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1400U - 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31400U CN218431400U CN202220881357.5U CN202220881357U CN218431400U CN 218431400 U CN218431400 U CN 218431400U CN 202220881357 U CN202220881357 U CN 202220881357U CN 218431400 U CN218431400 U CN 2184314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output shaft
- driven
- limiting
- driving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其中,角度限位装置包括:输出轴,输出轴上设有驱动件;从动件,从动件与驱动件间歇式驱动连接,输出轴带动驱动件沿输出轴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驱动件可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移动;限位件,沿从动件移动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设有限位件;其中,当从动件与限位件抵接时,限位件限制从动件继续沿当前方向移动,以限制输出轴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驱动件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移动,可有效减少从动件的直线运动所需的行程,减少从动件移动所需空间,从而可有效减少从动件的安装空间,同时,限位件可限制从动件的移动行程,从而限制输出轴的转动圈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转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科技以及智能驾驶的发展,转向系统也在逐步发展,自最初的机械式无助力转向器,到液压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以及目前发展的线控转向,转向系统的发展逐步突破了对空间的限制。
但是,传统的转向系统中,由于取消了部分机械连接,管柱直接与力反馈单元连接,方向盘转动圈数的限制完全由力反馈单元的电机来控制,反馈单元提供的辅助力矩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角度限位装置,包括: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有驱动件;
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与所述驱动件间歇式驱动连接,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驱动件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所述驱动件可间歇式地带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限位件,沿所述从动件移动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设有所述限位件;
其中,当所述从动件与所述限位件抵接时,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从动件继续沿当前方向移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上具有间隔设置的驱动部及避让部;
所述从动件上设有配合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的从动部;
其中,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驱动件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所述驱动部及所述避让部交替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
所述避让部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时,所述输出轴可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时,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连接并带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主动齿轮,所述驱动部为设置在所述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驱动齿,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曲面结构;
所述从动件为从动齿条,所述从动部为配合驱动齿使用的传动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为一个或多个;
各所述驱动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驱动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动齿轮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输出轴包括主体段及连接段,所述主体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段的直径适配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段上设有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使用的第二限位结构;
所述连接段可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部分穿出所述连接孔,所述连接段穿出所述连接孔的部分与固定螺母连接,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之间发生周向相对运动;
所述主体段限位于所述连接孔外,与所述固定螺母形成夹持结构,以将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基座,所述限位基座上设有滑道,沿所述滑道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限位件;
所述从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
其中,所述驱动件可带动所述从动件沿所述滑道的延伸方向间歇式地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动件及所述滑道之间设有自润滑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弹性材料制成的块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不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至少与一个所述限位件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限位件移动,以调节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包括:方向盘和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
