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3815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3815U
CN218523815U CN202222596838.4U CN202222596838U CN218523815U CN 218523815 U CN218523815 U CN 218523815U CN 202222596838 U CN202222596838 U CN 202222596838U CN 218523815 U CN218523815 U CN 218523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or
air duct
box body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68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涵
冯少聪
任伟
李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Midea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Midea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Midea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Midea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68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3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3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3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内胆、蓄冷箱体和除湿部件,内胆内部形成有间室,所述内胆的内壁或外壁形成有风道,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所述间室连通;蓄冷箱体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蓄冷箱体内存储有蓄冷剂;除湿部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除湿部件适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通过除湿部件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风道内湿度降低后的空气与间室内的空气不断进行循环,使得整个间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预定值。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冰衬冰箱主要分为全包裹水箱式冰衬冰箱和热管式冰衬冰箱,全包裹水箱式冰衬冰箱通过水的自然对流进行冷量交换,水箱内温度随距离变大而升高。热管式冰衬冰箱也是通过水的自然对流将热量传递给热管,无论是热管式冰衬冰箱还是全包裹水箱式冰衬冰箱均存在温度均匀性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有效解决冰衬冰箱存在温度均匀性较低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
内胆,内部形成有间室,所述内胆的内壁或外壁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所述间室连通;
蓄冷箱体,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蓄冷箱体内存储有蓄冷剂;
除湿部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除湿部件适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除湿部件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风道内湿度降低后的空气与间室内的空气不断进行循环,使得整个间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预定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风道盖板,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风道位于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内胆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制冷部件,包括流体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除湿部件包括:
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并联于所述制冷部件的管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电控阀,所述电控阀适于控制所述第二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流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适于驱动空气在所述间室与所述风道之间循环;
第一电池,与所述风机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电加热器适于对经过所述除湿部件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风门部件,与所述风道盖板连接,所述风门部件适于控制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的打开与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风门部件包括:
进风口挡板,可滑动地盖合于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挡板设置有通孔;
出风口挡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挡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进风口挡板连接;
驱动组件,与所述出风口挡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出风口挡板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出风口打开,所述进风口挡板的通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出风口关闭,所述进风口挡板的通孔与所述进风口不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导热部件,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蓄冷箱体连接,所述导热部件适于将所述蓄冷箱体输出的冷量传导至所述间室内远离所述蓄冷箱体的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热部件包括:
吹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的至少一侧,所述吹胀换热器与所述蓄冷箱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吹胀换热器内部存储有制冷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蓄冷箱体设置于所述间室的上部,所述导热部件包括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的两侧,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之间形成有储物空间,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热部件还包括:
两个金属挡板,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朝向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所述金属挡板与对应的所述吹胀换热器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壳体,所述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除湿部件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风道内湿度降低后的空气与间室内的空气不断进行循环,使得整个间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预定值。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冷箱体、吹胀换热器以及金属挡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冷箱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蓄冷箱体;20、第一蒸发器;21、冰块;30、扰流部件;31、泵体;32、导流管;33、第二电池;40、壳体;50、内胆;60、导热部件;61、吹胀换热器;62、金属挡板;70、风道盖板;71、风道;72、进风口;73、出风口;80、第二蒸发器;81、风机;90、进风口挡板;91、出风口挡板;92、驱动组件;93、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图1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冷箱体、吹胀换热器以及金属挡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制冷设备包括内胆50、蓄冷箱体10和除湿部件,内胆50内部形成有间室,内胆50的内壁或外壁形成有风道71,风道71的进风口72和出风口73均与间室连通;蓄冷箱体10设置于间室内,蓄冷箱体10内存储有蓄冷剂;除湿部件设置于风道71内,除湿部件适于对风道71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除湿部件对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风道内湿度降低后的空气与间室内的空气不断进行循环,使得整个间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预定值。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还包括导热部件60导热部件60设置于间室内,导热部件60与蓄冷箱体10连接,导热部件60适于将蓄冷箱体10输出的冷量传导至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在间室内设置导热部件60,利用导热部件60可将蓄冷箱体10输出的冷量传导至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提高了间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增强了制冷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具体是由导热部件60的长度决定的,当导热部件60延伸至间室的底部时,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指间室的底部,当导热部件60延伸至间室的中部时,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指间室的中部。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部件60包括吹胀换热器61,吹胀换热器61呈矩形板状结构,以增大吹胀换热器61与间室内的空气进行冷量交换的换热面,提高了换热效率。吹胀换热器61竖直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至少一侧,吹胀换热器61与蓄冷箱体10的侧壁连接。吹胀换热器61与蓄冷箱体10的侧壁可以通过螺钉连接,也可采用焊接或者胶粘连接。吹胀换热器61的内部存储有制冷剂,以提高吹胀换热器61的换热性能,可将蓄冷箱体10输出的冷量传导至间室内远离蓄冷箱体10的区域,确保间室内温度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蓄冷箱体10与吹胀换热器61接触的侧壁为平面,以增大蓄冷箱体10与吹胀换热器61的接触面,增强了蓄冷箱体10与吹胀换热器61之间的换热效果。
还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蓄冷箱体10设置于间室的上部,将蓄冷箱体10设置于间室的上部,蓄冷箱体10附近的冷空气自动向下流动,同时间室内部温度较高的空气自动向上运动与蓄冷箱体10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使得间室内的空气均处于低温状态。导热部件60包括两个吹胀换热器61,两个吹胀换热器61分别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两侧,两个吹胀换热器61互相平行,两个吹胀换热器61之间形成有储物空间,两个吹胀换热器61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侧壁连接。
还可以理解的是,内胆50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敞口,吹胀换热器61将敞口封堵,此时,吹胀换热器61作为内胆50的侧壁,成为了内胆50的一部分,使得内胆50温度的均匀性更高。同时将吹胀换热器61作为内胆50的侧壁,还可以增大储物空间的存储空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左右是以用户打开制冷设备门体时根据用户定义的方向,用户打开制冷设备的门体时,用户面对的方向为后侧,用户背对的方向为前侧,用户的左手边为左侧,用户的右手边为右侧。
还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所示,导热部件60还包括两个金属挡板62,两个金属挡板62分别设置于两个吹胀换热器61朝向储物空间的一侧,金属挡板62与对应的吹胀换热器61贴合。设置金属挡板62具有以下两个作用:
作用1,金属挡板62可以增大吹胀换热器61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吹胀换热器61的换热效率。由于金属挡板6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金属挡板62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进一步提高了吹胀换热器61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作用2,金属挡板62具有金属光泽,将金属挡板62设置于吹胀换热器61朝向储物空间的一侧,可以起到装饰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金属挡板62的材质为不锈钢。当然,金属挡板62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
还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所示,金属挡板62的宽度大于吹胀换热器61的宽度,金属挡板62背离储物空间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凹槽沿着金属挡板62的长度方向延伸,即凹槽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吹胀换热器61嵌设于凹槽内。将吹胀换热器61嵌设于凹槽内,既能减小金属挡板62与吹胀换热器61的总厚度,进一步增大储物空间的存储空间,还能使得金属挡板62与吹胀换热器61更好地贴合,提高吹胀换热器61的换热效率。
