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85471U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85471U
CN218385471U CN202222129807.8U CN202222129807U CN218385471U CN 218385471 U CN218385471 U CN 218385471U CN 202222129807 U CN202222129807 U CN 202222129807U CN 218385471 U CN218385471 U CN 218385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ap
gap
seal
cover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298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守君
陈新祥
郑于炼
林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298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85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85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85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端盖组件包括端盖、电极端子及密封件。端盖设置有引出孔,端盖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电极端子至少部分穿设于引出孔内,电极端子与端盖之间形成有密封间隙,电极端子具有复合界面,复合界面与密封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密封件设置于密封间隙内,以密封电极端子和端盖。其中,沿密封间隙从第一壳体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的外部的方向,密封件包括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密封起始段的长度为d,密封起始段的厚度为t,满足:d>t。这样,降低了电解液从第一壳体内沿着密封间隙流动至交界位置腐蚀复合界面,造成电极端子从复合界面断裂的风险,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轮船、电动玩具飞机和电动工具等上。
在电池技术中,既需要考虑电池单体的安全性,也需要考虑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是电池技术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件,能够有效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电极端子及密封件;端盖设置有引出孔,端盖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电极端子至少部分穿设于引出孔内,电极端子与端盖之间形成有密封间隙,电极端子具有复合界面,复合界面与密封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密封件设置于密封间隙内,以密封电极端子和端盖;其中,沿密封间隙从第一壳体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的外部的方向,密封件包括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密封起始段的长度为d,密封起始段的厚度为t,满足:d>t。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密封起始段的长度大于密封起始段的厚度,使得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较长,降低了电解液从第一壳体内沿着密封间隙流动至交界位置腐蚀复合界面,造成电极端子从复合界面断裂的风险,提高端盖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覆盖交界位置。使得密封件一部分位于交界位置上游,一部分位于交界位置下游,密封件在电极端子和端盖之间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提高电极端子和端盖之间的密封性能,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密封间隙从第一壳体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的外部的方向,密封件整体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密封件即为密封起始段,能够有效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而造成电极端子断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引出孔内,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位于端盖在厚度方向上两侧,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面向第一壳体的内部,第一连接部与端盖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连接部与端盖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三连接部与端盖之间形成第三间隙,第一间隙与第三间隙通过第二间隙相连,以形成密封间隙。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引出孔内,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分别位于端盖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实现了电极端子与端盖的安装,使得电极端子不会脱离端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材质不同,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复合形成复合界面,复合界面与第一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直接复合,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复合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端盖的厚度方向,第一连接部面向端盖的一侧设置有凹槽;第二连接部包括容纳于凹槽内的复合部,复合部的外周面与凹槽的槽侧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这样,第二连接部的复合部容纳于凹槽内,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定位配合,增大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复合后的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间隙内,并覆盖交界位置。这样,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间隙内,第二密封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间隙内,密封起始段形成第一密封部的一部分。第一密封部起到密封第一连接部和端盖的作用,第二密封部起到密封第二连接部和端盖的作用,提高了电极端子和端盖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沿端盖的厚度方向设置,第一段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第二段连接于第三连接部;沿端盖的厚度方向,第一段背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段背离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复合形成复合界面,复合界面与第二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这样,增大了电解液沿着密封间隙流动至交界位置的路径,进一步降低复合界面被电解液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界面为平面、圆弧面或锯齿形面。复合界面为平面能够降低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复合难度;复合界面为圆弧面或锯齿形面能够增大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间隙内,并覆盖交界位置。