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0179U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Google Patents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00179U CN219000179U CN202221808585.6U CN202221808585U CN219000179U CN 219000179 U CN219000179 U CN 219000179U CN 202221808585 U CN202221808585 U CN 202221808585U CN 219000179 U CN219000179 U CN 2190001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ater
- impeller
- air inlet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清洗机,该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吸嘴装置、回收装置和水气分离装置,吸嘴装置设置在机体外壳的前端,水气分离装置设置在机体外壳内部,回收装置分别与水气分离装置和吸嘴装置流体连通。水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壳体内设有隔离件,隔离件将壳体分为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上部壳体具有隔离腔和壳体出风口,下部壳体具有分离腔、壳体进风口和回水孔,分离腔与隔离腔通过隔离件上的引流结构流体连通,外部流体通过壳体进风口流入分离腔,分离腔内的液体通过回水孔流出分离腔,风扇组件的叶轮驱动电机设置在隔离腔内。由于水气分离后的液体主要集中在分离腔,叶轮驱动电机远离液体,减少了电机涉水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手持式清洗机大多采用直流供电,其优点是:使用电池包供电,电机防水要求不高,因而对水气分离结构设计的限制少,风扇离心分离后的液体可以经电机仓排出。然而,当手持式清洗机使用交流电供电时,电机进水将导致严重后果,电机仓的安全性要求提高,要求在设计水气分离结构时使液体远离电机,以确保清洗机使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清洗机,通过设计气液分离结构和液体流路,避免回流液体对电机的影响,同时设计多级水气分离结构,提升水气分离效果,减少到达电机附近的气体中的液体含量,提升清洗机使用安全。
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清洗机,所述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吸嘴装置、回收装置和水气分离装置,所述吸嘴装置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所述脏物与所述空气形成流体并将所述流体导向所述回收装置,所述脏物包含液体和固体,所述回收装置用于截留所述流体中的固体和至少部分液体,所述水气分离装置用于对经所述回收装置截留处理后的流体进行液体气体分离;
所述吸嘴装置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的前端,所述水气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内部,所述回收装置分别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和所述吸嘴装置流体连通,所述回收装置与所述吸嘴装置通过流体流入通道流体连通,所述回收装置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通过流体流出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水气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风扇组件;所述壳体上部设有壳体出风口,所述壳体出风口与所述壳体内的腔体流体连通,所述壳体下部具有壳体进风口和回水孔,外部流体通过所述壳体进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的腔体,所述腔体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所述回水孔流出所述腔体;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叶轮和叶轮驱动电机,所述叶轮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下部,所述叶轮驱动电机的主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上部,流体流经回收装置后至少部分液体被分离存储在所述回收装置内,流体流经所述腔体时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所述壳体进风口位于所述叶轮下方,所述腔体内被分离的液体沿着所述壳体内壁并大体沿着所述叶轮驱动电机至所述叶轮的方向流向所述回水孔,并经所述回水孔离开所述腔体。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清洗机中,当叶轮驱动电机带动叶轮旋转,含水气体依次通过吸嘴装置、进风通道、回收装置、回风通道和水气分离装置;在经过回收装置时,流体中质量较大的液体及杂质沉积在回收装置下部,大幅减少了到达水气分离装置内的流体中的液体。进一步的,由于将水气分离装置竖向设置在导流装置上,隔离腔在分离腔的上方、回水孔贴近导流装置,水气分离后的液体大致沿着叶轮驱动电机至叶轮的方向并沿水气分离装置的壳体内壁流动,且主要集中在分离腔,叶轮驱动电机远离液体,减少了电机涉水风险。此外,经叶轮、隔离件和壳体内壁截留的液体能够迅速从底部的回水孔排入进风通道,减少或消除水气分离装置内部积液,避免分离后的液体在壳体内循环,进一步提升了清洗机使用安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清洗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清洗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机体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气流从吸嘴装置到回收装置的流动路线示意图;
图5是气流从回收装置到水气分离装置的流动路线示意图;
图6是水气分离装置与导流装置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水气分离装置与导流装置组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水气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水气分离装置中下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水气分离装置中上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挡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水气分离装置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导流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导流装置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回收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一种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一种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一种回收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图23是进水管的出口与储污箱内壁之间的距离示意图;
图24-图25是出水管的入口与储污箱内壁之间的距离示意图;
图26是清洗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沿图26中折线S-S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28是清洗机竖立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是清洗机水平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0是清洗机倒置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1是吸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吸嘴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清洗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34是清洗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5-图36是流体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流体输送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8是储液箱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中B-B剖视图;
图40是图38中A-A剖视图;
图41是流体输送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注水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
100、机体外壳,101、手柄,102、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3、回收装置对接部,104-外壳出风口,105、控制按钮,106、电源线,
200、吸嘴装置,201、吸嘴盖板,202、吸嘴底板,203、滚刷器,204、导风管,205、吸口,206、第一导风管,207、第二导风管,208、吸嘴通道,209、储液腔,210、储液管,213、凸筋,214、滚刷口,215、刷辊,216、刮刷元件,217、刷辊驱动电机,
300、回收装置,301、储污箱,302、进风管,303、出风管,304、储污腔,305、储污箱进风口,306、储污箱出风口,307、挡风筋,308、第一隔离部,309、第二隔离部,310、风挡机构,311、挡风座,312、敞口,313、挡风片,314、活动部,315、固定部,316、排污口,317、排水塞,318、第一左侧端点,319、第一右侧端点,320、第一顶部端点,321、第一底部端点,322、第一前部端点,323、第一后部端点,324、第二左侧端点,325、第二右侧端点,326、第二顶部端点,327、第二底部端点,328、第二前部端点,329、第二后部端点,330、卡扣元件,331、接纳元件,332、卡扣,333、拆卸按钮,334、搭接元件,335、支撑元件,
400、导流装置,401、进风通道,402、回风通道,403、第一回水管,404、第二回水管,405、第一接水孔,406、第二接水孔,407、导流基座,408、隔板,409、导风口,410、第一基座出口,411、第二基座出口,412、避让部,413、接头盖板,414、进风口接头,415、回风口接头,416、第一衔接部,417、第二衔接部,418、容纳部,
500、水气分离装置,501、壳体,502、风扇组件,503、隔离件,504、上部壳体,505、下部壳体,506、隔离腔,507、壳体出风口,508、挡风机构,509、分离腔,510、壳体进风口,511、回水孔,512、叶轮,513、叶轮驱动电机,514、输出轴,515、第一挡风板,516、第二挡风板,517、支架,518、过风口,519、第一挡风板外缘,520、第一挡风板内缘,521、第一挡风裙边,522、第二挡风板外缘,523、第二挡风板内缘,524、第二挡风裙边,525、内框,526、外框,527、隔离叶片,528、叶片前缘,529、叶片后缘,530、叶片上缘,531、叶片下缘,532、导水板,533、挡水板,534、挡水空间,535、叶轮仓,536、导流板,537、导流槽,538、过流通道,539、叶轮进风口,540、叶轮出风口,541、电机仓,542、上电机仓壳体,543、下电机仓壳体,544、分风板,545、隔离件轴孔,546、叶轮轴孔,547、叶轮嵌件,548、密封圈,549、轴承,
