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4970U -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4970U
CN218414970U CN202222170456.5U CN202222170456U CN218414970U CN 218414970 U CN218414970 U CN 218414970U CN 202222170456 U CN202222170456 U CN 202222170456U CN 218414970 U CN218414970 U CN 218414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isolation
plate
baffle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704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舒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704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4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4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4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所述线束板结构包括:隔离板本体;至少一个导电件,装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的上方;线束,所述线束布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方,并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连接;遮挡件,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上方。当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朝导电件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的上方。此时,导电件在遮挡件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Description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包括CCS组件(电池模组的采集集成件)与电芯,传统的CCS组件通过线束板盖设在电芯的接电面(电芯带有电极端子一面),然后利用线束、接电片(例如铝巴)实现线束与电芯的接电导通。但是,传统的CCS组件在线束布置完成后,由于接电片外露,使得电池模组容易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接电片外露容易出现意外触电的问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一种线束板结构。所述线束板结构包括:隔离板本体;至少一个导电件,装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的上方;线束,所述线束布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方,并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连接;遮挡件,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上方。
上述线束板结构在使用时,可以将隔离板本体盖设在电芯组件上,然后将导电件装设在隔离板本体上,导电件与电芯组件的电极端子电性接触。将线束布设在隔离板本体上,同时利用线束与导电件进行电性连接(所用导电件为至少一个,线束可以与全部导电件电性连接),此时,线束便能够实现电芯组件的电性导通。进一步地,当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朝导电件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的上方。此时,导电件在遮挡件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一种电池模组,电芯组件,固定组件,所述电芯组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安装,所述线束板结构盖设于所述电芯组件上方;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隔离板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电芯组件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上述电池模组在使用时,通过收容本体固定组件实现对电芯组件的整合,然后将线束板结构与电芯组件接电装配。进一步地,当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朝导电件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的上方。此时,导电件在遮挡件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一种用电设备,包括所述的电池模组。
上述用电设备(包括汽车、电动工具、家电等)使用了上述电池模组,当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朝导电件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的上方。此时,导电件在遮挡件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包括:挡板本体,位于所述导电件上方;连接部,将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挡板本体对于导电件的遮挡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导电件沿垂直于所述隔离板本体的方向上的厚度。上述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挡板本体对于导电件上的遮挡效果,避免导电件由于挡板本体的抵压造成导电件自身结构损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件沿所述隔离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充分保证线束与电芯组件的电性连接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挡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挡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上方。通过第一挡板会对第一导电件进行遮盖,及第二挡板会对第二导电件进行遮盖,从而避免线束板结构在通电过程中误触触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束隔离板结构还包括: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对所述电芯组件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排出。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避免线束板结构对电芯组件排气效率造成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包括:第一板本体,所述第一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上方,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挡板包括:第二板本体,所述第二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上方,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板本体与所述第二板本体在沿所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排气孔的宽度。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第一板本体对于第一导电件的遮挡效果及第二板本体对于第二导电件的遮挡效果;以及避免第一板本体与第二板本体影响排气孔排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束粘贴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的装配稳定性,防止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隆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束板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沿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均用于固定所述线束。在限位件的限位抵压作用下保证了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的平整,从而实现了线束在隔离板本体上的有效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本体,设于所述线束上方;第三连接部,将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线束设于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之间。