这样,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和/或,第三连接部套接于第二段的外侧。第一段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使得第一段与第一连接部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提高第一段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强度。第三连接部套接于第二段的外侧,使得电极端子能够更为方便地安装于端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第一套接部套接于第二连接部的外侧,第二套接部套接于第一套接部的外侧;其中,第二套接部的内周面与第一套接部的外周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复合界面与第三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这样,增大了电解液沿着密封间隙流动至交界位置的路径,进一步降低复合界面被电解液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三间隙内,并覆盖交界位置。这样,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整体位于第一间隙和/或第二间隙。实现密封件整体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这样,使得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提高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第一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间隙内,以绝缘隔离第一连接部和端盖;第二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三间隙内,以绝缘隔离第三连接部和端盖。第一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间隙内,实现第一连接部和端盖绝缘;第二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间隙内,实现第三连接部与端盖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为一体成型设置的板状结构。端盖的结构简单,可以与一个壳体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引出孔贯穿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第二盖体用于封闭第二壳体的开口。这种结构的端盖可以与两个壳体配合,实现两个壳体共用一个端盖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还包括第三绝缘件,引出孔贯穿第三绝缘件,第三绝缘件层叠设置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以绝缘隔离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通过第三绝缘件能够实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绝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电极组件及第一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容纳于第一壳体内;电极端子与第一电极组件电连接,端盖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容纳于第二壳体内,电极端子与第二电极组件电连接;端盖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引出孔贯穿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第二盖体用于封闭第二壳体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还包括第三绝缘件,引出孔贯穿第三绝缘件,第三绝缘件层叠设置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之间,以绝缘隔离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第二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第三方面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端盖组件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端盖组件去除密封件、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端盖组件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壳体;1a-第一壳体;1b-第二壳体;2-电极组件;2a-第一电极组件;2b-第二电极组件;21-正极耳;22-负极耳;3-端盖组件;31-端盖;311-引出孔;3111-孔壁面;312-第一表面;313-第二表面;314-第一盖体;315-第二盖体;316-第三绝缘件;32-电极端子;321-复合界面;322-交界位置;323-第一连接部;3231-凹槽;324-第二连接部;3241-复合部;3241a-台阶面;3242-第一段;3243-第二段;325-第三连接部;3251-第一套接部;3252-第二套接部;33-密封间隙;331-第一间隙;332-第二间隙;333-第三间隙;34-密封件;341-密封起始段;342-第一密封部;343-第二密封部;35-第一绝缘件;36-第二绝缘件;10-电池单体;20-箱体;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00-车辆;Z-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电池中,为满足大电流或大电压需求,需要将电池内部的多个电池单体串联、并联或混联在一起。目前,一般通过汇流部件与两个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连接,以实现两个电池单体的电连接。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与汇流部件相连后,电极端子可以起到连接汇流部件和电极组件的极耳的作用。由于汇流部件的材质和电极组件的极耳的材质一般不同,为保证电极端子与汇流部件以及电极组件的极耳焊接后的牢固性,可以将电极端子设置为复合结构,电极端子分为材质不同的两部分,两部分复合在一起,电极端子中与极耳的材质相同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与极耳焊接,电极端子中与汇流部件的材质相同的一部分可以用于与汇流部件焊接。
为方便引出电极端子,端盖上设置有引出孔,以通过引出孔引出电极端子。为保证电池单体的密封性,需要在电极端子与端盖之间设置密封件,以避免电解液通过引出孔泄露至电池单体的外部。
发明人注意到,在电极端子为复合结构的电池单体中,当电池单体处于振动或冲击环境中时,电极端子容易在两部分的复合界面断裂。
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电极端子穿设于端盖的引出孔后,电极端子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间隙,密封件设置于密封间隙内,电极端子的复合界面与密封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虽然电极端子与端盖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被挤压在电极端子和端盖之间内,密封件与电极端子的接触应力并不均匀,密封件沿密封间隙越靠近电池单体内部的位置与电极端子接触越不紧密,且密封件的厚度越后,密封件与电极端子接触不紧密的部分的长度就越长,密封件位于交界位置上游的部分的长度不足,则会导致电解液沿着密封件与电极端子之间的小间隙流动至电极端子的复合界面,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造成电极端子在复合界面的位置的强度降低,当电池单体处于振动或冲击环境中时,电极端子容易在两部分的复合界面断裂,引起电池单体断路,影响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将密封件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密封起始段的厚度。
在这样的端盖组件中,密封起始段的长度大于密封起始段的厚度,使得位于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较长,且密封起始段的厚度越厚,密封起始段的长度越长,降低了电解液从第一壳体内沿着密封间隙流动至交界位置腐蚀复合界面,造成电极端子从复合界面断裂的风险,提高端盖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
