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0257U -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10257U
CN218410257U CN202222113967.3U CN202222113967U CN218410257U CN 218410257 U CN218410257 U CN 218410257U CN 202222113967 U CN202222113967 U CN 202222113967U CN 218410257 U CN218410257 U CN 218410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flow
guid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1396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彬彬
尚彬
牛天威
张引
李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1396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10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10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10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导风组件包括主导风板和位于主导风板的导风板面一侧的导流体,主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与其导流方向一致,导流体与主导风板的导流上游区域S相对应,且导流体朝向主导风板的一侧壁面为第一导流面、背离主导风板的一侧壁面为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与相向的导风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且第一导流面的导流末端延伸线a朝向相向的导风板面倾斜。该空调器包括壳体和上述导风组件,壳体内设有风道,壳体设有作为风道的风道口的出风口,导风组件转动安装于风道。该导风组件在使用时,背风侧的冷气流能够在导流体的引流作用下吹向背风板面,从而减少导风组件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Description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广泛用于室内温度的调节,现有空调器中一般会在出风口处设置导风板以调节空调器的出风方向,当导风板与出风口处的风向相对倾斜时,导风板会存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在制冷模式下,导风板的背风面存在背风区域,被冷却的冷气流无法流至该区域,室内热空气则到达该背风区域与温度较低的导风板接触冷凝形成凝露,凝露在气流吹动下或沿导风板滴落至室内,会对室内物品造成浸湿损坏或溅落至用户身上,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导风组件在使用时,其背风面容易产生凝露,凝露会滴落至室内物品或溅落至用户身上,导致用户使用体验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导风,包括主导风板和位于所述主导风板的导风板面一侧的导流体,所述主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与其导流方向一致,所述导流体与所述主导风板的导流上游区域S相对应,且所述导流体朝向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壁面为第一导流面、背离所述主导风板的一侧壁面为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且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末端延伸线a朝向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倾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且导流体位于主导风板的背风侧时,大部分冷气流到达主导风板的导流首端后在迎风板面的导流作用下发生转向并沿迎风板面流出,以实现导风组件对冷气流的导风作用;小部分冷气流经背风板面与风道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流通道内,第一导流面导流末端A背离风道的延伸线为导流末端延伸线a,由于导流末端延伸线a朝向背风板面倾斜,则流入导流通道的冷气流在第一导流面的导向作用下朝向背风板面流动,冷气流能够与背风板面全面流动接触,尤其可以在背风板面的导流末端形成斜切式的冷气流屏障,热空气无法流至背风板面与其接触冷凝形成凝露,从而有效减少背风板面凝露的形成,相应减少凝露滴溅对室内物品造成的浸湿损坏以及对用户造成的不良感受,进而提高空调器的使用性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由于导流体的宽度仅与主导风板导流上游区域的宽度一致,则导流体的宽度较小,相应地,第二导流面的面积较小,即使冷气流无法与第二导流面充分接触,第二导流面与热空气接触的面积也较小,相应形成的凝露量也较少,造成凝露滴溅情况的几率较小,从而确保空调器的使用舒适度及用户的良好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导流末端延伸线a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相交。导流通道内沿第一导流面以及靠近第一导流面区域的冷气流流出后均能够流至背风板面,从而进一步提高背风板面上方的冷气流流量,进而进一步减少背风板面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的延伸面相交。导流首端延伸线a相对导风板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相应地,导流入口虽然呈缩口状,但缩口程度较小,则该导流体位于背风侧时,能够确保经该缩口状的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内的冷气流流量,相应确保冷气流与背风板面以及第一导流面的流动接触,减少背风板面以及第一导流面产生的凝露。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平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背离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倾斜。导流通道的导流入口呈等径状或扩口状,风道靠近背风侧的气流能够经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与背风板面以及第一导流面流动接触,从而减少背风板面以及第一导流面产生的凝露。
