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51617U -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51617U
CN218651617U CN202222902682.8U CN202222902682U CN218651617U CN 218651617 U CN218651617 U CN 218651617U CN 202222902682 U CN202222902682 U CN 202222902682U CN 218651617 U CN218651617 U CN 218651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dust collecting
cup
base station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0268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建刚
郭荣齐
张爱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bao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bao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bao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bao Electrical Appliances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0268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51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51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51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02A50/2351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PM], e.g. carbon smoke microparticles, smog, aerosol particles, dust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属于吸尘器技术领域。该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包括基站和吸尘器,基站包括底座、支撑杆以及支撑部件,支撑部件内设有容纳腔与容纳腔连通的进尘口和出尘口,支撑杆内设有进尘通道,进尘通道的一端与出尘口连通。底座内设有集尘袋和负压组件,集尘袋的袋口与进尘通道的另一连通。吸尘器包括手持杆以及设置在手持杆上的集尘杯,集尘杯包括尘杯主体以及尘杯底盖,尘杯主体上设有底盖释放按钮,吸尘器置于基站的底座上时,尘杯主体的底部伸入至容纳腔,进尘口上的触发部触发底盖释放按钮以打开尘杯主体。该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能够在负压组件的作用下将集尘杯内以及落入到容纳腔中的灰尘抽吸到集尘袋内。

Description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手持式吸尘器普遍采用尘杯集尘,每次使用后都要倒掉尘杯里的垃圾灰尘,并清理过滤器,且倒尘时容易扬尘,造成二次污染,使用不便。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专门用于收集尘杯内灰尘的集尘系统。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724408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立式二合一吸尘器自动集尘充电组合结构,该充电组合结构包括集尘座以及安装于集尘座上的吸尘器主体,吸尘器主体上设有尘杯,尘杯的后侧设有尘杯门,当吸尘器主体放置在集尘座上时,集尘座上的门触发结构会触发尘杯门开启,尘杯内的灰尘倒入集尘腔内,然后通过负压组件将集尘腔内的灰尘吸入到集尘袋内。这种集尘系统是需要在尘杯上的后侧开设一个尘杯门,从而造成尘杯结构复杂,且负压组件难以将尘杯门的内部及内壁上的灰尘抽吸干净。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所述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包括:
基站,其包括底座、呈竖向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杆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杆顶部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支撑部件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进尘口,所述支撑部件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出尘口,所述进尘口的周缘上设有触发部,所述支撑杆内设有进尘通道,所述进尘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出尘口连通,所述底座内设有集尘袋和负压组件,所述集尘袋的袋口与所述进尘通道的第二端连通,所述负压组件用于将所述容纳腔中的灰尘抽吸到所述集尘袋内;