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设备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设备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
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请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的爆炸图,电池100可以包括电池单体10和箱体20,电池单体10容纳于箱体20内。
其中,箱体20是容纳电池单体10的部件,箱体20为电池单体10提供容纳空间,箱体2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2相互盖合,以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10的容纳空间。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长方体、圆柱体等。第一部分201可以是一侧开放的空心结构,第二部分202也可以是一侧开放的空心结构,第二部分202的开放侧盖合于第一部分201的开放侧,则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20。也可以是第一部分201为一侧开放的空心结构,第二部分202为板状结构,第二部分202盖合于第一部分201的开放侧,则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20。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2可以通过密封元件来实现密封,密封元件可以是密封圈、密封胶等。
在电池100中,电池单体1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10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1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1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20内。也可以是所有电池单体10之间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所有电池单体1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2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通过汇流部件实现电连接,以实现多个电池单体10的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汇流部件可以是金属导体,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等。
请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10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体10可以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和端盖组件3。
壳体1是用于容纳电极组件2的部件,壳体1可以是一端形成开口的空心结构,壳体1可以是相对的两端形成开口的空心结构。壳体1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壳体1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钢、铝合金等。
电极组件2是电池单体1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极组件2可以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电极组件2可以是由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通过卷绕形成的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由正极片、隔离膜和负极片通过层叠布置形成的叠片式结构。电极组件2具有极耳,极耳分为正极耳21和负极耳22,正极耳21可以是正极片上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负极耳22可以是负极片上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分。
端盖组件3是盖合于壳体1的开口以将电池单体10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隔绝的部件。在电池单体10中,端盖组件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在壳体1为一端形成开口的空心结构的实施例中,端盖组件3可以是一个,一个端盖组件3对应封闭壳体1的一个开口;在壳体1为两端形成开口的空心结构的实施例中,端盖组件3可以是两个,两个端盖组件3分别封闭壳体1的两个开口。端盖组件3中设置有电极端子32,用于与电极组件2的极耳电连接,以输出或输入电能。以电池单体10中设置有两个端盖组件3为例,一个端盖组件3的电极端子32可以与电极组件2的正极耳21电连接,另一个端盖组件3的电极端子32可以与电极组件2的负极耳22电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对端盖组件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照图4-图6,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端盖组件3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所示的端盖组件3去除密封件34、第一绝缘件35和第二绝缘件36后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端盖组件3,包括端盖31、电极端子32及密封件34。端盖31设置有引出孔311,端盖31用于封闭第一壳体1a(图3中示出)的开口。电极端子32至少部分穿设于引出孔311内,电极端子32与端盖31之间形成有密封间隙33,电极端子32具有复合界面321,复合界面321与密封间隙33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密封件34设置于密封间隙33内,以密封电极端子32和端盖31。其中,沿密封间隙33从第一壳体1a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1a的外部的方向,密封件34包括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341,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为d,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为t,满足:d>t。
端盖31是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以将电池单体10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隔绝的部件。端盖31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引出孔311为设置于端盖31上通孔,用于将电极端子32从端盖31的内侧引出至端盖31的外侧。端盖31的内侧即为端盖31面向第一壳体1a的一侧,端盖31的外侧即为端盖31背离第一壳体1a的一侧。
电极端子32是用于输出或输入电能的部件,电极端子32用于与电极组件2的极耳电连接。电极端子32可以部分位于引出孔311内,也可以整体位于引出孔311内。示例性的,在图5中,电极端子32一部分位于引出孔311内,一部分位于端盖31的内侧,以便于电极端子32与极耳电连接,一部分位于端盖31的外侧,以便于电极端子32与外部部件连接,比如,汇流部件。
电极端子32具有材料不同的两部分,该两部分复合在一起,并在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该两部分复合后固定在一起,两者可以通过摩擦焊的方式复合在一起。示例性的,一部分的材质为铜,另一部分的材质为铝。
电极端子32穿设于引出孔311内后,电极端子32与端盖31之间形成密封间隙33。如图6所示,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端盖3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12和第二表面313,引出孔311贯穿第一表面312和第二表面313,第一表面312面向第一壳体1a(图3中示出)的内部,引出孔311的孔壁面3111连接第一表面312、第二表面313。第一表面312、孔壁面3111和第二表面313形成端盖31的第一接触面,电极端子32与第一接触面相对的表面为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与第一接触面之间形成密封间隙33。若电极端子32只有与孔壁面3111相对的表面,该表面与孔壁面3111之间则形成密封间隙33;若电极端子32具有与第一表面312、孔壁面3111和第二表面313相对的表面,则该表面与第一接触面之间则形成密封间隙33。
