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8667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978667U CN219978667U CN202321322336.0U CN202321322336U CN219978667U CN 219978667 U CN219978667 U CN 219978667U CN 202321322336 U CN202321322336 U CN 202321322336U CN 219978667 U CN219978667 U CN 2199786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bottom plate
- piece
- light guide
- backlight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618 particulate mat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外框组件、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加强组件;外框组件包括底板件和边框件,底板件与边框件围设形成容纳槽,底板件与边框件一体注塑成型;加强组件、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均设置于容纳槽内;加强组件设置于底板件上且位于底板件与反射片之间;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光学膜片和导光板依次设置于反射片远离于加强组件的一侧。由于底板件与边框件一体注塑成型,底板件与边框件之间不易于存在结构缝隙,加强组件设置于底板件,从而使得塑胶材料的底板件和加强组件的结合具有与金属材料底板件一样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市面上常见的液晶显示设备(例如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其背光模组件一般包括有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其中,反射片用于将光源的光线反射,提高光线的使用率;导光板用于对光源的光线传导;光学膜片用于对光线折射聚光来提升发光效率。此外,通常采用胶框和背板作为外框设计,将背光模组安装于外框内保护。
在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在背板上安放背光模组,胶框用于承重液晶面板。而且,背板一般采用L型的形状,胶框开设有配合背板的卡槽,通过背板与胶框卡接,从而完成组装。组装后会在背板远离于背光模组的一侧进行喷粉形成外观logo或其他图层。但是,背板与胶框的卡接处容易出现组装缝隙,此时,喷粉过程中,粉尘或颗粒物会对内部的背光模组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产品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板与胶框的卡接处容易出现组装缝隙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外框组件、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加强组件;所述外框组件包括底板件和边框件,所述底板件与所述边框件围设形成容纳槽,所述底板件与所述边框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加强组件、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均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加强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件上且位于所述底板件与反射片之间;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导光板依次设置于所述反射片远离于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底板件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所述加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且抵靠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边框件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防护间隙。
可选地,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所述散热部包括导热面,所述导热面设置于所述散热部靠近于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加强组件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平齐于所述导热面,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依次安装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导热面上。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边框件的一侧,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且设置于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导热面设置于所述散热部朝向于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散热部开设有多个散热槽。
可选地,所述底板件还包括承重部和过渡部,所述承重部连接于所述散热部,所述过渡部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承重部和第一支撑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边框件。
可选地,所述边框件包括第二凸起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且所述第二凸起部朝所述容纳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液晶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起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液晶面板的第一承重面,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面与所述加强组件之间。
可选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加固件,所述加固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加固件为L型,包括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所述第一加固部设有第二承重面,所述第二承重面与所述第一承重面平齐,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面和所述第二承重面,所述第二加固部固定于所述边框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底板件和边框件一体注塑成型,从而减少组装工艺,进而减少组装间隙。