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0643U -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0643U
CN218480643U CN202222594664.8U CN202222594664U CN218480643U CN 218480643 U CN218480643 U CN 218480643U CN 202222594664 U CN202222594664 U CN 202222594664U CN 218480643 U CN218480643 U CN 218480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tion
frame
area
partition plate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46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黎有为
陈安资
苏炜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46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0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0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0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ations Of Kitchen Furni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包括:灶边框、主隔板单元、分隔板单元和风机,灶边框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灶边框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主隔板单元将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冷却区位于隔离区的前侧,隔离区用于安装燃烧器;分隔板单元将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风机安装于分隔板单元上,且风机的进风口及气流进口均与进风区连通,气流出口及风机的出风口与出风区连通。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能够提高灶框内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背景技术
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机、集成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其因抽烟抽吸效果好、集成性高及节省厨房占地空间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集成灶的燃烧器及消毒柜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集成灶内部设置有较多电器件,若热量堆聚在集成灶内部而无法排出,则导致集成灶内部温度较高,影响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工作精度,且电器件在高温环境下易老化,影响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亟需一种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灶框组件,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燃气灶的内部温度环境较高导致的电器件运行精度低且易老化的问题,提高灶框组件内部隔热和散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装置,以提高燃气灶内部散热和隔热性能,提高燃气灶装置内部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要提供一种集成灶,以提高集成灶内部散热和隔热性能,提高集成灶内部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包括:
灶边框,其上端用于安装灶面板,所述灶边框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灶边框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
隔板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主隔板单元和分隔板单元,所述主隔板单元将所述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所述冷却区位于所述隔离区的前侧,所述隔离区用于安装燃烧器,所述分隔板单元将所述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所述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
风机,安装于所述分隔板单元上,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及所述气流进口均与所述进风区连通,所述气流出口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灶框组件,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主隔板单元,由于隔离区位于燃烧器正下方,且电器件安装于冷却区内,使得燃烧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被主隔板单元部分隔绝而无法传递至冷却区中,由此能够降低热量传递至冷却区中的量,避免冷却区环境温度过高;通过设置分隔板单元将冷却区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且将风机设置在进风区和出风区之间,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则外部冷空气进入到进风区中后,通过风机的吹送,流动至出风区中,由此将电器件散热的热量带入到出风区后排出,降低进风区内的温度,有效保证灶框组件内部的电器件能够处于合适的温度环境内,降低电器件受高温的影响概率,提高电器件的使用精度,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电器件安装至进风区内,外部冷空气进入到冷却区内后首先与电器件接触,带走电器件的热量,能够有效增强外部冷空气对电器件的冷却降温效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隔板单元上开设有管穿孔,所述管穿孔用于穿设燃烧器的连接管路,所述管穿孔与所述出风区连通。该种设置,能够在避免主隔板单元与管路干涉的同时,增大主隔板单元的高度,从而提高隔离区和冷却区的热隔离效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隔板单元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相连的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与所述进风隔板连接,所述进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及所述灶边框合围形成所述进风区,所述出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及所述灶边框合围形成所述出风区,所述出风隔板上开设有所述管穿孔。
