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6105U -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6105U
CN218606105U CN202222707810.3U CN202222707810U CN218606105U CN 218606105 U CN218606105 U CN 218606105U CN 202222707810 U CN202222707810 U CN 202222707810U CN 218606105 U CN218606105 U CN 218606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trict
inner bag
heat transfer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078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078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6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6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6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锅体内设有内胆以及用于加热内胆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内胆外侧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包括至少部分与电磁加热组件对应的发热区以及设于发热区上方的热辐射区,所述发热区域与热辐射区之间设有传热结构以向所述热辐射区传递热量,所述热辐射区与内胆的侧壁对应并向内辐射热量以实现立体加热。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罩上设有发热区和热辐射区,并通过传热结构传递热量,其中发热区有效的利用了位于外侧的电磁感应场产生额外的热量,热辐射区将额外产生的热量传辐射至内胆侧壁,以此来代替隔磁圈防止外罩发热烫伤用户,同时实现对内胆的立体加热,进一步提升了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小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煲作为一种家常使用的烹饪电器,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发热盘或IH线盘加热,发热盘或IH线盘一般设置于饭煲底部,在通电后产生热量并将热量传递给内胆,将内胆中的米饭加热煮熟。为了提高饭煲的烹饪效果和提高饭煲的加热能效,越来越多的饭煲采用了IH加热的方式,其原理为利用金属绕线的产生电磁感应场,并通过金属内胆切割电磁感应场,产生感应涡流,涡流配合内胆本身的内阻产生热量,但由于电磁感应场360度立体辐射的,而内胆一般设置在在线盘内测,如图1所示,在部分型号的电饭煲中,其外罩也采用铁质金属制成,也能够切割线圈发射出的电磁感应线产生热量,而外罩上热量过高可能会烫伤消费者。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在线盘外侧放置一层金属制的隔磁圈,通过隔磁圈吸收外侧的电磁感应场,防止加热更外侧的外罩或电磁辐射超标。一般为了节约成本,隔磁圈通常做的比较小,所以会造成隔磁圈高温,隔磁圈铆接或者搭扣部位在其电阻较高时甚至会发生熔融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通过在保温罩上设置发热区和热辐射区,以吸收电磁加热组件向外侧辐射的电磁感应场产生热量,并由热辐射区将热量辐射至内胆侧壁,在防止外罩发热的同时实现立体加热,防止用户烫伤且提升了烹饪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锅体内设有内胆以及用于加热内胆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内胆外侧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包括至少部分与电磁加热组件对应的发热区以及设于发热区上方的热辐射区,所述发热区与热辐射区之间设有传热结构以向所述热辐射区传递热量,所述热辐射区与内胆的侧壁对应并向内辐射热量以实现立体加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为至少三层金属复合形成的金属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的包括位于内侧的感应层、位于外侧的隔热层以及位于中间的导热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热层为单层铝制金属层或由两层铝制金属层组合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罩包括设有发热区的第一保温环以及设有热辐射区的第二保温环,所述第二保温环连接于第一保温环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发热区的内外两侧均经抛光工艺处理形成抛光镜面以减少发热区的热辐射,所述热辐射区的外侧经抛光工艺处理形成抛光镜面以防止热量向外辐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热结构为呈脉络状延伸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设有传热介质,并由发热区延伸至热辐射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热管凸设于所述保温罩的内侧和/或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热管设于保温罩上的吹胀入口通入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热介质为超导液,所述超导液在传热管内形成为真空环境后被注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罩上设有发热区和热辐射区,并通过传热结构传递热量,其中发热区有效的利用了位于外侧的电磁感应场产生额外的热量,热辐射区将额外产生的热量传辐射至内胆侧壁,以此来代替隔磁圈防止外罩发热烫伤用户,同时实现对内胆的立体加热,进一步提升了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产生外侧电磁感应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保温罩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保温罩采用三层复合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保温罩采用四层复合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锅体;20、上盖;30、内胆;40、电磁加热装置;50、保温罩;51、第一保温环; 