所述角度限位装置中的输出轴与所述方向盘连接,所述方向盘用于带动所述输出轴沿周向转动。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主体及设置在所述车主体上的如上述中所述的转向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及从动件之间的传动作用,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基于驱动件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移动,间歇在驱动件相同的转动圈数下,可有效减少从动件的直线运动所需的行程,减少从动件移动所需空间,进而可有效减少从动件的安装空间。同时,配合限位件限制从动件的最大行程,通过直线运动的行程限制,进而实现对驱动件圆周运动圈数限制,即可限制输出轴的转动圈数,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限位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出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从动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限位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角度限位装置,包括:输出轴50、从动件30及限位件20。
其中,输出轴50上设有驱动件40。参见图2,从动件30与驱动件40 间歇式驱动连接,输出轴50带动驱动件40沿输出轴50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驱动件40可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30移动。沿从动件30移动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设有限位件20。
当从动件30与限位件20抵接时,限位件20限制从动件30继续沿当前方向移动,以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40及从动件30之间的传动作用,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基于驱动件40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 30移动,在驱动件40相同的转动圈数下,可有效减少从动件30的直线运动所需的行程,减少从动件30移动所需空间,进而可有效减少从动件30的安装空间。同时,配合限位件20限制从动件30的最大行程,通过直线运动的行程限制,进而实现对驱动件40圆周运动圈数限制,即可限制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另外,角度限位装置中的各个部件均为分体设置,当需要进行维修及维护时,可以单独将某一个需要维修及维护部件拆卸,以实现任意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只需更换损坏的部件,即可达到维修目的,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一种实现驱动件40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30移动的方式是,继续参见图1,驱动件40上具有间隔设置的驱动部41及避让部42。从动件30上设有配合驱动部41驱动连接的从动部32。
参见图2,输出轴50带动驱动件40沿输出轴50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驱动部41及避让部42交替与从动部32位置对应。避让部42与从动部32 位置对应时,输出轴50可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驱动部41与从动部32 位置对应时,驱动部41与从动部32连接并带动从动件30移动。
举例来说,继续参见图1及图2,以驱动件40上设有两组驱动部41,两组驱动部41之间间隔有避让部42为例,输出轴50带动驱动件40沿顺时针方向(图2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驱动件40随着输出轴50同步沿着顺时针方向连续转动,此时,驱动件40上的其中一组驱动部41m与从动件30上的从动部32连接,随着驱动件40的转动,驱动部41m通过从动部32带动从动件30沿着虚线箭头所示方向直线移动,实现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
当驱动部41m转动的圈数达到脱离圈数时,如驱动部41m从与从动部 32连接的位置,沿顺时针转动九十度(即四分之一圈)时,此时,驱动部41m 与从动部32分离,驱动部41m继续沿着顺时针转动,而避让部42与从动部 32位置对应,避让部42上没有能够驱动从动件30的结构,因此,避让部42 不会向从动部32提供作用力,从动部32由于失去作用力,从而停止转动,即从动件30停止移动,此时,驱动件40仍可继续转动,即输出轴50仍可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当下一组驱动部41n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与从动部32连接时,随着驱动件40的转动,驱动部41n与从动部32连接,随着驱动件40的转动,驱动部 41n通过从动部32带动从动件30沿着虚线箭头所示方向直线移动。
当驱动部41n转动的圈数达到脱离圈数时,如驱动部41n从与从动部32 连接的位置,沿顺时针转动九十度(即四分之一圈)时,此时,驱动部41n 与从动部32分离,驱动部41n继续沿着顺时针转动,而另一个避让部42与从动部32位置对应,避让部42不会向从动部32提供作用力,从动部32由于失去作用力,从而停止转动,即从动件30停止移动,此时,驱动件40仍可继续转动,即输出轴50仍可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以此类推,重复上述的方式,从而实现输出轴50带动驱动件40沿顺时针方向连续转动,驱动部41间歇式地与从动部32连接,以带动从动件30 间歇式地直线移动。当从动件30与限位件20a抵接时,限位件20a限制从动件30不能够继续沿着当前方向移动,驱动件40不能继续沿着顺时针继续转动,进而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相应地,输出轴50带动驱动件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传动方式与顺时针转动时方式相同,仅方向不同,当从动件30移动到与限位基座10上的限位件20b抵接时,限位件20b限制从动件30不能够继续沿着当前方向移动,驱动件40不能继续沿着逆时针继续转动,进而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继续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件4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主动齿轮,驱动部41为设置在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驱动齿,避让部 42为设置在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曲面结构。从动件3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为从动齿条,从动部32为配合驱动齿使用的传动齿。