600、流体输送装置,601、喷头,602、储液箱,603、泵,604、操作手柄,605、第一导流通道,606、第二导流通道,607、储液室,608、泵壳,609、操纵杆,610、泵入口,611、泵出口,612、进水管,613、进液通道,614、第一出水管,615、第二出水管,616、出液通道,617、空隙,619、注水塞,620、进气阀,621、储液箱盖板,622、操作口,623、握持部,625、喷头安装座,626、承接元件,627、卡勾元件,628、安装座,629、弹性件,630、释放按钮,631、承载板,632、底座,633、推杆过孔,634、底座过孔,635、抵接轴,636、连接端,637、操作端,638、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洗机,请参见图1-图2,该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100、流体输送装置600、吸嘴装置200、回收装置300和水气分离装置500,吸嘴装置2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前端,回收装置3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后端,水气分离装置5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内部,流体输送装置600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顶部,回收装置300通过流体流入通道与吸嘴装置200流体连通,回收装置300通过流体流出通道与水气分离装置500流体连通。流体输送装置600用于向待清洁表面喷洒清洁液体,吸嘴装置200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脏物与空气形成流体并将流体导向回收装置300,脏物包含液体和固体,回收装置300用于截留流体中的固体和至少部分液体,水气分离装置500用于对经回收装置300截留处理后的流体进行液体气体分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体流入通道包括进风通道401,流体流出通道包括回风通道402,进风通道401和回风通道集成于导流装置400。
请参见图3,机体外壳100具有一定的内部空间,机体外壳100的上部设有与该内部空间连通的外壳出风口104,水气分离装置和导流装置400竖向设置在机体外壳100内,并且水气分离装置位于导流装置400的上方,外部流体通过导流装置400进入水气分离装置500,经水气分离装置500处理后的流体可以经外壳出风口104排出。机体外壳100的顶部具有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机体外壳100的后端具有回收装置对接部103,机体外壳100的上部具有手柄101,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位于水气分离装置500的上方,手柄101的前端紧邻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手柄101的后端延伸至回收装置对接部103的上方。流体输送装置600通过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与机体外壳100可拆卸连接,回收装置300通过回收装置对接部103与机体外壳100可拆卸连接。
在清洗机内部,吸嘴装置200、流体流入通道、回收装置300、流体流出通道、水气分离装置500依次相连形成流体流通路径,位于流体流通路径中的风扇组件502工作,使得流体路通路径内产生负压,驱使流体从吸嘴装置200向水气分离装置500流动。请参见图4和图5,外部流体依次通过吸嘴装置200和流体流入通道进入回收装置300,在回收装置300内完成固体和液体沉降,将流体中的固体和大部分液体截留在回收装置300内,流体继续沿流体流出通道进入水气分离装置500,在水气分离装置500内进一步完成液体气体分离,减少或消除排出清洗机的流体中的液体。
请参见图8,水气分离装置500包括壳体501和风扇组件502;壳体501内设有隔离件503,隔离件503将壳体501分为上部壳体504和下部壳体505,上部壳体504具有隔离腔506、壳体出风口507和挡风机构508,壳体出风口507与隔离腔506流体连通,挡风机构508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的进风侧,下部壳体505具有分离腔509、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分离腔509与隔离腔506通过隔离件503上的引流结构流体连通,外部流体通过壳体进风口510流入分离腔509,分离腔509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回水孔511流出分离腔509;风扇组件502包括叶轮512和叶轮驱动电机513,叶轮512设置在分离腔509内,叶轮驱动电机513的主体至少部分设置在隔离腔506内,流体流经回收装置300后至少部分液体被分离存储在回收装置300内,流体流经分离腔509时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进入的隔离腔506的流体在挡风机构508处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
其中,引流结构设置于壳体501内壁和叶轮驱动电机513之间,用于引导来自分离腔509的流体在穿过隔离件503后沿靠近壳体501内壁且远离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路径上升。本实施例中,叶轮驱动电机513竖向设置在壳体501内,在流体由下至上的流动路径中,通过引流结构引导流体紧靠壳体内壁流动,能够使流体中的液体遇到壳体内壁冷凝,然后顺着壳体内壁向下流动,使分离的液体远离上部的带电结构,加之流体在上升过程中远离叶轮驱动电机513,能够有效降低叶轮驱动电机513涉水风险。挡风机构508与壳体501的内壁相连且处于来自分离腔509的流体向壳体出风口507移动的上升路径上,用于截留沿壳体501内壁上升的流体中的液体。在流体上升路径中设置挡风机构508,使上升的流体遇挡风机构508冷凝,进一步截留流体中的液体,减少从壳体出风口排出的流体中的液体含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壳体出风口507为环绕壳体501外周的长条形开口;壳体出风口507的长度与壳体501外周长的比值为0.1~0.5。在壳体上部设置长条形出风口,一方面可以延长流体流动路径,提升水气分离效果,另一方面长条形出风口能够保障足够大的出风面积,使出风顺畅。
挡风机构508安装在壳体出风口507的进风侧,其结构可以如图11-图12所示,挡风机构508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上方的第一挡风板515、设置在壳体出风口507下方的第二挡风板516和连接第一挡风板515与第二挡风板516的支架517,第一挡风板515与第二挡风板516之间形成过风口518,过风口518与壳体501上的壳体出风口507相对。其中,第一挡风板515具有朝向壳体501内壁的第一挡风板外缘519和朝向叶轮驱动电机513的第一挡风板内缘520,第一挡风板外缘519与壳体501内壁相连,第一挡风板内缘520具有向叶轮驱动电机513的顶部延伸的第一挡风裙边521。第二挡风板516具有朝向壳体501内壁的第二挡风板外缘522和朝向叶轮驱动电机513的第二挡风板内缘523,第二挡风板外缘522与壳体501内壁相连,第二挡风板内缘523具有向隔离件503延伸的第二挡风裙边524。第一挡风板515和第二挡风板516分别设有向支架517两侧延展的结构,可以增大与流体的接触面积,提高截留流体中液体的效果。第一挡风裙边和第二挡风裙边是与壳体出风口507适配的长条形结构,有利于增大流体与挡风裙边的接触面积,提升液体截留效果,并且截留后的液体可以沿着第一挡风裙边向远离叶轮驱动电机513的一侧滑落到壳体底部。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6,壳体501上部还设有分风板544,分风板544位于壳体出风口507的出风侧,用于将从壳体出风口507排出的流体分成多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机体外壳10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外壳出风口104,分风板544具有两个与外壳出风口104一一对应的流体出口,经水气分离装置处理后的流体从壳体出风口507出来后被分成两路排出,此设计可以节省零件,降低成本。
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隔离件503后与叶轮512连接。隔离件503包括内框525、外框526和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外框526与壳体501的内壁相连,内框525位于外框526内,隔离叶片527连接内框525与外框526,相邻的隔离叶片527在与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相邻的隔离叶片在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供流体通过的空隙不是开设在与输出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使流体不能从下至上径直通过隔离件,而是先与隔离叶片下表面接触,然后绕行到隔离叶片之间的空隙,穿过空隙继而上升,使流体与隔离叶片接触更充分,隔离件对流体中液体的截留效果更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隔离叶片的设计如图9所示,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沿内框525的外周呈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倾斜排列。每个隔离叶片527具有与内框525相连的叶片前缘528、与外框526相连的叶片后缘529以及连接叶片前缘528与叶片后缘529的叶片上缘530和叶片下缘531,叶片上缘530朝向隔离腔506,叶片下缘531朝向分离腔509,叶片下缘531伸入相邻隔离叶片527的叶片上缘530的下方,使隔离叶片527与相邻隔离叶片527在与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此外,从图8可见,外框526可以包括从壳体501内壁向壳体501中心延伸的导水板532和自导水板532向分离腔509延伸的挡水板533,导水板532朝向隔离腔506的一面在从壳体501向壳体501中心延伸的方向上自隔离腔506向分离腔509倾斜,挡水板533与壳体501内壁之间形成挡水空间534。壳体501的底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叶轮仓535、导流板536和导流槽537;壳体进风口510设置在叶轮仓535的底部,回水孔511开设在导流槽537的底部;导流板536位于隔离件503的下方并向隔离件503凸出,导流槽537位于挡水空间534的下方,挡水板533与导流板536之间形成过流通道5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水板533下端到导流板536上端的距离为6mm-8mm。叶轮512包括设置在叶轮512底部的叶轮进风口539和设置在叶轮512上部的叶轮出风口540,叶轮512的下部容纳在叶轮仓535内,叶轮512的上部高出导流板536,叶轮进风口539与壳体进风口510连通,叶轮出风口540与过流通道538相对。流体在下部壳体内的流动路径为:自叶轮进风口539进入叶轮,在叶轮叶片旋转作用下,流体中的液体被从叶轮出风口540甩出,液体穿过过流通道538撞击在壳体内壁上,由于设计了挡水板533和导流槽537,液体在壳体内壁与挡水板及导流槽之间反复撞击然后沉积在导流槽底部,并顺着回水孔511流入进风通道,避免经叶轮分离后的液体混入上升流体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水板533下端与叶轮出风口540相对的一侧设有向导流槽537倾斜的倾斜面,有利于将叶轮分离的液体导向导流槽。导流板536朝向隔离叶片527的一面从导流槽537向叶轮仓535倾斜,导流板的结构与叶轮结构适配,使下部壳体结构紧凑,利于缩小整机体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隔离腔506内设有电机仓541,叶轮驱动电机513安装在电机仓541内。电机仓541包括上电机壳体542和下电机壳体543,上电机壳体542与壳体501的顶面相连,下电机壳体543与隔离件503的内框525相连,上电机壳体542上具有电机仓开口。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501的顶面向壳体501内部凹陷形成上电机壳体542,上电机壳体542具有朝向壳体501内部的敞口,下电机壳体543呈中空管状,下电机壳体543的下部与隔离件503的上表面连接,下电机壳体543环绕隔离件轴孔545,下电机壳体543上部的敞口与上电机壳体542的敞口对接并密封,形成电机仓541,隔离腔506环绕电机仓541。上电机壳体542与下电机壳体543配合形成安装叶轮驱动电机513的电机仓541,便于零件加工及组装。本实施例中电机仓541采用上电机壳体542与下电机壳体543组装形成,内框525作为电机仓541的底部,其上设有供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的隔离件轴孔545;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机仓541可以是一体成型,即壳体501顶部向壳体501内部凹陷形成半通槽结构,在凹陷的底部开设供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的轴孔。