通过将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分体设置,能够方便根据燃气管及相应管路的布置设置出风隔板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简化主隔板单元的加工,降低主隔板单元的加工难度;同时,该种设置,也能够缩短单个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的长度,避免因主隔板单元2长度过长而导致的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单元与所述进风隔板一体弯折成型。即分隔板单元由进风隔板的末端弯折形成,以简化隔板组件的加工,同时,提高分隔板单元与主隔板单元连接处的连接牢固性,且减小连接处的缝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隔板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下隔板和上隔板,所述上隔板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隔板连接;
所述下隔板的上端开设上开口的下弧形槽,所述上隔板的下端开设有下开口的上弧形槽,所述下弧形槽与所述上弧形槽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槽和所述下弧形槽合围形成所述管穿孔。
该种设置,使得在燃气管安装时,可先将上隔板从下隔板上卸下,然后将燃气管放入对应的下弧形槽中,燃气管安装到位后,将上隔板与下隔板连接,将燃气管卡紧。有效简化燃气管的安装,提高组装效率。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隔板的上端和所述上隔板的下端中的一个垂直弯折有安装折边部,另一个沿竖直方向凸设有竖插板部,所述安装折边部上开设有竖插孔,所述竖插板部插设于所述竖插孔中;
和/或,所述下隔板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上隔板插设于所述定位槽中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及槽壁抵接。
定位槽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下安装隔板部与上安装隔板部的安装定位,提高装配效率,且有效避免上隔板与第二连接板部及尾隔板部干涉。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隔板包括下安装隔板部和尾隔板部,所述下安装隔板部呈开口朝向所述灶边框的前框部的扩口U型结构,所述下安装隔板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隔板及所述尾隔板部连接,所述扩口U型结构的至少相对两个侧边均开设有所下弧形槽;
所述上隔板的形状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适配,且所述上隔板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上下拼接。
上述设置,使得仅具有管穿孔的部分呈上下分体式结构,能够有效简化上隔板的结构设置,能够减短上隔板的长度,使得上隔板仅需要与下隔板配合,无需与进风隔板及灶边框配合,提高上隔板和下隔板的加工和组装效率;同时,扩口U型结构的下安装隔板部的结构设置,也有利于增大下安装隔板部与前框部合围形成的空间,有利于为燃气管和燃气阀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更好地适配两个燃烧器的燃气管的不同管路布置方向,提高燃气管的安装便利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导向隔板,所述导向隔板位于所述出风区内并与所述灶边框的前框部间隔设置,且所述导向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分隔板单元连接,所述导向隔板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分隔板单元的方向向靠近所述主隔板单元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主隔板单元和所述导向隔板之间。由此能够通过导向隔板的设置引导风机的出风向靠近出风隔板的方向流动,即向靠近燃气管和燃气阀的方向流动,提高对燃气管和燃气阀的散热性能。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燃气灶装置,包括脉冲点火器、主控板和燃烧器,还包括如上灶框组件,所述脉冲点火器和所述主控板安装于所述进风区,所述燃烧器安装于所述隔离区,所述燃烧器的燃气阀安装于所述出风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灶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上述的灶框组件,且将燃烧器对应隔离区安装,将主控板和脉冲点火器安装至进风区,能够有效降低进风区的温度,提高主控板和脉冲点火器的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提高燃气灶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
