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6131U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6131U
CN218586131U CN202223053645.0U CN202223053645U CN218586131U CN 218586131 U CN218586131 U CN 218586131U CN 202223053645 U CN202223053645 U CN 202223053645U CN 218586131 U CN218586131 U CN 218586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ole
shell
edg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36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泳涛
盛东辉
熊家庚
请求不公布姓名
谢继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36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6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6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613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8374 priority patent/WO202410394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第一壳体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内的极柱;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外的第二壳体,电芯具有极耳,第二壳体包括本体以及自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第二壳体的朝向极耳的一侧具有开口,封边向靠近本体的方向弯折;极耳沿着封边的弯折方向由开口伸出第二壳体,极柱与极耳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可以防止电池发生漏液。

Description

电池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其在生活中应用极广,随着电池行业的发展,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电池一般包括电芯和外壳,其中,电芯设置在外壳内,外壳用来将电芯保护起来,外壳一般由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
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外壳的韧性较差,外壳边缘应力集中处容易被外力破坏,造成漏液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可以防止电池发生漏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第一壳体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内的极柱;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外的第二壳体,电芯具有极耳,第二壳体包括本体以及自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第二壳体的朝向极耳的一侧具有开口,封边向靠近本体的方向弯折;极耳沿着封边的弯折方向由开口伸出第二壳体,极柱与极耳电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封边在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极柱在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封边和极柱沿电池的长度方向呈并排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极耳具有延伸出封边外侧的连接部,连接部和极柱的第一端电连接,极柱的第二端伸出第一壳体之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开口面向电芯的侧方,连接部在封边的外侧弯折延伸。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弯折设置于极柱第一端的背离极柱第二端的一侧,极柱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在连接部的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朝向极柱方向弯折,并且连接部延伸至极柱的第一端的侧方,极柱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在封边表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的表面与第二端的侧壁相抵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端的横截面大于第一端的横截面,第二端与第一端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面,连接部的末端沿连接面向极柱的第一端弯折,连接部的末端表面与连接面相抵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临接的壁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保护元件,保护元件连接在极耳与极柱之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极柱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项电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第一壳体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内的极柱;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外的第二壳体,电芯具有极耳,第二壳体包括本体以及自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第二壳体的朝向极耳的一侧具有开口,封边向靠近本体的方向弯折;极耳沿着封边的弯折方向由开口伸出第二壳体,极柱与极耳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电芯外包覆一层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和电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其中,可以通过第二壳体有效防止电芯边缘应力集中处出现漏液,通过第一壳体防止电芯直接承受外力,可在第二壳体一侧留出开口,极耳可从开口伸出,且开口边缘设置封边,同时,封边和极耳一同弯折,以提高开口处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第二壳体的封边弯折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第二壳体的封边弯折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池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池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池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池;
110-电芯组件;
111-电芯;
1111-极耳;
1111a-连接部;
112-第二壳体;
1121-开口;
1122-封边;
1123-本体;
120-第一壳体;
130-极柱;
131-第一端;
132-第二端;
140-散热层;
150-保护元件;
160-极片;
170-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现有的电池一般包括电芯和第一壳体,其中,电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壳体用来将电芯保护起来,第一壳体一般由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第一壳体的韧性较差,第一壳体边缘应力集中处容易被外力破坏,造成漏液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电芯组件、第一壳体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内的极柱;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包覆在电芯外的第二壳体,电芯具有极耳,第二壳体包括本体以及自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第二壳体的朝向极耳的一侧具有开口,封边向靠近本体的方向弯折;极耳沿着封边的弯折方向由开口伸出第二壳体,极柱与极耳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通过在电芯外包覆一层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和电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其中,可以通过第二壳体有效防止电芯边缘应力集中处出现漏液,通过第一壳体防止电芯直接承受外力,可在第二壳体一侧留出开口,极耳可从开口伸出,且开口边缘设置封边,同时,封边和极耳一同弯折,以提高开口处的密封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第二壳体的封边弯折前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第二壳体的封边弯折后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池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池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池的剖视图。可以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该电池100包括电芯组件110、第一壳体120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120内的极柱130;第一壳体120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110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110包括电芯111和包覆在电芯111外的第二壳体112,电芯111具有极耳1111,第二壳体112包括本体1123以及自本体1123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1122,第二壳体112的朝向极耳1111的一侧具有开口1121,封边1122向靠近本体1123的方向弯折;极耳1111沿着封边1122的弯折方向由开口1121伸出第二壳体112,极柱130与极耳1111电连接。
