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00750U -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00750U
CN213400750U CN202022504642.9U CN202022504642U CN213400750U CN 213400750 U CN213400750 U CN 213400750U CN 202022504642 U CN202022504642 U CN 202022504642U CN 213400750 U CN213400750 U CN 213400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nductive coils
side lead
mode inductor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0464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世荣
范龙祥
胡军
林光华
毛朝建
刘伟
张�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aige Communication Group Inc Co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aige Communication Group Inc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aige Communication Group Inc Co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aige Communication Group Inc Co
Priority to CN20202250464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00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00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00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该差模电感包括:磁芯,该磁芯为环状闭合的磁芯;一对或多对导电线圈,每对导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分别绕制在该磁芯的不同位置上,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该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形成输入侧引线,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该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形成输出侧引线,以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达到抑制差模干扰的目的,同时实现了用单个磁芯对多路信号进行滤波,从而达到减小磁芯数量而减小了重量,大大节约了成本和结构空间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背景技术
差模电感是一种对差模高频干扰的感抗大的电感,也称差模扼制线圈。骚扰电磁场在线与线之间产生差模电流,在负载上引起干扰,称为差模干扰,而抑制这种差模干扰的滤波电感叫差模电感。
目前,通常使用两个单线圈差模电感,或者使用两个线圈绕制在同一个磁芯的差模电感(以下简称单磁芯双线圈差模点)对通信设备的源端进行差模滤波处理。单磁芯双线圈差模电感使用两根导线并绕在同一个磁芯上的绕线方式,但是绕制后的差模电感中的同一个线圈的两端不易分辨,在接入通信设备的源端时容易接错,导致抑制差模干扰的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差模电感。
一种差模电感,包括:
磁芯,该磁芯为环状闭合的磁芯;
一对或多对导电线圈,每对导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分别绕制在该磁芯的不同位置上,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该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形成输入侧引线,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该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形成输出侧引线,以使每对该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轴对称绕制在该磁芯上,且线圈匝数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磁芯为方形磁芯、圆形磁芯或者椭圆形磁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均为薄漆膜聚氨酯漆包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对该导电线圈的该第一线圈并行绕制在该磁芯上,且多对该导电线圈的该第二线圈并行绕制在该磁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标记,该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标记,该第一标记用于指示该输入侧引线的正极,该第二标记用于指示该输出侧引线的正极;
该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具有第三标记,该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具有第四标记,该第三标记用于指示该输入侧引线的负极,该第四标记用于指示该输出侧引线的负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标记、该第二标记、该第三标记和该第四标记为标记套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对该导电线圈由颜色相同的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构成,不同对所述导电线圈的颜色不同。
一种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包括上述的差模电感,该电路还包括:
输入源端,所述输入源端与所述输入侧引线连接;
输出负载,所述输出负载与所述输出侧引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输出负载为多个,各个负载的参数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每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绕制在一个环状闭合的磁芯上的不同位置上,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根据右手定则,每对导电线圈对差模信号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这种绕制方式便于分辨同一线圈的两端,接线时不易接错,同时采用多对导电线圈绕制在同一磁芯上的绕制方式实现了用单个磁芯对多路信号进行滤波,从而实现减小磁芯数量而减小了重量,大大节约了成本和结构空间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差模电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轴对称绕制在磁芯上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差模电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差模电感的标记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差模电感的标记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线圈称为第二线圈,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线圈称为第一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两者都是线圈,但其不是同一线圈。
可以理解,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差模电感1,包括磁芯11和一对导电线圈。其中磁芯11为环状闭合的磁芯,该对导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分别绕制在磁芯11的不同位置上,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和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形成输入侧引线,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形成输出侧引线,以使该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
磁芯11可以是方形磁芯、圆形磁芯或者椭圆形磁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闭合磁芯。磁芯11可以是铁氧体磁芯、铁硅铝磁芯、磁粉芯、锰-锌铁氧体磁芯或者镍-锌铁氧体磁芯等磁芯。
为了便于分辨同一线圈的两端,接线时不易接错,将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分别绕制在磁芯11的不同位置上,只要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即可。
输入侧引线为信号输入的连接引线,与信号源端的输出口相连接,输出侧引线为信号输出的连接引线,与信号电路中的负载两端相连接。
将采用以上方式绕制的差模电感接入信号电路中,当该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根据右手定则,此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对差模电流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增大了差模电感的线圈阻抗,衰减差模电流,达到抑制差模干扰的目的,同时这种绕制方式便于分辨同一线圈的两端,接线时不易接错。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轴对称绕制在磁芯11上,且线圈匝数相同。
将第一线圈121的左侧端子记为a1,第一线圈121的右侧端子记为a2,第一线圈121以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从a1绕制到a2,将第二线圈122的左侧端子记为b1,第二线圈122的右侧端子记为b2,第二线圈122以与第一线圈121相同的绕制方向从b1绕制到b2,图2中的L1为对称轴,绕制后的第一线圈121和绕制后的第二线圈122是以L1为对称轴的轴对称线圈,且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的线圈匝数相同。
