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3458U - 一种滤波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波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3458U
CN218603458U CN202222572497.7U CN202222572497U CN218603458U CN 218603458 U CN218603458 U CN 218603458U CN 202222572497 U CN202222572497 U CN 202222572497U CN 218603458 U CN218603458 U CN 218603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mode capacitor
mode
differential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24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凯文
肖倩
刘季超
夏港
陈益芳
王智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enhua Ferrite and Ceramic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enhua Ferrite and Ceramic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enhua Ferrite and Ceramic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enhua Ferrite and Ceramic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724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3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3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3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滤波组件,包括:壳体,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电连接器、第一输出电连接器、第二输入电连接器、第二输出电连接器、第一保险座和第二保险座;第一保险座上设有第一保险丝,第二保险座上设有第二保险丝,第一保险丝和第二保险丝均位于第三容置腔内;交流滤波器,设置于第一容置腔内,且分别与第一输入电连接器、第一输出电连接器和第一保险丝连接;直流滤波器,设置于第二容置腔内,且分别与第二输入电连接器、第二输出电连接器和第二保险丝连接。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同时使用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时需要各自单独装配,操作繁琐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滤波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滤波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波组件。
背景技术
滤波器是一种选频装置,它可以使信号中特定的频率成分通过,而极大地衰减其它频率成分,因此,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得到某一特定频率的信号或者使信号消除某一特定频率。
现有技术中,滤波器通常为单只交流产品或单只直流产品,并且滤波器还需要外接连接器和保险座,因此,当用户需要同时使用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时,就需要把单只交流滤波器和单只直流滤波器装配起来,并外接上相应的连接器和保险座,装配过程繁琐,费力并且占用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滤波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同时使用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时需要各自单独装配,操作繁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滤波组件,包括壳体、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壳体具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输入电连接器、第一输出电连接器、第二输入电连接器、第二输出电连接器、第一保险座和第二保险座;所述第一保险座上设有第一保险丝,所述第二保险座上设有第二保险丝,所述第一保险丝和所述第二保险丝均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交流滤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连接器、所述第一输出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一保险丝连接;直流滤波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电连接器、所述第二输出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保险丝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一屏蔽隔板和第二屏蔽隔板,所述第一屏蔽隔板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二屏蔽隔板、所述第一屏蔽隔板以及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和所述第三容置腔;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二屏蔽隔板上开设有第二接线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隔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所述交流滤波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直流滤波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隔板和所述第二屏蔽隔板均为金属材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把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流滤波器包括第一线路、第一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第一差模电容、第二差模电容和第一共模电容组,所述第一线路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连接器的交流输入端,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电连接器的交流输出端;
所述第一差模电容、所述第二差模电容和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所述第一线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电感设于所述第一差模电容和所述第二差模电容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共模电感设于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和所述交流输出端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保险丝连接于所述交流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差模电容之间的线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和第二共模电容,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路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和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均包括锰锌材质的磁芯,所述第一差模电容、所述第二差模电容、所述第一共模电容和所述第二共模电容均为安规电容;