请参见图8,内框525上开设有隔离件轴孔545,叶轮512上设有叶轮轴孔546,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隔离件轴孔545后进入叶轮轴孔546内。输出轴514的末端套设有叶轮嵌件547,叶轮嵌件547的下部容纳在叶轮轴孔546内,叶轮嵌件547的上部容纳在隔离件轴孔545中。叶轮嵌件547与隔离件轴孔545之间还设有密封圈548,密封圈548的上部与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轴承549密封连接,密封圈548的下部与叶轮嵌件547的上部接触。密封圈548和叶轮嵌件547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这种设计使叶轮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为双重绝缘,增强了壳体内部带电部件的防水效果,能够满足使用高压供电的安规要求。
叶轮驱动电机工作带动叶轮转动,使分离腔内产生负压,流体从回风通道进入分离腔,在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流体中的液体被甩出撞击壳体的内壁,并顺着壳体内壁流进回水管,经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流体继续穿过隔离件向隔离腔和壳体出风口运动,在此过程中,流体中的液体被隔离件和挡风机构拦截,进一步减少了流体中的液体含量,提高水气分离效果。在叶轮驱动电机关机后,叶轮停止转动,不能提供足够的离心力分离流体中的液体,此时,含有较多液体的流体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既会受到来自隔离件的阻挡作用,也会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使流体中的液体向下经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减少进入隔离腔的液体,降低叶轮驱动电机进水风险。此外,分离后的液体经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在叶轮驱动电机抽真空作用下不易逆流进入分离腔,即使进入分离腔,由于隔离件的阻挡作用,能够大幅减少到达隔离腔的液体,加之电机仓对叶轮驱动电机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能够避免叶轮驱动电机进水。
导流装置的结构如图14-图15所示,可以包括导流基座407和隔板408。导流基座407的前端设有基座入口,导流基座407的后端设有基座出口,导流基座407内部设有连通基座入口与基座出口的中空通道,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中空通道相通的导风口409,导风口409与水气分离装置的壳体进风口510连通。导风口409可以是任意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为矩形、圆形、三角形等。较佳的,导风口409的形状与壳体进风口510的形状匹配,以利于二者密封连接。。隔板408设置在中空通道内,隔板408的一端与中空通道的内壁相连且位于基座入口与基座出口之间,隔板408的另一端包绕导风口409后延伸至基座出口且将基座出口分隔为第一基座出口410和第二基座出口411,基座入口与第一基座出口410相通以构成进风通道401,第二基座出口411与导风口409相通以构成回风通道402。其中,回风通道402的面积与进风通道401的面积的比值为0.8-1.2。回风通道的面积与进风通道的面积接近或相等,使后端水气分离速度与前端吸水速度持平,提高水气分离效率。
请参见图7和图14,导流装置400包括接头盖板413,接头盖板413上开设有进风口接头414和回风口接头415,接头盖板413设置在导流基座407的后端并覆盖基座出口,隔板408与接头盖板413相连且位于进风口接头414与回风口接头415之间,进风口接头414连通第一基座出口410与回收装置300的进风管302,回风口接头415连通第二基座出口411与回收装置300的出风管303。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入口设有第一衔接部416,第一衔接部416与吸嘴装置200的导风管204出口相连,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出口设有第二衔接部417,第二衔接部417与接头盖板413相连。第一衔接部416的高度和第二衔接部417的高度均大于导流基座407的高度,从而在导流基座407的顶面形成凹陷状容纳部418,水气分离装置的下部位于容纳部418内。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水平并排设置,在不损失风道功能的前提下压缩了风道结构的高度,为壳体内水气分离预留更多空间;进一步将导流装置设计为中部低两侧高的结构,使水气分离装置能够容纳在中部低矮区域,可以增加导流装置与水气分离装置结合的紧密度和牢固性,同时降低了对安装空间的高度要求,降低了清洗机整机高度。此外,进风口接头414和回风口接头415均为圆柱形管接头,圆柱形管接头的直径大于基座出口的高度,在基座出口处设第二衔接部417,使第二衔接部417的开口高度与圆柱形管接头的直径接近,第二衔接部417的设置能够匹配基座出口与圆柱形型管道的对接,起到平缓过渡的作用。在基座入口处设第一衔接部416,第一衔接部416的开口面积大于基座入口的开口面积,导风管通过第一衔接部与导流装置对接,起到平缓过渡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导流槽537为环绕导流板536的环形槽,包括但不限于完整的一个环形状导流槽,或者由多个沿壳体内壁设置的槽组合形成环状图案。导流槽537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回水孔511。回水孔511可以通过第一回水管403与进风通道401连通,或者通过第二回水管404与进风通道401连通,或者通过第一回水管403和第二回水管404与进风通道401连通。其中,第一回水管403穿过导流基座407的顶面连通进风通道401,第二回水管404穿过导流基座407的底面或侧面连通进风通道40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回水管404与进风通道401相连的一端靠近第一基座出口410,壳体内液体能够通过第二回水管404送至进风通道401,在风扇组件502产生的负压作用下被迅速导向储污箱,减少或避免液体在进风通道内停留。通过第一回水管和/或第二回水管将液体从分离腔导入进风通道,可以避免液体再次通过回风通道进入分离腔进行水气分离。分离后的液体经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在叶轮驱动电机抽真空作用下不易倒流进入分离腔。
请参见图13,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进风通道401相对的第一接水孔405,导流基座407的底面和/或侧面设有与进风通道401相对的第二接水孔406。位于进风通道401上方的回水孔511可以通过第一回水管403与进风通道401的第一接水孔405连通,位于回风通道402上方的回水孔511可以通过第二回水管404与进风通道401的第二接水孔406连通。其中,第一回水管403可以是直管或者弯管,第二回水管404为弯管。第一回水管403和第二回水管404既可以是硬管也可以是软管。在如图13所示,第一回水管403为直管,以缩短液体回流路径,使分离腔内的液体更快速的回流到进风通道,同时有利于降低清洗机整体高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4-图16所示,导流基座407的侧面设有避让部412,避让部412自导流基座407的侧面向导流基座407的中部凹陷,第二回水管404穿过避让部412与第二接水孔406连通。第二回水管穿过避让部连接导流装置与水气分离装置,避免第二回水管从侧面凸出,不增大清洗机宽度,利于清洗机小型化。
请参见图10和图13,导流槽537内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回水孔511,其中三个回水孔位于进风通道401上方并通过第一回水管403与进风通道401连通,另一个回水孔位于回风通道402上方并通过第二回水管404与进风通道401连通。此设计使得用户各个角度使用机器,都能将分离腔内的液体导入进风通道。
当叶轮驱动电机带动叶轮旋转,含水气体依次通过吸嘴装置、进风通道、回收装置、回风通道和水气分离装置;在经过回收装置时,流体中质量较大的液体及杂质沉积在回收装置下部,大幅减少了到达水气分离装置内的流体中的液体。进一步的,由于将水气分离装置竖向设置在导流装置上,隔离腔在分离腔的上方、回水孔贴近导流装置,水气分离后的液体主要集中在分离腔,叶轮驱动电机远离液体,减少了电机涉水风险。此外,经叶轮、隔离件、壳体内壁及挡风机构截留的液体能够迅速从底部的回水孔排入进风通道,减少或消除水气分离装置内部积液,避免分离后的液体在壳体内循环,进一步提升了清洗机使用安全。
图17-图25示出了回收装置的结构,该回收装置300包括储污箱301、进风管302、出风管303和排水塞317,储污箱301内部形成有储污腔304,储污箱301上开设有储污箱进风口305、储污箱出风口306和排污口316,储污箱进风口305、储污箱出风口306和排污口316均连通储污腔304,排水塞317可拆卸的连接储污箱301以封堵或者打开排污口316,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设置在储污腔304内;进风管302的入口通过储污箱进风口305与外部流体连通,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向储污腔304以使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沉积在储污腔304内;出风管303的出口通过储污箱出风口306与回收装置300外部连通,用于将储污腔304内经水气分离后的流体导向回收装置300外部;进风管302的出口和出风管303的入口均处于储污腔304的中部区域并与储污箱301的内壁保持间距。
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可以设置在储污箱301的前端面,或设置在储污箱301的底面,其中前端面与底面相连。如图17所示,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位于储污箱301前端面的下部。排污口设置在所述储污箱上远离所述储污箱进风口的一侧,排污口的位置与回收装置300上与机体外壳100连接的区域错开,可以在不将回收装置从机体外壳拆下的情况下打开排污口排出污物。
进风管302连接储污箱进风口305,出风管303连接储污箱出风口306,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均自储污腔304的下部向储污腔304的上部延伸。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均包括至少一段直管或者弯管。示例性的,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可以均为直管或者弯管,或者一个为直管一个为弯管,本实施例对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的形状不做限定,只要能使流体在管道内顺利流通即可。进风管302及出风管303与储污箱301底部之间的夹角为25°~35°。将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倾斜设置在储污箱中,可以避免倾斜使用清洗机时,储污箱内的液体倒灌到进风管302或出风管303内。
进风管的出口可以开设在进风管302的侧面或者进风管302的末端,以及出风管303的入口可以开设在出风管303的侧面或者出风管303的末端。示例性的,进风管出口开设在进风管302的末端、出风管303入口开设在出风管303的末端,或者,进风管的出口开设在进风管302的侧面、出风管303的入口开设在出风管303的侧面,或者,进风管的出口开设在进风管302的侧面、出风管303的入口开设在出风管303的末端,或者进风管的出口开设在进风管302的末端、出风管303的入口开设在出风管303的侧面。对于进风管302出口和出风管303入口,可以通过增加进风管的出口与出风管的入口之间的距离,来延长流体在储污腔内的停留时间,提升分离效果。进风管的出口与出风管的入口可以设计为形状及大小一致,以平衡进风量和回风量。需要说明的是,进风管的末端是指进风管上伸入储污腔内部的一端,出风管303的末端是指出风管303上伸入储污腔内部的一端。
为了阻止流体中的液体从进风管302直接进入出风管303,进风管302的出口与出风管303的入口之间采用挡风筋307隔开,挡风筋307设置在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或出风管303的入口。具体的,挡风筋307设置在出风管303的入口处,挡风筋307高出出风管303的入口至少5mm。挡风筋307包括第一隔离部308,第一隔离部308位于进风管302的出口与出风管303的入口之间,第一隔离部308用于隔离进风管出口与出风管303入口,阻止从进风管出口出来的流体中的液体直接进入出风管303入口。进一步的,挡风筋307还包括连接在第一隔离部308两侧的第二隔离部309,第二隔离部309向远离进风管302的出口或出风管303的入口的方向延伸,第二隔离部用于防止流体中的液体沿着出风管303入口的边沿爬进出风管303。示例性的,挡风筋307可以为U字型,U型的两个直边(短筋)朝向进风管的入口,以防止液体沿着出风管303上的短筋进入出风管303。进风管、出风管303与挡风筋可以为一体成型,以简化加工程序和组装步骤。
