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5470U -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5470U
CN218605470U CN202222928084.8U CN202222928084U CN218605470U CN 218605470 U CN218605470 U CN 218605470U CN 202222928084 U CN202222928084 U CN 202222928084U CN 218605470 U CN218605470 U CN 218605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inner shell
passive
air duct
a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280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章敏
陈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owei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aowei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aowei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aowei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280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5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5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5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通过将外壳套设于内壳的外侧面,内壳连通风机,并通过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被动风道,内壳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使得被动风道围合于主动风道的外周侧,当主动风道形成主动气流向外排出时,位于外壳的被动风道的壁面不会被主动气流所撞击,而被动气流的产生和流动也不会形成对外壳壁面的撞击,也即被动风道可以作为隔离层降低主动风道内产生的各种噪音,能够有效降低产品向外穿出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位于外壳内部的内壳具有更小的体积,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主动气流能够具有更高的聚风效果,进而能够输出更高流速的气流。

Description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风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背景技术
吹风筒是一种传统的护发器具,一般设置有手柄可用于出风的壳体,用户通过手持手柄,将壳体对准头部,即可提高头发区域的空气流动,同时,壳体内还设置有发热丝,以将吹出的风带有较高的温度。
现有的吹风筒已经可以把风机设置在手柄内,并通过壳体改变排风方向,例如,申请号为2020105789391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具体参见附图1,其风筒1和手柄2连通,使得主动风进入到环形空腔16中,而基于伯努利效应,可以带动第二进风通道17形成被动风道,进而提高风量。
该种方式借用伯努利效应提高风量的方式依然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由于其环形空腔由风筒1的外壁围合形成,而位于手柄内部的风机5吹出的气流会首先垂直或具有一定小夹角直接撞击风筒1的外壁,在风筒1外壁的折弯作用下改变风向,才能顺利向外排风,而气流近乎垂直的方向撞击风筒1的外壁,会带来较大的噪音,这也是目前吹风筒面临的普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吹风装置噪音较大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吹风装置,包括外壳及内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的侧面,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被动风道,所述内壳连通风机,所述内壳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所述被动风道环设于所述主动风道的侧面,所述主动风道连通所述风机,所述风机推动所述主动风道向外排风;所述被动风道基于所述主动风道的排风形成相同方向的气流。
优选地,所述主动风道在所述内壳的一端设有主动出风口,所述被动风道设有被动出风口,所述被动出风口与所述主动出风口在所述内壳的同侧设置。
优选地,所述被动出风口设于所述主动出风口的排风路径上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被动出风口的位置设有导流栅,所述导流栅定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
优选地,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引流壳,所述引流壳与所述内壳同轴设置,所述引流壳定位于所述内壳靠近排风方向的一端;所述内壳与所述引流壳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主动出风口;所述内壳与所述引流壳之间的间隙在排风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外壳在背离排风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内壳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护发器具,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外壳的侧面连接,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手柄内;所述手柄远离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有主动进风口;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内壳连通。
优选地,所述主动进风口内侧面设有第一降噪棉,所述第一降噪棉上开设有多个孔。
优选地,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在远离所述手柄的内侧面位置设有第二降噪棉。
