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7763U -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7763U
CN218257763U CN202222384549.8U CN202222384549U CN218257763U CN 218257763 U CN218257763 U CN 218257763U CN 202222384549 U CN202222384549 U CN 202222384549U CN 218257763 U CN218257763 U CN 218257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plug
liquid
connecting part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8454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见吉
邓文生
张民
罗军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uis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uis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uis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uisu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8454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7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7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包括插头件,插头件中设置有主流道和至少一个循环流道;沿插头件长度方向,插头件的端部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和压线部,连接部的外径大于压线部的外径;连接部的外壁用于与液冷管的内壁套设配合;压线部被配置位于液冷管内部,且压线部的外壁与液冷管的内壁围合形成冷却流道;主流道沿插头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连接部和压线部,并在压线部的端面上形成用于连接电缆的压线口;循环流道设置在连接部和/或压线部上,且循环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和冷却流道。

Description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电动汽车需要通过充电设备对车载电源进行充电以满足动力输入的需求,因此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枪等充电设备至关重要。
在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作业过程中,充电枪和充电枪相连的电缆均会发热,而过热会影响充电设备的运行。因此现有技术采用对充电插头和充电电缆采用液冷冷却的方式。具体是将液冷管与充电插头套设连接,而与充电插头电连接的电缆则是位于充满冷却液的液冷管中,同时充电插头中也具有与冷却液连通的通道。从而实现了对充电插头和充电电缆的全面冷却降温、避免过高温度对充电设备的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液冷充电枪正负DC插头的压线位不合理,导致冷却液循环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与充电电缆、液冷管的连接,确保液冷管能够与插头稳固地压铆连接;且这样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还能够保障插头与液冷管中的冷却液能够顺畅地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与液冷管和液冷电缆配合,包括:
插头件,所述插头件中设置有主流道和至少一个循环流道;
沿所述插头件长度方向,所述插头件的端部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和压线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大于压线部的外径;
所述连接部的外壁用于与所述液冷管的内壁套设配合;所述压线部被配置位于所述液冷管内部,且所述压线部的外壁与所述液冷管的内壁围合形成冷却流道;
所述主流道沿所述插头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压线部,并在所述压线部的端面上形成用于连接电缆的压线口;
所述循环流道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和/或所述压线部上,且所述循环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和冷却流道。
这样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具有用于与液冷管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与电缆连接的压线部。且连接部和压线部为单独设置,从而使得电缆和液冷管能够分别与插头的不同部位,避免了二者的干涉和影响。具体的,压线部的压线口用于电缆插入,且压线口还正对主流道,如此确保电缆能够得到主流道中冷却液中的冷却。而连接部的外壁则与液冷管的内壁套接,从而使得液冷管稳定连接,且液冷管的内壁与压线部的外壁之间还形成冷却通道,而冷却流道通过插头上设置的循环流道与主流道连接。这样的布局方式既保障了液冷管与插头能够通过压铆的方式稳定连接,且主流道、循环流道和冷却流道的协同配合能够使得冷却液在插头和液冷管中顺畅地流动,进而保障了整个冷却液能够顺利、高效地循环流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电缆的端部夹持在套筒外壁与插头流道内壁之间的方式,本方案的通过调整插头的结构,使得主流道、循环流道和冷却流道的协同配合能够保障插头中的循环流动顺畅性。综上,这样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加工便利,且能够显著提高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还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因此经济效益显著。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流道的出口位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压线部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件上设置有多个循环流道,每个所述循环流道均在所述压线部上形成循环口;多个循环口周向均布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压线部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插头件长度方向,所述插头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连接部和压线部;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连接部的外壁处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多个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连接部的轴线方向延伸;
所述环形凹槽用于容纳密封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进流配件;
所述插头件上设置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主流道,所述配合孔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插头件的外壁;