吸尘器,其包括手持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持杆上部的集尘杯,所述集尘杯包括尘杯主体以及位于所述尘杯主体底部的尘杯底盖,所述尘杯底盖能够相对所述尘杯主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尘杯主体,所述尘杯主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尘杯底盖转动的底盖释放按钮,所述吸尘器置于所述基站的底座上时,所述尘杯主体的底部穿过所述进尘口伸入至所述容纳腔,所述进尘口上的触发部触发所述底盖释放按钮,所述尘杯底盖打开所述尘杯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进尘通道沿所述支撑杆的轴向设置并分别贯通至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和底端,所述支撑部件的出尘口位于所述集尘袋的袋口的正上方,这样支撑部件出尘口、集尘袋的袋口在重力方向上处于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减少垃圾灰尘的流通路径,并减小其在流通过程中的阻力。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还包括充电针组件,所述充电针组件包括充电针以及与所述充电针连接的充电线,所述充电针设于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充电线连接充电电源,所述吸尘器的手持杆上还设有电池包以及与所述电池包连接的充电触点,所述吸尘器置于所述基站的底座上时,所述充电触点和所述充电针电连接。这样,当吸尘器放置在基站上对其集尘杯进行除尘的同时,能够自动进行充电,有效利用时间,实现高效便捷的清扫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内还设有集尘箱,所述集尘袋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集尘箱内,所述集尘箱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集尘袋的袋口密封连接的集尘箱进尘口,所述集尘箱的底部设有集尘箱出风口,所述负压组件设置在所述集尘箱的下方,所述负压组件的进风口与所述集尘箱出风口连通。本实施例将负压组件设置在集尘箱的下方,集尘袋可拆卸地设置在集尘箱内,在集尘袋储满灰尘后能够方便将其从集尘箱内取出丢掉。
进一步地,所述集尘箱内设有导风支架,所述导风支架围成用于放置所述集尘袋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至少顶部为敞口,所述导风支架上设有通风孔,所述导风支架外壁面设有向外凸出的栅格结构,以使所述导风支架置于所述集尘箱内时,所述导风支架的外壁面与所述集尘箱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从而便于集尘袋内气体快速有序的进入负压组件,提升抽吸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支撑部件主体,所述支撑部件主体具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腔室,所述腔室形成所述容纳腔;
支撑部件面壳和支撑部件底壳,其分别一一扣在所述支撑部件主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进尘口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面壳上,所述出尘口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底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进尘口内设有环形密封圈,所述尘杯主体的底部伸入至所述容纳腔时,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壁与所述尘杯主体的底部外壁密封贴合,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使得容纳腔形成一个密闭空间,便于抽吸内部灰尘。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主体的侧壁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部,所述吸尘器置于所述基站的底座上时,所述吸尘器的手持杆局部嵌入所述凹部内,从而方便固定吸尘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的进尘口设有旋转门,所述旋转门能够相对所述支撑部件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尘口,所述旋转门与所述支撑部件之间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用于对所述旋转门施加使所述旋转门保持关闭所述进尘口的状态的第一作用力,所述尘杯主体的底部伸入至所述容纳腔时,能够推动所述旋转门转动以打开所述进尘口。这样,旋转门在吸尘器放入基座上或从基座取下的过程中可实现自动打开和关闭,无需手动干预,既能保持进尘口处的美观又可防止异物进入基站,提升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尘杯底盖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尘杯主体上,所述尘杯底盖与所述尘杯主体之间设有第三扭簧,所述第三扭簧用于对所述尘杯底盖施加使其转动至关闭所述尘杯主体的状态的第二作用力,所述尘杯底盖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底盖释放按钮卡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利用吸尘器上尘杯主体自身的尘杯底盖作为尘杯门,在将其内部的垃圾灰尘卸出时,可以将尘杯主体的底部穿过支撑部件顶部的进风口插入容纳腔内,使其内部的灰尘进入容纳腔内,最后通过负压组件将容纳腔内的垃圾抽吸到吸尘袋内。