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2094U - 双音梁箜篌 - Google Patents

双音梁箜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2094U
CN218602094U CN202021679038.3U CN202021679038U CN218602094U CN 218602094 U CN218602094 U CN 218602094U CN 202021679038 U CN202021679038 U CN 202021679038U CN 218602094 U CN218602094 U CN 218602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beams
board
konghou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790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鸥
吴念博
何新喜
朱信智
李碧英
杨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790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2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2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2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音梁箜篌,包括一弧形中空箱体的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主要由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拼合而成,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中空腔,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以及下音板的内壁上均并列固定设置有双音梁。在共鸣箱内的横向设置有横音梁。本方案解决了以往箜篌演奏时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以及琴声穿透力不强的问题。

Description

双音梁箜篌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拨弦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双音梁箜篌。
背景技术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共鸣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
现代箜篌是结合竖琴古筝并加以发展的新型乐器,或者说就是竖琴的改革类型,即双排弦竖琴。随着现代箜篌的发展,如今“箜篌”二字越来越多的指现代的箜篌。现代箜篌属于世界竖琴的行列,外形上是双排弦(每排36根),而竖琴是单排弦。现代箜篌有琴码(参考古筝的琴码),而竖琴没有。现代箜篌在琴柱上有凤回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现代箜篌在演奏技法上很大程度的借鉴了竖琴的演奏手法,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现代箜篌音箱(共鸣箱)也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在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演凑时主音板振动,上音板因很厚实演凑时不振动。现代箜篌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具体表现是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琴声的穿透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共鸣振动要求,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的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共鸣和振动的因素较多,除面板和底板材质和厚薄而外,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影响较大。而现有箜篌的共鸣箱因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箜篌的共鸣箱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改进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音梁箜篌,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箜篌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和穿透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音梁箜篌,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为弧形中空箱体,该弧形中空箱体主要由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拼合而成,所述弧形中空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中空腔,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点为基准第一上音板位于左上方并形成左半部的圆弧顶,第二上音板位于右上方并形成右半部的圆弧顶,下音板位于下方并形成下部的平底,其创新在于: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下音梁,下音梁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下音梁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下音板的内壁上,两根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下音板的横截方向上两根下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主题为“箜篌”,而创新点集中在箜篌的“共鸣箱”上,所以没有对共鸣箱而外的其他结构进行描述。可以认为本实用新型箜篌中除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采用原有箜篌技术来实现。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共鸣箱”是指主要由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拼合而成的琴身。箜篌的共鸣箱为弧形中空箱体,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是指沿弧形中空箱体的弧形中心线延伸的方向。第一上音板的横截方向是指垂直弧形中心线的方向。同理,第二上音板的横截方向和下音板的横截方向也是垂直弧形中心线的方向。所述“内壁”对于共鸣箱来说就是指内侧的壁面,比如第一上音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第一上音板内侧的壁面,同理,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内侧的壁面。