511、加热区;52、第二保温环;521、热辐射区;53、感应层;54、导热层;541、连接管; 542、传热管;55、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锅体内设有内胆以及用于加热内胆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内胆外侧设有保温罩,所述保温罩包括至少部分与电磁加热组件对应的发热区以及设于发热区上方的热辐射区,所述发热区与热辐射区之间设有传热结构以向所述热辐射区传递热量,所述热辐射区与内胆的侧壁对应并向内辐射热量以实现立体加热。
上述中,保温罩上设置有发热区,用于吸收电磁加热组件向外侧辐射的电磁感应场生成额外的热量,并通过传热结构将热量传递至热辐射区,并由设于上方热辐射区将热量辐射至内胆侧壁,实现立体加热,并能够将向外侧辐射的电磁感应场吸收利用,以防止外罩升温,出现烫伤用户的情况,取消了隔磁圈,避免隔磁圈铆接或者搭扣部位在其电阻较高时出现熔融现象,提升烹饪器具整体的可靠性。
详细的,参照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0和上盖20,锅体10中放置有内胆30,内胆30下方设有电磁加热组件40,内胆30以及电磁加热组件40的外侧围设有保温罩50,如图3所示,保温罩50包括与电磁加热组件40对应的第一保温环51 以及靠近内胆外侧壁设置的第二保温环52,第一保温环51上设置有发热区511,第二保温环 52上设有热辐射区521,第一保温环51和第二保温环52之间设有传热结构,以便于将发热区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热辐射区,通过热辐射区将热量辐射至内胆侧壁,实现立体加热,第二保温环52连接至第一保温环51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罩50,即第一保温环51与第二保温环52均为至少三层金属复合形成的金属体,如图4和图5所示,由内至外依次为感应层53、导热层54以及隔热层55,感应层54用于感应电磁加热组件40向外辐射的电磁感应场以生成热量,导热层54用于将热量向上传递,隔热层55用于隔绝热量向外辐射,降低外罩温度的同时维持内胆侧壁的温度,以提升烹饪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感应层53由感应生热的材料制成,一般会使用到铁或不锈钢,并采用热轧复合或熔射附着的形式形成,其中第一保温环51内侧的部分感应层53做抛光处理,以降低热辐射率,减少热量损失,同时位于上方的第二保温环52的内侧仅需做喷涂涂层或氧化或粗化处理,无需做抛光工艺,增强热量辐射能力;同时导热层54采用单层铝制金属层或由两层铝制金属层热轧复合形成,以提升热传递效率,其中双层的铝制金属层的热量传递效率更好;所述隔热层55采用铝、铜、或不锈钢制成,采用热轧复合或者熔射附着形成,为了防止热量外泄,隔热层55的外侧需做抛光处理。
本实施例中,导热层54包括传热结构以及连接管541,所述传热结构为传热管542,传热管542在保温罩50内呈脉络状,并由发热区511延伸至热辐射区521,传热管542中设置有传热介质,其中,传热管542一般凸设于保温罩50内侧,如图3所示,并由设于保温罩 50上的吹胀入口通入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且第一保温环51与第二保温环52之间设有连接管541,通过连接管541连接第一保温环51和第二保温环52上的传热管542,以使得位于第一保温环51上的发热区511能够将热量快速地传递至设于第二保温环52上的热辐射区521,第一保温环51、第二保温环52中的传热管542以及连接管541均采用抽真空—罐装超导液—封装处理,使整个保温罩50具有快速传热的均热板效果,且保温罩50在使用脉管作为传热结构时,其由内至外的各层分布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层,铝层,不锈钢层 (抛光镜面);熔射层,铝层,铝层,熔射层(抛光镜面);熔射层,铝层,铝层,不锈钢层 (抛光镜面);熔射层,铝层,铝层(抛光镜面);熔射层,铝层,不锈钢层(抛光镜面);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传热管还可凸设于保温罩的外侧,其形成方式与分布方式与上述相同,因此不在此赘述,本实施例仅将凸设于保温罩内侧的传热管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不对其具体设置的方式进行限定。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层54可由双层铝制金属层形成,此时传热管541同时可以凸设在保温罩50的内侧和外侧,以增大传热管542内部的容积,能够容纳更多的传热介质以提升传热效率,同时双层铝制金属层的外层也可作为隔热层,且外侧需做抛光处理以防止热量向外辐射。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传热介质在常温下可以是混有热传导介质的液体或气体,具体不限定传热介质的类型,例如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使用混有氢气或氦气的空气作为传热介质,但氢气受热存在安全问题,使用氦气的成本较高,基于导热性能、成本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本例中优选混有热传导介质的超导液作为传热介质,所述传热介质一般在传热管内形成为真空环境后被注入传热管中,超导液在受热后汽化会快速扩散,温度降低后快速液化,热传导效率相较于传统导热方式来说更高。
本实施例中,在饭煲加热工作时,通过电磁加热组件40产生电磁感应场,位于内侧的电磁感应场被内胆30吸收后,生产热量并加热食物,位于外侧的电感应磁场被第一保温环51 上最内层的感应层53吸收,以在发热区511产生热量,发热区511上的热量传递给内侧传热管542中的超导液,超导液受热气化迅速膨胀,热饱和的气体急速的将热量传递给设于第一保温环51与第二保温环52之间的连接管541,连接管541再将热量传递给第二保温环52的传热管542中;通过均布的传热管542迅速加热第二保温环52,第二保温环52升温后,再通过热辐射区521以热辐射以及热传导的形式将热量传递至内胆30的侧壁,起到加热或保温内胆30侧部的效果,同时由于保温罩50上隔热层55的存在使得电磁加热组件40产生位于外侧的电感应磁场不会向外罩辐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外罩发热的问题。
