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0364U -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0364U
CN218410364U CN202222133613.5U CN202222133613U CN218410364U CN 218410364 U CN218410364 U CN 218410364U CN 202222133613 U CN202222133613 U CN 202222133613U CN 218410364 U CN218410364 U CN 2184103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making
temperature sensor
ice making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336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寸宇
孙明星
刘佗
钱超
谢云云
陈占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336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03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03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03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制冰机及制冷设备。制冰机包括壳体、储冰盒、制冰盒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储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制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且第一温度传感器避让风流动路径,其中,所述储冰盒、所述制冰盒和/或所述储冰盒与所述制冰盒之间形成所述风流动路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制冰机,在制冰间室内、避让风流动路径的位置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解决不能准确检测制冰间室内温度的问题,有助于准确判断制冰机内的制冰状态,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用户对于冰块的需求日益增加,制冰机为用于制冰的设备,制冰机可以独立使用,还可以在冰箱等制冷设备上搭载制冰机,具有制冰功能的制冰机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
以冰箱内设置制冰机为例,从制冰原理的角度,可以分成风冷和直冷两种方式,风冷的制冰机主要采用风机从蒸发器处抽取冷风进行制冰和储冰,过程中无法有针对性的对制冰和储冰进行合理的能量分配;直冷的制冰机,制冷剂管与制冰格直接接触导冷制冰,通过风机进行空气循环,对制冰间室降温,存在制冰间室内部结霜较多,制冰间室的温度不能有效控制的现象。因此,制冰机过程中,准确检测制冰格和制冰间室的温度,影响制冰状态的判断,造成不良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冰机,在制冰间室内、避让风流动路径的位置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解决不能准确检测制冰间室内温度的问题,有助于准确判断制冰机内的制冰状态,且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
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
储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
制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
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且避让风流动路径,其中,所述储冰盒、所述制冰盒和/或所述储冰盒与所述制冰盒之间形成所述风流动路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冰机,包括壳体、制冰盒、储冰盒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制冰盒、储冰盒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均位于制冰间室内,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冰间室内、不在风流动路径上的位置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位置避开风流动路径,而减小冷风流动对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干扰,使得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更准确的表征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以便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用于控制制冰和储冰,保证高效的制冰和储冰,以降低整机的能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冰盒一端设置有推冰电机,所述推冰电机安装于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连接有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于安装件,能更准确的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且方便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有第二卡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固,以使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安装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凸出部止挡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件构造有避让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包括安装部和探测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安装件,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探测部的端部,以使所述安装件的表面与所述探测部的间距扩大,避免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安装件接触,保证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是制冰间室内空气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件背向所述制冰盒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盒内设置有制冰件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制冰件的外壁。