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61818U - 一种智能簇绒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簇绒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61818U
CN218561818U CN202222948820.6U CN202222948820U CN218561818U CN 218561818 U CN218561818 U CN 218561818U CN 202222948820 U CN202222948820 U CN 202222948820U CN 218561818 U CN218561818 U CN 218561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output
drive
alo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88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其昌
许立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 Group Co Ltd
CIMC Eco Material Supply Co Ltd
Chuzhou CIMC Eco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CIMC Eco Material Supply Co Ltd
Chuzhou CIMC Eco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 Ltd, CIMC Eco Material Supply Co Ltd, Chuzhou CIMC Eco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88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61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61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61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簇绒机,包括底架、传输装置、第一和第二调节架、至少两组针织组件以及控制装置。传输装置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底架的两端;第一调节架沿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传输装置之间;第二调节架沿第二方向延伸,沿智能簇绒机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调节架上;至少两组针织组件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调节架上;控制装置配置为控制第一调节架和第二调节架的移动,调整至少两组针织组件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并控制工作针织组件的移动,以使得第一调节架、第二调节架和工作针织组件协调作用以绣制绒毛图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簇绒机,能够绣制不同花样和不同高度的绒毛图案,以提供绒毛图案的多样性。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簇绒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加工机械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簇绒机。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地毯制造生产簇绒机由于结构的原因,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制造出来的地毯颜色花样都比较单一,地毯花样绒毛高度都比较固定,且地毯背面不平整,难以满足地毯颜色花样和绒毛高度多样化以及地毯表面平整光滑的要求,并且自动化程度也较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簇绒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簇绒机,包括:
底架;
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两端,以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传输底布;
第一调节架,所述第一调节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第一调节架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传输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第二调节架,所述第二调节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智能簇绒机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架上,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至少两组针织组件,所述至少两组针织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架上,用于在所述底布上绣制绒毛图案;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调节架和所述第二调节架的移动,以及调整所述至少两组针织组件中绣制所述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并控制所述工作针织组件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调节架、所述第二调节架和所述工作针织组件协调作用以绣制所述绒毛图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簇绒机,通过控制装置使得第一调节架、第二调节架和至少两种针织组件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协调作用,能够绣制出不同花样以及不同高度的绒毛图案,以提供可绣制的绒毛图案的多样性。
可选地,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输入传输机构,所述输入传输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底架的一端,且包括输入驱动组件、输入传动组件和输入传输组件,所述输入传动组件在所述输入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输入传输组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入所述底布。
可选地,
所述输入驱动组件包括输入驱动件和连接至所述输入驱动件的输入驱动齿轮;
所述输入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入传动齿轮、第二输入传动齿轮、第一输入中间齿轮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入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入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入中间齿轮沿所述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三输入传动齿轮之间;
所述输入传输组件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入撑布轮、第一输入张紧轮、第一输入压紧轮和第二输入压紧轮,所述第一输入张紧轮与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入压紧轮与所述第三输入传动齿轮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输出传输机构,所述输出传输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底架的另一端,且包括输出驱动组件、输出传动组件和输出传输组件,所述输出传动组件在所述输出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输出传输组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出所述底布。
可选地,
所述输出驱动组件包括输出驱动件和连接至所述输出驱动件的输出驱动齿轮;
所述输出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传动齿轮、第二输出传动齿轮、第一输出中间齿轮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出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中间齿轮沿所述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三输出传动齿轮之间;