可选地,所述导流体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流体与所述主导风板的两侧导风板面一一对应。当主导风板位于有效导风角度时,主导风板的背风侧必然存在一个导流体对背风侧的冷气流进行辅助导流,从而有效减少背风板面凝露的形成。
可选地,所述主导风板为平板,两个所述导流体关于所述主导风板对称设置。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导风组件的加工便捷度,且安装时无需识别导风组件的两侧区别,安装便捷度也较高。
可选地,所述导流体的两端均通过连接臂连接于所述主导风板。在实现导流体与主导风板固接的基础上,连接臂不会对导流通道形成隔挡扰流,从而提高气流流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面为凸弧面。冷气流经第二导流面与风道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出时,能够在康达效应下沿第二导流面流动,从而减少第二导流面成为新的背风面与热空气接触形成凝露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面平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平面。导流体的一些具体形式。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首端A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导流首端B共线,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的导流末端A与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导流末端B共线。导流体的导流首端和导流末端均为一条棱,流向导流体的气流能够于该棱处分流或汇流,且分流时,部分气流沿第一导流面流动,另一部分气流沿第二导流面流动,气流分流时产生的扰动较小,能够确保气流流经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稳定性及贴合性,相应确保导风组件的导风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和上述导风组件,所述壳体内设有风道,所述壳体设有作为所述风道的风道口的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该空调器具备上述导风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于所述导风组件的导风范围内,所述导风组件的导流首端位于所述风道内;或,所述导流通道的导流入口至少局部位于所述风道外,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风道外的部位作为外导风部,所述外导风部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导流延伸线c围成的轮廓内,且所述第二导流面的导流首端延伸线b延伸至所述风道内。风道内或流出风道的气流能够流入导流通道以及流经第二导流面,从而减少导风板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与热空气接触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一剖视图,其中导风组件为上导风位置;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二剖视图,其中导风组件为下导风位置;
图5为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中导流体为弧形板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中导流体由两块板体拼接而成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中导流体为实心体时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组件中导流体为一体空心体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风道;12-出风口;13-出风导流延伸线c;20-导风组件;100-主导风板;110-迎风板面;120-背风板面;130-导流上游区域S;140-导流下游区域S;200-导流体;210-第一导流面;211-导流末端延伸线a;212-导流首端延伸线a;213-导流首端A;214-导流末端A;220-第二导流面;221-导流首端延伸线b;222-导流首端B;223-导流末端B;310-导流通道;320-交点O;330-交点S;400-连接臂;410-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20,应用于空调导风,如图6-图9所示,包括主导风板100和位于主导风板100的导风板面一侧的导流体200,主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与其导流方向一致,导流体200与主导风板100的导流上游区域S1相对应,且导流体200朝向主导风板100的一侧壁面为第一导流面210、背离主导风板100的一侧壁面为第二导流面220,第一导流面210与相向的导风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10,且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朝向相向的导风板面倾斜。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包括壳体10和上述导风组件20,壳体10内设有风道11,壳体10设有作为风道11的风道口的出风口12,导风组件20转动安装于风道11。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20及空调器,其中,导风组件20包括用于对空调器的出风方向进行导流的主导风板100,还包括用于对主导风板100侧部的气流进行辅助导流以促使气流流经主导风板100相应导风面板的导流体200;其中,空调器包括用于设置风道11并安装各部件的壳体10以及上述导风组件20,导风组件20转动安装于风道11。
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导风组件20安装于风道11内或出风口12处且主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与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则主导风板100沿宽度方向均分为导流上游区域S和导流下游区域S140,导流体200位于主导风板100的导流上游区域S130,是指导流体200沿宽度方向的全部或一半以上位于主导风板100的导流上游区域S130,而非仅限制导流体200全部位于导流上游区域S130。导风组件20宽度方向指向风道11内部的一端作为导流上游区域S130的导流首端、背离风道11的一端作为导流下游区域S下140的导流末端,导流首端位于气流的有效流经区域能够对气流进行有效导向;相应地,导流体200中,第一导流面210指向风道11内部的一端为导流首端A213、背离风道11的一端为导流末端A214,第二导流面220指向风道11内部的一端为导流首端B222、背离风道11的一端为导流末端B223。