上述结构中,第一保温环通过吸收电磁加热组件外侧泄露的电磁感应场,产生热量,再通过遍布保温罩的传热管将热量传递给第二保温环,因此保温罩本身能获得比较高的温度,第二保温环再将热量传递给内胆侧面,而热量一般是通过热辐射或热传递,但因为该部位温度较高,传递能量的绝大部分形式是热辐射。又因为第一保温环的内外两侧均采用金属抛光工艺,其辐射效率很低,保证了大部分热量能够通过连接管传递给第二保温环,同时第二保温环我们的外侧也采用金属抛光镜面工艺,能量散失更小,而在第二保温罩内侧采用的喷涂涂层/氧化/粗化处理,其热辐射效率是抛光工艺的数倍(接近10倍),保证第一保温环产生的热量绝大部分是被第二保温罩内侧辐射给内胆,以提升内胆的加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可为电饭煲、电压力锅和电蒸锅中的一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侧”、“上方”、“外侧”、“侧面”、“内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上盖,锅体内设有内胆以及用于加热内胆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内胆外侧设有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包括至少部分与电磁加热组件对应的发热区以及设于发热区上方的热辐射区,所述发热区与热辐射区之间设有传热结构以向所述热辐射区传递热量,所述热辐射区与内胆的侧壁对应并向内辐射热量以实现立体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为至少三层金属复合形成的金属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的包括位于内侧的感应层、位于外侧的隔热层以及位于中间的导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为单层铝制金属层或由两层铝制金属层组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罩包括设有发热区的第一保温环以及设有热辐射区的第二保温环,所述第二保温环连接于第一保温环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区的内外两侧均经抛光工艺处理形成抛光镜面以减少发热区的热辐射,所述热辐射区的外侧经抛光工艺处理形成抛光镜面以防止热量向外辐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结构为呈脉络状延伸的传热管,所述传热管内设有传热介质,并由发热区延伸至热辐射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凸设于所述保温罩的内侧和/或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设于保温罩上的吹胀入口通入吹胀介质沿预设路径吹胀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介质为超导液,所述超导液在传热管内形成为真空环境后被注入。
CN202222707810.3U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Active CN218606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7810.3U CN218606105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7810.3U CN218606105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6105U true CN218606105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9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07810.3U Active CN218606105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6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1190B (zh) 蒸饮压力锅
CN101869426A (zh) 安全型电磁感应加热非金属锅
CN218606105U (zh) 一种高能效烹饪器具
CN217696021U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CN217696007U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CN101849764B (zh) 多功能真空焖炒锅
CN218683702U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CN214964489U (zh) 烹饪器具
CN110068000B (zh) 一种电磁波蒸汽炉
CN111202423A (zh) 电饭煲锅体及电饭煲
CN106473611B (zh) 电磁加热隔热装置
CN219353570U (zh) 一种煮饭增香的烹饪器具
CN215604912U (zh) 电饭锅
CN110464219A (zh) 烹饪设备
CN102475500A (zh) 具节能的烹煮锅具
CN208876021U (zh) 烹饪设备
CN220898450U (zh) 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锅
CN210748830U (zh) 一种基于无线充电器的加热保温垫
CN210112308U (zh) 一种ih陶瓷胆电热炊具
CN213189137U (zh) 一种新型微压电火锅
CN113116119A (zh) 锅具和烹饪装置
CN216569525U (zh) 一种内胆无涂层的电饭煲
CN105361674A (zh) 防护节能高压锅
CN218328285U (zh) 一种具有温度传感装置的快速感温面板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17338148A (zh) 一种立体加热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