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7733U -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47733U
CN218447733U CN202222355552.7U CN202222355552U CN218447733U CN 218447733 U CN218447733 U CN 218447733U CN 202222355552 U CN202222355552 U CN 202222355552U CN 218447733 U CN218447733 U CN 2184477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plate body
auxiliary contact
hole
ou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555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功龙
王文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rod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47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477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其中,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包括:盖板本体和连接件。所述盖板本体设有连接穿孔和开口,所述连接穿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相对两个板面,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盖板本体的表面,所述盖板本体内部形成有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连通所述连接穿孔和所述开口;以及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容置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穿孔,所述第二连接端显露于所述开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的引出。

Description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
继电器具有主触点,若要监控主触点的开闭状态,高压继电器通常会携带一组辅助触点。辅助触点引出方式通过引出线是最直接最简单的引出方式,但该引出方式需要在外壳上进行挖槽避位,严重影响产品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旨在实现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的引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包括:盖板本体和连接件。所述盖板本体设有连接穿孔和开口,所述连接穿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相对两个板面,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盖板本体的表面,所述盖板本体内部形成有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连通所述连接穿孔和所述开口;以及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容置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穿孔,所述第二连接端显露于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设连接于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
可选地,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与所述静辅助端子焊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至少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90度夹角。
可选地,所述盖板本体注塑成型于所述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可选地,所述连接线具有柔性结构,所述柔性结构受到外力会产生形变。
可选地,所述电路板还设有端脚,所述端脚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线路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继电器,包括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件设置在盖板本体内部形成的容置通道上,从而实现连接件的安装和固定。而连接件的作用则是连接继电器上的静辅助端子,引出静辅助端子以供其他装置与静辅助端子电连接。具体地,盖板本体设有连接穿孔和开口,而连接穿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相对两个板面,开口是设于盖板本体的表面,如此一来,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可以穿设于所述连接穿孔,并通过设于所述连接穿孔的第一连接端电连接,通过设于开口的第二连接端将电进行引出,从而实现静辅助端子的电的引出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本体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本体和连接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本体和连接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的连接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继电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继电器(带盖体)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继电器(带盖体)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盖板本体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的连接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继电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盖板本体 11 连接穿孔
12 开口 13 容置通道
14 避让孔 4 刚性壳体
2 连接件 21 第一连接端
22 第二连接端 23 第一连接部
24 第二连接部 25 连接孔
3 电路板 31 连接线
32 柔性结构 33 端脚
14 避让孔 34 盖体
341 挡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
参照图1至1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包括:盖板本体1和连接件2。所述盖板本体1设有连接穿孔11和开口12,所述连接穿孔11贯穿所述盖板本体1的相对两个板面,所述开口12开设于所述盖板本体1的表面,所述盖板本体1内部形成有容置通道13,所述容置通道13连通所述连接穿孔11和所述开口12;以及连接件2具有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2,所述连接件2设于所述容置通道13,所述第一连接端21位于所述连接穿孔11,所述第二连接端22显露于所述开口1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件2设置在盖板本体1内部形成的容置通道13上,从而实现连接件2的安装和固定。而连接件2的作用则是连接继电器上的静辅助端子,引出静辅助端子以供其他装置与静辅助端子电连接。具体地,盖板本体1设有连接穿孔11和开口12,而连接穿孔11贯穿所述盖板本体1的相对两个板面,开口12是设于盖板本体1的表面,如此一来,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可以穿设于所述连接穿孔11,并通过设于所述连接穿孔11的第一连接端21电连接,通过设于开口12的第二连接端22将电进行引出,从而实现静辅助端子的电的引出功能。
参考图2至图5,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开设有连接孔25,所述连接孔25套设连接于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通过在第一连接端21开设有连接孔25,通过连接孔25所述连接件2能够与静辅助端子实现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25与所述静辅助端子焊接。通过焊接的方式既能够实现连接孔25与静辅助端子电连接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连接孔25与静辅助端子连接的稳定性。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21还可以是卷绕于所述静辅助端子上的。
所述连接件2至少具有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3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端21,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端22。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形成有90度夹角。于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的连接部还可以具有三个,通过弯折的设置进行避让,从而将第一连接端21的电引出至第二连接端22,从而实现静辅助端子的电引出。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本体1注塑成型于所述连接件2。通过注塑成型,可能很容易地将连接件2包裹,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盖板本体1为绝缘材料,如此一来,连接件2能够被绝缘材料包裹以实现盖板本体1对连接件2的绝缘保护的功能。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辅助触点与主触点之间的绝缘耐压性能。
