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2423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2423U
CN218482423U CN202222571357.8U CN202222571357U CN218482423U CN 218482423 U CN218482423 U CN 218482423U CN 202222571357 U CN202222571357 U CN 202222571357U CN 218482423 U CN218482423 U CN 218482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hole
pin
connector
seat
inser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135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波
石进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p Link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7135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2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2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2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第一PIN针与第二PIN针,第一壳座上开设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壳座上开设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第一PIN针的两端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插接于第一安装孔,第二插接部插接于第三安装孔,第一插接部靠近第二插接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挡位凸部,第一挡位凸部抵接于第一安装孔的周缘。第二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与第四插接部,第三插接部插接于第二安装孔,第四插接部插接于第四安装孔,第四插接部远离第三插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第二挡位凸部抵接于第四安装孔的周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套模具即可适应不同型号或尺寸的PIN针的装配,提高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服务器中最常见的且使用很广泛的一种电子元件,其作为桥梁将PCB板跟外部设备连接起来传输型号或电流。连接器主要由金属PIN针及塑胶外壳组成,且多个PIN针按照预设的方式排布于塑胶外壳,并插接于塑胶外壳。为保证PIN针的安装及连接稳定,塑胶外壳的厚度往往需要与PIN针的长度相适应。该塑胶外壳通常在特定的模具上加工完成,一套模具只能适用于一种型号或尺寸的PIN针,故而需要多套模具以适应不同型号或尺寸的PIN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连接器,旨在实现一套模具即可适应不同型号或尺寸的PIN针的装配,提高经济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器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所述第一壳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壳座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
第一PIN针,所述第一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一插接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挡位凸部,所述第一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缘;以及,
第二PIN针,所述第二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与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四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孔,且所述第四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三插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所述第二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周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PIN针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PIN针分设于所述第一壳座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分设于所述第一壳座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二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三安装孔分设于所述第二壳座的相对两端;和/或,
所述第二PIN针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PIN针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一壳座,所述第一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四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深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插接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PIN针中部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一安装孔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一插接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
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三安装孔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二插接部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中至少一者为台阶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沿所述第一PIN针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插接部上设有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二安装孔上对应设有第二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三插接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四安装孔为台阶孔,且所述第四安装孔的直径沿所述第二PIN针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插接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PIN针中部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第一壳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二壳座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该连接器还包括第一PIN针与第二PIN针,第一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且第一插接部靠近第二插接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挡位凸部,第一挡位凸部抵接于第一安装孔的周缘。第二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与第四插接部,且第四插接部远离第三插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第二挡位凸部抵接于第四安装孔的周缘。分别由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之间插入第一PIN针。第一插接部插接于第一安装孔,第二插接部插接于第三安装孔,当第一PIN针插接完成后,第一挡位凸部用于为第一壳座定位,第二壳座利用自身重力固定,从而使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后从第二壳座背离第一壳座的一侧插入第二PIN针,第三插接部插接于第二安装孔,第四插接部插接于第四安装孔,从而完成第一PIN针与第二PIN针的安装。本方案中仅需要一套模具即可完成模具的生产,当第一PIN针和/或第二PIN针的型号或尺寸发生变化时,只需要对应调整生产模具内的型芯即可,而对于第一PIN针与第二PIN针长度变化,只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的距离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塑胶外壳包裹整个PIN针的方案,其塑胶外壳的厚度需要根据PIN针的长度进行调整,一套模具难以同时适应多种型号或尺寸的PIN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一实施例中第一PIN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PIN针的装配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图1中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67055640000031