所述进流配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配合孔上,且所述进流配件中设置有进流通道,所述进流通道用于与所述主流道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流道在所述压线部处的内径大于所述主流道在连接部的内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流板;
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主流道中,且所述导流板沿主流道延伸至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以将冷却液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引导;
所述导流板上具有引流片,所述引流片延伸至所述配合孔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流配件由黄铜制成。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头件由紫铜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本方案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包括插头件,插头件中设置有主流道和至少一个循环流道;沿插头件长度方向,插头件的端部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和压线部。连接部的外壁与液冷管的内壁套设配合;压线部位于液冷管内部,且压线部的外壁与液冷管的内壁围合形成冷却流道;压线部的端面用于连接电。循环流道设置在连接部和/或压线部上,且循环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和冷却流道。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通过分别设置的连接部和压线部,以实现与液冷管和充电电缆的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方便地使得电缆、液冷管分别与插头稳定连接,便于电缆与插头的压铆连接;另一方面主流道、循环流道和冷却流道的设置,使得冷却液能够在插座、液冷管之间顺畅地循环流动,提高了液冷的效率和冷却效果。综上,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冷却效果和导热效率高,因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0-插头件;101-主流道;102-循环流道;102a-循环口;103-冷却流道;110-主体;111-配合孔;120-连接部;130-压线部;131-压线口;140-环形凹槽;200-进流配件;201-进流通道;310-导流板;320-引流片;410-倾斜面;420-台阶部;21-液冷管;22-液冷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与液冷管21和液冷电缆22配合,包括插头件100。
插头件100中设置有主流道101和至少一个循环流道102;
沿插头件100长度方向,插头件100的端部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连接部120的外径大于压线部130的外径;
连接部120的外壁用于与液冷管21的内壁套设配合;压线部130被配置位于液冷管21内部,且压线部130的外壁与液冷管21的内壁围合形成冷却流道103;
主流道101沿插头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并在压线部130的端面上形成用于连接电缆的压线口131;
循环流道102设置在连接部120和/或压线部130上,且循环流道102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101和冷却流道103。
这样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具有用于与液冷管21连接的连接部120,以及与电缆连接的压线部130。且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为单独设置,从而使得电缆和液冷管21能够分别与插头的不同部位,避免了二者的干涉和影响。
具体的,压线部130的压线口131用于电缆插入,且压线口131还正对主流道101,如此确保电缆能够得到主流道101中冷却液中的冷却。而连接部120的外壁则与液冷管21的内壁套接,从而使得液冷管21稳定连接,且液冷管21的内壁与压线部130的外壁之间还形成冷却通道,而冷却流道103通过插头上设置的循环流道102与主流道101连接。
这样的布局方式既保障了液冷管21与插头能够通过压铆的方式稳定连接,且主流道101、循环流道102和冷却流道103的协同配合能够使得冷却液在插头和液冷管21中顺畅地流动,进而保障了整个冷却液能够顺利、高效地循环流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电缆的端部夹持在套筒外壁与插头流道内壁之间的方式,本方案的通过调整插头的结构,使得主流道101、循环流道102和冷却流道103的协同配合能够保障插头中的循环流动顺畅性。
综上,这样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具有结构简单、加工便利,且能够显著提高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还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因此经济效益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液冷电缆22为裸铜电缆,液冷电缆22作为充电桩主柜模块输出端至充电车辆电源输入口的连接电缆,此电缆在冷却液进行冷却情况下最大承受电流≥600A(视冷却液散热条件)。液冷管21包裹着裸铜电缆,使液体经液冷管21对裸铜电缆进行冷却。在液冷管21中,冷却液有输入口输入经由液冷管21管壁与裸铜电缆之间的缝隙进行循环冷却裸铜电缆。采用绝缘性能良好、无腐蚀性的液体作为冷却液。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均作为充电插头连接裸铜电缆用途,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可靠,发热量及电能损耗低为目的。
从图1至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的插头件100为圆柱形结构。主流道101为沿圆柱形结构的中轴线方向延伸的中空圆柱通路。插头件100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110、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主体110远离连接部120的一端为电极头部。且主流道101从靠近电极头部的位置延伸到压线部130的压线口131处,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使得插头件100的两端均能够得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110、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较于部分现有技术仅利用主体110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而忽略了对插头本身的冷却、降温处理,本实施例通过将主流道101在插头的长度方向且沿轴线延伸,从而使得插头本身均能够得到冷却液的冷却降温处理,确保了插头和充电电缆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冷却效果。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主流道101在压线部130处的内径大于主流道101在连接部120的内径。如此在主流道101上,压线部130与连接部120之间形成了一个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能够便于电缆插接在压线部130内。