所述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还包括电路板3,所述电路板3设有连接线31,所述连接线3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22,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3。连接线31能够实现将电从第二连接端22引出至电路板3的位置,从而通过电路板3对静辅助端子的电参数监控的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31具有柔性结构32,所述柔性结构32受到外力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可以理解的,在对继电器进行装配的过程中,会存在拉扯线路的情况,而柔性结构32能够很好的将受到的外力转化为柔性结构32的弹性形变,从防止连接线31受到外力直接扯断或影响到继电器的其他元件。该方案实现了辅助触点与电路板3的软连接,连接更可靠,能够减小冲击振动以及连接器插拔过程对辅助静触头连接部位的影响。
所述电路板3还设有端脚33,所述端脚33通过所述电路板3上的线路与所述连接线31电连接。可选的,所述端脚33包括电源端和辅助端,参考图1,于本实施例中,端脚33设有至少四个,且沿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方便其他配件的插接。然而不同端脚33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区别,电源端通过电路板3的连通为产品线圈提供电源,而辅助端通过电路板3以及连接线31等零件与产品辅助静端子连通,实现辅助触点的引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电参数为继电器主触点的开闭状态。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能够利用辅助触点实现继电器中的电参数的读取功能,其中,电参数可以是继电器的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连接线31以及电路板3共同所形成的引出结构具有更高的集成化,并且实现了更大的爬电距离,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参考图7至图9,本方案是带有盖体34的,通过盖体34盖设在盖板本体1上能够对盖板本体1有一个很好的保护效果,防止盖板本体1遭受到外部的影响从而导致继电器的非正常工作。进一步的,盖体34内侧壁上设有挡板341,该挡板341为绝缘材料,参考图9,当盖体34盖设于盖板本体1上时,挡板34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连接端22之间,能够防止相邻的第二连接端22相互之间的电流干扰、或短路,从而提高了引出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
参考图10至图13,于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还可以是连接件2设于所述盖板本体1的上部,并且连接线31的外部还设刚性壳体4,用于保护连接线31。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图11中的盖板本体的结构与图2中的盖板本体的结构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图2中的盖板本体近似于板状,一般只能保护到顶部,而图11中的盖板本体近似于盖状,能够对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参考图12,于另一实施例中,连接件2中的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虽然同样形成有90度的夹角,但第一连接部23到第二连接端部24之间设有一个倒角来实现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继电器,参考图6,该继电器设有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该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继电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盖设于继电器的顶部,继电器的顶部设有主触点,而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开设有避让孔14,对主触点进行了避让设计,从而防止主触点对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的盖合干涉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设有连接穿孔,所述连接穿孔贯穿所述盖板本体的相对两个板面;以及
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穿孔,所述第二连接端显露于所述盖板本体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本体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盖板本体的表面,所述盖板本体内部形成有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连通所述连接穿孔和所述开口;
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容置通道,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连接穿孔,所述第二连接端显露于所述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套设连接于继电器的静辅助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的内壁与所述静辅助端子焊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至少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有90度夹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本体注塑成型于所述连接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还设有端脚,所述端脚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线路与所述连接线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具有柔性结构,所述柔性结构受到外力可以产生形变;或
所述连接线外侧设有刚性壳体。
10.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
CN202222355552.7U 2022-05-13 2022-09-02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Active CN2184477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61227 2022-05-13
CN2022211612270 2022-05-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47733U true CN218447733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10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5552.7U Active CN218447733U (zh) 2022-05-13 2022-09-02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477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6775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and protection member
KR20230049041A (ko) 인발 저항을 증가시키기 위한 케이블 보호 커버
CN218447733U (zh) 新型辅助触点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KR20080001197U (ko) 유에스비 커넥터 금속 하우징 구조
JP3958704B2 (ja) ヒューズ誤挿入防止栓
CN212570576U (zh) 一种带端子护套的线圈组件及水泵
CN209844154U (zh) 用电安全分析仪
JP2001289170A (ja) 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2782173B2 (ja) 密閉形電動圧縮機用保護装置
CN220553387U (zh) 一种线圈组件及包含其的冷凝泵
CN217280605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13451819A (zh) 一种双插孔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CN216902693U (zh) 一种辅助触头引出结构和继电器
CN217009056U (zh) 一种防潮时间继电器
CN215868864U (zh) 网络变压器
CN219626950U (zh) 公端连接器、母端连接器及电源连接器
CN217426967U (zh) Bms壳体及电池包
CN219534214U (zh) 变压器壳体、变压器和电气产品
CN109638584B (zh) 用电安全分析仪
CN218548341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基座组件及断路器
CN215775590U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电池组件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1080562U (zh) 一种墙壁插座防触电装置
CN210519171U (zh) 一种车载控制器和车辆
CN218849376U (zh) 可嵌入保护模块的接触器
CN219512816U (zh) 一种电磁式蜂鸣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