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6802U -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6802U
CN218376802U CN202222524235.3U CN202222524235U CN218376802U CN 218376802 U CN218376802 U CN 218376802U CN 202222524235 U CN202222524235 U CN 202222524235U CN 218376802 U CN218376802 U CN 2183768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oling
pipe
cavity
di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42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zhou Tianyu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zhou Tianyu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zhou Tianyu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zhou Tianyu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42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68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6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68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涉及冷却装置领域,包括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降温组件,且降温组件包括有安装箱、通风口、风机、支撑架、冷凝管、散热鳍和节流孔,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冷却组件包括上模腔、下模腔、第一水冷腔、第二水冷腔、水冷腔进水口和水冷腔排水口。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安装箱、通风口、风机、支撑架、冷凝管、散热鳍和节流孔,实现对吸收真空泵的热量从而温度升高的冷却液进行冷却,设置冷凝管盘绕在安装箱内部,使冷却液可以较长的时间停留在冷凝管内部,冷凝管将温度传导至散热鳍上,散热鳍将高温传导至空气中,从而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

Description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泵是指利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被抽容器进行抽气而获得真空的器件或设备,通俗来讲,真空泵是用各种方法在某一封闭空间中改善、产生和维持真空的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真空泵会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热,大量的热会对真空泵造成损坏,使真空泵的寿命减少,为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长时间工作的真空泵进行冷却,以保证真空泵可以长时间工作。
专利号为CN216008904U公开了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冷却组件的中空壳体分为内外两层,进水管与内层相连通,可使温度较低的冷却液与泵体接触,将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远离泵体,降低冷却液与泵体相接处温度,提高冷却效率,但是现有的专利号CN216008904U专利针对通过热传递温度变高的冷却水能循环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此亟需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专利号CN216008904U专利针对通过热传递温度变高的冷却水能循环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包括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包括有水箱本体、水箱进水口和水箱出水口,所述水箱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降温组件,且降温组件包括有安装箱、通风口、风机、支撑架、冷凝管、散热鳍和节流孔,所述水箱出水口外侧连接有第一运输组件,所述第一运输组件包括有第一吸水管、第一水泵和第一排水管,所述降温组件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运输组件,且第二运输组件包括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水泵和第二吸水管,所述降温组件与水箱组件之间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冷却组件包括上模腔、下模腔、第一水冷腔、第二水冷腔、水冷腔进水口和水冷腔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通风口位于安装箱的一侧,所述通风口内部设置有防尘网,所述风机位于安装箱上方,所述支撑架位于安装箱内侧底面,所述冷凝管位于安装箱内部,所述冷凝管为弯折的金属管道。
优选地,所述散热鳍数量为多组,多组所述散热鳍位于冷凝管外侧表面,所述节流孔数量为多组,且节流孔位于冷凝管内部,所述冷凝管一端贯穿安装箱与第二吸水管相连接,且冷凝管的另一端贯穿安装箱与连接管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模腔一侧连接铰接轴,所述下模腔与上模腔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水冷腔位于上模腔内部,所述第二水冷腔位于下模腔内部。
优选地,所述水冷腔进水口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水冷腔进水口分别位于下模腔与上模腔的一侧,所述水冷腔排水口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水冷腔排水口分别位于下模腔与上模腔的另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水管位于水箱出水口的一侧,所述第一水泵位于第一吸水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吸水管的排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接头,所述第一排水管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排水管分别位于第一三通接头其他两个通孔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水管位于降温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水泵位于第二排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二水泵的吸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二吸水管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吸水管分别位于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他两个通孔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安装箱、通风口、风机、支撑架、冷凝管、散热鳍和节流孔,实现对吸收真空泵的热量从而温度升高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