3.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第一上音梁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上音梁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一上音板的内壁上,两根第一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第一上音板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第二上音梁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上音梁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二上音板的内壁上,两根第二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第二上音板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4.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横音梁, 横音梁为板片状,横音梁支撑在第一上音板与下音板以及第二上音板与下音板之间,并且定位在弧形中空箱体的横截位置上;横音梁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其中,在左半部位置中横音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音板固定连接,横音梁的底部与下音板固定连接;在右半部位置中横音梁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音板固定连接,横音梁的底部与下音板固定连接。
5.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上音梁上设有第一上桥洞,第一上桥洞在第一上音梁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一上音梁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所述第二上音梁上设有第二上桥洞,第二上桥洞在第二上音梁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二上音梁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所述下音梁上设有下桥洞,下桥洞在下音梁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
6. 上述方案中,所述两根第一上音梁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一加强板;两根第二上音梁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二加强板。
7. 上述方案中,所述横音梁的中央开设有通孔;所述横音梁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梁或/和第二上音梁的位置上设有避让口;所述横音梁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板或/和第二上音板的侧边上设有第一缺口,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一缺口与第一上音板或第二上音板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孔;所述横音梁上在对应下音板的侧边上设有第二缺口,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二缺口与下音板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孔。
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和构思是:对于箜篌来说,影响其音色和穿透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共鸣箱的材质、厚薄、内部构造等等。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箜篌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和穿透力的问题,主要从共鸣箱,特别是共鸣箱内部构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彻底改进。具体采用了以下措施:在下音板的内壁上固定并列设置两根下音梁。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箜篌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以及琴声穿透力不强的问题,对箜篌的共鸣箱,特别是共鸣箱构造以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箜篌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和音量不佳以及穿透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共鸣箱设计不合理所致,导致演奏时声波在共鸣箱内不能产生良好的共鸣和振动。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箜篌传统共鸣箱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箜篌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以及琴声穿透力不强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以最佳实施方式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加以说明):
1.本实用新型在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即两根第一上音梁,两根第二上音梁,两根下音梁),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四周边缘区域,加强了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中央区域强度,对改善低音区音色和穿透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中央区域强度,相对而言改变了共鸣箱中央区域与四周边缘区域的厚薄差距,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和穿透力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将音梁设计成桥式音梁结构,特别是在音梁的一侧设计有桥洞,使音梁象桥拱结构一样。当这样的音梁架设在音隧上更有利于通过音隧传递振动,也更有利于共鸣箱产生共鸣。
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的内壁上采用横音梁和纵音梁的组合设计,实际上将第一上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八个共鸣区域,将第二上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八个共鸣区域,同时将下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八个共鸣区域,共计二十四个共鸣区域。当箜篌演奏时琴弦振动先传递到音隧交叉的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这二十四个共鸣区域,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弦声放大为共鸣箱的共鸣声。改进前箜篌演奏时只能产生五个声波量,即第一上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为一个共鸣区域,第二上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为一个共鸣区域,下音板内侧对应的空间为一个共鸣区域,共计三个共鸣区域。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五个声波量。而改进后本实用新型箜篌演奏时可以产生二十六个声波量,其中,二十四个共鸣区域产生二十四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二十六个声波量。声波量即声波的数量,对于具体共鸣箱的拨弦乐器来说,除了一个弦波量和一个击发波量而外,主要取决于共鸣箱内的共鸣区域数量,通常情况下乐器在演奏时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有多少个共鸣区域就会产生多少个声波量。另外,声波量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能够明显改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增加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穿透力。
