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1607U - 磁集成器件 - Google Patents

磁集成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1607U
CN218631607U CN202222959608.XU CN202222959608U CN218631607U CN 218631607 U CN218631607 U CN 218631607U CN 202222959608 U CN202222959608 U CN 202222959608U CN 218631607 U CN218631607 U CN 2186316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winding
transformer
inductanc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596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帅翔
姚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596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16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16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16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磁集成器件,属于电源领域。磁集成器件包括:磁芯,所述磁芯包括沿所述磁芯的轴向依次连接的电感部磁芯、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所述电感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一绕线孔隙,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二绕线孔隙;电感绕组,所述电感绕组穿过所述第一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电感部磁芯,以形成谐振电感;以及变压器绕组,所述变压器绕组穿过所述第二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以形成变压器。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变压器和谐振电感之间的磁芯共用,以减小磁芯体积,进而提高磁集成器件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磁集成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集成器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磁集成器件已成为实现开关电源向着小型化和轻便化的技术发展趋势。而磁集成器件存在严重的磁场辐射问题。现有技术中针对磁集成变压器带来的磁场辐射问题,通常的做法有三种:一是利用外加金属罩做屏蔽;二是加大器件与磁集成装置的绕组表面的距离,或者在磁集成装置上方不放易受磁场影响的器件;三是利用本体或者外加磁芯做屏蔽。
但是,上述方法均会导致磁集成器件的占用空间较大,即空间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磁集成器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磁集成器件空间利用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磁集成器件,包括:
磁芯,所述磁芯包括沿所述磁芯的轴向依次连接的电感部磁芯、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所述电感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一绕线孔隙,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二绕线孔隙;
电感绕组,所述电感绕组穿过所述第一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电感部磁芯,以形成谐振电感;以及
变压器绕组,所述变压器绕组穿过所述第二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以形成变压器。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部磁芯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绕线柱,所述第一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绕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侧壁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绕线柱均连接于所述共用部磁芯的一侧侧壁,以形成所述第一绕线孔隙;
所述变压器部磁芯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二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绕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朝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侧侧壁并与所述第四连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绕线柱均连接于所述共用部磁芯的另一侧侧壁,以形成出所述第二绕线孔隙;
其中,所述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一绕线柱,所述变压器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二绕线柱。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绕组包括:
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轴向上,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交替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
且所述原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和所述副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变压器绕组包括:
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副边绕组均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且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副边绕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另一者的径向外侧;
所述原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和所述副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磁芯的一侧侧壁;
所述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底座背离所述磁芯的一侧,且所述屏蔽件正对所述谐振电感。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感部磁芯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低于所述共用部磁芯,以形成一台阶结构;