相比于现有的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该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无需在吸尘器上单独开设尘杯门,简化了结构,集尘杯插入到容纳腔中后,其底部为敞口,不仅方便灰尘倒出,且从上往下抽吸垃圾灰尘,可减少集尘时尘杯内壁及尘杯底盖对灰尘的阻滞,让灰尘可在负压作用下顺畅落入容纳腔,回收更彻底,提高集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置于基站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置于基站上的剖视图,图中箭头方向为气体流动方向;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座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部件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吸尘器,10-手持杆,11-集尘杯,110-尘杯主体,111-尘杯底盖,112-底盖释放按钮,113-过滤器组件,114-第二扭簧,12-电池包,2-基站,20-底座,200-集尘箱,2001-集尘箱进尘口,2002-集尘箱出风口,201-集尘袋,202-导风支架,203-负压组件,204-底座面壳,205-底座底壳,206-底座后壳,207-显示屏,21-支撑杆,210-进尘通道,22-支撑部件,220-支撑部件主体,221-容纳腔,222-主体外壳,223-支撑部件面壳,2231-触发部,224-支撑部件底壳,225-旋转门,226-环形密封圈,227-进尘口,228-出尘口,229-第一扭簧,30-充电针,31-充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该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主要包括基站2和吸尘器1两部分。
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2主要包括底座20、支撑部件22以及连接底座20和支撑部件22的支撑杆21。支撑部件22位于底座20的上方,支撑杆21竖向设于底座20和支撑部件22之间。支撑部件22内设有容纳腔221,支撑部件22的顶部设有与容纳腔221连通的进尘口227,支撑部件22的底部设有与容纳腔221连通的出尘口228。支撑杆21内设有进尘通道210,进尘通道210的第一端与出尘口228连通。
底座20内设有集尘袋201和负压组件203,集尘袋201的袋口与进尘通道210的第二端连通,负压组件203用于将容纳腔221中的垃圾灰尘抽吸到集尘袋201内。
如图1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吸尘器1包括手持杆10以及位于手持杆10顶部的集尘杯11。集尘杯11包括尘杯主体110以及位于尘杯主体110底部的尘杯底盖111,尘杯底盖111能够相对尘杯主体11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尘杯主体110。尘杯主体110上设有控制尘杯底盖111转动的底盖释放按钮112,吸尘器1置于基站2的底座20上时,尘杯主体110的底部能够穿过进尘口227伸入至容纳腔221内,且进尘口227上的触发部2231触发底盖释放按钮112,从而打开尘杯底盖111,以使尘杯主体110内收集的灰尘落入容纳腔221。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相比于现有的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无需在吸尘器1上单独开设尘杯门,利用其尘杯底盖111作为尘杯门来打开或关闭尘杯主体110.支撑部件22的顶部设有与容纳腔221连通的进尘口227,在吸尘器1置于基站2的底座20上时,尘杯主体110的底部插入到容纳腔221内,从而使其内部的垃圾灰尘等落入容纳腔221中,最后通过负压组件203将容纳腔221中的垃圾灰尘抽吸到集尘袋201内。不仅方便垃圾灰尘倒出,且从上往下抽吸垃圾灰尘,可减少集尘时尘杯内壁及尘杯底盖对灰尘的阻滞,提高集尘效率。
本实施例的吸尘器1可以为手持式吸尘器,手持杆10的顶部连接集尘杯11和主机,底部连接用于清扫地面的地拖组件,在吸尘器1清扫完地面之后,可以直接将吸尘器1放置在基站2的底座20上,利用其吸尘器1上的尘杯主体110与基站2的支撑部件22配合,从而实现吸尘器1的固定。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20内设有集尘箱200,集尘袋201放置在集尘箱200内,集尘箱200的顶部设有与集尘袋201的袋口密封连接的集尘箱进尘口2001。
负压组件203设置在集尘箱200的底部,集尘箱200的底部设有与负压组件203的进风口连通的集尘箱出风口2002,负压组件203可以为吸风机,通过对集尘箱200以及与其连通的容纳腔221进行抽吸,从而将垃圾灰尘抽吸到集尘袋201内。
需要说明的就是,本实施例的集尘袋201通常会选用透气性的常规材料制成。如图3所示,当吸尘器1的集尘杯11底部插入到支撑部件22的容纳腔221内时,负压组件203开始工作,其先对集尘箱200的内部抽风,在吸力的作用下集尘袋201被撑开,容纳腔221内的气体也会被抽到集尘箱200内进而穿过集尘袋201表面和集尘箱出风口2002通过负压组件203排出,容纳腔221内部则形成负压状态,其内部的灰尘以及集尘杯11内的灰尘最终会被抽吸到集尘袋201内但不会穿过集尘袋201。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灰尘应做广义解释,其既包括细小的尘土,也包括体积稍大的残渣等。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尘箱200内还设有导风支架202,其用于承载集尘袋201,导风支架202包括底板以及与该底板连接的侧板,三个侧板与底板限定出至少顶部为敞口的容置腔,集尘袋201设置在容置腔中。