进一步的,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或出风管303的入口处设有风挡机构310,风挡机构310包括挡风座311和挡风片313。挡风座311上设有敞口312,在挡风座311套设在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或出风管303的入口的情况下,敞口312连通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或出风管303的入口;挡风片313与挡风座311活动连接以打开或遮蔽敞口312。挡风片313容纳于敞口312内,挡风片313具有活动部314和固定部315,挡风片313的固定部315与敞口312的边沿相连,挡风片313的活动部314与敞口312的边沿具有间隙,挡风片313的活动部314可相对于固定部315转动,以遮蔽或暴露敞口312。活动部314的厚度小于固定部315的厚度。挡风片313为软胶材质,示例性的,挡风片可以为硅胶材质。当风扇组件工作使清洗机内部流体通道产生负压时,出风管303入口处的挡风片313在吸力作用下向靠近出风管303内部的方向打开,进风管出口处的挡风片313在吸力作用下向远离进风管302方向打开,进风管302与出风管303导通,流体从进风管302进入储污腔304,流体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储污腔304内,储污腔304内的气体被吸入出风管303,进而导入水气分离装置;风扇组件停止工作后,流体通道内气压恢复至与外界气压相同,挡风片313恢复至遮蔽敞口的状态,阻止储污腔304内的液体通过进水管和/或出水管流入水气分离装置。
如图19所示,进风管302的出口与出风管303的入口相邻,设置在进风管302的出口处的风挡机构310与设置在出风管303的入口处的风挡机构310集成为一体。
进风管的出口及出风管303的入口均与储污箱301内壁保持距离。以下结合图22-图25对进风管出口及出风管303入口与储污箱301内壁之间的距离进行说明。
请参见图22和图23,进风管302的出口具有第一左侧端点318和第一右侧端点319。第一左侧端点318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一左侧端点318在相同横截面的左侧壁的距离为第一左间距L11,第一右侧端点319到储污箱301上与该第一右侧端点319在相同横截面的右侧壁的距离为第一右间距L12,第一左间距L11与第一右间距L12的比值为0.6-0.8。进风管302的出口具有第一顶部端点320和第一底部端点321。第一顶部端点320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一顶部端点320在相同横截面的顶壁的距离为第一上间距L13,第一底部端点321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一底部端点321在相同横截面的底壁的距离为第一下间距L14,第一上间距L13与第一下间距L14的比值为0.1-0.9。进风管302的出口具有第一前部端点322和第一后部端点323。第一前部端点322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一前部端点322在相同纵截面的前侧壁的距离为第一前间距L16,第一后部端点323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一后部端点323在相同纵截面的后侧壁的距离为第一后间距L15,第一前间距L16与第一后间距L15的比值为0.6-0.8。
请参见图24和图25,出风管303的入口具有第二左侧端点324和第二右侧端点325。第二左侧端点324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二左侧端点324在相同横截面的左侧壁的距离为第二左间距L21,第二右侧端点325到储污箱301上与该第二右侧端点325在相同横截面的右侧壁的距离为第二右间距L22,第二左间距L21与第二右间距L22的比值为0.6-0.8。出风管303的入口具有第二顶部端点326和第二底部端点327。第二顶部端点326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二顶部端点326在相同横截面的顶壁的距离为第二上间距L23,第二底部端点327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二底部端点327在相同横截面的底壁的距离为第二下间距L24,第二上间距L23与第二下间距L24的比值为0.1-0.9。出风管303的入口具有第二前部端点328和第二后部端点329。第二前部端点328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二前部端点328在相同纵截面的前侧壁的距离为第二前间距L26,第二后部端点329到储污箱301上与第二后部端点329在相同纵截面的后侧壁的距离为第二后间距L25,第二前间距L26与第二后间距L25的比值为0.6-0.8。
储污箱301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可以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形、异形结构等,本实施例不对储污箱301的形状做限定。在如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储污箱301大体呈长方体结构。
储污箱301的尺寸设计与清洗机整体协调,例如清洗机需要较大储污容量,则可以将储污箱尺寸扩大,若清洗机需要小巧轻便,则可以将储污箱尺寸适当缩小。通常回收装置的相关尺寸如下:储污腔304的容积为800cm3-1350cm3。第一左间距L11为23mm-53mm,第一右间距L12为23mm-53mm,第一上间距L13为10mm-40mm,第一下间距L14为18mm-48mm,第一前间距L16为77mm-167mm,第一后间距L15为20mm-80mm。第二左间距L21为23mm-53mm,第二右间距L22为23mm-53mm,第二上间距L23为10mm-40mm,第二下间距L24为18mm-48mm,第二前间距L26为77mm-167mm,第二后间距L25为20mm-80mm。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的横截面宽度为13.5mm-28.5mm。
在清洗机任意角度使用状态下,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均不少于0.1倍储污腔304总容积。其中,安全容积是指使液面高度不超过进风管302的出口和出风管303的入口中任一个的情况下储污箱301内可存储的液体的最大体积。具体的,回收装置300随清洗机使用角度变化而具有多种使用姿态,使用姿态至少包括水平使用姿态、竖立使用姿态和倒置使用姿态。水平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水平的待清洁面贴合且清洗机处于待清洁面上方的状态,回收装置300处于水平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竖立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竖直的待清洁面贴合下的状态,回收装置300处于竖立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倒置使用姿态是指清洗机的吸嘴与水平的待清洁面贴合且清洗机处于待清洁面下方的状态,回收装置300处于倒置使用姿态时,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1-0.3。图28示出了清洗机竖立使用姿态,图29示出了清洗机水平使用姿态,图30示出了清洗机倒置使用姿态,图28-图30中的虚线为最高水位线,即该使用姿态下储污腔最大容积的液面高度。
回收装置300与机体外壳100通过卡扣组件和搭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卡扣组件包括卡扣元件330和接纳元件331,卡扣元件330能够与接纳元件331连接或分离,卡扣元件330和接纳元件331分别设置在回收装置300和机体外壳100中的其中一个上。搭接组件包括搭接元件334和支撑元件335,搭接元件334具有容纳空间,支撑元件335能够进入或退出容纳空间,搭接元件334和支撑元件335分别设置在回收装置300和清洗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上。
如图3所示,机体外壳100上设有回收装置对接部103和手柄101,回收装置对接部103位于手柄101的下方,回收装置300与回收装置对接部103可拆卸连接,回收装置300的前端与导流装置400相连并靠近手柄101的前侧,回收装置300的后端靠近手柄101的后侧。回收装置对接部103包括支撑元件335和接纳元件331,支撑元件335靠近水气分离装置500,接纳元件331位于手柄101下方。回收装置300上设有卡扣元件330,卡扣元件330包括安装在储污箱301上的卡扣332和拆卸按钮333,储污箱301上设有搭接元件334,搭接元件334位于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的下方。回收装置300与回收装置对接部103可拆卸连接,回收装置300的搭接元件334能够挂载在支撑元件335上,并且拆卸按钮333能够带动卡扣332移动以进入或者退出接纳元件331。
本实施例通过将进风管和出风管倾斜设置在储污箱内,进风管的出口和出风管的入口均处于储污腔的中部区域并与储污箱的内壁保持间距,使储污箱在任意倾斜角度下均具有一定的储污容积。在倾斜或者翻转使用清洗机时,储污箱内的液体不容易进入进风管和出风管,避免了电机进水和吸嘴喷水,扩大了清洗机的使用角度。
请参见图31-图32,吸嘴装置200包括吸口205、滚刷器203、导风管204、吸嘴盖板201和吸嘴底板202,滚刷器203设置在吸嘴底板202上,吸嘴盖板201设置在滚刷器203的前端,吸口205设置在吸嘴盖板201上,吸嘴盖板201与滚刷器203之间形成吸嘴通道208,导风管204从滚刷器203的前端延伸至滚刷器203的后端并位于滚刷器203与机体外壳100之间,导风管204的进口通过吸嘴通道208与吸口205流体连通,导风管204的出口与储污箱进风口305流体连通。具体的,导风管204的出口与导流装置400的第一衔接部416相连,从而流体连通进风通道401,储污箱进风口305流体连通进风通道401与进风管302,从而使外部流体可以依次经过吸口205、吸嘴通道208、导风管204、进风通道401和进风管302到达储污腔304。
请参见图31,吸嘴底板202上设有滚刷口214,滚刷器203包括刷辊215、刮刷元件216以及刷辊驱动电机217,刮刷元件216设置在刷辊215上,刷辊驱动电机217与刷辊215耦接并能够带动刷辊215旋转运动,刮刷元件216至少部分伸出滚刷口214。刮刷元件216可以包括刮片和/或刷毛。吸口205和滚刷口214均为长条形,使得清洗面积更大。吸口205的进风面积为200mm2-500mm2。吸嘴盖板201的底面上环绕吸口205设有多个凸筋213,相邻两个凸筋213之间具有间隙,具体的,凸筋213呈间隔环状围绕吸口205,并高出吸口205平面0.1mm-10mm。凸筋之间设间隙,可以避免吸口与待清洁面完全贴合,削弱进风效果,例如在清洁桌面或者床单时,凸筋的设置不会使吸口贴合其表面,液体或者风可以从凸筋之间的缝隙进入吸口。
如图34所示,在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导风管204上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连线与机体外壳的底面形成夹角β,夹角β为30°~50°;并且导风管204上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大于导风管204的出口至储污箱进风口305任一点与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距离。进风管302出口与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距离小于导风管204上距离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进风管与导风管流体相通,为了避免液体从吸口喷出,设计导风管的最高点高出进风管的出口,如此,即使有液体进入进风管也不能穿过导风管最高点而从吸口流出,能够有效避免吸口喷水。
导风管204和进风管302处于进风通道401同一侧且均与进风通道401形成夹角。导风管204与进风通道401之间的夹角为120°~150°。进风管302与进风通道401之间的夹角为15°~45°。导风管和进风管均向远离进风通道的方向延伸,避免储污腔内液体从进风管倒灌进入进风通道,进而顺着导风管流动造成吸口喷水。
请参见图32,导风管204可以包括第一导风管206和第二导风管207,第一导风管206的入口与吸口205连通,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与第一导风管206的入口连通,流体经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流出导风管204。第二导风管207的入口为导风管204的最高点,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为导风管204的最低点。第一导风管206与第二导风管207之间形成夹角α。第二导风管207的长度为52mm—97.5mm。
