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2096U - 带音隧古琴 - Google Patents

带音隧古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2096U
CN218602096U CN202021679276.4U CN202021679276U CN218602096U CN 218602096 U CN218602096 U CN 218602096U CN 202021679276 U CN202021679276 U CN 202021679276U CN 218602096 U CN218602096 U CN 218602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wall
sound
panel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792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鸥
吴念博
何新喜
朱信智
李碧英
杨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792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2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2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2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音隧古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由面板和底板拼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面板内壁上开设上“丰”字形沟槽,形成上部“丰”字形音隧;在底板内壁上开设下“丰”字形沟槽,形成下部“丰”字形音隧;在面板与底板之间固定设置六个横音梁,其中三个布置在“丰”字形沟槽的左半部槽体位置上,三个布置在“丰”字形沟槽的右半部槽体位置上。本方案打破了以往古琴共鸣箱内部构造传统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新的改进设计方案,解决了以往古琴演奏时只有弦声没有琴声,共鸣效果差、穿透力不够和音量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带音隧古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带音隧古琴。
背景技术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或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为狭长形的木质弹弦乐器,通常由琴面、琴弦、琴徽、岳山、蝇头、琴底、龙池、风沼、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的组成。现今通行的古琴式样,远在东汉末年就已基本定型,其形制为:琴身通常长约 12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6厘米,由底板和面板合成,所谓面桐底梓。琴面通常用桐木或杉木刨剜,刨成约60度的弧形,内面剜成槽腹;再用一块平整的梓木、椿木、桤木或其他杂木作成底板,将琴面与底板胶合在一起,使通体成为一个共鸣箱,再安上各种附件,打磨成型,涂上一层坚硬重实的漆灰,干透磨光,髹以薄漆,就是一张传统的古琴了。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其中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其中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古琴的共鸣箱主要由面板1和底板2拼合而成(见图3和图4),底板2通常为平板状,底板2上设有龙池3和凤沼4(见图1和图2),面板1为拱曲状,面板1的内壁上对应龙池3和凤沼4位置分别设有音梁5(见图4-图6),两个音梁5固定在面板1的内壁上。目前古琴的最大缺陷是穿透力差、音量小,古琴在演奏时只有弦振动的声音,而几乎没有琴振动的声音,以至于在音乐厅中一定要借助麦克风和扬声器才能达到音响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古琴的共鸣箱在设计上不合理,不利于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所以古琴演奏时只有弦声没有琴声,即使听众坐在第一排也听不清古琴的声音。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古琴的共鸣箱进行改进,在保持原有音色同时提高穿透力和音量是进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音隧古琴,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古琴共鸣箱共鸣效果差、穿透力差、发音量太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音隧古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和底板拼合而成,底板上设有龙池和凤沼,其创新在于:
所述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一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主题为“古琴”,而创新点集中在古琴的“共鸣箱”上,所以没有对共鸣箱而外的琴弦、琴徽、岳山、蝇头、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进行描述。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古琴中除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共鸣箱”是指由面板和底板拼合而成的琴身。古琴共鸣箱的长度方向是指与琴弦大约一致的方向,共鸣箱的宽度方向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内壁”对于共鸣箱来说就是指内侧的壁面,比如面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的面板内侧的壁面,底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底板内侧的壁面。
3.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沟槽,第三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沟槽,第四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三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4.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的长度小于面板在第一沟槽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一沟槽的两端处与面板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二沟槽的长度小于面板在第二沟槽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二沟槽的两端处与面板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5.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沟槽的长度小于底板在第三沟槽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三沟槽的两端处与底板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四沟槽的长度小于底板在第四沟槽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四沟槽的两端处与底板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6.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均为弧形槽为最佳。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和构思是:对于古琴来说,影响其穿透力、音量和发音效果的因素很多,比如共鸣箱的材质、厚薄、内部构造等等。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古琴共鸣箱共鸣效果差、穿透力不够、音量小的问题,主要从共鸣箱内部构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彻底改进。具体采用了以下措施:在面板内壁上开设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该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本实用新型针对古琴共鸣箱共鸣效果差、穿透力不够、音量小的问题,对古琴的共鸣箱构造以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古琴演奏时只有弦声没有琴声的主要原因是共鸣箱设计不合理,导致演奏时不能发挥良好的声波共鸣和振动所致。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古琴传统共鸣箱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古琴共鸣效果差、穿透力、音量小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古琴共鸣箱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以最佳实施方式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加以说明):
1.本实用新型在面板内壁上开设了“丰”字形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该“丰”字形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实际形成了“丰”字形音隧。同时,在底板内壁上开设了“丰”字形沟槽(即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该“丰”字形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实际形成了“丰”字形音隧。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四周边缘区域,琴弦振动由音隧交叉的中心区域收集,并通过上下两个“丰”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共鸣箱四周传递,这对古琴共鸣箱提高共鸣效果,改善高音区音色,提高穿透力、发出更大音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改善低音区的音色,提高穿透力,发出更大音量也起到了良好作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均采用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和底板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影响共鸣箱的共鸣和振动。