进一步地,导风支架202的底板和侧板上分别设有通风孔,底板和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向外凸出的栅格结构。导风支架202置于集尘箱200内时,在栅格结构的作用下,导风支架202会与集尘箱200的内壁之间设有形成导风通道,从而便于气体在集尘箱200内的流通。
如图3所示,在负压组件203进行抽风时,容纳腔221的垃圾灰尘会在气体流动的作用下,一同被抽吸到集尘袋201内,从而使得灰尘沉淀在集尘袋201内,而进入到集尘袋201内的空气会穿过集尘袋201以及导风支架202与集尘箱200的内壁之间的导风通道,进而通过集尘箱出风口2002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杆21内的进尘通道210沿着其轴向设置,并分别贯通至支撑杆21的顶端和底端,进尘通道210的顶端与支撑部件22的出尘口228连通,进尘通道210的底端与集尘箱进尘口2001或集尘袋201的袋口连通,以使支撑部件22的出尘口228位于集尘袋201的袋口的正上方,以减少垃圾灰尘的流通路径,并减少其流通的阻力。
负压组件203设置在集尘袋201的下方,负压组件203的进风口位于集尘袋201的袋口的正下方,这样可以用小功率的吸风机做到较高的集尘效率。
如图6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2还包括充电针组件3,充电针组件3包括设置在支撑部件22上的充电针30以及与充电针连接的充电线31,充电针30设置在支撑部件22的顶部,充电线3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与支撑杆21内的导线连接,支撑杆21内的导线与底座20内的电源线连接。
如图6所示,吸尘器1的手持杆10的顶部还设有电池包12以及与电池包12连接的充电触点,充电触点设置在电池包12的底部,当吸尘器1放置在基站2的底座20上时,电池包12的充电触点能够从上往下抵接在支撑部件22上的充电针30上,从而实现除尘和充电共同进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20还包括底座后壳206、底座面壳204以及底座底壳205,底座后壳206、底座面壳204以及底座底壳205围成一个腔体。集尘箱200、集尘袋201以及负压组件203等均设置在该腔体内。
底座后壳206上还设有一个门体,通过该门体可以打开该底座20,从而将集尘箱200内的盛满灰尘的集尘袋201取出,然后更换新的集尘袋201。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部件22主要包括支撑部件主体220、支撑部件面壳223以及支撑部件底壳224三大部分。支撑部件主体220具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腔室,该腔室形成容纳腔221。
支撑部件面壳223上设有进尘口227,支撑部件底壳224上设有出尘口228,支撑部件主体220外部套有主体外壳222,支撑部件面壳223扣在支撑部件主体220的上表面上,支撑部件底壳224扣在支撑部件主体220的下表面上,从而形成完整的支撑部件2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支撑部件22的进尘口227的周缘上设有触发部2231,触发部2231可以为一个凸起结构。在尘杯主体110的底部伸入至容纳腔221时,该触发部2231可以触发底盖释放按钮112,从而自动打开尘杯底盖111。
当然,触发部2231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形状或者结构,本实用新型不对其进行限定,只要能够与底盖释放按钮112配合将尘杯底盖111打开即可。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支撑部件22还包括旋转门225以及环形密封圈226。旋转门225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转轴与支撑部件22主体或主体外壳222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一扭簧229,该第一扭簧229用于对旋转门225施加使其保持关闭进尘口227的状态的第一作用力。当尘杯主体110的底部伸入至容纳腔221后,尘杯主体110的底部能够推动旋转门225转动从而打开进尘口227;当尘杯主体110的底部从容纳腔221内取出之后,旋转门225在第一作用力下能够自动转动至关闭进尘口227的状态。这样,旋转门225的转动无需手动干预,既能保持进尘口227处的美观又可防止异物进入基站2,提升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环形密封圈226设置在进尘口227周缘上,在尘杯主体110的底部插入到容纳腔221后,环形密封圈226的内壁会与尘杯主体110的外壁密封配合,从而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使得容纳腔221以及连通的集尘箱200形成一个密闭空间,便于负压组件203抽吸容纳腔221内的垃圾灰尘。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件主体220以及外部套设的主体外壳222的侧壁面均向内凹陷形成凹部,在吸尘器1置于基站2的底座20上时,吸尘器1的手持杆10的局部会嵌入到凹部内,从而稳定住吸尘器1。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尘杯主体110整体为柱状结构,其顶部为进尘口,尘杯主体110的内部设有过滤器组件113。吸尘器1在清扫地面时,吸入的灰尘会直接通过其顶部的进尘口进入到尘杯主体110内部通过过滤器组件113进行过滤。