复合界面321与密封间隙33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可理解的,交界位置322为复合界面321与第二接触面相交的位置。比如,电极端子32与第二表面313相对的表面与复合界面321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再如,电极端子32与孔壁面3111相对的表面与复合界面321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再如,如图6所示,电极端子32与第一表面312相对的表面与复合界面321相连于交界位置322。
在图6中,为方便叙述,将沿密封间隙33从第一壳体1a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1a的外部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图6中密封间隙33内的箭头方向),第一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电解液从第一壳体1a的内部经过密封间隙33向第一壳体1a的外部流动的方向。
密封件34可以是压缩模量小于1Gpa的弹性体。密封件34的材质可以是塑料、橡胶或塑料和橡胶的混合物。其中,塑料可以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PE(polyethylene,聚乙烯)、PFA(Polyfluoroalkoxy,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FEP(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等;橡胶可以是NBR(Nitrile Butadiene Rubber,丁腈橡胶)、FKM(Fluororubber,氟橡胶)等。
密封起始段341为密封件34沿第一方向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的部分,密封件34可以局部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也可以整体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为密封起始段341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垂直于第一方向,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可以沿着密封间隙33的宽度方向测得。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若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不均匀,d>t理解为,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大于密封起始段341的最大厚度。
对于一般的端盖组件3而言,存在密封件34位于交界位置322上游的部分的长度不足的情况,导致电解液可能会流动至电极端子32的复合界面321。以电极端子32复合在一起的两部分分别位于铜和铝为例,两部分复合在一起形成铜铝复合界面,电解液中的少量锂离子在充电时会破坏电极端子32的铝部分表面氧化膜并嵌入铝金属晶体结构间隙,形成疏松状的Al-Li合金,从而腐蚀复合界面321,降低了电极端子32复合位置的强度,在振动或冲击环境中,电极端子32容易在复合界面321断裂,引起电池单体10短路。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大于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使得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341较长,且密封起始段341的厚度越厚,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越长,增强了密封起始段341的密封能力,降低了电解液从第一壳体1a内沿着密封间隙33流动至交界位置322腐蚀复合界面321,造成电极端子32从复合界面321断裂的风险,提高端盖组件3的使用寿命,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密封件34覆盖交界位置322。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起始段341为密封件34的一部分。密封起始段341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密封件34除了密封起始段341的其他部分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下游。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4覆盖交界位置322,使得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交界位置322上游,一部分位于交界位置322下游,密封件34在电极端子32和端盖之间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提高电极端子32和端盖31之间的密封性能。密封件34占用了密封间隙33位于交界位置322的空间,即使密封起始段341密封失效,电解液也不易在交界位置322大量堆积,从而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32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密封间隙33从第一壳体1a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1a的外部的方向,密封件34整体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密封件34即为密封起始段341,能够有效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321而造成电极端子32断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电极端子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3、第二连接部324和第三连接部325,第二连接部324穿设于引出孔311内,第二连接部324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三连接部325。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三连接部325分别位于端盖31在厚度方向Z上两侧,第一连接部323被配置为面向第一壳体1a的内部,第一连接部323与端盖3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31,第二连接部324与端盖31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32,第三连接部325与端盖31之间形成第三间隙333,第一间隙331与第三间隙333通过第二间隙332相连,以形成密封间隙33。
第一连接部323与第二连接部324连接形成倒T形结构,第三连接部325与第二连接部324连接形成T形结构。第二连接部324可以是穿设于引出孔311的柱状结构,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三连接部325可以是板状结构。其中,在端盖31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时,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第一壳体1a的内部,第一连接部323位于端盖31的内侧,第二连接部324位于端盖31的外侧。沿密封间隙33从第一壳体1a的内部通向第一壳体1a的外部的方向,第一间隙331、第二间隙332和第三间隙333依次连通。第一表面312与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31,引出孔311的孔壁面3111与第二连接部3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32,第二表面313与第三连接部325面向端盖31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三间隙333。其中,第二间隙332为引出孔311未被第二连接部324占用的空间。
