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1754A - 一种双音梁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音梁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1754A
CN111951754A CN202010810212.1A CN202010810212A CN111951754A CN 111951754 A CN111951754 A CN 111951754A CN 202010810212 A CN202010810212 A CN 202010810212A CN 111951754 A CN111951754 A CN 111951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wall
sound
panel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102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鸥
吴念博
何新喜
朱信智
李碧英
杨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102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17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1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17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00General design of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04Plucked or strummed string instruments, e.g. harps or lyr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e.g. slide-ba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e.g. slide-bars
    • G10D3/02Resonating means, horns or diaphrag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音梁瑟,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底板和侧板拼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在面板内壁上并列固定设置两根上音梁;在底板内壁上并列固定设置两根下音梁;在面板内壁上开设上“丰”字形沟槽,形成上部“丰”字形音隧;在底板内壁上开设下“丰”字形沟槽,形成下部“丰”字形音隧;共鸣箱内三个横音梁,三个横音梁对应布置在“丰”字形沟槽的三横槽体位置上。本方案打破了以往瑟共鸣箱内部构造传统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新的改进设计方案,解决了以往瑟演奏时高音区单薄,而低音区空泛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音梁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国传统弹拨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双音梁瑟。所谓瑟是指小瑟、中瑟、大瑟等瑟系列。
背景技术
瑟是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属于宫廷雅乐。瑟可分为大瑟、中瑟和小瑟,瑟最少25根弦,最多50根弦。从音程来看,小瑟为高音瑟,有25根弦,音域为两个八度;中瑟为中音瑟,有32根弦,音域为两个半八度;大瑟为低音瑟,有37根弦,音域为三个八度。无论大瑟、中瑟和小瑟其结构和构造大体相同,即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形成共鸣箱。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
目前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不佳,没有充分发挥出瑟应有音色、穿透力和音量效果。具体表现是瑟的发声在低音区略空泛,高音区略显单薄。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瑟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和低音区良好的共鸣振动要求,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的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共鸣和振动的因素较多,除面板和底板材质和厚薄而外,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影响较大。而现有瑟的共鸣箱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共鸣箱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瑟的共鸣箱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共鸣箱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改进是本发明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音梁瑟,其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瑟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穿透力和音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音梁瑟,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底板和侧板拼合而成,所述箱体内的一端设置钉板,另一端设置后封板,所述面板、底板、侧板、钉板以及后封板所围的空间为共鸣腔,其创新在于:
在所述共鸣腔内设有两根上音梁,上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上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的内壁上,两根上音梁的另一侧相对于底板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位于两根上音梁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的长度方向与上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上音梁,并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 上述方案中,主题为“瑟”,而创新点集中在瑟的“共鸣箱”上,所以没有对共鸣箱而外的零部件和结构进行描述。可以认为本发明瑟中除共鸣箱而外的其它结构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共鸣箱”是指由面板、底板和侧板拼合而成的琴身。瑟共鸣箱的长度方向是指与琴弦大约一致的方向,共鸣箱的宽度方向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内壁”对于共鸣箱来说就是指内侧的壁面,比如面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的面板内侧的壁面,底板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底板内侧的壁面。