主动齿轮上的驱动齿及避让部间隔设置,驱动齿可与传动齿啮合连接。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连接。结合图1,参见图2,输出轴50带动主动齿轮沿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驱动齿间歇式地与传动齿啮合连接,以带动从动齿条间歇式地移动,当从动齿条与一个限位件20抵接时,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通过主动齿轮及从动齿条之间的传动作用,将输出轴50的圆周运动转化为从动齿条的直线运动,基于间隔设置的驱动齿及避让部42使得主动齿轮形成为不完全齿轮,即间歇齿轮机构,从而在进行传动时,可有效减少从动齿条的直线运动所需的行程,减少从动齿条的尺寸,进而减少角度限位装置整体的尺寸,使得角度限位装置小巧化,减少角度限位装置安装所占空间。同时,配合限位件20限制从动齿条的最大行程,通过直线运动的行程限制,进而实现对主动齿轮圆周运动圈数限制,即限制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举例来说,继续参见图1及图2,以主动齿轮上设有两组驱动齿,两组驱动齿之间间隔有避让部42为例,输出轴50带动主动齿轮沿顺时针方向(图 2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时,主动齿轮随着输出轴50同步沿着顺时针方向连续转动,此时,主动齿轮上的其中一组驱动齿m(驱动部41m)与从动齿条上的传动齿啮合连接,随着主动齿轮的转动,驱动齿m通过传动齿带动从动齿条沿着虚线箭头所示方向直线移动,实现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
当驱动齿m转动的圈数达到脱离圈数时,如驱动齿m从与传动齿连接的位置,沿顺时针转动九十度(即四分之一圈)时,此时,驱动齿m与传动齿分离,驱动齿m继续沿着顺时针转动,而避让部42与传动齿位置对应,避让部42上没有能够驱动从动齿条的结构,因此,避让部42不会向传动齿提供作用力,传动齿由于失去作用力,从而停止转动,即从动齿条停止移动。
当下一组驱动齿n(驱动部41n)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到与传动齿连接时,随着主动齿轮的转动,驱动齿n与传动齿啮合连接,随着主动齿轮的转动,驱动齿n通过传动齿带动从动齿条沿着虚线箭头所示方向直线移动。
当驱动齿n转动的圈数达到脱离圈数时,如驱动齿n从与传动齿连接的位置,沿顺时针转动九十度(即四分之一圈)时,此时,驱动齿n与传动齿分离,驱动齿n继续沿着顺时针转动,而另一个避让部42与传动齿位置对应,避让部42不会向传动齿提供作用力,传动齿由于失去作用力,从而停止转动,即从动齿条停止移动。
以此类推,重复上述的方式,从而实现输出轴50带动主动齿轮沿顺时针方向连续转动,驱动齿间歇式地与传动齿连接,以带动从动齿条间歇式地直线移动。当从动齿条与限位件20a抵接时,限位件20a限制从动齿条不能够继续沿着当前方向移动,主动齿轮不能继续沿着顺时针继续转动,进而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相应地,输出轴50带动主动齿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传动方式与顺时针转动时方式相同,仅方向不同,当从动齿条移动到与限位件20b抵接时,限位件20b限制从动齿条不能够继续沿着当前方向移动,主动齿轮不能继续沿着逆时针继续转动,进而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通过设置驱动部41及避让部42 的相应的数量,同时设置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限制从动件30的移动行程,从而限制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使得输出轴50只能在设计的圈数及角度范围内旋转,进而实现方向盘的硬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对驱动齿及避让部42的数量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够确保主动齿轮能够间歇式地带动从动齿条移动即可,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对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够限制从动齿条的行程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驱动部41为一个或多个。各驱动部41包括一个或多个驱动齿。当驱动部41为多个时,多个驱动部41沿主动齿轮的周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相邻的驱动部41之间具有一个避让部42。例如,在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主动齿轮上的驱动部41为两个,并沿着主动齿轮的周向对称设置,两个驱动部41之间分别设有避让部42,即避让部 42为两个,两个驱动部41及两个避让部42间隔分布。当然,此种设置方式仅为一种示例,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每个驱动部41 包括一个或多个驱动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输出轴50 与主动齿轮的连接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结合图1及图2,参见图3及图4,主动齿轮设有连接孔43,连接孔43的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44。输出轴50包括主体段51及连接段52,主体段51的直径大于连接孔43的直径,连接段52的直径适配于连接孔43的直径,连接段52上设有配合第一限位结构44使用的第二限位结构53。连接段52可穿设于连接孔43 并部分穿出连接孔43,连接段52穿出连接孔43的部分与固定螺母60连接,第二限位结构53与第一限位结构44配合连接,以限制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之间发生周向相对运动。主体段51限位于连接孔43外,与固定螺母60形成夹持结构,以将主动齿轮固定于输出轴50上。通过固定螺母60实现输出轴 50与主动齿轮之间的连接,便于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之间的拆装,可以实现任意零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只需更换损坏零件即可达到维修目的,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第一限位结构44及第二限位结构53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二限位结构53为花键结构,第一限位结构44为配合花键结构使用的内齿。输出轴50通过花键结构与内齿连接,可有效限制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之间的周向相对位移,从而使得输出轴50沿周向转动时,可带动主动齿轮随着输出轴50同步转动。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限位结构44为沿着主动齿轮轴向方向延伸的限位槽,第二限位结构53为与限位槽配合的凸块,连接段52穿设于连接孔43内时,凸块伸入限位槽内,以限制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之间的周向相对位移。凸块与限位槽的数量并不做具体限定。当然,第一限位结构44及第二限位结构53除了上述实现方式之外,还可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实现,如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连接的部分为非回转圆结构,如通过三角形、矩形、六角形等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除了可以分体设置之外,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焊接固定。通过将输出轴50与主动齿轮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增加两者之间的位置稳定性之外,更有利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的传递,使得作用力专递更加直接,减少因加工误差带来的传导滞后性。
