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3138U -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3138U
CN218413138U CN202221616705.2U CN202221616705U CN218413138U CN 218413138 U CN218413138 U CN 218413138U CN 202221616705 U CN202221616705 U CN 202221616705U CN 218413138 U CN218413138 U CN 218413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pane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1670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国飞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Mianyang HK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1670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3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3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3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液晶面板;遮光控制层,遮光控制层位于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之间,遮光控制层覆盖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以使显示装置显示经遮光控制层覆盖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基于上述方式,可在不对背光模组进行形状上的加工的前提下,使显示装置形成任意形状的显示画面,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为提升用户体验感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通常需要在显示装置上构建异形屏,以显示各种形状的显示画面。
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在制作异形屏时,通常需要对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进行切割或进行特殊设计制作,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其制造难度均较高,进而将导致显示装置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显示装置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液晶面板;遮光控制层,所述遮光控制层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所述遮光控制层覆盖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以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经所述遮光控制层覆盖所述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
其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壳体,背光模组、遮光控制层和液晶面板设置于壳体内,壳体上设置有与显示区域对应的透光口,液晶面板位于透光口处,以对壳体外展示与显示区域对应的显示画面。
其中,透光口的形状作为第一图形,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覆盖的区域对应的形状作为第二图形,第一图形与第二图形相对应。
其中,第一图形与第二图形相同。
其中,遮光控制层为电致变色层。
其中,电致变色层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模组。
其中,电致变色层覆盖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全部区域。
其中,遮光控制层与背光模组固定连接,且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固定连接,或者,遮光控制层与液晶面板固定连接,且背光模组与液晶面板固定连接。
其中,遮光控制层包括遮光基板、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第一胶层分别与背光模组和遮光基板粘接,第二胶层分别与液晶面板和遮光基板粘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显示器,包括一个以上上述显示装置。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之间设置用于遮光的遮光控制层,以通过该遮光控制层遮挡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进而使得由该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构成的显示装置能够基于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挡的区域进行显示,以显示出经遮光控制层覆盖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基于上述方式,在避免对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进行加工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遮光控制层的遮光作用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出各种形状的显示画面,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车载显示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背光模组11,液晶面板12,遮光控制层13,透光部分131,壳体14,透光口141,车载显示器20,显示装置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1、液晶面板12和遮光控制层13。
遮光控制层13设置于背光模组11和液晶面板12之间。背光模组11朝向遮光控制层13的一面为发光面,用于发出背光。液晶面板12朝向遮光控制层13的一面为用于接收背光的一面。
遮光控制层13可覆盖在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上,也即覆盖在该发光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上,以防止背光模组11所发出的背光全部进入液晶面板12,使得在背光模组11所发出的全部背光中,仅有未被遮光控制层13遮挡的部分背光才能穿过遮光控制层13到达液晶面板12。
液晶面板12接收到未被遮光控制层13所遮挡的背光后,由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可以是由遮光控制层13的形状决定的任意形状,因此,基于上述方式,能够使得液晶面板12接收到与该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对应的任意形状的背光,并基于此进行显示,进而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显示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覆盖的区域对应的形状的显示画面,也即能够显示液晶面板12经遮光控制层13覆盖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要构建能够显示特定形状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时,仅需要对应制作出具备相应特定形状的可透光部分的遮光控制层13,并将之设置于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11和液晶面板12之间,即可使得显示装置显示该特定形状的显示画面,而无需对背光模组11和液晶面板12做任何加工,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制作难度,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该透光部分可以是镂空部分,也可以是透明板材部分,还可以是在特定条件(例如通电状态)下能够透光的板材部分,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透光部分,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此处不作限定。
举例说明,如图1所示,遮光控制层13中的透光部分131为梯形,则基于该背光模组11、液晶面板12和遮光控制层13构建出的显示装置能够显示与该梯形对应的显示画面,也即梯形的显示画面。在实际中,遮光控制层13的透光部分可以梯形,也可以是其它任意形状,此处不作限定,以使显示装置能够通过将遮光控制层13的透光部分设置为任意形状,从而显示相应的任意形状的显示画面。
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之间设置用于遮光的遮光控制层,以通过该遮光控制层遮挡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进而使得由该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构成的显示装置能够基于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挡的区域进行显示,以显示出经遮光控制层覆盖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基于上述方式,在避免对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进行加工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遮光控制层的遮光作用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出各种形状的显示画面,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图2是本申请显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装置还包括壳体14。
