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0307U -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0307U
CN218510307U CN202222345091.5U CN202222345091U CN218510307U CN 218510307 U CN218510307 U CN 218510307U CN 202222345091 U CN202222345091 U CN 202222345091U CN 218510307 U CN218510307 U CN 218510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ver
protective cover
pipeline
pro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4509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炳燕
周嘉昕
张晓菲
朱荣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234509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10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0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0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tection Of Pipes Against Damage, Friction, And Corros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道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及第三保护罩,其中,所述各保护罩内部分别设有同轴设置且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各所述保护罩插接配合成一体,所成形的管道保护装置内部具有完全贯穿的通孔,且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和第三保护罩均为预制件。通过将管道穿过所成形的通孔,从而实现管道保护;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与第三保护罩均为预制品,在实施管道安装施工时,将各所述保护罩依次装配并与管道进行组装后即可进行拆除堰体,恢复河道功能,有效解决了进行污水管道保护的施工时间长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河涌是城市排雨水,避免城市内涝的重要排水通道,污水管道横跨河涌安装,污水管道横跨河涌时一般位于涌底下方。管道安装的传统的施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当污水管道位于河涌底以下超过3m时,可采用顶管施工方式,该方式对河道排水基本没有影响;第二种是当污水管道位于河涌底以下1~3m时,可采用分段围堰明挖施工,在施工期间同步完成管道保护措施。经济又常用的管道保护装置是现浇的包管20cm厚的C20砼,但该施工方法耗时长,需等C20砼凝固后才可以拆除围堰,恢复河道功能,每段围堰施工需2-3天。
快捷施工及做好涌底管道保护,降低堵塞河涌的影响,避免因施工造成城市内涝,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保护装置,解决进行污水管道安装施工时间长的问题,降低施工对堵塞河涌的影响,避免因施工造成城市内涝。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内部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保护罩的后端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一插接孔连通,且所述第一插接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积;
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内部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后端设有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二插接孔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截面积;以及
第三保护罩,所述第三保护罩的内部具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保护罩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二突起;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同轴设置且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和第三保护罩均为预制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一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一罩体的外表面为平面,其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一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一通孔的第一槽体、以及构成第一插接孔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槽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二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二罩体的外表面为第一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一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第一罩体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台阶面为与第一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一突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罩体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二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二通孔的第三槽体、以及构成第二插接孔的第四槽体,所述第四槽体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三槽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三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三罩体的外表面为第二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三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台阶面的第四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与第一罩体外表面平齐,所述第四台阶面的外表面为与第二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二突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三罩体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三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五槽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截面均为圆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护罩为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保护罩相互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一突起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截面均为方形孔,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截面的外边缘为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长度为20-30厘米,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长度为20-30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第三保护罩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一突起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通孔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突起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三通孔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管道保护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将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与第三保护罩进行插接装配成一体,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同轴设置,形成供管道穿过的通孔,管道穿过通孔进行安装,从而实现管道的保护;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与第三保护罩均为预制品,在实施管道安装时,将各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与第三保护罩运至施工现场,然后与管道进行组装即完成管道的安装,随后可进行拆除围堰,恢复河道功能,使得有效解决进行污水管道安装施工时间长的问题,降低施工对堵塞河涌的影响,避免因施工造成城市内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保护罩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罩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保护罩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罩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保护罩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罩体的俯视图;
