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7931U -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7931U
CN218627931U CN202222802004.4U CN202222802004U CN218627931U CN 218627931 U CN218627931 U CN 218627931U CN 202222802004 U CN202222802004 U CN 202222802004U CN 218627931 U CN218627931 U CN 218627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shell
medium
heat exchanger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20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晖
陈国华
吴炳权
谢学坚
林幸雄
蔡莲莲
何清凤
许万超
梁育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KAMUI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KAMU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KAMUI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KAMU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020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7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7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7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在壳体内相间设置,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即可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而列管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之一,其在化工、动力、食品及其它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规的列管式换热器通常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板等结构组成,其中折流板的设置是为了对壳程的介质在流动过程中起到增加流速、引流的作用。
作为列管式换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折流板的结构有多种,通常可选用常用折流板或异形折流板,而常用折流板分为弓形折流板和圆盘-圆环折流板,而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折流板、双弓形折流板和三弓形折流板。上述的折流板结构中单弓形折流板因其有着能够达到最大错流以及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单弓形折流板缺口一侧与介质流入方向之间的夹角成90°,因而导致其有着压降较高等缺点,难以符合满足换热性能的同时,尽可能的较少压力损失的要求,导致无法应用在管道压力以及介质功能元件固定等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两个所述管箱分别与所述壳体两端的所述管板相连,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前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管箱上,且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管箱连通,所述折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在所述壳体内相间设置,所述管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及下折流板,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0°~80°,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30°~170°,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均为单弓形折流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135°。
优选的,所述单弓形折流板包括盘体,所述盘体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管束对应的换热管孔以及多个流动孔,所述盘体的一侧设有短弦部。
优选的,所述流动孔分布在相邻的所述流动孔之间。
优选的,所述流动孔的开口面积小于换热管孔的开口面积。
优选的,所述单弓形折流板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短弦部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管板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管束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管板,所述管板与所述管箱通过法兰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即可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上折流板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下折流板的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单弓形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壳体1、管束2、管板3、管箱4、第一介质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第二介质流出口54、上折流板61、下折流板62、盘体611、流动孔612、换热管孔613、短弦部614、缺口6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参考附图1,包括壳体1、管束2、两个管箱4、第一介质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第二介质流出口54和折流组件,壳体1的两端设有管板3,两个管箱4分别与壳体1两端的管板3相连,第一介质流入口51和第一介质流出口52前后设置在壳体1的一侧,并与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第二介质流入口53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分别设在两个管箱4上,且第二介质流入口53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分别与两个管箱4连通,折流组件设在壳体1的内部,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61和多个下折流板62,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在壳体1内相间设置,管束2分别与壳体1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上折流板61及下折流板62,参考附图2,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40°~80°,参考附图3,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β范围为130°~170°,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均为单弓形折流板。
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避免造成介质的剧烈扰动,进而避免形成流体流速的滞留区,由此,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另外,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的结构一致,只需改变安装角度即可实现对折流组件的安装,节省了开模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α优选为45°,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β优选为135°。而现有具有单弓形折流板的列管式换热器中夹角α和夹角β均为90°,由此,经过测试得出,现有具有单弓形折流板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7.8kW、压损为17.8KPa,而本实施例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则为7.3kW、压损为12.9KPa,由此可看出,通过当夹角α为45°以及夹角β为135°时,能够在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压损。
优选的,参考附图4,单弓形折流板包括盘体611,盘体611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管束2对应的换热管孔613以及多个流动孔612,盘体611的一侧设有短弦部614。由此,通过在盘体611上开设有多个流动孔612,能够降低介质在壳程流动的阻力,有效减小壳程流动与传热的滞流死区,从而能够使降压更低。
优选的,流动孔612分布在相邻的流动孔612之间,流动孔612的开口面积小于换热管孔613的开口面积。由此使得流动孔612均匀分布,对介质起到更好的缓冲效果,减小了工作时管束2的振动。
优选的,单弓形折流板与壳体1内壁通过焊接相连,短弦部614与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缺口615。由此通过短弦部614与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的缺口615,增大了介质在壳体1内的传递时间,从而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的,壳体1的端部与管板3通过焊接相连,管束2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于壳体1两端的管板3,管板3与管箱4通过法兰相连。采用焊接分别实现壳体1与管板3之间、管束2两端与管板3之间的连接,保证了壳体1的气密性。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两个所述管箱分别与所述壳体两端的所述管板相连,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前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管箱上,且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管箱连通,所述折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在所述壳体内相间设置,所述管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及下折流板,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0°~80°,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30°~170°,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均为单弓形折流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1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弓形折流板包括盘体,所述盘体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管束对应的换热管孔以及多个流动孔,所述盘体的一侧设有短弦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孔分布在相邻的所述流动孔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孔的开口面积小于换热管孔的开口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弓形折流板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短弦部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管板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管束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管板,所述管板与所述管箱通过法兰相连。
CN202222802004.4U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Active CN218627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2004.4U CN218627931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2004.4U CN218627931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7931U true CN218627931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72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02004.4U Active CN218627931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7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8787Y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201297874Y (zh) 带菱形圆角孔折流板的管壳式换热器
CN101871738A (zh) 热负荷可调式高效换热器
CN108007243A (zh) 复合式波节管换热器
CN207317591U (zh) 一种套管式螺旋板换热器
CN101435668A (zh) 内外翅片扁管换热器
CN218627931U (zh)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CN101696862B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全焊接板束
CN110579120B (zh) 管壳式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1451967U (zh) 换热管外壁带防腐涂层的换热器
CN112432523A (zh) 锥形孔折流板结构的管壳式换热器
CN107504850A (zh) 一种异型管式换热器
CN201772789U (zh) 新型高效换热器
CN207797806U (zh) 一种异形管翅换热器
CN204854414U (zh) 管壳式换热器
CN211261871U (zh) 一种便携式弹性涡管换热器
CN107664442A (zh) 一种换热器管束的应用方法
CN209926938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08567584U (zh) 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及应用该交换器的燃气热水器
CN207831989U (zh) 复合式波节管换热器
CN209181587U (zh) 热网换热器
CN103486881B (zh) 一种具有控温功能双螺旋折流板式浮头换热器
CN101986090A (zh) 消除列管式换热器折流板与壳体间间隙的密封装置
CN213021123U (zh) 一种全滑动油走内心式换热器
CN218155672U (zh) 一种多股流固定管板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