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冰件的温度,以准确判断制冰状态,结合第一温度传感器,解决不能准确检测制冰盒和制冰间室温度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冰件的端部设置有离冰驱动器,所述离冰驱动器的外壳与所述制冰件之间夹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如上所述的制冰机,所述制冰机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制冷间室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位于设备本体内的制冰机,使得制冷设备具有制冰功能,制冰机的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制冰盒、储冰盒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均位于制冰间室内,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冰间室内、不在风流动路径上的位置的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位置避开风流动路径,而减小冷风流动对第一温度传感器的干扰,使得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更准确的表征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以便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用于控制制冰和储冰,保证高效的制冰和储冰,以降低整机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意壳体;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机中制冰盒、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制冷剂管及接水盘的盘本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制冷剂管及接水盘的盘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B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C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道组件的第二风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风道组件的第二风道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D-D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与储冰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E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件、离冰机构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分解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冰盒与风道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F-F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内安装制冰机;
其中,图中带空心箭头的曲线,示意了风流动路径。
附图标记:
1、制冰机;2、箱体;3、门体;
100、制冰盒;110、制冰件;111、翅片;112、制冰格;113、第二温度传感器;120、接水盘;121、盘本体;122、隔热层;123、外壳体;124、导热部;125、排水端;126、第三通风口;130、制冷剂管;131、第一段;132、第二段;140、进水管;150、导水件;160、排水管;170、制冰风道;180、支架;
200、储冰盒;210、第一通风口;220、第四通风口;230、储冰腔;
300、风道组件;310、第一风道部;311、定位槽;312、第一插接槽;313、第一槽体;320、第二风道部;321、第二插接槽;322、第二槽体;330、第一风口;340、第二风口;350、风机;360、连接风道;370、罩体;
400、推冰机构;410、安装件;411、第一夹持部;412、第二夹持部;413、凸出部;414、避让槽;420、推冰件;
500、碎冰机构;510、出冰口;
600、离冰机构;610、外壳;
700、第一温度传感器;710、安装部;720、探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19所示,提供一种制冰机,包括:制冰盒100和储冰盒200,制冰盒100内制得冰块,并可以将制冰盒100内的冰块送入储冰盒200内进行存储,再通过储冰盒200的出冰口510送出,以便用户取到冰块。
其中,制冰盒100内设置有制冰件110,制冰件110为用于承装水,并通过冷量将水冷冻形成冰块的容器,制冰件110内可以形成制冰格112,以制得冰块。制冰机1可配设进水管140,进水管140向制冰格112内供水,进水管140可与水箱连通。
一些情况下,结合图1至图6所示,制冰盒100还包括接水盘120,接水盘120位于制冰件110的外侧,接水盘120用于承接制冰件110外侧的化霜水。如,接水盘120位于制冰件110的下方,制冰件110的底部设置制冷剂管130或制冷剂通道,在换热过程中,制冰件110的外侧会结霜,为了满足制冰,需要为制冰件110进行化霜,化霜水通过接水盘120排出。
为了满足接水盘120的排水要求,向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的方向,接水盘120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倾斜,接水盘120与制冰件110之间形成空间,此空间可以理解为制冰风道170。在制冰件110的外侧设置有翅片111,翅片111位于制冰风道170内,以增大制冰件110的换热面积,提升制冰风道170内的换热效率。其中,沿接水盘120长度方向,接水盘120包括两端,其中一端为排水端125,另一端远离排水端125。当制冰机1应用于冰箱中,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可以朝向冰箱的后侧,以通过冰箱的后壁将化霜水排出,也可以通过冰箱后壁内的制冷剂管130向制冰件110的下方供给制冷剂,以提供给制冰盒100用于制冰的冷量。
可以理解的是,制冰机1还包括风道组件300,风道组件300内形成连接风道360,接水盘120与制冰件110之间的空间形成制冰风道170,储冰盒200内形成储冰腔230,连接风道360位于制冰风道170与储冰腔230之间,以通过连接风道360连通制冰风道170与储冰腔230,以使冷风在制冰风道170、连接风道360与储冰腔230之间循环流动。
通过风道组件300将制冰风道170内的冷量供给到储冰腔230内,为储冰盒200内的冰块提供冷量,避免储冰盒200内的冰块化冰而发生粘连;或者,通过风道组件300将储冰腔230内的冷量供给到制冰风道170,以辅助制冰,因此,通过风道组件300可有针对性的对制冰盒100和储冰盒200内的冷量进行合理的能量分配。风道组件300的功能可根据需要选择。下述实施例中,以风道组件300将制冰风道170内的冷量供给到储冰腔230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制冰风道170、连接风道360与储冰腔230连通形成循环风路,以使制冰盒100与储冰盒200之间形成循环风路,充分利用制冰盒100内的冷量为储冰腔230内的冰块降温,冷量的利用率更高。
