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5787U -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5787U
CN218645787U CN202220734748.4U CN202220734748U CN218645787U CN 218645787 U CN218645787 U CN 218645787U CN 202220734748 U CN202220734748 U CN 202220734748U CN 218645787 U CN218645787 U CN 218645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pporting
placing
carbon fiber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347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engta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engta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engtai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engta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347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45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5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5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四条支撑框边,所述支撑框边包括放置板,放置板的外侧设置有垂直于放置板的定位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面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四个放置板相抵触,相邻两个放置板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板,可提高碳纤维框架的抗形变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板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太阳能光伏板组件的整体结构包括框架、安装于框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由光伏玻璃和、位于光伏玻璃下方的电池片以及绝缘背板组成)、热熔胶层和接线盒等,现有技术中的框架大多使用铝合金材质,即铝制框架,而铝制框架具有抗氧化性能强、强度高、抗拉性能好、耐疲劳值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但是随着人们对作为战略资源的铝基材料即有色金属材料的节约意识和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铝合金材料作为太阳能光伏板组件的框架的认识逐步发生改变,并且随社会发展,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铝型材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导致光伏板的制作成本增加,也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
于是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碳纤维材质的框架,并通过对制作原料的配比能够达到与铝制框架相同强度,但其重量与制造成本低于铝制框架,成为光伏板制造企业的首选框架材料,但是现有的碳纤维框架结构简单,框架对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撑效果差,在运输与安装光伏板时容易使框架断裂,影响光伏板的使用,而太阳能电池板又与框架之间通过强力胶水粘接,框架出现弯曲断裂时也可能使太阳能电池板随之折断,造成损失,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采用通过碳纤维的框架结构提高光伏板的抗形变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四条支撑框边,所述支撑框边包括放置板,放置板的外侧设置有垂直于放置板的定位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面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四个放置板相抵触,相邻两个放置板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与定位板一体的第一固定板和若干支撑板,相邻的两块支撑板的首尾相连,且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一定角度的支撑角,相邻两块支撑板的其中一个连接端与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支撑板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放置板的宽度相同,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与第一固定板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与放置板连接的一侧厚度大于支撑板远离放置板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角的角度范围为74°~78°。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板靠近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溢出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V型支撑槽,所述V型支撑槽的底部为圆弧,所述V型支撑槽的槽面宽度大于支撑板远离放置板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放置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相邻两块支撑板的另一个连接端与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横截面成等腰梯形,且第二固定板的下底面与放置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放置板的底面上设置支撑结构来提高框架的整体支撑强度,保证光伏板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不会断裂影响光伏板的使用,其支撑结构包括若干首尾相互连接的支撑板,相邻支撑板之间形成支撑夹角,支撑板的横截面成梯形,且支撑板上设置有V型支撑槽,均能够增加支撑板自身的强度,从而提高对放置板的支撑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碳纤维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另一视角下碳纤维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放大图;
图5为碳纤维框架的支撑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碳纤维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支撑框边;2.放置板;3.定位板;4.连接板;5.支撑板;6.第一固定板;7.防溢出凹槽;8.支撑凸块;9.定位凸块;10.V型支撑槽;11.第二固定板;1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四条支撑框边1,所述支撑框边1包括放置板2,放置板2的外侧设置有垂直于放置板2的定位板3,所述放置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四个放置板2相抵触。
具体的,相邻两个放置板2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板4,提高相邻两个放置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框架在两个放置板2的连接出产生弯曲。
具体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与定位板3一体的第一固定板6和若干支撑板5,相邻的两块支撑板5的首尾相连,且相邻两块支撑板5之间设置一定角度的支撑角,相邻两块支撑板5的其中一个连接端与第一固定板6连接,所述支撑板5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放置板2的宽度相同或略小,所述支撑板5的宽度与第一固定板6的宽度相同。