背光模组11、遮光控制层13和液晶面板12均设置于壳体14内,壳体14上设置有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对应的透光口141,液晶面板12位于透光口141处,以对壳体14外展示与该显示区域对应的显示画面。
具体地,壳体14上设置有一透光口141,该透光口141所处区域即为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液晶面板12位于透光口141处,以通过该透光口141处的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向用户展示显示画面。该透光口141可以是壳体14的镂空部分,也可以是透明板材部分,此处不作限定。
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12位于壳体14内,该透光口141的形状可与遮光控制层13的透光部分的形状相匹配,而无需与液晶面板12或背光模组11相匹配。可通过壳体14上的不属于透光口141的部分,遮蔽液晶面板12中被遮光控制层13所遮挡背光的部分,而仅仅通过透光口141展示透光口141形状的显示画面,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透光口141的形状作为第一图形,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对应的形状作为第二图形,第一图形与第二图形相对应。
具体地,第二图形可以为第一图形的部分或全部,也即,透过透光口141可以观测液晶面板12上的、与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对应的全部显示画面,避免因壳体14遮挡画面而遗漏部分画面信息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图形与第二图形相同。
具体地,可使第一图形与第二图形相同,也即,能使得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与透光口141的形状大小完全一致,在透光口141最小的前提下避免因壳体14遮挡画面而遗漏部分画面信息的情况发生,通过壳体14尽可能遮挡了背光模组11或液晶面板12无光透出的部分,改善了显示装置的用户观感并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举例说明,如图2所示,壳体14仅通过透光口141使得与背光模组11未被遮光控制层13覆盖的区域对应的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的光透出,而液晶面板12上的该显示区域以外的区域则均被壳体14所遮挡,改善了显示装置的用户观感并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遮光控制层13为电致变色层。
具体地,遮光控制层13可以是电致变色层,该电致变色层可以是由电致变色器件构成的遮光控制层13,可通过对电致变色层的外加电场进行调控,以调节遮光控制层13的光学属性,例如: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也即能够通过对该外加电场的调控,实现对电致变色层可透过的光的强度和颜色等属性进行调控。
基于上述方式,可使得遮光控制层13在外加电场变化的情况下具备不同的光学属性,以使得遮光控制层13能够适用于更多应用场景,提高显示装置的适用性。
可选地,电致变色层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模组。
具体地,电致变色层可包括两个以上电致变色模组,也即,电致变色层可由多部分构成,使得用户可根据需求,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电致变色层中的不同部分进行相应的调控。
例如:可在第一应用场景下,使得两个以上电致变色模组中的第一部分模组处于全透状态,还可在第二应用场景下,使得两个以上电致变色模组中的第二部分模组处于全透状态,其中,第一部分模组和第二部分模组中,可以有相同的电致变色模组,也可以没有相同的电致变色模组,此处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电致变色层覆盖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的全部区域。
具体地,该至少两个电致变色模组可覆盖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中的全部区域,并通过对该至少两个电致变色模组中的至少部分模组的调控,以使得遮光控制层13中出现任意形状的透光区域,进而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显示任意形状的显示画面。
在一实施例中,遮光控制层13与背光模组11固定连接,且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或者,遮光控制层13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且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
具体地,遮光控制层13可先设置在背光模组11的发光区域上,再将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进行组装固定,使得遮光控制层13位于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之间,以对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的部分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遮光控制层13还可先设置在液晶面板12的朝向背光模组11的一侧面上,再将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进行组装固定,使得遮光控制层13位于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之间,以对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的部分区域进行遮光处理。
基于上述方式,可使得将遮光控制层13设置于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之间的工序更简便,使得后续在遮光控制层13损坏且需要对遮光控制层13进行替换时,仅需要分离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并对背光模组11和液晶面板12其中的一个进行遮光控制层13的拆卸及替换,即可完成显示装置的维护作业,降低了显示装置的维护难度。
可选地,遮光控制层13包括遮光基板和第一胶层,第一胶层分别与背光模组11和遮光基板粘接,且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或者,遮光控制层13包括遮光基板和第二胶层,第二胶层分别与液晶面板12和遮光基板粘接,且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遮光控制层13与背光模组11固定连接时,可通过第一胶层对遮光控制层13和背光模组11进行分别的粘接,以完成相对固定。
在遮光控制层13与液晶面板12固定连接时,可通过第二胶层对遮光控制层13和液晶面板12进行分别的粘接,以完成相对固定。
基于上述胶层的设置,可更方便遮光控制层13的固定安装,而在需要对遮光控制层13进行替换维护时,也可通过对胶层加热或其它脱胶方式使得遮光控制层13快速从背光模组11或液晶面板12上脱落,使得将遮光控制层13设置于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之间的工序和将遮光控制层13从背光模组11或液晶面板12上剥离的工序更简便,降低显示装置的维护难度。
遮光基板可以是根据所需显示画面的形状进行相应切割以得到特定镂空区域的具有遮光能力的基板,例如,遮光基板可以是黑色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板材切割而成的基板,也可以是其它具有遮光能力的基板,由于遮光基板的切割较为简单,原始板材上并无电路走线等结构,因此,通过对具有遮光能力的板材进行切割以得到含特定形状镂空区域的遮光控制层13的难度,远低于对背光模组11或液晶面板12进行切割以得到特性形状的显示装置的难度,降低了能够显示特定形状的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的制造难度,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遮光控制层13包括遮光基板、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第一胶层分别与背光模组11和遮光基板粘接,第二胶层分别与液晶面板12和遮光基板粘接。
具体地,遮光控制层13可以由三层组成,中间层为遮光基板,遮光基板的两侧分别粘接有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其中,第一胶层还用于与背光模组11粘接,第二胶层还用于与液晶面板12粘接。
基于上述胶层的设置,可更方便遮光控制层13的固定安装,而在需要对遮光控制层13进行替换维护时,也可通过对胶层加热或其它脱胶方式使得遮光控制层13快速从背光模组11和/或液晶面板12上脱落,使得将遮光控制层13设置于背光模组11与液晶面板12之间的工序和将遮光控制层13从背光模组11和/或液晶面板12上剥离的工序更简便,降低显示装置的维护难度。
可选地,遮光基板的厚度大于0.1毫米。
具体地,遮光基板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阈值,例如,在该遮光基板为由黑色PET板材切割而成的基板时,该预设厚度阈值可以是0.1毫米。