本实施例中,清洗机的吸嘴装置、进风通道、回收装置、回风通道和水气分离装置构成流体进入路径,将吸嘴装置的导风管设计成在使用和拿放清洗机时,导风管的最高点均超出进风通道的最高点和回收装置的最高储液面,在所述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清洗机进风通道和回收装置内液体的液面不超出导风管的最高点,也就不能沿着导风管流出,从而避免吸嘴装置吸口喷水。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管204的出口处设有储液腔209,储液腔209位于由吸口205、导风管204、进风通道401和进风管302顺次连通构成的流体进入路径之外;并且在清洗机的拿放状态下,储液腔209处于导风管204、进风通道401和进风管302的下方。储液腔209的容积为5cm3-30cm3。储液腔209位于进风通道401与吸口205之间。具体请参见图33,导风管204的出口设有储液管210,储液管210可以为直管或者弯管。储液管210与导风管204和进风通道401流体连通,储液管210远离进风通道401的一端具有腔构造的容纳仓,从而限定出储液腔209。导风管204、储液管210和进风通道401构成Y字型。储液管210与导风管204之间的夹角为30°-80°。导风管204与储液管210可以分开成型后连接成一体,或者导风管204与储液管210一体成型。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储液腔,将进风通道内残留的液体导入储液腔内,避免吸口出现喷水现象,在下一次使用清洗机清洁时,储液腔内的液体会被叶轮驱动电机吸入进风通道。由于储液腔位于导风管的出口处,在清洗机吸嘴装置朝下回收装置朝上的状态下,液体会汇流到储液腔而不会顺着导风管流到吸口,避免吸口喷水。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管204内可以设有防回流结构。该防回流结构为单向阀,单向阀允许流体从吸口205向进风通道401流动。
请参见图34,吸嘴底板202与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形成夹角γ,在通过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将清洗机支撑在支撑面上时,吸嘴底板202处于远离支撑面的位置。清洗机水平放置在支撑面的状态下,吸嘴底板与支撑面不接触,有利于保持吸口卫生。
请参见图35-图42,流体输送装置600包括喷头601、储液箱602、泵603、操作手柄604、第一导流通道605和第二导流通道606,喷头601、储液箱602、泵603、操作手柄604、第一导流通道605和第二导流通道606集成为一体,并与清洗机的机体外壳100可拆卸连接,使清洗机具有清洁液提供功能。
其中,储液箱602的内部形成有储液室607。泵603包括泵壳608和操纵杆609,操纵杆609能够在泵壳608内移动以改变泵壳608与操纵杆609的前端所限定的泵室的容积,泵壳608上设有与泵室流体连通的泵入口610和泵出口611。第一导流通道605连通储液箱602与泵入口610,用于将储液室607内的液体导向泵室。第二导流通道606连通泵出口611与喷头601,用于将泵室内的液体导向喷头601。操作手柄604用于驱动操纵杆609在泵壳608内移动,操作手柄604与操纵杆609抵接或者固定。
本实施例通过将喷头601、储液箱602、泵603、操作手柄604、第一导流通道605和第二导流通道606集成为一体,再装配到清洗机机身,可以减少漏水,由于清洗机机身不储液,故清洗机机身不会积水,利于清洗机机身内部电气部件防水。在安装到机体外壳100上后,喷头601靠近吸嘴装置200,泵603靠近手柄101,通过手动控制泵603的操纵杆609即可使储液箱602内的清洗液从喷头601喷出,简化了流体输送结构,操作简便。此外,流体输送装置600与清洗机的机体外壳100可拆卸,当流体输送装置600出现喷水故障时,可以将其从机体外壳100上拆下,便于维修或替换。
请参见图36,喷头601设置在储液箱602的前端,泵603设置在储液箱602的后端,流体输送装置600整体呈长条形,这种设计使流体输送装置600各部件布局紧凑,且具有较大的清洁液储存空间,其与清洗机的机体外壳100结合后外形更美观。并且这种结构设计使得流体输送装置600在安装于机体外壳100时,储液室607内的液体集中在储液箱602的前端和/或底部,从而在使用时能够最大可能的排出清洁液。
第一导流通道605和第二导流通道606可以由软管限定,也可以与壳体501集成设计,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通道605和/或第二导流通道606的至少部分集成在储液箱602上。示例性的,第一导流通道605的部分集成在储液箱602上或者第二导流通道606的部分集成在储液箱602上,或者第一导流通道605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导流通道606的一部分均集成在储液箱602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流通道605包括由进水管612限定的第一通道和集成在储液箱602上的进液通道613,进液通道613的入口位于储液室607内,进水管612连通进液通道613的出口与泵入口610。其中,进液通道613由设置在储液箱602上的第一导管限定,第一导管为中空导管;进液通道613也可以由储液箱602与设置在储液箱602上的第一壁板共同限定,第一导管的一部分管壁为储液箱602的内壁,第一导管的另一部分管壁为第一壁板,第一壁板与储液箱602熔接为一体,使第一壁板与储液箱602之间形成进液通道613。更进一步的,进液通道613的入口靠近储液箱602的前端,并与储液箱602前端的内壁保持空隙617,空隙617的宽度为3mm-8mm,此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储液箱602内清洗液排出,同时空隙的设计可以避免进液通道613入口被杂质堵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流通道606包括由第一出水管614限定的第三通道、由第二出水管615限定的第四通道以及集成在储液箱602上的出液通道616,第一出水管614连通泵出口611与出液通道616的入口,第二出水管615连通出液通道616的出口与喷头601。出液通道616可以由设置在储液箱602上的第二导管限定,第二导管为中空导管;出液通道616也可以由储液箱602与设置在储液箱602上的第二壁板共同限定,第二导管的一部分管壁为储液箱602的内壁,第二导管的另一部分管壁为第二壁板,第二壁板与储液箱602熔接为一体,使第二壁板与储液箱602之间形成出液通道616。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8-图40所示,进液通道613和出液通道616集成在储液箱602的底板上,且位于储液室607内;进液通道613的入口与储液箱602前端内壁保持空隙617,出液通道616贯穿储液箱602的前端内壁和后端内壁。将第一导流通道605和第二导流通道606的部分管段与储液箱602一体成型,可以节省水管布设空间,简化管道连接,避免水管在水箱内的复杂安装以后安装不到位带来的弯折堵塞问题。
储液箱602的顶部设有注水口和注水塞619,注水口连通储液室607,注水塞619可转动的设置在储液箱602的顶部,以封堵或者暴露注水口。注水塞619具有活动端和固定端,注水塞619的活动端能够相对于固定端转动,以使注水塞619与注水口密封连接或分离。注水塞619的活动端设有握持部623,握持部591的设计使用户能更轻松的带动活动端转动。注水塞619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注水塞619的固定端可以通过粘接、螺帽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储液箱602的顶部。
具体的,可以在注水塞619和/或储液箱602的顶面设置定位柱,使注水塞619的固定端与储液箱602的顶面通过定位柱638相连。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注水塞619可以通过储液箱盖板621固定在储液箱602顶部。请参见图41,储液箱602的顶部设有储液箱盖板621,储液箱盖板621上设有操作口622,储液箱盖板621上位于操作口622一侧设有定位柱638,注水塞619的固定端穿过定位柱638,并且被夹持在储液箱盖板621与储液箱602的顶面之间,注水塞619的活动端从操作口622暴露出来,并能够在操作口622内相对于固定端转动。进一步请参见图37,储液箱盖板621上还设有喷头安装座625,喷头601设置在喷头安装座625上,喷头601靠近吸嘴装置200。
储液箱602或者注水塞619上还设有进气阀620,进气阀与储液箱内部连通,用于平衡储液箱内外气压。示例性的,进气阀620可以为鸭嘴阀。喷头601上设有长条形喷射口,设计较小的喷射口可以提高喷头601的出液压力,使液体喷射距离更长,并且长条形喷射口可以扩大液体喷射面。
流体输送装置600与机体外壳100上的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流体输送装置600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之间通过卡勾组件可拆卸连接,卡勾组件包括卡勾元件627和承接元件626,卡勾元件627能够与承接元件626连接或分离,卡勾元件627和承接元件626分别设置在流体输送装置600和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中的其中一个上。其中,承接元件626包括安装座628、弹性件629和释放按钮630,释放按钮630及安装座628通过弹性件629实现与卡勾元件627的可拆卸连接,弹性件629可以为弹簧或弹片。具体的,弹性件629的一端与泵603相连,弹性件629的另一端连接释放按钮630并将释放按钮630保持在安装座628内,安装座628上设有第一卡槽,释放按钮630上设有第二卡槽,弹性件629能够带动释放按钮630移动以使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靠近或远离。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相互靠近的情况下,卡勾元件627能够进入或退出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形成的通道,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相互远离的情况下,卡勾元件627能够被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限位。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接元件626设置在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底部,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包括承载板631和卡勾元件627,承载板631自机体外壳100的上部向机体外壳100的下部倾斜,卡勾元件627突出于承载板631并与流体输送装置600的承接元件626可拆卸连接。如图37和图3所示,流体输送装置600上设有两个承接元件626,两个承接元件626分别位于流体输送装置600的两侧,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设有两个卡勾元件627,卡勾元件627与承接元件626一一对应。如图37所示,流体输送装置600具有底座623,底座623连接储液箱602的后端,底座623上开设有推杆过孔633和两个底座过孔634,两个底座过孔634对称分布在推杆过孔633的两侧。底座623上设有两个与底座过孔634一一对应的承接元件,承接元件上的第一卡槽与底座过孔634对齐。流体装置对接部102设有两个卡勾元件627,卡勾元件627与流体输送装置600上的承接元件626一一对应。按压释放按钮630,使释放按钮630上的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及底座过孔634对齐,卡勾元件627依次穿过底座过孔634、第一卡槽进入第二卡槽,松开释放按钮630,弹性件629带动释放按钮630回位,使第二卡槽与第一卡槽错开,卡勾元件627被限制移出第一卡槽,从而将流体输送装置600固定在机体外壳100上。
操纵杆609通过操作手柄604驱动,操作手柄604可以设置在机体外壳100上,也可以固定在操纵杆609的后端。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操作手柄604设置在机体外壳100上,操作手柄604包括抵接轴635、连接端636和操作端637,连接端636与操作端637连接成L形,抵接轴635固定在连接端636与操作端637的连接处,操作手柄604的连接端636和抵接轴635设置在机体外壳100内部,操作手柄604的操作端637伸出机体外壳100且位于手柄101的操作区域内。操纵杆609的后端从底座623的推杆过孔633中伸出与操作手柄604的连接端636相连,通过上抬操作手柄604的操作端637,连接端636围绕抵接轴635向前旋转,推动操纵杆609向泵壳608内移动,从而改变泵壳608底部与操纵杆609前端所限定的泵室的容积,释放施加给操作手柄604的力,弹簧由形变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将操纵杆的前端拉回到预设位置。