Figure BDA000386705564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器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连接器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第一壳座1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12,第二壳座120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1和第四安装孔122。该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第一PIN针130的两端分设有第一插接部131与第二插接部132,第一插接部131插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第二插接部132插接于第三安装孔121,且第一插接部131靠近第二插接部132的一侧设有第一挡位凸部133,第一挡位凸部133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的周缘。第二PIN针140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141与第四插接部142,第三插接部141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第四插接部142插接于第四安装孔122,且第四插接部142远离第三插接部141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143,第二挡位凸部143抵接于第四安装孔122的周缘。
具体地,该连接器100作为桥梁将内部电路板与外部设备连接在一起共同传输电流或者型号,故而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的一端需要预留一定的尺寸用于与内部电路板焊接。因第三插接部141远离第四插接部142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143,故而装配完成后,第二挡位凸部143抵接于第四安装孔122背离第一壳座110的一侧,并凸出于第二壳座120,用于与内部电路板焊接。
故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接部1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三安装孔121的深度,第二插接部1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即第二壳座120的厚度,使得第二插接部132部分凸出于第二壳座120,也用于与内部电路板焊接。分别由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之间插入第一PIN针130。当第一PIN针130插接完成后,第一挡位凸部133用于为第一壳座110定位,第二壳座120可以利用自身重力固定,从而使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从第二壳座120背离第一壳座110的一侧插入第二PIN针140从而完成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的安装。
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尺寸形状均相同,故其仅需要一套模具即可完成模具的生产,当第一PIN针130和/或第二PIN针140的型号或尺寸发生变化时,只需要对应调整生产模具内的型芯即可,而对于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长度变化,只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距离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塑胶外壳包裹整个PIN针的方案,其塑胶外壳的厚度需要根据PIN针的长度进行调整,一套模具难以同时适应多种型号或尺寸的PIN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第一壳座110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12,第二壳座120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1和第四安装孔122。该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第一PIN针130的两端分设有第一插接部131与第二插接部132,且第一插接部131靠近第二插接部132的一侧设有第一挡位凸部133,第一挡位凸部133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的周缘。第二PIN针140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141与第四插接部142,且第四插接部142远离第三插接部141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143,第二挡位凸部143抵接于第四安装孔122的周缘。安装时,分别由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之间插入第一PIN针130。第一插接部131插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第二插接部132插接于第三安装孔121,当第一PIN针130插接完成后,第一挡位凸部133用于为第一壳座110定位,第二壳座120利用自身重力固定,从而使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后从第二壳座120背离第一壳座110的一侧插入第二PIN针140,第三插接部141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第四插接部142插接于第四安装孔122,从而完成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的安装。本方案中仅需要一套模具即可完成模具的生产,当第一PIN针130和/或第二PIN针140的型号或尺寸发生变化时,只需要对应调整生产模具内的型芯即可,而对于第一PIN针130与第二PIN针140长度的变化,只需要通过调整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距离即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塑胶外壳包裹整个PIN针的方案,其塑胶外壳的厚度需要根据PIN针的长度进行调整,一套模具难以同时适应多种型号或尺寸的PIN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PIN针130设有多个,多个第一PIN针130分设于第一壳座110的相对两端,第一壳座11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11,且第一安装孔111分设于第一壳座110的相对两端,第二壳座12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三安装孔121,且第三安装孔121分设于第二壳座120的相对两端。因PIN针往往多个共同出现以完成内部点不与外部电路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1至图4,第一PIN针130设有四个,且四个第一PIN针130分设于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四个拐角处,以提高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定位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两个第一PIN针130,这两个第一PIN针130应分设于第一壳座110的相对两端,且靠近第一壳座110的中部放置;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PIN针130,该第一PIN针130应靠近第一壳座110的中心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PIN针140设有多个,多个第二PIN针140阵列排布于第一壳座110,第一壳座11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112,第二壳座120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第四安装孔122。