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3718U -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3718U
CN218513718U CN202221360366.6U CN202221360366U CN218513718U CN 218513718 U CN218513718 U CN 218513718U CN 202221360366 U CN202221360366 U CN 202221360366U CN 218513718 U CN218513718 U CN 218513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iquid
wall
sleeve
connec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603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青
赵东兴
游峰
汪承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wo Energy Science Research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wo Energy Science Research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wo Energy Science Research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wo Energy Science Research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603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13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3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3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套管、绝缘基座、外螺纹、导电插入管、锁扣件、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锁紧使得导电插入管固定于导电套管内,所述导电套管与导电插入管接通可通电。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冷连接组件能够实现电连接与冷却液的同时连接,同时采用冷却液直接与电连接载流体接触并流动,能够快速带走电连接处的发热量,降低升温速率,通过电连接载流体与电芯内部电极接触,使得导热路径变短,实现快速热传导;在快速升温且发热量大的场合实现快速热传导,实现系统高功率输入输出状况下,不需增加载流体截面积。

Description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动力电池由若干电芯串并联组成,目前电芯间的连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采用在焊台上激光焊接并通过螺栓连接载流铝排,焊接处接触阻值大,发热量大,导致升温速度较快;第二种,电芯间采用线缆的方式进行电连接,通常采用自然冷却或者增大载流截面积降低发热量;动力电池液冷板大多作用于电芯底面、侧面等位置,冷却位置距离电连接位置较远,电连接位置的热量不易通过液冷板进行传导,同时因为考虑到电连接位置的绝缘性,一般不会在电连接位置采用液冷的方式进行冷却;而目前动力电池的额定功率受到电芯发热量以及载流体能力限制,不能够完全满足高功率工况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电连接且同时液冷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包括导电套管、套设在导电套管上的绝缘基座、设置于绝缘基座外壁上的外螺纹、可插入导电套管内的导电插入管、设置于导电插入管上的锁扣件、设置于锁扣件上且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锁紧使得导电插入管固定于导电套管内,所述导电套管与导电插入管接通可通电。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套管内壁向内凸出形成一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靠近导电插入管的一面设置为第一锥面,在所述导电插入管靠近第一定位凸起的端部向内形成第二锥面,所述第一锥面与第二锥面贴合。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套管与导电插入管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斜圈弹簧。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套管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所述斜圈弹簧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中。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套管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凹槽,在所述第三定位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插入管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推动环,所述锁扣件抵触推动环,通过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所述锁扣件推动导电插入管插入导电套管。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插入管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限位环,所述推动环与限位环之间形成限位间隙,所述锁扣件卡设在所述限位间隙内。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锁扣件包括筒状的锁扣本体、位于锁扣本体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内形成的环状限位板,所述环状限位板设置于限位间隙内,所述内螺纹设置于锁扣本体的内壁上。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筒状的基座本体、位于基座本体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形成的固定板,所述外螺纹设置于基座本体的外壁上。