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轴对称绕制在磁芯11上且线圈匝数相同,可以有效防止电感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从而减小在电流增大之后电感出现饱和的风险。
在具体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均为薄漆膜聚氨酯漆包线。绕制线圈所使用的薄漆膜聚氨酯漆包线具有直焊性能好、绝缘性能好、耐高频性能好、易着色、耐潮性能好等优点,且该薄漆膜聚氨酯漆包线的规格以中小及微细线为主,便于线圈的绕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种差模电感3,包括磁芯11和多对导电线圈。其中,每对导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分别绕制在磁芯11的不同位置上,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和第二线圈1221的第一端形成输入侧引线,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形成输出侧引线,以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
每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绕制方式以上述一对导电线圈的绕制方式进行绕制,只要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即可。
在具体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121并行绕制在磁芯11上,且多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122并行绕制在磁芯11上。
本实施例中,采用多对线圈并行绕制的方式易于实施,且节省线圈绕制的结构空间。
多对导电线圈绕制在磁芯11上的绕制方式不仅限于图3中的多对导电线圈并行绕制在磁芯11上的情况,也可以是每对导电线圈堆叠式绕制的情况,即先在磁芯11上绕制第一对导电线圈,然后在绕制后的第一对导电线圈之上堆叠绕制第二对导电线圈,其他对导电线圈依次堆叠绕制在已绕制的导电线圈上的情况,还可以是其他的绕制方式,只要能使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即可。
将采用以上方式绕制的差模电感接入多路信号电路中,当每对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根据右手定则,此时第一线圈121和第二线圈122对差模电流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增大了差模电感的线圈阻抗,衰减差模电流,达到抑制差模干扰的目的,同时,实现了用单个磁芯对多路信号进行滤波,从而达到减小磁芯数量而减小了重量,大大节约了成本和结构空间需求,为实现设备小型化奠定很好的基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区分导电线圈的输入输出端,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具有第一标记,用于指示输入侧引线的正极,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具有第二标记,用于指示输出侧引线的正极;
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具有第三标记,用于指示输入侧引线的负极,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具有第四标记,用于指示输出侧引线的负极。
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和第四标记可以是线圈上设置的文字,也可以是线圈上设置的数字,还可以是线圈上设置符号等,该标记用于区分输入侧引线的正负极和输出侧引线的正负极,有助于将该差模电感接入电路时与输入源端的正负极、输出负载的正负极进行正确连接,便于操作。
当一对或多对导电线圈接入电路时,输入侧引线的正极为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的一端,输出侧引线的正极为与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的一端,输入侧引线的负极为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的一端,输出侧引线的负极为与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的一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和第四标记可以为标记套管。
标记套管为带有标记的套管,该套管设置在每个线圈的端子上。套管上的标记可以是套管上设置的文字,也可以是套管上设置的数字,还可以是套管上设置符号等,该标记套管用于区分差模电感每对导电线圈的输入输出端,便于与外部信号电路接口进行正确的连接。同时,使用标记套管制作成第一标记、第二标记、第三标记和第四标记,既方便快捷,又大大节省制作成本。
例如,图4为一对导电线圈的标记套管的示例情况,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用于区分该对导电线圈的输入输出端。
Vin+用于指示输入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Vout+用于指示输出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与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Vin-用于指示输入侧引线的负极,即指示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Vout-用于指示输出侧引线的负极,即用于指示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与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
又例如,图5为四对导电线圈的标记套管的示例情况,为了便于区分四对不同导电线圈的输入输出端,第一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1+、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1+、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1-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1-,Vin1+用于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Vout1+用于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与第一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Vin1-用于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负极,即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Vout1-用于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负极,即用于指示第一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与第一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
第二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2+、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2+、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2-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2-,Vin2+用于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Vout2+用于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与第二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Vin2-用于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负极,即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Vout2-用于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负极,即用于指示第二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与第二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
第三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3+、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3+、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3-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3-,Vin3+用于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Vout3+用于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与第三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Vin3-用于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负极,即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Vout3-用于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负极,即用于指示第三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与第三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