为使得从动件30的移动更加稳定,继续参见图1及2,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角度限位装置还包括限位基座10,限位基座10上设有滑道11,沿滑道11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件20。从动件30可滑动连接于滑道11。其中,驱动件40可带动从动件30沿滑道11的延伸方向间歇式地移动。通过滑道11可有效限制从动件30的移动方向,并可为从动件 30提供稳定的支撑,以确保从动件30移动的稳定性。同时,限位基座10还可为限位件20提供安装位置,以确保限位件20能够准确位于从动件30的移动路径上,以便更好地实现对从动件30行程的限制。以从动件30为从动齿条为例,结合图1及图2,参见图5及图6,从动齿条上设有配合滑道11使用的滑动部31,滑动部31可滑动连接于滑道11,从动齿条背向滑道11的一面设有传动齿。输出轴50带动主动齿轮沿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驱动齿间歇式地与传动齿啮合连接,以带动从动齿条沿滑道11的延伸方向间歇式地移动,当从动齿条与一个限位件20抵接时,限制输出轴50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滑道11及滑动部3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滑道11及滑动部31中的一个为凹槽结构,另一个为配合凹槽结构的凸台结构。凸台结构可内嵌于凹槽结构中,两者相互限位,相互配合,从而确保从动件30能够沿着滑道11的延伸方向移动,避免移动方向偏移。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滑道11为凹槽结构,滑动部31为凸台结构,当然,两者的实现方式也可互换,即滑道11为凸台结构,滑动部31为凹槽结构。
为进一步地确保滑道11与滑动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凹槽结构的槽口处设有限位凸棱12,凸台结构上设有配合限位凸棱12使用的限位折边33。凸台结构伸入凹槽结构内,并通过限位凸棱 12及限位折边33限制凸台结构从凹槽结构的槽口处脱离。通过限位凸棱12 可使得凹槽结构的槽口尺寸较小,同时,通过限位折边33可使得限制凸台伸入凹槽结构的部分相对尺寸较大,因此,限位凸棱12及限位折边33相互作用,可限制凸台结构从凹槽结构的槽口处脱离,确保滑道11与滑动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稳定性。
为使得滑道11与滑动部31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凹槽结构贯穿限位基座10或从动件30的相对两端。以滑道11为凹槽结构为例,参见图5,凹槽结构贯穿限位基座10的两端,滑动部31可从限位基座 10一端伸入凹槽结构内,从而完成滑道11与滑动部31之间的连接,简单方便,同时,便于从动件30与限位基座10之间的拆装,实现各零部件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为使得从动件30沿着滑道11滑动时更加顺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从动件30及滑道11之间设有自润滑件。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凹槽结构及凸台结构之间设有自润滑件。自润滑件可有效减少摩擦阻力,使得从动件30的滑动动作更加平滑、顺畅,同时,也有效减少凹槽结构及凸台结构之间的磨损,减少部件的损坏,提高使用寿命。自润滑件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特氟龙(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别称特氟龙)材料制成,特氟龙材料耐磨且具有润滑性。自润滑件可设置在凹槽结构内,也可设置在凸台结构的表面。通过自润滑件可实现从动件30 与限位基座10之间稳定的滑动,且减少滑动过程中产生的异响和抖动现象,可有效的提高滑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2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件 20为弹性材料制成的块状结构。限位件20包括但不限于为橡胶材料及硅胶材料制成,能够对从动件30起到阻挡作用之外,同时起到冲击时降噪的作用,也可有效减少从动件30的损坏,减少从动件30移动时所产生的噪声。限位件20与限位基座10之间可通过紧固件实现连接,或者限位件20卡接在限位基座10上,方便限位件20与限位基座10相互拆卸,实现各零部件具有良好的互换性。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20除了为块状结构之外,也可为其他形状、构造、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从动件30 的行程进行限制即可。
为满足从动件30不同行程限制的需求,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不同方向上的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节设置。
参见图2,以限位基座10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件20为例,初始状态时,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距离为限位基座10的长度。从动件30可从限位基座10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行程较长,输出轴50可转动一圈半。
调节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后,如,将限位件20a的位置和/或限位件20b的位置从实线位置调节到虚线位置,此时,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距离变短,从动件30的行程相应变短,输出轴50转动的圈数也变少,如调节之后,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从可转动一圈半变成转动一圈。当然,也可将限位件20a的位置和/或限位件20b的位置从虚线位置调节到实线位置,使得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变多。通过调节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实现限制从动件30的不同移动行程的目的,从而改变输出轴50能够转动的圈数,以适用于不同的需求,使得输出轴50只能在设计的圈数及角度范围内旋转,进而实现方向盘的硬限位。