使用时,可以转动导风组件20以确定主导风板100对流经风道11的气流的导风角度,主导风板100两侧的导风板面分别为迎风板面110和背风板面120,制冷模式下,当导流体200位于主导风板100的背风侧时,大部分冷气流到达主导风板100的导流首端后在迎风板面110的导流作用下发生转向并沿迎风板面110流出,以实现导风组件20对冷气流的导风作用;小部分冷气流经背风板面120与风道11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流至导流通道310内,第一导流面210导流末端A214背离风道的延伸线为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由于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朝向背风板面120倾斜,则流入导流通道310的冷气流在第一导流面210的导向作用下朝向背风板面120流动,冷气流能够与背风板面120全面流动接触,尤其可以在背风板面的导流末端形成斜切式的冷气流屏障,热空气无法流至背风板面120与其接触冷凝形成凝露,从而有效减少背风板面120凝露的形成,相应减少凝露滴溅对室内物品造成的浸湿损坏以及对用户造成的不良感受,进而提高空调器的使用性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由于导流体200的宽度仅与主导风板100导流上游区域的宽度一致,则导流体200的宽度较小,相应地,第二导流面220的面积较小,即使冷气流无法与第二导流面220充分接触,第二导流面220与热空气接触的面积也较小,相应形成的凝露量也较少,造成凝露滴溅情况的几率较小,从而确保空调器的使用舒适度及用户的良好使用体验。
具体地,导风组件20转动行程的轴线与主导风板100的长度方向一致,导流体200可以与主导风板100相对固定,如壳体10安装有用于对主导风板100进行转动驱动的主驱动件,以及用于对导流体200进行转动或平移及角度转动驱动的辅助驱动件,使用时,主驱动件和辅助驱动件可以分别驱动主导风板100和导流体200到达相应的位置及角度,以实现两者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主驱动件和辅助驱动件,用户通过手动调节主导风板100和导流体200的位置和角度。或,导流体200可以连接于主导风板100,壳体10安装有用于对主导风板100进行转动驱动的主驱动件,使用时,主驱动件驱动主导风板100并带动导流体200同步转动,以实现两者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如图6所示,导流体200的两端均通过连接臂400连接于主导风板100长度方向的两端,在实现导流体200与主导风板100固接的基础上,连接臂400不会对导流通道310形成隔挡扰流,从而提高气流流动的稳定性;较佳地,连接臂400设有减重孔410,以减少导风组件20的整体重量,相应减轻主驱动件的驱动负荷。
具体如图3中视角,导风组件20处于上导风位置,主导风板100的上表面为迎风板面110、下表面为背风板面120,位于背风侧的导流体200的上表面为第一导流面210、下表面为第二导流面220;如图5中视角,导风组件20处于下导风位置,主导风板100的左表面为迎风板面110、右表面为背风板面120,位于背风侧的导流体200的左表面为第一导流面210、右表面为第二导流面2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导流体200为两个,两个导流体200与主导风板100的两侧导风板面一一对应。制冷模式下,当主导风板100与冷气流的流动方向平行时,冷气流能够沿主导风板100的两侧流动,即冷气流同时流经两个导流通道310以及两个导流体200与风道11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导风组件20不存在背风区域,相应不存在与热空气接触形成凝露情况的发生。当主导风板100位于异于上述平行角度的有效导风角度时,主导风板100两侧的两个导风板面必然存在一个迎风板面110和一个背风板面120,主导风板100的两侧均设置有导流体200,则主导风板100的背风侧必然存在一个导流体200对背风侧的冷气流进行辅助导流,以使冷气流能够流经背风板面120和该侧导流体200的第一导流面210及第二导流面220,从而确保导风组件20为任意有效导风角度时,位于背风侧的导流体200总能够有效减少背风板面120凝露的形成,相应减少凝露滴溅对室内物品造成的浸湿损坏以及对用户造成的不良感受,进而提高空调器的使用性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主导风板100可以为平板,两个导流体200关于主导风板100对称设置。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导风组件20的加工便捷度,且安装时无需识别导风组件20的两侧区别,安装便捷度也较高。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与相向的导风板面相交。主导风板100设置导流体200的一侧为背风侧时,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作为导流通道310靠近第一导流面210区域的冷气流流出时的外轮廓线,该外轮廓线与背风板面120的交点O320位于背风板面120,则导流通道310内沿第一导流面210以及靠近第一导流面210区域的冷气流流出后均能够流至背风板面120,从而进一步提高背风板面120上方的冷气流流量,进而进一步减少背风板面120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与相向的导风板面的延伸面相交。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A213与相向的导风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第一导流面210导流首端A213朝向风道11内部的延伸线作为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朝向相向的导风板面倾斜,且两者的交点S330位于导风板面以外,则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相对导风板面的倾斜程度较小,相应地,导流入口虽然呈缩口状,但缩口程度较小,则该导流体200位于背风侧时,能够确保经该缩口状的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310内的冷气流流量,相应确保冷气流与背风板面120以及第一导流面210的流动接触,减少背风板面120以及第一导流面210产生的凝露。