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集成灶,包括如上述的燃气灶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成灶,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上述的燃气灶装置,能够提高集成灶内部散热和隔热性能,提高集成灶内部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可靠性,从而提高集成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燃气灶装置去掉灶面板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灶框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灶框组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灶框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5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下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进风隔板和分隔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灶框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向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集成灶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0、灶框组件;200、燃烧组件;201、燃烧器;202、燃气管;203、燃气阀;300、脉冲点火器;400、主控板;500、灶面板;600、机体;700、柜体;701、顶板;800、消毒模块;801、加热管;900、存储柜;
1、灶边框;11、前框部;111、前板部;112、前顶板部;113、前底板部;1131、气流进口;1132、气流出口;114、前折边部;115、上折边部;12、后框部;13、第一侧框部;131、主侧板部;132、侧顶板部;133、侧底板部;134、侧翻边部;14、第二侧框部;
2、主隔板单元;21、进风隔板;211、定位隔板部;212、主隔板部;213、第一连接板部;214、弯折板部;215、上翻边部;22、出风隔板;221、下隔板;2211、下安装隔板部;2212、第二连接板部;2213、端板部;2214、尾隔板部;2215、连接插板部;2216、竖插板部;2217、下弧形槽;2218、定位槽;222、上隔板;2221、上安装隔板部;2222、安装折边部;2223、竖插孔;2224、上弧形槽;223、管穿孔;23、前插孔;
3、分隔板单元;31、固定隔板部;311、通风孔;312、连接孔;32、前隔板部;321、侧插孔;322、下插槽;323、上管插槽;33、下固定折边部;
4、导向隔板;41、前挡板部;42、导向板部;43、封板部;431、下管插槽;44、侧插板部;
5、风机;
6、安装板;61、前插板部;
101、隔离区;102、进风区;103、出风区;1031、流动子区;1032、流出子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灶框组件,其可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实现燃烧器201及相应燃气管202及电器件的安装的同时,实现对灶框组件100内部空间的散热降温,保持灶框组件100内部电器件处于合适的温度环境内,提高灶框组件100内部零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燃气灶装置包括灶面组件、燃烧组件200及电控组件,其中,灶面组件包括灶框组件100和灶面板500,灶框组件100内部具有安装空间,灶面板500安装于灶框组件100的顶端;燃烧组件200包括燃烧器201、燃气管202及燃气阀203,燃烧器201的下端位于安装空间内,燃烧器201的上端伸出灶面板500上方,燃气管202的一端与燃烧器201的燃烧室连通,另一端伸出灶框组件100外并与燃气供给管路连通;燃气阀203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位于燃气管202上,以控制燃气管202的通断,从而控制燃气供给;电控组件包括主控板400及脉冲点火器300等,燃气阀203、脉冲点火器300等均与主控板400连接,以使主控板400控制脉冲点火器300的点火操作以及控制燃气阀203的通断,实现对燃烧器201的运行控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灶框组件100包括灶边框1、隔板组件及风机5,其中,灶边框1的上端用于安装灶面板500,灶边框1的下端用于与外部结构连接,灶边框1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隔板组件位于灶边框1的内部,且隔板组件包括主隔板单元2和分隔板单元3,主隔板单元2将灶边框1的内部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101,分隔板单元3将冷区沿左右分隔为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隔离区101位于燃烧器201的正下方,进风区102用于安装电器件;风机5安装于分隔板单元3上,且风机5的进风口与进风区102连通,风机5的出风口与出风区103连通。灶边框1上开设有与进风区102连通的气流进口1131及与出风区103连通的气流出口1132。
本实施例提供的灶框组件100,通过设置主隔板单元2,由于隔离区101位于燃烧器201正下方,且电器件安装于冷却区内,使得燃烧器201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被主隔板单元2部分隔绝而无法传递至冷却区中,由此能够降低热量传递至冷却区中的量,避免冷却区环境温度过高;通过设置分隔板单元3将冷却区分隔为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且将风机5设置在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之间,进风区102用于安装电器件,则外部冷空气通过气流进口1131进入到进风区102中后,通过风机5的吹送,流动至出风区103中,由此将电器件散热的热量带入到出风区103后排出,降低进风区102内的温度,有效保证灶框组件100内部的电器件能够处于合适的温度环境内,降低电器件受高温的影响概率,提高电器件的使用精度,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电器件安装至进风区102内,外部冷空气进入到冷却区内后首先与电器件接触,带走电器件的热量,能够有效增强外部冷空气对电器件的冷却降温效果。
由于脉冲点火器300和主控板400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本实施例中,脉冲点火器300及主控板400均安装于进风区102中。由于燃气管202及燃气阀203的占地空间较大,且受温度影响相对较低,因此,燃气阀203安装在出风区103中,且燃气管202横跨出风区103和隔离区101。