还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还包括制冷部件,包括流体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20,第一蒸发器20、压缩机以及冷凝器通过管路依次串联,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第一蒸发器20用于对蓄冷箱体10的内部蓄冷剂制冷,再通过蓄冷箱体10和导热部件60将冷量传递至间室内,使得间室内部处于低温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制冷部件的管路需要贯穿蓄冷箱体10的侧壁。为了提高蓄冷箱体10的密封性,蓄冷箱体10的侧壁与管路之间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具体可以采用密封垫或者密封胶进行密封。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还包括风道盖板70,风道盖板70设置于间室内,风道盖板70与内胆50的内壁连接,风道盖板70位于内胆50朝向间室的一侧。风道71位于风道盖板70与内胆5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风道71。
当间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72进入风道71后,空气与除湿部件接触,除湿部件对空气进行除湿,降低了空气中的含水量,除湿之后的空气进入到间室内,降低了间室内空气的湿度。
可以理解的是,风道盖板70设置于内胆50的后壁。此时,风道71是由风道盖板70与内胆50的后壁围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风道盖板7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风道盖板70设置于内胆50与壳体40之间的保温层内。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部件包括第二蒸发器80,第二蒸发器80与第一蒸发器20并联于制冷部件的管路中。第二蒸发器80设置于风道71内,第二蒸发器80与风道71内的空气接触,使得空气的湿度降低,第二蒸发器80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流入排水盒或者排水管中。当然,除湿部件的具体类型并不限定于蒸发器,也可是半导体制冷片。
为了方便对第二蒸发器80进行控制,第二蒸发器8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电控阀(未示出),电控阀适于控制第二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流量,进而控制第二蒸发器80输出的冷量,同时通过控制电控阀的打开与关闭还可以控制第二蒸发器80的工作与停止。
可以理解的是,图3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图7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除湿部件还包括风机81,风机81设置于风道71内,风机81适于驱动空气在间室与风道71之间循环。当风机81工作时,间室内的空气通过进风口72进入到风道71内,经过除湿部件除湿,空气的湿度降低,湿度降低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73回到间室内,通过不断循环,可使得间室内的空气湿度降低至预定值。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部件还包括电加热器(未示出),电加热器设置于风道71内,且位于第二蒸发器80与出风口73之间,电加热器可以为电加热丝或者电加热片,电加热器适于对经过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电加热器贴附于风道71的侧壁上,也可设置于风道71内部。
第二蒸发器80在除湿过程中会降低风道71内空气的温度,使得间室内的温度降低。由于除湿部件是在制冷设备门体打开之后与制冷部件一同开始工作的,若第二蒸发器80产生的冷量进入到间室内部,使得间室内的温度降低,会导致制冷部件提前停止工作,第二蒸发器80也就停止了工作,导致间室内的湿度无法达到预定值,因此第二蒸发器80产生的冷量为无效制冷量。通过设置电加热器,可对风道71内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消除第二蒸发器80产生的无效制冷量。
可以理解的是,除湿部件还包括第一电池,第一电池与风机81电连接。第一电池用于为风机81进行供电,在制冷设备断电期间,第一电池可以为风机81进行供电,使得风机81一直工作,确保间室内的湿度保持在预定值。为了延长第一电池的供电时间,在制冷设备断电后第一电池为风机81进行间歇供电,即第一电池为风机81供电一段时间,再停止供电一段时间,然后依次重复上述步骤。通过在制冷设备断电后第一电池为风机81进行供电,可进一步提高间室内温度均匀性。
第一电池为锂电池,第一电池不受制冷设备的电源影响,具有续航时间长的优点。第一电池在电量耗尽后可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继续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除湿部件还包括风门部件,风门部件与风道盖板70连接,风门部件适于控制进风口72和/或出风口73的打开与关闭。在制冷设备断电后,风门部件控制进风口72和出风口73关闭,将风道71与间室隔离,避免蒸发器化霜时产生的水分进入到间室内,在不打开制冷设备门体的情况下,使得间室内依然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湿度。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进风口72和出风口73均设置于风道盖板70,其中,进风口72位于风道盖板70的下部,出风口73位于风道盖板70的上部。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风门部件包括进风口挡板90、出风口挡板91和驱动组件92,进风口挡板90可滑动地盖合于进风口72,进风口挡板90位于风道盖板70朝向风道71的一侧,风道盖板70上设置有滑槽,进风口挡板90的侧边可滑动地卡设于滑槽内。进风口挡板90设置有通孔,通孔的数量与进风口72的数量相同,通孔的尺寸以及形状与进风口72的尺寸以及形状相匹配。
出风口挡板91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73,出风口73为矩形开口,出风口挡板91为矩形板体,出风口挡板91水平设置,并与风道盖板70铰接。出风口挡板91通过连接件93与进风口挡板90连接。
驱动组件92与出风口挡板91连接,驱动组件92适于驱动出风口挡板9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在打开位置,出风口挡板91远离出风口73,出风口73打开,进风口挡板90的通孔与进风口72对齐,进风口挡板90的通孔与进风口72连通,使得进风口72与风道71连通,进风口72打开。在关闭位置,出风口挡板91盖合于出风口73,出风口73关闭,进风口挡板90的通孔与进风口72错位,进风口挡板90的通孔与进风口72不连通,进风口挡板90将进风口72封堵,进风口72与风道71不连通,进风口72关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93为绳子或者钢丝,也可以为金属杆或者塑料杆。出风口挡板91带动进风口挡板90的滑动方向并不限定于上下方向,也可以为水平方向。驱动组件92包括伺服电机和减速机,伺服电机的转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出风口挡板91连接。通过控制伺服电机转动,驱动出风口挡板91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壳体40,壳体40内胆50设置于壳体40的内部,壳体40与内胆50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可以理解的是,图8示例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冷箱体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扰流部件30,蓄冷箱体10的内部中空,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扰流部件30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或外部,扰流部件30适于驱动蓄冷箱体10内的蓄冷剂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通过扰流部件30驱动蓄冷箱体10内的蓄冷剂流动,促使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与靠近第一蒸发器20区域的固态蓄冷剂进行热量交换,使得第一蒸发器20附近更多的固态蓄冷剂融化而吸收更多的热量,增加了可利用潜热的蓄冷剂,降低了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的温度,有效延长了制冷设备的保温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部的中心位置,以使第一蒸发器20与每个内壁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这样更有利于第一蒸发器20表面的固态蓄冷剂与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每个内壁附近的蓄冷剂处于较低的温度。
