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2125U - 一种小型清洗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型清洗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2125U
CN218572125U CN202221808520.1U CN202221808520U CN218572125U CN 218572125 U CN218572125 U CN 218572125U CN 202221808520 U CN202221808520 U CN 202221808520U CN 218572125 U CN218572125 U CN 218572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fluid
air inle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085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卫通
李怡
钱仕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085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21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2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2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提供了一种小型清洗机,该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吸嘴装置、回收装置、导流装置和流体输送装置,流体输送装置用于向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体,吸嘴装置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脏物与空气形成流体并将流体导向回收装置,回收装置用于截留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其中,回收装置与吸嘴装置通过导流装置流体连通,导流装置的底面上设有清理口,清理口通过风道盖板密封,通过拆除或打开风道盖板以清理导流装置。本实用新型在清洗机底部设置可暴露流体通道的清理口,以实现在不影响清洗机外形美观的同时便利的清理流体通道。

Description

一种小型清洗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小型清洗机。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去除清洁表面(如地板、室内墙体、织物表面等)上的液体及固液混合物的手持式清洗机,大多包含液体回收系统,液体回收系统通过抽吸方式将待清洁表面的液体及固液混合物吸入并分离,从而达到清洁目的。
在通过清洗机内部流体通道过程中,流体中夹带的绒毛、头发等脏物容易沉积在流体通道内,造成通道堵塞,且容易产生异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清洗机,通过在清洗机底部增加风道盖板,能够直观地检查通道堵塞情况,且方便清理。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型清洗机,所述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吸嘴装置、回收装置、动力源、导流装置和流体输送装置,所述流体输送装置用于向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体,所述吸嘴装置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所述脏物与所述空气形成脏物流体并将所述脏物流体导向所述回收装置,所述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脏物流体从所述吸嘴装置向所述回收装置流动,所述回收装置用于截留所述脏物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
所述吸嘴装置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的前端,所述回收装置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的后端;所述回收装置与所述吸嘴装置通过所述导流装置流体连通,所述导流装置的底面上设有清理口,所述清理口通过风道盖板密封,通过拆除或打开所述风道盖板以清理所述导流装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回收装置与吸嘴装置通过导流装置流体连通,在导流基座的底面开设清理口,清理口处于流体从吸嘴装置流向回收装置的进气路径上,在清理口处设置风道盖板,通过拆除或者打开风道盖板暴露出清理口,即可方便的检查和清理清理沉积在导流装置内的绒毛、头发等脏物,既不影响清洗机外形美观,又能确保流体在吸嘴装置与回收装置之间顺畅通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清洗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清洗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气流从吸嘴装置到回收装置的流动路线示意图;
图4是气流从回收装置到动力源组件的流动路线示意图;
图5是机体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清洗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导流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清洗机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清洗机底部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吸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吸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吸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回收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动力源组件与导流装置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动力源组件与导流装置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动力源组件与导流装置装配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动力源组件与导流装置装配后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上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叶轮驱动电机组件与上减震垫和下减震垫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叶轮驱动电机组件与上减震垫和下减震垫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上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上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下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叶轮驱动电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叶轮驱动电机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电路板组件散热的示意图;
图32是储液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储液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储液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储液箱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机体外壳,101、手柄,102、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3、回收装置对接部,104-外壳出风口,105、控制按钮,106、电源线,107、外壳开口,108、底部盖板,109、承载板,111、接纳孔,顶压件112,
200、吸嘴装置,201、吸嘴盖板,202、吸嘴底板,203、滚刷器,204、导风管,205、吸口,206、第一导风管,207、第二导风管,208、吸嘴通道,213、凸筋,214、滚刷口,215、刷辊,216、刮刷元件,217、刷辊驱动电机,