其中,电芯111包括由负极材料制成的负极、由正极材料制成的正极以及分隔正负极的隔膜,电芯111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卷芯式、层叠式等,本实施例对比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第一壳体120的作用是将电芯111保护其中,第一壳体120可以由两部分拼接而成,以方便安装。第一壳体120的材料可以选用不锈钢材,结实且耐腐蚀,当然,第一壳体120也可以选用其他的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其中,第二壳体112可以由铝塑膜制成,具体地,铝塑膜可以由尼龙层、铝箔层、热封层及用以粘结的胶黏剂组成。最内层为热封层,可以使用聚丙烯材料,起封口粘结作用,聚丙烯材料与金属Ni、Al及极耳1111胶块有良好的热封粘贴性,具有耐电解液、绝缘性和耐戳穿性能。中间层可以使用铝箔,具体可以使用纯铝类或铝铁合金,可在室温下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氧化膜,防止氧气、水分侵入而起到保护内部电芯111的效果;最外层可使用尼龙,尼龙具有抗冲击性能好、耐穿刺性能好、耐热及绝缘性能、耐摩擦性能好等特点,用来保护铝箔层不被划伤、减轻由于跌落等对电池100造成的冲击震荡等来进行保护内部。
极柱130一般由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极柱130的主要作用是将电芯111极耳1111上的电性导至第一壳体120外面,以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通过在电芯111外包覆一层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和电芯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20内,其中,可以通过第二壳体112有效防止电芯111边缘应力集中处出现漏液,通过第一壳体120防止电芯111直接承受外力,可在第二壳体112一侧留出开口1121,极耳1111可从开口1121伸出,且开口1121边缘设置封边1122,同时,封边1122和极耳1111一同弯折,以提高开口1121处的密封性。
上述实施例中,可使封边1122在电池10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极柱130在电池100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使封边1122和极柱130沿电池100的长度方向呈并排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极耳1111可以具有延伸出封边1122外侧的连接部1111a,连接部1111a和极柱130的第一端131电连接,极柱130的第二端132伸出第一壳体120之外。极耳1111从封边1122裸露出来的连接部1111a用以和导电的极柱130连接,以将极耳1111的电性通过极柱130导出电池100第一壳体120。
上述实施例中,开口1121可以面向电芯111的侧方,连接部1111a在封边1122的外侧弯折延伸。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1111a与极柱130的连接方式有种形式,例如图5所示,可使连接部1111a弯折设置于极柱130第一端131的背离极柱130第二端132的一侧,极柱130的第一端131的端面抵接在连接部1111a的表面。
再例如,可使连接部1111a朝向极柱130方向弯折,并且连接部1111a延伸至极柱130的第一端131的侧方,极柱130的第一端131的端面抵接在封边1122表面。如图6所示,可使连接部1111a的表面与第二端132的侧壁相抵接。
再例如图7所示,可使第二端132的横截面大于第一端131的横截面,第二端132与第一端131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面,连接部1111a的末端沿连接面向极柱130的第一端131弯折,连接部1111a的末端表面与连接面相抵接。
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第二壳体112与第一壳体120相临接的壁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层140。其中,散热层140可使用散热涂胶,散热涂胶可涂覆在第二壳体112外壁上,以帮助电芯111更好的散热。
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保护元件150,保护元件150连接在极耳1111与极柱130之间。其中,保护元件150的作用主要是对电池100进行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电流保护以及短路保护等,具体地,例如,当对电池100进行充电时,电压一旦达到电池100最高电压时,保护元件150就会自动断电关闭,充电便会停止,电池100电快要用完时,保护元件150也会关闭,放电也会结束;再例如,当电池100放电时,保护元件150一般会有一个最大的限制电流(不同仪器一般要求不相同),当放电超过这个限制电流时,保护元件150便会自动关闭,当电池100因意外发生短路时,保护元件150则可以会在极短时间内自动断开,从而不再通电,以防止电池100烧毁,带来安全隐患。需要说明的是,过流保护元件150一般可以设置在正极极耳1111处。
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极片160,极片160设置在极柱130的第一端131的远离第一壳体120的一侧。其中,极片160可在极柱130安装完毕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极柱130的第一端131,设置的极片160一方面可以起到对第一壳体120上供极柱130穿过的孔进行密封的作用,另一方面,极片160可以增加导电接触面积,方便电池100的使用。具体地,极片160一般可选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例如铜、铝等。
如图5至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极柱130与第一壳体120之间设置绝缘件170,在极片160与第一壳体120之间设置有绝缘件170。其中,绝缘件170的具体材料可以是树脂、塑料等,绝缘件170的主要作用是将第一壳体120和极片160隔离开,以及将第一壳体120和极柱130隔离开,以防止彼此电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包括电芯组件110、第一壳体120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120内的极柱130;第一壳体120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110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110包括电芯111和包覆在电芯111外的第二壳体112,电芯111具有极耳1111,第二壳体112包括本体1123以及自本体1123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1122,第二壳体112的朝向极耳1111的一侧具有开口1121,封边1122向靠近本体1123的方向弯折;极耳1111沿着封边1122的弯折方向由开口1121伸出第二壳体112,极柱130与极耳1111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通过在电芯111外包覆一层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和电芯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20内,其中,可以通过第二壳体112有效防止电芯111边缘应力集中处出现漏液,通过第一壳体120防止电芯111直接承受外力,可在第二壳体112一侧留出开口1121,极耳1111可从开口1121伸出,且开口1121边缘设置封边1122,同时,封边1122和极耳1111一同弯折,以提高开口1121处的密封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中电池100,该电池100包括电芯组件110、第一壳体120以及穿设在第一壳体120内的极柱130;第一壳体120具有容纳腔,电芯组件110设置于容纳腔中;电芯组件110包括电芯111和包覆在电芯111外的第二壳体112,电芯111具有极耳1111,第二壳体112包括本体1123以及自本体1123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1122,第二壳体112的朝向极耳1111的一侧具有开口1121,封边1122向靠近本体1123的方向弯折;极耳1111沿着封边1122的弯折方向由开口1121伸出第二壳体112,极柱130与极耳1111电连接。该电池100通过在电芯111外包覆一层第二壳体112,第二壳体112和电芯111设置在第一壳体120内,其中,可以通过第二壳体112有效防止电芯111边缘应力集中处出现漏液,通过第一壳体120防止电芯111直接承受外力,可在第二壳体112一侧留出开口1121,极耳1111可从开口1121伸出,且开口1121边缘设置封边1122,同时,封边1122和极耳1111一同弯折,以提高开口1121处的密封性。由于该电子设备中的电池100的密封性得以提高,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更具市场竞争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组件、第一壳体以及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极柱;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电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中;