限位本体与隔离板本体可以预留出限位间隔,使得限位本体在对线束进行限位抵压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线束顺利经过限位本体在隔离板本体上完成布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为延展性材质,所述限位件预装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所述隔离板本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件的预装口,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配合。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使得限位件的使用更加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离板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导电件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导电件装设于所述隔离板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口位置相对应;在所述隔离板本体盖设在所述电芯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导电件经过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保证导电件与电极端子的电性连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线束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其中一实施例所述隔离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所述隔离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100、隔离板本体,101、排气孔,110、预装口,120、第一安装口,200、导电件,210、第一导电件,220、第二导电件,230、第二安装口,300、线束,400、遮挡件,410、挡板本体,420、连接部,430、第一挡板,431、第一板本体,432、第一连接部,440、第二挡板,441、第二板本体,442、第二连接部,443、间隙,500、限位件,510、限位本体,520、第三连接部,600、电芯组件,610、散热风道,700、固定组件,710、第一端板,711、第一输出极底座,720、第二端板,721、第二输出极底座,730、捆扎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束300板结构包括:隔离板本体100;至少一个导电件200,装设在隔离板本体100的上方;线束300,线束300布设在隔离板本体100上方,并与至少一个导电件200连接;遮挡件400,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遮挡件400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200上方。
上述线束300板结构在使用时,可以将隔离板本体100盖设在电芯组件600上,然后将导电件200装设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导电件200与电芯组件600的电极端子电性接触。将线束300布设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同时利用线束300与导电件200进行电性连接(所用导电件200为至少一个,线束300可以与全部导电件200电性连接),此时,线束300便能够实现电芯组件600的电性导通。进一步地,当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400朝导电件200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400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200的上方。此时,导电件200在遮挡件400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挡件400包括:挡板本体410,位于导电件200上方;连接部420,将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位于连接部420的同一侧,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连接部420高度方向上的两侧。具体地,连接部420包括连接板或连接片。挡板本体410、连接部420与隔离板本体100三者可以拼接成型或一体成型。当需要将挡板本体410遮盖在导电件200上方时,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可以通过连接部420进行翻折或转动,直至挡板本体410遮盖住导电件200,此时,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位于连接部420的同一侧面,且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连接部420高度方向上的对应两条侧边。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挡板本体410对于导电件200的遮挡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挡板本体410与隔离板本体10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导电件200沿垂直于隔离板本体100的方向上的厚度。具体地,上述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挡板本体410对于导电件200上的遮挡效果,避免导电件200由于挡板本体410的抵压造成导电件200自身结构损坏。
结合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电件2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件210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220,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件210与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220沿隔离板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第一导电件210与第二导电件220可以充分保证线束300与电芯组件600内电池正、负极的电性连接。同时,采用第一导电件210与第二导电件220并列间隔设置,能够充分利用隔离板本体100上的安装空间,同时也便于线束300在第一导电件210与第二导电件220之间的间隔内布设。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充分保证线束300与电芯组件600的电性连接效果。
结合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遮挡件400包括第一挡板430,第二挡板440,第一挡板430和第二挡板440分别连接于隔离板本体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挡板430设于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件210的上方,第二挡板440设于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220的上方。通过第一挡板430会对第一导电件210进行遮盖,及第二挡板440会对第二导电件220进行遮盖,从而避免线束300板结构在通电过程中误触触电。具体地,传统的CCS组件会采用吸塑上盖盖设在隔离板本体100上。传统的这种组装方式会使得CCS组件整体十分厚重。因此,线束300板结构所用到的隔离板本体100、第一挡板430与第二挡板440可以采用薄板结构。例如:隔离板本体100、第一挡板430与第二挡板440可以形成平板结构,该平板结构的自身厚度可以根据安装要求进行灵活调整。当完成线束300板结构在电芯(或电池模组)上安装后,将第一挡板430相对隔离板本体100进行折弯,以及将第二挡板440相对隔离板本体100进行折弯,此时第一挡板430会对第一导电件210进行遮盖,第二挡板440会对第二导电件220进行遮盖,从而避免线束300板结构在通电过程中误触触电。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挡板430与隔离板本体100的连接处进行折弯处理,以及通过第二挡板440与线束300板的连接处进行折弯处理,使得第一挡板430与第二挡板440相对隔离板本体100的折弯更加方便。同时,在安装过程中为了便于安装,也可以适应性调整第一挡板430相对于隔离板本体100的折弯角度以及第二挡板440相对于隔离板本体100的折弯角度。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束300隔离板结构还包括:排气孔101,排气孔101用于对电芯组件600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排出。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避免线束300板结构对电芯组件600排气效率造成影响。