制冰风道170的一端通过风道组件300与储冰腔230连通,制冰风道170的另一端通过制冰盒100与储冰盒200上开设的风口连通,结构简单,且制冰机1的结构变化小,方便加工。也可以理解为,风道组件300位于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风道组件300形成有第一风口330和第二风口340,第一风口330与制冰风道170连通,第二风口340与储冰盒200连通。通过制冰件110与接水盘120之间的开口,使得制冰风道170与第一风口330连通,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当制冰盒100内设置有制冷剂管130,制冷剂管130对应于风道组件300的局部管段,可穿设于风道组件300,以通过风道组件300定位和保温,结构简单,且方便制冷剂管130拆装。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风道组件300包括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配合形成第一风口330和第二风口340,第一风口330与制冰风道170连通,第二风口340与储冰盒200连通。
其中,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组合形成连接风道360,风道组件300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即第一风道部310包括至少一个结构件,第二风道部320包括至少一个结构件。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配合形成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可以理解为:第一风道部310构造出第一风口330,第二风道部320构造出第二风口340;或者,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拼接在一起构造出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或者;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拼接构造出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中的一个,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中的一个形成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中的另一个。结合前述,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结构形式多样,组合的方式多样,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配合可形成第一风口330、第二风口340以及连接风道360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6至图8所示,在风道组件300包括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的情况下,制冷剂管130包括位于制冰风道170内的第一段131和位于风道组件300内的第二段132,第二段132限位于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之间。风道组件300在形成连接风道360的情况下,风道组件300还能起到限位制冷剂管130的作用,对制冷剂管130进行固定,无需设置专用的制冷剂管130安装结构。风道组件300具有保温、隔热功能,风道组件300还能起到保温制冷剂管130的第二段132的作用,避免制冷剂管130的表面结霜。
其中,第一段131用于向制冰风道170提供冷量,第二段132从制冰风道170引出以连接到制冷回路,即,第二段132连接第一段131与制冷设备的制冷回路,如,第二段132连接于冷冻蒸发器与第一段131之间,或,第二段132连接于冷藏蒸发器与第一段131之间,或,第二段132连接于制冰蒸发器与第一段131之间,等。
如图2和图3所示,制冷剂管130的第一段131连接于第二段132的一端设置有弯折部,第一段131向下弯折,以使第二段132准确对应风道组件300的贯通孔。弯折部起到避让制冰件110的作用,避免制冷剂管130与制冰件110后端的结构发生干涉,也无需独立开模加工制冰件110。如图6和图7所示,制冷剂管130的第一段131与第二段132均沿直线延伸,此时,对制冰件110的后端结构进行调节,避免制冰件110的后端与制冷剂管130发生干涉,方便制冷剂管130定位和安装。
当制冰件110的外侧设置有制冷剂管130,制冷剂管130可以为U形管,制冷剂管130包括向制冰风道170导入制冷剂的导入段和将制冷剂导出的导出段,导入段的一部分为第一段131,另一部分为第二段132,同理,导出段的一部分为第一段131,另一部分为第二段132,制冷剂管130的结构简单。或者,制冷剂管130还可以为S形管,或其他形状的管,制冷剂管130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
当然,当风道组件300的一个部件形成连接风道360,此部件开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那么,此部件还可以开设用于穿设制冷剂管130的贯通孔,制冷剂管130的第二段132穿设于贯通孔内,实现风道组件300对制冷剂管130的固定和保温。
上述的风道组件300中设置有保温结构,保温结构设置有贯通孔,贯通孔内穿设制冷剂管130,保温结构围设出连接风道360,并形成第一风口330和第二风口340。保温结构为发泡层、保温泡沫等,保温结构可对连接风道360内的冷风进行保温,还可以对制冷剂管130的第二段132进行保温。当风道组件300包括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均为保温结构,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之间形成贯通孔。
制冷剂管130的第一段131通过固定件限位于制冰件110的底部,固定件通过紧固件或卡接的方式连接于制冰件110的底部,固定件设置有用于承托和限位制冷剂管130的支撑板部,沿固定件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支撑板部,以在多个位置对制冷剂管130起到支撑作用,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风道组件300位于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向排水端125的方向,接水盘120相对于制冰件110斜向下倾斜,使得制冰风道170的纵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制冰风道170在排水端125的纵截面面积达到最大,风道组件300设置在排水端125,制冰件110与接水盘120之间形成制冰风道170的风口,此风口与第一风口330连通,以使制冰风道170与连接风道360连通,无需额外开设风口,同时,风道组件300的连接风道360与制冰风道170连通位置的开口面积较大,有助于制冰风道170与连接风道360之间冷风顺畅流动。
其中,纵截面面积为垂直于接水盘120的长度方向的截面面积。