扰流部件30适于驱动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流向第一蒸发器20。蓄冷箱体10在保温过程中,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的温度较高,不会转化为固态蓄冷剂,靠近第一蒸发器20区域为温度较低的固态蓄冷剂。通过扰流部件30驱动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流向第一蒸发器20,促使温度较高的液态蓄冷剂与温度较低的固态蓄冷剂接触,并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更多的固态蓄冷剂融化并吸收热量。
当温度超出储物温度要求时,蓄冷箱体10内全为液态蓄冷剂或仅有少量固态蓄冷剂,使得可利用潜热的蓄冷剂增多,降低了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的温度,有效延长了制冷设备的保温时间。而且,扰流部件30在不工作的情况下,不会对原有的保温时间有所影响。通过热量交换使得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温度降低,使得保蓄冷箱体内的温度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低于储物要求温度,有效延长了制冷设备的保温时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蓄冷剂为水,使用水作为蓄冷剂可有效降低了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而且水的比热较大,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当然,蓄冷剂的具体类型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蓄冷剂。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扰流部件30的作用在于驱动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流向第一蒸发器20,使得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与靠近第一蒸发器20区域的蓄冷剂进行热量交换,因此,要实现这样的功能,扰流部件30可以通过多种具体结构形式来实现。可以直接通过驱动水流流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泵体31驱动水流流动的方式或者推板推动水流流动的方式,也可采用扇叶旋转驱动水流流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气流间接驱动水流流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气泵吹动水流流动的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部件30包括泵体31和导流管32,泵体31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导流管32也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由于泵体31会处于水中,因此泵体31优选为潜水泵。泵体31的进液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导流管32的进液口与泵体31的出液口连通,导流管32的出液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
在这种情况下,导流管32充当泵体31的出液管,泵体31的进液口直接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泵体31工作时可将泵体31周围的水吸入泵体31中,再通过导流管32的出液口喷出,喷出的水流可带动蓄冷箱体10内的水流动,促使蓄冷箱体10内不同区域的水进行热量交换。由于泵体31进液口的位置决定了水被吸入的位置,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温,泵体31的位置尽可能靠近蓄冷箱体10的内壁。
还可以为理解的是,导流管32的进液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导流管32的出液口与泵体31的进液口,泵体31的出液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
在这种情况下,导流管32充当泵体31的进液管。泵体31工作时可将导流管32的进液口附近的水吸入泵体31中,再通过出液口喷出。因此,导流管32进液口的位置决定了水被吸入的位置,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温,导流管32进液口的位置需要尽可能靠近蓄冷箱体10的内壁。
还可以理解的是,泵体31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导流管32也可以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也可以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当然,也可以将导流管32的一端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另一端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泵体31的进液口与蓄冷箱体10内部连通。将泵体31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可方便对泵体31进行维护,还降低了对泵体31密封性的要求,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泵体31的进液口位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导流管32的出液口朝向第一蒸发器20。将泵体31的进液口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可使泵体31工作时将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抽走。将导流管32的出液口朝向第一蒸发器20,可使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尽可能多的流向第一蒸发器20,并与第一蒸发器20附近的冰块21接触并进行热交换,降低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温。
还可以理解的是,导流管32的出液口位于第一蒸发器20附近,当泵体31工作时,可将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通过导流管32泵送至第一蒸发器20附近,直接与第一蒸发器20附近的冰块21进行接触并进行热交换,减小了水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还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大导流管32出液口喷出的水流与冰块21的接触面,导流管32的出液口设置有导流片或者金属网,当水流通过导流管32的出液口时,导流片或者金属网可将水流分割成多束水流,增大了水流与冰块21的接触面,提高了换热效率。当然,也可将出液口设置为扁平出液口,以使水流从导流管32的出液口流出时形成较宽的水流,同样可以增大水流与冰块21的接触面。