所述底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座体、连接部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在所述底座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错开布置,以与所述台阶结构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座体正对所述电感部磁芯设置,所述第二座体正对所述共用部磁芯和所述变压器部磁芯设置,且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背离所述电感部磁芯的一侧。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座体背离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侧壁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引脚孔,所述引脚孔用于供所述电感绕组或者所述变压器绕组的引脚穿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屏蔽件盖合所述第一绕线孔隙的一侧开口。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座体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所述贯穿孔正对所述变压器绕组设置。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座体背离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表面的部分侧壁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器件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磁芯设置为依次连接的电感部磁芯、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从而实现变压器和谐振电感之间的磁芯共用,以减小磁芯体积,进而提高磁集成器件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磁集成器件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磁集成器件的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磁集成器件一实施例的电路模型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30669650000031
Figure BDA000393066965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磁集成器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磁集成器件包括:磁芯10、电感绕组21和变压器绕组31。
磁芯10包括沿磁芯10的轴向依次连接的电感部磁芯11、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电感部磁芯11与共用部磁芯12之间形成第一绕线孔隙,变压器部磁芯13与共用部磁芯12之间形成第二绕线孔隙;电感绕组21穿过第一绕线孔隙绕设于电感部磁芯11,以形成谐振电感20;变压器绕组31穿过第二绕线孔隙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以形成变压器。
具体而言,电感部磁芯11和变压器部磁芯13分别设置于共用部磁芯12的两侧,且电感部磁芯11与共用部磁芯12之间形成第一绕线孔隙22,也即是电感部磁芯11和共用部磁芯12共同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同样的,变压器部磁芯13和共用部磁芯12也之间也形成了第二绕线孔隙32,也即是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也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
且本实施例中,电感绕组21并不缠绕于共用部磁芯12上,而是仅仅缠绕于电感部磁芯11。同样的,变压器绕组31并不缠绕于共用部磁芯12上,而是仅仅缠绕于变压器部磁芯13。但是由于电感部磁芯11和共用部磁芯12共同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从而绕设于电感部磁芯11的电感绕组21可以利用电感部磁芯11和共用部磁芯12产生磁通,即形成谐振电感20。且由于变压器部磁芯13和共用部磁芯12共同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的变压器绕组31可以利用变压器部磁芯13和共用部磁芯12产生磁通,即形成变压器30。由此,本实施例中,谐振电感20和变压器30均利用了共用部磁芯12,但是也并没有影响彼此的绕线和正常工作。
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共用部磁芯12设置于电感部磁芯11和变压器部磁芯13之间,从而使得变压器30和谐振电感20共用磁芯,以降低了磁芯体积,进而降低了磁集成器件的整体体积,以提高了磁集成器件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电感部磁芯11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绕线柱113,第一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第一绕线柱113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1朝向第二连接部112的一侧侧壁并与第二连接部112间隔开,且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一绕线柱113均连接于共用部磁芯12的一侧侧壁,以形成第一绕线孔隙22;变压器部磁芯13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绕线柱133,第二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第二绕线柱133设置于第三连接部131朝向第四连接部132的一侧侧壁并与第四连接部132间隔开,且第四连接部132和第二绕线柱133均连接于共用部磁芯12的另一侧侧壁,以形成出第二绕线孔隙32;其中,电感绕组21绕设于第一绕线柱113,变压器绕组31绕设于第二绕线柱133。
请查阅图2,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一绕线柱113均为轴状件,其中,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可彼此垂直设置。当然,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还可呈锐角或者钝角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第一连接部111的一端垂直于共用部磁芯12的一侧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12,此时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彼此相互平行。第一绕线柱113在第二连接部112的轴向上平行于第一连接部111,且彼此间隔开。且第一绕线柱113的另一端垂直并连接于共用部磁芯12。由此,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一绕线柱113和共用部磁芯12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四者之间围成的间隙即为第一绕线孔隙22。此外,可以理解的,为了方便绕线,第一绕线柱113的外周面形成一光滑曲面。而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和共用部磁芯12不用绕线,因此其截面可构造为多边形。
同样的,第三连接部131、第四连接部132和第二绕线柱133均为轴状件,其中,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可彼此垂直设置。当然,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之间还可呈锐角或者钝角设置,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制。第三连接部131的一端垂直于共用部磁芯12的另一侧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四连接部132,此时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彼此相互平行。第二绕线柱133在第四连接部132的轴向上平行于第三连接部131,且彼此间隔开。且第二绕线柱133的另一端垂直并连接于共用部磁芯12。由此,第三连接部131、第四连接部132、第二绕线柱133和共用部磁芯12形成了一回字形磁芯,四者之间围成的间隙即为第二绕线孔隙32。此外,可以理解的,为了方便绕线,第二绕线柱133的外周面形成一光滑曲面。而第三连接部131、第四连接部132和共用部磁芯12不用绕线,因此其截面可构造为多边形。
可见,本实施例中,谐振电感20对应的回字形磁芯和变压器30对应的回字形磁芯相邻设置,且两个回字形磁芯存在共用的部分,即共用部磁芯12,由此使得变压器30和谐振电感20共用磁芯,以降低了磁芯体积,进而降低了磁集成器件的整体体积,以提高了磁集成器件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变压器绕组31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变压器部磁芯13的轴向上,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交替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且原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和副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本实施例中,变压器30为理想变压器,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交替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从而使得原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和副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由此,本实施例中,磁集成器件中变压器30所在部分的磁场辐射问题较轻,进而可以取消该处对应的附加屏蔽罩。