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除上述缩口状外,还可以为等径状或扩口状,其中,等径状时,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与相向的导风板面平行,该导流体200位于背风侧时,风道11靠近背风侧的气流能够经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310与背风板面120以及第一导流面210流动接触,从而减少背风板面120以及第一导流面210产生的凝露;其中,扩口状时,如图7所示,第一导流面210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背离相向的导风板面倾斜,则第一导流面210与相应的导风板面形成的导流入口呈扩口状,导流体200位于背风侧时,扩口状的导流入口能够使更多的冷气流流入导流通道310内对背风板面120进行流动接触,从而进一步减少背风板面120与热空气接触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可选地,如图3、图5、图7-图9所示,导流体200的第二导流面220为凸弧面,无论导流体位于主导风板100的迎风侧还是背风侧,冷气流经第二导流面220与风道11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出时,能够在康达效应下沿第二导流面220流动,从而减少第二导流面220成为新的背风面与热空气接触形成凝露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导流面210可以与第二导流面220平行,则导流体200为厚度一致且向外凸起的弧形板体,在实现第一导流面210对气流朝向导风板面导流作用,同时第二导流面220为凸弧面能够通过康达效应使得气流沿其导流面流动,以减少导风板面、第一导流面210和第二导流面220产生凝露情况的基础上,其结构简单、加工便捷度较高且加工成本较低。
第一导流面210处采用上述弧面形式外,如图7-图9所示,第一导流面210还可以为平面,导流体200相对的两侧壁面分别为平面状的第一导流面210和外凸弧面状的第二导流面220。具体地,如图7所示,导流体200可以由两块板拼接形成,其中一个为平板、另一个为弧形板;如图8所示,导流体200可以为一体的实心体;如图9所示,导流体200也可以为一体的空心体。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A213与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共线。相较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A213与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非共线,即导流体200的导流首端为端面,则气流流至导流体200的导流首端时会存在部分气流与该端面碰撞扰动,从而影响气流沿第一导流面210和第二导流面220的流动稳定性及贴合性,进而影响导风组件20的导风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导流体200的导流首端为一条棱,流向导流体200的气流能够于该棱处分流,部分气流沿第一导流面210流动,另一部分气流沿第二导流面220流动,且气流分流时产生的扰动较小,能够确保气流流经第一导流面210和第二导流面220的稳定性及贴合性,相应确保导风组件20的导风稳定性。
类似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末端A214与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末端B223共线。流经第一导流面210和第二导流面220的气流能够在两者导流末端形成的棱处汇流,汇流扰动较小、稳定性较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导风组件20的导风稳定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于导风组件20的导风范围内,导风组件20的导流首端位于风道11内。导风组件20能够相对风道11转动调节其导风角度的范围内,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以及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均位于风道11内,则导风组件20转动至任意角度,风道11内的气流均能够经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310内,以及经第二导流面220与风道11相应侧壁之间的间隙流出与第二导流面220的流动接触,从而确保风道11内的气流能够有效地与导风板面、第一导流面210及第二导流面220的流动接触,相应减少导风板面、第一导流面210和第二导流面220与热空气接触产生凝露的几率。
此外,如图3所示,于导风组件20的导风范围内,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至少局部位于风道11外,导风组件20位于风道11外的部位作为外导风部,外导风部位于出风口12的出风导流延伸线c13围成的轮廓内,且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b221延伸至风道11内。出风口12周向各个位置处沿气流流动方向向外的延伸线为出风导流延伸线c13,周向的所有出风导流延伸线c13围成筒状轮廓,在不受导风组件20的导风作用时,风道11内的气流经出风口12流出的形状及区域与该筒状轮廓一致,导风组件20转动至任意角度,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均位于风道或该筒状轮廓内,即导流入口位于气流流动区域内,从而确保气流能够经导流入口流入导流通道310内与导风板面以及第一导流面210的流动接触,减少导风板面及第一导流面210与热空气接触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部分或全部第二导流面220位于该筒状轮廓内时,第二导流面220导流首端B222朝向风道内的延伸线为其导流首端延伸线b221,导流首端延伸线b221延伸至风道11内,则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指向风道11内,风道11流出的气流能够与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接触并沿第二导流面220流动,从而确保气流与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接触,减少第二导流面220成为背风面产生凝露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以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导流面210为平面时,其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沿其宽度方向平行与第一导流面210共面;当第一导流面210为凹弧面时,其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为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A213处沿宽度方向朝向风道11内部延伸的切线。第一导流面的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第二导流面的导流首端延伸线b221以及出风口12的出风导流延伸线c13类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导风组件,应用于空调导风,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风板(100)和位于所述主导风板(100)的导风板面一侧的导流体(200),所述主导风板(100)的宽度方向与其导流方向一致,所述导流体(200)与所述主导风板(100)的导流上游区域S(130)相对应,且所述导流体(200)朝向所述主导风板(100)的一侧壁面为第一导流面(210)、背离所述主导风板(100)的一侧壁面为第二导流面(220),所述第一导流面(210)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10),且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朝向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末端延伸线a(211)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的延伸面相交;