结合图6至图14所示,以风道组件300包括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为例,对风道组件300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至图14所示,第一风道部310开设有第一槽体313,第二风道部320开设有第二槽体322,第一槽体313与第二槽体322形成贯通风道组件300的贯通孔,制冷剂管130插设于贯通孔。第一槽体313与第二槽体322用于定位和容纳制冷剂管130,制冷剂管130先定位在第一风道部310或第二风道部320中,再将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中的另一个组装,使得制冷剂管130定位于贯通孔内,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部310可以位于第二风道部320的下方,第一风道部310设置有向上开口的第一槽体313,第二风道部320设置有向下开口的第二槽体322,第二风道部320与第一风道部310拼接形成第一风口330,第二风道部320形成第二风口340,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结构简单。
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之间的连接风道360可以沿直线延伸,或者错位连通。如图11和图14所示,连接风道360呈错位连通。
当然,第一风道部310还可以位于第二风道部320的左侧,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拼接形成第一风口330和第二风口340,或者,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拼接形成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中的一个,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中的另一个成型于第一风道部310或第二风道部320,制冷剂管130夹持在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之间。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组合方式多样,不限于前述的方式,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口330与第二风口340中的一个处设置风机350,风机350促进风在制冰风道170、连接风道360与储冰腔230之间循环流动。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二风口340设置有风机350,第二风口340的位置空间灵活,方便风机350拆装。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夹持风机350,第二风口340通过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拼接形成,风机350夹持在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之间,风机350拆装简便。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部310设置有第一插接槽312,第二风道部320设置有第二插接槽321,风机350的一端插接于第一插接槽312,风机350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二插接槽321。风机350通过第一插接槽312和第二插接槽321进行定位和固定,风机350的安装方式简单,且安装稳定性好。
在风机350插接于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之间的情况下,风机350还可以通过紧固件或卡接等方式连接于风道组件300,加强风机35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风道组件300不设置上述的第一插接槽312和第二插接槽321的情况下,风机350可以通过紧固件、卡接或焊接等方式连接于风道组件300。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风道组件300构造有位于第一风口330一侧的定位槽311,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插接于定位槽311,以使排水端125定位于风道组件300的下方,风道组件300通过定位槽311定位接水盘120,方便接水盘120安装,保证接水盘120准确且快速安装,结构简单。
一些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部310位于第二风道部320的下方,定位槽311开设于第一风道部310,定位槽311的加工简便。此时,第一风道部310开设有第一风口330,或者,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配合形成第一风口330。当然,定位槽311也可以通过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拼接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8和图9所示,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并不需要与定位槽311准确卡合,定位槽311可对接水盘120进行粗定位,还使风道组件300避让接水盘120,避免发生干涉,保证快速安装。
一些情况下,接水盘120与风道组件300之间密封连接,避免接水盘120与风道组件300之间溢出化霜的热量,保证化霜的热量保持在接水盘120内,保证化霜效果,还能避免化霜的热量影响储冰盒200内的冰块。其中,风道组件300与接水盘120可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外侧通过罩体370连接,罩体370罩设在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外侧,起到固定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作用,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固定方式简单。
罩体370可以为硬质的壳结构,罩体370从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的一侧套设在其外侧,罩体370的安装方式简。如图9所示,在不需要开设风口的侧面,罩体370可以为封闭式的结构,保证风道组件300的整体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冷剂管130穿设于风道组件300的贯通孔时,罩体370在对应位置设置通孔,以便制冷剂管130可穿设于罩体370。
当然,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不限于通过罩体370连接,第一风道部310与第二风道部320还可以通过卡接、紧固件连接或粘接等方式连接。
下面对储冰盒200与制冰盒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4所示,储冰盒200围设出具有进冰口的储冰腔230,风道组件300的第二风口340通过进冰口与储冰腔230连通,第二风口340的风通过进冰口进入储冰腔230,储冰盒200无需增设与第二风口340连通的风口,在不改变储冰盒200的结构情况下,也能实现风道组件300与储冰盒200的连通,可通过风道组件300向储冰腔230内供给冷量,储冰盒200的加工成本影响小,有助于降低制冰机1的成本。
一些情况下,进冰口处于常开状态,第二风口340通过处于开放状态的进冰口与储冰腔230连通,结构简单。
其中,储冰盒200与制冰盒100位于壳体内,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即储冰盒200和制冰盒100均位于制冰间室内,第二风口340通过进冰口与储冰腔230连通,可以理解为,第二风口340提供的部分冷风可为制冰间室提供冷量,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范围内。利用制冰间室内部冷空气循环的角度,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范围内,控制制冰和储冰能量的分配,解决制冰间室内部结霜较多,制冰间室内温度不能有效控制的问题,能防止制冰间室内部安装部件(如,位于制冰盒100底部的塑料件)结霜,保证高效的制冰和储冰,同时降低整机的能耗。