4.本实用新型横音梁上所设的通孔以及横音梁与第一上音板、第二上音板和下音板之间的孔是共鸣箱内各个共鸣区域之间的通道,这种通道设计有利于相互传递声波、共鸣和振动。
5.本实用新型在相邻的两根第一上音梁和第二上音梁之间固定架设有加强板(即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其作用一是可以增加第一上音板和第二上音板中部区域,特别是音梁之间的强度,二是可以增加音梁产生共鸣时的载荷,进一步改善了低音区的音色和穿透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共鸣箱音板的中央区域,相对而言也拉开了与共鸣箱音板四周边缘区域的强度差距,也有利于改善高音区的音色和穿透力。
以上优点和效果均是以最佳方式来加以说明。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在下音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的措施比在第一上音板和第二上音板内壁上采用对等措施更为重要,相对而言作用和效果也更好。原因是下音板与琴弦连接,而第一上音板和第二上音板与琴弦不直接相连。因此在下音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是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的关键,而在第一上音板和第二上音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是锦上添花,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的A-A横截面图;
附图3为图2中的共鸣箱箱体横截面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横音梁主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横音梁左视图;
附图6为图1中的B-B横截面图;
附图7为图1中的C-C横截面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下音梁主视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下音梁左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第一上音梁主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第一上音梁左视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第二上音梁主视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箜篌第二上音梁左视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上音板;2.第二上音板;3.下音板;4.第一上框板;5.第二上框板;6.第一下框板;7.第二下框板;8.上挂弦固定架;9.下挂弦固定架;10.支撑杆;11.第一上音梁;12.第二上音梁;13.下音梁;14.第一加强板;15.第二加强板;16.第三沟槽;17.第四沟槽;18.第五沟槽;19.第六沟槽;20.第一沟槽;21.第二沟槽;22.弦钉;23.第一上桥洞;24.第二上桥洞;25.下桥洞;26.横音梁;27.通孔;28.避让口;29.第一缺口;30.第二缺口;31.第一孔;32.第二孔;33.调弦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双音梁箜篌
如图1-13所示,该箜篌主要由共鸣箱(音箱)、琴架和琴弦三部分组成,其中,琴架由上挂弦固定架8(见图2和图3)、下挂弦固定架9(见图1和图6)和支撑杆10(见图1和图7)固定连接构成。上挂弦固定架8上设有弦钉(图2和图3中未示出),下挂弦固定架9上设有调弦螺钉33(见图1),下音梁13上也设有弦钉22(见图2),琴弦的一端固定在上挂弦固定架8的弦钉上(图中未示出),然后经过下音梁13上的弦钉22(见图2),最后固定在下挂弦固定架9的调弦螺钉33上。
箜篌的共鸣箱(音箱)设置在上挂弦固定架8上(见图1),该共鸣箱为弧形中空箱体(见图1),弧形中空箱体由第一上音板1、第二上音板2、下音板3、第一上框板4、第二上框板5、第一下框板6和第二下框板7组成(见图3),其中,第一上框板4和第二上框板5作为共鸣箱顶部中央的支撑骨架,共鸣箱顶部设有长条形开口,第一上框板4和第二上框板5设在共鸣箱顶部长条形开口的两侧(见图2和图3),上挂弦固定架8位于长条形开口中,上挂弦固定架8处在第一上框板4与第二上框板5之间,并且相距有间隙(见图2和图3)。第一下框板6和第二下框板7作为共鸣箱底部两侧的支撑骨架(见图2和图3)。弧形中空箱体由第一上音板1、第二上音板2、下音板3经过顶部中央和底部两侧的支撑骨架连接最终拼合而成(见图3)。所述弧形中空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中空腔(见图2和图3),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点为基准第一上音板1位于左上方并形成左半部的圆弧顶(见图3),第二上音板2位于右上方并形成右半部的圆弧顶(见图3),下音板3位于下方并形成下部的平底(见图3)。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下音梁13(见图1和图2),下音梁13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下音梁13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下音板3的内壁上(见图1),两根下音梁13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见图1),在下音板3的横截方向上两根下音梁13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见图2)。所述下音梁13上设有下桥洞25(见图8),下桥洞25在下音梁13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13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下桥洞25架设在第一沟槽20上(见图2和图3)。
在所述下音板3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20(见图3),三条第一沟槽20均沿下音板3的横截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一沟槽20在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见图1)。在所述下音板3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二沟槽21(见图3),第二沟槽21沿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开设。三条第一沟槽20与一条第二沟槽21在下音板3的内壁上交叉并且相互贯通(见图3),其中,第二沟槽21位于两根下音梁13之间的位置(见图2),第二沟槽21的长度方向与下音梁13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一沟槽20在下音板3上横跨两根下音梁13,并在下音板3的内壁上形成三条下横向音隧(见图3),第二沟槽21在下音板3的内壁上形成一条下纵向音隧(见图3)。
所述第一沟槽20的长度小于下音板3在第一沟槽20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一沟槽20的两端处与下音板3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3)。第二沟槽21的长度小于下音板3在第二沟槽21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二沟槽21的两端处与下音板3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3)。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11,第一上音梁11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图10和图11),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见图2),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由于第一上音梁11与第二上音梁12在共鸣箱内是对称布置,见图2,所以可参见图1中的第二上音梁12),在第一上音板1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1平行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所述第一上音梁11上设有第一上桥洞23(见图10),第一上桥洞23在第一上音梁11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一上音梁11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第一上桥洞23架设在第三沟槽16上(见图2和图3)。