燃烧器201优选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燃气管202及燃气阀203对应每个燃烧器201均设置有一套,燃烧组件200及电控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燃烧组件200及电控组件在灶框组件100内的具体布置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为降低主隔板单元2的设置对燃气管202的干涉,主隔板单元2上开设有多个管穿孔223,多个管穿孔223沿主隔板单元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燃气管202穿设于管穿孔223中。该种设置,能够在避免主隔板单元2与燃气管202干涉的同时,增大主隔板单元2的高度,从而提高隔离区101和冷却区的热隔离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主隔板单元2和/或分隔板单元3的上端与灶边框1的上端面平齐,主隔板单元2和/或分隔板单元3的下端不高于灶边框1的下端面,由此能够增强主隔板单元2和/或分隔板单元3对灶边框1内部空间的分隔效果,有效降低隔离区101的热量向冷却区传递的概率。
灶边框1包括合围形成矩形框结构的前框部11、后框部12及两个侧框部,两个侧框部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侧框部的前端与前框部11连接,后端与后框部12连接。两个侧框部分别为第一侧框部13和第二侧框部14。
灶边框1的前框部11开设有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2,气流进口1131与进风区102连通,气流出口1132与出风区103连通。通过在前框部11上设置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2,能够提高外部冷空气进入到进风区102的顺畅性和便利性,提高冷却效果。气流出口1132优选位于出风区103远离进风区102的一侧。
气流进口1131优选沿前框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在增大进气量的同时,减低对单个气流进口1131的通气面积的需求。气流出口1132优选沿前框部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提高出气顺畅性,提高气流在安装空间内部流动速度。
出风区103优选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流动子区1031和流出子区1032,流动子区1031位于进风区102和流出子区1032之间,流动子区1031和流出子区1032均以主隔板单元2为后边界,以灶边框1的前框部11为前边界,且流动子区1031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大于流出子区1032在前后方向的宽度。燃气阀203和燃气管202位于流动子区1031中,气流出口1132设置于靠近流出子区1032的一侧。
上述设置,使得流动子区1031的前后宽度较大,能够为燃气阀203和燃气管202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而流出子区1032的宽度减小,能够有效提高空气汇聚的效果,保证热空气能够通过气流出口1132有效排出,提高冷却区内的散热降温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主隔板单元2的第一端与第一侧框部13连接,第二端与第一侧框部14间隔设置。即流动子区1031远离进风区102的一端与隔离区101连通,在为灶框组件100内部管路走线提供空间的同时,使得流入到流动子区1031内的空气一部分从气流出口1132排出,另一小部分通过连通处进入到隔离区101内,对隔离区101进行降温散热,从而可以进一步地降低灶面组件100内部空间温度;同时,由于流动子区1031远离进风区102的一端距离燃烧器201较远,即流动子区1031与隔离区101的边缘区域连通,能够降低燃烧器201的热量通过连通处传递至冷却区的概率。
灶边框1内设置有安装板6,安装板6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框部13和第二侧框部14连接。安装板6位于隔离区101内,燃烧器201的下端安装于安装板6上。
如图2和图3所示,为提高主隔板单元2的安装便利性,安装板6的前侧向前凸设有前插板部61,主隔板单元2上开设有前插孔23,前插板部61插设于前插孔23中。前插板部6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由此能够实现主隔板单元2在灶边框1内的安装定位和限位,提高主隔板单元2的装配效率和安装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主隔板单元2包括沿左右方向相连设置的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进风隔板21的第一端与灶边框1的第一侧框部13连接,进风隔板21的第二端与出风隔板22的第一端连接,出风隔板22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侧框部14处,并与第二侧框部14相对且间隔设置。分隔板单元3的第一端与进风隔板21的第二端连接,出风隔板22上设置有上述的贯穿孔223。进风隔板21、分隔板单元3、第一侧框部13及前框部11合围形成进风区102,出风隔板22、分隔板单元3、第一侧框部14及前框部11合围形成出风区103。
通过将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分体设置,能够方便根据燃气管202及相应管路的布置设置出风隔板22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简化主隔板单元2的加工,降低主隔板单元2的加工难度;同时,该种设置,也能够缩短单个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的长度,避免因主隔板单元2长度过长而导致的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
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上均设置有前插孔23,以实现对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的安装定位。
如图3-图7所示,为提高管穿孔223的设置便利性以及方便燃气管202的安装,在一实施例中,出风隔板22包括上下连接的上隔板222和下隔板221,下隔板221的一端与进风隔板21连接,下隔板221上开设有上述的前插孔23。下隔板221上开设有上开口的下弧形槽2217,上隔板222上开设有下开口的上弧形槽2224,上弧形槽2224和下弧形槽2217一一对应设置,上隔板222和下隔板221连接后,上弧形槽2224和下弧形槽2217合围形成上述的管穿孔223。该种设置,使得在燃气管202安装时,可先将上隔板222从下隔板221上卸下,然后将燃气管202放入对应的下弧形槽2217中,燃气管202安装到位后,将上隔板222与下隔板221连接,将燃气管202卡紧。有效简化燃气管202的安装,提高组装效率。