结合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挡板430包括:第一板本体431,第一板本体431设于第一导电件210上方,第一连接部432,第一板本体431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32高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挡板440包括:第二板本体441,第二板本体441设于第二导电件220上方,第二连接部442,第二板本体441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42高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一板本体431与第二板本体441在沿隔离板本体100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隙443,间隙443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排气孔101的宽度。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32包括连接板或连接片。第一板本体431、第一连接部432与隔离板本体100三者可以拼接成型或一体成型。当需要将第一板本体431遮盖在第一导电件210上方时,第一板本体431与隔离板本体10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432进行翻折或转动,直至第一板本体431遮盖住第一导电件210,此时第一板本体431与隔离板本体100位于第一连接部432的同一侧面,且第一板本体431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32高度方向上的对应两条侧边。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第一板本体431对于第一导电件210的遮挡效果。
第二连接部442包括连接板或连接片。第二板本体441、第二连接部442与隔离板本体100三者可以拼接成型或一体成型。当需要将第二板本体441遮盖在第二导电件220上方时,第二板本体441与隔离板本体100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442进行翻折或转动,直至第二板本体441遮盖住第二导电件220,此时第二板本体441与隔离板本体100位于第二连接部442的同一侧面,且第二板本体441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42高度方向上的对应两条侧边。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第二板本体441对于第二导电件220的遮挡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板本体431与第二板本体441在沿隔离板本体100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隙443,间隙443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排气孔101的宽度。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板本体431与第二板本体441影响排气孔101排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束300粘贴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的装配稳定性,防止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隆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线束300板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500,至少一个限位件500沿述隔离板本体100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限位件500均用于固定线束300。具体地,利用限位件500对线束300进行限位抵压,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出现隆起的现象,即在限位件500的限位抵压作用下保证了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的平整,从而实现了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的有效安装。进一步地,根据实际安装情况确定设置限位件500的个数,然后,根据线束300的隆起情况可以选择部分个数的限位件500或全部限位件500与线束300进行限位固定。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500包括:限位本体510,设于线束300上方;第三连接部520,将限位本体510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限位本体510与隔离板本体100设于第三连接部520高度方向上的两侧,线束300设于限位本体510与隔离板本体100之间。具体地,第三连接部520位连接板或连接片。根据实际情况,限位本体510可以是板体或杆体,且第三连接部520、限位本体510与隔离板本体100三者可以一体成型或粘接成型。进一步地,限位本体510通过第三连接部520与隔离板本体10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限位本体510与隔离板本体100可以预留出限位间隔,使得限位本体510在对线束300进行限位抵压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线束300顺利经过限位本体51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完成布设。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500可以是在隔离板本体100不留预装口110情况下独立设置固定连接于隔离板本体100上;或者限位件500与隔离板一体成型;或者在隔离板本体100上留有放置限位件500的预装口110,当需要限位件500进行限位抵压时,将限位件500从预装口110中翻折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500为延展性材质,限位件500预装在隔离板本体100上,隔离板本体100上设有用于容纳限位件500的预装口110,且限位件500的一端与隔离板本体100连接配合。具体地,限位件500所用的延展性材质可以是铝、铜、银等延展性金属。当线束300完成在隔离板本体100的固定后,需要对线束300进行限位抵压,此时可以将限位件500从预装口110翻折出,即限位件500会沿着限位件500与隔离板本体100的连接处进行翻折,直至限位件500与线束300实现限位抵压。进一步地,根据线束300尺径大小变化,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的布设高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限位件500的翻折角度实现对线束300的有效限位抵压。进一步地,可以对限位件500朝向线束300的一面进行涂胶,即通过限位件500翻折背胶,使得限位件500在与线束300限位抵压时还可以实现限位件500与线束300的胶粘,提高了限位件500的限位抵压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池模组,电芯组件600,固定组件700,电芯组件600通过固定组件700固定安装,线束300板结构盖设于电芯组件600上方;至少一个导电件200设于隔离板本体100背离电芯组件600的一侧,至少一个导电件200与电芯组件60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上述电池模组在使用时,通过收容本体固定组件700实现对电芯组件600的整合,然后将线束300板结构与电芯组件600接电装配。进一步地,当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400朝导电件200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400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200的上方。此时,导电件200在遮挡件400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离板本体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口120,导电件200设有第二安装口230;导电件200装设于隔离板本体100背离电芯组件600的一面,第一安装口120与第二安装口230位置相对应;在隔离板本体100盖设在电芯组件600上的情况下,导电件200经过第一安装口120、第二安装口230与电极端子连接。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保证导电件200与电极端子的电性连接效果。
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组件700包括:第一端板710与第二端板720,第一端板710与第二端板720分别位于电芯组件600的两端;捆扎件730,捆扎件730沿电芯组件600对第一端板710、第二端板720与电芯组件600进行捆扎。具体地,根据电芯组件600的长度或所用电芯个数,确定所需捆扎件730的个数。捆扎件730可以是捆扎带货捆扎套。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自身重量,使得电池模组的使用更加方便。
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组件600上设有散热风道610。具体地,通过加设散热风道610可以实现对电芯模组的有效散热。
结合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板710上设有第一输出极底座711,第二端板720上设有第二输出极底座721,导电件200伸出隔离板本体100的两极分别装设在第一输出极底座711与第二输出极底座721。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线束300板结构在电池模组上的装设效果,提高线束300板结构在电池模组上的装配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的电池模组。