尘杯主体110的底部设有尘杯底盖111,尘杯底盖111的第一端铰接在尘杯主体110上,另一端能够与所述尘杯主体110卡接,从而使得尘杯底盖111能够相对尘杯主体110转动,从而打开尘杯主体110将内部的垃圾灰尘倒出,倒出之后再转动尘杯底盖111以关闭尘杯主体110。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盖释放按钮112与尘杯主体110的外壁之间设有第二扭簧114。底盖释放按钮112装设于尘杯主体110上时,其顶部相对底部向外凸出,底盖释放按钮112的底部与尘杯底盖111的第二端卡接在一起,通过按压底盖释放按钮112的顶端能够使得其底端与尘杯底盖111分离。尘杯主体110底部伸入到支撑部件22的容纳腔221时,其进尘口227上的触发部2231会直接与底盖释放按钮112的顶端接触,从而自动打开尘杯底盖111,使垃圾灰尘落入容纳腔221中。
需要说明的就是,本实施例的尘杯底盖111的第一端与尘杯主体110之间可以设置第三扭簧,第三扭簧用于对尘杯底盖111施加使其转动至打开尘杯主体110的状态的第二作用力。这样,在尘杯底盖111打开之后能够保持竖直状态,这样垃圾倒出的过程中,不会因尘杯底盖111未完全打开从而阻挡垃圾的倒出,且便于将内部垃圾给抽出。
以上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而且上述示例(或其一个或更多方案)可以彼此组合使用,并且考虑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或排列彼此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包括:
基站(2),其包括底座(20)、呈竖向设于所述底座(20)上的支撑杆(21)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杆(21)顶部的支撑部件(22),所述支撑部件(22)内设有容纳腔(221),所述支撑部件(22)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容纳腔(221)连通的进尘口(227),所述支撑部件(22)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容纳腔(221)连通的出尘口(228),所述进尘口(227)的周缘上设有触发部(2231),所述支撑杆(21)内设有进尘通道(210),所述进尘通道(210)的第一端与所述出尘口(228)连通,所述底座(20)内设有集尘袋(201)和负压组件(203),所述集尘袋(201)的袋口与所述进尘通道(21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负压组件(203)用于将所述容纳腔(221)中的灰尘抽吸到所述集尘袋(201)内;
吸尘器(1),其包括手持杆(10)以及设置在所述手持杆(10)上部的集尘杯(11),所述集尘杯(11)包括尘杯主体(110)以及位于所述尘杯主体(110)底部的尘杯底盖(111),所述尘杯底盖(111)能够相对所述尘杯主体(11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尘杯主体(110),所述尘杯主体(110)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尘杯底盖(111)转动的底盖释放按钮(112),所述吸尘器(1)置于所述基站(2)的底座(20)上时,所述尘杯主体(110)的底部穿过所述进尘口(227)伸入至所述容纳腔(221),所述进尘口(227)上的触发部(2231)触发所述底盖释放按钮(112),所述尘杯底盖(111)打开所述尘杯主体(1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尘通道(210)沿所述支撑杆(21)的轴向设置并分别贯通至所述支撑杆(21)的顶端和底端,所述支撑部件(22)的出尘口(228)位于所述集尘袋(201)的袋口的正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2)还包括充电针组件(3),所述充电针组件(3)包括充电针(30)以及与所述充电针(30)连接的充电线(31),所述充电针(30)设于所述支撑部件(22)上,所述充电线(31)连接充电电源,所述吸尘器(1)的手持杆(10)上还设有电池包(12)以及与所述电池包(12)连接的充电触点,所述吸尘器(1)置于所述基站(2)的底座(20)上时,所述充电触点和所述充电针(30)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0)内还设有集尘箱(200),所述集尘袋(201)设置在所述集尘箱(200)内,所述集尘箱(200)的顶部设有与所述集尘袋(201)的袋口密封连接的集尘箱进尘口(2001),所述集尘箱(200)的底部设有集尘箱出风口(2002),所述负压组件(203)设置在所述集尘箱(200)的下方,所述负压组件(203)的进风口与所述集尘箱出风口(2002)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箱(200)内设有导风支架(202),所述导风支架(202)围成用于放置所述集尘袋(201)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至少顶部为敞口,所述导风支架(202)上设有通风孔,且所述导风支架(202)的外壁面设有向外凸出的栅格结构,以使所述导风支架(202)置于所述集尘箱(200)内时,所述导风支架(202)的外壁面与所述集尘箱(20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导风通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22)包括:
支撑部件主体(220),所述支撑部件主体(220)具有贯通其上下两端的腔室,所述腔室形成所述容纳腔(221);
支撑部件面壳(223)和支撑部件底壳(224),其分别扣在所述支撑部件主体(220)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进尘口(227)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面壳(223)上,所述出尘口(228)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底壳(224)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尘口(227)内设有环形密封圈(226),所述尘杯主体(110)的底部伸入至所述容纳腔(221)时,所述环形密封圈(226)的内壁与所述尘杯主体(110)的底部外壁密封贴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主体(220)的侧壁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部,所述吸尘器(1)置于所述基站(2)的底座(20)上时,所述吸尘器(1)的手持杆(10)局部嵌入所述凹部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22)的进尘口(227)设有旋转门(225),所述旋转门(225)能够相对所述支撑部件(22)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尘口(227),所述旋转门(225)与所述支撑部件(22)之间设有第一扭簧(229),所述第一扭簧(229)用于对所述旋转门(225)施加使所述旋转门(225)保持关闭所述进尘口(227)的状态的第一作用力,所述尘杯主体(110)的底部伸入至所述容纳腔(221)时,能够推动所述旋转门(225)转动以打开所述进尘口(227)。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底盖(111)的第一端铰接在所述尘杯主体(110)上,所述尘杯底盖(111)与所述尘杯主体(110)之间设有第三扭簧,所述第三扭簧用于对所述尘杯底盖(111)施加使其转动至打开所述尘杯主体(110)的状态的第二作用力,所述尘杯底盖(111)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底盖释放按钮(112)卡接连接。
CN202222902682.8U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Active CN218651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2682.8U CN218651617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02682.8U CN218651617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51617U true CN218651617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02682.8U Active CN218651617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51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31367T3 (es) Unidad colectora de polvo para aspiradora y aspiradora con la unidad colectora de polvo.
CN113017470B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13405916U (zh) 扫地机器人
CN108371515A (zh) 一种方便清洁集尘盒的智能扫地机器人
CN201332997Y (zh) 手动推尘式吸尘机
CN211022445U (zh) 便携式手持吸尘器
CN218651617U (zh) 一种吸尘器基站集尘系统
CN204293061U (zh) 清洁器
CN217565896U (zh) 组合式吸尘器
CN206138055U (zh) 一种尘袋式低噪吸尘装置
CN209404644U (zh) 一种集尘杯装配结构及吸尘器
CN214856354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
CN213309475U (zh) 扫地机器人
CN218515677U (zh) 一种收集吸尘器内部灰尘的设备和吸尘装置
CN106175593A (zh) 一种尘袋式吸尘器
CN210446900U (zh) 尘盒及其垃圾回收装置
CN210408270U (zh) 手持式吸尘器
JPH02200230A (ja) 蓄電池式電気掃除機
CN214208228U (zh) 一种吸尘器的外仓式海帕安装结构
CN115444308A (zh) 一种集尘基站、吸尘器和清洁设备
CN212489736U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208988694U (zh) 一种吸尘清理器
CN211299840U (zh) 一种可拆卸的无线吸尘畚斗
CN215738695U (zh) 一种自动扫地机机器人吸尘器用便于清理的塑料积尘盒
CN217066234U (zh) 一种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