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7312U - 一种新型跌水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跌水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7312U
CN218597312U CN202222380366.9U CN202222380366U CN218597312U CN 218597312 U CN218597312 U CN 218597312U CN 202222380366 U CN202222380366 U CN 202222380366U CN 218597312 U CN218597312 U CN 218597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buffer plate
buffer
well body
pu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03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华锋
符庆锐
李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neng Group First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neng Group First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neng Group First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Aneng Group First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03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7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7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7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跌水井,包括井体、进水管和出水管,井体内还设置有多个缓冲板,各缓冲板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且各缓冲板之间相互交错错位设置,缓冲板一端与井体的内壁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且缓冲板相应井体的内壁的侧面与井体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缓冲板之间,在上的缓冲板其上的水流能够流至在下的缓冲板上;各缓冲板上分别立设有至少一个挡板,挡板的两侧与井体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缓冲板以及挡板的设置,使水流在缓冲板上经受多次对冲,对水流的能量进行多次的削弱,削弱的力度较大。同时,由于各缓冲板之间上下间隔设置,当水流量较大时,过量的水流可通过上下两个缓冲板之间的间隙流过,以提高水流量。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跌水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跌水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跌水井。
背景技术
跌水井是在井内水流产生跌落的井,常用于排水管道在落差较大时使用。跌水井在设计时需要注意需消除跌水的能量,降低对跌水井的冲刷。
专利申请号为201510663798.2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直落式排水跌水井,其通过在井室的下部设置水潭,借用水潭中的存水,对跌水(跌落下来的水,以下统称“跌水”)进行缓冲,从而达到消能的目的。但,此种设计仅适用于落差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使用,当落差相对较大时,需要设置一个较深的水潭才能起到缓冲跌水的作用。然而,在原本跌水高度较高的情况下,再设置一个较深的水潭,这使得原本较深的跌水井进一步加深,这无异于是大大提高了跌水井的制造成本(越是深处,其单位制造成本越大)。
专利申请号为201510475210.0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减缓冲刷跌水井,其通过跌水与两侧内壁上凸起的碰撞的方式,削弱跌水的能量,减小对跌水井的冲刷。然而,这种方式削弱的力度较弱,跌水依然保有一定的能量。
专利申请号为201710122972.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扩散汇集式反流消能跌水井,其通过对跌水采取扩散、汇集的形式不断反复,跌水扩散时将动能向四周分解,对跌水井的冲击减小,起到消能作用,然后水流再从四周向中间汇集,在跌水井的中间形成水流对冲,各个方向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水流能量相互抵消,仅剩下相对于下一级的势能,没能量叠加积累。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很好的消除跌水的能量,但其流通面积受中孔的限制,流速也难以增长(参考特斯拉阀工作原理),使得水流量受限,在水流量较大时,无法迅速的进行排水。
因此,本申请特提出一种削弱跌水能量的力度大且在水流量较大时,便于水流量提高的新型跌水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削弱跌水能量的力度大且在水流量较大时,便于水流量提高的新型跌水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跌水井,包括井体、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井体内还设置有多个缓冲板,各所述缓冲板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且各所述缓冲板之间相互交错错位设置,所述缓冲板一端与井体的内壁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且缓冲板相应井体的内壁的侧面与井体连接;
上下相邻的两个缓冲板之间,在上的缓冲板其上的水流能够流至在下的缓冲板上;
各所述缓冲板上分别立设有至少一个挡板,所述挡板的两侧与井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弧形板,其内弧面迎向水流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井体的底部设置有水潭,所述出水管位于水潭的上方。
进一步地,靠近所述水潭的缓冲板,其向下倾斜的端部不超出水潭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井体内设置有竖板,所述竖板位于水潭的上方,且与靠近水潭的缓冲板的端部对应,最下方的缓冲板流出的水流触碰竖板后跌落至水潭。
进一步地,所述井体的顶部设置有检查口并盖设有井盖,所述井盖上开设有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通过缓冲板以及挡板的设置,使水流在缓冲板上经受多次对冲,对水流的能量进行多次的削弱,削弱的力度较大。同时,由于各缓冲板之间上下间隔设置,当水流量较大时,过量的水流可通过上下两个缓冲板之间的间隙流过,以提高水流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跌水井的内部结构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跌水井俯视图的剖面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井体,11-水潭,12-检查口,2-进水管,3-出水管,4-缓冲板,41-挡板,5-竖板,6-井盖,6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3。
一种新型跌水井,包括井体1、位于井体1上方的进水管2以及位于井体1下方的出水管3,井体1的内壁上相应进水管2和出水管3之间自上而下间隔设置有相互错位的缓冲板4,该缓冲板4一端与井体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且缓冲板4相应井体1的内壁的侧面与井体1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缓冲板4之间,在上的缓冲板4其上的水流流至在下的缓冲板4上。各缓冲板4上分别立设有至少一个挡板41,该挡板41的两侧与井体1连接。