或,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与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平行;
或,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a(212)背离相向的所述导风板面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200)为两个,两个所述导流体(200)与所述主导风板(100)的两侧导风板面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风板(100)为平板,两个所述导流体(200)关于所述主导风板(100)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200)的两端均通过连接臂(400)连接于所述主导风板(100)。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面(220)为凸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210)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0)平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210)为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首端A(213)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B(222)共线;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面(210)的导流末端A(214)与所述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末端B(223)共线。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20),所述壳体(10)内设有风道(11),所述壳体(10)设有作为所述风道(11)的风道口的出风口(12),所述导风组件(20)转动安装于所述风道(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导风组件(20)的导风范围内,所述导风组件(20)的导流首端位于所述风道(11)内;
或,所述导流通道(310)的导流入口至少局部位于所述风道(11)外,所述导风组件(20)位于所述风道(11)外的部位作为外导风部,所述外导风部位于所述出风口(12)的出风导流延伸线c(13)围成的轮廓内,且所述第二导流面(220)的导流首端延伸线b(221)延伸至所述风道(11)内。
CN202222113967.3U 2022-08-11 2022-08-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410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3967.3U CN21841025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3967.3U CN21841025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10257U true CN218410257U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2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13967.3U Active CN21841025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10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08598B1 (ko) 직교류송풍기
CN21251147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65537U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108731108B (zh) 空调器
CN218410257U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3920610U (zh) 利用康达效应的空气通风装置
CN210832217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0017108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7628691A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590920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34552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WO2020238436A1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212720218U (zh) 一种导风板结构及空调
CN210749009U (zh) 具备降噪功能的集风罩、电机及吸尘器
CN209355459U (zh) 空调器面板和空调器
CN212691889U (zh) 引流装置
CN110953650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672877U (zh) 导流组件、风机及吸油烟机
EP4317829A1 (en)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217031394U (zh) 风管机
JP349444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297836U (zh) 熔融沉积3d打印喷头冷却风道轴对称漩涡气流发生器
EP4317807A1 (en) Wall-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220818031U (zh) 导风板以及空调器
CN219934248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