而且,通过在底板件上设置加强组件,从而对底板件进行加强,使得塑胶材料的底板件的强度具有与相关技术中的金属材料背板相同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若干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背光模组;200、液晶显示装置;10、外框组件;12、底板件;122、第一凸起部;124、第一支撑部;1242、第一定位面;126、承重部;128、过渡部;14、边框件;142、第二凸起部;1422、第一承重面;144、第二支撑部;1402、容纳槽;1404、防护间隙;20、光源;30、反射片;40、导光板;50、光学膜片;60、加强组件;62、加强件;64、固定件;602、定位孔;70、散热组件;72、散热件;722、安装部;724、散热部;7242、导热面;7244、散热槽;74、安装件;110、液晶面板;1102、显示部;1104、固定部;90;加固件;902、第一加固部;904、第二加固部;9022、第二承重面;120、柔性电路板;130、电路板组件;11、外壳组件;112、第一外壳件;114、第二外壳件;1106、保护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部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若干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上端”、“下端”、“顶部”以及“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外框组件10、光源20、反射片30、导光板40、光学膜片50和加强组件60;外框组件10包括底板件12和边框件14,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围设形成容纳槽1402,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一体注塑成型;光源20、反射片30、导光板40、光学膜片50和加强组件60均设置于容纳槽1402内;加强组件60设置于底板件12上,且位于底板件12与反射片30之间;光源20设置于导光板40的一侧;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依次设置于反射片30远离于加强组件60的一侧。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件12和边框件14均通过注塑一体制造而成,边框件14围设于底板件12的边缘,底板件12和边框件14形成容纳槽1402中,其中,底板件12朝向于容纳槽1402的侧壁与边框件14朝向于容纳槽1402的侧壁相对垂直设置。
加强组件60连接于底板件12,而且,加强组件60用于对底板件12起到提升强度的作用,从而使得塑胶材料的底板件12和加强组件60的组合具有相关技术中钣金材料的强度。
光源20设置于底板件12上,且光源20设置于导光板40的一侧,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依次安装于加强组件60上。光源20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展示于外部。
在本申请中,为了最终背光模组100产生的光线稳定,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平行设置。
由于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通过注塑一体制造而成,所以,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之间不易于存在结构缝隙。在后期对底板件12的外侧进行喷粉或者喷漆处理时,粉末或颗粒不会进入容纳槽1402中。
而且,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通过注塑一体制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减少模具的设计,从而减少整体背光模组100的成本。对比于相关技术中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的卡接配合,注塑一体制造的底板件12与边框件14能够在工艺上减少卡接配合的工艺,从而减少制备背光模组100的工序,且可以减少进行卡接的设备设计;因此,本申请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底板件12采用塑胶材料,而加强组件60采用镀锌板和胶水,镀锌板通过胶水安装于底板件12的一部分上,从而使得塑胶材料的底板件12具有与金属材料的底板件12一样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板件12包括第一凸起部122和第一支撑部124,第一凸起部122凸出于第一支撑部124设置,加强组件60安装于第一支撑部124上,且抵靠于第一凸起部122的侧壁。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组件60可以嵌设于底板件12上。加强组件60也可以通过焊接于底板件12上。
具体的,第一凸起部122采用圆柱体,第一凸起部122设置有多组,多组第一凸起部122呈矩阵分布;加强组件60开设有定位孔602,定位孔602的数量与第一凸起部122的数量一致。在加强组件60的安装过程中,先通过在第一支撑部124的表面涂敷一层胶水,再将加强组件60放置于第一支撑部124的表面,使得第一凸起部122穿过定位孔602,第一凸起部122的侧壁抵靠于定位孔602的侧壁,从而完成定位安装。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22可以采用圆锥体或半圆体等,定位孔602的大小贴合第一凸起部122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4包括第一定位面1242,第一定位面1242设置于第一支撑部124靠近于加强组件60的一侧;加强组件60靠近于第一支撑部124的侧壁与第一定位面1242配合设置。
所述加强组件60靠近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24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定位面1242贴合设置。
具体的,当加强组件60安装时,加强组件60靠近于第一支撑部124的侧壁平行于第一定位面1242。当采用胶水固定时,胶水涂敷于第一定位面1242上,胶水不易于出现部分区域堆积过多导致加强组件60倾斜的情况;从而保证底板件12与加强组件60的紧密贴合,从而维持底板件12与加强组件60的强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底板件12采用曲面时,为了维持底板件12的强度,加强组件60靠近于底板件12的一侧配合于第一定位面1242设置;从而维持底板件12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均平行于加强组件60靠近于反射片30的一侧侧壁设置。
具体的,加强组件60设置于反射片30朝向于底板件12的一侧,加强组件60和底板件12共同支撑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且加强组件60设置为平板状,所以,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均采用平板状。这样设置有利于稳定光源20的光线导出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线膜片采用曲面屏时,为了更好的支撑,加强组件60靠近于反射片30的一侧也设置为与反射片30表面贴合的曲面侧壁;从而维持加强组件60对反射片30的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与边框件14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防护间隙1404。
具体的,边框件14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受热膨胀的情况,为了减少对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的损坏,通过设置防护间隙1404,保护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组件60包括加强件62和固定件64,固定件64安装于底板件12上,加强件62通过固定件64安装于反射片30与底板件12之间。