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和所述第二共模电感的电感量均为610uH,所述第一差模电容和所述第二差模电容的电容量均为470nF,所述第一共模电容和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的电容量均为4.7nF。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流滤波器包括第二线路、第三共模电感、第四共模电感、第三差模电容、第四差模电容、第二共模电容组和第三共模电容组,所述第二线路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连接器的直流输入端,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电连接器的直流输出端;
所述第三差模电容、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所述第四差模电容和所述第三共模电容组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所述第二线路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第三共模电感设于所述直流输入端和所述第三差模电容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四共模电感设于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和所述第四差模电容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保险丝连接于所述直流输入端和所述第三共模电感之间的线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和所述第三共模电容组均包括第三共模电容和第四共模电容,所述第三共模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路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共模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路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共模电感和所述第四共模电感均包括纳米晶材质的磁芯,所述第三差模电容、所述第四差模电容、所述第三共模电容和所述第四共模电容均为陶瓷电容;
所述第三共模电感和所述第四共模电感的电感量均为3mH,所述第三差模电容和所述第四差模电容的电容量均为1uF,所述第三共模电容和所述第四共模电容的电容量均为680nF。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在壳体内同时设置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和保险丝,这样本申请就可以实现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一体化,而且还可以通过保险丝实现过流保护的效果,壳体具有三个容置腔,将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和保险丝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容置腔内,能够有效的防止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之间的耦合及串扰,而且也能防止保险丝熔断时产生的火花溅到交流滤波器或直流滤波器上对交流滤波器或直流滤波器的元器件产生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正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左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后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第一容置腔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第一容置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共模插入损耗曲线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差模插入损耗曲线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共模插入损耗曲线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差模插入损耗曲线图。
附图标记:1、壳体;101、第一容置腔;102、第二容置腔;103、第三容置腔;11、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2、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3、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4、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5、第一保险座;151、第一保险丝;16、第二保险座;161、第二保险丝;
2、交流滤波器;20、第一线路;201、交流输入端;202、交流输出端;21、第一共模电感;22、第二共模电感;23、第一差模电容;24、第二差模电容;25、第一共模电容组;251、第一共模电容;252、第二共模电容;
3、直流滤波器;30、第二线路;301、直流输入端;302、直流输出端;31、第三共模电感;32、第四共模电感;33、第三差模电容;34、第四差模电容;35、第二共模电容组;36、第三共模电容组;351、第三共模电容;352、第四共模电容;
41、第一屏蔽隔板;410、第一接线孔;42、第二屏蔽隔板;420、第二接线孔;
51、第一安装板;52、第二安装板;
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滤波组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同时使用交流滤波器和直流滤波器时需要各自单独装配,操作繁琐的问题。
参考图1、图6、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包括壳体1、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均设置于壳体1内,这样壳体1内就同时设置有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能够实现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一体化,这样用户需要同时使用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时就只需要装配单只设备,不仅简化了装配过程,而且还减小了占用的空间。
其中,参考图2、图8,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保险座15和第二保险座16,第一保险座15上设有第一保险丝151,第二保险座16上设有第二保险丝161,第一保险丝151与交流滤波器2连接,第二保险丝161与直流滤波器3连接。这样当使用交流滤波器2时,如果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发生故障,导致线路电流升高,当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高度和热度时,第一保险丝151自身就会熔断切断电流,从而起到保护交流滤波器2的后级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同样的,当使用直流滤波器3时,如果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发生故障,导致线路电流升高,当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高度和热度时,第二保险丝161自身就会熔断切断电流,从而起到保护直流滤波器3的后级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
参考图5、图7,壳体1内设置有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连接在一起呈T形,第一屏蔽隔板41的边缘和第二屏蔽隔板42的边缘均与壳体1内侧面抵接,这样就可以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为三部分,壳体1具有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102和第三容置腔103,也就是第一屏蔽隔板41与壳体1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屏蔽隔板42、第一屏蔽隔板41以及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102和第三容置腔103。