储冰盒200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0,第一通风口210与制冰风道170连通,有助于储冰腔230内的冷风准确回流到制冰风道170内,保证冷风在储冰腔230、制冰风道170与连接风道360之间循环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储冰盒200的一端设置风道组件300,储冰盒200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0,储冰盒200的出冰口510位于储冰盒200的另一端,以使冷风为储冰腔230内的冰块提供冷量。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3和图6所示,风道组件300位于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风道组件300位于储冰盒200的一端,第一通风口210位于风道组件300的相对侧。风道组件300送出的冷风在从储冰盒2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储冰盒200的另一端设置第一通风口210,以通过第一通风口210与制冰风道170连通。
与上述的风道组件300与储冰盒200的连通方式不同,储冰盒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风口,储冰腔230通过第二通风口与第二风口340连通,第二风口340通过第二通风口向储冰腔230内供给冷风,冷风再通过第一通风口210流出储冰腔230,结构简单。此时,储冰腔230的进冰口无需设置为常开状态,在不需要进冰的情况下,可以封闭进冰口。
参考图4和图5所示,接水盘120连接于制冰件110的下方,接水盘120开设有与第一通风口210对应并连通的第三通风口126,制冰件110的结构无需变化,接水盘120的结构对应调整,方便加工。
储冰盒200开设有第四通风口220,第四通风口220与制冰间室连通,以通过第四通风口220向制冰间室供给冷风,使得制冰间室保持在设定温度范围。
对于储冰盒200而言,在风道组件300的相对侧,储冰盒200设置有出冰口510,以将储冰盒200内的冰块送出,方便用户取冰。储冰盒200设置有推冰机构400,推冰机构400包括推冰电机和连接于推冰电机的推冰件420,推冰件420位于储冰腔230内,出冰口510位于推冰电机的相对侧,推冰电机驱动推冰件420转动,推冰件420上的螺旋部带动冰块移动到出冰口510,实现出冰。
在储冰盒200的另一端设置有碎冰机构500,碎冰机构500可从出冰口510送出整个冰块或破碎后的冰块,碎冰机构500位于出冰口510与推冰件420之间,推冰件420将冰块推入碎冰机构500,冰块通过碎冰机构500在通过出冰口510排出。用户可以从出冰口510直接取到冰块;或者,当制冰机1位于冰箱内,冰箱的门体3上开设有出冰通道和取冰口,出冰通道与出冰口510连通,取冰口位于门体3的外侧,在不打开门体3的情况下,用户可取到冰块,减少冰箱开门的次数,减少冷量损耗。
结合上述实施例,制冰机1底部的制冰风道170内的空气经过制冰件110底部的翅片111被冷却,风道组件300将制冰风道170的冷风,直接排放到储冰腔230,给储冰腔230降温,再经由储冰盒200上的第一通风口210(第一通风口210可以为格栅结构)进入制冰机1的制冰风道170,构成风路循环,可以在节省功率的前提下,保证气流循环效果,空气循环路径短,空气循环仅限于制冰间室内部,降低了能量的损耗。
风道组件300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风机350设置在第二风道部320的第二风口340,风机350的出风方向对准储冰腔230,通过风机350的转动,控制冷空气从制冰风道170流动到储冰腔230,风机350的出口对准储冰腔230上方的进冰口,且风能吹到制冰间室内大部分地方,第二风口340较为开阔,能有效促进制冰间室内部空气循环,能有效的防止制冰间室内部安装部件(制冰盒100的接水盘120底部的外壳体123,外壳体123一般为塑料件)结霜,降温效果直接,效率高。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接合,对制冷剂管130的部分长度(第二段132)进行了包裹,能有效的防止该部分制冷剂管130结霜;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分夹住风机350,罩体370固定支撑第一风道部310和第二风道部320,风机350通过风道组件300从制冰风道170抽取冷空气排向储冰腔230,能有效的对制冰间室的储冰温度进行控制,且由于出风口较大,能有效的防止制冰间室内安装部件结霜,作用直接,能耗较低。风机350安装在风道组件300的第二风口340,通过风机350的转动带动冷空气循环,风机350出口直接对准储冰腔230内的冰块,降温储冰效果更直接。储冰效果更好,能耗更低。
下面,对制冰盒100的接水盘1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和图5所示,接水盘120位于制冰件110的下方,以承接制冰件110的化霜水。
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连接有导水件150,导水件150位于风道组件300的下方,导水件150将接水盘120承接的化霜水导出,以将化霜水导出到排水管160中。当制冰机1位于冰箱内,冰箱后侧的发泡层内设置有排水管160,通过导水件150将化霜水引导到排水管160中。
可以理解的是,接水盘120设置有第一加热部,导水件150设置有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为制冰风道170提供化霜的热量,以保证制冰风道170的通风效果以及接水盘120的排水效果。
其中,第一加热部可以为加热丝或加热管,第一加热部的形式可根据需要选择。同理,第二加热部可以为加热丝或加热管等。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接水盘120设置有第一加热部,导水件150为导热结构,接水盘120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到导水件150,为导水件150提供化霜的热量,导水件150无需接电,可简化导水件150的结构。
当然,若排水管160可延伸至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则接水盘120直接连接排水管160,可省去导水件150。
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5和图6所示,接水盘120设置有导热部124,导热部124朝向制冰件110的一端设置有导热槽,导热槽容纳制冷剂管130或化霜加热管,以使导热部124能够延伸到制冷剂管130或化霜加热管的位置,导热部124与制冷剂管130或化霜加热管接触导热,以快速为制冷剂管130化霜。导热部124还能起到支撑制冷件的作用,提升制冷件的稳定性。
向接水盘120的排水端125的方向,接水盘120相对于水平面斜向下倾斜,则导热部124的高度逐渐增大,以使导热部124能够接触制冷剂管130。
如图4至图6所示,接水盘120包括外壳体123、盘本体121和位于外壳体123与盘本体121之间的隔热层122,盘本体121用于承接化霜水,隔热层122起到保温作用,隔热层122阻止化霜的热量散逸到制冷间室内,外壳体123连接于制冰件110,以使制冰件110与接水盘120之间形成制冰风道170。
其中,外壳体123与隔热层122均设置有开口,以形成与第一通风口210连通的第三通风口126,结构简单且方便加工。