所述输出传输组件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撑布轮、第一输出张紧轮、第一输出压紧轮和第二输出压紧轮,所述第一输出张紧轮与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压紧轮与所述第三输出传动齿轮连接。
可选地,
所述输入传输机构还包括输入调节组件,所述输入调节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的两端并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以调节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与所述第一输入压紧轮之间的距离;并且/或者
所述输出传输机构还包括输出调节组件,所述输出调节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的两端并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以调节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与所述第一输出压紧轮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
固定张紧组件,所述固定张紧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夹持部;以及
可动张紧组件,所述可动张紧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另一侧,且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的第二夹持部。
可选地,所述可动张紧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一传动连接单元,所述第一传动连接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一传动连接单元,以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可选地,
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的上方;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所述第四夹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夹板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针织组件包括:
针盘组,所述针盘组包括刺针单元和刺针驱动单元,所述刺针驱动单元与所述刺针连接,以驱动所述刺针单元沿所述高度方向移动;
刀盘组,所述刀盘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勾刀单元和勾刀驱动单元,所述勾刀驱动单元与所述两组勾刀单元连接以驱动所述两组勾刀单元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所述绒毛图案控制所述刺针驱动单元与所述勾刀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所述刺针和所述勾刀单元移动以绣制所述绒毛图案。
可选地,还包括纱线张力调整装置,所述纱线张力调整装置设置在针织组件上,且包括:
一对支撑板,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针织组件;
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杆间隔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撑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支撑板。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前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输入传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输出传输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可动张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针盘组和纱线张力调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的刀盘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智能簇绒机 110:底架
111:第一底梁 112:第二底梁
113:输入支撑件 114:第一输入箱体
115:第二输入箱体 116:输出支撑件
117:第一输出箱体 118:第二输出箱体
119a:第四驱动件 119b:第二传动件
119c:第二导轨 121:输入传输机构
122:输入驱动组件 123:输入传动组件
124:输入传输组件 125:输出传输机构
126:输出驱动组件 127:输出传动组件
128:输出传输组件 129:导纱装置
129a:导纱孔 130:第一调节架
131:立柱 132:第一横梁
133:第三底梁 134:连接件
135:第二滑块 136:第三导轨
137:第三滑块 138:第四导轨
140:第二调节架 141:第二横梁
141a:第四螺母 142:第四滑块
143:第五驱动件 144a:第二连接杆
144b:第五齿轮 144c:第六齿轮
144d:第三丝杆 145a:第四丝杆
145b:第五丝杆 146a:第五导轨
146b:第六导轨 147:纱线张力调整装置
148:支撑板 149:支撑杆
150:针织组件 151:针盘组
151a:针盘基座 151b:安装架
152:刀盘组 152a:刀盘基座
153:刺针单元 153a:刺针传动杆
154:刺针驱动单元 155:第六驱动件
156:第一凸轮传动组 157:勾刀单元
157a:勾部件 157b:刀部件
158:勾刀驱动单元 158a:第七驱动件
158b:第二凸轮传动组 159a:第五滑块
159b:第六滑块 161:固定张紧组件
162:第一夹持部 163:可动张紧组件
164:第二夹持部 164a:第三夹板
164b:第四夹板 165:第一驱动单元
165a:第一驱动件 165b:第一传动件
166:第一传动连接单元 166a:第一齿轮
166b:第二齿轮 166c:第一连接杆
166d:第三齿轮 166e:第四齿轮
166f:第二丝杆 167:底座
167a:第一导轨 168a:第一支撑架
168b:第二支撑架 168c:第一螺母
168d:第一滑块 169:第二驱动件
171:输入驱动件 172:输入驱动齿轮
173:第一输入传动齿轮 174:第二输入传动齿轮
175:第一输入中间齿轮 176:第三输入传动齿轮
177:第一输入撑布轮 178:第一输入张紧轮
179:第一输入压紧轮 181:第二输入压紧轮
182:输出驱动件 183:输出驱动齿轮
184:第一输出传动齿轮 185:第二输出传动齿轮
186:第一输出中间齿轮 187:第三输出传动齿轮
188:第一输出撑布轮 189:第一输出张紧轮
191:第一输出压紧轮 192:第二输出压紧轮
193:输入调节组件 194:输入调节件
195:输入调节支撑件 196:输出调节组件
197:输出调节件 198:输出调节支撑件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簇绒机100包括底架110、传输装置、第一调节架130、第二调节架140、针织组件150和控制装置(未示出)。
底架110包括第一底梁111和第二底梁112。第一底梁111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第二底梁112沿第二方向D2延伸,连接在第一底梁111的两端,且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
传输装置沿第一方向D1设置于底架110的两端,以用于沿第一方向D1传输底布(未示出)。传输装置可以设置在底架110上。传输装置可以包括输入传输机构121和输出传输机构125。
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3,输入传输机构121沿第一方向D1位于底架110的一端。输入传输机构121具体的可以包括输入驱动组件122、输入传动组件123和输入传输组件124。输入传动组件123在输入驱动组件122的驱动下带动输入传输组件124用于沿第一方向D1输入底布。
在图2和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入传输机构121还包括输入支撑件113。输入支撑件113设置在底架110上,且沿第二方向D2位于底架110的两端。输入支撑件113构造为具有板状底座的支撑柱。其中一端的输入支撑件113用于支撑输入驱动组件122和输入传动组件123,两端的输入支撑件113共同用于支撑输入传输组件124。
具体的参考图3,输入驱动组件122包括输入驱动件171和输入驱动齿轮172。输入驱动件171可以构造为电机,以在实现驱动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输入驱动件171的结构。输入驱动齿轮172连接至输入驱动件171,如连接至输入驱动件171的驱动轴之类的结构,以在输入驱动件171的驱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入驱动齿轮172设置在第一输入箱体114中,其轴线方向与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平行。输入驱动件171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至少部分的延伸穿入第一输入箱体114中,如输入驱动件171的驱动轴之类的结构从第一输入箱体114的底部至少部分的延伸穿入第一输入箱体114中,以与输入驱动齿轮172连接。