参考图6、图8,交流滤波器2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内,直流滤波器3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02内,将第一保险座15和第二保险座16并列设置在壳体1的正面且与第三容置腔103对应,这样可以使第一保险丝151和第二保险丝161均位于第三容置腔103内。这样交流滤波器2、直流滤波器3,以及第一保险丝151和第二保险丝161就位于不同的容置腔内,能够有效的防止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之间的耦合及串扰,而且也能防止第一保险丝151熔断时产生的火花溅到交流滤波器2,或者第二保险丝161熔断时产生的火花溅到直流滤波器3上,从而对交流滤波器2或直流滤波器3的元器件产生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第一屏蔽隔板41位于第一容置腔10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51,也就是在第一容置腔101内设有第一安装板51,将交流滤波器2安装于第一安装板51上,这样可以使交流滤波器2在第一容置腔101内安装的更加牢固,并且可以将交流滤波器2与第一安装板51提前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安装制作滤波组件时就只需要将第一安装板51设置在第一屏蔽隔板41上即可完成交流滤波器2的安装,极大的提高了交流滤波器2的安装效率,而且当交流滤波器2发生故障时可以将第一安装板51从第一屏蔽隔板41上拆卸下来,方便检查交流滤波器2的故障。
同样的,参考图8,第一屏蔽隔板41位于第二容置腔102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板52,也就是在第二容置腔102内设有第二安装板52,将直流滤波器3安装于第二安装板52上,这样可以使直流滤波器3在第二容置腔102内安装的更加牢固,而且此时第一安装板51和第二安装板52相当于是背靠背的设置方式,也就是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是背靠背的设置方式,这样能够使壳体1内的空间被合理利用,使得交流滤波器2和直流滤波器3在壳体1内的布局设置更加紧凑合理,有效的缩小了滤波组件的体积;直流滤波器3与第二安装板52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安装制作滤波组件时就只需要将第二安装板52设置在第一屏蔽隔板41上即可完成直流滤波器3的安装,极大的提高了直流滤波器3的安装效率,而且当直流滤波器3发生故障时可以将第二安装板52从第一屏蔽隔板41上拆卸下来,方便检查直流滤波器3的故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板51和第二安装板52均可以采用螺钉固定在第一屏蔽隔板41上,这种连接方式简单便捷,而且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4,壳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和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交流滤波器2分别与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和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连接,直流滤波器3分别与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和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连接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和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完成交流滤波器2的装配,通过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和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完成直流滤波器3的装配,使得直流滤波器3和交流滤波器2的装配更加简单,更方便用户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和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并列设置在壳体1的正面且与第一容置腔101对应,这样不仅滤波组件的外观更加整齐美观,而且更便于交流滤波器2与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连接;将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和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并列设置在壳体1的背面,且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与第一容置腔101对应,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与第二容置腔102对应,这样可以便于交流滤波器2与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连接,以及便于直流滤波器3与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第一屏蔽隔板41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410,由于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三容置腔103分别位于第一屏蔽隔板41的两侧,因此交流滤波器2与第一保险丝151可以通过第一接线孔410连接;参考图7,第二屏蔽隔板42上开设有第二接线孔420,由于第二容置腔102和第三容置腔103分别位于第二屏蔽隔板42的两侧,因此直流滤波器3与第二保险丝161可以通过第二接线孔420连接,通过第一接线孔410和第二接线孔420也能使直流滤波器3与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连接在一起。
为了使穿过第一接线孔410和第二接线孔420的连接线不发生移动,不会影响交流滤波器2和支流滤波器的电路的正常连接,可以在第一接线孔410和第二接线孔420处均设置线卡,这样既能保证连接线穿过,又能对连接线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使连接线不发生移动,不会拉扯到交流滤波器2或者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上的元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均为金属材质。由于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安装在壳体1内部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为三部分,其作用在于屏蔽消除第一容置腔101内安装的交流滤波器2、第二容置腔102内安装的直流滤波器3,以及第三容置腔103内的第一保险丝151和第二保险丝161之间的互相干扰,提高滤波组件整机的电磁兼容性,因此需要采用电磁屏蔽材料制作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本申请实施例采用金属材质制作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可以使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102以及第三容置腔103之间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
当然,电磁屏蔽材料不仅限于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填充类导电材料,也就是在不导电的基材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导电填料从而使得材料导电,基材可采用硅胶、塑料等材料,导电填料可以是金属片、金属粉末、金属纤维或金属化纤维等材料;还可以是表面敷层和导电涂料类导电材料,也就是对基材进行电镀,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镀金、真空喷镀、溅射、金属熔射以及贴金属箔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壳体1上设置有把手6。在壳体1的正面中间设置把手6,这样在装配或者拆卸滤波组件时就可以将其方便的从狭小的空间中拉出或推入,更便于用户快速的装配好滤波组件进行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交流滤波器2包括第一线路20、第一共模电感21、第二共模电感22、第一差模电容23、第二差模电容24和第一共模电容组25,第一线路20包括用于连接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的交流输入端201,以及用于连接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的交流输出端202;第一差模电容23、第二差模电容24和第一共模电容组25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第一线路20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第一共模电感21设于第一差模电容23和第二差模电容24之间的线路上,第二共模电感22设于第一共模电容组25和交流输出端202之间的线路上,第一保险丝151连接于交流输入端201和第一差模电容23之间的线路上。
