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8660U -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8660U
CN218478660U CN202221005681.7U CN202221005681U CN218478660U CN 218478660 U CN218478660 U CN 218478660U CN 202221005681 U CN202221005681 U CN 202221005681U CN 218478660 U CN218478660 U CN 2184786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sing
shell
discharging pipe
screw conve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056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茆正伟
钱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cheng Yuand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cheng Yuand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cheng Yuand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cheng Yuand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056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86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86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86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上连接有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处设有离心分离装置,离心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壳体、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内上端的第一进料管、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内下端的出料管、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离心筒,离心筒的侧壁设有若干出水孔,第一进料管与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连通,出料管的下端连接有挤压机构,出料管下部的外壁连接有副齿轮,挤压机构上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齿轮,主齿轮与副齿轮啮合,第一壳体下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排水管。本实用新型可对污泥进行方便快捷地脱水,大大提高了脱水效果和脱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脱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河道治理产生的剩余污泥,现有常规的脱水方式是带式脱水机脱水或离心机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都在80%左右,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后续处置非常困难。无论是卫生填埋、还是焚烧、或是堆肥,都要求将污泥的含水率进一步降低到35%以下,才能满足污泥的后续处置要求。目前污泥脱水装置的脱水效果差,工作效率低,不能有效的除去污泥中的水,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以解决目前污泥脱水装置脱水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上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的低端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的下方设有离心分离装置,离心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壳体、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内上端的第一进料管、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内下端的出料管、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的离心筒,离心筒的侧壁设有若干出水孔,支撑柱的上部连接有安装板,第一壳体安装于安装板上,第一进料管与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连通,出料管的下端延伸至第一壳体的外侧,且出料管的下端连接有挤压机构,出料管下部的外壁连接有副齿轮,挤压机构上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齿轮,主齿轮与副齿轮啮合,第一壳体下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上连接有第二进料管,第二进料管与出料管通过法兰连接,第二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活塞,第二壳体的外侧设有液压缸,液压缸的伸缩端与活塞连接,第二壳体底部连接有排料管,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还设有若干排水孔,第二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箱,排水孔与出水箱连通,出水箱的底面连接有第二排水管。
上述技术方案,经离心脱水的污泥进入第二壳体内后,通过液压缸延伸,推动活塞运动挤压污泥,挤压过程中水由排水孔进入出水箱,并由第二排水管排出,排出的废水再经过下一环节的处理,而脱水后的泥土由排料管排出。
优选的,所述螺旋输送机的出口处连接有料斗,料斗与第一进料管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污泥由螺旋输送机向下输送,并经料斗进入离心分离装置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远离活塞的一端连接有过滤钢板,过滤钢板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第二壳体上靠近过滤钢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三排水管,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和第三排水管上连接有电磁阀。
上述技术方案,活塞在挤压污泥过程中,一部分水由过滤钢板渗出,并由第三排水管排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内远离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支撑块,过滤钢板的一侧连接于支撑块上。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块可起到对过滤钢板的支撑作用,防止在提压污泥的过程中,过滤钢板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螺旋输送机输送污泥,提高了输送效率,污泥经螺旋输送机进入离心分离装置后,经过离心筒的旋转,将污水排出,并由第一排水管排出,实现对污水的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泥土进入扩压机构内,通过挤压将剩余的污水排出,以实现对污泥的进一步脱水,大大提高了污泥有脱水效果和脱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柱、3-螺旋输送机、4-离心分离装置、401-第一壳体、402-第一进料管、403-出料管、404-离心筒、405-第二排水管、5-安装板、6-挤压机构、601-第二壳体、602-第二进料管、603-活塞、604-液压缸、605-排料管、606-出水箱、607-第一排水管、608-过滤钢板、609-第三排水管、610-支撑块、7-副齿轮、8-电机、9-主齿轮、10-料斗、11-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两端连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上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螺旋输送机3,螺旋输送机 3的低端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螺旋输送机3的出口处连接有料斗10,螺旋输送机3的下方设有离心分离装置4,离心分离装置4包括第一壳体401、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401内上端的第一进料管402、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401内下端的出料管403、设置于第一壳体401内的离心筒404,料斗10与第一进料管402连接,离心筒404的侧壁设有若干出水孔,支撑柱2 的上部连接有安装板5,第一壳体401安装于安装板5上,第一进料管402与螺旋输送机3的出料口连通,出料管40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壳体401的外侧,且出料管403的下端连接有挤压机构6,出料管403下部的外壁连接有副齿轮 7,挤压机构6上连接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齿轮9,主齿轮9 与副齿轮7啮合,第一壳体401下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排水管405。
