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4221U - 共模电感 - Google Patents

共模电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4221U
CN218414221U CN202222356418.9U CN202222356418U CN218414221U CN 218414221 U CN218414221 U CN 218414221U CN 202222356418 U CN202222356418 U CN 202222356418U CN 218414221 U CN218414221 U CN 218414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sub
windings
layers
comm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641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小霞
杨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5641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4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4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4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强的共模电感,包括具有一对称轴的磁芯以及绕设于磁芯的至少一个第一、第二绕组。第一、第二绕组关于对称轴对称布置。第一绕组包括N个第一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N个第一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第一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一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之间;第二绕组包括N个第二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N个第二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第二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二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之间,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Description

共模电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
背景技术
按照抗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原理不同,EMI滤波电感主要分为差模电感和共模电感。其中,差模电感是在一个铁芯上缠绕一线圈,用于抑制差模电磁干扰;共模电感是在一个磁芯上缠绕圈数相同、导线直径相等的至少两组线圈,主要用于抑制共模电磁干扰。对于两组线圈的共模电感的线圈结构一般有C形结构、Z形结构或蝴蝶形结构等,其中蝴蝶形结构线圈应用较多,EMI滤波效果相对较优。
如图1A至图1D所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9374209 U公开的两段式绕法的EMI共模电感,包括磁环10和绕设于磁环10的线圈,其中线圈为蝴蝶形结构,包括在磁环10两侧按中心对称绕制的第一绕组1和第二绕组2。第一绕组1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11,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一端即第一绕组1的进线引线端a,位于所述第一绕组1的中部,即进线引线端a从第一绕组1的中部向第一个第一绕组1的一端起绕形成该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绕制形成该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二层绕线,如此绕制偶数层后回到第一绕组1的中部,再向另一个第一绕组1的另一端起绕形成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起绕形成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二层绕线,如此绕制偶数层后回到第一绕组1的中部形成第一绕组1的出线引线端b;第二绕组2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21,第二绕组2具有进线引线端c和出线引线端d,该第二绕组2的结构及绕制方法与第一绕组1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该两段式绕法的EMI共模电感中,第一绕组1和第二绕组2呈中心对称设置,且每一个子绕组为均偶数层。然而在一些中、大功率应用中,绕组层数较少,会有单层绕组的情况,此时该EMI共模电感则无法适用,故其适用范围受限。
此外,在立式安装情况下,如图1A、图1B、图1C所示,磁环10异侧的出线引线端b、进线引线端c的引线在绕线窗口内有交叉,且存在1/2的共模电位差,有共模串扰问题,严重时可造成共模电感被旁路而失去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
在卧式安装时,如图1A、图1B和图1D所示,呈中心对称的线圈中的两个进线引线端a,c位于对角位置即在A,C区域,两个出线引线端b,d位于另一对角位置即在B,D区域,在PCB布板时需要多出引线L1,L2长度,差模电流iDM在L1长度上出现了叠加,造成功率损耗增加;同时,位于绕线窗口正下方的引线L1容易受到共模电感漏感的影响,造成干扰信号被引线拾取形成串扰;再者功率越大,这段多出的引线的直径越大,走线越困难,且被干扰的风险越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范围广,且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强的共模电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共模电感,包括磁芯、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组。磁芯具有一对称轴;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组均绕设于所述磁芯,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组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每个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个第一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所述N个第一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所述N个第一子绕组依序首尾相连,所述第一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一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之间;每个所述第二绕组包括N个第二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所述N个第二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所述N个第二子绕组依序首尾相连,所述第二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二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之间,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偶数个绕线层,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或偶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偶数个绕线层,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或偶数个绕线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少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少于第一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绕组的匝数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的匝数不相等;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绕组的匝数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的匝数不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子绕组的匝数相等,多个所述第二子绕组的匝数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磁芯为环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为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所述第二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为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其中所述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出线引线端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第N-1个第一子绕组和第N个第一子绕组之间;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第N-1个第二子绕组和第N个第二子绕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远离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一侧;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远离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共模电感为立式或卧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绕组的数量为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绕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绕组相同。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中,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在磁芯的对称轴两侧,且关于对称轴呈轴对称布置,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进线引线端位于同一侧,出线引线端位于同一侧,并位于进线引线端的另一侧,从而进线引线端与出线引线端在绕线窗口中没有交叉,从而避免了共模串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安装到PCB时,在PCB的走线是顺着功率流且近似对称布线,避免了共模电感下方Z形走线被干扰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对电磁干扰的抑制能力强。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中的每个子绕组的绕线层数可以是偶数层,也可以是奇数层,不仅可以应用于小功率场合,也可以应用于中、大功率场合,适用范围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从进线端开始绕制,其进线端容易固定,可以由机器代替人工一线到底绕制,适应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A是现有技术的两段式绕法的EMI共模电感中线圈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EMI共模电感电路原理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EMI共模电感在立式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D是图1A所示的EMI共模电感在卧式安装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一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共模电感电路原理图;