可以理解的是,泵体31的进液口位于第一蒸发器20的一侧,导流管32的出液口位于第一蒸发器20的另一侧。将泵体31与导流管32的出液口设置于第一蒸发器20的不同侧,可促进第一蒸发器20两侧的水进行热交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一侧指图8中第一蒸发器20的上方,另一侧指第一蒸发器20的下方。当第一蒸发器20竖直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部时,一侧指第一蒸发器20的左侧,另一侧指第一蒸发器20的右侧;或者一侧指第一蒸发器20的右侧,另一侧指第一蒸发器20的左侧。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可以直接驱动水流动进行热量交换之外,还可以利用空气推动水流动,进而进行热量交换。扰流部件30包括气泵和排气管,排气管的进气口与气泵的出气口连通,排气管的出气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当气泵工作时,排气管的出气口可向蓄冷箱体10的内部喷出气流,气流推动蓄冷箱体10内的水流动,促使不同区域的水进行热交换。
为了方便安装和拆卸,气泵与排气管可集成于一体成为模块化部件,在扰流部件30发生损坏的情况下,可方便进行快速更换。由于扰流部件30的安装无需对蓄冷箱体10进行改动,因此原有的水箱储液式蓄冷冰衬冰箱都可以在不做结构改动的基础上增加扰流部件30。而且在扰流部件30不工作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制冷设备原有的保温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气泵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将气泵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外部,可方便对气泵进行维护。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且朝向第一蒸发器20。由于排气管的出气口位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当排气管排出气流时,可将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尽可能多地推送至其他区域,降低了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温。由于排气管的出气口朝向第一蒸发器20,可将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推送至第一蒸发器20附近,直接与第一蒸发器20附近的冰块21进行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将蓄冷箱体10内部多余的空气排出,蓄冷箱体10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气泵泵入的多余空气可通过排气口排出。当然,也可将蓄冷箱体10内部水位控制在预定高度,使得蓄冷箱体10内部的上方为空气,将气泵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部的上方。气泵工作时将蓄冷箱体10内部上方的空气泵送至排气管,空气通过排气管的出气口排出,推动水流流动,再从水中溢出后,最后回到蓄冷箱体10内部的上方,进行下一轮循环。由于蓄冷箱体10内部的空气可进行循环利用,因此无需再设置排气口。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部件30包括驱动电机和扇叶,驱动电机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或者外部,扇叶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且位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扇叶与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驱动电机适于驱动扇叶转动。驱动电机可以是电机也可以是电机与齿轮组件的组合,当驱动电机驱动扇叶转动时,扇叶驱动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流动,促使蓄冷箱体10内壁附近的水与其他区域的水进行热交换。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扇叶的出水方向朝向第一蒸发器20,经过扇叶推送的水流可直接流向第一蒸发器20,直接与第一蒸发器20附近的冰块21进行接触并进行热交换。
还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壳体40的内部形成有储物空间,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储物空间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储物空间内的温度。控制器分别与温度传感器、扰流部件30电连接,当储物空间内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后,控制器控制扰流部件30工作,预定温度低于储物要求温度1°-2°。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电池33,第二电池33与扰流部件30电连接。第二电池33用于为扰流部件30进行供电,当扰流部件30包括泵体31和导流管32时,第二电池33与泵体31电连接;当扰流部件30包括气泵与排气管的组合时,第二电池33与气泵电连接;当扰流部件30包括驱动电机与扇叶时,第二电池33与驱动电机电连接。第二电池33可在快要达到制冷设备的原有保温时间后为扰流部件30进行间歇供电,即第二电池33为扰流部件30供电一段时间,再停止供电一段时间,然后依次重复上述步骤。通过增加第二电池33和扰流部件30,在原有的保温时间基础上进行工作,可有效延长制冷设备的保温时间。
下面结合图8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8所示,蓄冷箱体10呈长方体,蓄冷箱体10设置于壳体40内部的上部,蓄冷箱体10的内部中空。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第一蒸发器20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部的中心位置。扰流部件30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扰流部件30适于驱动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区域的蓄冷剂流向第一蒸发器20。
扰流部件30包括泵体31和导流管32,泵体31为潜泵体,泵体31设置于蓄冷箱体10内部的底部,泵体31的进液口位于蓄冷箱体10的内壁附近,泵体31的进液口直接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导流管32竖直设置于蓄冷箱体10的内部,导流管32的进液口与泵体31的出液口连通,导流管32的出液口与蓄冷箱体10的内部连通。导流管32延伸至第一蒸发器20的上方,导流管32的出液口朝向第一蒸发器20。
扰流部件30在制冷设备正常工作及保温期间无需工作,在快达到制冷设备原有保温时间后,扰流部件30开始工作,降低靠近蓄冷箱体10内壁位置液态蓄冷剂的温度,工作3分钟后停止工作10分钟,并且往复循环,直到温度超温。通过实验,设置扰流部件30之后可将冰衬冰箱的保温时间延长15%-40%。