优选地,所述主动风道内定位有发热丝,所述第二降噪棉和所述发热丝在排风方向上依次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外壳套设于内壳的外侧面,内壳连通风机,并通过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被动风道,内壳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使得被动风道围合于主动风道的外周侧,当主动风道形成主动气流向外排出时,位于外壳的被动风道的壁面不会被主动气流所撞击,而被动气流的产生和流动也不会形成对外壳壁面的撞击,也即被动风道可以作为隔离层降低主动风道内产生的各种噪音,能够有效降低产品向外穿出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位于外壳内部的内壳具有更小的体积,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主动气流能够具有更高的聚风效果,进而能够输出更高流速的气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装置内部主动风道和被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护发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护发器具内部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护发器具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外壳;11、被动出风口;12、挡板;13、第一降噪棉;14、第二降噪棉;15、磁铁;16、主动进风口;
2、内壳;21、主动出风口;
3、引流壳;
4、手柄;41、控制按钮;5、风机;
100、被动风道;200、主动风道;300、导流栅;400、发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请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吹风装置,包括外壳1及内壳2,所述外壳1套设于所述内壳2的侧面,所述外壳1与所述内壳2之间形成被动风道100,所述内壳2连通风机,所述内壳2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200。
如图2中所示,所述被动风道100环设于所述主动风道200的侧面,所述主动风道200连通所述风机,所述风机推动所述主动风道200向外排风。所述被动风道100基于所述主动风道200的排风形成相同方向的气流。
如图1中所示,箭头P为吹风装置的出风方向。
可以理解,基于伯努利效应,相邻设置的主动风道200与被动风道100,在主动风道200内存在气体流动并向外排出时,同一侧出风的被动风道100同步形成被动气流,达到加大风量的效果。
可以理解,所述风机可以设置在内壳2的内部,风机的吹风方向与向外排出气流的方向一致,或风机也可以设置于外壳1或吹风装置的外部,只要能够保证风机吹出的气流进入到内壳2中并从内壳2向外排出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主动风道200在所述内壳2的一端设有主动出风口21,所述被动风道100设有被动出风口11,所述被动出风口11与所述主动出风口21在所述内壳2的同侧设置,也即主动风道200和被动风道100的出风位置均位于吹风装置的同一侧面。
所述被动出风口11设于所述主动出风口21的排风路径上的侧面,如图3中所示,外壳1在排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内壳2,使得在主动出风口21的排风路径上的侧面开设被动出风口11,故被动出风口11设置在主动出风口21前端的侧面位置,当主动出风口21排风时,气流会经过被动出风口11,从而引起被动出风口11位置的气压降低,形成被动气流。
可以理解,主动出风口21向外排风时,位于排风路径侧面的被动出风口11位置的压力降低,基于被动风道100两端的压差可以形成被动气流。同时,基于主动气流的带动作用,位于被动出风口11附近的气体也会被主动气流驱动移动,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式”被动出风方式,本实施例可以具有更高效率的被动出风效果。
可以理解,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外壳1在背离排风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内壳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作为被动风道100的被动进风口。具体地,所述外壳1在背离排风方向的一端设有挡板12,所述内壳2在所述挡板12的位置为凹陷结构C,使得挡板12与凹陷结构C之间形成所述间隙,气流从挡板12的下端进入到内壳2并进入到被动风道100中,形成U型或L型气流进入被动风道100。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被动出风口11的位置设有导流栅300,所述导流栅300定位于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壳2之间。所述导流栅300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口,当被动气流经过导流栅300时,导流口引导被动气流向外排出。
可以理解,导流栅300可以让被动气流整体向统一的方向排出,避免混乱气流,提高气流输出的平稳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引流壳3,所述引流壳3与所述内壳2同轴设置,所述内壳2与所述引流壳3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主动出风口21,所述内壳2与所述引流壳3之间的间隙在排风方向上逐渐减小,使得向外排出的气流经过口径的逐渐减小而提高流速。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外壳1的被动风道100位于内壳2内部形成的主动风道200的外周侧,使得主动风道200在向外排风时,位于外壳1的被动风道100的壁面不会被主动气流所撞击,也即被动风道100可以作为隔离层降低主动风道200内产生的各种噪音,能够有效降低产品向外穿出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位于外壳1内部的内壳2具有更小的体积,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主动气流能够具有更高的聚风效果,进而能够输出更高流速的气流。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及所述内壳2为圆筒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及所述内壳2也可以设置截面为矩形、菱形或椭圆形的结构,只要可以使外壳1套设在内壳2的外侧面以分别形成主动风道200和被动风道100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护发器具,用于推动指定区域的气体流动,以吹干头发或进行造型设计。其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风装置,还包括手柄4,所述手柄4与所述外壳1的侧面连接,所述风机5设于所述手柄4内。所述手柄4远离所述外壳1的一端开设有主动进风口16,所述手柄4内部与所述内壳2连通,当风机5工作时,外部气体从主动进风口16抽入到手柄4中,进而流动到内壳2最后通过主动进风口200向外排出。
所述主动进风口16内侧面设有第一降噪棉13,所述第一降噪棉13上开设有多个孔,所述第一降噪棉13可以降低主动进风口16在进风时刻的噪音。
请结合图6,所述内壳2和/或所述外壳1在远离所述手柄4的内侧面位置设有第二降噪棉14,例如,位于内壳2的第二降噪棉14可以作为气流的缓冲层,降低撞击在内壳2壁面上产生的噪音,而位于外壳1的内侧面的第二降噪棉14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壳2内部向外穿出的噪音,让护发器具工作时具有更低的噪音水平。
请继续参阅图6,所述主动风道200内设置有发热丝400,所述发热丝400和所述第二降噪棉14在排风方向上依次设置,也即所述发热丝400设于靠近所述主动出风口21的一侧设置,当主动气流从手柄4进入到内壳2时,首先经过第二降噪棉14降噪处理后,再经过发热丝400加热处理,最后向外排出。
