利于腔静脉滤器在输送或回收过程中进入鞘管并在其中移动,减小腔静脉滤器在输送及回收过程中的阻力以及刮出粉屑的风险,从而提高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所述平衡杆23的第一延伸部23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2 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且所述第一过滤杆21的第一支撑部211从所述过滤体 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杆22的第一延伸部221从所述过滤体2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因此,多个第一过滤杆21、多个所述第二过滤杆 22以及多个平衡杆23为层次分明的结构,从而使腔静脉滤器具有多层次结构,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腔静脉滤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作为图6所示腔静脉滤器的具体示例,与图3不同的是,该腔静脉滤器还可以包括多个平衡杆23,适于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所述平衡杆23包括:第一延伸部231,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232,与所述第一延伸部 231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2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结合图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作为锚固件的所述第一锚固件212和第二锚固件223可以采用相同结构,作为一可选示例,所述第一锚固件212或第二锚固件223包括:基部203;固定刺201,从所述基部203分离延伸出;限位件202,从所述基部203分离延伸出且与所述固定刺201具有夹角。
其中,所述基部203与所述第一过滤杆和/或第二过滤杆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固定刺201扎入血管壁可以使腔静脉滤器固定在血管壁上而不发生位移,而与所述固定刺201具有一定夹角的限位件202可以防止固定刺201刺入血管壁的深度较深而对血管壁造成的损害,因此通过固定刺201与限位件202之间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可以减少固定刺201对血管壁的损害,另一方面可以稳固在血管壁上安全地进行工作。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锚固件212或第二锚固件223同样可以由基部203、固定刺201以及限位件202组成,但是结构及形状与前述实施例有所不同,如图9所示,在具体实施中,限位件202的长度可以大于固定刺201的长度,且所述限位件202远离所述基部203的一端包括朝向所述固定刺201一侧延展的延展结构。由此固定刺201与限位件202配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固定刺201刺入血管壁的深度,进一步减少由于固定刺201刺入血管壁的深度较深而对血管壁造成的损害。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锚固件212或第二锚固件223同样可以由基部203、固定刺201以及限位件202组成,但是结构及形状与前述实施例有所不同,如所示图10,所述固定刺201远离所述基部203的一端可以嵌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202的内部。由此可以使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的整体结构更为简单,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固定刺201、限位件202以及基部203可以一体成型,从而可以减少第一锚固件或第二锚固件存在部件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限位件202可以更好地控制固定刺201刺入血管壁的深度,进一步减少由于固定刺201刺入血管壁的深度较深而对血管壁造成的损害。
参考图6和图7,所述回收体1可以包括:锥体11和钩部12,其中,其中,所述椎体11可以与所述过滤体2固定连接;所述钩部12,可以设置于所述锥体11上,适于回收所述腔静脉滤器。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腔静脉滤器的回收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1,回收体1由锥体11和钩部12构成,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钩部12设置于所述锥体11的顶部,且中心镂空形成钩状结构,所述锥体11与钩部12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由于锥体11的存在,减小了回收体1的头端直径尺寸,从而使回收体1在回收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抓捕系统导管(未示出);另一方面,由于锥体11的设定具有自定心功能,由此在回收的过程中回收体1与抓捕系统导管(未示出)接触后即可以在拉力作用下实现腔静脉滤器中心与抓捕系统导管轴心的自对准,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图12和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腔静脉滤器回收体的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2为该腔静脉滤器回收体的斜视图,图13为该腔静脉滤器回收体的侧视图。
参考图12和图13,回收体100可以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回收件110,所述回收件110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且在所述锥状结构的顶部镂空形成钩部 120。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静脉滤器回收体100的结构通过管材一体切割后向中心靠拢而形成,具体来说,回收体100在通过管材一体切割后形成两个对称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的回收件110,而后向中心靠拢在所述锥状结构的顶部镂空形成钩部120。由于通过管材一体切割的方式减少了焊接部件,因此可以避免在回收过程中焊接部件的掉落,增强了腔静脉滤器在回收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回收体100具有一定的锥度,因此可以使回收体100在回收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抓捕系统导管,从而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能。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回收体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参考图14,回收体200可以包括基部210和与所述基部210固定连接的弯折部220,其中,所述基部210,其第一端210a与所述过滤体(图中未标识)固定连接,其第二端210b与所述弯折部220的第一端220a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220,其第二端220b向过滤体方向延伸,与所述基部210整体配合形成回收钩。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基部210和弯折部220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具体方式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所述弯折部220与基部 210作为整体形成回收钩,可以与抓捕系统匹配,从而回收所述腔静脉滤器。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4,所述基部210可以包括第一线性件2101;所述弯折部220可以包括第二线性件2201,沿径向向外延伸。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线性件2201与所述第一线性件2101之间的角度范围可以为0~45°,具体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线性件2101与所述第二线性件2201为线性部件,因此,由线性部件组成的回收体具有一定的折角,折角的存在可以使抓捕系统更加容易地抓捕到所述回收体,从而进一步提高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回收体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参考图15,与图14所示的回收体不同的是,该回收体的基部210可以包括:第三线性件2102;所述弯折部220包括:第四线性件2202,与所述第三线性件 2102固定连接,且平行或近乎平行设置,与所述第三线性件2102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阈值。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预设间距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