此外,底座623通过一环状侧板与储液箱602的顶板相接,使底座623与侧板之间形成容纳泵603的空间,通过侧板遮罩泵603,可以保护泵603,起到美化外观的作用。泵603包括泵壳608和操纵杆609,操纵杆609的前端通过弹簧与泵壳608的底部相连,在操纵杆609被向泵壳608内部推进后,弹簧能够带动操纵杆609回位,操纵杆609的长度大于操纵杆的前端在泵壳608内的行程。操纵杆的前端还具有封堵头和密封件,密封件与封堵头相连,密封件的外沿与泵壳608的内壁贴合,使密封件与泵壳608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并且操纵杆609前端在泵壳608内移动过程中,泵壳608内的液体不会顺着操纵杆609流出。
本实施例提供流体输送装置600的使用过程为:打开注水塞619,通过注水口向储液箱602添加清洁液,清洁也可以包括任何适合清洗的液体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但不限于水、组合物、浓缩洗涤剂、稀释洗涤剂等或其混合物。例如,清洁也可以是包括水和浓缩洗涤剂的混合物。上抬操作手柄604的操作端637,操作手柄604的连接端636驱动操纵杆609向泵壳608内部移动,将泵室内的气体从喷头601排出,弹簧带动操纵杆609复位,泵室内产生负压,使储液箱602内的清洁液进入泵室,重复上抬操作手柄604,操纵杆609的前端压缩泵室容积,促使泵室内清洁液从喷头601的喷射口喷出。
本实施例通过将储液箱、喷头和泵集成为一体,再装配到清洗机机身,避免了在清洗机机体上设置水路,导致流体输送装置与清洗机连接处出现液体滴漏的现象。由于清洗机机身不储液,故清洗机机身不会积水,利于清洗机机身内部电气部件防水。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流体输送装置600中的泵603可以是电子泵,该电子泵放置机壳100内适合地方,例如放置在滚刷器203后空间内,同时控制该电子泵的按钮设置手柄或机体上其它合适地方。
清洗机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与清洗机各带电部件连接,以控制清洗机工作。控制装置可以与清洗机中各电气部件电耦接,包括但不限于,与驱动叶轮512的叶轮驱动电机513和驱动刷辊215的刷辊驱动电机217电耦接,以同时或分开控制刷辊215及叶轮512工作。控制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可包括按钮、触发器、切换键、开关、触摸屏等或其任何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控制器用于控制向叶轮驱动电机513供电,另一个控制器用于控制向刷辊驱动电机217供电,通过操作控制器,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组合方式实现抽吸和刷辊215旋转。
提供给叶轮驱动电机513和刷辊驱动电机217的电源可以是交流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连接叶轮驱动电机513及刷辊驱动电机217的电源线,电源线可以从机体外壳100的手柄处延伸出来,将电源线106的插头对接电源插孔实现取电。
在所示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可以设置在机体外壳100的手柄101上,控制装置的控制按钮105位于手柄101前端的上侧,以便用户在握持手柄101的状态下,可以方便的通过移动拇指来操作控制按钮105。此外,流体输送装置600的操作手柄604可以设置在手柄101前端的下方,用户在握持手柄101的状态下,通过食指勾连操作手柄604可以方便的控制清洁液向外喷射。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洗机中,水气分离装置500设置在手柄101的前侧,回收装置300连接手柄101的后侧,手柄101的前侧比手柄101的后侧更靠近清洗机的重心。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前侧靠近吸嘴装置200,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后侧靠近手柄101的前侧。在清洗机的前侧,储液箱602、吸嘴装置200和水气分离装置500呈三角形分布,储液箱602、吸嘴装置200和水气分离装置500是质量占比较大的部件,三角形布局使结构整体紧凑,利于缩小清洗机体积,同时确保清洗机重心集中在整机前侧。本实施例通过对清洗机各部件合理布局,使清洗机整体的重心靠前,用户手持清洗机对待清洁表面进行清洁时,只需施加较小的力即可使吸口205接触待清洁表面,操作更省力。
进一步的,吸嘴装置200、导流装置400和回收装置300沿清洗机的长度方向呈直线排列。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分别与回收装置300的底面及吸嘴装置200的底面之间形成夹角,在通过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将清洗机支撑在支撑面上时,回收装置300的底面和吸嘴装置200的底面均处于远离支撑面的位置。具体的,机体外壳100的底面与回收装置30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5°~25°。机体外壳100的底面与吸嘴装置20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5°~40°。这种结构设计使得清洗机底面与支撑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使操作更省力,而吸嘴装置和回收装置向两侧倾斜的设计,既能保持机身平衡,又能使吸口通风干燥,避免清洗机内部流体通道产生异味。
清洗机的流体输送装置600和回收装置300具有储液功能,流体输送装置600用于将储液箱602存储的清洁液向外喷洒,回收装置300的储污箱301则用于收集水气分离获得的液体。储液箱602和储污箱301内液体的质量变化会影响清洗机的重心。具体的,在回收装置300没有储存液体时,清洗机的重心位于水气分离装置500处;随着回收装置300内储存的液体体积增大,清洗机的重心从水气分离装置500处向手柄101的前侧移动。当装有液体的储液箱602安装于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后,随着清洗机使用储液箱602内液体减少,清洗机的重心沿着储液箱602到水气分离装置500的延伸方向移动。
使用场景下,当用户握持手柄101,使用清洗机或拿取清洗机时,清洗机的重心位于手柄101的握持部与吸嘴装置200之间。随着回收装置300内储存的液体体积增大,清洗机的重心向手柄101的握持部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洗机将水气分离装置设置在手柄前侧,回收装置设置在手柄后侧,能够在保障清洗机握持平衡性的同时使清洗机自然前倾,既可以保障前端吸嘴装置吸口的真空度,又使清洗机使用操作更省力。此外,由于回收装置后置,对回收装置设计的限制少,有利于增大回收装置的储污容积。
结合图26-图27,清洗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用户手持清洗机的手柄101,将拇指放置于手柄101上的控制按钮105,食指和/或中指勾住操作手柄604,通过食指和/或中指对操作手柄604施力使操作手柄604靠近手柄101,操作手柄604的连接端636以抵接轴635为支点转动以挤压操纵杆609,使操纵杆的前端向泵壳608内部推进,挤压泵内的清洁液,使清洁液从喷头601喷射在清洁面上。将清洗机的吸口205移动到清洁面上,按下控制按钮105以启动叶轮驱动电机513及刷辊驱动电机217,叶轮驱动电机513带动叶轮512转动使由吸口205、导风管204、进风通道401、进风管302、出风管303、储污腔304、回风通道402、分离腔509、隔离腔506及出风口325依次相连所形成的流体通道产生负压,将吸口205附近的液体和碎屑连同空气吸入吸口205,刷辊驱动电机217带动刷辊215转动,刷辊215上的刮片和/或刷毛搅拌待清洁面使清洁面上的液体和碎屑更容易被吸入吸口205。
裹挟液体及碎屑的流体进入吸口205后,依次通过导风管204、进风通道401和进风管302后到达储污箱301,大部分液体及碎屑沉积在储污箱301下部,完成第一次水气分离。经分离后的流体依次经过出风管303、回风通道402进入分离腔509,在叶轮512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流体中的液体被甩在壳体内壁上,并顺着壳体501的内壁汇入导流槽537,通过与导流槽537相通的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401,被重新吸入储污腔304中,完成第二次水气分离。经分离后的流体进一步穿过隔离件503、隔离腔506、挡风机构508、壳体出风口507及外壳出风口104被排出清洗机,此过程中,流体受到隔离件503、隔离腔506内壁及挡风机构508的阻挡作用,使流体中的液体凝聚在隔离件503、隔离腔506内壁及挡风机构508上,进一步汇聚到分离腔509中的导流槽537内,并顺着回水管进入进风通道401,完成第三次水气分离。本实施例经过三次水气分离,提高了水气分离效果,使排出清洗机的流体中液体含量大幅降低。
在倾斜面上使用本实施例的清洗机时,储污箱301内的液体可能集中在储污箱301的前部、后部、上部甚至下部,由于进风管302的出口和进风管303的入口均处于储污箱301的中部偏上区域,其与储污箱301各内壁均保持一定距离,使得清洗机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而不会使储污箱301内的液体轻易进入进风管302或出风管303,有利于减少分离腔509和隔离腔506内积液,提升叶轮驱动电机513安全。进一步的,即使分离腔和隔离腔内流体的液体含量较大或者短暂积水,由于叶轮驱动电机513及叶轮512上带电部位采用防水处理,也能够避免叶轮驱动电机513进水。此外,通过在导流槽537内沿周向布置多个回水孔,使不同角度倾斜使用清洗机时,导流槽537内的液体都能被导入进风通道401。
清洗完毕后,按压控制按钮105使叶轮驱动电机513和刷辊驱动电机217停机。将回收装置300从清洗机上拆下,拔下排水塞317,将储污箱301内液体倒出,完成污物处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9)
1.一种使用安全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包括机体外壳(100)、吸嘴装置(200)、回收装置(300)和水气分离装置(500),所述吸嘴装置(200)用于吸取待清洁表面的脏物和周围空气,使所述脏物与所述空气形成流体并将所述流体导向所述回收装置(300),所述脏物包含液体和固体,所述回收装置(300)用于截留所述流体中的固体和至少部分液体,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用于对经所述回收装置(300)截留处理后的流体进行液体气体分离;
所述吸嘴装置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前端,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设置在所述机体外壳内部,所述回收装置(300)分别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和所述吸嘴装置(200)流体连通,所述回收装置(300)与所述吸嘴装置(200)通过流体流入通道流体连通,所述回收装置(300)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通过流体流出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包括壳体(501)和风扇组件(502);所述壳体(501)上部设有壳体出风口(507),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与所述壳体(501)内的腔体流体连通,所述壳体(501)下部具有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外部流体通过所述壳体进风口(510)流入所述壳体(501)内的腔体,所述腔体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所述回水孔(511)流出所述腔体;所述风扇组件(502)包括叶轮(512)和叶轮驱动电机(513),所述叶轮(512)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下部,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主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上部,流体流经回收装置(300)后至少部分液体被分离存储在所述回收装置(300)内,流体流经所述腔体时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所述壳体进风口(510)位于所述叶轮(512)下方,所述腔体内被分离的液体沿着所述壳体(501)内壁并大体沿着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至所述叶轮(512)的方向流向所述回水孔(511),并经所述回水孔(511)离开所述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01)内设有隔离件(503),所述隔离件(503)将所述壳体(501)分为上部壳体(504)和下部壳体(505)并将所述壳体(501)内的腔体分成上下两部分腔体,上面部分腔体为隔离腔(506),所述隔离腔(506)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504)内,所述壳体出风口(507)设置在所述上部壳体(504)上,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与所述隔离腔(506)流体连通,下面部分腔体为分离腔(509),所述分离腔(509)设置在所述下部壳体(505)内,所述壳体进风口(510)和回水孔(511)设置在所述下部壳体(505)上,所述分离腔(509)与所述隔离腔(506)通过所述隔离件(503)上的引流结构流体连通,外部流体通过所述壳体进风口(510)流入所述分离腔(509),所述分离腔(509)内的至少部分液体通过所述回水孔(511)流出所述分离腔(509);所述风扇组件(502)包括叶轮(512)和叶轮驱动电机(513),所述叶轮(512)设置在所述分离腔(509)内,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主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隔离腔(506)内,流体流经所述分离腔(509)时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壳体还包括挡风机构(508),所述挡风机构(508)设置在所述壳体出风口(507)的进风侧,进入所述的隔离腔(506)的流体在所述挡风机构(508)处至少部分液体气体分离;