300、回收装置,301、储污箱,302、进风管,303、出风管,304、储污腔, 305、储污箱进风口,306、储污箱出风口,308、风挡机构,310、挡风筋,311、第一挡风片,313、第二挡风片,316、排污口,317、排水塞,330、卡扣元件, 331、接纳元件,334、搭接元件,335、支撑元件,
400、导流装置,401、进风通道,402、回风通道,407、导流基座,408、隔板,409、导风口,410、第一基座出口,411、第二基座出口,412-过滤网, 413、接头盖板,414、进风口接头,415、回风口接头,416、第一衔接部,417、第二衔接部,420、清理口,421、风道盖板,422、密封软胶,
500、水气分离装置,501、壳体,502、风扇组件,503、隔离件,504、上部壳体,505、下部壳体,506、隔离腔,507、壳体出风口,508、挡风机构, 509、分离腔,510、壳体进风口,511、回水孔,512、叶轮组件,513、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4、输出轴,515、第一挡风板,516、第二挡风板,517、支架, 518、过风口,519、第一挡风板外缘,520、第一挡风板内缘,521、第一挡风裙边,522、第二挡风板外缘,523、第二挡风板内缘,524、第二挡风裙边,525、内框,526、外框,527、隔离叶片,528、叶片前缘,529、叶片后缘,530、叶片上缘,531、叶片下缘,532、导水板,533、挡水板,534、挡水空间,539、叶轮进风口,540、叶轮出风口,541、电机仓,544、分风板,546、叶轮轴孔, 550、电机壳体,551、散热风扇,552、电机内腔,553、电机排气孔,554、电机进气孔,555、进气通道,556、第一限位筋,557、第二限位筋,
600、流体输送装置,601、喷头,602、储液箱,603、泵,604、泵入口, 605、泵出口,606-钩子,607、储液箱壳体,608、壳体框架,609、储液箱组件, 610、连接柱,612、第一管接头,614、第二管接头,619、注水塞,620、进气阀,621、储液箱盖板,622、操作口,627、卡勾元件,628、安装座,629、弹性件,630、释放按钮,632、底座,633、阀芯,634、底座过孔,635、堵头, 636、阀芯过孔,
701、容纳空间,702、电路板,703、防水盖,704、导线槽,705、上减震垫,706、环形盘,707、连接耳,708、定位柱,709、定位孔,710、电机密封环,711、凹陷部,712、第一连接环,713、第二连接环,714、第一凸起结构, 715、引流口,716、第一引流口,717、第二引流口,718、下减震垫,719、环形对接口,720、环形台,721、对接面,722、第二凸起结构,723、减震钉, 724、定位凸起,725、定位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洗机,请参见图1-图2,该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100、流体输送装置600、吸嘴装置200、导流装置400、回收装置300和水气分离装置500,水气分离装置500内集成有动力源,导流装置400包括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吸嘴装置200通过进风通道401与回收装置300流体连通,回收装置300通过回风通道402与水气分离装置500流体连通。流体输送装置600 用于向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体,吸嘴装置200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脏物与空气形成流体并将流体导向回收装置300,脏物包含液体和固体,回收装置300用于截留流体中的固体和至少部分液体,水气分离装置500 用于对经回收装置300截留处理后的流体进行液体气体分离,动力源用于驱动脏物流体从吸嘴装置200向回收装置300流动。
请参见图5,机体外壳100的顶部具有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机体外壳 100的后端具有回收装置对接部103,机体外壳100的上部具有手柄101,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位于水气分离装置500的上方,手柄101的前端紧邻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手柄101的后端延伸至回收装置对接部103的上方。流体输送装置600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与机体外壳100可拆卸连接,回收装置300通过回收装置对接部103与机体外壳100可拆卸连接。机体外壳100的内部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机体外壳100的上部设有与该容纳空间连通的外壳出风口104,水气分离装置和导流装置400竖向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并且水气分离装置位于导流装置400的上方,从回收装置300出来的流体通过导流装置400进入水气分离装置500,经水气分离装置500处理后的流体可以经外壳出风口104排出。
在清洗机内部,吸嘴装置200、进风通道401、回收装置300依次相连形成流体进入路径,回收装置300、回风通道402、水气分离装置500依次相连形成流体回流路径,流体进入路径与流体回流路径构成流体在清洗机内的流通路径,动力源为水气分离装置500内的风扇组件502,水气分离装置500的风扇组件 502工作,使得流通路径内产生负压,驱使流体从吸嘴装置200向水气分离装置 500流动。请参见图4和图5,外部流体依次通过吸嘴装置200和流体流入通道进入回收装置300,在回收装置300内完成固体和液体沉降,将流体中的固体和大部分液体截留在回收装置300内,流体继续经回风通道402进入水气分离装置500,在水汽分离装置500内进一步完成液体气体分离,减少或消除排出清洗机的流体中的液体。
在流体沿流通路径流动过程中,流体中夹杂的绒毛、毛发等脏物容易停留在吸嘴装置与回收装置之间的通道内,造成通道堵塞,使流体在清洗机内部流通不畅,长时间容易产生异味滋生细菌,影响机器正常使用。对此,本实施例在导流装置400的底面上设有清理口420,清理口420通过风道盖板421密封,通过拆除或打开风道盖板421可以方便清理导流装置400内的脏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集成于导流装置 400。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可以为上下排列设置或者并排设置,当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为上下排列设置时,进风通道401位于回风通道402 的下方,以便从清洗机底部拆除风道盖板暴露出清理口;当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为并排设置时,清理口可以设在导流装置400的底面上对应进风通道401或回风通道402位置处,或者设在导流装置400的底面上对应进风通道 401和回风通道402位置处,便于单独或同时清理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内的脏物。本实施例在导流装置的底面设清理口,清洗机底部常处于不可见位置,不影响清洗机外观。
请参见图7,导流装置400可以包括导流基座407和隔板408。导流基座407 的前端设有基座入口,导流基座407的后端设有基座出口,导流基座407内部设有连通基座入口与基座出口的中空通道,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中空通道相通的导风口409。隔板408设置在中空通道内,隔板408的一端与中空通道的内壁相连且连接处位于基座入口与基座出口之间,隔板408的另一端包绕导风口409后延伸至基座出口且将基座出口分隔为第一基座出口410和第二基座出口411,基座入口与第一基座出口410相通以构成进风通道401,第二基座出口411与导风口409相通以构成回风通道402。本实施例中,回风通道402与进风通道401并排设置,回风通道402的面积与进风通道401的面积的比值为 0.8-1.2。
请参见图8,导流装置400的底部开设有清理口420,清理口420连通进风通道401,清理口420通过可拆卸的风道盖板421密封,通过拆除风道盖板421 可以清理进风通道401内的脏物。由于清理口开设在进风通道上,通道漏气将影响清洗机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设密封软胶提高通道的密封性,防止通道漏气,其中,密封软胶可以设在清理口420的边缘上与清理口420的边缘对应位置处,或者设在风道盖板421上与清理口420的边缘对应位置处,或者同时设在清理口420的边缘上与清理口420的边缘对应位置处和风道盖板421上与清理口420 的边缘对应位置处。
为了方便暴露出风道盖板421,可以在机体外壳的底面对应风道盖板421的位置处设置外壳开口107,外壳开口107可以采用底部盖板108盖合,以保持清洗机整体外观的完整性,美化外观,以及防止脏物和液体从外壳开口107进入清洗机内部,影响清洗机正常功能。其中,底部盖板108可以从机体外壳100 处拆卸下来,或者底部盖板108可部分连接在机体外壳100上,通过打开底部盖板108以露出外壳开口107。
当需要清理清洗机流体通道时,用户可以先拆卸或打开底部盖板108暴露出外壳开口107,然后拆卸或打开风道盖板421暴露出清理口420,即可直接或者借助诸如小棍之类的物件对进风通道401以及回风通道402内的脏物进行清理。为了提高操作的便利性,进一步的可以将风道盖板421集成在底部盖板108 上,如图9所示,风道盖板421集成在底部盖板108上,底部盖板108的上部与清理口420配合,底部盖板108的下部与外壳开口107配合,如此用户通过拆卸或打开底部盖板108,就可以暴露出清理口,减少零部件和用户操作步骤。具体的,底部盖板108与机体外壳100可以通过锁扣可拆卸连接,通过按压底部盖板上的锁扣,即可取下底部盖板。