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机构6包括第二壳体601,第二壳体601上连接有第二进料管602,第二进料管602与出料管403通过法兰连接,第二壳体601 内的一端设有活塞603,第二壳体601的外侧设有液压缸604,液压缸604的伸缩端与活塞603连接,第二壳体601底部连接有排料管605,所述第二壳体 601的底部还设有若干排水孔,第二壳体601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箱606,排水孔与出水箱606连通,出水箱的底面连接有第二排水管607。经离心脱水的污泥进入第二壳体601内后,通过液压缸604延伸,推动活塞603运动挤压污泥,挤压过程中水由排水孔进入出水箱606,并由第二排水管607排出,排出的废水再经过下一环节的处理,而脱水后的泥土由排料管605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601内远离活塞603的一端连接有过滤钢板 608,过滤钢板608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第二壳体601上靠近过滤钢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三排水管609,第一排水管405、第二排水管607和第三排水管609 上连接有电磁阀11。活塞603在挤压污泥过程中,一部分水由过滤钢板608 渗出,并由第三排水管609排出。电磁阀11可控制各排水管排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601内远离活塞603的一端连接有支撑块610,过滤钢板608的一侧连接于支撑块610上。通过支撑块610可起到对过滤钢板608的支撑作用,防止在提压污泥的过程中,过滤钢板608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污泥由螺旋输送机3输送,进入离心分离装置4,电机8工作,通过主齿轮9和副齿轮7的配合,带动出料管403转动,从而带动离心筒404旋转,经过离心筒404的旋转,将污水甩出,并由第一排水管405排出,实现对污水的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泥土进入扩压机构6内,通过液压缸604延伸,推动活塞603运动挤压污泥,挤压过程中剩余的污水由排水孔进入出水箱606,并由第二排水管607排出,以实现对污泥的进一步脱水,排出的废水再经过下一环节的处理,而脱水后的泥土由排料管605排出,大大提高了污泥有脱水效果和脱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螺旋输送机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描述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两端连接有支撑柱(2),支撑柱(2)上连接有倾斜设置的螺旋输送机(3),螺旋输送机(3)的低端的底部设有出料口,螺旋输送机(3)的出料口的下方设有离心分离装置(4),离心分离装置(4)包括第一壳体(401)、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401)内上端的第一进料管(402)、通过旋转轴承连接于第一壳体(401)内下端的出料管(403)、设置于第一壳体(401)内的离心筒(404),离心筒(404)的侧壁设有若干出水孔,支撑柱(2)的上部连接有安装板(5),第一壳体(401)安装于安装板(5)上,第一进料管(402)与螺旋输送机(3)的出料口连通,出料管(403)的下端延伸至第一壳体(401)的外侧,且出料管(403)的下端连接有挤压机构(6),出料管(403)下部的外壁连接有副齿轮(7),挤压机构(6)上连接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齿轮(9),主齿轮(9)与副齿轮(7)啮合,第一壳体(401)下部的一侧连接有第一排水管(4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机构(6)包括第二壳体(601),第二壳体(601)上连接有第二进料管(602),第二进料管(602)与出料管(403)通过法兰连接,第二壳体(601)内的一端设有活塞(603),第二壳体(601)的外侧设有液压缸(604),液压缸(604)的伸缩端与活塞(603)连接,第二壳体(601)底部连接有排料管(605),所述第二壳体(601)的底部还设有若干排水孔,第二壳体(601)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箱(606),排水孔与出水箱(606)连通,出水箱的底面连接有第二排水管(60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机(3)的出口处连接有料斗(10),料斗(10)与第一进料管(40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601)内远离活塞(603)的一端连接有过滤钢板(608),过滤钢板(608)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第二壳体(601)上靠近过滤钢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三排水管(609),第一排水管(405)、第二排水管(607)和第三排水管(609)上连接有电磁阀(11)。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601)内远离活塞(603)的一端连接有支撑块(610),过滤钢板(608)的一侧连接于支撑块(610)上。
CN202221005681.7U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84786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5681.7U CN218478660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5681.7U CN218478660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8660U true CN218478660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3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05681.7U Active CN218478660U (zh) 2022-04-27 2022-04-27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86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57855A (en) Screw press for dewatering a slurry
US5160440A (en) Procedure for the dewatering of sewage sludge and plant for procedure execution
KR101769008B1 (ko) 협잡물 강제이송 및 절단장치가 장착된 협잡물 종합처리기
CN111514649A (zh) 一种河道淤泥处理用泥水分离装置
CN218478660U (zh) 一种河道治理污泥脱水处理装置
WO2008128433A1 (fr) Équipement intégré utilisé pour le filtrage-pressage, le battage et le transport de la boue humide
KR100573905B1 (ko) 폐기물 탈수처리장치
KR20050034668A (ko) 토사슬라임과 슬러지의 연속 진공흡입 이수이토 탈수재처리공법 및 그 장치
CN213570087U (zh) 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设备
CN210974372U (zh) 工业废水污泥处理装置
CN211158800U (zh) 一种污水提升过滤装置
CN210796154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污泥浓缩脱水装置
CN113603329A (zh) 一种废水处理及污泥减量的方法
CN113045153A (zh) 市政污泥减排处置与资源化集成处理设备及方法
JPH0474041B2 (zh)
KR0180499B1 (ko) 쓰레기 탈수장치
CN116606172B (zh) 一种太湖底泥高值化制备有机肥装置及方法
JP3305396B2 (ja) 脱水装置
CN212979332U (zh) 一种生活垃圾固液分离机
CN218608181U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沉淀池
CN217757236U (zh) 一种串螺脱水机
CN220114077U (zh) 一种垃圾处理用干湿分离装置
CN216639157U (zh) 咖啡豆初加工废水处理用浮渣清理装置
CN218443029U (zh) 一种高效泥沙脱水设备
CN212833397U (zh) 一种对污泥进行收集和运输的污泥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