下隔板221包括下安装隔板部2211和尾隔板部2214,下安装隔板部2211呈开口朝向灶边框1的前框部11的扩口U型结构,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两端分别与进风隔板21及尾隔板部2214连接,扩口U型结构的至少相对两个侧边均开设有所下弧形槽2217;上隔板222的形状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适配,且上隔板222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上下拼接。上安装隔板部2211与前框部11合围形成流动子区1031,尾隔板部2214与前框部11合围形成流出子区1032。
上述设置,使得仅具有管穿孔223的部分呈上下分体式结构,能够有效简化上隔板222的结构设置,能够减短上隔板222的长度,使得上隔板222仅需要与下隔板221配合,无需与进风隔板21及灶边框1配合,提高上隔板222和下隔板221的加工和组装效率;同时,扩口U型结构的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结构设置,也有利于增大下安装隔板部2211与前框部11合围形成的空间,有利于为燃气管202和燃气阀203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更好地适配两个燃烧器201的燃气管202的不同管路布置方向,提高燃气管202的安装便利性。
由于两个燃烧器201对应的燃气管202的延伸方向通常垂直设置,即优选地,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底边与前框部11优选平行且间隔设置,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两个侧边之间与底边之间的夹角均为135°,以使地分别插设于下安装隔板部2211两个侧边处的燃气管202可以相互垂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两个侧边与底边之间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内部燃气管202的布置进行具体设置,只要保证安装隔板部与对应的燃气管202垂直设置即可。
上隔板222包括上安装隔板部2221,上安装隔板部2221为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适配的扩口U型结构。上安装隔板部2221上开设有上述的上弧形槽2224,且优选地,上安装隔板部2221的每一侧优选均设置有上弧形槽2224。上弧形槽2224的数量、孔径大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燃烧器201所需管路布置进行具体设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上安装隔板部2221的下侧垂直弯折有安装折边部2222,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上侧沿竖直方向向上凸设有竖插板部2216,安装折边部2222上沿竖直方向贯通开设有竖插孔2223,竖插板部2216插设于竖插孔2223中,且安装折边部2222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上侧边缘抵接,以实现上隔板222和下隔板221的安装定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上隔板222的下侧凸设有竖插板部2216,上隔板222的上侧具有安装折边部2222。
上隔板222的每一侧均设置有上述的安装折边部2222及竖插孔2223,且优选竖插孔2223沿对应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竖插板部2216与竖插孔2223一一对应设置,以提高定位可靠性。
竖插板部2216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连接处设置有缺口,缺口用于减缓竖插板部2216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之间的应力集中,降低竖插板部2216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撕裂的概率。竖插板部2216远离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一端两侧设置有倒角,以方便竖插板部2216插入竖插孔2223中。
在一实施例中,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上端开设有定位槽2218,定位槽2218的形状与上安装隔板部2221的形状相适配,定位槽2218的槽底向上凸设有上述的竖插板部2216。上安装隔板部2221的下端插入定位槽2218中并与定位槽2218的槽底抵接,下安装隔板部2221沿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与定位槽2218的两侧壁抵接。定位槽2218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下安装隔板部2211与上安装隔板部2221的安装定位,提高装配效率,且有效避免上隔板222与第二连接板部2212及尾隔板部2214干涉。
定位槽2218的槽深优选等于上隔板222的高度,以使上隔板222的上端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上端平齐,减小棱边。
尾隔板部2214优选与前框部11平行且间隔设置,尾隔板部2214与第二侧框部14间隔设置,以为管路布置提供空间。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下隔板221的第一端伸入进风隔板21的背面并与进风隔板21贴合连接,以提高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连接紧密性和便利性,减小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之间的缝隙,从而减小隔离区101与冷却区之间的缝隙。
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中的一个凸设有连接插板部2215,另一个开设有连接插孔,连接插板部2215插设于连接插孔中,以实现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的安装定位。在一实施例中,下隔板221上设置有连接插板部2215,进风隔板21上设置有连接插孔。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下隔板221上设置连接插孔,进风隔板21上设置连接插板部2215。