相应的,由于该部分磁场辐射问题较轻,可以在该部分设置易受到磁场影响的器件,从而更佳利于电源等总体部件的器件布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变压器绕组31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均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另一者的径向外侧;
且原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和副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本实施例中,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均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另一者的径向外侧,也即是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擦用叠层绕制的方式进行绕线,可以是原边绕组叠于副边绕组的外侧,还可以是副边绕组叠于原边绕组的外侧,对此并不限制。
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变压器30为理想变压器,且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交替绕设于变压器部磁芯13,从而使得原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和副边绕组在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由此,本实施例中,磁集成器件中变压器所在部分的磁场辐射问题较轻,进而可以取消该处对应的附加屏蔽罩。相应的,由于该部分磁场辐射问题较轻,可以在该部分设置易受到磁场影响的器件,从而在置于电源等设备后,可以更佳地利于其他件布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底座40,底座40设置于磁芯10的一侧侧壁;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屏蔽件50,屏蔽件50设置于底座40背离磁芯10的一侧,且屏蔽件50正对谐振电感20。
请参阅图,底座40为板状件,并固定设置于磁芯10的上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谐振电感20存在较大的磁场辐射现象,为了克服该问题,在底座40的上表面,即背离磁芯10的一侧设置有屏蔽件50,且该屏蔽件50对应于谐振电感20设置。可以理解的,屏蔽件50可设置为板状件或者还可设置为屏蔽罩。
屏蔽件50对应于谐振电感20设置,可在屏蔽件50上方放置磁场敏感度高的器件,从而在置于电源等设备后,可以更佳地利于其他器件布置,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电感部磁芯11靠近底座40的一侧表面低于共用部磁芯12,以形成一台阶结构;底座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座体41、连接部42和第二座体43,第一座体41和第二座体43在底座40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错开布置,以与台阶结构相适配;其中,第一座体41正对电感部磁芯11设置,第二座体43正对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设置,且屏蔽件50设置于第一座体41背离电感部磁芯11的一侧。
请参阅图1和图2,由于本实施例中底座40的上表面对应于谐振电感20出设置有屏蔽件50。而屏蔽件50自然具有一定的厚度。由此,屏蔽件50的存在将导致底座40的上表面不平齐,进而导致该磁集成器件置于电源等设备后,不方便其他器件的布置。
为此,本实施例中,电感部磁芯11、共用部磁芯12和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下表面共面,以磁芯10的下表面为基准,此时,第三连接部131、第四连接部132和第二绕线柱133上表面和共用部磁芯12的上表面共面,而第一连接部111、第二连接部112和第一绕线柱113上表面的高度均低于共用部磁芯12。由此,电感部磁芯11和共用部磁芯12形成一台阶结构。对应的,底座40也相应的形成台阶结构,即第一座体41和第二座体43也彼此错开,然后通过连接部连接。
形成台阶结构后,较低的台阶面即可为屏蔽件50提供一安装空间。屏蔽件50即设置于该安装空间内,即屏蔽件50设置于第一座体41的上表面,且屏蔽件50的上表面未超过第二座体43的上表面,以使得底座40的上表面尽可可能地平齐,进而使得磁集成器件整体更加规整,以方便其他器件的布置。
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43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引脚孔,引脚孔用于供电感绕组21或者变压器绕组31的引脚穿过。
具体而言,电感绕组21具有第一引脚431和第二引脚432,变压器绕组31具有第三引脚433和第四引脚434。可以理解的,第二底座一般为塑胶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因此为了便于引脚和外部电路的连接,第二底座背离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侧壁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4个引脚孔。可以理解的,引脚孔的数量可以与引脚的数量一致,从而引脚孔和引脚一一对应设置。
如参阅图1,第二座体43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具有4个引脚孔,且4个引脚孔沿磁芯10的长度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第一引脚431竖直穿设最右侧的引脚孔后凸出于第二座体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第二引脚432竖直穿设从右至左的第二个引脚孔后凸出于第二座体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第三引脚433竖直穿设从右至左的第二个引脚孔后凸出于第二座体43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第四引脚434穿设最左侧的引脚孔后凸出于第二座体43背离变压器部磁芯13的一侧侧壁。
当然,可以理解的,还可以单个引脚孔供多个引脚穿设,多个引脚在单个引脚孔内彼此间隔开。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由于屏蔽件50正对谐振电感20设置,此时为了方便该磁集成器件的绕线组的出线,以及避免出线所需的引脚或者绕线孔妨碍屏蔽件50的屏蔽效果,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引脚431、第二引脚432、第三引脚433和第四引脚434均设置于第二座体43上,也即是相应的,引脚孔均位于第二座体43上。
为了尽可能确保屏蔽件50的屏蔽效果,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屏蔽件50盖合所述第一绕线孔隙22的一侧开口。
为了提高磁芯的散热能力,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43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435,贯穿孔435正对变压器绕组31设置。请参阅图1,第二座体43上沿轴向依次设置有两个贯穿孔435。
请参阅图,为了方便在第二座体43上布置其他器件,在本申请可能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座体43背离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表面的部分侧壁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器件安装槽436。由此,其他器件的端部可嵌设于对应的器件安装槽436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所述磁芯包括沿所述磁芯的轴向依次连接的电感部磁芯、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所述电感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一绕线孔隙,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与所述共用部磁芯之间形成第二绕线孔隙;