图中,1、第一保护罩;11、第一罩体;12、第一通孔;121、第一槽体;13、第一插接孔;131、第二槽体;2、第二保护罩;21、第二罩体;22、第二通孔;221、第三槽体;23、第二插接孔;231、第四槽体;24、第一突起;3、第三保护罩;31、第三罩体;32、第三通孔;321、第五槽体;33、第二突起;4、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管道保护装置,包括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和第三保护罩3,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保护罩1的内部具有第一通孔12,所述第一保护罩1的后端设有第一插接孔13,所述第一通孔12和第一插接孔13连通,且所述第一插接孔1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2的截面积;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保护罩2的内部具有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保护罩2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13相匹配的第一突起24,所述第二保护罩2的后端设有第二插接孔23,所述第二通孔22和第二插接孔23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孔2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22的截面积;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三保护罩3的内部具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第三通孔32,所述第三保护罩3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接孔23相匹配的第二突起33;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2和第三通孔32同轴设置且形状、尺寸相同,避免各所述通孔轴心错开或尺寸不同而使得管道不能顺利通过通孔;所述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和第三保护罩3均为预制件。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保护装置利用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及第三保护罩3进行依次插接配合连接成一体,中间形成通孔,通过把管道4穿过通孔实现管道4的保护;所述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和第三保护罩3均为预制件,使得在实施管道4安装时,将各所述保护罩依次插接装配成一体,然后进行管道4安装,安装完毕后即可进行拆除围堰,恢复河道功能,使得有效解决进行污水管道保护的施工时间长的问题,降低施工对堵塞河涌的影响,避免因施工造成城市内涝。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管道4安装更方便,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第一保护罩1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一罩体11构成;各所述第一罩体11的外表面为平面,其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一罩体11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一通孔12的第一槽体121、以及构成第一插接孔13的第二槽体131,即两个第一罩体11上下盖合后形成的两个第一槽体121构成第一通孔12,两个第二槽体131构成第一插接孔13;因所述第一插接孔1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2的截面积,且为保证两个第一罩体11上下盖合后形成的第一插接孔13空间足够大,使得第一插接孔13能够承接第一突起24,所述第二槽体131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槽体121;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保护罩2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二罩体21构成,各所述第二罩体21的外表面为第一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一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第一罩体11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台阶面为与第一插接孔13相匹配的第一突起24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罩体21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二罩体21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二通孔22的第三槽体221、以及构成第二插接孔23的第四槽体231,即两个第二罩体21上下盖合时形成的两个第三槽体221构成第二通孔22,两个第四槽体231构成第二插接孔23;因所述第二插接孔2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22的截面积,且为保证两个第二罩体21上下盖合后形成的第二插接孔23空间足够大,使得第二插接孔23能够承接第二突起33,所述第四槽体231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三槽体221。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三保护罩3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三罩体31构成,各所述第三罩体31的外表面为第二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三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台阶面的第四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与第一罩体外11表面平齐,所述第四台阶面的外表面为与第二插接孔23相匹配的第二突起33的外表面;所述第三罩体31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三罩体31上下盖合时构成所述第三通孔32的第五槽体321。
基于此,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第三保护罩3分别由上下盖合的第一罩体11、第二罩体21、第三罩体31构成,在管道4安装之前,先进行下方的第一罩体11、第二罩体21、第三罩体31之间的插接装配,然后进行管道4的下放,最后进行位于上方的第一罩体11、第二罩体21、第三罩体31之间的插接装配,即完成了管道的安装施工,使得管道4安装施工更方便、更快捷。
进一步地,因管道4一般为柱形管道,为了与管道4形状相匹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保护装置,所述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2和第三通孔32的截面均为圆形孔。
进一步地,管道保护装置的长度根据实际所需长度确定,所述第二保护罩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所需管道保护装置的长度较长时,所述第二保护罩2为多个,此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保护罩2相互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孔23与所述第一突起24的形状大小相匹配。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管道保护装置的抗河水冲击能力,所述第一插接孔13和第二插接孔23的截面均为方形孔,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24和第二突起33的截面的外边缘为方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孔13和第二插接孔23的长度为20-30厘米,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24和第二突起33的长度为20-30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第三保护罩3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使得管道保护装置更结实可靠,而且质量大,使得降低管道4受水流冲击的影响,实现管道4的保护。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管道保护装置的安全性的同时又不浪费材料,理应合理设计保护罩的尺寸及厚度,本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12的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一插接孔13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一突起24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通孔22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二插接孔23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突起33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三通孔32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围成堰体,挖去一定深度的泥土,放置第一罩体11,插接第二罩体21,根据长度需要继续插接第二罩体21,最后插接第三罩体31,然后安置管道4,然后进行依次盖合第一罩体11、各第二罩体21和第三罩体31,盖合完毕后即管道4安装完毕,进行泥土回填,即可拆除围堰恢复河道。