在所述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6(见图3),三条第三沟槽16均沿第一上音板1的横截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三沟槽16在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由于第三沟槽16与第五沟槽18在共鸣箱内是对称布置,见图3,所以可参考图1中的第五沟槽18)。在所述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四沟槽17(见图3),第四沟槽17沿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开设(由于第四沟槽17与第六沟槽19在共鸣箱内是对称布置,见图3,所以可参考图1中的第六沟槽19)。三条第三沟槽16与一条第四沟槽17在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交叉并且相互贯通(见图3),其中,第四沟槽17位于两根第一上音梁11之间的位置(参考图1中的第六沟槽19),第四沟槽17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上音梁11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三沟槽16在第一上音板1上横跨两根第一上音梁11,并在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形成三条左半部的上横向音隧(见图3),第四沟槽17在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形成一条左半部的上纵向音隧(见图3)。
所述第三沟槽16的长度小于第一上音板1在第三沟槽16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三沟槽16的两端处与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3)。第四沟槽17的长度小于第一上音板1在第四沟槽17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四沟槽17的两端处与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3)。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12(见图1和图2),第二上音梁12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见图12和图13),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见图2),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见图1),在第二上音板2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2平行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见图1)。所述第二上音梁12上设有第二上桥洞24(见图12),第二上桥洞24在第二上音梁12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二上音梁12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第二上桥洞24架设在第五沟槽18上。
在所述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五沟槽18(见图1),三条第五沟槽18均沿第二上音板2的横截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五沟槽18在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见图1)。在所述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六沟槽19(见图1),第六沟槽19沿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开设。三条第五沟槽18与一条第六沟槽19在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交叉并且相互贯通(见图3),其中,第六沟槽19位于两根第二上音梁12之间的位置,第六沟槽19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上音梁12的长度方向一致(见图1)。三条第五沟槽18在第二上音板2上横跨两根第二上音梁12,并在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形成三条右半部的上横向音隧(见图3),第六沟槽19在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形成一条右半部的上纵向音隧(见图3)。
所述第五沟槽18的长度小于第二上音板2在第五沟槽18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五沟槽18的两端处与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1)。第六沟槽19的长度小于第二上音板2在第六沟槽19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六沟槽19的两端处与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见图1)。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横音梁26(见图1和图2), 横音梁26为板片状(见图4和图5),横音梁26支撑在第一上音板1与下音板3以及第二上音板2与下音板3之间(见图2),并且定位在第三沟槽16与第一沟槽20以及第五沟槽18与第一沟槽20的位置上(见图1)。横音梁26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其中,在左半部位置中横音梁26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音板1固定连接,横音梁26的底部与下音板3固定连接(见图2)。在右半部位置中横音梁26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音板2固定连接,横音梁26的底部与下音板3固定连接(见图2)。所述横音梁2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27(见图2和图4)。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梁11或/和第二上音梁12的位置上设有避让口28(见图4)。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板1或/和第二上音板2的侧边上设有第一缺口29(见图4),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一缺口29与第一上音板1或第二上音板2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孔31(见图2)。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下音板3的侧边上设有第二缺口30(见图4),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二缺口30与下音板3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孔32(见图2)。