输入传动组件123具体的可以包括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
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也设置在第一输入箱体114中,且与输入驱动齿轮172啮合,以在输入驱动齿轮172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的轴线方向与输入驱动齿轮172的轴线方向垂直,且与第二方向D2平行。
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与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连接,以在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具体的,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设置在输入传输机构121的第二输入箱体115中。第二输入箱体115设置在输入支撑件113的顶部,由输入支撑件113支撑。第二输入箱体115与第一输入箱体114在第二方向D2上并排连接设置,以便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与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之间的连接。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与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同轴设置,即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与第一输入传动齿轮173可以设置在同一旋转轴的上,以在输入驱动齿轮172的带动下共同绕自身轴线转动。
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均设置在第二输入箱体115中。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之间。即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设置在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之间,且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均啮合。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的轴线方向均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的轴线方向平行。第一输入中间齿轮175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在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的带动下分别绕自身轴线旋转,且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的旋转方向相同。
输入传输组件124包括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入撑布轮177、第一输入张紧轮178、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和第二输入压紧轮181。
第一输入撑布轮177沿第二方向D2延伸,用于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入传递绕于其上的底布。
第一输入张紧轮178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同轴设置,且与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连接,以在第二输入传动齿轮174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入传递底布。第一输入张紧轮178优选地构造为刺轮,以有效增加第一输入张紧轮178对绕于其上的底布的张紧力。
第一输入压紧轮179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与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同轴设置,且与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连接,以在第三输入传动齿轮176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入传递底布。
第二输入压紧轮18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得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之间的距离可调节,进而能够调节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对位于二者之间的底布的压紧力。如此,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一输入压紧轮179能够与下文中即将提到的第二输出压紧轮192和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共同作用,以将位于传输装置上的底布压紧支撑在稳定展开的状态,有效抑制因底布挠曲而使针织组件150与其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使针织组件150稳定地刺穿底布以在底布上进行相应的绣制作业。
第二输入压紧轮181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输入传输机构121的输入调节组件193的驱动调节实现。具体的请参考图3,输入调节组件193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第二输入压紧轮181的两端,并连接至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以驱动第二输入压紧轮181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进而调节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之间的距离。
输入调节组件193可以包括输入调节件194和输入调节支撑件195。输入调节支撑件195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输入调节件194均连接,以在输入调节件194的驱动下带动第二输入压紧轮181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
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入调节件194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输入支撑件113的内侧面上。输入调节件194优选地构造为气缸,以在实现驱动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输入调节件194的结构。输入调节支撑件195设置在输入调节件194的上方,且与输入调节件194的诸如驱动杆之类的结构连接。输入调节支撑件195在图3所示实施方式中构造为轴承,以便于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连接并对其进行支撑。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输入调节支撑件195在输入调节件194的诸如驱动杆之类的结构的驱动下共同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之间的距离也随之被调节。
将输入传输组件124构造成包括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入撑布轮177、第一输入张紧轮178、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和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尤其是构造成包括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和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使得输入传输组件124在第一输入张紧轮178意外情况不能转动时,也能够至少通过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实现对底布的张紧与传输,并通过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和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实现对底布的压紧。
传输装置的输出传输机构125沿第一方向D1位于底架110的另一端,具体的参考图1。输出传输机构125具体的可以包括输出驱动组件126、输出传动组件127和输出传输组件128,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4。输出传动组件127在输出驱动组件126的驱动下带动输出传输组件128用于沿第一方向D1输出底布。