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道保护装置,其通过将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与第三保护罩3进行插接装配连成一体,中部形成通孔,管道4穿过通孔进行安装,从而实现管道4的保护;所述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与第三保护罩3均为预制品,在实施管道4安装时,将各第一保护罩1、第二保护罩2与第三保护罩3运至施工现场,然后与管道4进行组装即完成管道4的安装,随后即可进行拆除围堰,恢复河道功能,使得有效解决进行污水管道4安装施工时间长的问题,降低施工对堵塞河涌的影响,避免因施工造成城市内涝。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的内部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保护罩的后端设有第一插接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一插接孔连通,且所述第一插接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截面积;
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内部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一突起,所述第二保护罩的后端设有第二插接孔,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二插接孔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孔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截面积;以及
第三保护罩,所述第三保护罩的内部具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保护罩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二突起;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同轴设置且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和第三保护罩均为预制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一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一罩体的外表面为平面,其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一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一通孔的第一槽体、以及构成第一插接孔的第二槽体,所述第二槽体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槽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二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二罩体的外表面为第一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一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一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第一罩体的外表面平齐,所述第二台阶面为与第一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一突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罩体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二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第二通孔的第三槽体、以及构成第二插接孔的第四槽体,所述第四槽体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三槽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保护罩由两个上下盖合的第三罩体构成,各所述第三罩体的外表面为第二阶梯状结构,所述第二阶梯状结构包括第三台阶面和高度低于所述第三台阶面的第四台阶面,所述第三台阶面与第一罩体外表面平齐,所述第四台阶面的外表面为与第二插接孔相匹配的第二突起的外表面;所述第三罩体的内表面设有在两个第三罩体上下盖合时构成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五槽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截面均为圆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罩为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保护罩相互插接,所述第二插接孔与所述第一突起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截面均为方形孔,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截面的外边缘为方形。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孔和第二插接孔的长度为20-30厘米,相应地,所述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的长度为20-30厘米。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罩、第二保护罩、第三保护罩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品。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一插接孔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一突起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通孔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所述第二插接孔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二突起的壁厚为7.5-15厘米,所述第三通孔的后端壁厚为15-30厘米。
CN202222345091.5U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Active CN218510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5091.5U CN218510307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5091.5U CN218510307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0307U true CN218510307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1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5091.5U Active CN218510307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10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98533B (zh) 筏板内置式降水结构、降水井的封井结构及封井方法
CN106049530B (zh) 城市综合管廊及施工方法
CN109778992B (zh) 一种用于管道施工的骑马井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36387B (zh) 新建污水管与既有污水管接驳施工方法
KR101612521B1 (ko) 변형억제 및 합벽식 지하구조물 시공방법
CN112282029A (zh) 一种城市高水位大直径钢筋砼污水管道的接驳施工方法
CN108798775A (zh) 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
KR100411659B1 (ko) 그라우트용 관이 구비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암거 및암수 전단키내 모르타르 채움을 통한 프리캐스트콘크리트 암거의 접합방법
CN218510307U (zh) 一种管道保护装置
CN110117959B (zh) 一种临近江河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02409702A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接缝防水施工方法
CN115613480A (zh) 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15748732A (zh) 一种深基坑施工方法
CN107386320B (zh) 穿越地下混凝土水管道的地下管廊的施工方法
CN216077128U (zh) 一种地铁双层全断面冷冻暗挖换乘车站结构
CN215486037U (zh) 富水砂层防流砂涌水工作井
CN211256717U (zh) 快速拼接装配式涵洞
CN210529677U (zh) 一种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
CN210264760U (zh) 隧道防水结构
CN210013303U (zh) 新旧污水管道连接结构
JP6126415B2 (ja) 側溝の共同溝化工法
KR20020035216A (ko) 도로 저면에 지하수의 유입이 많은 연약지반의 배수로시공 공법 및 그 배수관
CN213116306U (zh) 一种顶管施工工作井
CN217998159U (zh) 一种隧道临时预制挡墙结构
CN210013081U (zh) 市政道路排水边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