具体的,加强件62采用镀锌板,固定件64采用胶水;加强件62和底板件12平齐设置,从而使得胶水在导入过程中,胶水不易于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从而维持加强件62的放置稳定性。加强件62采用镀锌板且与底板件12的粘附可以提高底板件12的强度,维持底板件12在运输、使用过程中不易于发生变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64可为螺栓,螺栓穿设于底板件12与加强件62且使得两者固定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散热组件70,散热组件70设置于容纳槽1402内,散热组件70包括散热部724,散热部724设置于底板件12和反射片30之间;散热组件70包括导热面7242,导热面7242朝向反射片30,加强组件60包括支撑面,支撑面朝向反射片30,支撑面平齐于导热面7242。
具体的,散热组件70包括散热件72和安装件74,其中,散热件72采用金属材料,散热件72包括安装部722和散热部724,安装部722相对于散热部724垂直设置;其中,边框件14开设有安装孔,安装件74穿设于安装孔使得散热件72被固定安装于边框件14上。
导热面7242设置于散热部724朝向于反射片30的一侧,导热面7242与支撑面平齐,且反射片30抵靠于导热面7242和支撑面,从而支撑反射片30位置的稳定。
底板件12还包括承重部126和过渡部128,其中,过渡部128设置于承重部126和第一支撑部124之间,承重部126用于支撑散热件72,过渡部128用于连接承重部126和第一支撑部124。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部724设置于承重部126上,由于导热面7242设置于散热部724朝向于反射片30的一侧,散热部724的厚度大于加强组件60的厚度;所以,承重部126位于第一支撑部124的下方;此时,过渡部128相对于第一支撑部124和承重部126倾斜设置。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光源20的功率来确定散热件72的大小,进而确定散热部724的尺寸大小;且散热部724远离于反射片30的一侧抵靠于承重部126的上表面。因此,当散热部724的尺寸确定时,可以确定承重部126的上表面位置,确定过渡部128的斜度,进而设计相应的底板件12尺寸。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安装加强件62的同时可以安装散热件72;从工艺上减少多次安装的时间,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
而且,为了提高对光源20的散热,光源20设置于安装部722的一侧且位于散热部724的上方。
此外,散热部724开设有多个散热槽7244,多个散热槽7244呈矩阵分布,散热槽7244的开口朝向于底板件12,从而维持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底板件12开设有螺孔,通过螺栓穿设于底板件12和加强件62使得底板件12和加强件62连接在一起;但会影响加强件62的加强效果。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背光模组100和液晶面板110;边框件14包括第二凸起部142和第二支撑部144,第二凸起部142凸出于第二支撑部144设置,且第二凸起部142朝所述容纳槽1402方向延伸设置,且液晶面板110连接于第二凸起部142。第二支撑部124与液晶面板110之间设有间隙。
具体的,第二凸起部142凸出于第二支撑部144设置,第二凸起部142上涂敷有泡棉胶,液晶面板110包括显示部1102和固定部1104,其中,显示部1102用于显示光学图像,固定部1104用于安装固定液晶面板110。固定部1104环设于显示部1102的侧壁,固定部1104沿显示部1102中线对称设置。液晶面板110一侧的固定部1104通过泡棉胶安装于第二凸起部142上。
而且,第二凸起部142的上表面平行于液晶面板110设置,由于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均平行于液晶面板110设置,因此,可以维持液晶面板110上的显示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液晶面板110采用曲面屏时,第二凸起部142的上表面贴合于固定部1104的底面设置,从而维持液晶面板110良好的稳定放置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142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第二支撑部144。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142包括用于连接液晶面板110的第一承重面1422,反射片30、导光板40和光学膜片50均设置于第一承重面1422与加强组件60之间。
具体的,第一承重面1422设置于第二凸起部142靠近于液晶面板110的一侧,第一承重面1422水平设置,固定部1104抵靠于第一承重面1422上。使得光学膜片50与液晶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当液晶面板110、光学膜片50、导光板40或反射片30受热膨胀时,液晶面板110不易于与光学膜片50发生磕碰或摩擦,进而维持液晶面板110良好的显示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200还包括加固件90,加固件90设置于容纳槽1402内,加固件90连接于液晶面板110。
具体的,加固件90设置于边框件14与散热件72之间,加固件90设置为L型框架结构,加固件90包括第一加固部902和第二加固部904,其中,第一加固部902通过泡棉胶连接于液晶面板110;第二加固部904开设有通孔,安装件74穿设于通孔将第二加固部904固定于边框件14上。
而且,加固件90包括第二承重面9022,第二承重面9022与第一承重面1422平齐。第二承重面9022设置于第一加固部902靠近于液晶面板110的一侧,液晶面板110的固定部1104通过泡棉胶连接于第一承重面1422和第二承重面9022,从而维持液晶面板110的放置稳定性。
加固件90采用的金属材料具有抗形变程度强,从而维持液晶面板110的放置稳定性。
此外,加固件90采用金属材料时,第二加固部904可以将液晶面板110的热量向散热件72传递,从而可以提高对液晶面板110的散热。
液晶显示装置2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20和电路板组件130。
柔性电路板120设置为C型框架结构,其中,柔性电路板120的一侧连接于液晶面板110远离于第二凸起部142的一侧,柔性电路板120的另一侧连接于底板件12的底面上的电路板组件130,完成组装。
请参考图3,液晶显示装置200还包括外壳组件11,外壳组件11安装于外框组件10的外侧,外壳组件11开设有保护槽1106,外框组件10和液晶面板110均部分设置于保护槽1106内。
具体的,外壳组件11包括第一外壳件112和第二外壳件114,第一外壳件112的一侧卡接于第二外壳件114的一侧,第一外壳件112的另一侧连接于液晶面板110,第二外壳件114的另一侧连接于底板件12的底面。第一外壳件112和第二外壳件114围设形成保护槽1106,边框件14、加固件90和散热件72的连接处位于保护槽1106内。从而起到遮挡边框件14、加固件90和散热件72的作用。
第一外壳件112连接于液晶面板110的一侧贴合抵靠于显示部1102的一侧;当液晶面板110采用曲面面板时,第一外壳件112贴合液晶面板110的表面设置;当第一外壳件112不贴合液晶面板110设置时,第一外壳件112会对液晶面板110产生切应力从而导致液晶面板110变形。因此,第一外壳件112与液晶面板110的安装方式可以维持液晶面板110良好的显示效果。