可以是复合界面321与第一间隙331相连于交界位置322,也可以是复合界面321与第二间隙332相连于交界位置322,也可以是复合界面321与第三间隙333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可以是将第一连接部323分为两部分,在该两部分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也可以是在第一连接部323与第二连接部324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也可以是将第二连接部324分为两部分,在该两部分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也可以是在第二连接部324和第三连接部325的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也可以是将第三连接部325分为两部分,在该两部分连接位置形成复合界面3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4穿设于引出孔311内,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三连接部325分别位于端盖31在厚度方向Z上的两侧,实现了电极端子32与端盖31的安装,使得电极端子32不会脱离端盖3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材质不同,且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复合界面321与第一间隙331相连于交界位置322。
示例性的,第二连接部324和第一连接部323中的一者可以是铜材质,另一者可以是铝材质。
第三连接部325的材质与第二连接部324的材质相同。第三连接部325与第二连接部324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设置并连接在一起,比如,如图5和图6,第三连接部325套设于第二连接部324的外侧,第三连接部325设置有安装孔,第二连接部324局部穿设于安装孔内。示例性的,安装孔为阶梯孔,第二连接部324位于安装孔内的部分为T形结构,第二连接部324与安装孔配合,以限制第三连接部325沿背离端盖31的方向脱离第二连接部324。
复合界面321形成于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的连接位置。可以是第二连接部324远离第三连接部325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表面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界面321,在这种情况下,复合界面321垂直于端盖31的厚度方向Z;如图5和图6所示,也可以是第二连接部324局部延伸至第一连接部323内,在这种情况下,复合界面321平行于端盖31的厚度方向Z。
由于密封起始段341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可理解的,密封起始段341位于第一间隙33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直接复合,结构简单,能够降低复合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3231。第二连接部324包括容纳于凹槽3231内的复合部3241,复合部3241的外周面与凹槽3231的槽侧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
复合部3241为第二连接部324位于凹槽3231内的部分。复合部3241和凹槽3231均可以呈圆柱状。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凹槽3231从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表面向背离端盖31的方向凹陷,复合部3241具有面向端盖31的台阶面3241a,台阶面3241a与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表面平齐,台阶面3241a与第一连接部323面向端盖31的表面的连接位置即为交界位置322。
第二连接部324的复合部3241容纳于凹槽3231内,实现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的定位配合,增大了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连接部323和第二连接部324复合后的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
可以是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实现密封件34覆盖交界位置322;也可以是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密封件34位于第一间隙331内的部分覆盖交界位置322。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32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5和图6,密封件34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密封部342和第二密封部343,第一密封部34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第二密封部34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密封起始段341形成第一密封部342的一部分。
第一密封部342和第二密封部343可以是套设于第二连接部324的外侧的环形结构,第一密封部342和第二密封部343可以同轴设置,第一密封部342的内径与第二密封部343的内径相等,第一密封部342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部343的外径。第一密封部342和第二密封部343可以一体成型。
密封起始段341为第一密封部342的一部分,第一密封部342除密封起始段341以外的部分连接第二密封部343,第一密封部342覆盖交界位置32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部342起到密封第一连接部323和端盖31的作用,第二密封部343起到密封第二连接部324和端盖31的作用,提高了电极端子32和端盖31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图9,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局部视图;图8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局部视图;图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局部视图。第二连接部324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段3242和第二段3243,第一段3242与第二段3243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设置,第一段324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23,第二段3243连接于第三连接部325。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段3242背离第一连接部323的一端与第二段3243背离第三连接部325的一端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复合界面321与第二间隙332相连于交界位置322。
第一段3242和第二段3243为第二连接部324材质不同的两部分,该两部分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示例性的,第一段3242和第二段3243中的一者可以是铜材质,另一者可以是铝材质。第一连接部323与第一段3242的材质相同,第三连接部325与第二段3243的材质相同。
复合界面321位于引出孔311内,复合界面321与第一段3242的外周面以及第二段3243的外周面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实现复合界面321与第二间隙332相连于交界位置322。密封起始段341可以整体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密封起始段341也可以一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在这种情况下,密封起始段341的长度等于密封起始段341位于第二间隙332内的部分的长度与密封起始段341位于第一间隙331内的部分的长度之和。在测量密封起始段341位于第一间隙331内的部分的长度时,可以沿着平行于端盖31的第一表面312的方向进行测量;在测量密封起始段341位于第二间隙332内的部分的长度时,可以沿着平行于引出孔311的孔壁面3111的方向进行测量。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界面321与第二间隙332相连于交界位置322,第一壳体1a内的电解液需要经过第一间隙331才能进入到第二间隙332内,增大了电解液沿着密封间隙33流动至交界位置322的路径,进一步降低复合界面321被电解液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复合界面321为平面。