3.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共鸣腔内设有两根下音梁,下音梁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下音梁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底板的内壁上,两根下音梁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下音梁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沟槽,第三沟槽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沟槽,第四沟槽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四沟槽位于两根下音梁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的长度方向与下音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沟槽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下音梁,并在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4.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共鸣腔中设有横音梁,横音梁布置在第一沟槽位置上,横音梁总体为弧形形状,其中,弧形的顶部位于第一沟槽中,并与面板内壁固定连接,弧形的两侧对应固定在侧板上。
5.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上音梁上设有上桥洞,上桥洞在上音梁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上音梁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上桥洞架设在第一沟槽上。也可以在下音梁上设有下桥洞,下桥洞在下音梁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下桥洞架设在第三沟槽上。
6.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两根上音梁之间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也可以在两根下音梁之间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
7. 上述方案中,所述横音梁在对应上音梁的位置上设有壁让缺口,在装配状态下所述上音梁位于壁让缺口中,壁让缺口与面板内壁配合形成避让孔。所述横音梁上设有两个长圆形的通孔,两个通孔以横音梁的弧形对称线为基准左右对称。所述横音梁与面板和侧板连接侧边上设有圆缺,在装配状态下该圆缺与面板和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月芽孔。所述横音梁的弧形的底部相对于底板悬空设置。
8.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均为弧形槽为最佳。
本发明设计原理和构思是:对于瑟来说,影响其音色、穿透力和音量的因素很多,比如共鸣箱的材质、厚薄、内部构造等等。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瑟共鸣箱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穿透力和音量的问题,主要从共鸣箱,特别是共鸣腔内部构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彻底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共鸣腔内的面板内壁上固定并列设置两根上音梁;第二,在共鸣腔内的面板内壁上开设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该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本发明针对现有瑟高音区单薄,而低音区空泛的问题,对瑟的共鸣箱,特别是共鸣腔构造以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瑟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共鸣箱,特别是共鸣腔设计不合理所致,导致演奏时声波在共鸣腔内不能产生良好的共鸣和振动。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瑟传统共鸣箱(特别是共鸣腔)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发明的改进设计方案,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瑟高音区单薄,而低音区空泛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瑟共鸣箱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以最佳实施方式即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加以说明):
1.本发明在面板和底板中央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即在面板内壁上并列设置两根上音梁,在底板内壁上并列设置两根下音梁),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四周边缘区域,加强了面板和底板中央区域强度,对改善低音区音色、穿透力和音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面板和底板中央区域强度,相对而言改变了共鸣箱中央区域与四周边缘区域的厚薄差距,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2.本发明在面板内壁上开设了“丰”字形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该“丰”字形沟槽在面板的内壁上实际形成了“丰”字形音隧。同时,在底板内壁上开设了“丰”字形沟槽(即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该“丰”字形沟槽在底板的内壁上实际形成了“丰”字形音隧。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四周边缘区域,琴弦振动由音隧交叉中心区域收集,并通过上下两个“丰”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共鸣腔四周传递,这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改善低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3.本发明将音梁设计成桥式音梁结构,特别是在音梁的一侧设计有洞缺,使音梁象桥拱结构一样。当这样的音梁架设在音隧上更有利于通过音隧传递振动,也更有利于共鸣箱的共鸣。
4.本发明采用了三个横音梁的设计,在共鸣箱俯视状态下这三个横音梁与两根上音梁组合将面板内壁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八个共鸣区域,同时,三个横音梁与两根下音梁组合将底板内壁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八个共鸣区域,共计十六个共鸣区域。当瑟演奏时琴弦振动先传递到音隧交叉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这十六个共鸣区域,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弦声放大为共鸣箱的共鸣声。改进前瑟琴演奏时最多只能产生六个声波量,即共鸣箱最多分割成四个共鸣区域,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六个声波量。而改进后本发明瑟演奏时可以产生十八个声波量,其中,十六个共鸣区域产生十六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十八个声波量。声波量即声波的数量,对于具体共鸣箱的弹拔乐器来説,除了一个弦波量和一个击发波量而外,主要取决于共鸣箱内的共鸣区域数量,通常情况下乐器在演奏时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有多少个共鸣区域就会产生多少个声波量。另外,声波量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因此本发明设计能够明显改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增加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穿透力和音量。
5.本发明横音梁上的通孔以及横音梁与面板和侧板之间的月芽孔是共鸣腔内各个共鸣区域之间的通道,这种通道设计有利于相互传递声波、共鸣和振动。
6.本发明在两根上音梁之间固定架设上加强板,在两根下音梁之间固定架设下加强板,其作用一是可以增加面板和底板中部区域,特别是上音梁之间和下音梁之间的强度,二是可以增加两根上音梁和两根下音梁产生共鸣时的载荷,进一步改善了低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另一方面加强了共鸣箱的中央区域,相对而言也拉开了与共鸣箱四周边缘区域的强度差距,也有利于改善高音区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