在图1和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出传输机构125还包括输出支撑件116。输出支撑件116设置在底架110上,且沿第二方向D2位于底架110的两端。输出支撑件116构造为具有板状底座的支撑柱。其中一端的输出支撑件116用于支撑输出驱动组件126和输出传动组件127,两端的输出支撑件116共同用于支撑输出传输组件128。
具体的参考图4,输出驱动组件126包括输出驱动件182和输出驱动齿轮183。输出驱动件182可以构造为电机,以在实现驱动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输出驱动件182的结构。输出驱动齿轮183连接至输出驱动件182,如连接至输出驱动件182的驱动轴之类的结构,以在输出驱动件182的驱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
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出驱动齿轮183设置在第一输出箱体117中,其轴线方向与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平行。输出驱动件182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至少部分的延伸穿入第一输出箱体117中,如输出驱动件182的驱动轴之类的结构从第一输出箱体117的底部至少部分的延伸穿入第一输出箱体117中,以与输出驱动齿轮183连接。
输出传动组件127具体的可以包括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
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也设置在第一输出箱体117中,且与输出驱动齿轮183啮合,以在输出驱动齿轮183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的轴线方向与输出驱动齿轮183的轴线方向垂直,且与第二方向D2平行。
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与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连接,以在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具体的,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设置在输出传输机构125的第二输出箱体118中。第二输出箱体118设置在输出支撑件116的顶部,由输出支撑件116支撑。第二输出箱体118与第一输出箱体117在第二方向D2上并排连接设置,以便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与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之间的连接。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与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同轴设置,即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与第一输出传动齿轮184可以设置在同一旋转轴的上,以在输出驱动齿轮183的带动下共同绕自身轴线转动。
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均设置在第二输出箱体118中。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之间。即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设置在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之间,且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均啮合。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的轴线方向均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的轴线方向平行。第一输出中间齿轮186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在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的带动下分别绕自身轴线旋转,且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的旋转方向相同。
输出传输组件128包括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第一输出张紧轮189、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
第一输出撑布轮188沿第二方向D2延伸,用于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出传递绕于其上的底布。
第一输出张紧轮189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同轴设置,且与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连接,以在第二输出传动齿轮185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出传递底布。第一输出张紧轮189优选地构造为刺轮,以有效增加第一输出张紧轮189对绕于其上的底布的张紧力。
第一输出压紧轮191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与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同轴设置,且与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连接,以在第三输出传动齿轮187的带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支撑并沿第一方向D1输出传递底布。
第二输出压紧轮192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得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之间的距离可调节,进而能够调节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对位于二者之间的底布的压紧力。如此,第二输出压紧轮192和第一输出压紧轮191能够与上文中提到的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共同作用,以将位于传输装置上的底布压紧支撑在稳定展开的状态,有效抑制因底布挠曲而使针织组件150与其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使针织组件150稳定地刺穿底布以在底布上进行相应的绣制作业。
第二输出压紧轮192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输出传输机构125的输出调节组件196的驱动调节实现。具体的请参考图4,输出调节组件196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第二输出压紧轮192的两端,并连接至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以驱动第二输出压紧轮192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进而调节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之间的距离。
输出调节组件196可以包括输出调节件197和输出调节支撑件198。输出调节支撑件198与第二输出压紧轮192和输出调节件197均连接,以在输出调节件197的驱动下带动第二输出压紧轮192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
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输出调节件197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输出支撑件116的内侧面上。输出调节件197优选地构造为气缸,以在实现驱动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输出调节件197的结构。输出调节支撑件198设置在输出调节件197的上方,且与输出调节件197的诸如驱动杆之类的结构连接。输出调节支撑件198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构造为轴承,以便于与第二输出压紧轮192连接并对其进行支撑。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输出调节支撑件198在输出调节件197的诸如驱动杆之类的结构的驱动下共同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之间的距离也随之被调节。
同样地,将输出传输组件128构造成包括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第一输出张紧轮189、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尤其是构造成包括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使得输出传输组件128在第一输出张紧轮189意外情况不能转动时,也能通过至少通过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实现对底布的张紧与传输,并通过第一输出压紧轮19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实现对底布的压紧。