该预设厚度阈值与遮光基板的材质相关联,不同材质的遮光基板所对应的预设厚度阈值不同,通过使得遮光基板的厚度大于该预设厚度阈值,可确保背光模组11被遮光控制层13的遮光基板所遮挡的部分无任何光透出或仅有极少量的光透出,因此,基于上述方式,可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液晶面板12包括液晶面板和显示驱动面板,液晶面板与显示驱动面板电性连接。
显示驱动面板用于驱动液晶面板进行显示,以使液晶面板能够基于背光模组11所透出的背光进行显示画面的显示,
可选地,显示驱动面板包括电源模块和升压模块。
电源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的升压模块和连接在电源模块和升压模块之间的电源时序控制电路,电源模块通过电源时序控制电路连接升压模块。
电源模块可包括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芯片,用于输出逻辑信号、高压信号和低压信号,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电源芯片,此处不作限定。
电源时序控制电路可基于逻辑信号、高压信号和低压信号,控制升压模块进行电压提升作业。
本申请还公开一种车载显示器,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车载显示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车载显示器20包括一个以上显示装置21,显示装置21可以是前文实施例所述的任意一种显示装置,此处不作限定。
车载显示器20可包括两个以上显示装置21,且两个以上显示装置21中至少包括两种遮光控制层13的形状不同的显示装置21,也即,基于该两个以上显示装置21,能够显示两种以上形状的显示画面。
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之间设置用于遮光的遮光控制层,以通过该遮光控制层遮挡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进而使得由该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构成的显示装置能够基于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未被遮挡的区域进行显示,以显示出经遮光控制层覆盖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基于上述方式,在避免对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进行加工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遮光控制层的遮光作用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显示出各种形状的显示画面,降低了显示装置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
液晶面板;
遮光控制层,所述遮光控制层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所述遮光控制层覆盖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至少部分区域,以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经所述遮光控制层覆盖所述液晶面板所形成的相应形状的显示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壳体,所述背光模组、所述遮光控制层和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显示区域对应的透光口,所述液晶面板位于所述透光口处,以对所述壳体外展示与所述显示区域对应的显示画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口的形状作为第一图形,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未被所述遮光控制层覆盖的区域对应的形状作为第二图形,所述第一图形与所述第二图形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形与所述第二图形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控制层为电致变色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至少两个电致变色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覆盖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中的全部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控制层与所述背光模组固定连接,且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液晶面板固定连接,或者,所述遮光控制层与所述液晶面板固定连接,且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液晶面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控制层包括遮光基板、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分别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遮光基板粘接,所述第二胶层分别与所述液晶面板和所述遮光基板粘接。
10.一种车载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以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221616705.2U 2022-06-24 2022-06-24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Active CN218413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6705.2U CN218413138U (zh) 2022-06-24 2022-06-24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16705.2U CN218413138U (zh) 2022-06-24 2022-06-24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3138U true CN218413138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09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16705.2U Active CN218413138U (zh) 2022-06-24 2022-06-24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3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1160C (zh)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EP2765475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display panel with integrated logo
CN10462004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205485155U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5155612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shield
CN104412314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12217965A (zh) 摄像头盖板、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电致变色方法
CN111066029B (zh) 一种指纹识别组件、光学指纹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064292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093427A (zh) 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CN105074803A (zh) 显示装置
CN218413138U (zh)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器
CN110099149B (zh) 面板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0123563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1786489U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550601A (zh) 一种显示面板、拼接屏、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CN114122097A (zh) 显示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03255340A (ja) 表示装置
CN217587801U (zh) 显示装置及车辆
CN220962066U (zh) 一种显示模块、显示装置及电子阅读器
CN220430010U (zh) 一种新型后视镜
CN219642056U (zh) 背光组件
CN216286604U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以及穿戴设备
CN215494436U (zh) 显示器及显示装置
CN219435172U (zh) 一种车载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