可以理解,所述发热丝400及风机5可以设置内部电源供电,或也可以设置连接外部供电设备进行供电,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4远离外壳1的一端连接有电源线,用于连接外部供电设施。
可以理解,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4上设置有控制按钮41,所述控制按钮41用于控制风机5的启停、风机5的转速、发热丝400的启停等。
请继续参阅图2,所述外壳1在排风方向上的一端定位有磁铁15,所述磁铁15嵌入到所述外壳1内,且所述磁铁15与所述外壳1在该端面的表面平齐。所述磁铁15用于磁吸不同功能的风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外壳套设于内壳的外侧面,内壳连通风机,并通过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被动风道,内壳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使得被动风道围合于主动风道的外周侧,当主动风道形成主动气流向外排出时,位于外壳的被动风道的壁面不会被主动气流所撞击,而被动气流的产生和流动也不会形成对外壳壁面的撞击,也即被动风道可以作为隔离层降低主动风道内产生的各种噪音,能够有效降低产品向外穿出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位于外壳内部的内壳具有更小的体积,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主动气流能够具有更高的聚风效果,进而能够输出更高流速的气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及内壳,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内壳的侧面,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形成被动风道,所述内壳连通风机,所述内壳的内部形成主动风道;
所述被动风道环设于所述主动风道的侧面,所述主动风道连通所述风机,所述风机推动所述主动风道向外排风;
所述被动风道基于所述主动风道的排风形成相同方向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风道在所述内壳的一端设有主动出风口,所述被动风道设有被动出风口,所述被动出风口与所述主动出风口在所述内壳的同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出风口设于所述主动出风口的排风路径上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出风口的位置设有导流栅,所述导流栅定位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引流壳,所述引流壳与所述内壳同轴设置,所述引流壳定位于所述内壳靠近排风方向的一端;
所述内壳与所述引流壳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主动出风口;
所述内壳与所述引流壳之间的间隙在排风方向上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在背离排风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内壳之间具有间隙。
7.一种护发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吹风装置,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外壳的侧面连接,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手柄内;
所述手柄远离所述外壳的一端开设有主动进风口;
所述手柄内部与所述内壳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护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进风口内侧面设有第一降噪棉,所述第一降噪棉上开设有多个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护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和/或所述外壳在远离所述手柄的内侧面位置设有第二降噪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护发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风道内定位有发热丝,所述第二降噪棉和所述发热丝在排风方向上依次设置。
CN202222928084.8U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Active CN218605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8084.8U CN218605470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28084.8U CN218605470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5470U true CN218605470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3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28084.8U Active CN218605470U (zh) 2022-11-02 2022-11-02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5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19533C2 (ru) Вентилятор
KR101932061B1 (ko) 헤어 드라이어
CN112273833A (zh) 一种手持式电吹风机
CN218605470U (zh)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CN208540859U (zh) 一种电吹风使用的出风嘴
WO2024114231A1 (zh) 个人护理器具
CN115644582A (zh) 一种吹风装置及护发器具
KR101458567B1 (ko) 풍량확대형 저소음 헤어드라이어
KR102160988B1 (ko) 헤어드라이어
CN212488923U (zh) 一种手持式电吹风机
CN215225305U (zh) 吹风机风罩
EP3973813B1 (en) Handheld electric hair dryer
CN208925318U (zh) 一种离心涡轮吹风机
KR101524994B1 (ko) 저소음 헤어드라이어
CN216723540U (zh) 手持式电吹风
CN216255895U (zh) 手持式电吹风
KR102140656B1 (ko) 저소음 경량 헤어드라이어
CN209489641U (zh) 一种带有双叶轮的吹风机
CN213720426U (zh) 手持式电吹风
CN215776124U (zh) 大风量吹风机
CN220587700U (zh) 一种环形出风的吹风机内导风板结构
CN214509934U (zh) 一种便携式双层风道吹风机
CN213248795U (zh) 一种干手机
CN215382003U (zh) 一种气动吹风系统
CN214127399U (zh) 侧进风手持式电吹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