外壳体123与制冰件110可拆卸连接,外壳体1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制冰件110,外壳体123的长度方向上,外壳体123与制冰件110卡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外壳体123与制冰件110方便拆装,且结构简单。
制冰机1还包括设置在制冰件110上方的支架180,支架180与外壳体123配合,形成制冰机1的框架结构,起到支撑制冰机1的作用。外壳体123与支架180均可以选用塑料件,质量轻,成本低。制冰件110可选用铝材,导热效果好。当然,制冰机1的各个部件的材料不限定于此,可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即可。
结合图6至图9所示,风道组件300从制冰机1底部的制冰风道170处抽取低温冷空气,通过风机350转动带动空气循环,将冷空气排放到储冰腔230中。第一风道部310衔接接水盘120与导水件150的排水通道,能够将化霜水引出制冰间室,接水盘120在制冰过程中会积累较多的霜,通过合理的控制化霜周期,将化霜水从接水盘120排到导水件150中,且导水件150中也可设置有加热丝,定时加热,能防止化霜水在排水通道中结霜,避免冰堵而影响制冰功能。
上述内容对制冰机1的主要部件进行了说明,下面对制冰机1内部的温度检测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5至图19所示,制冰机1的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制冰机1的制冰间室内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位于风流动路径的外侧,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且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避开风流动路径,避免冷风的温度影响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对制冰间室内温度的检测结果。
储冰盒200形成有风流动路径,或,制冰盒100形成有风流动路径,或,储冰盒200与制冰盒100之间形成有风流动路径,或,储冰盒200、制冰盒100、储冰盒200与制冰盒100之间形成循环的风流动路径,风流动路径多样。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位于风流动路径的外侧,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位于没有风流动(或风流动不明显)的位置,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避让冷风,以准确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进而根据制冰间室内的温度调控冷量分配以及冷风流动等,使得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有助于提升制冰效率以及储冰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5和图16所示,储冰盒200一端设置有推冰电机,推冰电机安装于安装件410,安装件410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推冰电机位于储冰盒200的外侧,且推冰电机的安装位置不在风流动路径上,避免风的温度影响对制冰间室内的温度检测的影响。
推冰电机通过安装件410与壳体安装固定,推冰电机被安装件410包裹,或推冰电机被安装件410与壳体配合进行包裹,减小制冰间室内的霜、水等对推冰电机的影响。安装件410为固定安装在壳体内的部件,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安装在安装件410上,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装稳定性好,且安装件410不在风流动路径上,能更准确的测得制冰间室内的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5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位于安装件410背向制冰盒100的一侧,避免制冰盒100与储冰盒200之间流动的风干扰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提升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当然,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还可以安装于碎冰机构500的外壳、离冰机构600的外壳610以及风道组件300的外壳,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装位置可根据需要调节。
下面,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以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安装于安装件410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件410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设置有第二卡接部,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固,以使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连接于安装件410。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通过卡接固定连接于安装件410,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第一卡接部可以为卡槽或卡块,与之对应的,第二卡接部为卡槽与卡块中的另一个。可通过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直线插接到安装件410实现卡接,或者,通过将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旋转卡接到安装件410,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装方式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安装件410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卡接部,第二卡接部的数量与第一卡接部的数量对应,保证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连接稳定性。
当然,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还可以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于安装件410,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装方式不限于卡接,其他方式亦可,可根据需要选择。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件410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411和第二夹持部412,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限位于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通过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夹持固定并保护,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配合可避免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被剐蹭,提升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全性并延长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夹持部411可以为安装件410上外凸的壁板,第二夹持部412也可以为安装件410上外凸的壁板,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夹持固定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结构简单。