请参见图7,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入口设有第一衔接部416第一衔接部416 与吸嘴装置200的导风管204相连。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出口设有接头盖板413,接头盖板413上开设有进风口接头414和回风口接头415,隔板408与接头盖板 413相连且连接处位于进风口接头414与回风口接头415之间,进风口接头414 连通第一基座出口410与回收装置300的储污箱进风口305,回风口接头415连通第二基座出口411与回收装置300的储污箱出风口3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出口与接头盖板413之间通过第二衔接部417相连。第一衔接部416与第二衔接部417均高出导流基座407的顶面,从而使导流基座上部形成凹陷,水气分离装置500可以容纳在该凹陷内,水气分离装置500 的壳体进风口510与导流基座407的导风口409相连。导流装置通过第一衔接部适配吸嘴装置,通过第二衔接部适配回收装置,使得导流装置的中部不必设计为与吸嘴装置的导风管及回收装置的储污箱进风口/储污箱出风口相同的高度,从而可以通过降低导流装置中部的高度,来降低清洗机整机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洗机中,通过将吸嘴装置2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前端,回收装置3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后端,水气分离装置500设置在机体外壳内部且处于吸嘴装置200与回收装置300之间,使得清洗机整体成长条形,减少清洗机机身宽度。通过将进风通道401与回风通道402并排设置于水气分离装置500的下方,既不增加清洗机机身的宽度又能降低清洗机机身的高度。本申请提供的清洗机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紧凑,减小了清洗机的体积。其中,清洗机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值为1—1.2。清洗机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为0.37—0.46。水气分离装置500与导流装置400作为整体构成清洗机整机高度的2/3,水气分离装置500的直径构成清洗机的整机宽度的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清洗机的整机高度为150mm-180mm,清洗机的整机宽度小于160mm。
请参见图10-图12,吸嘴装置200包括吸嘴盖板201、吸嘴底板202、滚刷器203和导风管204,滚刷器203设置在吸嘴底板202上,吸嘴盖板201设置在滚刷器203的前端,导风管204从滚刷器203的前端延伸至滚刷器203的后端,并且导风管204的后端位于滚刷器203与机体外壳100之间。吸嘴盖板201具有吸口205,导风管204的进口与吸口205流体连通,导风管204的出口与导流装置400的入口连通;吸嘴盖板201与滚刷器203的前端可拆卸连接,通过拆除吸嘴盖板201可以暴露出导风管204的进口,从而可清理导风管204内的脏物。在一个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吸口205与导风管204通过吸嘴通道208连通,吸嘴通道208可以集成在吸嘴盖板201上,或者吸嘴通道由吸嘴盖板201与滚刷器203的前端共同限定,通过拆除吸嘴盖板,可以暴露出吸嘴通道,便于清理吸嘴通道内的脏物。
在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导风管204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大于进风通道401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具体请参见图12,导风管204可以包括第一导风管206和第二导风管207,第一导风管206的入口与吸口205连通,第一导风管206的出口与第二导风管207的入口连通,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与导流装置400的第一衔接部 416连通,流体经吸口、第一导风管206、第二导风管207进入进风通道401。第二导风管207的入口为导风管204的最高点,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为导风管204的最低点,导风管204的最高点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大于进风通道401的最高点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距离。这种结构设计能够避免进风通道401内的液体通过导风管返流并从吸口处喷出,从而避免吸口喷水。
请参见图10,吸嘴底板202上设有滚刷口214,滚刷器203包括刷辊215、刮刷元件216以及刷辊驱动电机217,刮刷元件216设置在刷辊215上,刷辊驱动电机217与刷辊215耦接并能够带动刷辊215旋转运动,刮刷元件216至少部分伸出滚刷口214。刮刷元件216可以包括刮片和/或刷毛。吸口205和滚刷口214均为长条形,使得清洗面积更大。吸口205的进风面积为200mm2-500mm2。吸嘴盖板201的底面上环绕吸口205设有多个凸筋213,相邻两个凸筋213之间具有间隙,具体的,凸筋213呈间隔环状围绕吸口205,并高出吸口205平面 0.1mm-10mm。凸筋之间设间隙,可以避免吸口与待清洁面完全贴合,削弱进风效果,例如在清洁桌面或者床单时,凸筋的设置不会使吸口贴合其表面,液体或者风可以从凸筋之间的缝隙进入吸口。进一步的,吸口205可以贯通吸嘴底板202的两侧,使得吸嘴盖板201与待清洁面接触时,气流可以从吸嘴盖板两侧进入吸口,提升进风效果。
回收装置300包括储污箱301、进风管302、出风管303和排水塞317,储污箱301内部形成有储污腔304,储污箱301上开设有储污箱进风口305、储污箱出风口306和排污口316,储污箱进风口305、储污箱出风口306和排污口316 均连通储污腔304,排水塞317可拆卸的连接储污箱301以封堵或者打开排污口 316,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设置在储污腔304内;进风管302的入口通过储污箱进风口305与外部流体连通,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向储污腔304以使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沉积在储污腔304内;出风管303的出口通过储污箱出风口306与回收装置300外部连通,用于将储污腔304内经水气分离后的流体导向回收装置300外部;进风管302的出口和出风管303的入口均处于储污腔304的中部区域并与储污箱301的内壁保持间距。
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可以设置在储污箱301的前端面,或设置在储污箱301的底面,其中前端面与底面相连。如图13所示,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位于储污箱301前端面的下部。
进风管302连接储污箱进风口305,出风管303连接储污箱出风口306,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均自储污腔304的下部向储污腔304的上部延伸。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均包括至少一段直管或者弯管。示例性的,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可以均为直管或者弯管,或者一个为直管一个为弯管,本实施例对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的形状不做限定。进风管302及出风管303与储污箱 301底部之间的夹角为25°~35°。将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倾斜设置在储污箱中,可以避免倾斜使用清洗机时,储污箱内的液体倒灌到进风管302或出风管303内。
进风管的出口可以开设在进风管302的侧面或者进风管302的末端,出风管303的入口可以开设在出风管303的侧面或者出风管303的末端。对于进风管302入口和出风管303出口,可以通过增加进风管的入口与进风管的出口之间的距离,来延长流体在储污腔内的停留时间,提升分离效果。进风管的出口与出风管的入口可以设计为形状及大小一致,以平衡进风量和回风量。其中,进风管的末端是指进风管上伸入储污腔内部的一端,出风管303的末端是指出风管303上伸入储污腔内部的一端。
请参见图15,进风管302的出口与出风管303的入口相邻,设置在进风管 302的出口处的风挡机构310与设置在出风管303入口处的风挡机构310集成为一体,风挡机构308覆盖进风管302的出口和出风管303的入口。风挡机构308 包括挡风筋310、第一挡风片311和第二挡风片313,挡风筋310固定在进风管 302与出风管303之间,第一挡风片311和第二挡风片313具有活动部和固定部,活动部的厚度小于固定部的厚度。第一挡风片311的固定部与挡风筋310相连,第一挡风片311的活动部覆盖进风管302的出口,第一挡风片311的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转动,以遮蔽或暴露进风管302的出口;第二挡风片313的固定部与挡风筋310相连,第二挡风片313的活动部覆盖出风管303的入口,第二挡风片313的活动部可相对于固定部转动,以遮蔽或暴露出风管303的入口。第一挡风片311和第二挡风片313为软胶材质,示例性的,可以为硅胶材质。