扰流部件30的首次启动时间可由断电后的时间控制,例如在制冷设备断电后开始计时,当时间达到原有保温时间的70%-80%时,扰流部件30开始工作。当然,扰流部件30的开始工作时间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当时间达到原有保温时间的80%-90%时再开始工作。当然,扰流部件30的首次启动时间也可以由制冷设备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例如制冷设备断电后由储物空间内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储物空间内的温度,当储物空间内的温度达到距离超温还有1℃-2℃时,控制扰流部件30工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内部形成有间室,所述内胆的内壁或外壁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所述间室连通;
蓄冷箱体,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蓄冷箱体内存储有蓄冷剂;
除湿部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除湿部件适于对所述风道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盖板,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风道位于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内胆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冷部件,包括流体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部件包括:
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并联于所述制冷部件的管路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电控阀,所述电控阀适于控制所述第二蒸发器中制冷剂的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适于驱动空气在所述间室与所述风道之间循环;
第一电池,与所述风机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电加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电加热器适于对经过所述除湿部件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部件还包括:
风门部件,与所述风道盖板连接,所述风门部件适于控制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的打开与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部件包括:
进风口挡板,可滑动地盖合于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挡板设置有通孔;
出风口挡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挡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进风口挡板连接;
驱动组件,与所述出风口挡板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出风口挡板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出风口打开,所述进风口挡板的通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出风口关闭,所述进风口挡板的通孔与所述进风口不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热部件,设置于所述间室内,所述导热部件与所述蓄冷箱体连接,所述导热部件适于将所述蓄冷箱体输出的冷量传导至所述间室内远离所述蓄冷箱体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包括:
吹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的至少一侧,所述吹胀换热器与所述蓄冷箱体的侧壁连接,所述吹胀换热器内部存储有制冷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箱体设置于所述间室的上部,所述导热部件包括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分别设置于所述蓄冷箱体的两侧,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之间形成有储物空间,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件还包括:
两个金属挡板,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吹胀换热器朝向所述储物空间的一侧,所述金属挡板与对应的所述吹胀换热器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CN202222596838.4U 2022-09-29 2022-09-29 制冷设备 Active CN218523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838.4U CN218523815U (zh) 2022-09-29 2022-09-29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838.4U CN218523815U (zh) 2022-09-29 2022-09-29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3815U true CN218523815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6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6838.4U Active CN218523815U (zh) 2022-09-29 2022-09-29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3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14621A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0610296B1 (ko) 냉장고
CN114264005A (zh) 空调烟机及其控制方法
KR100481896B1 (ko) 냉장고
CN218523815U (zh) 制冷设备
CN216897626U (zh) 空调烟机
CN216716681U (zh) 一种冷柜
JP2010144965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温水暖房装置
CN209605642U (zh) 一种基于水循环的相变储能系统
CN210220107U (zh) 一种冷水扇和移动式空调一体机
CN110186135B (zh) 一种冷水扇和移动式空调一体机
CN218544918U (zh) 制冷设备的蓄冷箱及制冷设备
CN220287633U (zh) 一种冷风机
CN216132002U (zh) 用于室外换热器的喷淋系统及空调器
CN219868211U (zh) 空调室外机加热系统
JP2001033140A (ja) スターリング冷蔵庫
CN220355589U (zh) 空调室外机升温系统
CN216716661U (zh) 制冰盒、制冰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76957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7685553U (zh) 蓄能换热器、蓄能水箱、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设备及厨房电器系统
CN110864491A (zh) 冰箱
JP2710552B2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CN102980349B (zh) 冰箱
CN212029973U (zh) 制冷设备
CN115031457B (zh) 一种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