底布在传输装置上,除了需要在第一方向D1张紧展开,还需要在第二方向D2张紧展开。底布在第二方向D2的张紧展开是通过智能簇绒机100的张紧装置实现的。
张紧装置包括固定张紧组件161和可动张紧组件163,具体的参考图1。固定张紧组件161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底架110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夹持部162。第一夹持部162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位于第一输入撑布轮177和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的上方,用于夹紧底布的沿第二方向D2的一侧。可动张紧组件163沿第二方向D2设置在底架110的另一侧,且包括沿第二方向D2可移动地设置的第二夹持部164。第二夹持部164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位于第一输入撑布轮177和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的上方,用于夹紧底布的沿第二方向D2的另一侧。
可动张紧组件163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单元165和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连接至第一驱动单元165,第二夹持部164的沿第一方向D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驱动单元165和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以在第一驱动单元165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D2移动。
具体的请参考图5,第一驱动单元165包括第一驱动件165a和第一传动件165b。第一传动件165b连接至第一驱动件165a,以在第一驱动件165a的驱动下绕自身轴线转动。在图5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165a设置在可动张紧组件163的一个板状的底座167上。第一驱动件165a构优选地构造为电机,以在实现驱动功能的同时有效简化第一驱动件165a的结构。第一传动件165b构造为连接至第一驱动件165a的第一丝杆。
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包括第一齿轮166a、第二齿轮166b、第一连接杆166c、第三齿轮166d、第四齿轮166e和第二丝杆166f。第一齿轮166a套设在第一驱动件165a上。第二齿轮166b连接至第二丝杆166f。第三齿轮166d与第一齿轮166a啮合,第四齿轮166e与第二齿轮166b啮合。且第三齿轮166d和第四齿轮166e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杆166c的两端。第一连接杆166c由设置在底座167上的轴承支撑。
可动张紧组件163还包括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第一支撑架168a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螺母168c,第一螺母168c套设在第一传动件165b上。第二支撑架168b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螺母(未示出),第二螺母套设在第二丝杆166f上。第二夹持部164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的顶部。
在图5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均构造成Z字形,以有效增加二者的结构强度。
第一驱动件165a能够直接驱动第一传动件165b绕自身轴向旋转,并通过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带动第二丝杆166f绕自身轴向旋转。进而第一螺母168c和第二螺母在第一传动件165b和第二丝杆166f的旋转作用下,沿第一传动件165b和第二丝杆166f移动,即沿第二方向D2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夹持部164沿第二方向D2移动,使得第二夹持部164能够与第一夹持部162共同作用,以沿第二方向D2将位于传输装置上的底布张紧支撑在稳定展开的状态,以有效抑制因底布挠曲而使针织组件150与其的接触压力降低,能够使针织组件150稳定地刺穿底布以在底布上进行相应的绣制作业。
为了便于第二夹持部164沿第二方向D2的移动,优选地在可动张紧组件163的两个底座167上均设置有第一导轨167a,在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导轨167a相配合的第一滑块168d。
请继续参考图5,第二夹持部164包括第三夹板164a和第四夹板164b。第四夹板164b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三夹板164a的上方,以便于将底布夹持夹紧在第三夹板164a和第四夹板164b之间,或者将底布从第三夹板164a和第四夹板164b之间取出。
第四夹板164b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第二驱动件169实现。在图5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三夹板164a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的顶部。第二驱动件169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68b的内侧面上,且与第四夹板164b连接,以驱动第四夹板164b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第二驱动件169优选地构造为气缸,第四夹板164b连接至诸如第二驱动件169的驱动杆。
固定张紧组件161沿第二方向D2固定设置在底架110上,因此,相对于可动张紧组件163,其在结构上不包括诸如第一驱动单元165和第一传动连接单元166之类的驱动单元和传动连接单元。固定张紧组件161可以包括类似于可动张紧组件163的第一支撑架168a和第二支撑架168b的第三支撑架(未示出)和第四支撑架(未示出)。第三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均构造成Z字形,以有效增加二者的结构强度。第一夹持部162设置在第三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的顶部。
同样地,第一夹持部162可以包括类似于第三夹板164a和第四夹板164b的第一夹板(未示出)和第二夹板(未示出)。第二夹板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夹板的上方。
第二夹板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可以通过第三驱动件(未示出)实现。具体的,第一夹板固定设置在第三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的顶部。第三驱动件设置于第三支撑件和第四支撑架中的一个上,且与第二夹板连接,以驱动第二夹板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第三驱动件优选地构造为气缸,第二夹板连接至诸如第三驱动件的驱动杆。
第一调节架130可移动地设置在底架110上。具体的,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二方向D2延伸,且沿第一方向D1可移动地设置在底架110上,并可移动地设置在传输装置之间。其中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垂直。
具体的请参考图6和图7,第一调节架130包括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于底架110上且位于底架110的两端的立柱131。在立柱131的顶部连接设置有第一横梁132。第一横梁132沿第二方向D2延伸。
第一调节架130还包括第三底梁133。第三底梁133连接设置于立柱131的下方,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具体的请参考图2。第三底梁133的底部设置有连接件134。在底架110的与连接件13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四驱动件119a和第二传动件119b。第二传动件119b与连接件134和第四驱动件119a连接,以在第四驱动件119a的驱动下通过连接件134带动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一方向D1移动。
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第四驱动件119a构造为电机,第二传动件119b构造为丝杆,连接件134构造为螺母,以在保证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一方向D1移动的同时有效简化各部件的结构。