具体的,主流道101在主体110和连接部120之间的部分为平直的第一圆柱通道,而主流道101在压线部130的部分也为平直的第二圆柱通道,第二圆柱通道的内径大于第一圆柱通道的内径。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第一圆柱通道和第二圆柱通道之间具有倾斜面410;从压线部130朝向连接部120的方向,倾斜面410的内径逐渐减小。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的外表面均为平直的圆柱面。且主体110靠近连接部120的外壁处也为平直的圆柱面。进一步的,主体110靠近连接部120的外壁处的直径大于连接部120的外径。如此使得主体110与连接部120的外壁之间形成台阶部420,该台阶部420用于抵持液冷管21的端面,从而保障液冷管2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0上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140,多个环形凹槽140沿连接部120的轴线方向延伸;环形凹槽140用于容纳密封圈。具体的,环形凹槽140位于连接部120的外圆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0具有两个环形凹槽140,每个环形凹槽140中均设置有一个O形密封圈。
进一步的,从图1、图2和图3中还可以看出,主体110的外壁也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环形凹槽140。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循环流道102的出口位于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之间。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便于循环流道102能够获得更好的出水效果。
循环流道102与倾斜面410的倾斜方向保持平行。循环流道102这样布置能够便于冷却液能够借助倾斜的内壁顺畅地实现在插头件100和液冷管21中的流动和循环;同时又能够减小循环流道102在压线部130和连接部120之间的占用空间,能够提高插头件100的空间利用率。
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插头件100上设置有多个循环流道102,每个循环流道102均在压线部130上形成循环口102a;多个循环口102a周向均布在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之间。
多个循环流道102的设置能够提高主流道101和冷却流道103之间冷却液的流动和循环的速率、顺畅性,提高对插头件100和电缆的冷却效果。
因为充电设备中电缆发热最多,而循环口102a的布置方式能够将与电缆充分连接的压线部130全部充分浸润,从而保障对电缆的充分冷却;同时还能减小循环口102a对连接部120外壁的空间占用。
继续参阅图1至图4,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还包括进流配件200;插头件100上设置有配合孔111,配合孔111的一端延伸至主流道101,配合孔111的另一端贯穿插头件100的外壁;进流配件200可拆卸地设置在配合孔111上,且进流配件200中设置有进流通道201,进流通道201用于与主流道101连接。
这里的进流配件200通过可拆卸地方式与插头件100的配合孔111连接,以实现进流通道201与主流道101的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进流通道201用于冷却液的流入,从而使得冷却液经主流道101、循环流道102、冷却流道103流向液冷管21和液冷电缆22。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还包括导流板310;导流板310设置在主流道101中,且导流板310沿主流道101延伸至远离连接部120的一端,以将冷却液向远离连接部120的方向引导。
导流板310能够使得冷却液从进流通道201进入插头件100后,冷却液经导流板310流向插头顶端(即插头件100靠近电极的端部),同时冷却液经主流道101、循环流道102、冷却流道103流动,如此冷却整个充电插头。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导流板310上具有引流片320,引流片320延伸至配合孔111中。这里的引流片320能够引导冷却液从进流通道201就开始分流朝向插头顶端流动。从而保障冷却液能够足够地朝向插头件100顶端移动,从而保障插头件100的顶端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
进一步的,导流板310和引流片320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的导流板310和引流片320组合形成的导流结构能够充分地保障插头件100的冷却效果,且能够从冷却液的进口处(即进流通道201)介入分流冷却,具有更好的冷却效率。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进流配件200由黄铜制成。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由铜、锌组成的黄铜就叫作普通黄铜,如果是由二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多种合金就称为特殊黄铜。黄铜有较强的耐磨性能,更好的机械强度,以及优异的压力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本实施例中,插头件100由紫铜制成。
紫铜,又名红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塑性极好,易于热压和冷压力加工,大量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电火花专用蚀电蚀铜等要求导电性良好的产品。因为紫铜具有出众的导热性,当冷却液在紫铜制成的插头件100中循环流动时,冷却液能够迅速将紫铜传导而来的热量带走,因此有利于降低插头件100的温度。
使用时,冷却液从进流配件200中的进流通道201进入插头件100中的主流道101中,冷却液经导流板310和引流片320的分流作用,能够保障冷却液能够更加顺利和高效地在引导进入插头顶端位置,从而确保插头顶端位置的冷却效果;同时冷却液能够沿主流道101继续流动,并朝向循环流道102、冷却流道103和液冷管21流动。液冷管21中的冷却液经过散热器散热降温后再回流至进流配件200。从而使得插头件100、进流配件200和液冷管21中的冷却液能够循环流动,以持续对充电设备和充电电缆的降温作业。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循环流道102设置在连接部120和/或压线部130上,且循环流道102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101和冷却流道103。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通过分别设置的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以实现与液冷管21和充电电缆的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能够方便地使得电缆、液冷管21分别与插头稳定连接,便于电缆与插头的压铆连接;另一方面主流道101、循环流道102和冷却流道103的设置,使得冷却液能够在插座、液冷管21之间顺畅地循环流动,提高了液冷的效率和冷却效果。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10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冷却效果和导热效率高,因此具有出众的经济效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与液冷管和液冷电缆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件(100),所述插头件(100)中设置有主流道(101)和至少一个循环流道(102);