在一实施例中,下隔板221的第一端设置有一前插孔23,该前插孔23与进风隔板21的一前插孔23前后对应设置,一前插板部61依次插设于下隔板221的前插孔23及进风隔板21的前插孔23中,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安装板6、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三者之间的定位,保证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的安装可靠性,简化安装结构。
进风隔板21包括第一连接板部213,第一连接板部213相对安装板6倾斜设置。下隔板221还包括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弯折连接的第二连接板部2212,第二连接板部2212贴合设置于第一连接板部213的后侧,且第一连接板部213上开设有上述连接插孔,第二连接板部2212上凸设有上述的连接插板部2215。第一连接板部213和第二连接板部2212的设置,能够在保证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形状的同时,提高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的连接便利性,降低进风隔板21和下隔板221与燃气管202干涉的概率。优选地,下安装隔板部2211与第二连接板部2212垂直,即第二连接板部2212与对应的燃气管202平行,以有效降低第二连接板部2212与燃气管202干涉的概率。
进风隔板21包括与第一连接板部213弯折连接的主隔板部212,主隔板部212位于第一连接板部213远离下隔板221的一侧,且主隔板部212与安装板6平行且间隔设置,主隔板部212上开设有前插孔23。主隔板部212的设置,有利于方便前插孔23的设置,提高进风隔板21与安装板6连接和定位的便利性;同时,由于主隔板部212与安装板6插接配合,第一连接板部213和第二连接板部2212插接配合,且第一连接板部213与主隔板部212呈夹角设置,能够有效实现进风隔板21在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的限位和定位,保证进风隔板21的安装可靠性。
主隔板部212与安装板6平行且间隔设置,下隔板221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板部213弯折连接的端板部2213,端板部2213位于主隔板部212和安装板6之间并与主隔板部212平行且间隔设置,端板部2213上开设有前插孔23,且端板部2213上的前插孔23与主隔板部212上的前插孔23前后正对设置。
如图8-图10所示,进风隔板21还包括与安装板6平行且抵接的定位隔板部211及连接在定位隔板部211和主隔板部212之间的弯折板部214,定位隔板部211上开设有上述的前插孔23,且前插孔23优选沿定位隔板部211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以进一步地保证进风隔板21的安装和定位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侧框部13包括主侧板部131、垂直连接于主侧板部131上端的侧顶板部132、垂直连接于主侧板部131下侧的侧底板部133及与侧底板部133的内侧边缘垂直连接的侧翻边部134,主侧板部131垂直于左右方向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定位隔板部211的端面与主侧板部131抵接,定位隔板部211的下侧开设有定位缺口,定位缺口具有相连呈L型的水平定位边和竖直定位边,水平定位边与侧底板部133的上表面抵接,竖直定位边与侧翻边部134的内表面抵接,由此能够有效保证定位隔板部211和第一侧框部13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安装定位和限位,保证第一侧框部13和进风隔板21的安装可靠性。
定位隔板部211的上端翻折形成有上翻边部215,上翻边部215的端面与侧顶板部132的内侧边抵接,以进一步提高定位隔板部211和第一侧框部13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5和图8所示,分隔板单元3包括弯折连接的固定隔板部31和前隔板部32,固定隔板部31与第二连接板部2212连接,风机5安装于固定隔板部31上,固定隔板部31上开设有通风孔311,通风孔311与风机5的出风口正对设置。前隔板部3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隔板部32的后端与固定隔板部31的前端连接,前隔板部32的前端与前框部11连接。该种分隔板单元3的结构设置,方便风机5安装的同时,也提高分隔板单元3与主隔板单元2的连接便利性。
在一实施例中,分隔板单元3优选与进风隔板21一体成型,即分隔板单元3由进风隔板21的末端弯折形成,以简化隔板组件的加工,同时,提高分隔板单元3与主隔板单元2连接处的连接牢固性,且减小连接处的缝隙。
固定隔板部31与风机5的外壳优选采用螺纹连接,以提高连接可靠性。具体地,固定隔板部31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四个连接孔312,风机5的外壳上同样设置有安装孔,连接孔312和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外壳与固定隔板部31通过穿设于安装孔和连接孔312中的螺纹件连接。安装孔可以为螺纹孔,连接孔312可以为光孔。
前框部11包括前板部111、沿前板部111的上端向后垂直弯折的前顶板部112、沿前板部111的下端向后垂直弯折的前底板部113,前板部11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前后方向垂直。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2优选均开设于前底板部113上。
前隔板部32的前端与前板部111的内表面抵接,前隔板部32的前端下侧优选设置有前缺口,前缺口的上侧边与前底板部113抵接,以减小前隔板部32与前框部11之间的缝隙,提高前框部11与前隔板部32的连接定位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前底板部113的后端垂直向上弯折有前折边部114,前隔板部32的下侧开设有下插槽322,前折边部114插设于下插槽322中,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前隔板部32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安装定位和限位,提高分隔板单元3的安装效率和安装精度。
前顶板部113的前侧向下弯折有上折边部115,前隔板部32的前端上侧开设有上缺口,上缺口的水平边缘与上折边部115的下侧抵接,上缺口的竖直边缘与上折边部115的前侧面抵接,以进一步提高前隔板部32与前框部11的定位精度和定位可靠性。
前隔板部32的下侧边垂直弯折有下固定折边部33,下固定折边部33设置有固定孔,下固定折边部33位于前框部11的内侧并用于与灶边框1下方的结构连接。