调节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角度限位装置在使用时,根据不同的需求,将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调节好,从而适用于不同的车型。
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可随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节,一种调节方式为,角度限位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至少与一个限位件20驱动连接,并驱动限位件20移动,以调节两个限位件20 之间的相对位置。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启动驱动装置,从而通过驱动装置带动与其连接的限位件20移动,从而改变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即使得两个限位件20之间的相对距离变长或者变短,进而改变从动件30的行程相应变长或变短,从而改变输出轴50能够转动的圈数,以适用于不同的需求。
进一步地,为避免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之间的传动受到影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角度限位装置还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置腔,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均设置在容置腔内。当角度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基座10时,限位基座10同样可设置在容置腔内。壳体上设有转接孔,输出轴 50通过转接孔伸入容置腔内与驱动件40连接。壳体可为限位基座10及驱动件40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容置腔为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之间的传动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转动空间,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设置在转动空间内可避免与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以确保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之间的传动稳定,同时,还可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污染物进入容置腔的内部,对容置腔内的从动件30及驱动件40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在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当设有壳体时,可省略限位基座 10及限位件20,可通过壳体的容置腔形成滑道11,通过壳体的侧壁形成限位件20,从而可有效减少角度限位装置的零件数量,使得角度限位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化,减少成本。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包括:方向盘和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角度限位装置。其中,角度限位装置中的输出轴50与方向盘连接,方向盘用于带动输出轴 50沿周向转动。
进一步地,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主体及设置在车主体上的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转向结构。车辆包括但不限于为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及其他通过方向盘进行转向控制的交通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角度限位装置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角度限位装置的实现方式,在结构不冲突的情况下,可相互参考及借鉴,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驱动件40及从动件 30之间的传动作用,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基于驱动件40间歇式地带动从动件30移动,在驱动件40相同的转动圈数下,可有效减少从动件30 的直线运动所需的行程,减少从动件30移动所需空间,进而可有效减少从动件30的安装空间。同时,配合限位件20限制从动件30的最大行程,通过直线运动的行程限制,进而实现对驱动件40圆周运动圈数限制,即可限制输出轴50的转动圈数,以便模拟传统转向系统中方向盘打死的操作感。
另外,角度限位装置中的各个部件均为分体设置,当需要进行维修及维护时,可以单独将某一个需要维修及维护部件拆卸,以实现任意部件发生损坏时都可以只需更换损坏的部件,即可达到维修目的,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从而降低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有驱动件;
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与所述驱动件间歇式驱动连接,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驱动件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所述驱动件可间歇式地带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限位件,沿所述从动件移动的不同的两个方向上分别设有所述限位件;
其中,当所述从动件与所述限位件抵接时,所述限位件限制所述从动件继续沿当前方向移动,以限制所述输出轴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上具有间隔设置的驱动部及避让部;
所述从动件上设有配合所述驱动部驱动连接的从动部;
其中,所述输出轴带动所述驱动件沿所述输出轴的周向同步连续转动时,所述驱动部及所述避让部交替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
所述避让部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时,所述输出轴可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
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位置对应时,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从动部连接并带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主动齿轮,所述驱动部为设置在所述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驱动齿,所述避让部为设置在所述主动齿轮周向面上的曲面结构;