图2C是图2A所示的共模电感在立式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D是图2A所示的共模电感在卧式安装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二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三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四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五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其中出线引线端靠近绕组;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五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其中出线引线端远离绕组;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第六实施例中绕组绕线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2A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共模电感,包括磁芯10、第一绕组1和第二绕组2。
磁芯10为环形结构,具有一对称轴X。
第一绕组1和第二绕组2,均绕设于磁芯10,并且第一绕组1和第二绕组2关于对称轴X对称布置。
第一绕组1包括N个第一子绕组11,其中第N-1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
N个第一子绕组11可以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N个第一子绕组11依序首尾相连,第一绕组1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
第二绕组2包括N个第二子绕组21,其中第N-1个第二子绕组21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二子绕组21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
N个第二子绕组21可以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N个第二子绕组21依序首尾相连,第二绕组2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之间,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第一实施例
如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一实施例中,磁芯10为圆环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芯10也可以是矩形等其他形状。
第一绕组1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11。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例如对应于第三象限中的第一子绕组11,包括偶数个绕线层,图2A中示出两个绕线层;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例如对应于第四象限中的第一子绕组11,包括偶数个绕线层,图2A中示出两个绕线层。
两个第一子绕组11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详细来说:第一绕组1的进线引线端a位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从该进线引线端a沿着逆时针方向绕设于磁芯10,形成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绕制形成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二层绕线,再循环往复,形成偶数层的层绕线;接着继续沿着顺时针方向绕制形成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绕制形成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第二层绕线,再循环往复,形成偶数层的层绕线,最终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绕线结束端即第一绕组1的出线引线端b位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
第二绕组2与第一绕组1相对于磁芯10的对称轴X对称。
第二绕组2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21,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例如对应于第二象限中的第二子绕组21,包括偶数个绕线层,图2A中示出两个绕线层。
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例如对应于第一象限中的第二子绕组21,包括偶数个绕线层,图2A中示出两个绕线层。
两个第二子绕组21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详细来说:第二绕组2的进线引线端c位于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之间,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从该进线引线端c沿着顺时针方向绕设于磁芯10,形成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绕制形成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的第二层绕线,再循环往复,形成偶数层的层绕线;接着继续沿着逆时针方向绕制形成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的第一层绕线,然后反方向绕制形成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的第二层绕线,再循环往复,形成偶数层的层绕线,最终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绕线结束端即第二绕组2的出线引线端d位于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21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层数可以是4层、6层、8层,等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每个第二子绕组21的绕线层数可以是4层、6层、8层,等等,与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层数相同。
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提出的共模电感,其绕组由进线引线端起连续绕制而成,由于其进线引线端便于自动化绕线设备进行固定,因此不但适用于自动化绕线,而且规避了现有技术中线圈引线有交叉的缺陷,且使阻抗特性优异。
如图2B、图2C、图2D所示,在电感绕线窗口内,两个出线引线端b,d无共模电位差,无串扰,在PCB布板时,绕线沿着功率流方向布线;且因为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呈左右轴对称布置,无论立式安装或卧式安装,左右两侧及出线引线端的共模电位相同,差模电流抵消,性能优良,即便用于大功率场合,仍然适用。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两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不同。如图3所示,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两层绕线,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2层,但是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少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子绕组11的数量大于2的情况下,除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之外的其他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可以相同,并且多于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或者,除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一个子绕组11之外的其他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可以少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
由于第二绕组2与第一绕组1相对于磁芯10的对称轴X对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第二绕组2的详细结构。
由于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或者中间的第一子绕组的匝数相对较少,从而为绕线绕制所使用的钩针留出空间,有利于钩针穿过磁芯10的中央通孔进行绕设,使得绕线工艺更容易,从而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该共模电感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两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数不相等,如图4所示,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两层绕线层,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一层绕线层。相应的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大于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匝数。
该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二个第一子绕组仅包括一层绕线层,特别适用于大功率共模电感,其绕线匝数较少的情况。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子绕组11的数量大于2的情况下,当共模电感的绕组匝数满足需求时,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层数可以少于其他第一子绕组11的层数,并且不限于奇数层与偶数层。
由于第二绕组2与第一绕组1相对于磁芯10的对称轴X对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第二绕组2的详细结构。
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绕组中的每个子绕组的绕线层数是大于两层的偶数层,如图5所示,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4层绕线层,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包括4层绕线层,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其绕线层数可根据实际匝数需要进行调整,不以此为限。
小功率共模电感通常需要更大的阻抗来抑制噪声,由于更大阻抗需要具有更多圈数的共模电感来实现,当共模电感的圈数增多,在特定的尺寸下,其绕制层数也会增多。因此,该实施例特别适用于尺寸限定情况下的小功率共模电感。
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五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绕组包括的第一子绕组的数量大于2,第一绕组的进线引线端a即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起始绕线端位于前两个第一子绕组之间,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b即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最后两个第一子绕组之间,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b也可以位于远离第一子绕组的一侧,如图7所示。
第一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数为偶数层;当共模电感的绕组匝数满足需求时,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11层数可以少于其他第一子绕组11的层数,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数可为奇数层,也可为偶数层。