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段3242背离第一连接部323的一端的端面为平面,第二段3243背离第三连接部325的一端的端面也为平面,且两个平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界面321为平面,能够降低第一段3242和第二段3243的复合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复合界面321为圆弧面。
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段3242背离第一连接部323的一端的端面为圆弧面,第二段3243背离第三连接部325的一端的端面也为圆弧面,且两个圆弧面的形状相契合,两个圆弧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界面321为圆弧面,能够增大电极端子32复合的两部分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复合界面321为锯齿形面。
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段3242背离第一连接部323的一端的端面为锯齿形面,第二段3243背离第三连接部325的一端的端面也为锯齿形面,且两个锯齿形面的形状相契合,两个锯齿形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界面321为锯齿形面,能够增大电极端子32复合的两部分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图9,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
可以是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实现密封件34覆盖交界位置322;也可以是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密封件34位于第二密封间隙33内的部分覆盖交界位置322。在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的情况下,密封件34可以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和/或第三间隙333内。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32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图9,第一段3242与第一连接部323一体成型;和/或,第三连接部325套接于第二段3243的外侧。
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23一体成型,两者形成倒T形结构。第三连接部325套设于第二段3243的外侧两者形成T形结构。第三连接部325设置有安装孔,第二段3243局部穿设于安装孔内。示例性的,安装孔为阶梯孔,第二段3243位于安装孔内的部分为T形结构,第二段3243与安装孔配合,以限制第三连接部325沿背离端盖31的方向脱离第二段3243。
第一段3242与第一连接部323一体成型,使得第一段3242与第一连接部323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提高第一段3242与第一连接部323的连接强度。第三连接部325套接于第二段3243的外侧,使得电极端子32能够更为方便地安装于端盖3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局部视图;图11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局部视图。第三连接部325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套接部3251和第二套接部3252,第一套接部3251套接于第二连接部324的外侧,第二套接部3252套接于第一套接部3251的外侧;其中,第二套接部3252的内周面与第一套接部3251的外周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复合界面321与第三间隙333相连于交界位置322。
第一套接部3251和第二套接部3252为第三连接部325材质不同的两部分,第二套接部3252的内周面与第一套接部3251的外周面复合形成复合界面321,复合界面321与第一套接部3251面向端盖31的表面以及第二套接部3252面向端盖31的表面相连于交界位置322。示例性的,第一套接部3251和第二套接部3252均为环形结构,第二套接部3252的内周面和第一套接部3251的外周面均为圆柱形,复合界面321为平行于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的圆柱面。第一套接部3251和第二套接部3252一者可以是铜材质,另一者可以是铝材质。第一套接部3251、第二连接部324及第一连接部323三者的材质相同。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设置并连接在一起。
其中,第一套接部3251设置有安装孔,第二连接部324穿设于安装孔内。示例性的,安装孔为阶梯孔,第二连接部324位于安装孔内的部分为T形结构,第二连接部324与安装孔配合,以限制第一套接部3251沿背离端盖31的方向脱离第二连接部324。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界面321与第三间隙333相连于交界位置322,第一壳体1a内的电解液需要经过第一间隙331、第二间隙332才能够进入到第三间隙333,增大了电解液沿着密封间隙33流动至交界位置322的路径,进一步降低复合界面321被电解液腐蚀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三间隙333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
可以是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三间隙333内,实现密封件34覆盖交界位置322。也可以是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三间隙333内,密封件34位于第三间隙333内的部分覆盖交界位置322,比如,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三间隙333内,一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示例性的,在图10中,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三间隙333内。
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4至少部分位于第三间隙333内并覆盖交界位置322,能够降低电解液腐蚀复合界面32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一间隙331和/或第二间隙332。实现密封件34整体位于交界位置322的上游。
若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一间隙331和第二间隙332内,可理解的,密封件34一部分位于第一间隙331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二间隙332内。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密封件34整体位于第二间隙33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和图11,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一体成型。这样,使得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具有很好的整体性,提高第二连接部324与第一连接部323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图11,端盖组件3还包括第一绝缘件35和第二绝缘件36。第一绝缘件35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间隙331内,以绝缘隔离第一连接部323和端盖31。第二绝缘件36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三间隙333内,以绝缘隔离第三连接部325和端盖31。
第一绝缘件35和第二绝缘件36均为绝缘材质,比如,橡胶、塑料等。第一绝缘件35起到绝缘第一连接部323和端盖31的作用,第二绝缘件36起到绝缘第三连接部325和端盖31的作用。示例性的,密封件34抵接于第一绝缘件35和第二绝缘件36。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绝缘件35能够实现第一连接部323和端盖31绝缘,通过第二绝缘件36能够实现第三连接部325与端盖31绝缘,以降低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图11,端盖31为一体成型设置的板状结构。