所述两根第一上音梁11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一加强板14(见图2)。两根第二上音梁12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二加强板15(见图2)。所述第三沟槽16、第四沟槽17、第五沟槽18、第六沟槽19、第一沟槽20和第二沟槽21均为弧形槽(见图3)。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两根第一上音梁11平行并列(见图2)。两根第二上音梁12平行并列(见图1)。两根下音梁13平行并列(见图2)。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两根第一上音梁11不一定要平行,两根第二上音梁12、两根下音梁13也不一定要平行,但平行设置为最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2.以上实施例中,在下音板3、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以及均开设沟槽等措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内壁上采用的双音梁及沟槽等措施取消掉或者改变为其他结构形式,仅仅保留下音板3内壁上设置的技术措施也是可行的,只是效果方面稍微差一些。对于箜篌共鸣箱而言下音板3比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更为重要。原因是下音板3与琴弦连接,而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与琴弦不直接相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3.以上实施例中,在下音板3、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两根下音梁13从形式上改变为四根下音梁13并列使用。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四根下音梁13与两根下音梁13虽然数量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假设四根下音梁13中的两根外侧音梁向两根内侧音梁靠近,就可以等同于双音梁。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没有带来意料不到的效果,应理解为实质性等同。同理,第一上音板1和第二上音板2上双音梁结构也应包含如此变化。在本实用新型中双音梁包含有双数音梁对称布置的含意,因此六音梁对称布置也是本实用新型等同变化方式。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4.以上实施例中,在所述下音板3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20(见图3),在所述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6(见图3),在所述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五沟槽18(见图1)。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第一沟槽20、第三沟槽16和第五沟槽18在数量上可以是一条、二条、四条或者五条等。这样的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本质上看第一沟槽20、第三沟槽16和第五沟槽18的数量至少为一条。
5.以上实施例中,在共鸣箱中设置的横音梁26是以第二沟槽21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见图2)。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两个横音梁26合并为整体结构来实现,即将图2中的两个横音梁26的中部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式的横音梁26。而以上实施例中横音梁26是分解成左右两个分体来实现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6.以上实施例中,在第一上音梁11上设有第一上桥洞23,在第二上音梁12上设有第二上桥洞24,在下音梁13上设有下桥洞25。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第一上桥洞23,也可以不设第二上桥洞24和下桥洞25,甚至只在第一上音梁11、第二上音梁12、下音梁13三者中的一者或两者上设置桥洞。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变化情况。
7.以上实施例中,两根第一上音梁11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一加强板14(见图2),两根第二上音梁12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二加强板15(见图2)。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第一加强板14,而使两根第一上音梁11在共鸣箱内悬空。同理,也可以不设第二加强板15,而使两根第二上音梁12在共鸣箱内悬空。
8.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沟槽16到第二沟槽21均为弧形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沟槽设计成其它形状,比如V形、U形、W形等凹形结构,但弧形槽为最佳设计。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9.以上实施例中,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10),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12),两根下音梁13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8)。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不相同,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也可以不相同,两根下音梁13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可以根据共鸣箱调试音色和音质时来确定。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10.以上实施例中,箜篌的共鸣箱(音箱)为弧形中空箱体(见图1),该弧形中空箱体由第一上音板1、第二上音板2、下音板3、第一上框板4、第二上框板5、第一下框板6和第二下框板7组成(见图3),其中,第一上框板4和第二上框板5作为共鸣箱顶部中央的支撑骨架,而第一下框板6和第二下框板7作为共鸣箱底部两侧的支撑骨架(见图2和图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没有顶部中央的支撑骨架和底部两侧的支撑骨架,而直接将第一上音板1、第二上音板2和下音板3拼合成箜篌的共鸣箱(音箱),但以上实施例中,采用顶部中央的支撑骨架和底部两侧的支撑骨架为最佳设计。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1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均集中在共鸣箱上,因此本实施例将重点描述箜篌共鸣箱的结构和构造,而其他结构可以认为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在本实施例开始中描述的箜篌除共鸣箱而外的其他结构,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双音梁箜篌,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为弧形中空箱体,该弧形中空箱体主要由第一上音板(1)、第二上音板(2)和下音板(3)拼合而成,所述弧形中空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中空腔,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点为基准第一上音板(1)位于左上方并形成左半部的圆弧顶,第二上音板(2)位于右上方并形成右半部的圆弧顶,下音板(3)位于下方并形成下部的平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