除去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第一子绕组的其他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数为奇数层,且各个第一子绕组的层数相等,但匝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而为绕线绕制所使用的钩针留出空间,有利于钩针穿过磁芯10的中央通孔进行绕设,使得绕线工艺更容易,从而有利于自动化生产。
举例来说,如图6所示,第一绕组1包括3个第一子绕组11,第一绕组1的进线引线端a即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起始绕线端位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b即第三个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结束端位于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和最后一个即第三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为4层,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为5层,第三个第一子绕组11为4层。
如图7所示,第一绕组1包括3个第一子绕组11,第一绕组1的进线引线端a即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起始绕线端位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之间,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b即第三个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结束端位于远离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的一侧。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为4层,第二个第一子绕组11为5层,第三个第一子绕组11为3层。
通过第一子绕组数量的增加,使得第一绕组的寄生电容减小,最大阻抗的频率点往高频移动,以此提高某些频率段的抑制效果。
第六实施例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第六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绕组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2个、3个、4个、5个、8个,等等,第二绕组2的数量与第一绕组1相同;第一个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层数可以是4层、6层、8层,等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第一个第二子绕组21的绕线层数可以是4层、6层、8层,等等,与第一子绕组11的绕线层数相同。每个第一绕组1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相应地,每个第二绕组2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申请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申请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具有一对称轴;
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组,均绕设于所述磁芯,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绕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组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
每个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个第一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一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
所述N个第一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所述N个第一子绕组依序首尾相连,所述第一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一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一子绕组之间;
每个所述第二绕组包括N个第二子绕组,其中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两个绕线层,第N个第二子绕组包括至少一个绕线层;
所述N个第二子绕组由一根绕线连续绕制形成,所述N个第二子绕组依序首尾相连,所述第二绕组的一进线引线端在第一个第二子绕组和第二个第二子绕组之间,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偶数个绕线层,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或偶数个绕线层;
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偶数个绕线层,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或偶数个绕线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包括两个第一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少于第一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
所述第二绕组包括两个第二子绕组,所述两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少于第一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个第一子绕组的匝数与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的匝数不相等;
所述第一个第二子绕组的匝数与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的匝数不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子绕组的匝数相等,多个所述第二子绕组的匝数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相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一子绕组至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
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包括奇数个绕线层,所述第二个第二子绕组至第N-1个第二子绕组的绕线层的数量不相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芯为环形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为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所述第二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为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其中所述第一绕组的出线引线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出线引线端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第N-1个第一子绕组和第N个第一子绕组之间;
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第N-1个第二子绕组和第N个第二子绕组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N个第一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远离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一侧;
所述第N个第二子绕组的结束端位于远离第N-1个第一子绕组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模电感为立式或卧式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共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的数量为2个或2个以上;所述第二绕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绕组相同。
CN202222356418.9U 2022-09-05 2022-09-05 共模电感 Active CN218414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6418.9U CN218414221U (zh) 2022-09-05 2022-09-05 共模电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6418.9U CN218414221U (zh) 2022-09-05 2022-09-05 共模电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4221U true CN218414221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30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6418.9U Active CN218414221U (zh) 2022-09-05 2022-09-05 共模电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42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0223C (zh) 绕线形线圈
JP5821821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5996036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4600519B2 (ja) トランス部品
US2020001353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winding balance on inductive devices
KR100740070B1 (ko) 노이즈 억제 회로
CN111755224B (zh) 电感装置
JP620216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20220165484A1 (en) Hybrid inductive device
CN111415810B (zh) 一种差共模一体扼流圈
CN218414221U (zh) 共模电感
JP633615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06100465A (ja) 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タ回路
JP6563073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16195289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12216471B (zh) 共模扼流圈
JP2006186620A (ja) ラインフィルタ
JP6583472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5996007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09411207A (zh) 整合式线圈结构
CN212934305U (zh) 共模电感
US20230178282A1 (en) Common mode chok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214336482U (zh) 混成式电感装置
CN213400750U (zh)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CN217824765U (zh) 用在梯度功率放大器中的输出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