以上设置中,在交流滤波器2的交流输入端201先连接第一保险丝151,再连接后级电路,这样当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发生故障,导致线路电流升高,当电流异常升高到一定高度和热度时,第一保险丝151自身熔断切断电流,从而起到保护交流滤波器2的后级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第一共模电感21、第二共模电感22和第一共模电容组25串联在一起形成共模滤波电路,第一差模电容23和第二差模电容24并联形成差模滤波电路,这样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就同时包括共模滤波电路和差模滤波电路,这样就可以同时实现共模滤波和差模滤波,共同抑制共模电磁干扰和差模电磁干扰,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对电磁干扰的抑制作用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第一共模电容组25包括第一共模电容251和第二共模电容252,第一共模电容251的一端与第一线路20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二共模电容25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20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共模电感21和第二共模电感22均包括锰锌材质的磁芯,第一差模电容23、第二差模电容24、第一共模电容251和第二共模电容252均为安规电容;第一共模电感21和第二共模电感22的电感量均为610uH,第一差模电容23和第二差模电容24的电容量均为470nF,第一共模电容251和第二共模电容252的电容量均为4.7nF。
通过以上设置,第一共模电感21和第二共模电感22均采用锰锌材质的磁芯,用于抑制10KHz~30MHz之间的电磁干扰,第一差模电容23、第二差模电容24、第一共模电容251和第二共模电容252均为安规电容,在保证正常滤波的同时还能兼顾使用寿命、安装空间和成本等因素。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2在10KHz~30MHz频段工作时,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2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共模插入损耗曲线图。在10KHz也就是图11中的N1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2.6071dB,在50KHz也就是图11中的N2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10.1288dB,在100KHz也就是图11中的N3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15.0778dB,在150KHz也就是图11中的N4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30.3536dB,在500KHz也就是图11中的N5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55.3086dB,在1MHz也就是图11中的N6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62.8965dB,在5MHz也就是图11中的N7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5.4424dB,在10MHz也就是图11中的N8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63.8471dB,在20MHz也就是图11中的N9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52.5749dB,在30MHz也就是图11中的N10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47.1732dB。由此可知,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的共模插入损耗在500KHz~20MHz频段高达50dB。如图12所示,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交流滤波器2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差模插入损耗曲线图。在10KHz也就是图12中的N1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7.7469dB,在50KHz也就是图12中的N2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18.4743dB,在100KHz也就是图12中的N3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26.6321dB,在150KHz也就是图12中的N4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28.8046dB,在500KHz也就是图12中的N5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60.8250dB,在1MHz也就是图12中的N6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84.2962dB,在5MHz也就是图12中的N7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64.1186dB,在10MHz也就是图12中的N8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62.2245dB,在20MHz也就是图12中的N9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61.9211dB,在30MHz也就是图12中的N10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61.8219dB。由此可知,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的差模插入损耗在500KHz~30MHz频段高达60dB。由于插入损耗越高,说明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越强,因此上述数据说明交流滤波器2的电路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较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直流滤波器3包括第二线路30、第三共模电感31、第四共模电感32、第三差模电容33、第四差模电容34、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第三共模电容组36,第二线路30包括用于连接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的直流输入端301,以及用于连接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的直流输出端302;第三差模电容33、第二共模电容组35、第四差模电容34和第三共模电容组36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第二线路30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第三共模电感31设于直流输入端301和第三差模电容33之间的线路上,第四共模电感32设于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第四差模电容34之间的线路上,第二保险丝161连接于直流输入端301和第三共模电感31之间的线路上。