为了便于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一方向D1的移动,优选地在底架110上设置有第二导轨119c,在第三底梁13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二导轨119c相配合的第二滑块135。
进一步地,参考图1、图6和图7,沿第二方向D2在立柱131的外侧设置有沿第三导轨136。第三导轨136沿第一方向D1延伸。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第三导轨136位于第一输入箱体114的上方。沿第二方向D2在立柱131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滑块137。第三滑块137与第三导轨136相配合,能够进一步辅助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一方向D1的移动。
第二调节架140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调节架130上。其中高度方向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均垂直。
具体的请参考图1、图6和图7,第二调节架140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横梁141。第二横梁141的两端设置有第四螺母141a。智能簇绒机100还包括第五驱动件143和第二传动连接单元。第二传动连接单元连接至第二横梁141和第五驱动件143,以在第五驱动件143的驱动下通过第二横梁141带动第二调节架140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
具体的,第五驱动件143设置在立柱131的顶部,且优选地构造为电机。
第二传动连接单元包括第二连接杆144a、第五齿轮144b、第六齿轮144c和第三丝杆144d。第二连接杆144a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通过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在轴承支撑。第二连接杆144a与第五驱动件143连接,以在第五驱动件143的驱动下绕自身轴线旋转。第五齿轮144b套设在第二连接杆144a的两端,并跟随第二连接杆144a转动。第三丝杆144d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延伸穿过第四螺母141a,并与第四螺母141a相配合。第六齿轮144c设置在第三丝杆144d的顶部,并与第五齿轮144b啮合。
第五驱动件143能够驱动第二连接杆144a绕自身轴线转动,并通过第五齿轮144b与第六齿轮144c带动第三丝杆144d绕自身轴线旋转,进而在第四螺母141a与第三丝杆144d的配合下带动第二横梁141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调节架140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
为了便于第二调节架140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优选地在立柱131的沿第二方向D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四导轨138,在第二横梁141的两端设置有第四滑块142。第四滑块142与第四导轨138相配合,能够进一步辅助第二调节架140沿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
智能簇绒机100包括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沿第二方向D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调节架140上,用于在底布上绣制绒毛图案。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针织组件150。可以理解,针织组件150的实际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具体的,针织组件150可以包括针盘组151和刀盘组152。第二调节架140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四丝杆145a和第五丝杆145b。针盘组151的与第四丝杆145a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有针盘螺母,刀盘组152的与第五丝杆145b对应的位置可以设置有刀盘螺母。第四丝杆145a可以在与其连接的诸如电机之类的驱动件的驱动下通过针盘螺母带动针盘组151沿第二方向D2移动。第五丝杆145b可以在与其连接的诸如电机之类的驱动件的驱动下通过刀盘螺母带动刀盘组15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对分别与第四丝杆145a和第五丝杆145b连接的驱动件进行控制,以使得针盘组151和刀盘组152同步沿第二方向D2移动。
进一步地,参考图2,为了辅助针织组件150沿第二方向D2的移动,优选地设置有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五导轨146a和第六导轨146b,以及与第五导轨146a和第六导轨146b配合第五滑块159a和第六滑块159b。
针盘组151包括刺针单元153和刺针驱动单元154。刺针驱动单元154与刺针单元153连接,以驱动刺针单元153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以在底布上绣制绒毛图案。
刺针驱动单元154具体的可以包括第六驱动件155和第一凸轮传动组156,具体的请参考与8。第六驱动件155可以设置在针盘基座151a上,且优选地构造为电机。刺针单元153包括刺针传动杆153a和刺针(未示出)。刺针连接至刺针传动杆153a。第一凸轮传动组156连接至刺针传动杆153a和第六驱动件155,以在第六驱动件155的驱动下带动刺针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移动。
刀盘组152包括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的两组勾刀单元157和勾刀驱动单元158,具体的请参考图9。勾刀驱动单元158与两组勾刀单元157连接以驱动两组勾刀单元157移动。
勾刀驱动单元158具体的可以包括第七驱动件158a和第二凸轮传动组158b,具体的请参考与9。第七驱动件158a可以设置在刀盘基座152a上,且优选地构造为电机。勾刀单元157包括勾部件157a和刀部件157b。第二凸轮传动组158b连接至勾刀单元157和第七驱动件158a,以在第七驱动件158a的驱动下带动勾刀单元157移动,以进行勾切绒线的操作。
绒毛图案的绣制是在第一调节架130、第二调节架140和针织组件150的协调作用下进行的。具体的,智能簇绒机100的控制装置配置为控制第一调节架130和第二调节架140的移动,以及调整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并控制工作针织组件的移动,以使得第一调节架130、第二调节架140和工作针织组件协调作用以绣制绒毛图案。
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绒毛图案的花样,控制第一调节架130沿第一方向D1的移动,并调整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且控制工作针织组件沿第二方向D2的移动,以绣制不同预设花样的绒毛图案。
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绒毛图案的绒毛高度,控制第二调节架140沿智能簇绒机100的高度方向的移动,以调节针织组件150(具体的为工作针织组件)与位于传输装置上的底布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针织组件150能够绣制不同预设绒毛高度的图案。
控制装置调整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具体的可以为,当需要绣制对称的绒毛图案时,控制装置控制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的至少两组针织组件同时工作,以共同绣制绒毛图案,以提高绣制效率。当需要绣制非对称的绒毛图案时,控制装置控制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的一组组针织组件绣制绒毛图案,以绣制各式各样的绒毛图案,以提供可绣制的绒毛图案的多样性。
也就是说,控制装置能够根据绒毛图案的花样,通过调整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绣制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使得智能簇绒机100能够从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的至少两组组针织组件同时工作的模式切换到至少两组针织组件150中的一组组针织组件工作的模式。
控制装置还配置为根据绒毛图案控制刺针驱动单元154与勾刀驱动单元158分别驱动刺针和勾刀单元157移动以绣制绒毛图案。具体的,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程序,控制刺针和勾部件157a配合作业进行圈绒样式图案的绣制。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控制程序,控制刺针、勾部件157a与刀部件157b配合作业进行割绒样式图案的绣制。此外,控制装置还能够通过控制程序控制两组勾刀单元157实现勾二切一的作业模式,进而生产出背面平整的地毯。