沿所述插头件(100)长度方向,所述插头件(100)的端部具有依次设置的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所述连接部(120)的外径大于压线部(130)的外径;
所述连接部(120)的外壁用于与所述液冷管(21)的内壁套设配合;所述压线部(130)被配置位于所述液冷管(21)内部,且所述压线部(130)的外壁与所述液冷管(21)的内壁围合形成冷却流道(103);
所述主流道(101)沿所述插头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依次贯穿所述连接部(120)和所述压线部(130),并在所述压线部(130)的端面上形成用于连接电缆的压线口(131);
所述循环流道(102)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20)和/或所述压线部(130)上,且所述循环流道(102)的两端分别连接主流道(101)和冷却流道(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流道(102)的出口位于所述连接部(120)和所述压线部(13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100)上设置有多个循环流道(102),每个所述循环流道(102)均在所述压线部(130)上形成循环口(102a);多个循环口(102a)周向均布在所述连接部(120)和所述压线部(13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插头件(100)长度方向,所述插头件(100)包括依次连接的主体(110)、连接部(120)和压线部(130);所述主体(110)靠近所述连接部(120)的外壁处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20)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120)上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140),多个所述环形凹槽(140)沿所述连接部(120)的轴线方向延伸;
所述环形凹槽(140)用于容纳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进流配件(200);
所述插头件(100)上设置有配合孔(111),所述配合孔(111)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主流道(101),所述配合孔(111)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插头件(100)的外壁;
所述进流配件(20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配合孔(111)上,且所述进流配件(200)中设置有进流通道(201),所述进流通道(201)用于与所述主流道(10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流道(101)在所述压线部(130)处的内径大于所述主流道(101)在连接部(120)的内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导流板(310);
所述导流板(310)设置在所述主流道(101)中,且所述导流板(310)沿主流道(101)延伸至远离连接部的一端,以将冷却液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引导;
所述导流板(310)上具有引流片(320),所述引流片(320)延伸至所述配合孔(111)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流配件(200)由黄铜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件(100)由紫铜制成。
CN202222384549.8U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Active CN2182577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4549.8U CN218257763U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84549.8U CN218257763U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7763U true CN218257763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10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84549.8U Active CN218257763U (zh) 2022-09-08 2022-09-08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77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23163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GaN HEMTs器件结温测试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723163A (zh) * 2024-02-07 2024-03-19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GaN HEMTs器件结温测试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4422B2 (en) Plug connector part having a cooled contact element
US20220144115A1 (en) Electrical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for Charging an Electrical Vehicle
JP7075144B2 (ja) 一種の大電力充電スタンドの正負極液冷電気ケーブルの直列冷却構造
KR101952159B1 (ko) 전기차량용 충전시스템
CN108199162B (zh) 液冷充电插座
CN107425318B (zh) 充电枪
WO2021147871A1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用液冷线缆
EP3766726B1 (en) Liquid-cooled charg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WO2017143295A1 (en) Charge connector with liquid cooling
WO2019184882A1 (zh) 一种大功率充电桩正极和负极专用并冷液冷电缆
WO2021147872A1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液冷充电插座用液冷线缆
CN218257763U (zh) 一种大功率液冷超级充电的直流接插装置
CN211295534U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插座用液冷线缆
CN110014951B (zh) 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CN211017485U (zh) 一种充电枪用带液冷通道的插针
CN218640688U (zh) 一种用于向目标车辆充电的充电终端
CN219007621U (zh) 一种用于充电枪的液冷组件
US20230051961A1 (en)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CN217048294U (zh) 液冷连接头及充电枪
CN217099685U (zh) 一种充电连接装置及充电连接器
CN115352295A (zh) 充电终端
CN110014946B (zh) 充电装置、车辆和充电系统
CN216507918U (zh) 液冷散热充电枪
CN213322709U (zh) 一种美国标准液冷直流充电枪
CN110014949B (zh) 充电装置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