以上设置中,在直流滤波器3的直流输入端301连接第二保险丝161,再连接后级电路,这样当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发生故障,导致线路电流升高,当电流流异常升高到一定高度和热度时,第二保险丝161自身熔断切断电流,从而起到保护直流滤波器3的后级电路安全运行的作用。第二共模电容组35、第三共模电容组36、第三共模电感31和第四共模电感32串联在一起形成共模滤波电路,第三差模电容33和第四差模电容34并联形成差模滤波电路,这样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就同时包括共模滤波电路和差模滤波电路,这样就可以同时实现共模滤波和差模滤波,共同抑制共模电磁干扰和差模电磁干扰,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对电磁干扰的抑制作用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0,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第三共模电容组36均包括第三共模电容351和第四共模电容352,第三共模电容351的一端与第二线路30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第四共模电容352的一端与第二线路30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共模电感31和第四共模电感32均包括纳米晶材质的磁芯,第三差模电容33、第四差模电容34、第三共模电容351和第四共模电容352均为陶瓷电容;第三共模电感31和第四共模电感32的电感量均为3mH,第三差模电容33和第四差模电容34的电容量均为1uF,第三共模电容351和第四共模电容352的电容量均为680nF。
通过以上设置,第三共模电感31和第四共模电感32均采用纳米晶材质的磁芯,用于抑制10KHz~30MHz之间的电磁干扰,第三差模电容33、第四差模电容34、第三共模电容351和第四共模电容352均为陶瓷电容,在保证正常滤波的同时还能兼顾安装成本。
当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3在10KHz~30MHz频段工作时,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3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共模插入损耗曲线图。在10KHz也就是图13中的N1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43.8592dB,在50KHz也就是图13中的N2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0.5037dB,在100KHz也就是图13中的N3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0.3812dB,在150KHz也就是图13中的N4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0.5769dB,在500KHz也就是图13中的N5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3.7899dB,在1MHz也就是图13中的N6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9.4219dB,在5MHz也就是图13中的N7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76.5732dB,在10MHz也就是图13中的N8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68.9972dB,在20MHz也就是图13中的N9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56.0438dB,在30MHz也就是图13中的N10点对应的共模插入损耗为-51.4614dB。由此可知,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的共模插入损耗在50KHz~10MHz频段高达65dB。如图14所示,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组件的直流滤波器3在工作频段为10KHz~30MHz时的差模插入损耗曲线图。在10KHz也就是图14中的N1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24.2598dB,在50KHz也就是图14中的N2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35.4656dB,在100KHz也就是图14中的N3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29.3214dB,在150KHz也就是图14中的N4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42.8307dB,在500KHz也就是图14中的N5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57.8698dB,在1MHz也就是图14中的N6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55.5391dB,在5MHz也就是图14中的N7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49.6100dB,在10MHz也就是图14中的N8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48.3768dB,在20MHz也就是图14中的N9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48.1132dB,在30MHz也就是图14中的N10点对应的差模插入损耗为-47.7318dB。由此可知,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的差模插入损耗在200KHz~30MHz频段高达45dB。由于插入损耗越高,说明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越强,因此上述数据说明直流滤波器3的电路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较强。
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适用于30A/100VDC与10A/275VAC交直流综合供电工作环境。由于滤波组件内部为隔离腔设计结构,滤波系统采用交流滤波和直流滤波一体的结构,满足整机电磁兼容传导发射要求,从而使本申请实施例的滤波组件适用于对多系统集成的电子整机进行干扰抑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102)和第三容置腔(103);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第一保险座(15)和第二保险座(16);
所述第一保险座(15)上设有第一保险丝(151),所述第二保险座(16)上设有第二保险丝(161),所述第一保险丝(151)和所述第二保险丝(161)均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03)内;
交流滤波器(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1)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所述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和所述第一保险丝(151)连接;
直流滤波器(3),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02)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所述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和所述第二保险丝(16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一屏蔽隔板(41)和第二屏蔽隔板(42),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腔(101),所述第二屏蔽隔板(42)、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以及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腔(102)和所述第三容置腔(103);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410),所述第二屏蔽隔板(42)上开设有第二接线孔(4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01)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板(51),所述交流滤波器(2)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51)上;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02)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板(52),所述直流滤波器(3)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板(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屏蔽隔板(41)和所述第二屏蔽隔板(42)均为金属材质;