可理解的,端盖31为单层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31的结构简单,这种结构的端盖31可以与一个壳体1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端盖组件3处的局部放大图。端盖3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引出孔311贯穿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第一盖体314用于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第二盖体315用于封闭第二壳体1b的开口。
在本实施例中,端盖31为多层结构。第一盖体314为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的部件,第二盖体315为封闭第二壳体1b的开口的部件。沿端盖31的厚度方向Z,第一盖体314背离第二盖体315的表面为第一表面312,第二盖体315背离第一盖体314的表面为第二表面313,引出孔311贯穿第一表面312和第二表面313。引出孔311一部分位于第一盖体314并贯穿第一盖体314,引出孔311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盖体315并贯穿第二盖体315。
在本实施例中,这种结构的端盖31可以与两个壳体1配合,实现两个壳体1共用一个端盖组件3。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照图12和图13,端盖31还包括第三绝缘件316,引出孔311贯穿第三绝缘件316,第三绝缘件316层叠设置于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之间,以绝缘隔离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
第三绝缘件316为绝缘材质,通过第三绝缘件316能够实现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绝缘。第一盖体314、第三绝缘件316和第二盖体315依次层叠设置。引出孔31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盖体314并贯穿第一盖体314,引出孔311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盖体315并贯穿第二盖体315,引出孔311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三绝缘件316并贯穿第三绝缘件31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10,包括第一壳体1a、第一电极组件2a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组件3。第一电极组件2a容纳于第一壳体1a内。电极端子32与第一电极组件2a电连接,端盖31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4,图1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10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体10还包括第二壳体1b和第二电极组件2b,第二电极组件2b容纳于第二壳体1b内,电极端子32与第二电极组件2b电连接。端盖3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引出孔311贯穿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第一盖体314用于封闭第一壳体1a的开口,第二盖体315用于封闭第二壳体1b的开口。
电极端子32连接第一电极组件2a和第二电极组件2b,以实现第一电极组件2a和第二电极组件2b电连接。可以是第一电极组件2a的正极耳21和第二电极组件2b的负极耳22通过电极端子32连接,以实现第一电极组件2a和第二电极组件2b串联。
在端盖组件3中设置有第一绝缘件35和第二绝缘件36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35还可以用于绝缘隔离第一盖体314和第一电极组件2a,第二绝缘件36还可以用于绝缘隔离第二盖体315和第二电极组件2b。
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池单体10通过一个端盖组件3实现了两个电极组件2的电连接,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提升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31还包括第三绝缘件316,引出孔311贯穿第三绝缘件316,第三绝缘件316层叠设置于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之间,以绝缘隔离第一盖体314和第二盖体31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盖,设置有引出孔,所述端盖用于封闭第一壳体的开口;
电极端子,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引出孔内,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有密封间隙,所述电极端子具有复合界面,所述复合界面与所述密封间隙相连于交界位置;
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密封间隙内,以密封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端盖;
其中,沿所述密封间隙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通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的方向,所述密封件包括位于所述交界位置的上游的密封起始段,所述密封起始段的长度为d,所述密封起始段的厚度为t,满足:d>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覆盖所述交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密封间隙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通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外部的方向,所述密封件整体位于所述交界位置的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引出孔内,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端盖在厚度方向上两侧,所述第一连接部被配置为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第一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端盖之间形成第三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第三间隙通过所述第二间隙相连,以形成所述密封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材质不同,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复合形成所述复合界面,所述复合界面与所述第一间隙相连于所述交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面向所述端盖的一侧设置有凹槽;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容纳于所述凹槽内的复合部,所述复合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凹槽的槽侧面复合形成所述复合界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并覆盖所述交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所述第二密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所述密封起始段形成所述第一密封部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段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段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