7.本发明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均采用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和底板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影响共鸣箱的共鸣和振动。
以上优点和效果均是以最佳方式来加以说明。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本发明来说在面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以及开设沟槽的措施比在底板内壁上采用对等措施更为重要,相对而言作用和效果也更好。原因是面板上设有琴弦,而底板与琴弦不直接相连。因此在面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以及开设沟槽是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的关键,而在底板内壁上设置双音梁结构以及开设沟槽对于本发明来说是锦上添花,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瑟共鸣箱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瑟共鸣箱的面板内壁主视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瑟共鸣箱的底板内壁主视图;
附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5为图4中的共鸣箱箱体剖视图;
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上音梁主视图;
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上音梁左视图;
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下音梁主视图;
附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下音梁左视图。
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横音梁主视图;
附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瑟的横音梁左视图。
以上附图中:1.面板;2.底板;3. 侧板;4. 钉板;5.后封板;6.上音梁;7.下音梁;8.第一沟槽;9.第二沟槽;10.第三沟槽;11.第四沟槽;12.上桥洞;13.下桥洞;16.横音梁;17.上加强板;18.下加强板;19.圆缺;20.月芽孔;21.避让缺口;22.避让孔;2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双音梁瑟
由于本发明的创新均集中在共鸣箱上,因此本实施例将重点描述瑟共鸣箱的结构和构造,而有关瑟的其他结构可以认为采用现有技术来实现,在本实施例中不再作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瑟共鸣箱的结构和构造:如图1-11所示,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底板2和侧板3拼合而成(见图1和图4),所述箱体内的一端设置钉板4,另一端设置后封板5(见图1),所述面板1、底板2、侧板3、钉板4以及后封板5所围的空间为共鸣腔(见图1)。
在所述共鸣腔内设有两根上音梁6和两根下音梁7(见图4),上音梁6和下音梁7均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见图6-图9)。上音梁6上设有上桥洞12(见图6),上桥洞12在上音梁6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上音梁6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上桥洞12架设在第一沟槽8上。下音梁7上设有下桥洞13(见图8),下桥洞13在下音梁7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7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下桥洞13架设在第三沟槽10上。两根上音梁6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见图2),两根上音梁6的另一侧相对于底板2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6并列平行且相隔一段距离。两根下音梁7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见图3),两根下音梁7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1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下音梁7并列平行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8(见图2),三条第一沟槽8均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同时,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二沟槽9(见图2),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并且第二沟槽9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央位置。三条第一沟槽8与一条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呈“丰”字形沟槽并且相互贯通(见图2),其中,第二沟槽9位于两根上音梁6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9的长度方向与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上音梁6,并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三条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所述第一沟槽8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面板1在第一沟槽8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2),第一沟槽8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二沟槽9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面板1在第二沟槽9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2),第二沟槽9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0(见图3),三条第三沟槽10均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并且三条第三沟槽10在共鸣箱的长度方向相隔布置。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一条第四沟槽11(见图3),第四沟槽11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并且第四沟槽11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位于中央位置。三条第三沟槽10与一条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呈“丰”字形沟槽并且相互贯通(见图3),其中,第四沟槽11位于两根下音梁7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11的长度方向与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一致。三条第三沟槽10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下音梁7,并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三条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所述第三沟槽10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底板2在第三沟槽10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3),第三沟槽10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四沟槽11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底板2在第四沟槽11对应位置的长度(见图3),第四沟槽11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在所述共鸣腔中设有三个横音梁16,每个横音梁16均布置在一个第一沟槽8位置上(见图2),横音梁16总体为弧形形状(见图10),其中,弧形的顶部位于第一沟槽8中(见图2),并与面板1内壁固定连接,弧形的两侧对应固定在侧板3上(见图4)。所述横音梁16在对应上音梁6的位置上设有壁让缺口21(见图10),在装配状态下所述上音梁6位于壁让缺口21中,壁让缺口21与面板1内壁配合形成避让孔22(见图4)。所述横音梁16上设有两个长圆形的通孔23,两个通孔23以横音梁16的弧形对称线为基准左右对称(见图10)。所述横音梁16与面板1和侧板3连接侧边上设有圆缺19(见图10),在装配状态下该圆缺19与面板1和侧板3内壁之间形成月芽孔20(见图4)。所述横音梁16的弧形的底部相对于底板2悬空设置(见图4)。