一些情况下,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二卡接部,以使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卡接固定,结构简单且方便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凸出部413,第一温度传感器700通过凸出部413止挡于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凸出部413可阻止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从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滑出,保证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稳定保持在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结构简单,且能提高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安装稳定性。
以凸出部413设置于第一夹持部411为例,凸出部413设置有第一斜面,沿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向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内安装的方向,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沿第一斜面进入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凸出部413还设置有第二斜面,沿第一温度传感器700从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移出的方向,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沿第二斜面移出第一夹持部411与第二夹持部412之间。凸出部413可以为相对于第一夹持部411凸出的三角形凸台或梯形凸台。当然,前述的凸出部413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夹持部412,同时设置于第一夹持部411和第二夹持部412。
可以理解的是,安装件410构造有避让槽414,第一温度传感器700包括安装部710和探测部720,安装部710连接于安装件410,避让槽414位于探测部720的端部,以使安装件410的表面与探测部720的间距扩大,避免探测部720与安装件410接触,而影响探测部720对制冰间室内温度检测的准确性。探测部720位于避让槽414内,避免探测部720凸出于安装件410而受到外力干扰,安装件410可起到保护探测部720的作用,结构简单,且有助于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的寿命。
其中,安装部710通过上述的方式安装于安装件410,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当然,若安装部710安装于碎冰机构500的外壳610、风道组件300的罩体370等部位,安装部710也可通过上述的方式安装,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参考图15和图16所示,在储冰盒200的后部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第一温度传感器700设置制冰间室后部的推冰电机旁边,并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安装件410,该位置不涉及制冰间室的风流动路径,空气相对静止,检测到的温度能更准确的反应制冰间室内的真实温度。
上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00用于检测制冰间室内的温度,为了满足制冰需要,制冰盒100内也需要设置温度传感器,下面,对设置在制冰盒100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13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17至图19所示,制冰盒100内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第二温度传感器113贴设于制冰件110的外壁,以检测制冰件110的温度,保证制冰件110内可制得冰块。第二温度传感器113贴合在制冰件110的表面,第二温度传感器113测得的温度更加准确。
可以理解的是,制冰件110的端部设置有离冰驱动器,离冰驱动器的外壳610与制冰件110之间夹持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的安装简便。离冰驱动器的外壳610与制冰件110均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相适配的凹槽,以使第二温度传感器113可通过凹槽卡固在离冰驱动器与制冰件110的外壁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制冰盒100设置有离冰机构600,离冰机构600包括离冰驱动器和离冰部件,离冰驱动器位于背向排水端125的一端,离冰驱动器用于驱动离冰部件运动,以使制冰格112内的冰块脱离制冰件110,并将冰块送入储冰腔230内。
当然,第二温度传感器113还可以设置在制冰件110的其他侧壁。
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制冰件110和离冰驱动器之间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第二温度传感器113紧贴制冰件110,能准确检测制冰件110及制冰件110内水或冰块温度。
第一温度传感器700检测制冰间室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113检测制冰件110的温度,能准确的了解储冰和制冰过程的关键点温度,对于注水、脱冰、风机350开停的判断更有益处。制冰过程,通过多个温度传感器精确检测温度,有助于提升制冰效率,保证储冰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冰机1,可以为独立制冰的设备,还可以为装载在其他制冷设备内的部件,如制冰机1安装于冰箱、饮水机等设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20所示,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制冰机1,制冰机1位于设备本体的制冷间室内,制冰机1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则制冷设备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考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展示柜、售卖柜等。以制冷设备为冰箱为例,制冰设备内形成有制冷间室,制冰机1位于制冷间室内,制冷间室可以为冷藏间室、冷冻间室或变温间室,具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制冰机1的制冷剂管130可以与制冷设备的冷藏蒸发器、冷冻蒸发器中的一个连通,实现冷量供给,或者,制冷剂管130直接连接于制冷设备的制冷回路中,制冷剂管130的连接方式多样,可根据需要选择。