如图2、图5和图11所示,为引流出风区103的气流流动,隔板组件还包括导向隔板4,导向隔板4的一端与分隔板单元3连接并与前框部11间隔设置,导向隔板4的另一端沿远离分隔板单元3的方向朝向主隔板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导向隔板4和主隔板单元2分别位于风机5出风口的相对两侧,由此能够通过导向隔板4的设置引导风机5的出风向靠近出风隔板22的方向流动,即向靠近燃气管202和燃气阀203的方向流动,提高对燃气管202和燃气阀203的散热性能。
导向隔板4包括弯折连接的前挡板部41和导向板部42,前挡板部41连接于导向板部42与分隔板单元3之间,前挡板部41与前框部11平行且间隔设置;导向板部42的第一端与前挡板部41连接,第二端沿朝向出风隔板22的方向延伸。优选地,导向板部42与下安装隔板部2211靠近进风隔板21的一侧边平行且间隔设置。
导向板部42的第二端在下安装隔板部2211靠近进风隔板21的一侧边上的正投影靠近下安装隔板部2211与第二连接板部2212的交汇处,以降低导向隔板4与出风区130内的管路的干涉概率。
如图5、图8及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导向隔板4与分隔板单元3可拆卸连接,具体与前隔板部32可拆卸连接。为提高导向隔板4的安装效率,导向隔板4靠近前隔板部32的一侧凸设有侧插板部44,前隔板部32上开设有侧插孔321部,侧插板部44插设于侧插孔321中,且前挡板部41的端部与前隔板部32的侧面抵接。由此,能够实现导向隔板4和分隔板单元3的安装定位,提高导向隔板4的安装效率和安装精度。
前隔板部32的上侧开设有供管路穿过的上管插槽323,前挡板部41远离导向板部42的一端弯折连接有封板部43,封板部43与前隔板部32平齐,封板部43开设下开口的下管插槽421,下管插槽421与上管插槽323合围形成有供管路通过的通孔。
上管插槽323的上端开口向上延伸有安装槽,封板部43位于安装槽中并与安装槽的相对两侧槽壁抵接,以更好地实现分隔板单元3与导向隔板4的安装定位和限位。
实施例二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灶,包括机体600、设置于机体600上端的燃气灶装置及设置于机体600内部且位于燃气灶装置下方的消毒模块及存储柜900。其中,燃气灶装置采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燃气灶装置的灶边框1的下端与机体600连接,且灶边框1的前框部11向前伸出机体600前侧,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1均位于机体600前侧,以使地机体600前侧外部冷空气能够通过气流进口1131进入到进风区102中,也有利于换热后的空气孔气流出口1132排出外部环境中。
机体600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柜体700,其中一柜体700位于燃气灶装置正下方且内部安装有消毒模块,该柜体700位于隔板组件的下方,且柜体700的顶板701形成隔离区101、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的底部,该柜体700内部后侧设置有消毒模块800的加热管801,加热管801位于隔离区101的下方。
即,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801运行时,热量向上直接传递至隔热区101,主隔板单元2的设置,能够有效隔绝加热管801的热量向冷却区传递,从而避免冷却区的温度过高而影响电器件的运行和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主隔板单元2、分隔板单元3及导向隔板4的下端均与机体600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利于提高隔板组件在灶边框1内的设置稳定性。
在集成灶运行过程中,外部冷空气部分通过灶边框1上的气流进口1131进入到进风区102内,一路冷空气通过机体600内部与灶边框1内部空间的流通处进入到进风区102内;进风区102内的冷空气与电器件换热后,仅风机5的抽吸作用进入到出风区103中,出风区103的气流一路经过灶边框1的气流出口1132流出外部环境中,另一部分通过隔离区101与出风区103的连通处进入到隔离区101内,还有小部分通过机体600内部与出风区103的流通处向下流动至机体600内。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灶边框(1),其上端用于安装灶面板(500),所述灶边框(1)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灶边框(1)上设置有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2);
隔板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主隔板单元(2)和分隔板单元(3),所述主隔板单元(2)将所述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101),所述冷却区位于所述隔离区(101)的前侧,所述隔离区(101)用于安装燃烧器(201),所述分隔板单元(3)将所述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所述进风区(102)用于安装电器件;
风机(5),安装于所述分隔板单元(3)上,且所述风机(5)的进风口及所述气流进口(1131)均与所述进风区(102)连通,所述气流出口(1132)及所述风机(5)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10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隔板单元(2)上开设有管穿孔(223),所述管穿孔(223)用于穿设燃烧器(201)的连接管路,所述管穿孔(223)与所述出风区(10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隔板单元(2)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相连的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所述分隔板单元(3)与所述进风隔板(21)连接,所述进风隔板(21)、所述分隔板单元(3)及所述灶边框(1)合围形成所述进风区(102),所述出风隔板(22)、所述分隔板单元(3)及所述灶边框(1)合围形成所述出风区(103),所述出风隔板(22)上开设有所述管穿孔(2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单元(3)与所述进风隔板(21)一体弯折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隔板(22)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下隔板(221)和上隔板(222),所述下隔板(221)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隔板(21)连接;