当清洗机内部流体通道为负压时,出风管303入口处的第二挡风片313在吸力作用下向靠近出风管303内部的方向打开,进风管302出口处的第一挡风片311在吸力作用下向远离进风管302方向打开,进风管302与出风管303导通,流体从进风管302进入储污腔304,流体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储污腔304内,储污腔304内的气体被吸入出风管303,进而导入水气分离装置;当流体通道内气压恢复至与外界气压相同,第一挡风片311恢复至遮蔽进风管302 出口的状态,第二挡风片313恢复至遮蔽出风管303入口的状态,阻止储污腔304内的液体通过进水管和/或出水管流入水气分离装置。
将进风管和出风管倾斜设置在储污箱内,进风管的出口和出风管的入口均处于储污腔的中部区域并与储污箱的内壁保持间距,使储污箱在任意倾斜角度下均具有一定的储污容积。具体的,在清洗机任意角度使用状态下,储污腔304 的安全容积均不少于0.1倍储污腔304总容积。其中,安全容积是指使液面高度不超过进风管302的出口和出风管303的入口中任一个的情况下储污箱301 内可存储的液体的最大体积。具体的,回收装置300随清洗机使用角度变化而具有多种使用姿态,使用姿态至少包括水平使用姿态、竖立使用姿态和倒置使用姿态。水平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水平的待清洁面贴合且清洗机处于待清洁面上方的状态,回收装置300处于水平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竖立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竖直的待清洁面贴合下的状态,回收装置300处于竖立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 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倒置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水平的待清洁面贴合且清洗机处于待清洁面下方的状态,回收装置300 处于倒置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 0.1-0.3。图28示出了清洗机竖立使用姿态,图29示出了清洗机水平使用姿态,图30示出了清洗机倒置使用姿态,图28-图30中的虚线为最高水位线,即该使用姿态下储污腔最大容积的液面高度。
由于储污箱在任意倾斜角度下均具有一定的储污容积,在倾斜或者翻转使用清洗机时,储污箱内的液体不容易进入进风管和出风管,避免了电机进水和吸嘴喷水,扩大了清洗机的使用角度。
回收装置300与机体外壳100通过卡扣组件和搭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卡扣组件包括卡扣元件330和接纳元件331,卡扣元件330能够与接纳元件331连接或分离,卡扣元件330和接纳元件331分别设置在回收装置300和机体外壳100 中的其中一个上。搭接组件包括搭接元件334和支撑元件335,搭接元件334具有容纳空间,支撑元件335能够进入或退出容纳空间,搭接元件334和支撑元件335分别设置在回收装置300和清洗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上。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回收装置300与机体外壳100上回收装置对接部103可拆卸连接,支撑元件335和接纳元件331设置在回收装置对接部103上,其中支撑元件335 靠近水气分离装置500,接纳元件331位于手柄101下方。卡扣元件330和搭接元件334设置在回收装置300上,卡扣元件330包括安装在储污箱301上的卡扣332和拆卸按钮333,搭接元件334位于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 306的下方。回收装置300的搭接元件334能够挂载在回收装置对接部103的支撑元件335上,回收装置300的拆卸按钮333能够带动卡扣332移动以进入或者退出回收装置对接部103的接纳元件331。
水气分离装置500包括壳体501和风扇组件502。壳体501的中部设有隔离件503,隔离件503与壳体501分体或一体设置。风扇组件502包括装配成一体的叶轮组件512和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叶轮组件512位于壳体501的下部,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至少部分位于壳体501的上部。
请参见图19,隔离件503将壳体501分为上部壳体504和下部壳体505。上部壳体504具有隔离腔506、壳体出风口507和挡风机构508,壳体出风口507 的进风侧与隔离腔506流体连通,壳体出风口507的出风侧朝向外壳出风口104,挡风机构508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的进风侧。下部壳体505具有分离腔509、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壳体进风口510设置在壳体501的底部,回水孔 511环绕壳体进风口510,外部流体通过壳体进风口510流入分离腔509,分离腔509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回水孔511流出分离腔509。叶轮组件512设置在分离腔509内,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主体至少部分设置在隔离腔506内,流体流经回收装置300后至少部分液体被分离存储在回收装置300内,流体流经分离腔509时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进入的隔离腔506的流体在挡风机构 508处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
在下部壳体中,回水孔511设置在壳体501的底面并环绕壳体进风口5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回水孔511设置在壳体501底面上与导流装置400 的进风通道401相对的位置处,以便缩短壳体501内液体通过回水孔进入进风通道401的流动路径,提升液体排除速度。在另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导流装置400的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并排设置的前提下,可以将壳体501的内侧底面设计为自回风通道向进风通道倾斜,并且将回水孔511设置在壳体501底面上与导流装置400的进风通道401相对的位置处,如此,壳体501内的液体顺着倾斜的底面向进风通道上方汇集,通过开设在进风通道上方的回水孔511 迅速将液体排除。
壳体501处于导流装置400的上方,壳体进风口510与导流装置400的导风口409连通,回水孔511与导流装置400的进风通道401连通,壳体501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回水孔排入进风通道,随之进入回收装置的储污腔。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导流基座407的顶面与壳体501的底面集成为一体,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位于导流基座407的顶面。将壳体底面与导流基座的顶面集成,省掉壳体进风口510与导风口409的连接以及回水孔511与进风通道401 之间的连接,减少了连接部件和装配工序,且使得清洗机整机高度降低。
在上部壳体504中,挡风机构508与壳体501的内壁相连且处于来自分离腔509的流体向壳体出风口507移动的上升路径上,用于截留沿壳体501内壁上升的流体中的液体。在流体上升路径中设置挡风机构508,使上升的流体遇挡风机构508冷凝,进一步截留流体中的液体,减少从壳体出风口排出的流体中的液体含量。