第一外壳件112外露保护槽1106的一侧与第二外壳件114外露保护槽1106的一侧均可以用于丝印logo。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部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阅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组件、光源、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和加强组件;所述外框组件包括底板件和边框件,所述底板件与所述边框件围设形成容纳槽,所述底板件与所述边框件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加强组件、所述光源、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均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加强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件上且位于所述底板件与反射片之间;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导光板依次设置于所述反射片远离于所述加强组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件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所述加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且抵靠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边框件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防护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部,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底板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所述散热部包括导热面,所述导热面设置于所述散热部靠近于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加强组件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平齐于所述导热面,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依次安装于所述支撑面和所述导热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边框件的一侧,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且设置于所述散热部上;所述导热面设置于所述散热部朝向于所述反射片的一侧,所述散热部开设有多个散热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件还包括承重部和过渡部,所述承重部连接于所述散热部,所述过渡部的两侧分别连接于所述承重部和第一支撑部。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面板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边框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件包括第二凸起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凸起部凸出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且所述第二凸起部朝所述容纳槽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液晶面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液晶面板的第一承重面,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面与所述加强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件,所述加固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加固件为L型,包括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所述第一加固部设有第二承重面,所述第二承重面与所述第一承重面平齐,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承重面和所述第二承重面,所述第二加固部固定于所述边框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22336.0U CN219978667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22336.0U CN219978667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978667U true CN219978667U (zh) | 2023-11-07 |
Family
ID=88595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22336.0U Active CN219978667U (zh) | 2023-05-26 | 2023-05-26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978667U (zh) |
-
2023
- 2023-05-26 CN CN202321322336.0U patent/CN21997866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76781B2 (en) | Frame and bezel structure for backlight unit | |
JP3578750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20287368A1 (en) | LCD Device and Back Cover Thereof | |
CN109765716B (zh) | 超窄边框液晶显示模组 | |
CN101888759A (zh) | 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9283723B (zh) | 显示装置 | |
JP2016025080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
US10921625B1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11061811U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9978667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070127198A1 (en) | Plasma display module | |
TW200925711A (en) | Back bezel for use in a back light module | |
CN21748463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2302171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0323669U (zh) | 一种减少车载全贴合显示屏mura的安装结构 | |
CN101738752A (zh) |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1427181A (zh) | 直下式液晶显示模组 | |
US20130128146A1 (en) |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CN113325631A (zh) |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13814191U (zh) | 一种窄边lcd高亮显示模组 | |
CN216696928U (zh) | 显示装置 | |
CN215494446U (zh) | 显示模组、显示设备及手机 | |
CN213987106U (zh) | 一种中框及背光模组 | |
CN221572903U (zh) | 支撑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 |
CN213182254U (zh) | 无影灯支撑结构及无暗影背光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