上述用电设备(包括汽车、电动工具、家电等)使用了上述电池模组,当线束300在隔离板本体100上布设完成后,可以将遮挡件400朝导电件200的上方移动或翻折,直至遮挡件400装设于至少一个导电件200的上方。此时,导电件200在遮挡件400的遮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导电片外露,从而避免出现意外触电的情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板结构包括:
隔离板本体;
至少一个导电件,装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的上方;
线束,所述线束布设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方,并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连接;
遮挡件,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遮挡件装设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包括:
挡板本体,位于所述导电件上方;
连接部,将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同一侧,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导电件沿垂直于所述隔离板本体的方向上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件,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件沿所述隔离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件包括
第一挡板,
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一挡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挡板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隔离板结构还包括:
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对电芯组件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包括:
第一板本体,所述第一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上方,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二挡板包括:
第二板本体,所述第二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上方,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板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一板本体与所述第二板本体在沿所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排气孔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粘贴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板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沿述隔离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所述限位件均用于固定所述线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
限位本体,设于所述线束上方;
第三连接部,将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设于所述第三连接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线束设于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隔离板本体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束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延展性材质,所述限位件预装在所述隔离板本体上,所述隔离板本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限位件的预装口,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隔离板本体连接配合。
12.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板结构,还包括:
电芯组件,固定组件,所述电芯组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安装,所述线束板结构盖设于所述电芯组件上方;
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隔离板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至少一个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电芯组件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口,所述导电件设有第二安装口;所述导电件装设于所述隔离板本体背离所述电芯组件的一面,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第二安装口位置相对应;
在所述隔离板本体盖设在所述电芯组件上的情况下,所述导电件经过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222170456.5U 2022-08-17 2022-08-17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Active CN218414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0456.5U CN218414970U (zh) 2022-08-17 2022-08-17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70456.5U CN218414970U (zh) 2022-08-17 2022-08-17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4970U true CN218414970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25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70456.5U Active CN218414970U (zh) 2022-08-17 2022-08-17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49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4658B (zh) 可再充电电池
WO2013019066A2 (ko) 이차전지 팩
US2011025047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CN102379058A (zh) 电压感测部件和采用该电压感测部件的电池模块
JP7128287B2 (ja) エネルギー密度が向上した構造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CN113964458A (zh) 串并联模块、电池包、电池系统及制作方法
US1123329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plural electrode units with tabs smaller than end face of electrode unit,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2136551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4241578A (zh) 可再充电电池包
CN109742304A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114024082A (zh) 电池、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KR101490054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어셈블리(PCB assembly)를 이용한 울트라캐패시터 모듈과 그 제조방법
CN218414970U (zh) 用电设备、电池模组及线束板结构
CN219937302U (zh) 电池模组采集组件及电池
JP3996937B2 (ja) 蓄電システム
CN114094254A (zh) 电池模块
WO2019184492A1 (zh) 电池采样组件及电池箱
CN213026396U (zh) 隔板及电池组
EP3923391A1 (en) Battery module
CN115411463A (zh)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CN112038520B (zh) 镍氢电池包
CN218274987U (zh) 一种电池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CN219144367U (zh) 储能电池模组
CN219017836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677491U (zh) 储能模块及储能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