其中,制冰机1可以安装于制冷设备的箱体2或门体3,制冰机1的位置灵活。制冰机1的进水管140可与制冷设备内的水箱连通,通过水箱向制冰机1供水,或者,进水管140与制冷设备外侧的水源连通,通过制冷设备外部的水源向制冰机1供水,制冰机1的供水方式不限,制冰机1将水冷冻形成冰块,实现制冰。
如图20所示,制冰机1设置在箱体2的顶部,制冷剂管130从箱体2的顶部向下延伸,制冷剂管130延伸至箱体2后侧的压缩机仓,制冷剂管130直接与制冷回路连接,方便直接调控提供给制冰机1的冷量。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制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围设出制冰间室;
储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
制冰盒,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
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制冰间室内,且避让风流动路径,其中,所述储冰盒、所述制冰盒和/或所述储冰盒与所述制冰盒之间形成所述风流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冰盒一端设置有推冰电机,所述推冰电机安装于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连接有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有第二卡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固,以使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安装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所述凸出部止挡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构造有避让槽,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包括安装部和探测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安装件,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探测部的端部,以使所述安装件的表面与所述探测部的间距扩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件背向所述制冰盒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盒内设置有制冰件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制冰件的外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件的端部设置有离冰驱动器,所述离冰驱动器的外壳与所述制冰件之间夹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冰机,所述制冰机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制冷间室内。
CN202222133613.5U 2022-08-12 2022-08-12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184103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3613.5U CN218410364U (zh) 2022-08-12 2022-08-12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3613.5U CN218410364U (zh) 2022-08-12 2022-08-12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0364U true CN218410364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26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33613.5U Active CN218410364U (zh) 2022-08-12 2022-08-12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03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5610B2 (en) Refrigerator
US10663214B2 (en) Refrigerator
EP2519793B1 (en) Refrigerator
CN104315791A (zh) 包括制冰室的冰箱
CN112129033A (zh) 冰箱的接水盘、冰箱的风道组件及冰箱
CN113357869A (zh) 一种冰箱
KR20190013112A (ko) 냉장고
CN218410364U (zh)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CN102192635A (zh) 风冷冰箱及其保湿方法
EP4273474A1 (en) Ice-making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CN218410369U (zh)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EP4273473A1 (en) Ice making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CN115031457B (zh) 一种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CN215951877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7541184U (zh) 冰箱
CN114719480B (zh) 制冰组件及冰箱
CN214581960U (zh) 制冰单元及具有该制冰单元的冷藏冷冻装置
CN115046341B (zh) 一种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EP4273472A1 (en) Ice making assembly and refrigerator
CN214581998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6522585U (zh) 一种冰箱
CN220206106U (zh) 蒸发器、制冷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7628763A (zh) 制冰机及制冷设备
CN215951878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6522586U (zh) 一种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