所述两根上音梁6之间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17(见图2和图4),两根下音梁7之间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18(见图3和图4)。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6平行并列(见图2)。两根下音梁7平行并列(见图3)。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两根上音梁6不一定要平行,两根下音梁7也不一定要平行,但平行设置为最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2.以上实施例中,在面板1和底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以及均开设沟槽等措施。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将底板2内壁上采用的双音梁及沟槽等措施取消掉或者改变为其他结构形式,仅仅保留面板1内壁上设置的技术措施也是可行的,只是效果方面稍微差一些。对于瑟共鸣箱而言面板1比底板2更为重要。原因是面板1上设有琴弦,而底板2与琴弦不直接相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3.以上实施例中,在面板1和底板2内壁上均设置有双音梁结构。即在面板1上设有两根上音梁6,在底板2上设有两根下音梁7。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将两根上音梁6从形式上改变为四根上音梁6并列使用。对于本发明来说,四根上音梁6与两根上音梁6虽然数量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假设四根上音梁6中的两根外侧音梁向两根内侧音梁靠近,就可以等同于双音梁。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没有带来意料不到的效果,应理解为实质性等同。同理,底板2上双音梁结构也应包含如此变化。在本发明中双音梁包含有双数音梁对称布置的含意,因此六音梁对称布置也是本发明等同变化方式。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4.以上实施例中,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一沟槽8(见图2),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三条第三沟槽10(见图3)。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第一沟槽8和第三沟槽10在数量上可以是一条、二条、四条或者五条等。这样的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本质上看第一沟槽8和第三沟槽10的数量至少为一条。
5.以上实施例中,在所述共鸣腔中设有三个横音梁16,每个横音梁16均布置在一个第一沟槽8位置上(见图2)。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每个横音梁16分解成左右两个,并以第二沟槽9中心面为基准呈左右对称布置。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6.以上实施例中,在上音梁6上设有上桥洞12,在下音梁7上设有下桥洞13。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上桥洞12,也可以不设下桥洞13,甚至只在上音梁6和下音梁7两者中的一者上设置桥洞。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7.以上实施例中,两根上音梁6之间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17(见图4), 两根下音梁7之间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18(见图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不设上加强板17,而使两根上音梁6在共鸣箱内悬空。同理,也可以不设下加强板18,而使两根下音梁7在共鸣箱内悬空。上加强板17和下加强板18一是可以增加面板和背板中部区域,特别是上音梁之间和下音梁之间的强度,二是可以增加两根上音梁和两根下音梁产生共鸣时的载荷。
8.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沟槽设计成其它形状,比如V形、U形、W形等凹形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9.以上实施例中,从共鸣箱的横截面上观察,两根下音梁7与两根上音梁6在上下方向上位置呈对应布置(见图4)。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不对齐布置,但对齐布置效果最佳。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10.以上实施例中,两根上音梁6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6)。两根下音梁7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见图8)。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两根上音梁6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不相同,两根下音梁7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可以根据共鸣箱调试音色和音质时来确定。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音梁瑟,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的箱体由面板(1)、底板(2)和侧板(3)拼合而成,所述箱体内的一端设置钉板(4),另一端设置后封板(5),所述面板(1)、底板(2)、侧板(3)、钉板(4)以及后封板(5)所围的空间为共鸣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共鸣腔内设有两根上音梁(6),上音梁(6)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上音梁(6)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面板(1)的内壁上,两根上音梁(6)的另一侧相对于底板(2)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上音梁(6)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沟槽(8),第一沟槽(8)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沟槽(9),第二沟槽(9)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一沟槽(8)与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二沟槽(9)位于两根上音梁(6)之间的位置,第二沟槽(9)的长度方向与上音梁(6)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沟槽(8)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上音梁(6),并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9)在面板(1)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鸣腔内设有两根下音梁(7),下音梁(7)为长条状的音梁构件,两根下音梁(7)的一侧紧贴固定在所述底板(2)的内壁上,两根下音梁(7)的另一侧相对于面板(1)在共鸣腔内悬空,两根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与共鸣箱的长度方向一致,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看两根下音梁(7)并列且相隔一段距离;