电感绕组,所述电感绕组穿过所述第一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电感部磁芯,以形成谐振电感;以及
变压器绕组,所述变压器绕组穿过所述第二绕线孔隙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以形成变压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部磁芯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绕线柱,所述第一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绕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侧壁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绕线柱均连接于所述共用部磁芯的一侧侧壁,以形成所述第一绕线孔隙;
所述变压器部磁芯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二本体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二绕线柱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部朝向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侧侧壁并与所述第四连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绕线柱均连接于所述共用部磁芯的另一侧侧壁,以形成出所述第二绕线孔隙;
其中,所述电感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一绕线柱,所述变压器绕组绕设于所述第二绕线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绕组包括:
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轴向上,所述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交替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
且所述原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和所述副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绕组包括:
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副边绕组均绕设于所述变压器部磁芯,且所述原边绕组和所述副边绕组中的一者设置于另一者的径向外侧;
所述原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和所述副边绕组在所述共用部磁芯和变压器部磁芯上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磁芯的一侧侧壁;
所述磁集成器件还包括屏蔽件,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底座背离所述磁芯的一侧,且所述屏蔽件正对所述谐振电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部磁芯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表面低于所述共用部磁芯,以形成一台阶结构;
所述底座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座体、连接部和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在所述底座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错开布置,以与所述台阶结构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座体正对所述电感部磁芯设置,所述第二座体正对所述共用部磁芯和所述变压器部磁芯设置,且所述屏蔽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座体背离所述电感部磁芯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背离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侧壁具有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引脚孔,所述引脚孔用于供所述电感绕组或者所述变压器绕组的引脚穿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件盖合所述第一绕线孔隙的一侧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具有至少一个贯穿孔,所述贯穿孔正对所述变压器绕组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集成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座体背离所述变压器部磁芯的一侧表面的部分侧壁凹陷形成至少一个器件安装槽。
CN202222959608.XU 2022-11-07 2022-11-07 磁集成器件 Active CN2186316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608.XU CN218631607U (zh) 2022-11-07 2022-11-07 磁集成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59608.XU CN218631607U (zh) 2022-11-07 2022-11-07 磁集成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1607U true CN218631607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2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59608.XU Active CN218631607U (zh) 2022-11-07 2022-11-07 磁集成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16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10884B2 (ja) トランス
US7427910B2 (en) Winding structure for efficient switch-mode power converters
US20220238268A1 (en) Planar transformer and active circuit
US9424979B2 (en) Magnetic element with multiple air gaps
JP2008098209A (ja) コイルの絶縁構造
KR910020756A (ko) 평면형 자기 소자
US11972896B2 (en) Compact inductor employing redistributed magnetic flux
CN210805499U (zh) 磁集成器件
US20110115600A1 (en) Magnetic core and transformer having the same
CN218631607U (zh) 磁集成器件
WO2021147277A1 (zh) 多相变压器
US20190237242A1 (en) Transformer unit for a resonant converter
KR102605507B1 (ko) 트랜스포머
CN216597239U (zh) 磁集成器件及隔离型开关电源
KR20200095141A (ko) 자성체 소자
CN214377944U (zh) 一种差共模电感
CN210865834U (zh) 变压器及其磁芯
US8766759B2 (en) Transformer
CN113439315A (zh) 变压器
US20150235756A1 (en) Pseudo edge-wound winding using single pattern turn
KR20200094423A (ko) 트랜스포머
CN214897999U (zh) 一种磁性组件以及电感器和变压器
US20240177916A1 (en) Transformer and circuit board comprising same
CN219534249U (zh) 双路电感器
TWI734664B (zh) 變壓器線架改進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04 No. 52, tian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