便于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设置冷凝管盘绕在安装箱内部,使冷却液可以较长的时间停留在冷凝管内部,使冷却液将的温度传导至冷凝管上,冷凝管将温度传导至散热鳍上,散热鳍将高温传导至空气中,从而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上模腔、下模腔、第一水冷腔、第二水冷腔、水冷腔进水口和水冷腔排水口,上模腔与下模腔组合形成的型腔与真空泵的结构相匹配,使得第一水冷腔与第二水冷腔接触真空泵的面积更大,以便于真空泵内部的热量可以更多的传导至冷却液中,使真空泵的温度下降,从而减少真空泵因高温损坏的可能,装置操作简单便捷,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箱与水箱本体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箱组件;101、水箱本体;102、水箱进水口;103、水箱出水口;2、降温组件;201、安装箱;202、通风口;203、风机;204、支撑架;205、冷凝管;206、散热鳍;207、节流孔;3、冷却组件;301、上模腔;302、下模腔;303、第一水冷腔;304、第二水冷腔;305、水冷腔进水口;306、水冷腔排水口;4、连接管;5、第一运输组件;501、第一吸水管;502、第一水泵;503、第一排水管;6、第二运输组件;601、第二排水管;602、第二水泵;603、第二吸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包括水箱组件1,水箱组件1包括有水箱本体101、水箱进水口102和水箱出水口103,水箱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降温组件2,且降温组件2包括有安装箱201、通风口202、风机203、支撑架204、冷凝管205、散热鳍206和节流孔207,通风口202位于安装箱201的一侧,通风口202内部设置有防尘网,风机203位于安装箱201上方,支撑架204位于安装箱201内侧底面,冷凝管205位于安装箱201内部,冷凝管205为弯折的金属管道,风机203贯穿安装箱201顶部与安装箱201内部连通,支撑架204数量为多组,支撑架204用来支撑冷凝管205,支撑架204固定在安装箱201内部底面,散热鳍206数量为多组,多组散热鳍206位于冷凝管205外侧表面,节流孔207数量为多组,且节流孔207位于冷凝管205内部,冷凝管205一端贯穿安装箱201与第二吸水管603相连接,且冷凝管205的另一端贯穿安装箱201与连接管4相连接,散热鳍206与冷凝管205固定连接,冷凝管205位于安装箱201内部来回曲折,节流孔207将冷却液的流速减缓,使冷却液留在冷凝管205内部的时间加长,使冷却液可以充分冷却,冷却液为水,水箱本体101上端开设有注水口,以便于在工作时冷却液的消耗可以及时补充,通过设置的安装箱201、通风口202、风机203、支撑架204、冷凝管205、散热鳍206和节流孔207,实现对吸收真空泵的热量从而温度升高的冷却液进行冷却,以便于冷却液可以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浪费,设置冷凝管205盘绕在安装箱201内部,使冷却液可以较长的时间停留在冷凝管205内部,使冷却液将的温度传导至冷凝管205上,冷凝管205将温度传导至散热鳍206上,散热鳍206将高温传导至空气中,从而实现对冷却液的降温。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水箱出水口103外侧连接有第一运输组件5,第一运输组件5包括有第一吸水管501、第一水泵502和第一排水管503,降温组件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运输组件6,且第二运输组件6包括有第二排水管601、第二水泵602和第二吸水管603,降温组件2与水箱组件1之间设置有连接管4,第一排水管503的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3,且冷却组件3包括上模腔301、下模腔302、第一水冷腔303、第二水冷腔304、水冷腔进水口305和水冷腔排水口306,上模腔301一侧连接铰接轴,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第一水冷腔303位于上模腔301内部,第二水冷腔304位于下模腔302内部,上模腔301位于下模腔302上方,且上模腔301与下模腔302组合所形成的内腔结构型形状与真空泵形状相匹配,水冷腔进水口305数量为两组,两组水冷腔进水口305分别位于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的一侧,水冷腔排水口30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水冷腔排水口306分别位于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的另一侧,水冷腔进水口305与两组第一排水管503相连通,水冷腔排水口306与第二吸水管603相连通,第一吸水管501位于水箱出水口103的一侧,第一水泵502位于第一吸水管501的一端,第一吸水管501的排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接头,第一排水管503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排水管503分别位于第一三通接头其他两个通孔处,第一水泵502与水箱本体101通过水箱出水口103与第一吸水管501连通,第一水泵502与第二水冷腔304和第一水冷腔303通过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一排水管503相连通,第二排水管601位于降温组件2的一侧,第二水泵602位于第二排水管601的一侧,第二水泵602的吸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接头,第二吸水管603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吸水管603分别位于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他两个通孔处,第二水泵602与冷凝管205通过第二排水管601相连通,第二水泵602与第二水冷腔304和第一水冷腔303通过第二吸水管603相连通,通过设置的上模腔301、下模腔302、第一水冷腔303、第二水冷腔304、水冷腔进水口305和水冷腔排水口306,上模腔301与下模腔302组合形成的型腔与真空泵的结构相匹配,使得第一水冷腔303与第二水冷腔304接触真空泵的面积更大,以便于真空泵内部的热量可以更多的传导至冷却液中,使真空泵的温度下降,从而减少真空泵因高温损坏的可能,装置操作简单便捷,便于操作。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真空泵放入到下模腔302内部,下模腔302的腔体与真空泵下方的结构形状相匹配,而后翻转上模腔301,上模腔301与真空泵上方结构形状相匹配,使上模腔301与下模腔302接触,使真空泵位于上模腔301与下模腔302之间,真空泵在长时间工作后,会产生大量的热,而后启动第一水泵502,使第一水泵502将水箱本体101内部的冷却液抽出,而后通过第一排水管503进入到第一水冷腔303与第二水冷腔304内部,冷却液进入到第一水冷腔303与第二水冷腔304内部后,真空泵工作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冷却液中,使真空泵温度下降,此时吸收热量的冷却液温度升高,而后启动第二水泵602,使第二水泵602将第一水冷腔303与第二水冷腔304内部温度变高的冷却液抽出,而后通过第二水泵602运输至冷凝管205内部,高温的冷却液在冷凝管205内部流动,冷凝管205为弯曲的管状结构,可以使冷却液在冷凝管205内部长时间停留,冷却液将高温传导至冷凝管205上,冷凝管205将高温传导至散热鳍206上,散热鳍206将高温传导至空气中,冷凝管205外侧散热鳍206,增加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使冷却液的热量可以快速传导至安装箱201内部的空气中,此时启动风机203,将安装箱201内部吸收热量的空气排出安装箱201内部,使外部的冷空气进入安装箱201,以便于更加快速的将冷却液进行降温,经过冷却的冷却液通过连接管4流入水箱本体101内部,水箱本体101顶端开设有注水口,以便于长期工作冷去液的消耗可以及时补充,由此形成一个冷却液循环,可以持续对真空泵进行冷却降温