和/或,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把手(6)。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滤波器(2)包括第一线路(20)、第一共模电感(21)、第二共模电感(22)、第一差模电容(23)、第二差模电容(24)和第一共模电容组(25),所述第一线路(20)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电连接器(11)的交流输入端(201),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电连接器(12)的交流输出端(202);
所述第一差模电容(23)、所述第二差模电容(24)和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25)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所述第一线路(20)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第一共模电感(21)设于所述第一差模电容(23)和所述第二差模电容(24)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共模电感(22)设于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25)和所述交流输出端(202)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一保险丝(151)连接于所述交流输入端(201)和所述第一差模电容(23)之间的线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共模电容组(25)包括第一共模电容(251)和第二共模电容(252),所述第一共模电容(2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路(20)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共模电容(2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线路(20)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共模电感(21)和所述第二共模电感(22)均包括锰锌材质的磁芯,所述第一差模电容(23)、所述第二差模电容(24)、所述第一共模电容(251)和所述第二共模电容(252)均为安规电容;
所述第一共模电感(21)和所述第二共模电感(22)的电感量均为610uH,所述第一差模电容(23)和所述第二差模电容(24)的电容量均为470nF,所述第一共模电容(251)和所述第二共模电容(252)的电容量均为4.7nF。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滤波器(3)包括第二线路(30)、第三共模电感(31)、第四共模电感(32)、第三差模电容(33)、第四差模电容(34)、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第三共模电容组(36),所述第二线路(30)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电连接器(13)的直流输入端(301),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电连接器(14)的直流输出端(302);
所述第三差模电容(33)、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35)、所述第四差模电容(34)和所述第三共模电容组(36)沿电流输出方向依次跨接在所述第二线路(30)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第三共模电感(31)设于所述直流输入端(301)和所述第三差模电容(33)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四共模电感(32)设于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所述第四差模电容(34)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第二保险丝(161)连接于所述直流输入端(301)和所述第三共模电感(31)之间的线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共模电容组(35)和所述第三共模电容组(36)均包括第三共模电容(351)和第四共模电容(352),所述第三共模电容(3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路(30)的正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共模电容(3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路(30)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共模电感(31)和所述第四共模电感(32)均包括纳米晶材质的磁芯,所述第三差模电容(33)、所述第四差模电容(34)、所述第三共模电容(351)和所述第四共模电容(352)均为陶瓷电容;
所述第三共模电感(31)和所述第四共模电感(32)的电感量均为3mH,所述第三差模电容(33)和所述第四差模电容(34)的电容量均为1uF,所述第三共模电容(351)和所述第四共模电容(352)的电容量均为680nF。
CN202222572497.7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滤波组件 Active CN218603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2497.7U CN218603458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滤波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2497.7U CN218603458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滤波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3458U true CN218603458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0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2497.7U Active CN218603458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滤波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34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1606B (zh) 滤波连接装置及滤波方法
CN218603458U (zh) 一种滤波组件
CN201332355Y (zh) 一种开关电源
CN213126860U (zh) 一种充电器
CN115603683A (zh) 一种滤波组件
CN101498960A (zh) 一种制造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计算机的方法
CN211238448U (zh) 一种高稳定陶瓷介质滤波器
CN106253648B (zh) 一种滤波器组件
CN105553251A (zh) 具有电磁兼容模组的二次电源变换器
CN203787649U (zh) 一种适合smt制程的网络连接器
CN103490563B (zh) 用于微电机多点接地宽频emc的pcb板滤波电路
CN208209805U (zh) 砖型滤波模块及电源组件
CN207781427U (zh) 手动维护开关
CN113659825A (zh) 开关电源输入端抗辐射干扰滤波器
CN219018707U (zh) 一种集成式电机控制器高压直流emc模块的结构
CN219760860U (zh) 电磁干扰滤波器和电控设备
CN201766250U (zh) 模块式电连接器
CN220935149U (zh) 滤波器组件
CN212323994U (zh) 一种电源线传导辐射滤波装置
CN217240562U (zh) 一种设置滤波间隔的一体式开关电源
CN210608917U (zh) 滤波装置及逆变器
CN211210361U (zh) 一种机载制冷电控盒的电磁兼容隔腔结构
CN218162215U (zh) 烟机电源电路
CN218102949U (zh) 车载方舱用滤波盒
CN218920265U (zh) 一种变换电源用低压直流航空emc输入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