本实施例中,第二PIN针140设有38个。安装时,多个第二PIN针140可共同由第二壳座120背离第一壳座110的一侧同时插入,以提高该连接器100的安装效率。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插接部13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PIN针130的直径。具体地,第二插接部13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PIN针130的直径,使得第二插接部132与第一PIN针130的连接处形成一挡位台阶的形式,该挡位台阶抵接于第三安装孔121的周缘,使得挡位台阶对第二壳座120产生阻挡,从而进一步为提高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位置相对固定的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二插接部132过盈配合于第三安装孔121,使得第三安装孔121卡紧第二插接部132,从而提高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位置相对固定的稳定性。
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壳座110与第一插接部131的相对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第一插接部131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134,第一安装孔11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3,以固定第一插接部131于第一安装孔111。具体地,第一限位凸部134与第一限位部113的相对卡接固定,从而保证第一插接部131与第一安装孔111的安装稳定,进而确保第一壳座110的定位稳定性,并方便后续第二PIN针140的插入。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11为台阶孔,且第一安装孔111的直径沿第一PIN针130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该台阶孔所形成的台阶为第一插接部131限位,且台阶的形式方便模具脱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于第一安装孔111的内壁开设限位槽,第一限位凸部134卡接于限位槽内。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插接部132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134,第三安装孔121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13,以固定第二插接部132于第三安装孔121。具体地,第一限位凸部134与第一限位部113的相对卡接固定,从而保证第二插接部132与第三安装孔121的安装稳定,进而确保第二壳座120的定位稳定性,并方便后续第二PIN针140的插入。
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孔121为台阶孔,且第三安装孔121的直径沿第一PIN针130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该台阶孔所形成的台阶为第一插接部131限位,且台阶的形式方便模具脱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于第三安装孔121的内壁开设限位槽,第一限位凸部134卡接于限位槽内。
结合参照图4和图6,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三插接部141上设有第二限位凸部144,第二安装孔112上对应设有第二限位部123,以固定第三插接部141于第二安装孔112。具体地,第二限位凸部144与第二限位部123的相对卡接固定,从而保证第三插接部141与第二安装孔112的安装稳定,进而确保第一壳座110的安装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112为台阶孔,且第二安装孔112的直径沿第二PIN针140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该台阶孔所形成的台阶为第二插接部132限位,且台阶的形式方便模具脱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于第二安装孔112的内壁开设限位槽,第二限位凸部144卡接于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第三插接部14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PIN针140中部的直径。因第三插接部140首先穿过第四安装孔122,而后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故而适当减少第三插接部141的直径,从而方便第三插接部141穿过第四安装孔122。
其中,连接器100的装配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PIN针13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壳座110和第二壳座120相对的一侧定位安装于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具体地,步骤1包括:
步骤1.1、将第一插接部131对准第一安装孔111并插入;
步骤1.2、将第二插接部132对准第三安装孔121并插入;
步骤1.3、分别调整第一插接部131和第二插接部132的位置,使得第一插接部131和/或第二插接部132上的第一限位凸部134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和/或第三安装孔121内的第一限位部113,且第一挡位凸部133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相对侧的周缘。
结合参照图1、图2和图5,第一PIN针130由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之间安装,且第一安装孔1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插接部131的直径,第三安装孔12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一插接部131的直径,使得将第一插接部131对准第一安装孔111插入,将第二插接部132对准第三安装孔121并插入,通过分别调整第一插接部131和第二插接部132的位置,使得第一挡位凸部133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相对侧的周缘,从而对第一壳座110进行初步的定位,为保证第二壳座120的定位,如可以将第二壳座120放置在对应的安装台上,使其不会发生偏移,也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安装孔121的直径,使得第三安装孔121与第二插接部132具有配合关系,如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当然,也可以使第二插接部132的直径小于的直径,使得第二插接部132与第一PIN针130的连接处形成一挡位台阶的形式,从而实现第二壳座120的固定。
而后继续调整第一插接部131和第二插接部132的位置,使得第一插接部131和/或第二插接部132上的第一限位凸部134抵接于第一安装孔111和/或第三安装孔121内的第一限位部113,从而进一步固定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位置,并增强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分别与第一PIN针130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后续第二PIN针140的安装时,第一壳座110与第二壳座120的定位稳定性。
步骤2、将第二PIN针140的一端由第二壳座120背离第一壳座110一侧穿过,并定位安装于第一壳座110;具体地,步骤2包括:
步骤2.1、将第二PIN针140分别对准第二安装孔112与第四安装孔122,并同向穿过第二安装孔112和第四安装孔122,使第三插接部141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第四插接部142插接于第四安装孔122;
步骤2.2、分别调整第三插接部141和第四插接部142的位置,使得第四插接部142上的第二限位凸部144抵接于第二限位部123,且第二挡位凸部143抵接于第二安装孔112的周缘。