挡风机构508的结构如图21-图22所示,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 上方的第一挡风板515、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下方的第二挡风板516和连接第一挡风板515与第二挡风板516的支架517,第一挡风板515与第二挡风板516 之间形成过风口518,过风口518与壳体501上的壳体出风口507相对。其中,第一挡风板515具有朝向壳体501内壁的第一挡风板外缘519和朝向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第一挡风板内缘520,第一挡风板外缘519与壳体501内壁相连,第一挡风板内缘520具有向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顶部延伸的第一挡风裙边 521。第二挡风板516具有朝向壳体501内壁的第二挡风板外缘522和朝向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第二挡风板内缘523,第二挡风板外缘522与壳体501内壁相连,第二挡风板内缘523具有向隔离件503延伸的第二挡风裙边524。第一挡风板515和第二挡风板516分别设有向支架517两侧延展的结构,可以增大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截留流体中液体的效果。第一挡风裙边和第二挡风裙边是与壳体出风口507适配的长条形结构,有利于增大流体与挡风裙边的接触面积,提升液体截留效果,并且截留后的液体可以沿着第一挡风裙边向远离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一侧滑落到壳体底部。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16,壳体501上部还设有分风板544,分风板544位于壳体出风口507的出风侧,用于将从壳体出风口507排出的流体分成多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机体外壳10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外壳出风口104,分风板544具有两个与外壳出风口104一一对应的流体出口,经水气分离装置处理后的流体从壳体出风口507出来后被分成两路排出,此设计可以节省零件,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上部壳体504与隔离件503焊接成一体,再与下部壳体505进行组装,从而减少组装工序,且能提高壳体密封效果。从图19可见,上部壳体504与隔离件503之间还形成有电机仓541,电机仓541 的上部由上部壳体504的顶面向下部壳体505凹陷形成,电机仓541的下部与隔离件503的上表面相连,上部壳体504与隔离件503焊接成一体时,电机仓541的上部与电机仓541的下部密封连接形成电机仓541。电机仓541用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主体部分安装在电机仓541内。
隔离件503上设有引流结构,分离腔509与隔离腔506通过该引流结构流体连通。引流结构处于壳体501内壁和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之间,用于引导来自分离腔509的流体在穿过隔离件503后沿靠近壳体501内壁且远离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路径上升。在流体由下至上的流动路径中,通过引流结构引导流体紧靠壳体内壁流动,能够使流体中的液体遇到壳体内壁冷凝,然后顺着壳体内壁向下流动,使分离的液体远离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能够有效降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涉水风险。
隔离件503包括内框525、外框526和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外框526与壳体501的内壁相连,内框525位于外框526内,隔离叶片527连接内框525 与外框526,相邻的隔离叶片527在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以形成引流结构。本实施例供流体通过的空隙不是开设在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故流体不能从下至上径直通过隔离件,而是先与隔离叶片下表面接触,然后绕行到隔离叶片之间的空隙,穿过空隙继而上升,使流体与隔离叶片接触更充分,隔离件对流体中液体的截留效果更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请参见图20,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沿内框525 的外周呈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倾斜排列。每个隔离叶片527具有与内框525相连的叶片前缘528、与外框526相连的叶片后缘529以及连接叶片前缘528与叶片后缘529的叶片上缘530和叶片下缘531,叶片上缘530朝向隔离腔506,叶片下缘531朝向分离腔509,叶片下缘531伸入相邻隔离叶片527的叶片上缘 530的下方,使相邻的隔离叶片527在与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请参见图18和图19,外框526具有导水板532和挡水板533,导水板532 从壳体501内壁向壳体501中心延伸,挡水板533自导水板532向分离腔509 延伸,挡水板533与壳体501内壁之间形成挡水空间534。
风扇组件502与隔离件503间隔设置,并通过上减震垫705连接。上减震垫705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用于实现对风扇组件502至少两个方向的振动隔离,具体的,上减震垫705可以实现对风扇组件502在壳体501内沿该壳体501的横截面方向和纵截面方向上的振动隔离。风扇组件502的下部还与壳体501的底面通过下减震垫718相连,下减震垫718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下减震垫718 至少可实现对风扇组件502在壳体501内沿该壳体501的纵截面方向上的振动隔离。
其中,上减震垫705)包括环形盘706和电机密封环710,环形盘706和电机密封环710分体或一体设置。图25展示了环形盘706和电机密封环710一体设置的一种形态,电机密封环710的下端与环形盘706的顶面相连,使环形盘706 和电机密封环710集成为一体。电机密封环710环绕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隔离件503通过电机密封环710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侧部连接,隔离件503 通过环形盘706与叶轮组件512上部连接。
上减震垫705与隔离件503之间通过第一定位机构相连,第一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孔709和能够穿入定位孔709的定位柱708,定位柱708设置在隔离件 503和上减震垫705的其中一个上,定位孔709设置在隔离件503和上减震垫 705中的另一个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位柱708设置在隔离件503上,定位孔709 设置在上减震垫705上。如图25所示,上减震垫705还包括连接耳707,环形盘706的内沿紧贴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与叶轮组件512的连接处,环形盘706 的外沿连接连接耳707,上减震垫705通过连接耳707与隔离件503相连。具体的,定位柱708设置在隔离件503上,定位孔709设置在连接耳707上,通过将隔离件503上的定位柱708插入连接耳707上的定位孔709,来实现上减震垫 705与隔离件503之间的连接定位。
叶轮组件512与上减震垫705之间通过第二定位结构相连,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724和用于与定位凸起724过盈配合的定位凹槽725,定位凸起 724设置在叶轮组件512和上减震垫705的其中一个上,定位凹槽725设置在叶轮组件512和上减震垫705中的另一个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定位凸起724设置在叶轮组件512上,定位凹槽725设置在上减震垫705上。请参见图24,叶轮组件512的顶面具有凹陷部 711。请参见图25,环形盘706由内向外包括第一连接环712和第二连接环713,第二连接环713向叶轮组件512的凹陷部711凸出并容置在凹陷部711内,第一连接环712与凹陷部711的边缘贴合。定位凸起724设置在叶轮组件512的凹陷部711内,定位凹槽725设置在第二连接环713的底部,通过使定位凸起 724进入定位凹槽725,来实现叶轮组件512与上减震垫705之间的连接定位。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环712夹持在隔离件503与叶轮组件512之间,隔离件503和/或叶轮组件512上与第二连接环713相接位置处设有第一凸起结构714。第一连接环712为弹性材料,第一凸起结构714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环712与叶轮组件512和/或隔离件503之间的结合紧密度,提高上减震垫705减震效果。如图18所示,第一凸起结构714设置在叶轮组件512与第一连接环712接触的表面上。
请参见图26,第二连接环713为镂空结构。将第二连接环713设计为镂空结构,可以节省材料,减少上减震垫705重量,进而减少清洗机整体质量。
请参见图28和图29,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包括电机壳体550、输出轴514 和散热风扇551,电机壳体550限定出电机内腔552,电机壳体550上部开设有电机排气孔553,电机壳体550下部开设有电机进气孔554,散热风扇551设置在输出轴514上且位于电机内腔552中。继续参见图18,上减震垫705上开设有引流口715,引流口715与电机进气孔554流体连通,隔离件503具有从壳体 501外部向壳体501内部延伸的进气通道555,进气通道555与引流口715流体连通,进气通道555、引流口715、电机进气孔554、电机内腔552与电机排气孔553依次连通形成气体流通路径。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引流口715的结构如图25所示,包括第一引流口716和第二引流口717,第一引流口716开设在环形盘706上并且自环形盘 706的内沿向环形盘706的外沿延伸,第二引流口717开设在电机密封环710上并且自第一引流口716向电机壳体550的上部延伸,第二引流口717与进气通道555相对。