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导电套管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形成第二定位凸起,在所述绝缘基座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所述第二定位凸起插入第二定位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冷连接组件能够实现电连接与冷却液的同时连接,同时采用冷却液直接与电连接载流体接触并流动,能够快速带走电连接处的发热量,降低升温速率,通过电连接载流体与电芯内部电极接触,使得导热路径变短,实现快速热传导;在快速升温且发热量大的场合实现快速热传导,实现系统高功率输入输出状况下,不需增加载流体截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池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D-D部位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E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池模块(去除壳体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F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间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间电极连接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端部电极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端部电极连接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锁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锁扣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绝缘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绝缘基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G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取电池组中两个电池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电池模块;101、电池模块A;102、电池模块B;110、壳体;120、盖板;130、电芯;
140、中间电极连接件;141、第一连接区;142、第二连接区;143、第三连接区;144、第一腔室;145、第二腔室;146、第三腔室;147、第一开口;148、第二开口;149、连接头;
150、端部电极连接件;151、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2、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3、第四连接区;154、第五连接区;155、第四腔室;156、第五腔室;157、第四开口;158、第五开口;
160、绝缘管道;
170、液冷连接组件;171、导电套管;1711、第一定位凸起;1712、第一锥面;1713、第一定位凹槽;1714、第二定位凸起;1715、第三定位凹槽;172、绝缘基座;1721、基座本体;1722、固定板;1723、外螺纹;1724、第二定位凹槽;173、导电插入管;1731、第二锥面;1732、推动环;1733、限位环;1734、限位间隙;174、锁扣件;1741、锁扣本体;1742、环状限位板;1743、内螺纹;175、斜圈弹簧;
200、导电管;201、导电管A;202、导电管B;203、导电管C;210、第一输送通道;220、第二输送通道;230、阻挡板;
300、第一输送管道;301、第一输送管道A;302、第一输送管道B;303、第一输送管道C;
400、第二输送管道;401、第二输送管道A;402、第二输送管道B;403、第二输送管道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2、图3以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模块100,包括壳体110、设置于壳体110内的若干电芯130以及设置于壳体110上的盖板120,在相邻所述电芯130的电极上通过中间电极连接件140进行连接,使得若干所述电芯130形成串联;相邻所述中间电极连接件140之间通过绝缘管道160连接;形成串联的若干所述电芯130中包括两个与外部连接的电芯130,在这两个电芯130的电极上均连接端部电极连接件150,两个端部电极连接件150分别为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1与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2,其中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1为电池模块100的正极,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2为电池模块100的负极,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与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均连接有导电管200,即两个导电管200中一个连接电池模块100的正极,另一个连接电池模块100的负极;所述导电管200既能导电,还能够将绝缘的冷却液向端部电极连接件150以及中间电极连接件140输送,冷却液可选用全氟己酮溶液。
基于上述结构,为了能够保证中间电极连接件140、端部电极连接件150既能导电,还能通入冷却液,故需要对中间电极连接件140以及端部电极连接件150进行设计。
如图6、图7与图8所示本申请的中间电极连接件140包括第一连接区141、第二连接区142以及第三连接区143,其中第一连接区141与第二连接区142分别连接相邻电芯130的电极,例如第一连接区141连接其中一个电芯130的正极,则第二连接区142连接另一个电芯130的负极;第三连接区143连接采样端子,所述采样端子检测电芯130的具体工作状况并向外反馈;所述第一连接区141、第二连接区142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于电极,所述第三连接区143也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连接于采样端子;在第一连接区141四周形成第一腔室144,第一腔室144围绕第一连接区141形成,第一连接区141呈圆形,第一腔室144远离第三连接区143的部分呈弧形;在第二连接区142四周形成第二腔室145,第二腔室145围绕第二连接区142形成,第二连接区142呈圆形,第二腔室145远离第三连接区143的部分呈弧形;其中第一连接区141与第二连接区142的形状主要是为了与电芯130电极进行适配,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其它形状;在第三连接区143四周形成第三腔室146,第三腔室146围绕第三连接区143形成,第三连接区143呈矩形,第三腔室146呈一环状的矩形;第一腔室144靠近第三连接区143的部分的宽度与第三腔室146宽度一致并保证两者完全连通,第二腔室145靠近第三连接区143的部分的宽度与第三腔室146宽度一致并保证两者完全连通;在第一腔室144上设置第一开口147,在第二腔室145上设置第二开口148,并在第一开口147与第二开口148上设置快接头149,相邻的两个所述中间电极连接件140中其中一个第一开口147与另一个的第二开口148通过绝缘管道160连接,以此类推可实现若干个中间电极连接件140的串联。