沿所述端盖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段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段背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复合形成所述复合界面,所述复合界面与所述第二间隙相连于所述交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界面为平面、圆弧面或锯齿形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间隙内,并覆盖所述交界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三连接部套接于所述第二段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不同材质的第一套接部和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一套接部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所述第二套接部套接于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外周面复合形成所述复合界面,所述复合界面与所述第三间隙相连于所述交界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间隙内,并覆盖所述交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整体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体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件和第二绝缘件;
所述第一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以绝缘隔离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端盖;
所述第二绝缘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三间隙内,以绝缘隔离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端盖。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为一体成型设置的板状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引出孔贯穿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所述第二盖体用于封闭第二壳体的开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引出孔贯穿所述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2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
第一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一壳体内;
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端盖封闭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还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电连接;
所述端盖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引出孔贯穿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所述第二盖体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还包括第三绝缘件,所述引出孔贯穿所述第三绝缘件,所述第三绝缘件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以绝缘隔离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
2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1-23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
CN202222129807.8U 2022-08-12 2022-08-12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18385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9807.8U CN218385471U (zh) 2022-08-12 2022-08-12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9807.8U CN218385471U (zh) 2022-08-12 2022-08-12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5471U true CN218385471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66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29807.8U Active CN218385471U (zh) 2022-08-12 2022-08-12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854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903261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158580U (zh)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7485587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605494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115000641B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158556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3279574A1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218351639U (zh) 端盖组件、电池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2182380U (zh) 二次电池及其盖组件、电池模块和使用二次电池的装置
CN216085074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US20240055705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220731651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9163543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8385471U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5989138U (zh) 箱体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939683A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JP2023538709A (ja) 電池セル、電池、電気設備および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製造設備
WO2024031660A1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45058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6354489U (zh)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EP4358284A1 (en) End cover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US20240106039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WO2023065190A1 (zh)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EP4354576A1 (en) Battery cel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ystem therefor,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219801085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