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第三沟槽(10),第三沟槽(10)沿共鸣箱的宽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共鸣腔对应的底板(2)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沟槽(11),第四沟槽(11)沿共鸣箱的长度方向开设;第三沟槽(10)与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四沟槽(11)位于两根下音梁(7)之间的位置,第四沟槽(11)的长度方向与下音梁(7)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三沟槽(10)在共鸣箱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两根下音梁(7),并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11)在底板(2)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共鸣腔中设有横音梁(16),横音梁(16)布置在第一沟槽(8)位置上,横音梁(16)总体为弧形形状,其中,弧形的顶部位于第一沟槽(8)中,并与面板(1)内壁固定连接,弧形的两侧对应固定在侧板(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音梁(6)上设有上桥洞(12),上桥洞(12)在上音梁(6)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上音梁(6)形成上桥式音梁结构,上桥洞(12)架设在第一沟槽(8)上;
所述下音梁(7)上设有下桥洞(13),下桥洞(13)在下音梁(7)的一侧为洞缺并使下音梁(7)形成下桥式音梁结构,下桥洞(13)架设在第三沟槽(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上音梁(6)之间固定架设有上加强板(17),两根下音梁(7)之间固定架设有下加强板(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8)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面板(1)在第一沟槽(8)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一沟槽(8)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二沟槽(9)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面板(1)在第二沟槽(9)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二沟槽(9)的两端处与面板(1)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沟槽(10)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底板(2)在第三沟槽(10)对应位置的长度,第三沟槽(10)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第四沟槽(11)的长度小于共鸣腔内底板(2)在第四沟槽(11)对应位置的长度,第四沟槽(11)的两端处与底板(2)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音梁(16)在对应上音梁(6)的位置上设有壁让缺口(21),在装配状态下所述上音梁(6)位于壁让缺口(21)中,壁让缺口(21)与面板(1)内壁配合形成避让孔(22);所述横音梁(16)上设有两个长圆形的通孔(23),两个通孔(23)以横音梁(16)的弧形对称线为基准左右对称;所述横音梁(16)与面板(1)和侧板(3)连接侧边上设有圆缺(19),在装配状态下该圆缺(19)与面板(1)和侧板(3)内壁之间形成月芽孔(2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均为弧形槽。
CN202010810212.1A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双音梁瑟 Pending CN1119517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10212.1A CN111951754A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双音梁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10212.1A CN111951754A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双音梁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1754A true CN111951754A (zh) 2020-11-17

Family

ID=7333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10212.1A Pending CN111951754A (zh) 2020-08-13 2020-08-13 一种双音梁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17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2951A1 (zh) * 2020-08-13 2022-02-17 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音柱双音梁提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2951A1 (zh) * 2020-08-13 2022-02-17 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音柱双音梁提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1754A (zh) 一种双音梁瑟
CN111951748A (zh) 一种三角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111951757A (zh) 一种双音梁古筝
CN111986634A (zh) 一种双音梁五弦琴
CN111951759A (zh) 一种双音梁日本筝
CN212434225U (zh) 一种双音梁瑟
CN111951756A (zh) 一种双音梁十弦琴
CN218602085U (zh) 双音梁瑟
CN212541873U (zh) 一种三角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2434227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扬琴
CN111951761A (zh) 一种双音梁箜篌
KR102515180B1 (ko) 듀얼 사운드 빔 가야금
CN218602097U (zh) 带音隧瑟
CN212541878U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111951760A (zh) 一种双音梁琵琶
CN111951762A (zh) 一种双音梁柳琴
CN212434223U (zh) 一种双音梁五弦琴
CN111951758A (zh) 一种双音梁古琴
CN218602087U (zh) 双音梁古筝
CN212541882U (zh) 一种双音梁古筝
CN111951749A (zh) 一种立式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8602093U (zh) 双音梁五弦琴
CN212541881U (zh) 一种双音梁日本筝
CN218602090U (zh) 双音梁十弦琴
CN213070581U (zh) 一种双音梁十弦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