中间电极连接件140是由一扁平且内部中空的金属件加工而成的,所述金属件包括顶板、底板以及侧板,在所述金属件两侧下压使得顶板与底板接触形成第一接触位置,第一接触位置呈一个向下内凹的槽型,只有顶板向下而底板不动;两个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形成第一连接区141与第二连接区142,在下压的过程中分别在两个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四周形成第一腔室144、第二腔室145;在所述金属件的中部下压以及上压同时操作使得顶板与底板接触形成第三接触位置,所述第三接触位置呈一个上下均向内凹的槽型,顶板与底板均向内运动并在中间位置接触,所述第三接触位置形成第三连接区143,在下压以及上压的过程中在第三接触位置四周形成第三腔室146。
如图9与图10所示本申请的端部电极连接件150包括第四连接区153以及第五连接区154,其中第四连接区153与中间电极连接件140的第一连接区141、第二连接区142结构一致,第四连接区153用于连接与外部连接的电芯130的电极,第四连接区153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电极连接;所述第五连接区154与中间电极连接件140的第三连接区143结构一致,其用来连接采样端子,第五连接区154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与采样端子连接;在所述第四连接区153四周形成第四腔室155,第四腔室155围绕第四连接区153形成,第四连接区153呈圆形,第四腔室155远离第五连接区154的部分呈弧形;在所述第五连接区154四周形成第五腔室156,第五腔室156围绕第五连接区154形成,第五连接区154呈矩形,第五腔室156呈一环状的矩形;第四腔室155靠近第五连接区154的部分的宽度与第五腔室156宽度一致并保证两者完全连通;在所述第四腔室155上开设置有第四开口157,在所述第五腔室156远离第四连接区153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开口158,所述第五开口158呈筒状,用于与导电管200连接。
端部电极连接件150与中间电极连接件140结构类似,也是由一扁平且内部中空的金属件加工而成,在金属件的一侧下压使得顶板与底板接触形成第四接触位置,第四接触位置呈一个向下内凹的槽型,只有顶板向下而底板不动;所述第四接触位置形成第四连接区153,在下压的过程中所述第四接触位置四周形成第四腔室155;在金属件的中部下压以及上压同时操作使得顶板与底板接触形成第五接触位置,所述第五接触位置呈一个上下均向内凹的槽型,顶板与底板均向内运动并在中间位置接触,所述第五接触位置形成第五连接区154,在下压以及上压的过程中在第五接触位置四周形成第五腔室156,并且将第五开口158加工成筒状。
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1与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2均通过液冷连接组件170实现固定连接,在实现导电的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能。
如图4与图10所示液冷连接组件170包括固定于第五开口158上的导电套管171、套设在导电套管171上的绝缘基座172、设置于绝缘基座172外壁上的外螺纹1723、连接于导电管200上且可插入导电套管171内的导电插入管173、设置于导电插入管173上的锁扣件174、设置于锁扣件174上且与外螺纹1723配合的内螺纹1743,绝缘基座172连接在壳体110上,可以对导电套管171进行固定并且保证导电套管171不与壳体110接触,所述导电插入管173插入导电套管171内,并通过锁扣件174的内螺纹1743与绝缘基座172上的外螺纹1723配合锁紧导电插入管173与导电套管171;在导电套管171与导电插入管173重合的部位导通,实现电连接;导电套管171与端部电极连接件150一体成型。
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内部向内凸出形成一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1711,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1711靠近导电插入管173的一侧设置为第一锥面1712,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靠近第一定位凸起1711的端部向内形成第二锥面1731,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贴合,其中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倾斜的角度相同使两者能完全贴合在一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1711的截面呈三角形;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的配合能够使得导电套管171与导电插入管173的轴心重合,具有导向定位作用,保证安装到位,同时还具有限制导电插入管173继续轴向运动。
进一步为了方便导电插入管173与导电套管171之间的电连接,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与导电套管171之间设置具有弹性的导电件,在本方案中所述导电件优选为斜圈弹簧175;同时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的配合使得斜圈弹簧175的变形量一致;所述斜圈弹簧175至少有一个,可设置多个斜圈弹簧175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1713,斜圈弹簧175固定在第一定位凹槽1713内,第一定位凹槽1713的数量与斜圈弹簧175的数量一致,在本方案中第一定位凹槽1713设置三个且等距排布,斜圈弹簧175也设置三个;其中第一定位凹槽1713通过冲压形成,在形成第一定位凹槽1713的同时导电套管171沿径向方向向外隆起形成第二定位凸起1714,在绝缘基座172的内壁上形成第二定位凹槽1724,第二定位凸起1714卡设在第二定位凹槽1724内实现绝缘基座172与导电套管171的定位固定;导电插入管173与导电管200可一体成型。
在所述导电套管17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凹槽1715,并在所述第三定位凹槽1715内安装密封圈,所述第三定位凹槽1715靠近第一定位凸起1711的位置设置。