采样上述实施例,当所述腔静脉滤器被抓捕系统抓捕到时,由于平行或近乎平行设置的线性部件可以较牢固的与抓捕系统匹配,且第四线性件2202与所述第三线性件2102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阈值,从而当抓捕系统抓捕到了回收体时,回收体不易脱离抓捕系统,进而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抓捕后回收操作的成功率,提高了腔静脉滤器的可回收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收体和过滤体,所述回收体和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适于回收所述过滤体;
所述过滤体包括多个第一过滤杆和多个第二过滤杆;
所述第一过滤杆包括:
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
第一锚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
所述第二过滤杆包括:
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远端延伸;
弯曲部,作为所述过滤体的底部,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过滤体外侧反向卷曲至所述过滤体的最大直径处,在所述最大直径处形成第二端;
第二锚固件,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第二端的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为直线型结构,其与所述过滤体轴线的夹角小于预设角度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线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曲线型结构,包括:
第一延伸件,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
第二延伸件,与所述第一延伸件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衡杆,适于与血管壁形成线性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包括:
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
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固定连接,并沿与所述过滤体轴线平行方向延伸,以与血管壁形成线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过滤杆、所述第二过滤杆、多个所述平衡杆其中至少一种,沿所述过滤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过滤杆的第一延伸部从所述过滤体的近端向外延伸的角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过滤杆的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锚固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延伸方向相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固件和/或第二锚固件包括:
基部;
固定刺,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
限位件,从所述基部分离延伸出且与所述固定刺具有夹角。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刺,且所述限位件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包括朝向所述固定刺一侧延展的延展结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刺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嵌套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内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体包括:
锥体,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
钩部,设置于所述锥体上,适于回收所述腔静脉滤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部设置于所述锥体的顶部,且中心镂空形成钩状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体包括:
两个对称设置的回收件,所述回收件的整体轮廓为锥状结构,且在所述锥状结构的顶部镂空形成钩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体包括基部和与所述基部固定连接的弯折部,其中:
所述基部,其第一端与所述过滤体固定连接,其第二端与所述弯折部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弯折部,其第二端向过滤体方向延伸,与所述基部整体形成回收钩。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括第一线性件;
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二线性件,沿径向向外延伸,与所述第一线性件之间的角度范围为0~45°。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括:第三线性件;
所述弯折部包括:第四线性件,与所述第三线性件固定连接,且平行或近乎平行设置,与所述第三线性件的间距小于预设间距阈值。
CN202221932219.1U 2022-07-25 2022-07-25 腔静脉滤器 Active CN2186521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32219.1U CN218652127U (zh) 2022-07-25 2022-07-25 腔静脉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32219.1U CN218652127U (zh) 2022-07-25 2022-07-25 腔静脉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52127U true CN218652127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53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32219.1U Active CN218652127U (zh) 2022-07-25 2022-07-25 腔静脉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521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99049B2 (en) Atraumatic anchoring and disengagement mechanism for permanent implant device
US7329269B2 (en) Intravascular filte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US5242462A (en) Percutaneous anti-migration vena cava filter
US5059205A (en) Percutaneous anti-migration vena cava filter
US6007558A (en) Removable embolus blood clot filter
US7794472B2 (en) Single wire intravascular filter
US7794473B2 (en) Filter delivery system
US20060206138A1 (en) Intravascular filter assembly
US20050234503A1 (en) Removeable embolus blood clot filter and filter delivery unit
WO1998023322A1 (en) Atraumatic anchoring and disengagement mechanism for permanent implant device
JP2003508115A (ja) 血管内フィルター回収装置および方法
JPH09503409A (ja) 改良に係る大静脈フィルタ
US20080275496A1 (en) Crossover retrievable medical filter
CN218652127U (zh) 腔静脉滤器
JPH11318910A (ja) 永久植え込み装置の非外傷性留置および除去の機構
CN111388141A (zh) 一种具有双层滤网的腔静脉滤器
CN218652126U (zh) 腔静脉滤器
CN218652128U (zh) 腔静脉二级滤器
EP2708207B1 (en) Vena cava filter with dual retrieval
CN213217905U (zh) 一种腔静脉滤器系统
US20130274793A1 (en) Vein filter
CN213465462U (zh) 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
CN115040287A (zh) 腔静脉二级滤器
US8784445B2 (en) Endovascular filter and retrieval apparatus
ES2357070T3 (es) Filtro retirable para vena cava con características de anclaje que provoca un trauma reducid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