下音梁(13),下音梁(13)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下音梁(13)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下音板(3)的内壁上,两根下音梁(13)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下音板(3)的横截方向上两根下音梁(13)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箜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一上音梁(11),第一上音梁(11)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一上音板(1)的内壁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1)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第一上音板(1)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一上音梁(11)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两根第二上音梁(12),第二上音梁(12)为弧形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侧部紧贴固定在所述第二上音板(2)的内壁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2)的长度方向与弧形中空箱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在第二上音板(2)的横截方向上两根第二上音梁(12)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箜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鸣箱内设有横音梁(26), 横音梁(26)为板片状,横音梁(26)支撑在第一上音板(1)与下音板(3)以及第二上音板(2)与下音板(3)之间,并且定位在弧形中空箱体的横截位置上;横音梁(26)以半圆形中空腔的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其中,在左半部位置中横音梁(26)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音板(1)固定连接,横音梁(26)的底部与下音板(3)固定连接;在右半部位置中横音梁(26)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音板(2)固定连接,横音梁(26)的底部与下音板(3)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箜篌,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音梁(11)上设有第一上桥洞(23),第一上桥洞(23)在第一上音梁(11)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一上音梁(11)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所述第二上音梁(12)上设有第二上桥洞(24),第二上桥洞(24)在第二上音梁(12)的一侧为洞缺并使第二上音梁(12)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所述下音梁(13)上设有下桥洞(25),下桥洞(25)在下音梁(13)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13)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箜篌,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第一上音梁(11)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一加强板(14);两根第二上音梁(12)之间固定架设有第二加强板(1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箜篌,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音梁(26)的中央开设有通孔(27);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梁(11)或/和第二上音梁(12)的位置上设有避让口(28);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第一上音板(1)或/和第二上音板(2)的侧边上设有第一缺口(29),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一缺口(29)与第一上音板(1)或第二上音板(2)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孔(31);所述横音梁(26)上在对应下音板(3)的侧边上设有第二缺口(30),在装配状态下该第二缺口(30)与下音板(3)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孔(32)。
CN202021679038.3U 2020-08-13 2020-08-13 双音梁箜篌 Active CN218602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9038.3U CN218602094U (zh) 2020-08-13 2020-08-13 双音梁箜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9038.3U CN218602094U (zh) 2020-08-13 2020-08-13 双音梁箜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2094U true CN218602094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4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79038.3U Active CN218602094U (zh) 2020-08-13 2020-08-13 双音梁箜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20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602094U (zh) 双音梁箜篌
CN111951748A (zh) 一种三角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2541879U (zh) 一种双音梁箜篌
CN111951761A (zh) 一种双音梁箜篌
CN212541878U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218602095U (zh) 带音隧箜篌
KR102515180B1 (ko) 듀얼 사운드 빔 가야금
CN212541873U (zh) 一种三角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8602087U (zh) 双音梁古筝
CN111951762A (zh) 一种双音梁柳琴
CN212541882U (zh) 一种双音梁古筝
CN111951758A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111951760A (zh) 一种双音梁琵琶
CN111951757A (zh) 一种双音梁古筝
CN218602084U (zh) 双音梁琵琶
CN111951754A (zh) 一种双音梁瑟
CN218631352U (zh) 带音隧古筝
CN218602091U (zh) 双音梁柳琴
CN212434223U (zh) 一种双音梁五弦琴
CN111986634A (zh) 一种双音梁五弦琴
CN213070581U (zh) 一种双音梁十弦琴
CN218602093U (zh) 双音梁五弦琴
CN218631353U (zh) 双音梁古琴
CN111951759A (zh) 一种双音梁日本筝
CN111951751A (zh) 一种无音柱双音梁提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