如图13与图14所示绝缘基座172包括呈筒状的基座本体1721、位于基座本体1721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形成的固定板1722,所述固定板1722与壳体110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外螺纹1723设置于基座本体1721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定位凹槽1724设置于基座本体1721的内壁上,在加工中基座本体1721是通过筒状的套管加工而成,在对第二定位凹槽1724成型的过程中,对应的部位沿径向方向向外隆起。
如图11与图12所示锁扣件174包括筒状的锁扣本体1741、位于锁扣本体1741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内形成的环状限位板1742,环状限位板1742套设导电插入管173上,所述内螺纹1743设置于锁扣本体1741的内壁上,内螺纹1743与绝缘基座172上的外螺纹1723配合,能够将导电插入管173与导电套管171固定在一起;同时,为了方便通过锁扣件174推动导电插入管173向内运动,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推动环1732,该推动环1732的外径大于环状限位板1742的内径且小于环状限位板1742的外径,即推动环1732可在锁扣本体1741内活动,旋转锁扣本体1741使得内螺纹1743与外螺纹1723配合,环状限位板1742会对推动环1732施加向内的推力,使得导电插入管173进入导电套管171内直到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贴合,安装到位。
进一步为了保证锁扣件174的位置,如图4、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限位环1733,所述推动环1732与限位环1733之间形成限位间隙1734,锁扣件174上的环形限位板1742设置于限位间隙1734内,所述环形限位板1742可在限位间隙1734内转动,环形限位板1742可在其轴向方向上微小晃动,在锁扣件174安装完成后,环形限位板1742与推动环1732处紧密贴合状态,此时锁扣件174不会晃动。
基于上述的电池模块100,可由上述若干电池模块100串联、并联或者串并联结合组成一种电池组,相邻的所述电池模块100直接通过导电管200进行连接,如图1与图16所示在所述导电管200内部设置有阻挡板230,所述阻挡板230将导电管200内部分为第一输送通道210与第二输送通道220,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210上连接有第一输送管道300,在所述第二输送通道220上连接有第二输送管道400,所述第一输送管道300通过第一输送通道210连接至相邻所述电池模块100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输送管道400通过第二输送通道220连接至相邻所述电池模块100中的另一个;第一输送管道300与第二输送管道400均为绝缘材料制得。
基于上述电池组的结构,当电池模块100为两个、三个、四个以及更多个,其连接方式以及冷却液的流动方式基本相同;下面在电池组内选取两个相邻的电池模块100且这两个电池模块100之间串联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电池模块A 101包括进液口A 101与出液口A,此时的进液口A也为电池模块A 101的正极,出液口A为电池模块A 101的负极;电池模块B102包括进液口B与出液口B,此时的进液口B也为电池模块B 102的正极,出液口B为电池模块B 102的负极;所述进液口A通过导电管A 201连接,所述出液口A与所述进液口B通过导电管B 202连接,所述出液口B通过导电管C 203连接,连接之后使得电池模块A 101与电池模块B 102之间形成串联;若为并联,通过布置导电管200与进液口、出液口的连接实现。
对应的在导电管A 201中具有第一输送通道A、第二输送通道A,在导电管A 201上对应有第一输送管道A 301、第二输送管道A 401;导电管B 202中具有第一输送通道B、第二输送通道B,在导电管B 202上对应有第一输送管道B302、第二输送管道B 402;导电管C 203中具有第一输送通道C、第二输送通道C,在导电管C 203上对应有第一输送管道C 303、第二输送管道C 403。冷却液在电池模块A 101内的流向为,首先通过第二输送管道A 401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二输送通道A处,由于具有阻挡板230,第二输送通道A内的冷却液不会进入第一输送通道A内,冷却液沿着第二输送通道A进入至电池模块A 101的进液口A(即端部电极连接件150的第五开口158),依次通过电池模块A 101中的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1、若干中间电极连接件140以及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2后进入出液口A,冷却液进入至导电管B 202的第一输送通道B内,之后通过第一输送管道B 302排出,由于阻挡板230的作用,第一输送通道B内的冷却液不会进入第二输送通道B内。冷却液在电池模块B 102内的流向为,首先通过第二输送管道B 402将冷却液输送至第二输送通道B处,冷却液沿着第二输送通道B进入至电池模块B 102的进液口B,依次通过电池模块B 102中的第一端部电极连接件151、若干中间电极连接件140以及第二端部电极连接件152后进入出液口B,冷却液进入至导电管C 203的第一输送通道C内,之后通过第一输送管道C 303排出,由于阻挡板230的作用,第一输送通道C内的冷却液不会进入第二输送通道C内。
综上,通过中间电极连接件140实现电芯130间的电连接并形成冷却液流道,通过端部电极连接件150实现电芯130与外部设备的电连接并形成流道,能够实现对电极连接处的快速降温;同时通过设置于电极连接件上的各种连接区,使得流道内具有一定的阻挡,能够使得流入的冷却液从平流变为湍流,提高冷却液与电连接处热交换的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冷却液直接与电连接载流体接触并流动,能够快速带走电连接处的发热量,降低升温速率,同时,通过电连接载流体与电芯130内部电极接触,使得导热路径变短,实现快速热传导;在快速升温且发热量大的场合实现快速热传导,实现系统高功率输入输出状况下,不需增加载流体截面积;形成的电池模块100以及电池组可以实现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结合,通过导电管200内部阻挡板230的设置,可保证相邻电池模块100内的冷却液不会共用,能够保证降温效果,同时又能够保证电极之间的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套管(171)、套设在导电套管(171)上的绝缘基座(172)、设置于绝缘基座(172)外壁上的外螺纹(1723)、可插入导电套管(171)内的导电插入管(173)、设置于导电插入管(173)上的