所述从动件为从动齿条,所述从动部为配合驱动齿使用的传动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为一个或多个;
各所述驱动部包括一个或多个驱动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上设有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输出轴包括主体段及连接段,所述主体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段的直径适配于所述连接孔的直径,所述连接段上设有配合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使用的第二限位结构;
所述连接段可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并部分穿出所述连接孔,所述连接段穿出所述连接孔的部分与固定螺母连接,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连接,以限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之间发生周向相对运动;
所述主体段限位于所述连接孔外,与所述固定螺母形成夹持结构,以将所述主动齿轮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基座,所述限位基座上设有滑道,沿所述滑道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限位件;
所述从动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
其中,所述驱动件可带动所述从动件沿所述滑道的延伸方向间歇式地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及所述滑道之间设有自润滑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弹性材料制成的块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方向上的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调节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至少与一个所述限位件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限位件移动,以调节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11.一种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向盘和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角度限位装置;
所述角度限位装置中的输出轴与所述方向盘连接,所述方向盘用于带动所述输出轴沿周向转动。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主体及设置在所述车主体上的如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转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77867 | 2022-03-21 | ||
CN2022206778670 | 2022-03-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31400U true CN218431400U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079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881357.5U Active CN218431400U (zh) | 2022-03-21 | 2022-04-14 | 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3140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1057A (zh) * | 2023-05-30 | 2023-06-2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电装置、换电装置自维护方法、电子设备及换电站 |
-
2022
- 2022-04-14 CN CN202220881357.5U patent/CN2184314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1057A (zh) * | 2023-05-30 | 2023-06-2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电装置、换电装置自维护方法、电子设备及换电站 |
CN116331057B (zh) * | 2023-05-30 | 2023-10-2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换电装置、换电装置自维护方法、电子设备及换电站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708917B1 (ko) | 액츄에이터 제어시스템 | |
EP1335154B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JP5136232B2 (ja) | 車両用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シートポジション検出装置 | |
CN218431400U (zh) | 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 |
CN103453095A (zh) | 旋转致动器 | |
US3742781A (en) | Electric window operating mechanism | |
CN111587193B (zh) | 带减速机构的马达 | |
WO2023155388A1 (zh) | 减速器断开装置、减速器及车辆 | |
CN110077460B (zh) | 一种用于电动赛车的后轮转向驱动机构及电动赛车 | |
US10858043B2 (en) | Lock mechanism of actuator | |
JP3824942B2 (ja) | モータ | |
CN109501852B (zh) | 电动四向可调转向管柱 | |
CN116812001A (zh) | 一种角度限位装置、转向结构及车辆 | |
JP4973604B2 (ja) | パーキング装置構造 | |
JPH0678650U (ja) | ウオーム減速機付モータ | |
CN113153053A (zh) | 摩擦片组与旋转阻尼器 | |
CN214756024U (zh) | 一种后固定轴式直线步进电机 | |
CN218316456U (zh) | 一种零轴向间隙的调节机构及车辆 | |
CN116197942B (zh) | 机械臂及机器人 | |
JP2004245257A (ja) |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5417984U (zh) | 一种柱上开关机构用储能装置和柱上开关机构 | |
CN219769992U (zh) | 一种行程限位结构、后轮转向器及车辆 | |
CN215633746U (zh) | 旋转柱塞泵装置及其旋转柱塞泵容积调整装置 | |
CN220029317U (zh) | 调距式泛用型螺母旋拧装置 | |
CN220840192U (zh) | 一种机械臂运动定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