智能簇绒机100进一步还包括导纱装置129和纱线张力调整装置147,具体的请参考图8。
导纱装置129包括导纱孔129a。独立设置的沙架(未示出)上的纱线通过导纱装置129的导纱孔129a被导入至纱线张力调整装置147,以对纱线的张力进行调整。
纱线张力调整装置147设置在针织组件150上,如设置在针盘组151上。具体的可以包括一对支撑板148和至少一个支撑杆149。一对支撑板148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支撑板148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针织组件150,如可旋转地连接至针织组件150的针盘组151的安装架151b。
至少一个支撑杆149间隔设置在一对支撑板148之间,且支撑杆149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支撑板148。纱线缠绕于支撑杆149上,且可通过支撑板148的旋转相应的调整纱线的张力。
优选地在导纱线装置上设置有断丝检测传感器(未示出)。断丝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纱线是否出现断丝,并能在断丝的情况下,将检测到的断丝信号传送至控制装置,以使得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智能簇绒机100停止工作。
在智能簇绒机100工作时,需先将底布布置于传输装置上。在布置底布时,底布需先从输入传输机构121输入。具体的,需先将底布支撑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的上表面,将底布绕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的上表面后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之间穿入,并将底布绕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的下表面和第一输入张紧轮178的下表面后,再次将底布从第一输入张紧轮178与第一输入撑布轮177之间穿出,之后将底布支撑在第一输入撑布轮177的上表面。
随后开启输入驱动件171,使得第一输入张紧轮178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同时绕自身轴线转动,进而带动底布移动,并通过底布与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一输入撑布轮177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一输入撑布轮177分别绕自身轴线转动,最终实现底布沿第一方向D1的输入。
在输入传输机构121的输入作用下,底布到达输出传输机构125后,需先将底布支撑于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的上表面,将底布绕于第一输出撑布轮188的上表面后从第一输出撑布轮188与第一输出张紧轮189之间穿入,并将底布绕于第一输出张紧轮189的下表面和第一输出压紧轮191的下表面后,再次将底布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与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之间穿出,之后将底布支撑在第二输出压紧轮192的上表面。
在将底布布置于输入传输机构121和输出传输机构125上后,可以关闭输入驱动件171,开启输入调节件194和输出调节件197,以将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调节至合适的高度位置,即将第二输入压紧轮181与第一输入压紧轮179之间的距离调节至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一输入压紧轮179能够压紧底布,将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之间的距离调节至第二输出压紧轮192与第一输出压紧轮191能够压紧底布,以便于针织组件150的绣制作业。
沿第一方向D1将底布张紧固定后,可以通过张紧装置沿第二方向D2将底布张紧固定,以便于针织组件150的绣制作业。
第一调节架130、第二调节架140和工作针织组件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协调作用完成位于输入传输机构121和输出传输机构125之间的底布的绣制后,先开启输入调节件194和输出调节件197,将第二输入压紧轮181和第二输出压紧轮192调节至松开底布的位置后,再开启输入驱动件171和输出驱动件182,并通过控制装置中的控制程序控制输入驱动件171和输出驱动件182同步工作,以沿第一方向D1传输底布,将底布的完成绣制的部分传输至脱离传输装置,将未绣制的底布的部分输入至传输装置,以继续进行绣制作业,直至底布被绣制完成。
此外,同时设置输入驱动件171和输出驱动件182,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输入驱动件171和输出驱动件182同步工作,以简单地实现输入传输机构121和输出传输机构125同步作业,进而沿第一方向D1传输底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控制装置中的控制程序进行调整,以根据需要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控制输入驱动件171或输出驱动件182,以有效提高智能簇绒机100的可操作性与控制灵活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1)

1.一种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
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架的两端,以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传输底布;
第一调节架,所述第一调节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架上,所述第一调节架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传输装置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第二调节架,所述第二调节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沿所述智能簇绒机的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架上,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至少两组针织组件,所述至少两组针织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调节架上,用于在所述底布上绣制绒毛图案;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调节架和所述第二调节架的移动,以及调整所述至少两组针织组件中绣制所述绒毛图案的工作针织组件的组数,并控制所述工作针织组件的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调节架、所述第二调节架和所述工作针织组件协调作用以绣制所述绒毛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输入传输机构,所述输入传输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底架的一端,且包括输入驱动组件、输入传动组件和输入传输组件,所述输入传动组件在所述输入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输入传输组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入所述底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驱动组件包括输入驱动件和连接至所述输入驱动件的输入驱动齿轮;
所述输入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入传动齿轮、第二输入传动齿轮、第一输入中间齿轮和第三输入传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入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入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入中间齿轮沿所述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三输入传动齿轮之间;
所述输入传输组件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入撑布轮、第一输入张紧轮、第一输入压紧轮和第二输入压紧轮,所述第一输入张紧轮与所述第二输入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入压紧轮与所述第三输入传动齿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还包括输出传输机构,所述输出传输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底架的另一端,且包括输出驱动组件、输出传动组件和输出传输组件,所述输出传动组件在所述输出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输出传输组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输出所述底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驱动组件包括输出驱动件和连接至所述输出驱动件的输出驱动齿轮;