以上优点和效果均是以最佳方式来加以说明。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在面板内壁上开设沟槽的措施比在底板内壁上采用对等措施更为重要,相对而言作用和效果也更好。原因是面板上设有琴弦,而底板与琴弦不直接相连。因此在面板内壁上开设沟槽是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关键,而在底板内壁上开设沟槽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是锦上添花,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古琴共鸣箱主视图;
附图2为现有古琴共鸣箱仰视图;
附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附图5现有古琴共鸣箱内的音梁主视图;
附图6现有古琴共鸣箱内的音梁左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共鸣箱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共鸣箱的面板内壁主视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共鸣箱的底板内壁主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上音梁主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上音梁左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下音梁主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下音梁左视图;
附图14为图8的C-C剖视图;
附图15为图14中去除内部结构件后的共鸣箱壳体截面图;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横音梁主视图;
附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古琴的横音梁左视图。
以上附图中:1.面板;2.底板;3. 龙池;4. 凤沼;5.音梁;6.上音梁;7.下音梁;8.第一沟槽;9.第二沟槽;10.第三沟槽;11.第四沟槽;12.上桥洞;13.下桥洞;16.横音梁;17.上加强板;18.下加强板;19.第一圆缺;20.第一月芽孔;21.第二圆缺;22.第二月芽孔;2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带音隧古琴
该古琴由共鸣箱、琴弦、琴徽、岳山、蝇头、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组成。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均集中在共鸣箱上,因此本实施例将重点描述古琴共鸣箱的结构和构造,而琴弦、琴徽、岳山、蝇头、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结构可以认为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作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古琴共鸣箱的结构和构造:如图7-17所示,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和底板2拼合而成(见图15),底板2上设有龙池3和凤沼4。
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上音梁6和两根下音梁7(见图14),上音梁6和下音梁7均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见图10-图13)。上音梁6上设有上桥洞12,上桥洞12在上音梁6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上音梁6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上桥洞12架设在第一沟槽8上(见图8)。下音梁7上设有下桥洞13,下桥洞13在下音梁7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7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下桥洞13架设在第三沟槽10上(见图9)。两根上音梁6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两根上音梁6的另一侧紧贴相对于底板2在共鸣箱内悬空,两根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6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见图8)。两根下音梁7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两根下音梁7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1在共鸣箱内悬空,两根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下音梁7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见图9)。
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8(见图8),三条第一沟槽8均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同时,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二沟槽9,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并且第二沟槽9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央位置(见图8)。三条第一沟槽8与一条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呈“丰”字形沟槽并且相互贯通(见图8),其中,第二沟槽9位于两根上音梁6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9的长度方向与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上音梁6,并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三条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所述第一沟槽8的长度小于面板1在第一沟槽8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8),第一沟槽8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二沟槽9的长度小于面板1在第二沟槽9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8),第二沟槽9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0(见图9),三条第三沟槽10均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三沟槽10在共鸣箱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同时,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四沟槽11(见图9),第四沟槽11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并且第四沟槽11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央位置。三条第三沟槽10与一条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呈“丰”字形沟槽并且相互贯通(见图9),其中,第四沟槽11位于两根下音梁7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11的长度方向与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三沟槽10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下音梁7,并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三条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所述第三沟槽10的长度小于底板2在第三沟槽10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9),第三沟槽10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四沟槽11的长度小于底板2在第四沟槽11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四沟槽11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9)。
所述面板1内壁上的“丰”字形沟槽与底板2内壁上的“丰”字形沟槽在共鸣箱的高度方向上位置对应。在“丰”字形沟槽中的三横左半部和三横右半部这六个位置上分别设有一个横音梁16(见图8),这六个横音梁16均为板片状(见图16和图17),其中,每个横音梁16的顶部与面板1固定连接,底部与底板2固定连接(见图14)。所述横音梁16布置在共鸣箱内的横向上,横音梁1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23(见图16)。所述横音梁16与面板1连接侧边上设有第一圆缺19(见图16),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一圆缺19与面板1内壁之间形成第一月芽孔20(见图14)。所述横音梁16与底板2连接侧边上设有第二圆缺21(见图16),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二圆缺21与底板2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月芽孔22(见图14)。