,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包括水箱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组件(1)包括有水箱本体(101)、水箱进水口(102)和水箱出水口(103),所述水箱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降温组件(2),且降温组件(2)包括有安装箱(201)、通风口(202)、风机(203)、支撑架(204)、冷凝管(205)、散热鳍(206)和节流孔(207),所述水箱出水口(103)外侧连接有第一运输组件(5),所述第一运输组件(5)包括有第一吸水管(501)、第一水泵(502)和第一排水管(503),所述降温组件(2)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运输组件(6),且第二运输组件(6)包括有第二排水管(601)、第二水泵(602)和第二吸水管(603),所述降温组件(2)与水箱组件(1)之间设置有连接管(4),所述第一排水管(503)的一侧设置有冷却组件(3),且冷却组件(3)包括上模腔(301)、下模腔(302)、第一水冷腔(303)、第二水冷腔(304)、水冷腔进水口(305)和水冷腔排水口(3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202)位于安装箱(201)的一侧,所述通风口(202)内部设置有防尘网,所述风机(203)位于安装箱(201)上方,所述支撑架(204)位于安装箱(201)内侧底面,所述冷凝管(205)位于安装箱(201)内部,所述冷凝管(205)为弯折的金属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206)数量为多组,多组所述散热鳍(206)位于冷凝管(205)外侧表面,所述节流孔(207)数量为多组,且节流孔(207)位于冷凝管(205)内部,所述冷凝管(205)一端贯穿安装箱(201)与第二吸水管(603)相连接,且冷凝管(205)的另一端贯穿安装箱(201)与连接管(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腔(301)一侧连接铰接轴,所述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水冷腔(303)位于上模腔(301)内部,所述第二水冷腔(304)位于下模腔(302)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腔进水口(305)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水冷腔进水口(305)分别位于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的一侧,所述水冷腔排水口(30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水冷腔排水口(306)分别位于下模腔(302)与上模腔(301)的另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水管(501)位于水箱出水口(103)的一侧,所述第一水泵(502)位于第一吸水管(501)的一端,所述第一吸水管(501)的排水口处连接有第一三通接头,所述第一排水管(503)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一排水管(503)分别位于第一三通接头其他两个通孔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管(601)位于降温组件(2)的一侧,所述第二水泵(602)位于第二排水管(601)的一侧,所述第二水泵(602)的吸水口处连接有第二三通接头,所述第二吸水管(603)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二吸水管(603)分别位于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他两个通孔处。
CN202222524235.3U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Active CN2183768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4235.3U CN218376802U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4235.3U CN218376802U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6802U true CN218376802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54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4235.3U Active CN218376802U (zh) 2022-09-23 2022-09-23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68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894A (zh) * 2023-10-27 2023-11-28 天津瑞利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接入网设备机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894A (zh) * 2023-10-27 2023-11-28 天津瑞利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接入网设备机箱
CN117135894B (zh) * 2023-10-27 2024-01-16 天津瑞利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接入网设备机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376802U (zh) 一种真空泵冷却装置
CN213238604U (zh) 一种冷却塔风水比控制节能装置
CN209930788U (zh) 一种便捷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0245262U (zh)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CN212636491U (zh) 一种汽车注塑件生产用控温冷却装置
CN211831657U (zh) 一种新型网络安全网关
CN210977963U (zh) 一种带有轴承温度降低装置的风机
CN211495385U (zh) 一种储罐冷却装置
CN112123723A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
CN22093151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制氧机
CN220527867U (zh) 一种直流电源散热模块
CN220858777U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结构
CN216639972U (zh) 基于半导体制冷的无纺布用高效冷却装置
CN220614697U (zh) 一种高效冷却机构
CN215633985U (zh) 一种空气悬浮离心风机的冷却结构
CN220606342U (zh) 一种水泵控制设备散热系统
CN218295977U (zh) 一种节能型风机盘管机组
CN214666267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空冷式换热器
CN220959725U (zh) 一种能量回收设备
CN220206107U (zh) 一种管式蒸发冷凝器
CN216578889U (zh) 一种珍珠棉发泡机加工用的降温装置
CN213860549U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
CN214753275U (zh) 一种具有快速散热功能的变压器面板
CN216355583U (zh) 一种电容柜高效散热装置
CN213747477U (zh) 一种真空绝热阀箱冷却降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