具体实施中,水流自进水管2流入跌水井,在井体1内顺着缓冲板4的表面进行流动,当流动的水流遇到挡板41时,水流被挡板41阻拦产生回流,回流的水流与原方向前行的水流产生对冲,削弱水流能量。由于缓冲板4、挡板41和井体1的内壁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小型容器,水流在此处汇聚成一个小水洼,水洼的形成又进一步缓冲了挡板41所承受的冲击力,减小对挡板41的冲刷。待水洼内的水的高度高于挡板41时,水漫过挡板41向下流动。当挡板41设有多个时,水流会在缓冲板4上经受多次对冲,进一步削弱了水流的能量。当缓冲板4上的水流向下一个缓冲板4流动使,在高度差的作用下,水流再次获得了势能,然后在下一个缓冲板4上的挡板41的作用下,对水流的能量再次进行削弱。重复这一步骤直至水流流至跌水井的底部,从出水管3流出跌水井。
本实用新型,通过缓冲板以及挡板的设置,使水流在缓冲板上经受多次对冲,对水流的能量进行多次的削弱,削弱的力度较大。同时,由于各缓冲板之间上下间隔设置,当水流量较大时,过量的水流可通过上下两个缓冲板之间的间隙流过,以提高水流量。虽然在此种情况下,对水流能量的削弱强度在降低,但由于此时跌水井的首要任务就是辅助排水泄洪,在满足首要任务的前提下,降低对水流能量的削弱强度以提高水流量是适当的、合理的和应该的。
优选的,靠近进水管2的缓冲板4其上的挡板41的数量可多设几个。由于从进水管2处出来的水流,其惯性较大,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充分降低水流的惯性。
在一实施例中,挡板41为弧形板,其内弧面迎向水流。这样设计,弧形的设置更容易使水流产生回流,减少回流时的能量的浪费,使回流的水流保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水流在对冲时,能够更多的抵消掉原方向水流的能量。
在一实施例中,井体1的底部设置有水潭11,出水管3位于水潭11的上方。这样设计,水潭的设置可以对跌水进行缓冲消能,因此井体最下方的缓冲板与井体底部的距离可以适当的提高,进而可以减少缓冲板设置的数量。同时,由于水潭的设置能够使夹杂在水流中的气体释放出来,因此通过设置一个不深的水潭可以将原有水潭所具有的优点体现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缓冲板与井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关系到水流冲击水潭的冲击力,因此控制缓冲板与井体底部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控制水潭深度。
在一实施例中,靠近水潭11的缓冲板4,其向下倾斜的端部不超出水潭11的中部。这样设计,可以减少跌水对井体内壁的冲击,使跌水尽可能的直接跌落到水潭中。
在一实施例中,井体1内设置有竖板5,该竖板5位于水潭11的上方,且与靠近水潭11的缓冲板4的端部对应,最下方的缓冲板4流出的水流触碰竖板5后跌落至水潭11。这样设计,通过设置竖板使跌水跌落到水潭中,不对井体内壁产生冲击。
在一实施例中,井体1的顶部设置有检查口12并盖设有井盖6,该井盖6上开设有通气孔61。这样设计,检查口的设置便于工人对井体内部进行检查,通气孔的设置可以将井体内多余的气体排出井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更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新型跌水井,包括井体(1)、进水管(2)和出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内还设置有多个缓冲板(4),各所述缓冲板(4)自上而下间隔设置在进水管(2)和出水管(3)之间,且各所述缓冲板(4)之间相互交错错位设置,所述缓冲板(4)一端与井体(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向下倾斜,且缓冲板(4)相应井体(1)的内壁的侧面与井体(1)连接;
上下相邻的两个缓冲板(4)之间,在上的缓冲板(4)其上的水流能够流至在下的缓冲板(4)上;
各所述缓冲板(4)上分别立设有至少一个挡板(41),所述挡板(41)的两侧与井体(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1)为弧形板,其内弧面迎向水流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的底部设置有水潭(11),所述出水管(3)位于水潭(11)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跌水井,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水潭(11)的缓冲板(4),其向下倾斜的端部不超出水潭(11)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内设置有竖板(5),所述竖板(5)位于水潭(11)的上方,且与靠近水潭(11)的缓冲板(4)的端部对应,最下方的缓冲板(4)流出的水流触碰竖板(5)后跌落至水潭(1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跌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的顶部设置有检查口(12)并盖设有井盖(6),所述井盖(6)上开设有通气孔(61)。
CN202222380366.9U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新型跌水井 Active CN218597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0366.9U CN218597312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新型跌水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0366.9U CN218597312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新型跌水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7312U true CN218597312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8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0366.9U Active CN218597312U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新型跌水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73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5158128A (ja) 水洗式便器
JP2011058300A (ja) 洗い落とし式便器
CN218597312U (zh) 一种新型跌水井
JP6371945B2 (ja) 排水トラップ
JP6795325B2 (ja) 阻集器
JP6701513B2 (ja) 水洗大便器
JP6448985B2 (ja) 水洗大便器
JP5435408B2 (ja) 洗い落とし式便器
JP2008111319A (ja) 排水継手
JP2014051883A (ja) 水洗大便器
JP7429634B2 (ja) サイホン排水システム
JP7429635B2 (ja) サイホン排水システム
JP4754716B2 (ja) 阻集器
JP5223988B2 (ja) 水洗大便器
JP3729435B2 (ja) 管渠連結部の減勢装置
CN110396803B (zh) 一种进水水流控制装置及洗衣机
CN105421538B (zh) 整体卫浴防臭的集成排水系统
CN206859319U (zh) 一种新型水箱吸水结构
CN219753413U (zh) 一种高落差跌水井
CN217580446U (zh) 座便器
JP2014058863A (ja) 水洗大便器
CN205224446U (zh) 虹吸式屋面排水系统
CN113738031B (zh) 一种排水槽接头
JP2014088765A (ja) 水洗大便器
CN212129365U (zh) 一种蹲便器及一种蹲便器冲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