所述输出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输出传动齿轮、第二输出传动齿轮、第一输出中间齿轮和第三输出传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出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中间齿轮沿所述高度方向啮合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三输出传动齿轮之间;
所述输出传输组件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输出撑布轮、第一输出张紧轮、第一输出压紧轮和第二输出压紧轮,所述第一输出张紧轮与所述第二输出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压紧轮与所述第三输出传动齿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传输机构还包括输入调节组件,所述输入调节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的两端并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以调节所述第二输入压紧轮与所述第一输入压紧轮之间的距离;并且/或者
所述输出传输机构还包括输出调节组件,所述输出调节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的两端并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以调节所述第二输出压紧轮与所述第一输出压紧轮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张紧装置,所述张紧装置包括:
固定张紧组件,所述固定张紧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底架的一侧,且包括第一夹持部;以及
可动张紧组件,所述可动张紧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底架的另一侧,且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的第二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张紧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一传动连接单元,所述第一传动连接单元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所述第一传动连接单元,以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下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的上方;
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所述第四夹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夹板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组件包括:
针盘组,所述针盘组包括刺针单元和刺针驱动单元,所述刺针驱动单元与所述刺针连接,以驱动所述刺针单元沿所述高度方向移动;
刀盘组,所述刀盘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组勾刀单元和勾刀驱动单元,所述勾刀驱动单元与所述两组勾刀单元连接以驱动所述两组勾刀单元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配置为根据所述绒毛图案控制所述刺针驱动单元与所述勾刀驱动单元分别驱动所述刺针和所述勾刀单元移动以绣制所述绒毛图案。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簇绒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纱线张力调整装置,所述纱线张力调整装置设置在针织组件上,且包括:
一对支撑板,所述一对支撑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针织组件;
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杆间隔设置在所述一对支撑板之间,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支撑板。
CN202222948820.6U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智能簇绒机 Active CN218561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820.6U CN218561818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智能簇绒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8820.6U CN218561818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智能簇绒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61818U true CN218561818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23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8820.6U Active CN218561818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智能簇绒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61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4173B (zh) 多头双排绗绣一体机
US11015274B2 (en) Quilting machine
CN218561818U (zh) 一种智能簇绒机
US11578441B2 (en) Quilted panel
CN115573115A (zh) 一种智能簇绒机
CN212582117U (zh) 一种具有分割装置的经编机
WO2005121432A1 (ja) ミシン
WO1999058751A1 (en) Vertical stitching machine and method
CN2752294Y (zh) 绗绣装置
JP3448156B2 (ja) 縫製装置の布送り装置
CN110644174B (zh) 布料起毛装置
CN211340066U (zh) 布料起毛装置
US11015275B2 (en) Method of quilting layered input web
CN109440306B (zh) 一种多机头电子自动缝纫机组
CN108425187B (zh) 缝纫机
US8794168B2 (en) Supply device
CN221740595U (zh) 一种缝纫机送料机构
CN221052126U (zh) 一种送料稳定的缝纫装置
CN210796837U (zh) 一种新型的送纬装置
KR20130054149A (ko) 재봉기 및 이에 적합한 침절환 장치
CN214529583U (zh) 一种打点直线缝纫机
CN213142418U (zh) 一种高速绗绣机
CN209568213U (zh) 一种针织机
JPH0527091U (ja) 帯状連続物の刺繍装置
JP2001200465A (ja) タフト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3, Wei'er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Quanjiao County,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239500

Patentee after: Chuzhou CIMC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CIMC ECO MATERIAL SUPPLY CO.,LTD.

Patentee after: CIMC Container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Address before: No. 3, Wei'er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Quanjiao County,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239500

Patentee before: Chuzhou CIMC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CIMC ECO MATERIAL SUPPLY CO.,LTD.

Patentee before: CIMC CONTAINERS HOLDING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