锁扣件(174)、设置于锁扣件(174)上且与外螺纹(1723)配合的内螺纹(1743),所述内螺纹(1743)与外螺纹(1723)锁紧使得导电插入管(173)固定于导电套管(171)内,所述导电套管(171)与导电插入管(173)接通可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内壁向内凸出形成一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1711),在所述第一定位凸起(1711)靠近导电插入管(173)的一面设置为第一锥面(1712),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靠近第一定位凸起(1711)的端部向内形成第二锥面(1731),所述第一锥面(1712)与第二锥面(1731)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套管(171)与导电插入管(173)之间设置至少一个斜圈弹簧(17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凹槽(1713),所述斜圈弹簧(175)设置于第一定位凹槽(1713)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内壁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凹槽(1715),在所述第三定位凹槽(1715)内设置有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推动环(1732),所述锁扣件(174)抵触推动环(1732),通过所述内螺纹(1743)与外螺纹(1723)的配合,所述锁扣件(174)推动导电插入管(173)插入导电套管(1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插入管(173)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伸出一限位环(1733),所述推动环(1732)与限位环(1733)之间形成限位间隙(1734),所述锁扣件(174)卡设在所述限位间隙(1734)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扣件(174)包括筒状的锁扣本体(1741)、位于锁扣本体(1741)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内形成的环状限位板(1742),所述环状限位板(1742)设置于限位间隙(1734)内,所述内螺纹(1743)设置于锁扣本体(1741)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172)包括筒状的基座本体(1721)、位于基座本体(1721)端部沿径向方向向外形成的固定板(1722),所述外螺纹(1723)设置于基座本体(1721)的外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套管(171)外壁沿径向方向向外形成第二定位凸起(1714),在所述绝缘基座(172)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凹槽(1724),所述第二定位凸起(1714)插入第二定位凹槽(1724)内。
CN202221360366.6U 2022-05-31 2022-05-31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Active CN218513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366.6U CN218513718U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366.6U CN218513718U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3718U true CN218513718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60366.6U Active CN218513718U (zh) 2022-05-31 2022-05-31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13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66472B (zh) 一种大功率充电用非接触式液冷系统及其液冷方法
CN102893449B (zh) 具有新颖结构的冷却构件和包括该冷却构件的电池模块
CN115004484A (zh) 电力连接器的换热器
CN107425318B (zh) 充电枪
JP2006278334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09249563U (zh) 一种电极连接片及电池模组
CN113451838B (zh) 端子结构
CN108023135A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WO2023098692A1 (zh) 充电端子、充电枪、充电桩及车辆
CN218513718U (zh) 电芯电极用液冷连接组件
CN217468697U (zh) 中间电极连接件、端部电极连接件、电池模块及电池组
WO2024037655A1 (zh) 电池模组上盖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0984888U (zh) 水冷板和壳体的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电池包
CN114843710A (zh) 一种中间电极连接件、端部电极连接件、电池模块及电池组
CN218257763U (zh)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CN218731306U (zh) 液冷管、液冷系统及电池模组
CN218472058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0985044U (zh) 一种充电枪用带液冷通道结构
TWI677278B (zh) 充電連接件的散熱器以及充電裝置和車輛
CN220108575U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连接口结构
CN216930663U (zh) 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
CN117276814B (zh) 汇流排总成、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9917296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9534906U (zh) 一种快充液冷电缆的连接器及液冷电缆连接结构
CN216783279U (zh) 一种大功率充电接口的冷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