叶轮组件512包括叶轮进风口539、叶轮出风口540和叶轮轴孔546,叶轮进风口539设置在叶轮组件512的底部并与壳体进风口510连通,叶轮出风口 540设置在叶轮组件512的上部,叶轮出风口540处于引流结构的下方并朝向壳体的内壁,叶轮轴孔546开设在叶轮组件512的顶部。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 的输出轴514穿出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进入叶轮轴孔546与叶轮组件512连接。
壳体501的底面设置有与下减震垫718连接的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501的底面上设有第一限位筋556,第一限位筋556环绕壳体进风口 510的边缘设置。下减震垫718为环形结构,其中部具有环形对接口719,下减震垫718容纳在第一限位筋556内,环形对接口719连通壳体进风口510与叶轮进风口53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501的底面上设有第一限位筋 556和第二限位筋557,第一限位筋556环绕壳体进风口510的边缘设置,第二限位筋557环绕第一限位筋556设置。下减震垫718的上部与叶轮组件512的下端过盈配合,下减震垫718的下部容纳在第一限位筋556与第二限位筋557 之间并与第一限位筋556和第二限位筋557过盈配合。
请参见图27,下减震垫718的上部具有自环形对接口719向下减震垫718 的外沿延伸的环形台720,环形对接口719的下部具有沿下减震垫718的径向从环形对接口719向下减震垫718的外沿倾斜的对接面721;叶轮组件512的下端容纳在环形台720内,对接面721与第一限位筋556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壳体501的底面上位于第一限位筋556与第二限位筋557之间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凸起结构722,用于增大壳体501底面与下减震垫718之间的摩擦。第二凸起结构722的设置,能够使壳体501的底面与下减震垫718之间配合更紧密,降低导风口409与叶轮进风口539连接处漏风风险,提升下减震垫718减震效果。
请参见图27,下减震垫718的外沿设有凸楞结构,下减震垫718通过凸楞结构与第二限位筋557配合。具体的,当下减震垫718处于第一限位筋556和第二限位筋557之间时,凸楞结构的外壁与第二限位筋557的内壁紧密贴合。在下减震垫718上设计凸楞结构,能够在不削减下减震垫718减震功能的同时减轻了清洗机机身重量。
如图16所示,壳体501的外壁设有减震钉723,减震钉723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减震钉723设置在进风通道的两侧,即对应机体外壳100的左右侧壁。减震钉723可以与机体外壳100的内壁接触,以将水气分离装置500固定在机体外壳100内,防止水气分离装置500在机体外壳100内晃动,减少清洗机工作造成的振动。
当风扇组件502装配在壳体501后,叶轮进风口539与导风口409流体导通,叶轮出风口540位于挡水板533的下方。流体自叶轮进风口539进入叶轮,在叶轮叶片旋转作用下,流体中的液体被从叶轮出风口540甩出,撞击在壳体内壁上,由于设计了挡水板533,液体被限制在挡水空间534及其下部,并沿着回水孔511流入进风通道,避免经叶轮分离后的液体混入上升流体中。
请参见图32-图35,流体输送装置600包括储液箱组件609和泵603,泵603 和喷头601设置在清洗机机身上,并且泵603连通喷头601,储液箱组件609与机体外壳100上的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可拆卸连接,储液箱组件609包括储液箱壳体607和至少一个储液箱602,当储液箱组件609安装在清洗机机身上时,泵603连通储液箱和喷头601,通过控制泵603来将储液箱602内的清洁液导向喷头601,以向待清洁面喷洒清洁液。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流体输送装置600中的泵603可以是电子泵,该电子泵放置机壳100内适合地方,例如放置在滚刷器203后空间内,同时控制该电子泵的按钮设置手柄或机体上其它合适地方。请参见图11,泵603集成在吸嘴装置200上,泵603与刷辊驱动电机217并排位于导风管204与滚刷器203 之间,以充分利用吸嘴装置内部空间,同时可在不增加清洗机体积前提下提升储液箱602的容积。泵603具有泵入口604和泵出口605,泵入口604与阀芯 633相连,泵出口605与喷头601相连。如图5所示,喷头601设置在机体外壳 100上靠近吸嘴装置200的位置处。
储液箱壳体607包括壳体框架608、底座632和储液箱盖板621,底座632 设置在壳体框架608的底面,储液箱盖板621盖合在壳体框架608的顶面。储液箱602设置在壳体框架608内,底座632位于储液箱602的后端。
储液箱组件609还包括连接管、连接柱610、阀芯633和连接组件,连接管、连接柱610、阀芯633和连接组件位于壳体框架60上与底座632对应的空间内。连接管连接储液箱602与阀芯633,连接柱610连接底座632,连接组件和阀芯 633部分伸出底座632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相连。
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包括承载板109和接纳孔111,接纳孔111设置在承载板109上,接纳孔111内具有凸出的顶压件112。当储液箱组件609连接至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时,阀芯633进入接纳孔111,顶压件112顶压阀芯633 的堵头635,使连接管内的液体可以通过阀芯633进入泵603。将储液箱组件609 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拆卸后,阀芯633的堵头635复位,阻止连接管内的液体通过阀芯633流出。其中,连接管包括第一管接头612、第二管接头614 和连通第一管接头612与第二管接头614的软管,如图34所示。
储液箱组件609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之间通过卡勾组件可拆卸连接。卡勾组件包括卡勾元件627和承接元件626,卡勾元件627能够与承接元件626 连接或分离,卡勾元件627和承接元件626分别设置在储液箱组件609和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中的其中一个上。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上还设有卡勾元件627。承接元件626包括安装座628、弹性件629和释放按钮630,释放按钮630及安装座628通过弹性件629实现与卡勾元件627的可拆卸连接,弹性件629可以为弹簧或弹片。具体的,弹性件629的一端与阀芯633相连,弹性件629的另一端连接释放按钮630并将释放按钮630保持在安装座628内,释放按钮630 的另一端伸出壳体框架608。安装座628上设有钩子606,钩子606穿过底座632 上的底座过孔634,并能在弹性件629压缩状态下退出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 上的卡勾元件627,在弹性件629复位状态下与卡勾元件627咬合卡紧,从而将储液箱组件609固定在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上。
请参见图5,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上设有两个卡勾元件627,两个卡勾元件627分列在接纳孔111的两侧,并且两个卡勾元件627相对的一侧均具有凹陷部。请参见图34,储液箱组件609上设有两个安装座628,两个安装座628 分列在阀芯635两侧,两个安装座628上的钩子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上的两个卡勾元件627一一对应配合。
通过按压储液箱组件609两侧的释放按钮630,使两个钩子相互靠近,将储液箱组件609放置在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上,释放施加在释放按钮630上的力,两个钩子在弹性件的带动下复位并分别卡入两个卡勾元件627内,此时储液箱组件609的阀芯633进入接纳孔111,顶压件112顶压阀芯633的堵头635,使储液箱602与泵603连通,完成储液箱组件609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 的安装。当需要将储液箱组件609与机体外壳100分离时,在按压释放按钮630 的同时将储液箱组件609向远离机体外壳100方向移动,即可方便的拆卸储液箱组件609。
请参见图32和图35,储液箱盖板621设置在储液箱602的顶部,储液箱盖板621上设有连通储液箱602内部的操作口622,操作口622上设有注水塞619,通过打开619可以暴露出操作口622,从而通过操作口622向储液箱602添加清洁液。储液箱602上还设有进气阀620,具体的,进气阀620可以设置在注水塞 619上。