结合参照图3至图6,第二PIN针140的第三插接部141由第二壳座120背离第一壳座110一侧穿过,并定位安装于第一壳座110,故第二安装孔11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三插接部141的直径,第四安装孔122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PIN针140中部的直径,使得将第三插接部141对准第二安装孔112与第四安装孔122,并同向穿过第二安装孔112和第四安装孔122,使第三插接部141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第四插接部142插接于第四安装孔122。第四安装孔122为直径不变的通孔,第三安装孔121为台阶孔,且第三插接部141的直径也可以小于第二PIN针140中部的直径,一方面方便第二PIN针140的安装,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方便第一壳座110的定位。而后继续调整第三插接部141和第四插接部142的位置,使得第四插接部142上的第二限位凸部144抵接于第二限位部123,从而完成第二PIN针140的安装。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PIN针140的第三插接部141也可由第一壳座110背离第二壳座120一侧穿过,此时,第三插接部141插接于第四安装孔122,第四插接部142插接于第二安装孔1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座与第二壳座,所述第一壳座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壳座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
第一PIN针,所述第一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一插接部与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一插接部靠近所述第二插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挡位凸部,所述第一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周缘;以及,
第二PIN针,所述第二PIN针的两端分设有第三插接部与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四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孔,且所述第四插接部远离所述第三插接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挡位凸部,所述第二挡位凸部抵接于所述第四安装孔的周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IN针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PIN针分设于所述第一壳座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分设于所述第一壳座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二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安装孔,且所述第三安装孔分设于所述第二壳座的相对两端;和/或,
所述第二PIN针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PIN针阵列排布于所述第一壳座,所述第一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壳座上对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四安装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PIN针中部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一安装孔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一插接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
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第一限位凸部,所述第三安装孔上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二插接部于所述第三安装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中至少一者为台阶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沿所述第一PIN针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接部上设有第二限位凸部,所述第二安装孔上对应设有第二限位部,以固定所述第三插接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为台阶孔,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直径沿所述第二PIN针的插入方向变小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插接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PIN针中部的直径。
CN202222571357.8U 2022-09-27 2022-09-27 连接器 Active CN218482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1357.8U CN218482423U (zh) 2022-09-27 2022-09-27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1357.8U CN218482423U (zh) 2022-09-27 2022-09-27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2423U true CN218482423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7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1357.8U Active CN218482423U (zh) 2022-09-27 2022-09-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2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25090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a metal member
US20030032314A1 (en) Printed-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20040235350A1 (en) Mini DIN connector having a reduced height above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688107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147271A (ja) コネクタ
GB2151417A (en) Lead wire holder
US525794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hold-down mechanism
US6508660B2 (en) Metallic shroud for use with board-mounted electronic connectors
US6979235B2 (en) Electrical plug-i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and a high-current contact
US20070026730A1 (en) Connector for solderless connection and plug connected to the connector
CN208522112U (zh) 电连接件、电连接件支架组件及连接器
CN218482423U (zh) 连接器
US6077114A (en) Electric connector set
CN116111383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JP3150112U (ja) 射出成形式電気コネクタ
JP3126899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3531943B (zh) 卡槽连接器及其成型方法
JP2010257677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34069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US6036537A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9959582U (zh) 一种连接器
CN219937417U (zh) 一种网口连接器
CN211826621U (zh) 一种电子模块及印刷电路板固定结构
CN220873885U (zh) 一种侧方限位防脱管内安装连接器
CN219498295U (zh) 一种防偏移的预定角度弯折的Type-C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