如图1至图5所示,对光伏板的安装通常是通过支架对框架进行支撑,当支架对框架进行支撑时,可通过放置板2上若干首尾相连的支撑板5以及固定板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支撑,而相互倾斜连接的支撑板5提高了对放置板2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所述支撑板5与放置板2连接的一侧厚度略大于支撑板5远离放置板2一侧的厚度,使支撑板5的横截面成等腰梯形状,提高支撑板5自生的抗弯曲强度,提高框架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所述支撑板5上设置有V型支撑槽10,所述V型支撑槽10的底部为圆弧,提高支撑板5的强度,同时减少支撑板5的材料。
具体的,所述V型支撑槽10的槽面宽度略大于支撑板5远离放置板2一侧的厚度,从而增加支撑板5在V型支撑槽10处的抗形变强度,提高框架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所述支撑角的角度范围为74°~78°,本实施例中优选76°。
具体的,所述放置板2靠近定位板3的一侧设置有防溢出凹槽7。
具体的,所述放置板2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凸块8。
具体的,所述定位板3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凸块9。
具体的,所述放置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圆弧状的加强筋12,加强筋12的一侧与两个支撑板5之间的连接端相连接,并与固定板连接,提高放置板2的支撑强度。
具体的,所述框架为一体注塑成型。
如图1至图5所述,使用碳纤维框架组装光伏板时,先将框架水平放置,且四个放置板2竖直朝上,然后将胶水涂抹在放置板2上,再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定位板3两端的定位凸块9对太阳能电池板准确地放置在放置板2上,然后对太阳能电池板上对应放置板2的边缘进行压实,使太阳能电池板的底面与放置板2上的支撑凸块8相抵触,从而保证放置板2与太阳能电池板之间充满胶水,且胶水的厚度相同,而放置板2上多余的胶水会进入放置板2的防溢出凹槽7内,在太阳能电池板压实的过程中被向上挤出,从而将定位板3与太阳能电池板侧面之间的进行缝隙填充,提高太阳能电池板与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由于防溢出凹槽7的存在,被挤出的胶水不会过多的从缝隙内溢出,避免胶水溢出并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影响其使用效果和外观质量。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具体的,所述放置板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1,相邻两块支撑板5的另一个连接端与第二固定板11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11的横截面成等腰梯形,且第二固定板11的下底面与放置板2连接,通过等腰梯形状的支撑板5和第二固定板11来提高对放置板2的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四条支撑框边,所述支撑框边包括放置板,放置板的外侧设置有垂直于放置板的定位板,所述放置板的底面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四个放置板相抵触,相邻两个放置板的底面之间设置有L形的连接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与定位板一体的第一固定板和若干支撑板,相邻的两块支撑板的首尾相连,且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一定角度的支撑角,相邻两块支撑板的其中一个连接端与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支撑板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与放置板的宽度相同,所述支撑板的宽度与第一固定板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放置板连接的一侧厚度大于支撑板远离放置板一侧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角的角度范围为74°~7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靠近定位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溢出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凸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凸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V型支撑槽,所述V型支撑槽的底部为圆弧,所述V型支撑槽的槽面宽度大于支撑板远离放置板一侧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相邻两块支撑板的另一个连接端与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横截面成等腰梯形,且第二固定板的下底面与放置板连接。
CN202220734748.4U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Active CN218645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4748.4U CN218645787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34748.4U CN218645787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5787U true CN218645787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89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34748.4U Active CN218645787U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5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5128B (zh) 用以支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框架、太陽能模組以及太陽能模組之複合式框架構件的組裝方法
JPH06136896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を用いた屋根構造
CN218645787U (zh)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CN114838510A (zh) 一种拥有碳纤维框架的光伏板
CN211980040U (zh) 框体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101238U (zh) 一种新型边框和光伏组件
CN214591298U (zh) 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JP201619285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094607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設置用架台
US20150059833A1 (en) Photoelectric panel assembly
CN215867462U (zh) 背板结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9978667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2782508U (zh) 一种数码显示屏组合封边结构
CN217469874U (zh)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边框
CN216893039U (zh) 一种带有预弯结构的可预弯弧形幕墙铝板
CN216216718U (zh) 边框和光伏组件
CN217975591U (zh) 一种用于建筑顶层的膜结构
CN220693027U (zh) 一种防尘光伏系统
CN218565781U (zh)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CN219678386U (zh) 一种敞口组合式光伏边框
CN109639218A (zh) 一种适用于双玻组件固定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9033768U (zh) 一种建筑保温用双层瓷砖
CN216216726U (zh) 一种减少积灰的光伏组件
CN216647712U (zh) 一种显示设备玻璃面板的固定结构以及显示设备
CN211257932U (zh) 一种保温性能强的活动房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