第四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4+、第一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4+、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in4-和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的标记套管设置的标记为Vout4-,Vin4+用于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端1211与输入源端的正极连接,Vout4+用于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正极,即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的第二端1212与第四输出负载的正极连接,Vin4-用于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输入侧引线的负极,即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一端1221与输入源端的负极连接,Vout4-用于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输出侧引线的负极,即用于指示第四对导电线圈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端1222与第四输出负载的负极连接。
本实施例不仅限于一对或四对导电线圈设置标记套管的情况,适用于其他多对导电线圈的标记套管的情况。
可以理解,上述标记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而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已经提到的采用标记套管的形式,只要其能够达到完成输入侧引线和输出引线的接线标记的功能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对导电线圈由颜色相同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不同对导电线圈的颜色不同。
同一对导电线圈设置成颜色相同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是便于辨别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是属于同一对导电线圈的,不同对导电线圈设置颜色不同的线圈是为了区分不同对导电线圈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以避免当该差模电感接入多路信号电路输入口时,出现不同对导电线圈连接到同一路信号电路输入口而导致差模电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一种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6,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差模电感,电路6还包括输入源端61和输出负载62,输入源端61与差模电感的输入侧引线连接,输出负载62与差模电感的输出侧引线连接。
输入源端61的正极与差模电感的输入侧引线的正极连接,输出负载62的正极与差模电感的输出侧引线的正极连接,输入源端61的负极与差模电感的输入侧引线的负极连接,输出负载62的负极与差模电感的输出侧引线的负极连接。
当电路6正常工作时,增大了电路6中差模电感的线圈阻抗,衰减了电路6中的差模电流,达到抑制差模干扰的目的,同时,电路6使用单个磁芯进行滤波,达到减小磁芯数量而减小了重量,大大节约了电路6的制造成本和结构空间需求,为实现设备小型化奠定很好的基础。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输出负载62可以为多个,各个负载的参数均相同。
负载可以为感性负载、容性负载、阻性负载或者前述任意组合的负载。
各个负载的参数均相同是指感性负载的电感参数、容性负载的电容参数、阻性负载的电阻参数或者前述任意组合的负载对应的参数相同,具体地,各个负载可以为完全一样的负载组成。
使用参数相同的多个负载可以减少电路6中多路信号输入输出时产生的干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其中一个实施例”、“具体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所述磁芯为环状闭合的磁芯;
一对或多对导电线圈,每对导电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分别绕制在所述磁芯的不同位置上,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形成输入侧引线,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形成输出侧引线,以使每对所述导电线圈流过差模电流时,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起增强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轴对称绕制在所述磁芯上,且线圈匝数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为方形磁芯、圆形磁芯或者椭圆形磁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均为薄漆膜聚氨酯漆包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多对所述导电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并行绕制在所述磁芯上,且多对所述导电线圈的所述第二线圈并行绕制在所述磁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标记,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标记,所述第一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输入侧引线的正极,所述第二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输出侧引线的正极;
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具有第三标记,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具有第四标记,所述第三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输入侧引线的负极,所述第四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输出侧引线的负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所述第二标记、所述第三标记和所述第四标记为标记套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模电感,其特征在于,同一对所述导电线圈由颜色相同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构成,不同对所述导电线圈的颜色不同。
9.一种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差模电感,所述电路还包括:
输入源端,所述输入源端与所述输入侧引线连接;
输出负载,所述输出负载与所述输出侧引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负载为多个,各个负载的参数均相同。
CN202022504642.9U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Active CN213400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04642.9U CN213400750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04642.9U CN213400750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00750U true CN213400750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92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04642.9U Active CN213400750U (zh) 2020-11-03 2020-11-03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00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40645A1 (en) Transformer And Method Of Winding Same
US11991829B2 (en)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inductive devices with splits
EP3607568B1 (en) Magnetic transformer having increased bandwidth for high speed data communications
US6384705B1 (en) Multilayer-type chip common mode filter
US7116203B2 (en) Circuit using choke coil and choke coil
CN106685106B (zh) 供电装置
EP1959525B1 (en) Connector including isolation of magnetic devices capable of handling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s
WO2022230442A1 (ja) バラントランス
CN109712787B (zh) 变压器
JP2006100465A (ja) 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タ回路
CN213400750U (zh) 一种差模电感及应用差模电感的电路
CN108735475A (zh) 整合式线圈结构
CN116994874A (zh) 一种差模电感的绕制方法
KR100770249B1 (ko) 적층코일
JP2017085180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N101673611A (zh) 用以减少电磁干扰影响的变压器及其适用的电源转换电路
CN208111259U (zh) 共模网络滤波器及系统
JP2010130312A (ja) 表面実装型パルストランス及び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付表面実装型パルストランス
CN113782310A (zh) 一种共模电感
US20110012691A1 (en) 1:9 broadband transmission line transformer
CN210722706U (zh) 滤波变压装置
US9859050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magnetic element with two magnetic cores for increasing coiling space and magnetic element thereof
TWI655648B (zh) Integrated coil structure (3)
CN206194501U (zh) 网络变压器组合线圈拓扑结构
JP2019213186A (ja)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