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储液箱602、吸嘴装置200与水气分离装置500呈三角形分布,并且储液箱602、吸嘴装置200与水气分离装置50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701,清洗机的电路板组件竖向设置在容纳空间701内。将电路板组件设置在容纳空间701内,有效利用了清洗机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利于缩小清洗机体积。
请参见图6,电路板组件包括防水盖703和电路板702,防水盖703和电路板70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电路板702外部罩设有防水盖703,防水盖703的底部设有导线槽704,从电路板702引出的导线穿过导线槽704后分别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刷辊驱动电机217、泵603、控制按钮105及电源线106连接。控制按钮105位于手柄101前端的上侧,以便用户在握持手柄101的状态下,可以方便的通过移动拇指来操作控制按钮105。控制按钮105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电导通的按键、用于控制泵603工作的按键以及用于控制刷辊驱动电机217工作的按键,其中,清洗机通电后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即进入工作。
结合图31,水气分离装置5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内,叶轮驱动电机组件 513的散热风扇551工作时,体外壳100内的空气可以依次通过进气通道555、引流口715、电机进气孔554、电机内腔552、电机排气孔553,对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内部散热,然后机体外壳100内的空气再通过外壳出风口104与清洗机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由于清洗机的电路板组件设置在体外壳100内,电路板组件工作产生的热量能够经进气通道555进入电机内腔552,实现电路板组件的散热。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小型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100)、吸嘴装置(200)、回收装置(300)、动力源、导流装置(400)和流体输送装置(600),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用于向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体,所述吸嘴装置(200)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所述脏物与所述空气形成脏物流体并将所述脏物流体导向所述回收装置(300),所述回收装置(300)用于截留所述脏物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所述动力源用于驱动所述脏物流体从所述吸嘴装置(200)向所述回收装置(300)流动;
所述吸嘴装置(200)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前端,所述回收装置(300)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后端;所述回收装置(300)与所述吸嘴装置(200)通过所述导流装置(400)流体连通,所述导流装置(400)的底面上设有清理口(420),所述清理口(420)通过风道盖板(421)密封,通过拆除或打开所述风道盖板(421)以清理所述导流装置(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包括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402),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回风通道(402)一体或分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的底面上对应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或所述回风通道(402)位置处设有所述清理口(420),所述清理口(420)通过可拆卸或可打开的所述风道盖板(421)密封,通过拆除或打开所述风道盖板(421)以清理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或所述回风通道(4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口(420)的边缘和/或所述风道盖板(421)上与所述清理口(420)的边缘对应位置处设有密封软胶(4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底面上对应所述风道盖板(421)位置处设有外壳开口(107),所述外壳开口(107)通过底部盖板(108)盖合,所述底部盖板(108)可从机体外壳(100)处拆卸下来,或者所述底部盖板(108)可打开以露出所述外壳开口(10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盖板(421)集成在所述底部盖板(108)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盖板(108)与所述机体外壳(100)通过锁扣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包括导流基座(407)和隔板(408):
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前端设有基座入口,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后端设有基座出口,所述导流基座(407)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基座出口的中空通道,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所述中空通道相通的导风口(409);
所述隔板(408)设置在所述中空通道内,所述隔板(408)的一端与所述中空通道的内壁相连且连接处位于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基座出口之间,所述隔板(408)的另一端包绕所述导风口(409)后延伸至所述基座出口且将所述基座出口分隔为第一基座出口(410)和第二基座出口(411),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相通以构成所述进风通道(401),所述第二基座出口(411)与所述导风口(409)相通以构成所述回风通道(4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402)的面积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的面积的比值为0.8-1.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还包括接头盖板(413),所述接头盖板(413)上开设有进风口接头(414)和回风口接头(415),所述接头盖板(413)设置在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后端并覆盖所述基座出口,所述隔板(408)与所述接头盖板(413)相连且连接处位于所述进风口接头(414)与所述回风口接头(415)之间,所述进风口接头(414)连通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与所述回收装置(300)的储污箱进风口(305),所述回风口接头(415)连通所述第二基座出口(411)与所述回收装置(300)的储污箱出风口(30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入口设有第一衔接部(416)所述第一衔接部(416)与所述吸嘴装置(200)的出口相连,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出口设有第二衔接部(417),所述第二衔接部(417)与所述接头盖板(413)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装置(200)包括吸嘴盖板(201)、吸嘴底板(202)、滚刷器(203)和导风管(204),所述滚刷器(203)设置在所述吸嘴底板(202)上,所述吸嘴盖板(201)设置在所述滚刷器(203)的前端,所述吸嘴盖板(201)与所述滚刷器(203)的前端可拆卸连接,通过拆除所述吸嘴盖板(201)以清理所述导风管(20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204)从所述滚刷器(203)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滚刷器(203)的后端并位于所述滚刷器(203)与所述机体外壳(100)之间,所述吸嘴盖板(201)具有吸口(205),所述导风管(204)的进口与所述吸口(205)流体连通,所述导风管(204)的出口与所述导流装置(400)的入口连通;在所述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所述导风管(204)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大于所述进风通道(401)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的机体外壳(100)内还设有水气分离装置(500),所述动力源集成在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内,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用于对经所述回收装置(300)截留处理后的流体进行液体气体分离,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回风通道(402)集成并排设置在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值为1—1.