所述两根上音梁6之间可以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17(见图8和图14),同样在两根下音梁7之间也可以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18(见图9和图14)。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为最佳。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6平行并列(见图14)。两根下音梁7平行并列(见图14)。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两根上音梁6不一定要平行,两根下音梁7也不一定要平行,但平行设置为最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2.以上实施例中,在面板1和底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以及均开设沟槽等措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底板2内壁上采用的双音梁及沟槽等措施取消掉或者改变为其他结构形式,仅仅保留面板1内壁上设置的技术措施也是可行的,只是效果方面稍微差一些。对于古琴共鸣箱而言面板1比底板2更为重要。原因是面板1上设有琴弦,而底板2与琴弦不直接相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3.以上实施例中,在面板1和底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即在面板1上设有两根上音梁6,在底板2上设有两根下音梁7。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两根上音梁6从形式上改变为四根上音梁6并列使用。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四根上音梁6与两根上音梁6虽然数量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假设四根上音梁6中的两根外侧音梁向两根内侧音梁靠近,就可以等同于双音梁。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没有带来意料不到的效果,应理解为实质性等同。同理,底板2上双音梁结构也应包含如此变化。在本实用新型中双音梁包含有双数音梁对称布置的含意,因此六音梁对称布置也是本实用新型等同变化方式。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4.以上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8(见图8),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0(见图9)。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第一沟槽8和第三沟槽10在数量上可以是一条、二条、四条或者五条等。这样的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本质上看第一沟槽8和第三沟槽10的数量至少为一条。
5.以上实施例中,由六个横音梁16(见图8)。其中,六个横音梁16分成三组,每组两个横音梁16都是以第二沟槽9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见图8),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每组两个横音梁16可以通过相互连接合并为一个横音梁16,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6.以上实施例中,在上音梁6上设有上桥洞12,在下音梁7上设有下桥洞1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上桥洞12,也可以不设下桥洞13,甚至只在上音梁6和下音梁7两者中的一者上设置桥洞。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7.以上实施例中,两根上音梁6之间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17(见图8和图14), 两根下音梁7之间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18(见图9和图14)。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上加强板17,而使两根上音梁6在共鸣箱内悬空。同理,也可以不设下加强板18,而使两根下音梁7在共鸣箱内悬空。上加强板17和下加强板18一是可以增加面板和背板中部区域,特别是上音梁之间和下音梁之间的强度,二是可以增加两根上音梁和两根下音梁产生共鸣时的载荷。
8.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沟槽设计成其它形状,比如V形、U形、W形等凹形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9.以上实施例中,从共鸣箱的横截面上观察,两根下音梁7与两根上音梁6在上下方向上位置呈对应布置(见图14)。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对齐布置,但对齐布置效果最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10.以上实施例中,两根上音梁6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10)。两根下音梁7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12)。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两根上音梁6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不相同,两根下音梁7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可以根据共鸣箱调试音色和音质时来确定。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带音隧古琴,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和底板(2)拼合而成,底板(2)上设有龙池(3)和凤沼(4),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8),第一沟槽(8)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9),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8)与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一沟槽(8)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沟槽(10),第三沟槽(10)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沟槽(11),第四沟槽(11)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10)与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三沟槽(10)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8)的长度小于面板(1)在第一沟槽(8)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一沟槽(8)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二沟槽(9)的长度小于面板(1)在第二沟槽(9)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二沟槽(9)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沟槽(10)的长度小于底板(2)在第三沟槽(10)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三沟槽(10)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四沟槽(11)的长度小于底板(2)在第四沟槽(11)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四沟槽(11)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
CN202021679276.4U 2020-08-13 2020-08-13 带音隧古琴 Active CN218602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9276.4U CN218602096U (zh) 2020-08-13 2020-08-13 带音隧古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9276.4U CN218602096U (zh) 2020-08-13 2020-08-13 带音隧古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2096U true CN218602096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79276.4U Active CN218602096U (zh) 2020-08-13 2020-08-13 带音隧古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20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41878U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218602096U (zh) 带音隧古琴
CN111951758A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218631353U (zh) 双音梁古琴
KR102515180B1 (ko) 듀얼 사운드 빔 가야금
WO2022032951A1 (zh) 一种无音柱双音梁提琴
CN111951762A (zh) 一种双音梁柳琴
CN111951761A (zh) 一种双音梁箜篌
CN218631349U (zh) 带音隧伽倻琴
CN218631350U (zh) 双音梁伽倻琴
CN218602087U (zh) 双音梁古筝
CN218631352U (zh) 带音隧古筝
CN111951759A (zh) 一种双音梁日本筝
CN212541880U (zh) 一种双音梁伽倻琴
CN218602095U (zh) 带音隧箜篌
CN218602098U (zh) 带音隧日本筝
CN218602086U (zh) 带音隧柳琴
CN212541881U (zh) 一种双音梁日本筝
CN111951757A (zh) 一种双音梁古筝
CN218602097U (zh) 带音隧瑟
CN218602094U (zh) 双音梁箜篌
CN111951754A (zh) 一种双音梁瑟
CN218602088U (zh) 带音隧五弦琴
CN212541879U (zh) 一种双音梁箜篌
CN111951760A (zh) 一种双音梁琵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