所述电芯组件包括电芯和包覆在所述电芯外的第二壳体,所述电芯具有极耳,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本体以及自所述本体的一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封边,所述第二壳体的朝向所述极耳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封边向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弯折;
所述极耳沿着所述封边的弯折方向由所述开口伸出所述第二壳体,所述极柱与所述极耳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在所述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极柱在所述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和所述极柱沿所述电池的长度方向呈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具有延伸出所述封边外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极柱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极柱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一壳体之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面向所述电芯的侧方,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封边的外侧弯折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弯折设置于所述极柱第一端的背离所述极柱第二端的一侧,所述极柱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在所述连接部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极柱方向弯折,并且所述连接部延伸至所述极柱的第一端的侧方,所述极柱的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在所述封边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端的侧壁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的横截面大于所述第一端的横截面,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面,所述连接部的末端沿所述连接面向所述极柱的第一端弯折,所述连接部的末端表面与所述连接面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临接的壁面之间设置有散热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元件,所述保护元件连接在所述极耳与所述极柱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绝缘件。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CN202223053645.0U 2022-11-15 2022-11-15 电池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586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645.0U CN218586131U (zh) 2022-11-15 2022-11-15 电池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118374 WO2024103944A1 (zh) 2022-11-15 2023-09-12 电池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3645.0U CN218586131U (zh) 2022-11-15 2022-11-15 电池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6131U true CN218586131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9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3645.0U Active CN218586131U (zh) 2022-11-15 2022-11-15 电池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6131U (zh)
WO (1) WO20241039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944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3125B (zh) * 2021-02-01 2023-08-29 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软包扣式锂离子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16941121A (zh) * 2021-03-05 2023-10-24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与用电设备
CN112952300A (zh) * 2021-03-29 2021-06-1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电芯组件、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215933664U (zh) * 2021-09-30 2022-03-0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4335676A (zh) * 2022-02-10 2022-04-12 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电池
CN114696047A (zh) * 2022-04-28 2022-07-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结构和电子设备
CN218586131U (zh) * 2022-11-15 2023-03-07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3944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3944A1 (zh)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6800B1 (ko) 이차 전지
US7887948B2 (en) Pack type battery
US781168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080081254A1 (en) Battery pack
KR20080068266A (ko) 이차 전지
US811928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070097149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가지는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8428849B (zh) 电极构件、电极组件和充电电池
JP5413746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20090126096A (ko) 전지 팩
EP3544090B1 (en) Top cover assembly for power battery and power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KR20080065822A (ko) 이차전지의 외장케이스 및 그를 이용한 이차전지
CN218586131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8677425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US8586221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protective circuit board lead plates connection
US8691410B2 (en) Battery pack
JP2006093135A (ja) 二次電池のパックケース
EP2905821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KR101127610B1 (ko) 배터리 팩
CN218385440U (zh) 电池及电子产品
KR102555490B1 (ko) 이차전지 팩
KR100995408B1 (ko) 전지 팩
US20140004388A1 (en) Battery pack and case
KR100770102B1 (ko) 배터리 팩
KR101274918B1 (ko)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n Yongtao

Inventor after: Sheng Donghui

Inventor after: Xiong Jiageng

Inventor after: Xie Jichun

Inventor before: Lin Yongtao

Inventor before: Sheng Donghui

Inventor before: Xiong Jiageng

Inventor before: Request for anonymity

Inventor before: Xie Jichu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