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为0.37—0.46。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竖直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内部,其与导流装置(400)构成整机高度的2/3,整机高度为150mm-18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的直径构成清洗机的整机宽度的3/4,整机宽度小于160mm。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包括至少一个储液箱(602),所述储液箱(602)、所述吸嘴装置(200)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呈三角形分布,并且所述储液箱(602)、所述吸嘴装置(200)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701),所述清洗机的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701)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还包括泵(603),所述泵(603)为电子泵,所述泵(603)靠近所述吸嘴装置(200)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防水盖(703)和电路板(702),所述防水盖(703)和所述电路板(702)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702)外部罩设有防水盖(703),所述防水盖(703)的底部设有导线槽(704),从所述电路板(702)引出的导线穿过所述导线槽(704)后分别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所述吸嘴装置(200)和所述清洗机的控制按钮(105)及电源线(106)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包括壳体(501)和风扇组件(502),所述风扇组件(502)为所述动力源;所述壳体(501)内设有隔离件(503),所述隔离件(503)将所述壳体(501)分为上部壳体(504)和下部壳体(505),所述隔离件(503)与所述壳体(501)分体或一体设置,所述上部壳体(504)具有隔离腔(506)、壳体出风口(507)和挡风机构(508),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与所述隔离腔(506)流体连通,所述挡风机构(508)设置在所述壳体出风口(507)的进风侧,所述下部壳体(505)具有分离腔(509)、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所述分离腔(509)与所述隔离腔(506)通过所述隔离件(503)上的引流结构流体连通,所述壳体进风口(510)与所述导流装置(400)的所述导风口(409)连通,外部流体通过所述壳体进风口(510)流入所述分离腔(509),所述分离腔(509)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所述回水孔(511)流出所述分离腔(509);所述风扇组件(502)包括叶轮组件(512)和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所述叶轮组件(512)设置在所述分离腔(509)内,所述叶轮驱动电机组件(513)的至少部分主体设置在所述隔离腔(506)内。
2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300)包括储污箱(301)、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所述储污箱(301)内部形成有储污腔(304),所述储污箱(301)上开设有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所述进风管(302)和所述出风管(303)设置在所述储污腔(304)内;所述进风管(302)的入口通过所述储污箱进风口(305)与所述导流装置(400)的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相连,用于将所述进风通道(401)内的流体导向所述储污腔(304)以使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沉积在所述储污腔(304)内;所述出风管(303)的出口通过所述储污箱出风口(306)与所述导流装置(400)的所述第二基座出口(411)相连,用于将所述储污腔(304)内经水气分离后的流体导向所述回风通道(402);所述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所述出风管(303)的入口均处于所述储污腔(304)的中部区域并与所述储污箱(301)的内壁保持间距。
CN202221808520.1U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小型清洗机 Active CN218572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8520.1U CN21857212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小型清洗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08520.1U CN21857212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小型清洗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2125U true CN218572125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1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08520.1U Active CN218572125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小型清洗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21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0974B2 (en) Handheld extraction cleaner
KR20040026305A (ko) 습건식 진공청소기
KR20090095333A (ko) 먼지봉투 또는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를 선택 장착할 수 있는진공청소기
KR102445845B1 (ko) 핸드헬드 진공 청소기
CN218572125U (zh) 一种小型清洗机
CN218361071U (zh) 具有减震功能的清洗机
CN213758070U (zh) 一种用于分离灰尘及水混合物的分离装置及地面清洁机
CN215502808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基站及清洁机系统
CN210124713U (zh) 积灰底座和具有其的清洁设备总成
CN218572126U (zh) 多角度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CN209808205U (zh) 污液回收组件以及表面清洁设备
CN218812683U (zh) 一种动力源可拆的多功能布艺清洗机
CN219070110U (zh) 一种清洗机
KR101072682B1 (ko) 진공청소기
CN219000179U (zh)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CN219070111U (zh) 具有清洁液输送功能的清洗机
CN219070109U (zh) 一种清洗机
CN219070116U (zh) 操作省力的清洗机
CN218247094U (zh) 一种集尘盒与电控水箱可结合与分离的清扫装置
CN212788396U (zh) 吸尘器
CN215016861U (zh) 一种地面清洁设备
CN220344288U (zh) 手持布艺清洗机的污水箱组件
CN212698715U (zh) 一种吸尘器地刷及吸尘器
CN215502759U (zh) 用于清洁机的基站及清洁机系统
KR100595576B1 (ko) 습식 업라이트 청소기의 집수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