所述引流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501)内壁和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之间,用于引导来自所述分离腔(509)的流体在穿过所述隔离件(503)后沿靠近所述壳体(501)内壁且远离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路径上升;
所述挡风机构(508)与所述壳体(501)的内壁相连且处于来自所述分离腔(509)的流体向所述壳体出风口(507)移动的上升路径上,用于截留沿所述壳体(501)内壁上升的流体中的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机构(508)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上方的第一挡风板(515)、设置在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下方的第二挡风板(516)和连接所述第一挡风板(515)与所述第二挡风板(516)的支架(517),所述第一挡风板(515)与所述第二挡风板(516)之间形成过风口(518),所述过风口(518)与所述壳体(501)上的壳体出风口(507)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出风口(507)为环绕所述壳体(501)外周的长条形开口;所述壳体出风口(507)的长度与所述壳体(501)外周长的比值为0.1~0.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01)上部还设有分风板(544),所述分风板(544)位于所述壳体出风口(507)的出风侧,用于将从所述壳体出风口(507)排出的流体分成多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515)具有朝向所述壳体(501)内壁的第一挡风板外缘(519)和朝向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第一挡风板内缘(520),所述第一挡风板外缘(519)与所述壳体(501)内壁相连,所述第一挡风板内缘(520)具有向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顶部延伸的第一挡风裙边(521);
所述第二挡风板(516)具有朝向所述壳体(501)内壁的第二挡风板外缘(522)和朝向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第二挡风板内缘(523),所述第二挡风板外缘(522)与所述壳体(501)内壁相连,所述第二挡风板内缘(523)具有向所述隔离件(503)延伸的第二挡风裙边(524)。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所述隔离件(503)后与所述叶轮(512)连接;
所述隔离件(503)包括内框(525)、外框(526)和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所述外框(526)与所述壳体(501)的内壁相连,所述内框(525)位于所述外框(526)内,所述隔离叶片(527)连接所述内框(525)与所述外框(526),相邻的隔离叶片(527)在与所述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隔离叶片(527)沿所述内框(525)的外周呈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倾斜排列;
每个所述隔离叶片(527)具有与所述内框(525)相连的叶片前缘(528)、与所述外框(526)相连的叶片后缘(529)以及连接所述叶片前缘(528)与所述叶片后缘(529)的叶片上缘(530)和叶片下缘(531),所述叶片上缘(530)朝向所述隔离腔(506),所述叶片下缘(531)朝向所述分离腔(509),所述叶片下缘(531)伸入相邻隔离叶片(527)的叶片上缘(530)的下方,使所述隔离叶片(527)与相邻隔离叶片(527)在与所述输出轴(514)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526)包括从所述壳体(501)内壁向所述壳体(501)中心延伸的导水板(532)和自所述导水板(532)向所述分离腔(509)延伸的挡水板(533),所述导水板(532)朝向所述隔离腔(506)的一面在从所述壳体(501)向所述壳体(501)中心延伸的方向上自所述隔离腔(506)向所述分离腔(509)倾斜,所述挡水板(533)与所述壳体(501)内壁之间形成挡水空间(53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01)的底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置叶轮仓(535)、导流板(536)和导流槽(537);所述壳体进风口(510)设置在所述叶轮仓(535)的底部,所述回水孔(511)开设在所述导流槽(537)的底部;所述导流板(536)位于所述隔离件(503)的下方并向所述隔离件(503)凸出,所述导流槽(537)位于所述挡水空间(534)的下方,所述挡水板(533)与所述导流板(536)之间形成过流通道(538);
所述叶轮(512)包括设置在所述叶轮(512)底部的叶轮进风口(539)和设置在所述叶轮(512)上部的叶轮出风口(540),所述叶轮(512)的下部容纳在所述叶轮仓(535)内,所述叶轮(512)的上部高出所述导流板(536),所述叶轮进风口(539)与所述壳体进风口(510)连通,所述叶轮出风口(540)与所述过流通道(538)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533)下端到所述导流板(536)上端的距离为6mm-8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537)为环绕所述导流板(536)的环形槽,所述导流槽(537)内沿周向设置有多个回水孔(511)。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533)下端与所述叶轮出风口(540)相对的一侧设有向导流槽(537)倾斜的倾斜面;所述导流板(536)朝向所述隔离叶片(527)的一面从所述导流槽(537)向所述叶轮仓(535)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525)上开设有隔离件轴孔(545),所述叶轮(512)上设有叶轮轴孔(546),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输出轴(514)穿过所述隔离件轴孔(545)后进入所述叶轮轴孔(546)内;
所述输出轴(514)的末端套设有叶轮嵌件(547),所述叶轮嵌件(547)的下部容纳在所述叶轮轴孔(546)内,所述叶轮嵌件(547)的上部容纳在所述隔离件轴孔(545)中,
所述叶轮嵌件(547)与所述隔离件轴孔(545)之间还设有密封圈(548),所述密封圈(548)的上部与所述叶轮驱动电机(513)的轴承(549)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548)的下部与所述叶轮嵌件(547)的上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548)和所述叶轮嵌件(547)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还包括导流装置(400),所述导流装置(400)容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内部,并且所述导流装置(400)位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的下方,
所述流体流入通道包括进风通道(401),所述流体流出通道包括回风通道(402),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回风通道集成于所述导流装置(400)。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300)包括储污箱(301)、进风管(302)和出风管(303),所述储污箱(301)内部形成有储污腔(304),所述储污箱(301)上开设有储污箱进风口(305)和储污箱出风口(306),所述进风管(302)和所述出风管(303)设置在所述储污腔(304)内;所述进风管(302)的入口通过所述储污箱进风口(305)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相连,用于将所述进风通道(401)内的流体导向所述储污腔(304)以使流体中的至少部分液体沉积在所述储污腔(304)内;所述出风管(303)的出口通过所述储污箱出风口(306)与所述回风通道(402)相连,用于将所述储污腔(304)内经水气分离后的流体导向所述回风通道(402);所述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所述出风管(303)的入口均处于所述储污腔(304)的中部区域并与所述储污箱(301)的内壁保持间距。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洗机任意角度使用状态下,所述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均不少于0.1倍储污腔(304)总容积,
其中,所述安全容积是指使液面高度不超过所述进风管(302)的出口和所述出风管(303)的入口中任一个的情况下所述储污箱(301)内可储存液体的最大体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装置(300)随所述清洗机使用角度变化而具有多种使用姿态,所述使用姿态至少包括水平使用姿态、竖立使用姿态和倒置使用姿态,
所述回收装置(300)处于水平使用姿态时,所述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所述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
所述回收装置(300)处于竖立使用姿态时,所述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所述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4-0.6,
所述回收装置(300)处于倒置使用姿态时,所述储污腔(304)的安全容积与所述储污腔(304)总容积的比值为0.1-0.3。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装置(200)包括吸嘴盖板(201)、吸嘴底板(202)、滚刷器(203)和导风管(204),所述滚刷器(203)设置在所述吸嘴底板(202)上,所述吸嘴盖板(201)设置在所述滚刷器(203)的前端,所述导风管(204)从所述滚刷器(203)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滚刷器(203)的后端并位于所述滚刷器(203)与所述机体外壳(100)之间,所述吸嘴盖板(201)具有吸口(205),所述导风管(204)的进口与所述吸口(205)流体连通,所述导风管(204)的出口与所述进风通道(401)流体连通;在所述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所述导风管(204)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点大于所述进风通道(401)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204)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最远点的距离点大于所述进风管(302)的出口距离所述机体外壳(100)底面所在平面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204)包括第一导风管(206)和第二导风管(207),所述第一导风管(206)的入口与所述吸口(205)连通,所述第一导风管(206)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导风管(207)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导风管(207)的出口与所述进风通道(401)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口(205)、所述导风管(204)、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进风管(302)顺次连通构成流体进入路径,所述导风管(204)的出口处设有储液腔(209),所述储液腔(209)位于所述流体进入路径之外;并且在所述清洗机使用状态和拿放状态下,所述储液腔(209)处于所述导风管(204)、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进风管(302)的下方。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包括导流基座(407)和隔板(408):