所述下隔板(221)的上端开设上开口的下弧形槽(2217),所述上隔板(222)的下端开设有下开口的上弧形槽(2224),所述下弧形槽(2217)与所述上弧形槽(2224)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槽(2224)和所述下弧形槽(2217)合围形成所述管穿孔(2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221)的上端和所述上隔板(222)的下端中的一个垂直弯折有安装折边部(2222),另一个沿竖直方向凸设有竖插板部(2216),所述安装折边部(2222)上开设有竖插孔(2223),所述竖插板部(2216)插设于所述竖插孔(2223)中;
和/或,所述下隔板(221)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2218),所述上隔板(222)插设于所述定位槽(2218)中并与所述定位槽(2218)的槽底及槽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隔板(221)包括下安装隔板部(2211)和尾隔板部(2214),所述下安装隔板部(2211)呈开口朝向所述灶边框(1)的前框部(11)的扩口U型结构,所述下安装隔板部(2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隔板(21)及所述尾隔板部(2214)连接,所述扩口U型结构的至少相对两个侧边均开设有所下弧形槽(2217);
所述上隔板(222)的形状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2211)适配,且所述上隔板(222)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2211)上下拼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导向隔板(4),所述导向隔板(4)位于所述出风区(103)内并与所述灶边框(1)的前框部(11)间隔设置,且所述导向隔板(4)的一端与所述分隔板单元(3)连接,所述导向隔板(4)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分隔板单元(3)的方向向靠近所述主隔板单元(2)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风机(5)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主隔板单元(2)和所述导向隔板(4)之间。
9.燃气灶装置,包括脉冲点火器(300)、主控板(400)和燃烧器(2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灶框组件,所述脉冲点火器(300)和所述主控板(400)安装于所述进风区(102),所述燃烧器(201)安装于所述隔离区(101),所述燃烧器(201)的燃气阀(203)安装于所述出风区(103)。
10.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装置。
CN202222594664.8U 2022-09-29 2022-09-29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Active CN218480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4664.8U CN21848064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4664.8U CN21848064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0643U true CN218480643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7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4664.8U Active CN218480643U (zh) 2022-09-29 2022-09-29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0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5995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for induction cooktop
US3783854A (en) Flow-through self-cleaning gas oven with heat exchanger
CN218480643U (zh)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US6021775A (en) Mobile home furnace
WO2021115106A1 (zh) 抽屉式微波炉
CN212618451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KR100516666B1 (ko) 가스오븐레인지의 쿡탑부 구조
CN216644581U (zh) 一种与热交换器外壳一体相连的燃烧器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18064991U (zh) 燃气灶
CN212673299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7785488U (zh) 燃气设备和燃气热水器
CN219656152U (zh) 集成灶
CN21886417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0219968U (zh) 对流式电壁炉
CN21032804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
CN213551309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9473762U (zh) 风道结构及集成灶
CN216079908U (zh) 一种具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8096039U (zh) 一种集成灶
CN220103426U (zh) 静音隔板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217402608U (zh) 具有蒸烤箱的集成灶
CN215175255U (zh) 一种灶具
CN22058256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6754260U (zh) 一种多功能烤炉的降温系统
CN217365452U (zh) 照烧炉用发热装置及应用其的照烧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