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前端设有基座入口,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后端设有基座出口,所述导流基座(407)内部设有连通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基座出口的中空通道,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所述中空通道相通的导风口(409),所述导风口(409)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的所述壳体进风口(510)连通;
所述隔板(408)设置在所述中空通道内,所述隔板(408)的一端与所述中空通道的内壁相连且位于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基座出口之间,所述隔板(408)的另一端包绕所述导风口(409)后延伸至所述基座出口且将所述基座出口分隔为第一基座出口(410)和第二基座出口(411),所述基座入口与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相通以构成所述进风通道(401),所述第二基座出口(411)与所述导风口(409)相通以构成所述回风通道(402)。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通道(402)的面积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的面积的比值为0.8-1.2。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装置(400)还包括接头盖板(413),所述接头盖板(413)上开设有进风口接头(414)和回风口接头(415),所述接头盖板(413)设置在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后端并覆盖所述基座出口,所述隔板(408)与所述接头盖板(413)相连且位于所述进风口接头(414)与所述回风口接头(415)之间,所述进风口接头(414)连通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与所述回收装置(300)的进风管(302),所述回风口接头(415)连通所述第二基座出口(411)与所述回收装置(300)的出风管(303)。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入口设有第一衔接部(416),所述第一衔接部(416)与所述吸嘴装置(200)的导风管(204)出口相连,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基座出口设有第二衔接部(417),所述第二衔接部(417)与所述接头盖板(413)相连;
所述第一衔接部(416)的高度和所述第二衔接部(417)的高度均大于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高度,从而在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顶面形成凹陷状容纳部(418),所述水气分离装置的下部位于所述容纳部(418)内。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孔(511)通过第一回水管(403)和/或第二回水管(404)与所述进风通道(401)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403)穿过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顶面连通所述进风通道(401),所述第二回水管(404)穿过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底面或侧面连通所述进风通道(401)。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401)和所述回风通道(402)水平并排设置,所述导流基座(407)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相对的第一接水孔(405),所述导流基座(407)的底面和/或侧面设有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相对的第二接水孔(406);
位于所述进风通道(401)上方的所述回水孔(511)通过第一回水管(403)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的所述第一接水孔(405)连通,位于所述回风通道(402)上方的所述回水孔(511)通过第二回水管(404)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的所述第二接水孔(406)连通。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基座(407)的侧面设有避让部(412),所述避让部(412)自所述导流基座(407)的侧面向所述导流基座(407)的中部凹陷,所述第二回水管(404)穿过所述避让部(412)与所述第二接水孔(406)连通。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537)内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四个回水孔(511),其中三个回水孔位于所述进风通道(401)上方并通过所述第一回水管(403)与所述进风通道(401)连通,另一个回水孔位于所述回风通道(402)上方并通过所述第二回水管(404)与所述进风通道(401)连通。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水管(404)与所述进风通道(401)相连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基座出口(410)。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外壳(100)的上部具有手柄(101),所述水气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柄(101)的前侧,所述回收装置(300)连接所述手柄(101)的后侧,所述清洗机没有储液时的重心位于所述吸嘴装置(200)和所述手柄(101)的前侧之间。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还包括流体输送装置(600),所述机体外壳(100)的上部设有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内的至少部分组件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对接部(102)可拆卸连接,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前侧靠近所述吸嘴装置(200),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的后侧靠近所述手柄(101)的前侧。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装置(600)、所述吸嘴装置(200)和所述水气分离装置呈三角形分布。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还包括导流装置(400),所述导流装置(400)容置在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内部,并且所述导流装置(400)位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500)的下方,所述吸嘴装置(200)、所述导流装置(400)和所述回收装置(300)呈直线排列。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机没有储液时的重心位于所述水气分离装置处。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清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分别与所述回收装置(300)的底面及所述吸嘴装置(200)的底面之间形成夹角,在通过所述机体外壳(100)的底面将所述清洗机支撑在支撑面上时,所述回收装置(300)的底面和所述吸嘴装置(200)的底面均处于远离所述支撑面的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08585.6U CN219000179U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808585.6U CN219000179U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00179U true CN219000179U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37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808585.6U Active CN219000179U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00179U (zh) |
-
2022
- 2022-07-14 CN CN202221808585.6U patent/CN21900017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05832B (zh) | 污液回收组件以及表面清洁设备 | |
EP3520666B1 (en) | Floor cleaner | |
CN109316138B (zh) | 一种能感应自动喷水的清洗机 | |
CN109288444B (zh) | 一种水洗清洁装置 | |
CN109846419B (zh) | 污液回收装置以及干湿两用吸尘器 | |
CN109700378B (zh)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表面清洁头 | |
CN109645886B (zh) |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清洁底座 | |
CN214073161U (zh) | 多功能服务站、扫地机器人系统 | |
CN109528074B (zh) | 表面清洁基座 | |
CN108542097A (zh) | 自甩干清洗刷 | |
CN112842169A (zh) | 洗地机 | |
CN219000179U (zh)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
CN113712472A (zh) | 一种表面清洁设备 | |
CN219070110U (zh) | 一种清洗机 | |
CN219070116U (zh) | 操作省力的清洗机 | |
CN219070111U (zh) | 具有清洁液输送功能的清洗机 | |
CN219070109U (zh) | 一种清洗机 | |
CN117426698A (zh) | 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
CN117426703A (zh) | 操作省力的清洗机 | |
CN117426715A (zh) | 多角度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
CN117426716A (zh) | 具有清洁液输送功能的清洗机 | |
CN209574548U (zh) | 湿式表面清洁头 | |
CN218572126U (zh) | 多角度使用安全的清洗机 | |
CN215534024U (zh) | 一种清洁机系统 | |
CN215738687U (zh) | 一种吸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